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麻雀雖小梗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麻雀雖小梗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麻雀雖小梗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麻雀雖小梗圖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466的網紅賭Sir(杜氏數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節錄自《#碌葛男人嫁得過》by #賭Sir — 撰於2018年 】 《有大學讀 唔通唔讀?》 賭Sir我真係阿Sir嚟,我教數學補習。每年中六放榜,都有學生好頻能,分數中中庭庭,高不成低不就,究竟讀大學?抑或搵工?賭Sir我又要化身顧問。 「夠分梗係讀啦!唔夠咪搵工囉!」有啲社會碌葛係完全...

麻雀雖小梗圖 在 情侶|心事台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8 23:28:16

- 0611 〔感情意見〕巴 19 - 我應該當係私人空間定還是有野隱暪我? - 我係第一次喺呢度投稿,希望小編可以抽中我 我想知道大家嘅睇法同埋覺得點,再俾啲意見我,唔該各位... - 我同女朋友拍拖最近過左半年,半年嚟我從來都好少干涉佢嘅社交圈子 我有佢Facebook 但佢話入面有啲好樣衰嘅相...

  • 麻雀雖小梗圖 在 賭Sir(杜氏數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18 20:00:00
    有 21 人按讚

    【節錄自《#碌葛男人嫁得過》by #賭Sir — 撰於2018年 】

    《有大學讀 唔通唔讀?》

    賭Sir我真係阿Sir嚟,我教數學補習。每年中六放榜,都有學生好頻能,分數中中庭庭,高不成低不就,究竟讀大學?抑或搵工?賭Sir我又要化身顧問。

    「夠分梗係讀啦!唔夠咪搵工囉!」有啲社會碌葛係完全唔理解仔女嘅人生交岔點喺邊,深信學歷高前途好。

    伯母,今時唔同往日啦!喺香港地,唔夠分都有得讀,夠分唔讀亦無妨。

    點解唔夠分都可以讀呢?因為有樣嘢叫副學士,即係未算學士,但可以讀住一兩年先,成績優異就可以駁返上大學,真係讀學士。

    夠分又點解唔讀,要走去搵錢呢?因為學歷膨脹,沙紙唔值錢,以前大學生吃香,源於物以罕為貴,依家周街都大學生。莫講話學士啦,博士都大把!

    新一代人,有新嘅顧慮:「媽咪媽咪,學歷高係咪真係前途好?大學係咪真係值得讀?」

    嗱!【讀大學】嘅優勢、【唔讀大學】嘅劣勢,唔使我講你都知。以下嘅篇幅我會反過嚟講下【讀大學】嘅劣勢,以及【唔讀大學】嘅優勢,計吓條數,將現實世界嘅真象,客觀而全面咁分析出嚟。

    【讀大學嘅劣勢】

    若然不幸入到大學,每年學費$4萬,四年制順利畢業盛惠$16萬,榮升債仔。萬萬聲,仲以為打麻雀。

    打咁多萬子,贏到啲咩呢?贏到張沙紙,成為大學畢業生,好嘢!

    根據香港政府2018年嘅統計數字,全港720萬當中,有120萬人係學士或以上,即係每6個就有1個。

    每6個人就有1張嘅紙,有咩咁值得別人優待?真係值得花16萬去成為骰仔6面之中嘅其中1面?

    以前矜貴唔代表永遠矜貴,用以前嘅價值衡量依家嘅嘢,只有社會碌葛先會咁碌葛。思捷環球2007年股價$133,依家值$2.1。你依家係咪肯用$133去買?社會碌葛就係肯。

    【唔讀大學嘅優勢】

    若然醒目唔讀大學,首先梗係慳返$16萬嘅學費先啦!

