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黃子芸中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黃子芸中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黃子芸中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黃子芸中醫產品中有3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林凱鈞,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每年大約7月23日至24日之間,就會進入二十四節氣當中第十二個節氣的「大暑」,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古書《二十四節氣解》中指出:「大暑,乃炎熱之極也」,即指這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自入夏以來,大地日以繼夜接收大量熱能,且不斷積累,直至大暑期間,蓄積熱量會來到頂峰,自然氣溫也就最...

黃子芸中醫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27 13:40:14

每年大約7月23日至24日之間,就會進入二十四節氣當中第十二個節氣的「大暑」,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古書《二十四節氣解》中指出:「大暑,乃炎熱之極也」,即指這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自入夏以來,大地日以繼夜接收大量熱能,且不斷積累,直至大暑期間,蓄積熱量會來到頂峰,自然氣溫也就最...

  • 黃子芸中醫 在 林凱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22 08:00:42
    有 31 人按讚

    每年大約7月23日至24日之間,就會進入二十四節氣當中第十二個節氣的「大暑」,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古書《二十四節氣解》中指出:「大暑,乃炎熱之極也」,即指這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自入夏以來,大地日以繼夜接收大量熱能,且不斷積累,直至大暑期間,蓄積熱量會來到頂峰,自然氣溫也就最為炎熱難耐。此時特別容易使人心浮氣躁且焦躁不安,有氣無力又無精打采,這便讓身心靈皆出現了猶如中暑般的不適現象

    而日常只要謹記維持清淡飲食習慣,善用當令食材,便能發揮紓心消暑養胃氣的妙用。像是山楂、檸檬、西瓜、番茄、鳳梨、綠豆、薏米、紅豆、百合、豆芽、紫菜、黃瓜、南瓜、冬瓜等食物,都是一時之選!以下「五份大暑好滋味」,我們一起吃出豔夏健康與活力!

