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黃幼鳴學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黃幼鳴學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黃幼鳴學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黃幼鳴學歷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譚蕙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當光亮成為一種罪名] 30歲的許先生,是一名打扮入時的青年人,髮型修剪得起伏有致,左耳綴了幾只耳環,這天他穿了簇新的白恤衫,結上幼身黑色領呔。 晚上8時開始,他在銅鑼灣商業區向義工領了一支長條型的白蠟燭,連着黑色的阻風紙杯,點起了的蠟燭慢慢燃燒,他緩緩走近維多利亞公園方向,就在對面馬路給警察截...

  • 黃幼鳴學歷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05 01:12:37
    有 4,875 人按讚

    [當光亮成為一種罪名]

    30歲的許先生,是一名打扮入時的青年人,髮型修剪得起伏有致,左耳綴了幾只耳環,這天他穿了簇新的白恤衫,結上幼身黑色領呔。

    晚上8時開始,他在銅鑼灣商業區向義工領了一支長條型的白蠟燭,連着黑色的阻風紙杯,點起了的蠟燭慢慢燃燒,他緩緩走近維多利亞公園方向,就在對面馬路給警察截停。此時,蠟燭燒了一半,紙杯內盛滿了燭淚。

    圍在他身邊的警察,最高峰時有十來個,他背靠商店外牆,前面全是警察的身軀。警察跟他說,必須要吹熄蠟燭,他問為何?警察指,點起的蠟燭就可能觸犯非法集結罪。

    他用手扇蠟燭,蠟燭沒有熄滅。警察說,現在批准你脫下口罩吹熄蠟燭,糾纏了一會,他無奈依從。許先生被搜身及查身份證,「我又沒有任何犯罪紀錄,第一次被截查就給了六四。我甘心情願,為了前人的付出。」

    這位追上潮流的青年坦言,以往很少參加六四集會,但這一次讓他心情激動,因為一年多沒有機會參加任何集會或遊行了。剛被警察釋放的他,接受記者訪問時,拿着白蠟燭的左手腕不住顫抖,左手手腕皮膚上可見紋身,這名強壯的男子,額頭的冷汗不住流下來,滴到地上。

    許先生坦言,被截查時感到難受,「你可以感覺到整個社會瀰漫着恐懼和焦慮,他們要打壓我們,這個社會肯定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所有事都往錯的方向走。」一個大男孩,一身結實肌肉,難掩被警察截查的驚恐:「我沒想過,點一支蠟燭也要那麼多的勇氣。」

    這是一場事先張揚的恫嚇行動。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了30年的六四燭光集會,去年被政府反對,仍有大量市民成功進場,警方後來拘捕了具知名度的社運領袖亦已把他們收監。今年六四,港府再以「疫情」為由限制市民集會,但由於公共衛生相關罰則主要為罰款,故此警方亦在橫額及廣播中提及,違反者還會被拘以公安條例相關的非法集結罪名,違者可以判處監禁。

    32周年的六四集會,第一年迎來空蕩蕩的球場,康文署開了大光燈,把場內照得燈火通明,海量的軍裝警察,駐守園內每個角落,園外的銅鑼灣,甚至全香港,總共派出共7千警力。銅鑼灣可謂每十步就會遇到警察。有到來的市民,在關起了的鐵閘外,拍攝空洞洞的球場。

    三十二年,維園球場第一次空空如也。以往燭海佔據了多少個球場的畫面不復再。球場內,除了警察,還是只有警察。

    官方事先放消息,指今晚若有人黑色衣服到維園燃起蠟燭可能被拘捕。那個法網拉得有多大得多大。今天大家起牀,支聯會副主席,本身是大律師的鄒幸彤,因為曾公開表示今晚會以個人名義到維園點蠟燭悼念,已經被捕。幾天前,支聯會的六四紀念館,亦被政府指控沒有申請展覽相關的娛樂牌照而宣佈閉館。