    唔好話我市儈,呢筆數都唔少嘢。2016年香港嘅大學畢業生月入中位數只係得$13883(仲未折算返通脹,都竟然仲低過廿年前1996年嘅$15404!)中位數嘅意思即係月入$13883已經搵得多過一半嘅大學畢業生。將月薪乘返12,計返年薪,恰好就係$16萬幾。

    慳返$16萬,等同於你有條大學畢業嘅奴隸,每日返工忽必烈打仔--大汗疊細汗,捱曬騾仔,每個月頭畀曬成份糧你,全數進貢,十十奉獻,磅水磅足12個月,爽唔爽?

    慳返筆學費都事小,慳返4年時間事大!

    早4年投身社會,了解社會運作,發展學術以外嘅一技之長,見識世面,擴展人脈,甚至搞下生意等等,讀一世書都學唔到。就算唔講呢啲虛無縹緲嘅優勢,我就繼續實實在在咁講返嗰$16萬學費。

    $16萬學費,配合投資,4年可以變成幾多?

    以下會用 #社會精英 一致睇好嘅 #比特幣(#Bitcoin)換算一下。公道起見,我當喺首次泡沫嘅高位買入,再喺最近中美貿易戰谷底微彈嘅價位賣出,折算返盈利率。

    2011年7月,比特幣經歷首次泡沫,由幾蚊美金升到$31美金;

    2018年7月,比特幣經歷巨型泡沫,由萬三蚊美金,跌返落$6387美元。

    經歷7年,比特幣總共升咗【6387 ÷ 31 = 206倍】;

    換算返每年平均升幅【206^(1/7) = 2.14倍】。

    $16萬投資比特幣,4年後變成【$16萬 × 2.14 × 2.14 × 2.14 × 2.14 = $336萬】。

    一般大學畢業生要幾耐先儲到$336萬?$16萬,提早4年投資,複式計算嘅力量好大!

    【一個重要的反駁】

    「賭Sir,估唔到你咁市儈囉!讀書求知識、造學問嘅嘢,邊有得用嗰幾百萬臭錢去衡量架?」呢個問題係社會碌葛嘅最後一道防線,我依家就刺穿埋佢!

    大學生走堂如食菜,圖書館亦可以唔入,書都唔使鋤。閒時做功課,參考師兄師姐以前嘅答案,俗稱爬Source。想考試過骨,刨下教授上堂嘅PowerPoint,背下啲Past Paper答案,搞掂。

    當然,又唔可以怪曬大學生,事關好多大學教授都教得好Hea,棟篤企喺度照讀PowerPoint飛Slide,又怕出卷太難,學生會畀負評,影響續約,功課考試都唔敢大改。

    以上純粹個人偏見,但讀過大學嘅讀者相信都心照,似返個讀書人嘅同學,真係佔大多數?

    最終,有心讀書嘅,都係靠自己去圖書館或者上網研習,所以,係唔係大學生根本影響唔大,升唔到大學嘅,同樣可以去圖書館,或者上網自學任何知識。

    終極反問:其實大學嘅課堂絕大部份都歡迎旁聽,劍橋哈佛牛津嘅完整課堂甚至可以喺網上睇,若然一心求知識、造學問嘅,使乜讀大學?隨時可以上,仲要慳返筆學費,點解唔咁求知?因為無沙紙。

    不認不認還須認,社會碌葛讀大學,最主要就係買沙紙,造學問只係可有可無、隨緣不強求嘅副產品。

    【公道比較】

    換言之,讀大學唔一定有知識。同樣地,讀大學雖然唔可以全職返工,但亦可以兼職,唔一定無工作經驗同人脈。要計算大學抵唔抵讀,應該咁樣分析:

    ※【讀大學】 = +沙紙 + 4年兼職 - $16萬學費 - 4年時間
    【唔讀大學】 = +4年全職

    社會碌葛決定讀大學,只會諗:有咗張沙紙,$16萬學費畢業後總會賺得返。但事實上,應該係咁比較:

    【讀大學】 - 【唔讀大學】
    = ( + 沙紙 + 4年兼職 - $16萬學費 - 4年時間 ) - ( + 4年全職)
    = +沙紙 - $16萬學費 - 4年時間 - 4年全職與兼職的差額

