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一隻狗能激起多大的波瀾 (8.2/10)
⠀⠀⠀
#新網站請多多幫忙點擊 @looryfilmnotes
《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是一部美國動作驚悚電影,由查德史塔赫斯基執導,基努李維、荷莉貝瑞、勞倫斯費許朋主演,劇情接續《捍衛任務2》結尾主角約翰維克在大陸飯店殺死了一名...
《#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一隻狗能激起多大的波瀾 (8.2/10)
⠀⠀⠀
#新網站請多多幫忙點擊 @looryfilmnotes
《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是一部美國動作驚悚電影,由查德史塔赫斯基執導,基努李維、荷莉貝瑞、勞倫斯費許朋主演,劇情接續《捍衛任務2》結尾主角約翰維克在大陸飯店殺死了一名高階成員後,觸犯在酒店中不可殺人的規定,遭到殺手高層組織懸賞1400萬的通緝令,面對各路殺手的連環追殺,約翰只能尋求昔日戰友的幫助,一路殺出重圍。
⠀⠀⠀
說到近年最受歡迎的系列動作電影,相信比起已經過於商業化的《玩命關頭》,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更為硬派的《捍衛任務》。打從2014年開始,導演查德史塔赫斯基和基努李維光靠著電影極具風格的角色塑造和引人入勝的世界觀,就成功賦予一部B級動作電影全新的面貌,其中「我只是殺了一條狗」、「一支他媽的鉛筆」更成為網路上廣為流傳的經典名言,便能完全清楚為何《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會具有如此強大吸引力。
⠀⠀⠀
承襲《捍衛任務》的憤怒、《捍衛任務2:殺神回歸》的追殺,這次《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則變成無止盡的逃難,但即使三部電影的故事調性有些許差異,唯一不變的都是具有無比爽快的打鬥橋段。導演查德史塔赫斯基完全清楚一部優秀動作爽片應該具備的所有條件,加上過去曾任替身演員與電影武術指導的經驗,對動作場面有極高掌握度的情況下,讓《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成為唯一能讓我看得血脈噴張、驚呼連連的動作系列佳作。
⠀⠀⠀
先不提主角約翰維克的背景故事與內心傷痕,《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可以說是一部相當簡單明瞭的類型片,就因為導演把電影劇情面降到最低,131的片長幾乎超過2/3都在打鬥,基努李維才得以發揮他十足的個人魅力,成就這部完全為了粉絲與追求極致快感觀眾而生的電影。
⠀⠀⠀
《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不僅充滿拳拳到肉、打擊感強烈到讓人感到「痛」的近身肉搏,導演精準且乾淨俐落的動作場景設計,加上無比流暢的運鏡、完美的光線畫面構圖與頻繁使用的長鏡頭,搭配偶爾神來一筆的惡趣味,並透過多種包括繼鉛筆之後的書本凶器、飛刀投擲、馬匹支援、人犬合作、武裝盔甲、神似日本武士等充滿巧思的動作元素,都已經讓《捍衛任務3》的暴力美學到達商業爽片的顛峰,真的想不到有哪一部電影能夠沒有懸念的輕鬆超越。
⠀⠀⠀
《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就是如此地乾淨利落,除了某些過度橋段之外絲毫沒有任何廢話,專心進攻導演最擅長、同時也是整個系列最為人稱道的部分。或許它真的有點「過爽」導致劇情幾乎沒有太多進展,但就如同英文片名的《Parabellum》是目前被廣泛使用手槍子彈「9×19mm魯格彈」,其拉丁語意為「你如果希望和平,就必須為戰爭做準備」,《捍衛任務3》的核心主題就已經非常清楚明確,看到約翰維克被組織逼到如此處境,並發揮他身為殺手以一敵百的當家本領完全不會感到意外。