    兩個穿黑裙拿着蠟燭的三十歲女孩,一直圍着維園外步行,其中一人說:「就是要看看他們(政府)的恐懼去到那裡。」

    整個晚上,大家都用不同方法表達抗爭或悼念的情緒。高調的人穿了一身黑衣,拿了白花來;到了晚上,燃點了實體蠟燭的人,頂多可以在維園以外蹓躂。有人在地上以蠟燭砌成六四字樣,砌好後,趕緊離開,此地不宜久留。

    維園內,大面積地被警方以鐵欄柵和膠帶封鎖着。維園裡的遊人仍在進行各種康樂活動,網球場、草地滾球場、游泳池內仍有人在做運動,兒童遊樂場也有孩子在攀爬嘻笑。只是當有跑步的人亮着手機燈,或拿着微型的電子蠟燭在跑,你會知道,誰是同路人。

    在偏僻的角落,一個公廁旁邊,一位58歲的婦人「小雲」,穿了帶花紋的黑衣,拿着一本漫畫書在閱讀。晚上七時許,天漸黑,她把一支小型電子蠟燭放在椅子上,本來,她用雜物遮掩着蠟燭,夜一點,她見經過的警察人數減少,才敢把蠟燭放在較當眼處。

    小雲向我解釋,她整天的「詳盡計劃」:住在九龍的她,下午2時許便坐巴士過海。「幸好我出門夠早,後來警察把多條過海隧道也設立檢查站,大塞車呀。」她先到中央圖書館借了一本和中醫有關的漫畫書,再到維園繞了幾圈。「我要看廁所,出入口在那裡,有甚麼事也可以逃走。」

    她還特別挑了一個公園座椅,上面有篷頂,以免下大雨她仍可以堅持留守。「我好想個天下大雨,下大雨警察人數應該會減少。」只是來維園點支蠟燭都要做那麼多思前想後的計劃?「借本書是要裝作在這裡坐是看書,我打開手機燈,也是因為看書照明作用。唉,現在連穿黑色衣服都心驚膽顫。」

    小雲說,對於她這種年紀的人,六四正值她的年青歲月,印像深刻,八號風球集會她至今仍記得,當年六四的新聞報導都保留了,成為家中珍藏的錄影帶。「佢今年話唔比,更加要出來,支聯會那麼多領袖也被捕,好傷,好傷我們這批中年人的心。」

    小雲頸上掛着一枚純銀十字架,她是虔誠基督教徒,曾回中國內地探訪,知道內地教友只能低調運作,說句話都要小心,否則有後果。小雲不禁慨嘆:「現在香港感覺好似身在內地咁。樣樣嘢要靜雞雞做,低調啲一個人咁做。」她說,預先告訴親友她來維園,並定時報平安。「嘩,維園啲出口,『成隊兵』擺哂係度。」

    支聯會以往被諷刺為奉行「大中華情意結」,亦即是視中國與香港為「同胞」,香港人會有責任「建設民主中國」。小雲坦言,欣賞已故領袖司徒華的愛國情操,亦自然地形容自己始終心繫「祖國」:「我係中國人,都想國家富強,唔只係經濟富強,都想人民有分辯是非之心,有良心。」

    小雲知道,每一次出來可能都是最後一次:「我以為等到今日才去參觀六四紀念館,怎知道太遲,已經被政府以奇怪的原因關掉了。唉,原來行動遲一兩日就太遲。所以今日一定要出來,怎知道明年是否連坐在這張椅都不可能?」

    另一個伯伯,76歲的黃先生,在維園外合十,向着球場方向鞠躬致以悼念,他也懷有這種「大中華情意結」。

    黃伯視中港人民「同為中國人」,他說,以為這麼多年,香港人支持平反六四,到香港人有需要時,期望中國內地的人民會發聲。但2019年他接觸一些內地人,對方對香港的反修例運動不支持,令他十分難受。

    黃伯嘆道:「我來了維園近30次,除了3年有事沒有來,通通都有來。最記得2013年下傾盤大雨,有個八十幾歲的阿婆說要打傘遮着我,我說不用了。」但黃伯仍時堅持六四要悼念,他說,每年參加集會時,心情都沈重,「好似想喊但又喊唔出。 」

