[爆卦]黑色儲水桶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黑色儲水桶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黑色儲水桶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黑色儲水桶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日本生活記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一篇寫我們家的防災背包,純粹自己記錄 防災包最好是至少每年檢查兩次,一次冬天以前,一次夏天以前 檢查時把快過期的食品吃掉,換上新的食品和水、依孩子成長換成適合的尺寸、還有依冬季夏季放入需要物品,冬天放防寒物例如暖暖包,夏天放防蚊用品等 這個防災背包是用來「萬一要到避難所去」時準備的 和平常...

黑色儲水桶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2-09 05:09:14

【@girlstyle.mag】GirlStyle Club送你2月驚喜🎊!會員專屬免費贏取編輯部精選購物禮遇/護膚好物🛒 . GirlStyle女生日常會員計劃「GirlStyle Club」新一期驚喜禮遇又嚟喇👏!今個月的貼心準備,幫大家挑選出CP值超高👍的護膚品,以及人氣包包🎒購物優惠,等大家...

黑色儲水桶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1-02 11:27:35

【@girlstyle.mag 】2021必入Dior全新保值款「皮革化妝箱手袋」! . Dior 2020 的氣勢絕對不輸 Chanel、Gucci 等強勁的對手,今年推出的 Bobby Bag、新款 Lady D-LITE 及 Book Tote 等都讓人眼前一亮!自從由創意總監 Maria G...

  • 黑色儲水桶 在 日本生活記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10 11:28:01
    有 708 人按讚

    這一篇寫我們家的防災背包,純粹自己記錄

    防災包最好是至少每年檢查兩次,一次冬天以前,一次夏天以前

    檢查時把快過期的食品吃掉,換上新的食品和水、依孩子成長換成適合的尺寸、還有依冬季夏季放入需要物品,冬天放防寒物例如暖暖包,夏天放防蚊用品等

    這個防災背包是用來「萬一要到避難所去」時準備的

    和平常在家儲備的防災用品不同哦

    我自己分成幾種:

    第一種是隨身攜帶的防災小物,例如我出門總是帶媽媽包,裡面有尿布、溼紙巾、求救用哨笛、簡易手電筒、手機充電器,指甲剪、棉花棒、OK繃、大人小孩口罩、衛生棉、緊急用防走失小卡,這是萬一人在外面遇上災害時,可以馬上用上的。看起來塞了很多,但其實完全不會重,我都是準備最輕便的,平常要什麼有什麼,我也不覺得負擔。像是聽到渡部桑說,311大地震時,一時回不了家,又沒有隨身帶行動電源的習慣,很不方便。雖然當時無法用手機打電話和上網,但有了手機,可以當收音機收聽避難情報,也可以用來當手電筒,保持電力還是很有用的。所以我本來沒有帶行動電源的習慣,聽了之後就都會隨身帶

    第二種是在家避難,平常就儲備糧食,可以久放的、常溫保存的,至少準備起來,像是水、食物,如果災害時仍有水電可用,就可以煮飯泡泡麵,但其實泡麵用來做災害食物不是很適合,因為很快就過期了得一直更換,而且萬一不能燒熱開水也無法泡。還有因應停電準備手電筒等燈源。廁所衛生紙的話,政府是建議每個家庭都準備至少一個月的份量,不過再考慮到災害時萬一嚴重,家裡廁所會無法使用或不要使用比較好,那就可以用各種可攜式的急用廁所(像是有用凝固劑之類),塞車、露營也可以用,可以在家避難,只要解決上廁所和食物問題就好

    第三種就是這一篇要分享的去避難所要帶的背包,通常會避難,是等到地震結束,評估家裡不安全,會有水災或倒塌的風險,就從家裡拿需要的物品前往避難所,如果先準備好,就不怕到時手忙腳亂。不過因為現在房屋大多耐震做得很好,大部份風災地震是不會輕易倒塌的,所以在家避難就足夠。如果是住在離水域近的地區、低漥地區,就更可能會用上,我是把去避難所當成最後的選項,可以的話就在家避難比較舒適

