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黃山內學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黃山內學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黃山內學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黃山內學歷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6萬的網紅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英文這麼爛 是怎麼當醫界長官的? — 今天一堆藍營人士出來夏系夏景 真的有夠丟臉 "Welcome to visit Taiwan. " ---> Welcome to Taiwan. It is our honour and privilege for you to visit o...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

  • 黃山內學歷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10 21:05:26
    有 579 人按讚


    英文這麼爛
    是怎麼當醫界長官的?


    今天一堆藍營人士出來夏系夏景
    真的有夠丟臉

    "Welcome to visit Taiwan. "
    ---> Welcome to Taiwan. It is our honour and privilege for you to visit our nation.

    "May I introduce myself. "
    ---> that's a sentence fragment

    "I have no intention to share what I did as Minister of Health with you now."
    ---> Nobody gives a flying fuck anyway

    "What I like to say is your country have many best schools of medicine and schools of public health such a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where I get my PHD."
    ---> "The United States has numerous prestigious medical and public health insitutions, such a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where i RECEIVED my PHD

    "Then, how terrible your country deal with this conovir-19 pandimic ."
    ---> "However, there is grave concern regarding America’s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Edit: "pandemic" 他拼錯, 還有本來以爲我學藝不精 ”conovir-19"是我沒看過的用法,結果發現只是neologism

    "You have the most patients and deaths in the world. "
    ---> 幹你公衛人可以講出這種話????? 用number count???

    "Only one week ago your President Trump still keeps saying mask is useless and during the predential campaign not to ask supporters to wear masks"
    ---> Except for the Tweet where Trump said masks were patriotic

    " All we know this will end up more kids get infected without symptom and bring virus back to familys and sociaty."

    ---> FAMILIES and SOCIETY (Community is a better word)

    "During 2009 - 2011 H1N1 out break, we closed the class with two cases and close the entire school if more than two classes closed."

    Edit: 有粉絲提醒這是楊部長任內事情,但是他第一段就說他不要提他任內做的事情...

    ---> OUTBREAK is one word
    ---> "our protocol was the following: a class could be closed if there were two cases, and the entire school would be closed if two classes closed."

    "Taiwan is regarded is one of the best to control H1N1 pandemic."
    --> Taiwan wa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better-performing nations with regards to controlling the H1N1 Pandemic

    ”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know Mr. Trump is nuts.“
    ---> #MAGA #MakeAmericaGreatAgain #KeepAmericaGreat #2020川普要贏

    " So, if I were you, l will resign as Secretary as HHS here in Taiwan to put pressure on Mr . Trump to do and say things correctly."
    --> I "WOULD" resign
    ---> who quits their job while overseas? who's going to reimburse his return flight? you?

    Edit: 回美國以前要去吃個八方雲集,去洲際陪黃山君跳統一尚勇,再去林森北路實名制鬆一下

    "To do this not only save American lives and economy. the whole world will also benefit from this doing."
    ---> to do this WOULD not only... fuck I can't do this

    結論:

    1. 彭文正要不要去查他的學歷
    Edit: 我要收回我的質疑,這種敏感時刻發這樣的文章,只有真學歷的人敢
    2. DO YOU EVEN ENGLISH BRO

    還我衛福部長范瑋琪

  • 黃山內學歷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01 20:00:02
    有 36 人按讚

    【#典藏新刊 |《 典藏古美術》第334期7月號上市!】
    👀雜誌搶先看:https://bit.ly/2CZDaWz
    🛒當期購買:https://bit.ly/3dPGuQT

    🔺編輯手記: 誰識臥遊心
    -「出不了國,8000億商機『島內逆襲』。國旅盛世來了?」《 今周刊》
    -「1.2兆國旅大爆發。」《 @ [186593071836:274: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
    解封之際全國展開 #報復性旅遊,在此推薦一個觀光旅遊的好所在,最有美學、文化素養、陶冶性情的龍頭指標── #臺北故宮。故宮受全球疫情嚴重衝擊,最低潮時參觀人數與門票收入相比去年同期慘跌逾九成九,近期漸微復甦,觀展品質絕佳。7月10日「攬勝—近現代實景山水畫展」開展,不用出國,不用隔離14天,「國寶」明代沈周〈畫廬山高〉睽違六年再登場,30件好山好水好好看。本刊帶來全攻略,由故宮書畫處助理研究員暨策展人劉宇珍領隊,來場時空旅行,看畫家們如何以筆墨參造化或為新興景觀代言;佛光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王舒津以西潮、攝影、時局角度,為民初山水畫的時代氣息解碼;最後聚焦中國黃山、臺灣橫貫公路這二處熱門景點,可實景打卡、可夢遊造境,「得山靈情性,不必指定其處,方為此山寫照」。