⠀⠀⠀
打從《捍衛任務》開始,導演就早已巧妙運用片中多種元素建立起整體世界觀,不論是貨幣系統、幫忙清理屍體的服務、大陸飯店的運作模式,甚至到二、三集逐漸浮出檯面的殺手背後組織架構,都難以想像電影最初竟能從某個黑幫殺了一條狗出發,通過許多讓人想深入認識的設定,就能演變至現在能推出許多系列作潛力的「殺手宇宙」。
⠀⠀⠀
當然其中主角約翰維克功不可沒,儘管他名聲令人聞風喪膽,殺人毫不手軟,這次《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也依舊保持他固有的「殺神」硬派作風,但相信觀眾一定都能在這幾部電影中感受到他身為「人」的那一面。約翰維克會如此迷人,絕對不是能單靠一枝鉛筆就殺死三個人,而是他神秘、不曾對人敞開心房,且帶有強烈滄桑感的外部形象,從首集退休後原本一絲不苟的性格、殺手本能慢慢被重新挑起,到現在忍無可忍,且帶有憤怒、徬徨與不解的心境轉變,都讓人更加期待後續故事的發展。
⠀⠀⠀
整體而言,《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是部近乎完美的商業娛樂電影,尤其現在這個超級英雄與大型特效充斥的時代,能有如此純粹紮實的動作場面更是難人可貴。此外,除了前段提及的世界觀和角色魅力,我也非常很喜歡片中在刀光劍影的高壓環境下突然蹦出的黑色幽默,不僅適度緩和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緊張亢奮情緒,也為電影注入新的元素,更不用說致敬《駭客任務》與《康斯坦汀:驅魔神探》的橋段,更讓故事情節和節奏變得更加豐富多樣。
⠀⠀⠀
雖然不得不說《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打到最後真的有點過於冗長,但幸好導演還是有在觀眾開始感到乏味的瞬間收尾,並給我們一個吊足胃口的結局,我想如果以食物來比喻的話,《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就像是和牛燒烤拼盤一樣,每一口都是截然不同的感官饗宴,即使相對容易覺得膩口,但每每想起都讓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johnwick3
#keanureeves
#halleberry
#如履影評
黑格爾名言英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梅克爾的童話故事》—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之二
她成長於童話般的森林小鎮。
那裡距離柏林開車約一個半小時,有著湖、運河、古老建築、綿延翠綠的森林與遼闊無邊的天空。
所有童話故事必備的佈景,都在她的故鄉。人們以為成長於德東地區的人,必然是孤寂拘謹或者不安的;但梅克爾回憶她的森林莊園成長史,「沒有陰影」。
柏林圍牆於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築起,當時梅克爾才七歲;但梅克爾並未感覺自己的世界被分割。
她總是坐在學校廁所的馬桶上,偷聽收音機報導西德內閣誰當選誰上台的消息;在森林莊的家中,她們一家收看西德的一切,自小梅克爾即對西德歷任總理的名字倒背如流。童話故事的故鄉,使這個女孩習慣「慢慢且安靜的生活」,並「與生命和平相處」。
梅克爾成為「主導歐洲」的女人之後,人們急著尋求她「領導魅力」的答案。
