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麩質不耐症檢查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麩質不耐症檢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麩質不耐症檢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麩質不耐症檢查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紐西蘭愛代購,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優惠活動 先恭喜媽媽們🎉🎉🎉孩子終於要開學啦!!! 那要趕快來幫孩子準備點保健、增強抵抗力的商品囉~ 在國外接骨木已經被用於醫療實踐好幾個世紀了,洋人都很愛~因為在這看醫生隨便都好貴,如果要檢查,不僅要排好~久~~更不要提要花費的金錢會有多可觀!!這也是為什麼保健食品會發展得那麼好~~ The ...

麩質不耐症檢查 在 三胞胎 - 三寶飯✖️柴犬哥哥的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9-21 14:06:21

你們有去做過全身健康檢查嗎? 我自己好像除了學生時期學校安排的一些檢查 之後就是懷孕後的產檢了😂 這次受邀來做一個全球最全面的基因測試產品🧬 不需要花好多時間到醫院排隊等叫號🏥 也不需要抽血💉 在家取少許口水就可換來500+份健康報告 光是這兩點就很吸引我了💕 @circledna 的報告可以從...

  • 麩質不耐症檢查 在 紐西蘭愛代購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25 12:25:35
    有 32 人按讚

    #優惠活動
    先恭喜媽媽們🎉🎉🎉孩子終於要開學啦!!!
    那要趕快來幫孩子準備點保健、增強抵抗力的商品囉~
    在國外接骨木已經被用於醫療實踐好幾個世紀了,洋人都很愛~因為在這看醫生隨便都好貴,如果要檢查,不僅要排好~久~~更不要提要花費的金錢會有多可觀!!這也是為什麼保健食品會發展得那麼好~~

    The Good Vitamin Co.
    兒童接骨木果咀嚼軟糖 90粒 (柑橘橙子味)
    #提升免疫力 #增強人體抗病毒能力
    克里斯(Kris)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山鸚鵡,以她好奇的天性和出眾的智慧而聞名,還喜歡在南阿爾卑斯山地區(Southern Alps)到處偵察。
    她明白只有 #增強抵抗力,才能在嚴酷的森林環境中每天都生活得元氣滿滿。
    ✅接骨木果實:為亮黑色,具有#抗菌消炎,清熱解毒的作用。
    ✅常青藤葉:#對急性咳嗽有緩解作用。
    ✅鋅:#是提高免疫力的礦物質。 代謝必須微量元素, 強化免疫,加速復原,具潛在抗感冒機制。
    ✅少量維C:是支持身體健康運行的 #抗氧化劑。增強免疫力,緩解感冒症狀。
    ✅紫錐花:#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免疫力,#增加人體抗病毒能力。
    #從而改善感冒及流感的相關症狀。
    產品作用
    ‼️接骨木
    接骨木的果實含有高濃度的抗氧化的生物類黃酮(bioflavanoids)和花青素(anthocyanins),它們都擁有天然的抗病毒能力,特別對於感冒病毒和一些特定的細菌。
    可對抗自由基和發炎,減緩咳嗽和充血狀況。可建旺季血液並有清血的功能,減輕便秘。#加強免疫系統的功能。可增加流汗,降低發燒的溫度,緩和呼吸比刺激循環。可有效的對抗流行性感感冒的病毒。接骨木頭花能用來緩和皮膚的疼痛。
    ‼️紫錐花
    紫錐花的主要生理作用就是提升免疫力,有抗菌作用,能抗細菌、抗病毒與抗炎症等,可知紫錐花對尿道感染症、疼痛、浮腫、鼻粘膜乾燥及過敏等症狀都有幫助。在德國,紫錐花是合法醫藥品,除能預防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外,對頭痛、喉嚨痛、鼻炎、支氣管炎及緩和咳嗽及發燒、預防腸內感染、#改善免疫功能低下 等多種藥理效果也受到重視。
    ‼️常青藤葉
    常春藤葉用於支氣管長與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有效快速的緩解感冒等各種病因引起的咳嗽;舒緩因喉腫脹;消除炎症;抑制習慣性乾咳;舒緩咳嗽呼吸不暢等困難。
    食用方法 2歲以上每日2粒,特別是經常發燒、感冒兒童