    每個畫家都有自己胸懷的山水,每個人都有自己旅行的意義。國旅的爆發或盛世,產業的轉機或災難,其實與山水無關,素養又為何?千年前的宗炳已有言:「老疾將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

    🔺本期主題:攬天下之幽勝

    畫山水,攝奇觀,#攬天下之幽勝。

    清香裊裊的午後書房,在畫桌上展開一幅高山遠眺、煙雨朦朧的山水畫卷,凝神一瞬,便已移形換位漫步於山徑,覽盡山川名勝。中國古代以圖紀勝,以供臥遊的山水畫,所描繪多非眼前的真實地貌,而是經畫家選擇與創造出的「虛幻之境」。

    20世紀以來攝影與寫生風氣的普及,畫家以真實山水為師,獲得風格再生的道路。山水畫不但是一種文化想像,更是一種形塑或象徵環境的圖繪方式,以此攬天下,邀約臥遊,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 黃山內學歷 在 財經旅遊達人法比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2-10 01:25:53
    有 176 人按讚

    #旁觀者清 #撇開政治不談
    #故事在後面或連結點開看
    台灣「崩世代」的危機真的讓人不慎唏噓
    不能吃苦耐勞放棄工作
    所以去創業(?)

    創業當老闆會比當員工輕鬆(?)
    慣寶寶的教育方式讓崩世代自毀…

    真的無關政治
    旁觀者清

    看看其他華語人怎麼看台灣崩世代。

    ****但是我不得不說
    就像是攻敵必究的電影一樣

    你那人家私生活來吵紅話題
    或者弄紅自己

    不管在世界各地
    都是不入流至極的手段

    將那種穿鑿附會自由心證的鬼故事
    誰知道真假

    ****
    周杰倫的最新單曲《說好不哭》兩岸熱銷,單曲MV同時走紅。奶茶店清純女店員為愛無私奉獻,修成圓滿愛情,劇情老套,卻能賺人熱淚。然而,在這個紅遍兩岸的MV之中,隱藏著台灣青年無法破解的失敗密碼。

    台灣青年的失敗密碼,展現於異常熱烈的創業熱。據本地招聘網站統計,高達84%的台灣上班族不能安心工作,嚮往自創事業,青年的創業首選是奶茶。37.98%的有意創業青年,希望開一家周杰倫MV中的奶茶店。

    奶茶雖好喝,但作為創業目標,是非常沒有出息的。台灣青年之所以一窩蜂開奶茶店,來自奶茶店的“三低”特色:低資本、低技術、低風險。

    換言之,台灣青年的創業夢,資本微小、技術含量低落、更沒有大風大浪的創業氣魄。本地媒體戲稱青年的奶茶創業風為“三低方程式”。只是門檻低,存活性也低,奶茶店的“平均創業存活天數”不到30天。於是“三低”成為“四低”。自2000年起,兩三代青年在這解不開的“四低方程式”裡原地踏步,形成了深陷絕望深淵的“崩世代”。

    #由奶茶店到夾娃娃機

    周杰倫是“崩世代”的偶像天王,只是偶像的巔峰期總是短暫的。周杰倫年過四十,唱唱跳跳的嘻哈演藝事業已到過氣尾聲,現在是預備退路的時候。他雖然手握雄厚資金,創業投資也跳不出“三低方程式”,只能想到奶茶店。《說好不哭》的熱門MV,以巧妙的置入性營銷,為周杰倫投資的奶茶店大做廣告,果然引起熱烈反響,成為“崩世代”的創業英雄。

    說到底,“三低方程式”只有一低,#就是志氣低。

    “三低”是個偽命題。創業原本就是資金、技術與風險的絕地大考驗。缺資金就該踏實存錢,缺技術就該刻苦學習,怕風險就該磨練自己。然而,台灣的創業青年不肯存錢、學習、自我磨練,寧可以最沒有志氣的“三低方程式”,開一家奶茶店,但奶茶創業也越來越不容易了。