    ❶山楂桃子金桔茶
    🔸食材:
    山楂乾50克、水蜜桃兩顆、金桔7顆、薑片3片、冰糖20克

    🔸操作:
    1.山楂乾先沖洗乾淨,接著蘋果切丁,金桔對半切

    2.鍋中注入1000c.c的水,加入薑片、山楂片及適量冰糖,蓋上鍋蓋小火煮5分鐘,水滾後加入金桔悶煮15分鐘,關火再放入水蜜桃丁,放涼或冷藏後即可飲用

    ❷西瓜綠花椰沙拉
    🔸食材:
    青花椰80克、西瓜3片、橄欖油一大湯匙、蔓越莓乾10克、杏仁片15克、費達起司25克

    🔸操作:
    1.青花椰洗淨汆燙瀝乾後裝盤,淋上橄欖油,再加入西瓜丁及杏仁片,最後灑上蔓越莓乾和費達起司即完成,亦可再淋上巴薩米克醋增添酸香風味

    ❸野莓冬瓜水晶凍
    🔸食材:
    冬瓜磚150克、洋菜粉1包、新鮮綜合莓果

    🔸操作:
    1.鍋中注入1000c.c的水,放入冬瓜磚熬煮後然後放涼備用

    2.將洋菜粉倒入冬瓜露中拌勻,以中小火加熱3分鐘後熄火

    3.將冬瓜露倒入容器中,於室溫下凝固後再放入冰箱冷藏

    4.食用前再擺上洗淨綜合莓果,滋味酸甜美妙

    ❹無花果薑汁蜜飲
    🔸食材:
    無花果丁60克、檸檬汁30c.c、無糖薑汁汽水300c.c、蜂蜜1湯匙

    🔸操作:
    1.薑汁汽水倒入杯中,放入無花果丁、檸檬汁及淋上蜂蜜,飲用時再攪拌均勻即可

    ❺元氣什錦多寶粥
    🔸食材:
    綠豆、紅豆、黑豆、芸豆、大米、小米、黑米、百合、蓮子,各100克、紅棗8顆、冰糖30克、海鹽10克

    🔸操作:
    1.將材料泡水1小時,其中紅豆可泡久一點。因泡水較易煮透,口感更好

    2.瀝乾後將食材倒入慢燉鍋中,倒入2500c.c飲用水,燉煮兩小時

    3.起鍋前加適量冰糖與海鹽調味20克即完成,冷、熱食皆宜

    #大暑停看聽
    ⚠️定期安排運動排汗時間,亦是消暑散熱良方

    ⚠️夏季適量吃冰解暑無妨,但切勿過量,否則可能引起腸胃等臟腑機能之不適現象

    ⚠️皮膚是人體重要的散熱器官,自毛孔中流汗即是主要管道,且可維持新陳代謝正常運轉,若長期處於冷氣房中,會降低流汗率,便可能因身體機能受到運作阻礙而產生不適

    ⚠️三伏貼方案
    「三伏貼」為著名的中醫療法,其以「冬病夏治」的概念,在一年當中最熱的三天(亦稱三伏天),於特定穴位貼上對應的中藥方,連續3~5 年於此時進行調理,用以減緩冬季氣喘、過敏、虛寒手腳冰冷體質等毛病。夏季因血液循環佳,體內陽氣盛,皮膚毛孔張馳,可有利外敷藥物滲透、祛除邪氣,但仍需注意貼敷時間不宜過長,若出現紅腫癢等現象,即應停止使用

    其主要以具有辛溫透散特質的中藥材,製成糊團餅狀,常用如白芥子、細辛、乾薑、附子、薑汁等,利用藥性與暑熱氣候互相引導,使辛溫由背入肺,對肺寒症之氣喘、過敏鼻炎、體質虛寒等進行調理。施行前,仍應由專業中醫師問診評估,再斟酌應用

    三伏天,分為初伏天是在是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中伏天是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末伏天則是立秋後第一個庚日。2021 年的三伏天分別是:
    🔺初伏:國曆 07/21-07/23
    🔺中伏:國曆 07/30-08/02
    🔺末伏:國曆 08/09-08/11
    然古今氣候差異甚巨,如今只要在夏至過後、炎熱時節便可施行之

    #同場加映
    •檸好,歡迎光臨! https://reurl.cc/9raoR8

    •5個西瓜吃一口就好的理由 https://reurl.cc/bXA4ld

    •5個吃番茄的好處 https://reurl.cc/Q9x9R9

    •夏日吃鳳梨的5個理由 https://reurl.cc/7rmrdQ

    •5個吃無花果的好處 https://reurl.cc/noA62d

    •5個豆類的優點 https://reurl.cc/YOp7E4

    •五味夏日滅火大隊 https://reurl.cc/DgEgqO

    •五個健脾除濕的食材 https://reurl.cc/VElEm6

    •5個吃南瓜的好處 https://reurl.cc/MAVA9X

    •5個夏日吃冬瓜的好處 https://reurl.cc/R0m0DD

    •5款花椰菜的優點 https://reurl.cc/VElEo5

    •5個薑薑好的理由 https://reurl.cc/4an5jY

    •5個吃蜂蜜的好處 https://reurl.cc/noA6Nn

    #凱鈞話重點
    #五份大暑好滋味

  • 黃子芸中醫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11 14:00:01
    有 286 人按讚

    滿蒙聯姻監視蒙古王公?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滿蒙聯姻是清史、滿族史、蒙古史的重要事件,長達300年,涉及近600人次,民國時期仍然延續。這在世界民族上層關係史上亦屬罕見,不僅遠遠超過中國古代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和親」人數的總和,而且具有諸多特點,如制度性、指婚制、主動派嫁、互相嫁娶、連續性、地域廣、聯姻方式及具體目的的多樣性,並且實施了諸多配合聯姻的制度,在皇帝指婚之外又有滿蒙王公的自行聯姻,等等。同時,滿蒙聯姻也產生了多方面的作用和影響。拙著《清朝滿蒙聯姻研究》對此已有所論述,現對其他問題予以介紹。
      
    皇族以外的滿蒙聯姻
      
    現在提到滿蒙聯姻,往往是指清朝皇室、宗室王公府第及一般宗室、覺羅之家亦即廣義上的清皇族與蒙古的通婚。那麼,皇族以外的八旗滿洲旗人是否也曾經與蒙古結親呢?