    對於今天警察於清晨拘捕鄒幸彤,黃伯義憤填膺:「佢好高學歷,好可惜」。鄒幸彤現為大律師,曾在劍橋大學修讀理科。對於港府以疫情原因不准集會,黃伯說:「我好少講粗口,但都忍不住要說,這個政府是無恥的,甚麼防疫通通是借口。我不樂觀,支聯會早晚會被取締,香港玩完了,以後只能在心裡悼念。」我問他怕不怕,他說不怕:「我個仔叫我唔好去銅鑼灣,但我堅持要出來。」

    究竟這天晚上的紅線是甚麼?點蠟燭、開着手機燈、還是拿着電子蠟燭?依我觀察,在維園以外的街道,規管沒那麼緊。有人穿黑衣點爉蠟遊街,不喊口號不停留聚眾還可以遊走;但若你在晚上八時或以後進入維園,在維園的主幹道上,受到的規範又更嚴苛。

    小雲一個中年女士在維園暗角點着電子蠟燭,巡經的警員都沒特別干擾。但一名穿運動裝的男士,手持電子蠟燭跑步,就被警察要求要關掉電子蠟燭。警員亦沒禮貌,語帶輕佻,嘲諷市民借故跑步實際參加悼念集會:「你跑了很多次了,繼續跑吖?」

    有一隊中年夫婦,也開啟着手機燈圍着維園外競步走。太太忍不住邊走邊呢喃:「哎,冇自由、失自由⋯⋯參加咗三十幾年的集會,點解搞成咁?香港點解搞成咁?連開個燈都唔得?」他曾經禮貌地跟警員理論,她引述有警員勸喻,悼念在別處可以,但維園開了個小燈,就引其他人來,又成為集會,「我地就要做嘢」。

    晚上9時半,在維多利亞公園游泳池附近的入口,有一名白恤衫警員清楚指出界線在那裡,他拿着擴音器大聲跟路過市民說:「現在是警方的警告,如果你的手機燈開啟了,或者手持電子蠟燭,請你立即關掉,因為以上動作已經干犯了『煽惑他人參與非法集結』,警方會將你地拘捕。」

    在整個反修例運動,都從來沒有出現過,開啟了的手機燈,會成為一項罪名。

    大量市民從遠處行過,警員大聲吼叫:「你呀你呀!白衫果位男士!你開着手機燈,即刻熄咗佢!你呀你呀!十個人一齊開手機燈,睇到你啦!」連外籍人士開手機燈都不能被倖免。不少市民嘗試理論,就被拉到一邊進行截查,查袋查身份証。

    那粒比手指甲更細小的手機燈光,在黑夜的銅鑼灣像星星一閃一閃,不需多言,就有相知的共鳴。2021年6月4日,那一點手機燈泡發出的星光,承載着香港人對32年前遠在北京的亡魂的一點悼念。今時今日,香港人最大的勇氣,就是穿黑衣,走上街,點亮手機的小燈,燃亮一顆堅持良知的心。

  • 黃幼鳴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4-28 19:30:00
    有 459 人按讚

    孔子格局與東漢敗局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國家昏暗,民不聊生。讀讀古書,笑看歷史。

    《論語.顏淵篇》,有這麼一段對話,其文大意是,子貢問他老師:「為政之道,最重要是要做些什麼事?」孔子回答:「要搞好經濟、國防軍力要強,以及建立國民的信心,讓人民對這個國家具有認同感。」

    刁鑽的子貢續問:「老師,事情總沒有那麼理想。國難當前,難以兼顧,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您覺得以上三者哪一項可以暫時擱置。」孔子回答:「去兵,就擱置國防軍事預算吧!」子貢又追問:「國家真是太危急了,重整經濟和人民對國家認同這兩項之中,必須捨其一,又要先放棄哪一項呢?」

    孔子回答說:「去食,就把振興經濟的方略暫時放下吧!民無信不立。人民對國家失去信心,國家就亡了。所以認同感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這話沒錯。但若就春秋戰國當時的形勢來看,孔子其實是一個失敗的政治家。他的言說,道理雖好,但如何具體落實,也有其不切實際的地方。孔子的政治觀明顯有其局限。就上述的「去兵,去食」說,孔子以為「民無信不立」,看似有道理,若要實踐,恐只是空談。