自二〇〇五年出任總理至今,她度過了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當經濟崩潰沖倒世界多數執政黨時,梅克爾在上屆選舉時仍繼續高票連任,毫無對手。她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她看起來如此猶豫,如此盤算,一旦出手卻堅定立場,不因外界聲浪而動怒或動搖;她的人物圖像一向讓外界抓不住,說不準。
梅克爾和所有廿世紀我們熟悉的政治巨人如此不同,話語平淡,不以「勇者」自居,卻往往創造驚奇.... 她的政治有另一種想像,一種淡淡的香味,至今成謎。
她太不像傳統政治人物。
有的時候,我很想把丘吉爾從天上抓下來和梅克爾對話; 前者充滿熱情、勇氣、文采、智慧、滔滔不絕。丘吉爾留下了太多名言,而執政至今已經十六年的梅克爾,人們幾乎無法從她長達十六年的公開談話中摘錄一句,啟蒙人生。
二〇一四年,梅克爾代表歐洲巨人的角色在中國清華大學演講,學子們對她充滿期盼。一個德東出身的人物、物理學家,女性;跨越了層層圍牆,統治著世界文明的搖籃: 「歐洲」。 尤其那些穿著體面的歐洲貴族們,例如薩科奇、卡麥隆,無論衣著品味多麼「優雅」,在梅克爾媽媽有點肥胖臃腫的身軀前,都像一群毛毛躁躁的「足球男孩」。
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忍不住崇拜,等待著,等著她開口。結果除了德語發音的隔閡之外,她全無抑揚頓挫的口音,平淡的內容, 「可持續發展」「二〇一五議程」.... 提了二十多回,最終學子在梅媽媽平靜的演說中,一一沈入「搖籃曲」,一場「不可持續的昏迷」,半數學生半數時間睡著了。
或許在一個快速且庸俗的媒體年代,這樣的政治人物,才能生存。
你找不到一個標題,可以斷章取義她的話語。
她極少表態,語焉不詳;商業又醜陋的現代媒體文化,在她身上真榨不出太多好處。
於是研究梅克爾的書籍撰寫她的內容總是有若墜入迷宮,除了「猶豫、搖擺、小碎步」等形容詞之外,人們大概只能以討論她和普丁見面時「不喜歡他的狗」來吸引讀者的眼球。
翻閲梅克爾的成長過程,我注意到這個女孩自小「正向」的特質。即使在東德禁錮的年代,她也不覺得自己少了什麼。
是的,世界有一道圍牆擋住了前往柏林、巴黎、西方的路;但世界這麼大,另外半個地球已足夠一個森林莊長大的女孩探險。
當蘇聯控制德東,甚至派軍駐防她的故鄉時,梅克爾在這個蘇聯境外最大基地感受的不是「母親的心臟被入侵者插了一根刀柄」,她利用機會與穿著制服的駐防士兵練習俄語;而且感覺頗有「異國情調」。
梅克爾的俄語無懈可擊,這不只使她當上總理和普丁談話流暢無比(包括表達不喜歡普丁的狗),也使梅克爾獲得了「俄文最佳學生」的獎賞;小小年紀她被送到東德各地旅行,尤其「前進莫斯科」。
在莫斯科,她買了第一張披頭四的唱片;十年級左右,和朋友背著背包於中歐四處火車旅行。
才十五歲,她已去過布拉格、布達佩斯、保加利亞、以及黑海之濱巴圖米(Batumi)的海水浴場。即使對西方有所渴望,小梅克爾告訴自己:「倫敦大概和布達佩斯很相似吧!」
對於東德的威權控制,高中快畢業的梅克爾,有了第一次田園態度外的「放肆」,她找了一堆同學共同演一齣戲: 「莫三比克自由運動」,內容反抗外來葡萄牙佔領者(諷蘇聯),而且故意以「英文」高唱國際歌,接著朗誦詩句:人應該追求自己,「否則只是一條坐在圍牆(柏林圍牆)上的哈巴狗。」
她有技巧地「打著紅旗反紅旗」,但態度搞笑。這是小梅克爾政治上第一次的「表態」,方法:在政治敏感邊緣擦槍,但方式幽默。
她佯裝可愛,最終完成安全的叛逆任務。
閱讀梅克爾的一生仍然是有趣的,總可以在平凡中找到一點跳躍的煙火;好像在一望無盡的森林田園中,突然遇見了一匹色彩鮮豔的馬車。
例如她的本名叫Angela Kasner ;如今舉世聞名的Angela Merkel,梅克爾(Merkel)姓氏來自於她的第一次婚姻,丈夫烏里西·梅克爾(Ulieh Merkel)。
她很愛這個男人嗎?以致於第二次婚姻不改姓、一輩子也以「梅克爾」之名附身、名滿天下嗎?