    台灣的奶茶熱,源自1980年代的“泡沫紅茶”。將紅茶與砂糖冰塊合於一杯,大力搖出泡沫,清涼解暑又新奇,大受年輕人喜愛。中國人原本不喝冷茶,早年台灣應酬場三大禁忌是“薄酒、冷茶、老女人”,給客人喝冷茶是非常失禮的。但泡沫紅茶快速改變了不喝冷茶的習慣,創造嶄新產業。

    1990年代,泡沫紅茶加入奶精與粉圓,成為“珍珠奶茶”。到了2010年代,珍珠奶茶已經乏味,飲料店將各種茶品配料與水果汁合於一杯,當場猛搖,成為“手搖杯”。口味組合千變萬化,延續了創業熱潮。今日,台灣每年賣出手搖飲料超過10億杯,年產值新台幣850億元,每年使用茶葉4.3萬餘噸,57.1%使用於奶茶產業。專家指出:“年輕人如果不喝手搖茶,茶產業會垮掉。”

    一年10億杯的巨大產業,入行門檻非常低,完美符合“三低方程式”。論資金,在台灣創業最沉重的成本是土地,而奶茶店的土地需求低,街邊店面分租一個小角落就能開業;論技術,只要學會搖杯子,調配幾道特殊風味;論風險,小本經營輕鬆自在。

    更可喜的是,奶茶店是餐飲業裡最愜意時尚的行業,不必在燠熱的廚房里大油大煙做菜。在台灣的餐飲業,只有中老年大叔大媽才願意在廚房裡滿頭大汗幹活,年輕人都搖手搖杯。

    奶茶店門檻低,數量快速增加。2018年,全台灣共有2.24餘萬家飲料店,其中80%是以奶茶店為主的“冰果店及冷熱飲店”,競爭非常慘烈。最終,只有財力雄厚的連鎖品牌店才能存活,創下“平均創業存活天數”不到30天的奇聞。

    若不搖手搖杯,年輕人能有什麼創業選擇呢?

    2017年,台灣青年瘋狂投資夾娃娃機。2016年,全台夾娃娃機店總數920家,2017年暴增至2037家。夾娃娃機店的開店成本雖然很高,但精明的商人發明分租法,一個店面數十台夾娃娃機,逐台分租。每台夾娃娃機的月租金只有新台幣5000元左右(約人民幣1100元),貼心滿足“崩世代”的“三低”創業需求,燃起投資狂潮,短短數個月內,大街小巷開滿夾娃娃機店。

    2018年,夾娃娃機創業潮繼續火熱爆發,僅登記有案的夾娃娃機店,即暴增到7206家,但市場過度飽和,產業迅速崩垮。2019年,夾娃娃機已經淪為地雷創業項目,十餘萬“崩世代”創業青年,再次飲下失敗苦酒。

    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談創業,首先要有“創意”,再以知識、工作經驗、資金與膽識,將創意培養成“創新”產品。有了創新,才能創業。他忠告青年,創業“是非常難、非常複雜的事……因此個人創業很少會成功”。

    然而,奶茶店與夾娃娃機的創業熱,無情論證了“崩世代”已失去“創新”的能力、眼光與膽識。“三低方程式”成為台灣青年解不開的循環。

    #慣寶寶的失敗方程式

    青年志氣的消沉,源自長達20年的“慣寶寶”現象。

    “慣寶寶”是在舒適圈中寵出來的小皇帝。小學不會綁鞋帶、中學不會做家事、大學不會自己生活,出社會成為離不了家的“啃老族”。據台灣社會福利機構調查,在富裕社會中成長的“慣寶寶”,普遍“不知道感謝、不懂得分享、不會做家事”。自幼嬌生慣養,人格出現“兇、挑、拗”的三大特徵。待人處世驕橫兇惡,飲食用品挑三揀四,脾氣執拗一意孤行、不懂體貼。據2006年調查,台灣的高中學生只有25%能有效打理自己的生活。2014年對小學學童的調查,更顯示超過一半的孩童自幼展現出“兇、挑、拗”的“慣寶寶”特徵。

    1970和1980年代,台灣經歷經濟奇蹟,社會富裕,經歷窮苦的上一代,普遍溺愛下一代。由“70後”開始,台灣青少年嬌生慣養,漸漸形成“慣寶寶”現象。幸好,台灣男子原本要當兵,軍營成為抵禦“慣寶寶”現象的最后防線。