    直接一一說明
    1、防災背包:我們為了方便是直接買現成的,再依我們的需求添加物品,但是不一定要買,平常沒在用、想要丟的後背包就可以拿來用,記得把後背包貼上反光條,步行時更安全。而我們買的這個背包,前方有附一個求救用哨笛蠻方便

    2、米(背包附的):可以直接加水就泡開來吃,不用熱水,有三種口味

    3、糖果餅乾:糖果是我準備的,餅乾是背包附的

    4、保存水和果菜汁(背包附的):水很重要,果菜汁是補充營養

    5、緊急照明燈(背包附的):裡面也再放入電池,這個電池每次都要重新檢查,確保可使用

    6、多功能收音機(背包附的):除了收音機功能,可以充手機電,不用裝電池,是手搖式的,還有照明功能可當手電筒

    7、充氣墊(背包附的):在避難所有充氣墊比較好睡,白天也可當座墊、孩子們坐這個比較不會屁股痛

    8、睡袋(背包附的):輕薄但保暖的鋁箔睡袋

    9、大型黑色垃圾袋(我準備的):除了當垃圾袋用,雨天可當小孩雨衣,冬天也可保暖

    10、工作用手套(大人的是背包附的,小孩的是我準備的)、膠帶、剪刀、小刀、黑色粗細簽字筆(都是我準備的):膠帶選擇可以直接在上面寫字的封箱膠帶,如果需要求救,可以在上面用粗筆寫訊息,還有在避難所需要抄寫資訊時,可充當筆記用紙。工作用手套是災後要回家拿東西、整理時要戴,也可當保暖用

    11、擋視線用的斗篷(背包附的):像是需要上廁所、換衣服時,就套上這個全身的斗篷避免被看到

    12、大人雨衣(背包附的)

    13、緊急用防寒披巾(背包附的):寒冷時金色為表面、炎熱時銀色為表面,可防寒防曬,防水防風

    14、急救盒(背包附的,我有再加兩捲繃帶和OK繃):裡面有指甲剪、棉花棒、OK繃、化妝棉

    15、緊急用廁所(背包附的):不需凝固劑,打開就可以用

    16、6L水桶(背包附的):可折疊不太佔空間,在避難所通常要排隊去取水

    17、紗布巾(我準備的):洗臉擦澡擦拭物品包紥傷口甚至當抹布用

    18、大人及小孩的口罩(我準備的):預防傳染病、防寒、防塵

    19、衛生棉、護墊(我準備的):災害時可能連內褲都沒辦法換,除了萬一遇到生理期會用上之外,不能換洗衣物時就用衛生棉護墊比較衛生

    20、擦澡巾溼紙巾(背包附一個我準備一個)

    21、保溼(我準備的):充當護唇膏、凡士林,看過受災地女性的採訪,說大家怕去上廁所,減少喝水,結果身體嘴唇都很乾,如果有保溼就好了

    22、附牙膏的牙刷(我準備的)

    23、蓄光型口哨(背包附的)

    24、可發光的亮條(我準備的):這本來是小孩的玩具,就是折一折可以發光很久,可以圈起來當手環、掛在脖子上等,但避難時可讓小孩帶著可以快速認出,也可以給孩子玩打發時間

    25、免洗用具(我準備的):最實用的是免洗杯,就算沒有筷子湯匙,有杯子就可以直接吃食物。而我是平常拿到免洗筷、免洗碗時就留起來,當成災害時用。就算是在家避難,如果停水或想省水,免洗餐具很方便

    26、孩子的防走失小卡(我準備的):內容上次有分享過,上面再加上哨子、手電筒,教小孩使用,避難時先讓小孩掛上

    27、小孩鞋子:包覆完整的鞋子最好,娜醬平常都穿布鞋,這是已經穿不到的拖鞋,與其丟掉,不如放入防災包,萬一真的避難沒穿到鞋至少有可以用。在避難所有鞋可換也是比較方便