事實答案是她第一次結婚時年僅廿三歲,烏里西是一位物理學家,倆人認識三年後結婚;結婚的理由非常務實,按照當地規定只有結婚才能分配住房。這一段婚姻四年後破裂,倆人形同陌路,Angela回憶她「幾乎在一夜之間,從倆人東柏林共有的房子搬出去」,留下震驚的烏里西。
這個看似「平穩」的女子,在處理個人婚姻事件時,可沒有許多人描述的「猶豫、搖擺、小碎步」。
她直接,她了當。而她離婚了卻不改姓,因為:許多資料需要重填,麻煩。
梅克爾這輩子最大的恩人是她的政治恩師柯爾,柯爾總理把她帶到了政治大位;但當柯爾後來陷入政治獻金醜聞時,向來「聽話」「安靜」「穩重」「小女孩」的梅克爾,居然向他發出了公開決裂信;並且以秘書長的身份從此一躍接任柯爾,當上基民黨黨主席。
這正是「梅氏」童話故事的特徵。
她看起來那麼乖巧,與俄羅斯士兵聊天,愉悅地學習俄語,遊歷莫斯科。但必要時,她會「咬人」。
她和東德許多開放的人有不同也相同,渴望西方價值,但很務實地多數時刻妥協於既有框架。
柏林圍牆倒塌前, 梅克爾惟一對西方的憧憬是:六十歲以後,盼到西方一遊;僅此而已。
但她的一生平凡中始終藏著特例,如一隻隱居於森林中的豹子,必要時跳起來捕捉獵物;平日則安於餵養,表現不強求,不掠奪。
而這正是她成功的方式。
這「平凡的例外」 ,使她的政治對手總是低估了她。
梅克爾把政治及人生看成如物理學般線性的過程,她常形容自己喜歡妥協勝於衝突,所以多數時刻沒有鮮明的個人色彩。
但總有例外,而且每次都是例外讓她得分。
例如處理敘利亞難民事件。
在此之前梅克爾的形象是不近人情的冷酷撙節女王;但當歐洲難民湧入時,她改變了過去德國二十世紀「屠殺者」的形象。德國正在崛起,過去的包袱從此卸下,她使用各種手段結盟,阻止德國種族主義另類選擇黨崛起,公開斥責他們無恥:然後,她留下一個新名片給廿一世紀的歐洲領導國:德國。
從此德國的代名詞是人道主義大國,在敘利亞危機時,德國共接納並安置了120萬難民。
這並非天真。
她深入思考德國國內穆斯林人口已佔4%,早有激進份子;於是她「例外」地放手一搏,決定開放近一百萬二十難民進入德國(佔約德國人口1%),他們可以合法接受教育,可以合法工作。
從此「梅克爾」及「德國」是人道主義的象徵,穆斯林的朋友,柏林總理辦公室中的梅克爾才是真正的現代「自由女神」。
她以物理線性的概念理解某些移民衝突仍會持續,但長期德國需要一個新的符號,一個溫暖的標籤;捨別一次大戰、二次大戰中侵略國的永久印記。
她更明白穆斯林激進主義形成的歷史背景,梅克爾相信遏阻激進極端主義的方法不是佔領、戰爭、或是空襲;而是在最關鍵時刻,對穆斯林表現出愛、同情與包容。
在國內,她聯合反對派,面對如此的困境。選後她慷慨地捐棄恩怨,與社會民主黨組成大聯合政府。
當她決定放手一搏,她看的是長遠的歷史。未來的德國,過去的德國。
地方選舉一輸,她先辭去黨主席,再表態不再尋求連任,化解當下排山倒百的壓力。
當她再次站到平凡的對面,「例外」那一邊.... 責罵她的聲音慢慢小了。
六年之後,難民不是危機,他們融入德國社會,提供人口紅利,補足工廠、服務業、基層勞動力不足。
她不戀棧權位,16年的總理生涯,她知道何時該總結?用什麼方法總結!
因此當2015年敍利亞難民危機導致德國民意分裂時,她不擔心政治後座力,她知道一旦勇於捨去權力,她會有足夠的線型時間與空間,證明接納廣大敘利亞等地難民,對德國是一件好事 。
六年過去了,梅克爾把歐洲及西方已疲倦但應接不暇的反恐、反穆斯林,改成正向的童話故事;最終不只讓德國在國際形象中得到「了不起」的掌聲,並為德國高齡社會注入新勞動力,尤其與穆斯林關係達到一種可能的和解平衡。
而大西洋另一端,美國正在棄守阿富汗。
於是,那隻看似平凡保守,卻偶爾例外勇敢、精明的豹子,田園中,再次躍起。
如今所有她曾創造的故事,已近尾聲⋯⋯留下六年前反對她、逼她下台的人開始恐懼:沒有梅克爾的德國,會是什麼?