    主要成分 每粒含:
    接骨木果提取物 30mg
    常青藤提取物 10mg
    維生素C 15mg
    鋅 1.5mg
    紫錐菊 5mg

    The Good Vitamin Co.紐西蘭本土優質品牌
    紐西蘭國土擁有95%的綠化覆蓋率,其純淨的自然環境和極少的工業污染造就了高質量的產品。
    不含動物明膠
    產品以 #植物果膠為基底,相比動物明膠更健康,果蔬的膳食纖維幫助消化和吸收,#素食主義者也能放心享用。
    天然成分配方
    追求純天然的原料是品牌一貫的宗旨,這樣才能保證產品安全值得信賴。
    無糖衣包裹
    盡可能在保持良好口感的基礎上,減少糖分的含量。
    不含雞蛋、堅果、乳製品等成分
    避免有些孩子對於雞蛋、堅果、乳製品會有過敏或者不耐受症狀。
    不含人工調味劑和人工色素
    用天然的果汁調節口味和天然β胡蘿蔔素等進行著色,才能保證軟糖有自然的水果芳香和口味。
    符合清真食品標準
    清真食品有著比一般產品更為嚴格的要求,本著追求更高更好的標準,只為讓孩子和家長更加放心。
    無麩質官方認證
    麩質也是一大過敏原,經過Coeliac的官方認證機構根據產品測試報告,授予品牌相關證書。
    GMP規格生產
    符合紐西蘭享譽世界、引以為傲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良好生產規範要求。

  • 麩質不耐症檢查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4-11 18:36:09
    有 200 人按讚

    昨天記者會,大家一直提到母奶庫,與大家再度分享碩論的一部分整理的文章。

    【現代奶媽 — 母乳銀行】
    公視《主題之夜》節目,於2018年12月8日播出〈神奇的母乳〉紀錄片,片中提到「母乳銀行」的需求:然而,對於無法獲得母乳的嬰兒,「母乳銀行」便提供了重要的替代選擇。母乳銀行已有悠久的歷史,但數十年前,由於市面上越來越多工業生產的替代食品,西方最後一間母乳銀行在1970年代關閉。不過,隨著母乳漸受重視,當前全球趨勢又慢慢走向母乳銀行的復興。然而,不管是來自嬰兒母親或捐贈者的乳汁,複雜的篩檢步驟,需要合格員工、冷藏和殺菌設備,以及其他種種投資,這讓母乳銀行的設立複雜且昂貴。此外,母乳的取得並不容易,母乳捐贈的數量有限,但如果鼓勵母乳買賣,卻可能間接導致剝削了貧窮孩童的營養來源。
    其實鄰里間的「共生共養」,是「乳汁共享」的起源。Joanna學姊是我爬山時認識的朋友,聊起故鄉才知是同高中的校友,所以就一直「學姊,學姊」地叫得親切。學姐的大姊跟她差了17歲,長姊若母,學姊小時候都是大姊幫她洗澡、照顧她,還做衣服給她穿。 因為大姊的年紀比我母親稍長一些,三胎都哺餵母乳,又照顧家中妹妹們的生產,剛好橫跨了嬰幼兒餵食方式轉變的年代。跟大姊相約訪談,想知道在大姊生產的那個年代,生產、坐月子與哺餵孩子的情形,以及當了婆婆之後,幫媳婦們坐月子的經驗,比較兩代母職傳遞方式的不同。
    萍:您剛才講也有人沒奶的,那些人欲安怎?
    姊:有的人用米麩、有的人用牛奶,有的人吃糜(台語唸:um ,米湯的意思)。阮大兄一個同學,大我兩、三歲,伊子出世以後攏沒奶給他吃,攏飼糜,也沒錢買牛奶。糜你甘知?那陣也不是調工煮的,做田人阿,攏煮大鼎飯,飯撈起來以後,倒水落去煮。欲吃粥的撈去吃,剩的糜給他吃,所以他叫做「糜ㄟ」(大笑)。
    萍:他的身體甘會較不好?
    姊:還好,不過與阮大兄的囝仔相打攏打不贏。那陣的人較有韌性阿,遇到沒奶,我與你若是差不多時間生的,我就同齊飼阿,愛真好的才會這樣做啦!也有人用錢買「若無我一割錢給你,你幫我飼囝仔」,也有人這樣,不過真少啦!有的人生一個沒剛好囝仔過身(死亡),別人的子她就會抱來飼。以早的人攏互相幫忙,足單純ㄟ,足好ㄟ。
    (訪談逐字稿,2013年9月8日)
    總是會有奶不夠的母親,也會有失去母親的小孩,與失去小孩的母親。「乳汁分享」,是人與人之間單純互助的表現,讓人為之動容。在醫院工作時,也常有早產兒的母親,因為自己孩子沒有存活下來,而認真擠奶提供給新生兒加護病房的動人故事。而在社會較上層的階級,無論古今中外,一直都有「奶媽」這樣專屬於女性的工作。隨著配方奶盛行,奶媽這項專屬於女性的工作消失。