    28、大人鞋子:一樣包覆完整的硬鞋是最好的,災害時可能到處都是碎玻璃很危險。逃難用的鞋子,最好在床底下直接放一雙,一有危險馬上穿著走,就算什麼都沒帶,至少也要保護好別受傷

    而有嬰幼兒的家庭要準備的清單我沒有寫,像是尿布、奶粉等,明治有罐頭嬰兒奶粉,常溫打開就可以喝,災害用非常適合。還有揹巾在災害時很實用,就算小孩已經會走路了還是用得上

    照片上沒有出現,但可以準備的,是「現金」。尤其是零錢,可以準備幾張千元、幾個五百元、一百元硬幣當成災害時使用的錢幣,災害時因為停電,商店很多只能使用現金不能刷卡或用線上支付,甚至因為收銀機打不開而無法找零,有現金在身上還是比較方便

    當然,考量個人負擔,也不要在背包塞入過多過重的物品,自己可負荷為準,每半年重新調整的時候再取捨,當然是不會用上最好,有備無患

    還有平常想丟東西之前,可以思考在災害時會不會用上,當成拋棄式用也好。像是想淘汰的外套,就可以當成災害時保暖衣物,而準備小孩用的衣物外套等,可以選尺寸大一點的,因為小孩長很快,半年說不定就太緊了

    準備好防災包後,不要放在很難拿出來的地方,像是塞在雜物的最後面,櫃子深處等,應該要放在逃生路線上,想像最緊急時房屋快倒了,得抓著就跑,什麼位置最適合,如果還得去翻箱倒櫃找出來,就不是放防災包的好位置

    以上,純粹個人記錄用

  • 黑色儲水桶 在 對倒香港隨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5-23 20:17:16
    有 18 人按讚


    [隨筆][旅遊][巴勒斯坦]
    伯利恆難民營(一):如何趕絕巴人

    不少人來以色列,未必會造訪巴勒斯坦,以為危險之餘,也覺得沒甚麼好看。眾多巴勒斯坦城市中,就除了伯利恆會得到青睞,作一天探訪,主要是因為這是耶穌的出生地,順便看看畫滿塗的分隔牆。說起這條在西岸沿以巴分區而建的高牆,沿於2001年巴勒斯坦第二次襲擊,兩地合共數千人死傷,故當時以色列總統沙龍決定建高牆,以分隔兩地。伯利恆的高牆之所以成為旅遊熱點,主要是因為著名街畫家BANSKY加持,然後不同畫家,也在這幅牆留下作品。沿著高牆走的話,就會到達難民營AIDA CAMP。

    在平安夜的下午,我們依高牆慢走,剛好看見位巴勒斯坦人,向數個遊客作講解。我厚臉皮的問,可以一起聽故事嗎?導遊叔叔非常爽快答應,也許他真的希望,世界各地的人,都能聽到他們的悲慘故事。

    「我們現在走的這條小路,每分每秒都不同。你看,四周再次佈滿紙杯,這邊又有多了幾袋垃圾,這些都是以色列士兵,巡邏監視我們留下的垃圾。因為這裡根本不是他們的地方,所以他們毫不珍惜此地,亂拋垃圾,更是明顯的羞辱我們。」他又指著草雜裡的膠樽:「真噁心!裡面都是他們的尿。」雖然我不明白,為何士兵要大費周章,用膠樽盛著,直接撒著地上,不是更省時方便嗎?當然我不太敢問。「之前我帶過一團,當中有位美國女士,導賞結束後,她跟酒店拿了幾個大垃圾袋,原來她自發來到這裡,替我們收拾垃圾,再整齊的放在一旁,這實在教我們感動。大家都知道,這件事中誰是誰非,以色列人的行徑,是多麼的卑劣。」他又說。