梅克爾教了我一件事:或許成功的民主政治就該多一點點無聊。因為那代表細膩、耐心、妥協、寛容與堅持併存:沒有也不該有簡簡單單的吶喊口號。
黑格爾名言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抽獎贈書活動】《思考外包的陷阱》x2本
資訊量越來越爆炸,我們不得不仰賴專家和科技幫我們篩選資訊、指引我們方向。但是專家和科技聚焦的事情有其局限,也不一定符合你真正要前往的最終目標,這個時候很容易發生「手裡有鐵錘,世界上什麼東西看起來就像釘子」的盲點。如何跳脫思考外包的陷阱,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
部落格原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ink-for-yourself/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思考外包的陷阱》的作者是趨勢觀察家維克拉姆.曼莎拉瑪尼(Vikram Mansharamani),他擅長整合跨領域的思維,解析世界的局勢和脈絡,幫助許多企業在充滿不確定性及高度動態的政經環境下找出方向。作者同時也是一個「通才」的提倡者,致力於推廣跨領域、自主思考的觀念。
生活在數位時代的我們面對太多資訊排山倒海而來,在資訊超載的情況下,我們轉身尋求「專家」和「科技」,希望他們幫忙找出最佳選項。結果,我們把許多思考外包出去,依賴過頭、以至於盲從,甚至忘了自己才是該負起思考責任的那個人。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提醒我們:「讓專家和科技隨侍在側,而非讓他們主導大權。」
這本書充滿許多精彩案例,會激發我們的思考模式,退一步把專業和科技當成輔助,認識到真正掌握全局、該負起全責的主人,終究是「自己」。大雁文化做了一場作者專訪,邀請他暢談「自主思考」的重要性,帶我們在不確定的局勢中找到方向,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這個 YouTube 連結觀看整段25分鐘的談話。
.
【為什麼我想看這本書?】
.
去年度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談論「通才」的精采好書《跨能致勝》,裏頭對於跨領域的案例分析讓我拍案叫絕。後來接著讀《專業之死》這本書討論「專家」和「公民」的互信為何崩壞、該如何重建,讓我認識到專家公民的合作是民主社會之所以能持續繁榮的基石。
然而,身為「公民」的我該對於「專業」抱持什麼樣的態度?該如何過濾資訊、如何獲取新知,如何建立自己的思考脈絡?便成了我很感興趣的課題。後來輾轉接觸到討論「自主思考」的這本書,裡面不但提到「通才」,還討論了「專家」,更涉及許多「科技、醫療、商業」議題,這引發了我十足的好奇心,這本書能跟前面兩本書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
.
【我的閱讀筆記和想法】
.
這本書是我最近讀過感到非常耳目一新的書,裡面的觀點帶給我思考上的衝擊。大意是說人們已經越來越習慣把自己的思考外包給所謂的「專家、科技和系統」,結果我們越是仰賴這些東西,視野就會越狹隘,太過聚焦反而不容易掌握全局(例如完全相信導航結果開車掉進水裡)。
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譬喻:「我們培養數個世代的人去研究樹皮,他們許多人對樹皮的起伏、心態、顏色、條理有深入的理解,但很少人明白樹皮僅僅是樹木的最外層,又更少人意識到樹木僅僅是森林的一部分。」書中舉書許多專業鑽研太深的故事,反而帶來「見樹不見林」的反效果。
如何讓專家和科技輔助我們?方法就是「往後退一步,提出問題,綜合整理」。重點在於保持質疑心和好奇心,專家和科技給的資訊可以用來參考,但是終究要記得自己想達成的「整體目標」,以整體脈絡來看事情的責任就落到自己身上。
.
【見樹要見林,談健康】
.