    「民無信不立」,沒錯。但人民對國家的認同,以及人民對政府的信心,要從哪裡來?這決不是靠孔老夫子開開班,講理說道就能建立的,更不應該是國家機器每天借由煽動排外、仇外情緒,從而宣導「愛國意識」來騙取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我講授「中國文化概論」這堂課,說到這則《論語》故事,我的學生做了以上批判。從歷史來看,人民信心的建立,很多時候是來自經濟。國家經濟搞不好,人民生活愈發困苦,講再多的「愛國情操」,都成了騙人的鬼話。

    再來,國家昏暗,政壇處處濁流,也就會有清流之士群起出來制衡。這不禁讓我想起東漢政局。東漢的皇帝大多早死,繼位者年幼無法作主,中央集權的權柄操持在外戚和宦官手中,形成外戚宦官更迭用事的惡性權爭怪圈之中。

    豺狼當道,安問狐狸?官僚士大夫中有不願意隨波逐流的,乃抨擊時弊,號稱「清議」。在腐敗成風的當時,起到了激濁揚清的作用。連太學生也看不去。他們熟讀經書,又關心時政,在輿論上支持清議派,太學竟成了清議的中心。

    原本以為「清議」可以制衡「濁流」,但政壇講的是「權力」。兩次黨錮之禍,宦官乘機誣告清議派黨人謀反,大肆逮捕。黨人門生、故吏、父子親屬皆受牽連。

    慘酷的政治權力鬥爭,換來的是同歸於盡。錢穆《國史大綱》就指說:「造成慘毒的黨錮之禍,人之云亡,邦國殄瘁,黑暗腐敗的漢王室,終於傾覆,依附於王室的外戚與宦官,亦同歸於盡。而名士勢力到底還可存在,便成此後之門第。大一統政府不能再建,遂成士族多頭之局面。」

    官逼民反,黃巾起事,擊垮東漢中央政體。接續的是東漢末年分三國。講的是「用陰謀、陽謀、明說、暗奪」,烽火連天,爾虞我詐成主調,人稱那是「三國謀略」的智慧。說實在話,東漢敗局下,把經濟搞得還可以的,竟是曹操這個大奸雄,他是真有點本事的。

    然而,三國最終是歸晉。惟晉朝又因八王之亂的內鬥,續而崩潰,北方再陷分裂割據。不夠人打,就說那是五胡「亂」了中華,史稱魏晉南北朝。

    不見得不好。只能說,世人要做好心理準備,那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你要打扮的極美,抑或不修邊幅的說醜話做醜事;是要歸去來兮採菊東籬,尋找桃花源,抑或是飲酒嗑藥而避世、佯狂,那是你的選擇。從清議到清談,專講平凡人聽不懂的玄學,而自認風雅,那也是你家的事。總之,再也不會是當年「獨尊儒術」,那循規蹈矩,道貌岸然的模樣了。

    真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啊!如果說,歷史是過去與現代永恆的對話,還真有點啟示。世人也得做好心理準備,沉住氣,面對新時代的挑戰。但歷史終究是歷史,也請各位不要傻乎乎的「對號入座」。

    (原刊於2015年6月28日《星洲日報.言路.邊緣評論》,2019年1月30日修訂。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 黃幼鳴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4-22 19:30:00
    有 739 人按讚

    中國歷史上的女人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從1997年南院(馬來西亞南方學院)中文系創辦至今,就在系裡裏教「中國通史」。這二十年來,還真有點心虛,畢竟我教的中國通史,就「歷史人物」來說,只說了「一半」的人。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國通史,近乎是男人的歷史。另一半的女人,缺席。

    講中國歷史上的女人,最怕學生問「中國四大美女」。美人的歷史,有太多空白,後世文人又各憑豐富想像力,塑造了一個一個犧牲女性身體換來的「愛國史」或抱把琵琶的悲劇形象。對這四大美女的印象,恐怕其「文學形象」遠遠超過「歷史形象」。