    一行七人,所有人都靜默無語。我們跟著來到難民營AIDA CAMP的入口,難民營沒有甚麼特別的大門鎖上,但閘門上方是條大鑰匙:「這條大鑰匙,象徵我們通往和平和自由的大門。」難民營由聯合國資助,四周都看見聯合國的標誌。「這個難民營,只有在五六十年代,經歷被以色列人屠殺的一批才可以入住。但其實,聯合國所給的補助愈來愈少,四周的房屋破落非常,都沒有錢重修。」他邊走邊解釋說,我們經過一間間殘落的房屋,好些小孩在昏暗的小巷玩耍,營內的牆,同樣畫滿控訴不公的壁畫。我們走進一家看來較光鮮的建築,原來那是難民營的社區中心,各種活動都是在這裡舉辦。我們安坐在一間房間,由另一位較年輕的男生講解。他說話的語速很快,看來似是同一堆內容,說了很多遍,非常熟悉的感覺。他一邊講解,一邊著我們傳閱相片:「這些相片,訴說了以色列兵如何兇殘的對待我們,發射催淚彈之餘,還會坐著這種軍車,」他指著其中一幅圖:「發射一種很臭很臭的水,如何不幸被射中,這些臭會黏著你,好多天都不能褪去。他們就是用林林總總的方法,來侮辱我們巴勒斯坦人。」然後他請我們,到旁邊一間已被嚴重破壞的樓房,俯視整個難民營。「你們在樓房裡往上走時要小心,不過放心,它暫時不會塌下,我也會幫你們的。」他叮嚀我們。

    樓房已經沒有內牆,露出鋼筋,中間的迴旋樓梯滿佈瓦礫,沒有扶手之餘,樓梯看來只是薄薄的石屎,而且非常陡峻,稍一不慎,就會從高空失足跌下,每步往上走,實在教人心驚膽跳。

    到了頂層,看見連綿的高牆,半包圍著難民營。放眼所見,每家屋頂都有個黑色大膠水桶:「以色列一直在收窄我們巴勒斯坦的範圍,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可以拿到水源,尤其這裡難民營,只能被動的等以色列供水,好多時候都是幾星期供一次水,屋頂的膠桶就是我們儲水用。」他又指著眼前,看似工廠的廢墟說:「這裡本來是橄欖油工廠,是這裡主要的收入。但自從起了隔離牆,要繼續申辦工廠的營業資格愈來愈難,而要在這裡工作,也要得到證件,所以工場也被逼停止。昔日熱鬧的橄欖油廠,現在落得荒廢的下場,這都是以色列人步步進逼的詭計。」天色漸暗,見大家都沒有甚麼意欲拍照,他又繼續說:「你們知道嗎?猶太人為了趕絕我們,現在大力宣傳,歡迎外國人移民來以色列。」「是不是只有猶太人,又或是跟猶太人結婚,才可以移民過來嗎?」我問。「當然不是!」他激動的說:「他們現在非常歡迎白皮膚的人來以色列,就算他們沒有半點猶太血統也沒關係,因為他們目的,就是要擴大他們人口,以逼走巴勒斯坦人。最近就有很多俄羅斯人,移民來以色列。」

    待續

  • 黑色儲水桶 在 對倒香港隨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5-23 08:00:00
    有 18 人按讚

    [隨筆][旅遊][巴勒斯坦]
    伯利恆難民營(一):如何趕絕巴人

    不少人來以色列,未必會造訪巴勒斯坦,以為危險之餘,也覺得沒甚麼好看。眾多巴勒斯坦城市中,就除了伯利恆會得到青睞,作一天探訪,主要是因為這是耶穌的出生地,順便看看畫滿塗的分隔牆。說起這條在西岸沿以巴分區而建的高牆,沿於2001年巴勒斯坦第二次襲擊,兩地合共數千人死傷,故當時以色列總統沙龍決定建高牆,以分隔兩地。伯利恆的高牆之所以成為旅遊熱點,主要是因為著名街畫家BANSKY加持,然後不同畫家,也在這幅牆留下作品。沿著高牆走的話,就會到達難民營AIDA CAMP。

    在平安夜的下午,我們依高牆慢走,剛好看見位巴勒斯坦人,向數個遊客作講解。我厚臉皮的問,可以一起聽故事嗎?導遊叔叔非常爽快答應,也許他真的希望,世界各地的人,都能聽到他們的悲慘故事。