    要得到一張大學沙紙,除咗要付出$16萬嘅金錢成本,仲要付出4年嘅時間成本,以及4年全職而唔係兼職嘅工資差額(以及經驗),即係機會成本。

    若然利用傳統經濟學嘅思維,夾硬將時間成本同機會成本變曬做金錢去衡量的話……

    首先,4年時間,可以將$16萬投資滾大,就算唔夠眼光投資比特幣(變$336萬)而只係保守地投資「終極大籃籌」港鐵股票:

    2000年11蚊,2018年44蚊,18年升咗4倍,平均每年升咗【4^(1÷8) = 1.08倍】

    即係平均每年升8%,仲未計股息。

    $16萬投資港鐵,4年後變成【$16萬 × 1.08^4 = $22萬】

    至於全職同兼職嘅工資差距,我攞個大概:全職每月萬幾,兼職每月幾千,就當差距$1萬,日積月累4年已經$48萬。

    (你可能反駁:兼職未必每月得幾千,筆者未畢業亦每 月幾皮,超過港人月入中位數,但記住我計嘅係差額,就算兼職月入唔只幾千,全職一定搵得更多,當差額$1萬唔過份。)

    換句話講,保守估計,讀大學嘅成本(機會成本)至少都應該係:

    (學費 + 投資機會) + 全職/兼職差額
    = $22萬 + $48萬
    = $70萬

    總結一句:若然你認為大學畢業生嘅身份,可以為你至少賺多$70萬,又或者你主觀地認為張沙紙可以為你帶嚟價值超過$70萬嘅成功感、滿足感、諸如此類,大學絕對讀得過。

    查實上述嘅道理,一字咁淺,好難唔明,甚至直頭係老生常談,唔少人都討論過。究竟社會碌葛係憑咩妙計去守住自己個腦,過濾啲道理呢?我教大家兩招:

    假設上述嘅道理,係一個無讀大學嘅人話你知,你咁應對:

    【唓!你讀唔到大學之嘛!梗係咁講啦!】

    假設上述嘅道理,係一個大學畢業嘅人話你知,你咁應對:

    【唓!咁你又讀?自己享受完就講風涼話!】

    用呢個邏輯,無論邊個講道理,都可以左耳入右耳出,堅守社會碌葛之位。

    講開又講,呢一招更可以進一步推而廣之,應用喺任何道理。當成功人士分享成功之道嘅時候……

    假設講嘅人尚未成功,你咁應對:

    【唓!係得嘅,又唔見你成功?】

    假設講嘅人已經成功,你咁應對:

    【唓!你都成功咗,講乜都得啦!】

    做社會碌葛一定要識呢招殺手鐧,否則呢個世界古往今來咁多至理名言,好容易變醒目。智慧係返唔到轉頭,當一個人叻咗,就蠢唔返。睇路啊!

    #有趣統計:
    蓋洛普於2013年的《內部高等院校首席學術人員調查報告》指出96%高等院校首席學術人員評價自己的大學院校課程,能好好準備畢業生,進入職場工作。但報告同時指出,只有14%大學畢業生認為,自己在大學所學的,能幫助自己在工作中應用。更嚴重的是,只有11%僱主認為,大學所培訓大學生的技能及知識,能幫助他們的業務發展。

  • 麻雀雖小梗圖 在 *Tsuki*月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29 10:41:26
    有 3,288 人按讚

    <生活>
    最近很容易看梗圖或低能梗文笑到哭,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麻雀:你才雖小。
    這個超好笑,
    你們有什麼有料的可以分享分享?
    對啦今天晚上要去交換禮物,
    希望不是真心換絕情。

  • 麻雀雖小梗圖 在 馬克先生德國搗蛋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11-18 10:31:52
    有 131 人按讚


    [兩個月的德國異鄉生活]

    昨天在公園跟一個不認識的德國媽媽閒聊,她問我還習慣嗎?我不假思索開心地說「這個城市非常適合居住,我們夫妻倆甚至沒什麼住在國外的感覺。」她也笑說這是德國裡生活品質很不錯的城市。回家後我仔細想想過去兩個月的日子,總覺得不單只是因為這個城市的環境。