    一、擠乳器出現:人奶商品化,奶媽消失
    19世紀開始發展的科學母職使得母職也開始醫療化,「奶媽」這個肩負餵養自己與雇主小孩的職業,也同時被醫療化了。Golden關於美國奶媽社會史的研究指出, 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因為嬰兒餵食關乎兒童的健康,於是兒科醫師出面設立機構管理奶媽。在奶媽到服務家庭之前,會先幫她們做身體檢查,確定身體的健康狀況。對奶媽同時設立了科學與道德標準,有一整套醫學的流程,篩選合適奶媽,還將她們的乳汁置於顯微鏡下檢查。到了二十世紀,即便於家庭裡服務的奶媽近乎消失,醫院與孤兒院為要了降低嬰兒死亡率,尤其是醫院的早產兒沒有人奶幾乎活不了,所以仍然雇用奶媽。對機構來說,有擠乳器之後,請乳汁提供者定時到醫院,使用擠奶器將乳汁擠出,負擔的成本較低。於是機構逐漸不再雇用奶媽,乳汁提供者的社會階級也開始發生轉變。以往擔任奶媽多為社會中下階級,大多數為單親媽媽,擔任奶媽成為機構中的工作人員,有一份正式工作的收入,可以同時改善家庭經濟與社會處境。而只要將奶擠出送至醫院,讓提供乳汁的母親,轉為以中產階級增加家庭收入為主,奶媽於是消失。
    因為醫院裡的早產兒與病嬰,一直都還是有人奶的需求,所以擠乳器是醫院當中必備的「醫療器材」,人奶也成為一種「治療藥物」。即便社會開始轉為配方奶餵食為主,仍有一些兒科醫師一直努力著。1910年,在美國波士頓的Fritz Talbot醫師,為了幫病嬰尋找奶媽,找了三天都還找不到,讓他深刻體會失去奶媽對嬰兒存活的影響,成立了「波士頓奶媽管理中心」(Boston Wet Nurse Directory),希望能夠維持讓這些孩子活下去的人奶來源。一樣在波士頓的另一頭,一位細菌學家Francis Parkman Denny為了救細菌感染生病的寶寶,央求哺乳中的鄰居手擠一些乳汁餵孩子,只喝了3盎司寶寶就活了下來,讓細菌學家大嘆人奶的「殺菌力」無敵,於是在Tolbot成立奶媽管理中心的隔一年,成立了美國第一家母乳庫。Denny參考乳牛擠乳器的設計,設計了人類使用的擠乳器,尋求捐乳者用擠乳器將乳汁擠出。而因為父母越來越覺得寧可收到罐裝人奶,也不願意雇用奶媽住在家中,Tolbot醫師後來也將奶媽管理中心改為母乳庫,稱為「母乳管理中心」(Directory of Mother’s milk)。
    隨著配方奶餵食新生兒成為主流,母奶商品化與治療效果又開始被擠壓到邊緣。1920至1930年代蓬勃發展的母乳庫(人奶買賣),也開始面臨經營困難的問題。到最後能留下來的,大多靠的是慈善捐款,Talbot成立的母乳庫在1962年結束,象徵著「商品化人奶」時代的結束。因為人奶對早產兒與病嬰的治療用途需求仍在,人奶變成一種「禮物」,是捐奶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公捐的血庫開始大量成立,曾有人想要讓母乳庫也跟血庫一樣依需求成立卻沒有成功,因為血液沒有替代品而母奶有。1930年兒科名醫William McKim Marriott 在其著作的教科書寫著「無法得到母親餵養的孩子,人工餵養與收集來的人奶餵養有著一樣的功效。」 時至今日,母乳哺育提升,人奶有沒有可能再度「商品化」?有一個母奶媽媽曾分享,她在台北工作,孩子在台中給外公外婆照顧。第一次用宅急便寄送冷凍母奶回台中時,上頭內容物註明「母奶」,宅急便說這是「體液」,無法運送。後來她重新改寫為「乳製品」,母奶就送回台中了。我們是如何看待「擠出來的奶」呢?