書中以健康當作例子,表示許多人會因為專家的「過度聚焦」而迷失了方向。例如許多人會認為「飲食」對健康很重要,因此很多倡導透過飲食感改善健康的專家,就會跳出來提供各種的飲食建議,要我們「不吃」和「吃」特並食物。種種跡象顯示,某些飲食建議反而讓人們變得營養更不均衡,某些標榜的產品反而造成另一種副作用。
然而飲食法的英文「Diet 」源自於希臘文「diata」,這個字指的是一個人的整個生活方式,而不只是狹隘的飲食。這個字意味著「透過一種涵蓋生理、心理層面的完整生活方式達到健康的狀態」。作者因此反問道:「有沒有可能我們都把關注的焦點在食物上,因此忽略了真正的關鍵?不要那麼聚焦、放寬視野是否對我們有幫助呢?」
書中引述學者們研究世界上「長壽村落」之所以活得健康,得到的結論是:「健康不取決於特定食物、特定活動,甚至不取決於環境,而是取決於所有這些因素。」飲食只是拼出全貌的一片拼圖,而過度聚焦會使我們忽略其他許多片拼圖。事實證明,健康沒有單一良藥。
.
【見樹要見林,談投資】
.
書中有個段落讓我特別有感觸,是關於投資的事情。不同於傳統「選股」和「擇時」的投資策略,用「被動型指數型 ETF」一次買一籃子股票和不擇時進出的好處,越來越為投資人所知(我是用這個方式投資)。許多財經專家和金融機構開始搭上熱潮,開始爭相推崇各式各樣的指數型 ETF。
接著市場上開始大量推出各領域的 ETF,只要你想得到的產業,金融業者都會有對應的 ETF 賣給你。例如最近火紅的虛擬貨幣,更出現了好幾十檔虛擬貨幣 ETF 等著核准上架,每家金融業者都來想分一杯羹。讓我們來看一個有趣的數據引述,出自於被動型指數基金之父約翰.伯格:
「直到2015年,市值百大的 ETF 周轉率達 864%,市值百大個股的周轉率則是 117%。如果說現今的 ETF 投資是股票市場的投機方式,完全不為過。」
周轉率越高(買進賣出)等於越多的手續費,越多的手續費等於越低的報酬。弔詭的現象發生了,整體而言,頻繁買賣「ETF」的投資人,最後竟然得到低於買賣「個股」投資人的報酬。
許多投資人只「見樹」:用 ETF 買一籮筐股票,看似分散風險又有許多選擇可以挑,專家也樂得介紹你更多不同標的,取得話題熱度和抓住你的注意力。反過來,投資人忘了「見林」:似乎忘了投資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合理的市場報酬、盡可能降低成本和手續費、並且長期持有。
.
【把注意力擺回自己身上】
.
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世界就像是一片漆黑的場地,專家和科技就像是拿著手電筒的人,用聚焦的光束照亮他們有興趣的地方、想引導你過去的地方。但是你要在這個世界上前往何處?這個答案終究只有你自己知道。該注意的是自己想達成的「目標」,而非任憑專家左一言右一語,或者任由科技演算法主導了你的資訊來源。
作者引用了詩人愛默生的一句名言:「一個人更應該學會發掘、觀看內心閃爍的微光,而不只是注意詩人和聖賢輝耀的蒼穹光彩。」句中的詩人和聖賢,可以換成專家和科技,而且適用於現下的脈絡。重點在於重新掌握自己的思考方式,不讓預設的假定和本人的自我中心主掌大權,而忘了思考其他詮釋方式或發揮同理心。
因此,要試著退一步觀看事情的全貌,釐清真正的目標。有意識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主動去定義自己追求目標的整體脈絡是什麼,然後有效運用專家的意見,還有科技的輔助。我們必須有意識地讓專家隨侍在側,並非讓他們主導大權。要贏的是整場戰爭,而非一場場戰役。
.
【後記:自主即自由】
.
總結起來,拿回自主思考的能力,就好比你的真正目標是想要拼湊一面馬賽克磁磚牆,關鍵在於應用這些專家和科技幫自己挑選理想中的磁磚,但是最終負責把它們拼湊起來的人還是你自己。書中提到的許多建議非常實用,包含:有意識地管理注意力、以任務為導向、自主思考、連結多元觀點、專家為輔不為主。生活無論再忙碌,都必須保留時間和空間給自己自主思考。
我很喜歡柴契爾夫人最為人稱道的名言之一:「注意你的想法,因為想法會變成延遲;注意你的言辭,因為延遲會成為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成為習慣;注意你的習慣,你會習慣會成為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性格會決定你的命運。我們的想法,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我們總是把思考外包,就等於任由別人定義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是時候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掌握思想上的自主,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最重要的一種自由必須仰賴專注、意識、紀律;相反地情況是意識的缺乏、預設的模式、汲汲營營的生活。要成為自由的人,就必須學會自主思考。
.