    “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早年的台灣軍營,軍紀剛硬,磨練嚴格,更盛行“學長學弟制”,老官欺侮新官,老兵欺侮新兵,幹部視士兵如糞土,“不當管教”稀鬆平常,軍中自殺案例層出不窮。自殺需避人耳目,軍營管制嚴格,只有廁所能私密上吊。稍有歷史的營區,總會有幾個陰暗的角落廁所曾有士兵自殺,傳聞“鬧鬼”,嚴格封閉,活人禁入。

    然而,若能闖過如此嚴酷的成人禮,退伍進社會,就是頂天立地的大男人。工作吃苦耐勞,創業敢打敢衝,有膽識才能積極創新,台灣企業家因此動力十足。

    “為什麼台灣企業家敢衝全世界?都是因為年輕的時候當過兵,所以才能夠在陌生環境中,面對恐懼後成長。”高雄市長韓國瑜在一次工商界會談中有感而發,“當兵是20歲就離開家,遇到陌生的環境訓練,從害怕、恐懼到接受來慢慢成長,等到退伍以後,膽量就大了,拿了一皮箱就會往全世界衝。 ”

    千禧年政黨輪替,軍中風氣驟變,役期越改越短,軍紀越來越松,部隊成為夏令營。更糟糕的是,約1/10兵力改成不進軍營的“替代役”,學校當警衛、街邊掃垃圾、養老院照顧老人、乃至到與當局簽訂用人合同的餐廳廉價煎鍋貼,都算“當兵”,大開僥倖逃避之門。台灣青年的鬥志應聲崩壞,改以不當兵為榮,“慣寶寶”的最后防線失守。

    今日,只有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經歷過嚴格軍營磨練。40歲以下青年未經磨練,吃不了苦,辦不了事,言行舉止更顯得“娘氣”,大男人說話帶著嬌嬌嗲音。

    1990年代台灣產業轉型失敗,景氣低迷長達20年,工作機會大不如前,物價逐年上升,工資不增反減,2018年的台灣勞工“實質經常性薪資”,竟比2001年還低。不景氣年代,青年理應更有韌性,才能突破困厄現狀。然而,就在經濟成長率首度出現負成長的2001年,不當兵的“慣寶寶”世代長大了。工作中介網站Yes123的副總經理洪雪珍指出,“慣寶寶”們在職場上普遍“缺乏堅毅性、積極性、耐挫性與復原性”。“慣寶寶”長大進入社會,就形成“崩世代”。社會景氣差,“崩世代”還要挑三揀四,不願放下身段踏實勞動。

    於是,台灣社會出現讓專家大惑不解的奇景。青年失業率超過10%,工廠卻總是鬧勞工荒,因為工廠工時長、工作苦、車間沒冷氣,年輕人寧可到有冷氣的7-11,打一份“三低”臨時工,辛苦行業普遍僱用東南亞勞工。

    畏苦怕難的“三低”青年,注定在貧窮與失敗的邊緣掙扎。2019年7月,“中央研究院”調查報告指出,在1977年之後出生、於2000年左右開始進入職場、今年27到41歲的“崩世代”青壯年,總數約534萬人,將近台灣人口的1/4,理應是社會的中堅,卻陷入“窮忙”的絕望僵局。工資低、找工作難、人生看不到希望。據統計,今日40歲以下的青壯年,84%不滿意目前的工作、88.9%不滿意現有的工資、67.4%沒有人生目標。

    教育的失敗,進一步加劇了“崩世代”的崩壞程度。台灣的大學氾濫成災,教育與實際社會需求嚴重脫節。據2018年統計,只有43%的大學畢業生的第1份工作能學以致用。若將觀察期拉長到9.2年,學以致用的比率只剩下15.67%。84%的“崩世代”台灣青年,辛苦熬到大學畢業的教育投資完全失敗,必須在社會上從頭學起。

    房價太高、財團壟斷、藍綠惡鬥、產業出走、教育失敗、上一代無情掠奪經濟奇蹟成果……“崩世代”面對失敗的人生,總是滿腹怒火,總能滔滔不絕講出一大堆理由,但經歷過經濟奇蹟的上一輩不以為意。