    這裡的確可以當作「新手媽媽異鄉生活入門」的城市。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的是機場離市區只要單程15分鐘火車,但身為德國第三大機場,航班跟航點多又便利,讓你覺得歐洲輕旅行或逃回台灣都可以有說走就走的衝動。這裡能做出像樣Flat White的咖啡店也就那麼幾家,但他們沒有觀光客大排長龍,你沒什麼其他咖啡店的選擇卻也去不膩這幾家,你開始記得哪個咖啡師常常下手重了、哪家店常有隨心情泡咖啡無法預測的咖啡師。更別說這裡有很高的日本人口比例、一般連鎖超市裡貴到想哭的養樂多和味增湯沖泡包,偶爾再去台灣珍奶店一起和滿坑的中國人台灣人排隊解鄉愁。這裡仍舊是異地但似乎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因為你總是知道去哪裡可以獲得一絲小確幸。

    離家慣了,也覺得下個城市是哪都無所謂,只要有張睡了不會腰痛的床跟蓮蓬頭水柱強度和角度都完美的淋浴間。認識孩子爸這五年,從德國搬回台灣、搬去日本、回台灣生小孩工作再來到德國,其實對於德國的熟悉感多過陌生,或許是日本那兩年我終究沒覺得融入也沒有離開的遺憾(當時只想著頂著八個月肚子安全回台灣要緊),回台灣時已屆待產每天失眠,好像又和同齡拼事業、日夜加班的朋友們不同世界。

    遠距離偽單親的日子過了一年九個月,我開始覺得只要一家三口團圓,那裡就是我們的家。白天我可以獨立帶小孩、處理家務、聯繫幼稚園和褓母,甚至啟動德文模式去跟郵局和公家機關吵架,晚上十、十一點孩子爸下班,至少我們還能用熟悉的語言聊彼此今天過得怎麼樣,我喜歡他像帶禮物回家一樣分享工作上的難處、同事八卦和德國職場的文化差異,因為那是我唯一一個了解「真正的」德國社會的管道。如果那天我累積的負能量爆發了,我可以哭、可以(偶爾)發個脾氣,然後快速道聲晚安,為半夜馬克隨時會哭醒儲存體力。

    帶小孩的生活也常常讓你忘記身在何處,因為牛牽到北京還是牛,屁孩到哪都很屁。每天被孩子快速進化的叛逆功力和花招給煩心,上個月馬克天天吐水玩、白天吃一堆還是半夜討奶,這個月不吐水了變成挑食不吃東西、食物整碗倒地上、半夜不討奶了但是哭哭討抱,該問的不是「還適應嗎?」而是「有睡飽嗎?」。

    所以我在這邊沒有適不適應的問題,就算不適應我也已經習於打造一個自己的小台北,撐不下去的時候可以任性躲進去。我可以天天吃台灣菜直到有天覺得夠了我得來吃點義大利麵跟披薩,我也可以從第一季開始複習The Big Bang Theory,因為一樣的梗我還是會笑,還會想起過去的哪一年也曾經這樣不想面對現實每天耍廢看影集,很多年沒聽中文流行歌的我,有時候放首五月天或孫燕姿就覺得其實家也沒多遠(不小心暴露年紀了嗎)。一轉眼來德國兩個月了,矛盾的是覺得天天疲勞轟炸、九月中那天帶著馬克下飛機的感動還歷歷在目,生活卻又安定的像在這生活了一年半載。


    圖文還是符一下,有一陣子發現潮男跑步都不好好穿長褲或短褲,一定要短褲+內搭褲,趁著昨天回暖有太陽(其實也才九度)幫馬克穿了一套自認很適合在公園打滾的裝扮,但全身上下那個圍兜兜跟草莓布鞋看了實在阿雜...偏偏他目前只有這雙IFME很好走不會跌倒,懶惰如我希望這週末可以成功去市區幫他買雙冬天的靴子。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