    二、人奶是最佳的母乳代用品
    配方奶餵食對嬰幼兒健康的風險,常是「該做而未做的科學研究」。也因為兒科醫師很少會提配方奶對嬰兒健康可能造成風險,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儘管知道母奶是最合適的嬰兒食物,還是很容易將配方奶視為母奶理想的代用品,母奶代用品的第二順位,應該是其他母親的奶。
    媒體主持人于美人於育兒有聲書中, 講述她「求奶告急」的那段日子,「…兒子因為體質的關係,消化能力過於衰弱,必須要餵食母奶,可是偏偏我沒有奶水,甚至連脹奶的感覺都沒有。母奶協會也派人來幫忙,忙了一個半小時,只擠出5c.c.。後來我就在廣播節目裡面公開徵求奶媽,算一算我兒子總共吃過工程師的奶、家庭主婦的奶、檢察官的奶、法官的奶、還有大陸媳婦北京媽媽的奶。老天爺給了他這麼多媽媽,是這麼多媽媽幫我把兒子養大。在那段接受母乳救濟的日子,我徹底了解什麼叫感同身受…」也因此等兒子長大些,于美人總是告訴兒子要懂得感恩與互助。而作家吳淡如於2009年早產,女兒出生時只有1700公克,她的山東好友雪兒贊助她1萬c.c.母奶,吳淡如趕緊拿出LV包包當禮物送她。 媒體名人可以藉由媒體登高一呼,維持女性互助網絡,而一般民眾,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也很容易藉由網際網路連結,於是也有人開始在網路上分享母奶。但是對於這樣的現象,無論是政府或是大部分的民眾,甚至是醫護人員都是持負面看法。
    民視即時新聞曾報導,網路上有許多低價販售母乳的情況,但是母乳的來源不清楚,產生許多疑慮,有議員將這些網拍母乳進行抽驗,發現裡面含有「格蘭氏陰性菌」,可能引發嬰兒敗血症甚至死亡,不過目前卻無法可管,因此議員出面呼籲政府應立即訂定法規,要求網路全面下架。 新聞出來之後,也有兒科醫師在部落格寫道:「所謂無法可管是衛生主管機關的推托之詞,當事務官能真心體諒人民,就一定會找出合適的法條嚴懲不肖業者或個人。至於母親也應有足夠認知,用錢也許可以買得到很多東西,但是母乳哺餵實在要靠媽媽的真心投入而親力親為才行,只要頻繁多次餵食而不要焦慮奶量不夠,就能夠可以做到充分餵食。」 並不是「媽媽的真心投入而親力親為」就一定有足夠的奶水給寶寶,網路母奶一上架馬上就被搶購,可見需要人奶的寶寶並不少。衛生主管機關是應該要管這件事,但不是懲罰,而是應該想辦法讓有需求的寶寶,都能喝到安全來源的人奶才是。
    在台灣台北市立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設有母乳庫,台中醫院設立衛星站收集捐贈母乳。2018年4月20日成大醫院新設南區母乳庫。捐乳媽媽們到母乳庫,填寫詳細的問卷,並完成抽血檢驗(檢驗項目包含:A,B,C型肝炎、HIV愛滋病、HTLV人體乳突病毒、梅毒、全血檢查及肝功能),這些統整的結果交由母乳庫負責醫師審核,檢查合格通過後(約需1~2個星期)才通知捐乳媽媽們可以開始捐乳。而使用對象目前依病情的需要,主要提供給以下族群的嬰兒使用:早產兒、先天性異常、重大手術後、腸胃道疾病、餵食不耐、或是一些媽媽疾病或死亡而無法哺乳的孩子…等等,一般以住院中的病嬰優先。若臨床上符合可申請的條件,可以請醫院負責照護的醫師填寫醫囑單(可在母乳庫網站上下載列印),附上病歷摘要,即可傳真至母乳庫,之後再經由醫師審核後評斷可否領取母乳,再由專責人員連絡領取時間及數量。目前領取母乳庫的母奶均不需要額外付費。 若不符合這樣條件的孩子,就沒有辦法從母乳庫取得人奶。難道一般健康足月兒,母親乳汁不足時,就只能選擇配方奶嗎?