    講中國歷史上的女人,最難講的是掌握國祚的女人。大家的刻板印象太深了。不管是坊間的歷史書還是電視連續劇,有興趣的是她們怎樣的奪權,和掌政後的如何「欺負」人,卻很少用心去了解這些女人掌權時到底貫徹了甚麼。像慈禧太后,她的垂簾聽政,有過「同治中興」的小康政治,也做過縱容激進義和團幹的蠢事。其格局,是整個王朝或中國歷史文化的問題,還是這幾個女人的事!

    這次期考,我出了這道題:「一部中國歷史,不應只是以男性為主角的歷史敘述。請問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女性人物是最具代表性,最值得書寫的。試舉例說明。」

    期考閱卷,學生例舉的,特別是女同學的例舉,還真讓我也有所啟發。除了一般熟知的王昭君、花木蘭、武則天、李清照、秋瑾之外,尤其精彩的是,同學們還舉引了以下女性人物,不僅僅只是爭風吃醋爭權奪利的後宮女人:漢朝衛子夫衛皇后和北魏文明太后、魏晉時期的才女謝道韞、元朝棉織機械改造者黃道婆、明末的堅強女將秦良玉、晚清民國名妓楊翠喜,以及徐志摩的第一任太太張幼儀。

    其中兩位女同學的舉例,最為驚艷。一位學生說:「被稱英雄也不是男人的專利。歷史上有一些女性,她們並不比男性差,也同樣是能夠征戰沙場的女中豪傑。我們常常聽到花木蘭、穆桂英的傳奇故事,但她們始終是文學上所創造出來的人物。但在明末清初巴蜀大地上,出了一位真正的女將軍。她的一生令人贊嘆,這位女子就是秦良玉。」

    秦良玉從小研習兵書,舞劍論兵。曾在戰場上多次立下戰功,平服叛亂。也曾率軍抵抗清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廿四史》正史列入「將相列傳」的女性。關於其生平事跡,大家不妨上網搜索一下。

    另一位同學的例舉,我更是給了最高分:她選的是張君勱的妹妹,徐志摩的元配張幼儀。讀完張幼儀的生平,你會很氣那個自命瀟灑的徐志摩。出自書香世家的張幼儀,按照家裡長輩旨意,和浪漫不羈的徐志摩結婚,注定要悲劇收場。徐志摩搞大人家肚子了,又對別的女子痴情,還要張幼儀去墮胎,並鬧失蹤,最終離婚。

    張幼儀就像被遺棄的「秋天的扇子」,你說慘不慘!但她沒有倒下。離婚後,留學德國,出國讀書。學成返國,在東吳大學當德語教師,之後進軍商界,開辦新潮時裝公司,又管理銀行,投資股票。她「才幹突出,獨當一面。1931年徐志摩搭乘的飛機失事,在合法妻子陸小曼無力操持的情況下,張幼儀以她的冷靜與果斷處理了一切。」

    1949年張幼儀移居香港,再婚。學生答卷指說:「張幼儀的一生經歷了太多感受,感受了太多事態。她一生傳奇,令人心疼。傳統的教育與觀念造就了她與徐志摩的婚姻和不幸。她任勞任怨做好徐家媳婦,不斷付出換來的是孤獨與悲痛,她卻不曾抱怨與憎恨。面對婚姻的不幸,她華麗轉身,破蛹而出,成了一個擁有舊式女子美德的新時代成功女性。張幼儀讓我們看到了在女人一文不值的時代,她是如何有價值地活著的,在中國歷史當中,留下了一個堅韌的身影。讀完了張幼儀,讓我知道,甚麼才真正的氣度。」

    以上雖然不是甚麼創見(網上資料很多),但「女生」會注意到的視角,還真是不一樣。在「非主流」與「普遍性」之間,展露生命史的韌性、靈光,和女人的耐力。我也受教了,謝謝。

    (原刊於2017年9月10日《星洲日報.言路.邊緣評論》。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