【抽獎辦法】感謝 大寫出版 Briefing Press
1、抽出「2本」《思考外包的陷阱》送給閱讀前哨站的讀者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想學習自主思考嗎?為什麼?例如:「我想學習自主思考,才能把專業的知識活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4/9(五)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1/4/10(六)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黑格爾名言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家一起學西班牙文 ~ friki】
昨天看了《查克·史奈德之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 Zack Snyder)》,很有感觸,想到自己不知不覺中,在二十幾年內變成西班牙人口中的 friki 了。
friki 這個字源自英文的 freaky,但是,在西班牙文裡面常用來形容「過於迷某種東西的怪人」,尤其是形容科幻迷、漫畫迷等。
導遊以前在台灣只會讀書,來到西班牙才知道,身邊有太多星戰迷、星艦迷、漫威迷、DC 迷,在此附上幾年前的 po 文,讓大家知道西班牙的 friki 有多迷,竟然能分辨出每個絕地武士(Jedi)使用的光劍!
https://www.facebook.com/376355010634/photos/a.10152675850265635/10156219535915635/
導遊平常跟 friki 朋友間常用很多 friki 名言(西班牙語),例如:
📽史波克在星艦迷航記說的:「Larga vida y prosperidad」以及「La necesidad de la mayoría pesa más que la necesidad de unos pocos」
📽星際大戰的名言:「Que la Fuerza te acompañe」
📽歐比王·肯諾比在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說的:「¿Quién es más loco: el loco o el loco que sigue al loco?」
📽尤達在星際大戰五部曲:帝國大反擊說的:「Hazlo o no lo hagas, pero no lo intentes」
📽黑武士在星際大戰五部曲:帝國大反擊說的:「Yo soy tu padre」
📽阿克巴上將在星際大戰六部曲:絕地大反攻說的:「Es una trampa」
📽The Mandalorian 的名言:「Este es el camino」
📽Chirrut Îmwe 在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說的:「La Fuerza está conmigo」
📽鋼鐵人在復仇者聯盟裡跟索爾說:「¿Sabe vuestra madre que os vestís con sus ropajes?」
📽美國隊長在復仇者聯盟裡跟浩克說的:「Hulk Aplasta」
📽浩克在復仇者聯盟裡跟洛基說:「Dioses a mí」
📽格魯特在星際異攻隊的名言(唯一台詞):「Yo soy Groot」
📽勇度在星際異攻隊說的:「una mujer dorada con la autoestima por las nubes」
📽蝙蝠俠的名言:「Yo soy Batman.」
會西文的 friki 應該知道導遊在講什麼😜,如果你看得懂以上名言,看《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就會很有同感。
回頭講作天看的《查克·史奈德之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 Zack Snyder)》的感想:
四個鐘頭的電影不覺得長,四個鐘頭看完之後覺得很過癮。
DC 電影跟漫威的不同。
漫威先出鋼鐵人、索爾、美國隊長、浩克等人的電影,把復仇者聯盟裡每個人物都講清楚,然後再出復仇者聯盟,所以,看出復仇者聯盟時,大家都已知道裡面每個成員的故事背景。
可是 DC 只出超人、蝙蝠俠跟神力女超人的電影,還沒有把正義聯盟裡的閃電俠、水行俠、鋼骨等人的個人故事拍成電影,2017 年就直接出正義聯盟,感覺沒有交代清楚每個人的背景。
現在這個《查克·史奈德之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 Zack Snyder)》就是彌補人物身世背景的缺陷,看了以後感覺這些人物有深度,有層次,活起來了,而且也把火星獵人這個人物帶進去(2017 年的正義聯盟沒有出現火星獵人)。
另外,《查克·史奈德之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 Zack Snyder)》的打鬥場景比 2017 年的還棒,也給予蝙蝠俠在正義聯盟裡正確的地位。
今天借《查克·史奈德之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 Zack Snyder)》 寫了一堆 friki 的東西,有看過的人如果有感想,也可以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