    三、分享乳汁:以德國為例
    德國在2014年1月成立了第一家網路母奶商店,讓媽媽們可以輕鬆在網路上買到母奶。這個商店的出現,讓許多沒有奶水的媽媽多了一個選擇來替自己的寶寶取得母奶,不過,德國也有機構認為這些從網路上買到的母奶有可能會對寶寶造成危險。創辦這間網路母奶商店的穆勒(Tanja Müller)是一位母奶太多的媽媽,常常需要把多餘的母奶擠出來才行,有一天,她突然想到為什麼不把媽媽們聚在一起,把多出來的母奶分享出去呢?於是在1月的時候,成立了德國第一家網路母奶商店。德國的國家母奶哺育委員會(National Breastfeeding Committee)強力譴責網路母奶商店,德國營養協會(The Nutrition Commission)也表示買賣沒有經過監管的母奶可能會帶來高度風險。像是細菌和病毒就有可能從送出母奶的媽媽身上傳給其他寶寶,傳遞愛滋病、肝炎、梅毒等傳染病。跟台灣很類似的情況,官方都是先予以譴責,醫學專家也提出警告。但是媽媽們的行動力是非常強大的。
    非營利機構「媽媽的母奶銀行」(Mother's milk banks)就採取了一個方法避免傳染病傳染,他們直接和診所合作,徹底檢查捐贈母奶的媽媽和送出的母奶。送來的母奶會先冷凍,然後等到捐贈的媽媽送出最後一批母奶之後,會再對媽媽進行一次血液檢查,確保媽媽在捐贈期間沒有受到任何感染。所有的母奶也都會送去做測試,檢查裡面有沒有細菌。媽媽的母奶銀行總監吉鮑爾(Corinna Gebauer)則是強調應該要讓母奶保持冷卻,吉鮑爾:「如果儲藏母奶的時候沒有保持在適當的溫度,細菌很快就會長出來,喝到的小孩就有可能會感染。」其實這樣的步驟就是母乳庫運作的標準程序。台灣的母乳庫如前面所提,也是類似的程序。而上一段提到,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成立的第一家母乳庫也是用這樣的方式建立起來的。
    面對眾多的質疑,網路母奶商店創辦人穆勒回應,她是假設所有的媽媽都會自己承擔風險,並強調她的網站有多麼盡心盡力地告知媽媽們有哪些風險。穆勒現在也在和一家專門做細菌測試的實驗室合作,檢查母奶有沒有摻水或是奶粉在裡面。穆勒說:「我不能想像買母奶的媽媽不會先測試母奶」
    2014年國際線上哺乳會議, 任教於澳洲西雪梨助產系的Gribble博士以「乳汁分享」(Milk Sharing)為題授課,她提到:「說到嬰兒餵食,什麼是危險的行為呢?當某種餵食方式已被證實是較危險的,為什麼還是較容易被選擇呢? 在母親無法親自哺餵母奶時,代用品的順序應該是母親自己擠出來的奶,從其他健康哺乳者或母乳庫來的人奶,最後才是配方奶。但在許多地方,第一個想到的卻是配方奶。」在比較「分享來的乳汁」與「配方奶」時,我們應該用更對稱的方式來評估兩者的風險。
    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中,對於風險的選擇不同。人乳在醫學中被看作體液,所以需要被管制。但若將其看成是一個身體製造出來,提供另一個身體營養的物質,那麼,乳汁的獨特性該如何被討論?乳汁的分享不只是醫學問題,也是文化問題。在以往母乳哺育是建立在女性社會網絡中,互相分擔家務勞動、建立社會連結、加強社區凝聚力的一種方式。工業革命改變了這一切,而生物醫療化的當代,社會大眾更信任的是專家,以往鄰居朋友的社區網絡瓦解。這樣的現況,女性主義有沒有著力點?如何讓女人做出她們想要的選擇,而不是受限?健康當權者總是警告婦女乳汁分享的風險,卻沒注意到相同的風險亦存在於配方奶餵食中。如果有關當局能提供適切的指引,乳汁分享並沒有那麼危險,這還是優於配方奶餵食的一種餵食選擇。而從兒童權利的角度來看,母乳庫應該與血庫一樣,讓有需要的人都能用得到。期待台灣政府能更積極的建立母乳庫,讓「共生共養」在當代,藉由母乳庫的乳汁分享來實現。