    雖無這方面的專門記載,但從一些文獻零星、間接的記述仍可窺其一斑。例如,鈕祜祿氏是滿洲八大家之一,《鑲黃旗鈕祜祿氏家譜》即記載了該家族有四樁與蒙古結親之事,均為康熙初年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後裔:遏必隆長女嫁漠南蒙古巴林部郡王劄什;遏必隆子彥珠之女嫁巴林蒙古郡王劄什之子郡王桑迪達;阿裏袞第六女嫁東土默特蒙古紮薩克貝子朋楚克琳沁;薩爾善長女嫁巴林蒙古四等台吉托和雅爾圖。
      
    根據李慈銘為漠北蒙古女詩人那遜蘭保《芸香館遺詩》所作的序記載,那遜蘭保「幼受詩于外祖母英太夫人」。英太夫人是滿洲費莫氏英志之妻,滿洲完顏氏(《八旗藝文編目》所收《綠芸軒詩抄》),所生之女嫁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駐京蒙古台吉多爾濟旺楚克,那遜蘭保即為此女與多爾濟旺楚克所生。這是滿洲旗人英志之女嫁蒙古的實例,時在嘉道年間。震鈞《天咫偶聞》卷四記:「佛怡仙布政使之室人熙春,蒙古烏梁海氏」,說的是雍正時曾任四川布政使的佛喜(字怡仙,鑲藍旗滿洲人),其妻熙春是蒙古烏梁海氏。這是滿洲旗人娶蒙古女的例子。
      
    清代,很多蒙古王公在蒙古本地和北京都有府第,其中不少人長住北京,清後期約有二三十家。這些駐京蒙古王公與滿族貴族、官宦之家結親者不乏其人,前述那遜蘭保之父多爾濟旺楚克便是漠北蒙古駐京者,布政使佛喜之妻蒙古烏梁海氏熙春也可能是駐京蒙古王公之女。

    皇帝指婚之外的滿蒙自行通婚
      
    自行通婚在滿蒙聯姻史上始終存在,清初較少,乾隆以後逐漸增多,嘉道以後成為主流。其中,既有滿族宗室王公與蒙古王公的自行結親,也有皇族之外的滿洲旗人與蒙古的結親。前述滿洲旗人與蒙古的結親均屬自行通婚,因為清廷並沒有制定將滿洲旗人與蒙古指婚的制度。

    下面介紹一下宗室王公與蒙古貴族自行結親的情況,根據《玉牒》(即皇家族譜)所記,乾隆朝為30人次,佔該朝滿蒙聯姻總人次的17%;嘉慶至宣統朝為156人次,佔這一時期滿蒙聯姻總人次(172次)的91%。這些聯姻人的皇族一方大部分是當朝皇帝祖父之外的宗室。乾隆初年以後,當朝皇帝祖父之外的宗室是不由皇帝指婚的,他們與蒙古的通婚都是自行結親。

    這種自行結姻是在以前皇帝指婚所形成的姻親關係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這些自行結姻的滿蒙貴族不少都是指婚時形成的姻親,滿蒙民族聯姻又有看重門第以及樂於親上作親、世代結姻的習俗,以至出現兩個府第家族之間多次互相結親的現象,如裕親王府與蒙古翁牛特部、肅親王府與蒙古喀喇沁部的聯姻,均屬此類。
      
    滿蒙王公自行結親這種情況,在駐京蒙古王公與滿族宗室王公之間較多。前述漠北台吉多爾濟旺楚克將其女那遜蘭保嫁給滿族宗室肅親王府,即屬於兩家的自行結親,因肅親王一支當時已不在皇帝指婚之列。那遜蘭保所生之子便是晚清著名滿族文人盛昱。另外,應由皇帝指婚的近支宗室,若未經皇帝指婚而與蒙古自行結親,也是被許可的。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上諭說,宗室王公與蒙古「若系伊等之親戚、行走相熟之蒙古,私行給予者尚可,准其私下結親後奏聞」(《欽定八旗通志》卷首十二《敕諭六》)。