    「我們現在走的這條小路,每分每秒都不同。你看,四周再次佈滿紙杯,這邊又有多了幾袋垃圾,這些都是以色列士兵,巡邏監視我們留下的垃圾。因為這裡根本不是他們的地方,所以他們毫不珍惜此地,亂拋垃圾,更是明顯的羞辱我們。」他又指著草雜裡的膠樽:「真噁心!裡面都是他們的尿。」雖然我不明白,為何士兵要大費周章,用膠樽盛著,直接撒著地上,不是更省時方便嗎?當然我不太敢問。「之前我帶過一團,當中有位美國女士,導賞結束後,她跟酒店拿了幾個大垃圾袋,原來她自發來到這裡,替我們收拾垃圾,再整齊的放在一旁,這實在教我們感動。大家都知道,這件事中誰是誰非,以色列人的行徑,是多麼的卑劣。」他又說。

    一行七人,所有人都靜默無語。我們跟著來到難民營AIDA CAMP的入口,難民營沒有甚麼特別的大門鎖上,但閘門上方是條大鑰匙:「這條大鑰匙,象徵我們通往和平和自由的大門。」難民營由聯合國資助,四周都看見聯合國的標誌。「這個難民營,只有在五六十年代,經歷被以色列人屠殺的一批才可以入住。但其實,聯合國所給的補助愈來愈少,四周的房屋破落非常,都沒有錢重修。」他邊走邊解釋說,我們經過一間間殘落的房屋,好些小孩在昏暗的小巷玩耍,營內的牆,同樣畫滿控訴不公的壁畫。我們走進一家看來較光鮮的建築,原來那是難民營的社區中心,各種活動都是在這裡舉辦。我們安坐在一間房間,由另一位較年輕的男生講解。他說話的語速很快,看來似是同一堆內容,說了很多遍,非常熟悉的感覺。他一邊講解,一邊著我們傳閱相片:「這些相片,訴說了以色列兵如何兇殘的對待我們,發射催淚彈之餘,還會坐著這種軍車,」他指著其中一幅圖:「發射一種很臭很臭的水,如何不幸被射中,這些臭會黏著你,好多天都不能褪去。他們就是用林林總總的方法,來侮辱我們巴勒斯坦人。」然後他請我們,到旁邊一間已被嚴重破壞的樓房,俯視整個難民營。「你們在樓房裡往上走時要小心,不過放心,它暫時不會塌下,我也會幫你們的。」他叮嚀我們。

    樓房已經沒有內牆,露出鋼筋,中間的迴旋樓梯滿佈瓦礫,沒有扶手之餘,樓梯看來只是薄薄的石屎,而且非常陡峻,稍一不慎,就會從高空失足跌下,每步往上走,實在教人心驚膽跳。

    到了頂層,看見連綿的高牆,半包圍著難民營。放眼所見,每家屋頂都有個黑色大膠水桶:「以色列一直在收窄我們巴勒斯坦的範圍,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可以拿到水源,尤其這裡難民營,只能被動的等以色列供水,好多時候都是幾星期供一次水,屋頂的膠桶就是我們儲水用。」他又指著眼前,看似工廠的廢墟說:「這裡本來是橄欖油工廠,是這裡主要的收入。但自從起了隔離牆,要繼續申辦工廠的營業資格愈來愈難,而要在這裡工作,也要得到證件,所以工場也被逼停止。昔日熱鬧的橄欖油廠,現在落得荒廢的下場,這都是以色列人步步進逼的詭計。」天色漸暗,見大家都沒有甚麼意欲拍照,他又繼續說:「你們知道嗎?猶太人為了趕絕我們,現在大力宣傳,歡迎外國人移民來以色列。」「是不是只有猶太人,又或是跟猶太人結婚,才可以移民過來嗎?」我問。「當然不是!」他激動的說:「他們現在非常歡迎白皮膚的人來以色列,就算他們沒有半點猶太血統也沒關係,因為他們目的,就是要擴大他們人口,以逼走巴勒斯坦人。最近就有很多俄羅斯人,移民來以色列。」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