    照片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wanyu.claire/photos/a.102159017918319/164781131656107/?type=3&theater

  • 麩質不耐症檢查 在 姜冠宇醫師 Pro'spec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2-06 08:02:47
    有 21 人按讚


    [Hello醫師文選] 早安
    今天早上如廁狀況如何?

    沒有人的屁是香的,放屁也沒有與那些疾病一定有關聯

    但是,時常排放氣體並伴隨著嚴重的痙攣或腹痛、體重下降、血便,或腹瀉與便祕反覆交替等,都請盡速就醫檢查 。

    放臭屁好尷尬~可能是健康警訊

    沒有屁或排泄物是香的,但是過於頻繁且濃烈的排氣仍暗示著不健康的警訊,放臭屁多半是與食物種類,或是飲食不均有關,有些食物或藥物可能會導致屁味過臭,但是有時卻是潛在感染或消化道疾病的徵兆。若您發覺似乎頻繁放臭屁,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

    吃大量的高纖食物

    某些蔬菜會使腸道氣體帶有異味,如花椰菜、高麗菜、洋蔥等,由於含有硫的成分,容易使氣體有臭味。

    患有某食物不耐症

    如果您天生無法消化某些食物,排氣時也可能會產生難聞的氣味。例如乳糖不耐症者因不能分解乳糖,故食用乳製品會在腸道滯留較久。麩質不耐症者如乳糜瀉患者,在免疫系統中有過多的麩朊抗體和麩質蛋白產生反應,導致小腸絨毛無法消化麩質而脹氣。若不確定自己是否有食物不耐症,可諮詢醫師是否自己有食物過敏的可能。

    服用藥物

    某些藥會產生臭屁,如抗生素可以殺死體內有害的病原,並破壞腸胃裡的一些好菌,若沒有這種好菌,除了有臭味,可能還會出現腹脹和便秘。若受此困擾,不要擅自停藥,請先跟醫生討論是否有更換藥物治療的方式。

    便秘

    大腸中若有糞便未排出,會使腸道產生細菌和臭味。一般而言,每週解便次數少於3次,即被定義為便秘。請留意排便頻率及排泄物的形狀與顏色,一般認為棕色至黃色,形狀如香蕉最為理想。在有便意時要盡快如廁,平時也要有培養便意的習慣。

    若自我檢測後並非以上之原因,另有以下可能,須多留意並即早治療:

    細菌感染

    有些細菌會引起腸道和消化道的感染,通常比正常情況下有更多氣體和臭味,尤其是消化道感染患者,經常有腹痛及腹瀉情況發生,此症狀若經確診,醫師多半會開立抗生素藥物治療。

    大腸癌

    雖然罕見,但仍具可能性所以必須注意。當在消化道中形成瘜肉或腫瘤時,會引起部分腸阻塞,從而導致氣體堆積和腹脹。如果排出異味氣體加上感覺身體不適,且症狀無法靠飲食和藥物改善時,請尋求醫生進行全面檢查。大腸癌的治療方式因癌症階段而異,包括切除腫瘤手術或化療以殺死癌細胞等。

    多數情況下,有臭味或無氣味的脹氣,是忽略徵兆的原因。但是時常排放氣體並伴隨著嚴重的痙攣或腹痛、體重下降、血便,或腹瀉與便祕反覆交替等,都請盡速就醫檢查 。

    作者: Jamie Chang
    審稿: 姜冠宇醫師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