    滿蒙王公自行結親的事例很多,例如,順承郡王倫柱第十一女嫁阿拉善蒙古親王囊棟布蘇隆;倫柱之子鎮國將軍春定娶漠北蒙古駐京台吉多爾濟旺楚克之妹,即那遜蘭保的姑姑;莊親王綿課第十女嫁翁牛特蒙古郡王敖那克勒迪;貝勒文和(康熙帝之兄裕親王福全的後裔)之女嫁科爾沁蒙古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的姐姐嫁禮親王全齡;僧格林沁之女嫁貝勒奕綸之子載華;僧格林沁之子伯彥訥謨祜娶怡親王載垣長女郡主;伯彥訥謨祜之子那爾蘇娶瑞郡王奕誌之女;那爾蘇之女嫁毓岐(乾隆帝後裔);那爾蘇之子阿莫爾靈圭娶睿親王魁斌之女郡主;慶親王奕劻的長女嫁漠北蒙古駐京親王那彥圖;那彥圖的一子祺克坦娶鎮國公溥芸之女,另一子祺誠武娶鎮國將軍毓長之女;那彥圖之女嫁睿親王中銓;肅親王隆懃第二女嫁漠北蒙古的車王府,第五女嫁喀喇沁蒙古親王貢桑諾爾布;肅親王善耆之女嫁科爾沁蒙古親王業喜海順。

    皇帝指婚並無監視蒙古王公的意圖
      
    清朝皇帝把皇家女指嫁蒙古,是否有監視蒙古王公的意圖?應該說,清帝即使有這種意圖,也不可能以文字形式留諸檔案或文獻資料之中。究竟有無這種意圖,不能作簡單的推測與臆想,而應根據客觀史實進行事理上的分析與判斷。
      
    清朝皇帝對於出嫁蒙古的格格等,絕大多數是從不見面的。他所能見到的只是他的女兒即公主(包括個別養于宮中的侄女而封公主者),而在出嫁蒙古的皇家女中,公主只佔很小比例,為6%(在432人次之中,公主僅有27人次)。其他眾多的宗室王公之女,不僅平時,即使出嫁蒙古指婚時,皇帝也是不見面的,只憑宗人府提供的綠頭牌所記的簡介予以指配。直至嘉慶十年(1805),嘉慶帝才諭令:婚姻大事,如此做法太簡單,命以後將男性一方引見給皇帝,以見其品貌,為宗女擇婿。而本皇族出嫁的宗女,皇帝仍不見面,這在《宗人府則例 · 請旨指婚》中有明確記載。皇帝連宗女之面都從未見過,不可能囑咐她們監視蒙古王公。
      
    乾隆以後,出嫁蒙古的公主都已長期住在北京的公主府,不再居住蒙古地區,如果清帝有意令出嫁公主監視蒙古王公,是不會讓她們長期居京的。另外,公主的丈夫(即額駙)駐京也出於自願,並可隨時前往自己的蒙古部旗處理事務。因此,也談不到讓這些公主監視他們。
      
    乾隆以前出嫁而入居蒙古的公主大多數是嫁到與清廷關係比較密近的蒙古部旗。乾隆以前溯至順治朝,出嫁併入居蒙古部落的公主共12位元,全部嫁與原來主動歸附清廷的蒙古部落,其中5位嫁科爾沁左翼蒙古,2位嫁巴林右旗,1位嫁喀喇沁蒙古,1位嫁翁牛特蒙古,3位嫁漠北喀爾喀蒙古。
      
    科爾沁部是與清皇室關係最近的蒙古部落,公主出嫁之旗又主要是該部左翼中旗,即孝莊文皇后娘家之旗。以公主出嫁該旗,主要緣于世代結親、親上作親的習俗,所以嫁入該部的公主也較多。
      
    巴林蒙古與清皇室的關係也較密近,清太宗皇太極之女淑慧公主為孝莊文皇后所生,順治五年(1648)嫁與巴林部右旗。康熙三十年(1691),清聖祖又將女兒榮憲公主嫁入淑慧公主所嫁的家族,姑祖母與侄孫女同旗同家族生活,與嫁科爾沁左翼中旗的情況類似。
      