    #扶不起的崩世代

    2019年6月,一位自稱“青年創業家”的27歲青年黃山料,與富士康老董郭台銘同台直播,暢談創業,生動展現“崩世代”觀點。

    這場世代對話的源起,是為了爭取青年選票。2019年5月,郭台銘爭取國民黨提名,頻頻接受媒體訪問。談起時下台灣青年,不小心說漏嘴:“如果年輕人還是拿那麼多的薪水,台灣經濟是沒有希望的。”一語引發公憤,氣跑廣大青年。為招攬青年人心,他放下“全台首富”身段,與黃山料同台直播,暢聊“青年創業”議題。這位“青年創業家”在24歲辭職創業,開一家製作網絡短片的媒體公司。在這一部手機就能玩自媒體的直播時代,開公司拍網絡短片,是典型的“三低”事業。

    黃山料打算更上層樓,而郭台銘自然會慷慨解囊,大方投資,營造為青年圓夢的形象,這是這場直播能打進“崩世代”青年心坎裡的“彩蛋”。然而,黃山料證實“崩世代”是扶不起的阿斗。他提出將自己寫的一本隨想性的文藝風書籍拍成電影,開口就要郭台銘投資1000萬,實現他的電影夢。

    郭台銘聽清了“青年創業家”的創業企劃案,居然是藉1000萬,去拍一部市場性不強的小眾電影。郭台銘的臉揪成一團,述說起青年創業時的艱苦回憶:“我們那個時候'軋頭寸',要去跟銀行借錢,先扣三分利。1萬塊借3個月,拿到剩9000塊,3個月以後要還1萬。”

    區區的1萬元,1個月後若還不出來,就是支票跳票。早年跳票是要坐牢的,因此企業家開公司,總是讓老婆當負責人。若資金鍊周轉不及,支票跳票,由老闆娘頂罪,戴上手銬鋃鐺入獄。只有讓老公維持事業,才有翻身的希望。經濟奇蹟年代的監獄關滿“票據犯”,報上常見懷孕待產的企業老闆娘被捕,被迫在獄中生孩子的花邊新聞。

    郭台銘回憶道,40年前的創業青年,不成功就坐牢。面對開口就要藉1000萬拍一部文青小眾電影的“青年創業家”,郭台銘嚴肅勸告,創業不是遊戲,工作不能隨性。然而,“崩世代”的青年創業家暢談起“我們這一輩人的人生態度”,是“勇敢追夢”“做我自己”。郭台銘婉轉質疑這部電影賺不了錢,可能賠本,黃山料卻說:“人生不一定要有錢,實現夢想最重要”。

    一個堅持“做我自己”的青年,創業的成功機率是很渺茫的。郭台銘創業之初拜訪客戶被拒門外,在雨中站了4個小時後,勉強在門口見上一面。創業總是滿腹辛酸的,無法率性“做我自己”。

    時光倒轉60年,經濟起飛的兩蔣時代,青年的志氣是大不相同的。那時台灣流行“黑手老闆”,即使是地位卑微、滿手黑油的修車工人,也要努力存錢,苦練技術,火候一到,就冒著跳票坐牢的風險拼命創業,自己當老闆,各行各業衝勁十足。

    40年後,台灣的創業青年個個有本科學歷,卻眼高手低,一邊高呼“勇敢追夢”,一邊堅持“做我自己”。“崩世代”的創業夢,淪為開一家“低資本”“低技術”“低風險”的奶茶店。

  • 黃山內學歷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9-07 23:42:33

    #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的奇石圖像,以小觀大,用貼近藝術的手法,假像虛構的方式,將其搬到近雲山巔處,當想像的連結空間變大,方寸之間的畫面也就有更為大器的可能。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 黃山內學歷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8-26 20:37:12

    #art #inkart #painting

    龍洞岬灣是台灣北部規模最大的岩場,因為整個海岸地形如蟠龍捲曲纏繞,從龍頭到龍尾就像一道弧形,形成洞穴般的港灣,故稱「龍洞」,而此作正是描寫該處最引人入勝景觀的代表作品之一,現為私人收藏。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 黃山內學歷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5-11 11:06:19

    #art #inkart #龜山島

    在三張金色畫仙板所組構的畫面上,描寫的對象正是宜蘭外海的龜山島,這個宜蘭人的精神象徵,也是我心中的桃花源世界,在海島文化中尋找個人水墨創作的靈感,是我對這片土地深深的情感流露。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