    喀喇沁、翁牛特部是康熙帝另外兩位公主出嫁之部,此舉似有「獎酬」之意。在察哈爾蒙古領主布林尼發動叛亂時,喀喇沁蒙古領主紮什不僅拒絕布林尼的策反,而且向康熙帝告密,並出兵平叛。翁牛特部的劄薩克郡王博和多娶皇家郡主,所生之子畢裏袞達賚襲劄薩克郡王,也積極出兵平叛。其後,康熙建木蘭圍場,大片土地主要是喀喇沁部與翁牛特部劃給清廷的。

    康熙帝將其女端靜公主嫁與喀喇沁部領主紮什之子噶爾藏,將溫恪公主嫁與翁牛特部畢裏袞達賚之子蒼津,與這兩部的領主結為兒女親家,當是對他們的忠貞與支持的回報與獎勵。如果說康熙帝將女兒出嫁這兩部旨在監視他們,則不近情理,也不合常情。

    另外,這兩部鄰接圍場與避暑山莊行宮,康熙帝每年於圍場舉行木蘭秋獮、駐避暑山莊期間,與女兒見面也較方便,《康熙起居注》、《清聖祖實錄》有不少相關記載,這當系康熙將女兒嫁與這兩部的又一層考慮。

    再看嫁與漠北喀爾喀蒙古的三位公主。康熙帝之女恪靖公主,嫁喀爾喀土謝圖汗部領主之子敦多布多爾濟。恪靖公主出嫁後,一直沒有居住漠北土謝圖汗部,而是居於遠離漠北的漠南歸化城(起初居住在歸化城以南之清水河),直至去世,始終在漠南的公主府生活,而不在漠北本部。

    康熙另一女純愨公主嫁與賽音諾顏部的策淩,策淩從小被康熙帝教養宮中,長大指為額駙,與公主生活在北京。策淩回歸漠北時,這位公主已死于京城,也從未到過漠北本部。

    另一位和惠公主則是宮中養女,雍正帝把她指與土謝圖汗部的多爾濟色布騰,在京下嫁結婚,婚後一年多即死在京城,葬於北京東郊東直門外,她這一年多當主要在京居住。

    可見,嫁與漠北的這幾位公主,皇帝或讓她們在北京生活,或在漠南居住,與乾隆以後皆居京的公主一樣,皇帝也沒有讓她們入居本部以監視蒙古王公之意。
      
    有一樁婚事也許有這種可能,那就是入關前皇太極之女出嫁察哈爾部。察哈爾蒙古是蒙古大汗所在之部,清入關前的天聰年間,被後金政權聯合其他蒙古部落消滅,林丹汗死,其子額哲歸降後金。皇太極讓額哲仍領其殘部,安置在盛京附近的義州就近控制,又把二公主嫁與額哲,以示籠絡。

    皇太極此舉是否有監視之意,不得而知;也許有這種可能,但只是推測,未必是事實。不過,清帝即使沒有這種用意,其客觀作用又並非不存在。察哈爾這一被清廷消滅的部落,倘若其蒙古王公不甘屈從而萌生反叛之念,也許會因皇家公主在側而不得不收斂或打消這種念頭。
      
    總之,清廷出嫁蒙古的宗女,絕大多數與皇帝並不見面,還有一部分是滿蒙王公間自行結親,乾隆以後嫁與蒙古的公主也不入居蒙古,都不存在皇帝讓出嫁女監視蒙古之事。清入關後入居蒙古的公主,都是嫁入與清廷關係密近的部落。從史事及情理上分析,都看不出清帝有將公主、宗女等出嫁以監視蒙古王公的意圖。入關前嫁公主于察哈爾部是否有監視該部之意,尚不清楚,清帝即使有此意,也是極個別的特殊事例。(《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杜家驥)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黃子芸中醫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3-16 14:00:00
    有 244 人按讚

    光輝燦爛的河姆渡文化(約公元前5000–4500年)(二之一)|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處重要聚落遺址。它是1973年夏天當地農民興修水利時發現的,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自下而上疊壓著4個文化層,根據C14測定,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年,第三文化層距今約6500年,第二文化層距今約5600年,第一文化層距今約5000年。1973年和1977年冬季進行過兩次考古發掘,合計面積2630平方米,出土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文物6700餘件,還發現豐富的栽培稻穀和大面積的木建築遺跡、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畜的骨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豐富的出土文物充分展現了我國南方氏族社會歷史時期的繁榮景象,為研究遠古時代的農業、建築、製陶、紡織、藝術和東方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命名為河姆渡文化。

    像河姆渡遺址這樣歷史悠久、文物埋藏全面又豐富的遺址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1982年,國務院公佈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編入中學歷史教科書;2001年,被《考古》雜誌列入《中國二十世紀百項重大考古大發現》名錄。1993年5月12日,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落成開放,江澤民同志題寫了館名。
      
    二、重要遺存
      
    1、稻穀
    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中,在第四文化層上部發現大面積的稻穀、稻稈、稻葉和木屑、葦編構成的稻穀堆積層,平均堆積厚度20~50厘米,最厚處超過100厘米。剛出土時稻穀外形完好,色澤金黃,少數稻穀連外殼的隆脈、稃毛及芸尖仍清晰可辨。經農史學家多次抽樣鑑定認為是人工栽培水稻,是一個類粳、類秈及中間型等各種粒型的亞洲栽培稻屬雜合群體。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不僅為研究我國稻作農業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而且糾正了我國栽培水稻是從印度阿薩姆傳遞過來的傳統說法,有力地證明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
      
    2、木構建築遺跡
    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在第二、三、四文化層都發現了木建築遺跡,尤以第四文化層最為密集和壯觀,總數在千件以上。主要木構件有木樁、圓木、長方形木材、帶丫叉的柱子和地板。
      
    考古學家和古建築專家對遺跡和木構件分析後認為,河姆渡的房屋是以一排排樁木為支架,上面架設大小梁承托地板,構成高於地面的架空基座,再於其上立柱、架梁、蓋頂的干欄式建築。在垂直相交的構件接點上,使用榫卯結構技術。把我國出現榫卯木作技術的時間從金屬時代前推了3000多年。
      
    河姆渡遺址發掘中共發現29排木樁,分析至少有6棟以上建築。根據木樁的排列與走向分析,當時的房屋呈西北———東南走向。從單體看,當時普遍採用連間長房子形式,其中最長一棟房屋面寬達23米以上,進深7米,房屋後檐還有寬1米左右的走廊過道。這棟房子可能是一個家族的住宅,房子的門開在山牆上,朝向為南偏東5°~10°。它在冬天能夠最大限度利用陽光取暖,夏季則起到遮陽避光的作用,因而被現代人所繼承。河姆渡時期的房屋建築佈局合理、設計科學、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條件,使之有利人類的生活和居住。
      
    除建築外,在遺址第二文化層還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水井遺跡。水井構築於直徑約6米的鍋形水坑底部,用邊長2米的四排木樁圍成一個方形井壁,再在井口套上一個方木框作為圍護。水坑四周還設有圓形柵欄,大概作護岸之用。河姆渡文化時期,居址周圍河沼遍布,但水體與海水相通,致使鹽份升高、苦滷而不堪飲用。所以水井的出現是人類為提高生活質量所作的努力,是人類本質所使然。
      
    3、人體遺骸
    河姆渡遺址考古發掘沒有發現氏族公共墓地,只發現了27座零星墓葬。較完整的骨架僅13具。1978年3月,第二次考古發掘結束後,人類學家韓康信、潘其風先生曾到發掘現場,對他們的年齡、性別、體形、人種作出鑑定。其中未成年的兒童9具,成年人4具,編號M23、M17的頭骨保存比較完整。
      
    (1)年齡。M23出自第三文化層,頭骨碩大,前額接近闊額型,顴骨寬而外突,下頜厚大,男性特徵明顯。根據現代人頭骨癒合和臼齒磨蝕度推算,年齡在30歲左右。M17頭骨前額膨突,枕外隆凸缺乏,下頜枝內翻,尖形頦,特徵顯示為未成年女性,年齡約13-15歲。
      
    (2)身高。按照遺骸主要骨骼長度,用我國現代人身長特徵,換算出身高。M23,身高為169~170厘米。M17身高為152~157厘米。
      
    (3)人種。M23、M17顴骨較高和寬,鏟形門齒,與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居民相同。而鼻骨低平、凹形鼻樑、低矮的眼眶,與我國南方新石器時代居民更為接近,應為南方蒙古人種。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