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麥塊建築藍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麥塊建築藍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麥塊建築藍圖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稿頭} 過去40年裡,北極海冰層以每十年下降12%的速度在消退,這原本是氣候暖化給人類最顯著的訊號和警告,卻也成了...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三尾木木犬,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訂閱汪汪』得知最新影片消息 ➔ http://bit.ly/DaiCyuan_sub 🐶 📜 阿白白傳說集數列表 ➔ https://pse.is/UTYP5 ・🦴・🦴・🦴・║ 找到汪汪 ║・🦴・🦴・🦴・ 💬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hree...
麥塊建築藍圖 在 4Gamers編輯部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14 19:15:36
遠遠看,你可能以為這是《大都會:天際》的遊戲畫面,但仔細一看,你才會發現這好像是你每天在玩的熟悉遊戲,《Minecraft》。沒錯,這是一座以紐約與芝加哥為藍圖打造的虛構城市,Tranton,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座城市的一磚一瓦皆出自同一位創世神所建造。 是的,你能看到芝加哥的威利斯大廈,也...
-
麥塊建築藍圖 在 三尾木木犬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9-26 15:00:01⭐『訂閱汪汪』得知最新影片消息 ➔ http://bit.ly/DaiCyuan_sub 🐶
📜 阿白白傳說集數列表 ➔ https://pse.is/UTYP5
・🦴・🦴・🦴・║ 找到汪汪 ║・🦴・🦴・🦴・
💬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hreeTailPuppy
💬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julius_cyuan
💬 Plurk ➔ http://www.plurk.com/puppy910240
💬 Twitter ➔ https://twitter.com/puppy910240
🍮 超商贊助汪汪 ➔ http://bit.ly/DaiCyuan_Donate
🍮 信用卡贊助汪汪 ➔ https://streamlabs.com/dai_cyuan
💬 紅石口袋 ➔ http://www.facebook.com/RedStone.Poke
・🦴・🦴・🦴・║ 遊戲資訊 ║・🦴・🦴・🦴・
🎮 遊玩版本 ➔ #Minecraft 1.12.2
🤪 地圖架設 ➔ @小白
📌 模組包宗旨 ➔ #白凱吉傳說 #阿白白魔界
・🦴・🦴・🦴・║ 製片夥伴 ║・🦴・🦴・🦴・
🎥 錄影軟體 ➔ Action!
👊 剪接 ➔ 蔡先生
👊 字幕 ➔ @西特醬油
・🦴・🦴・🦴・║ 音樂使用 ║・🦴・🦴・🦴・
🎵 版權聲明
Hamster March by Kevin MacLeod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Source: http://incompetech.com/music/royalty-free/index.html?isrc=USUAN1100212
Artist: http://incompetech.com/ -
麥塊建築藍圖 在 小小實況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5-12 09:30:00歡迎來到 小小實況
※※訂閱頻道隨時接收最新影片動態~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nine2003
▅Youtube ▅ https://goo.gl/Ewa4tt
==============================================
FIB前置任務~
富蘭克林跟蹤建築師拿取建築藍圖~
===================================================
如果您喜歡小小的頻道
除了幫我按下喜歡以及訂閱Youtube之外
也可以來對小小的Facebook按個讚~
來關注更多最新遊戲~
或是有什麼建議~
歡迎在下方或粉絲團留言唷^O^
▅歡迎您的贊助▅
歐付寶 : https://goo.gl/rw3KYr
Donate : https://goo.gl/ePTQGF
※※訂閱頻道隨時接收最新影片動態~
※※※請幫忙分享影片與推廣,謝謝大家~
麥塊建築藍圖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稿頭}
過去40年裡,北極海冰層以每十年下降12%的速度在消退,這原本是氣候暖化給人類最顯著的訊號和警告,卻也成了另一個機會,一條經過北極海的北海航道(Northern Sea Route)橫空出世。
連結北歐與東北亞的海上貿易,北海航道比蘇伊士運河的路線要快30%,但由於需要破冰船的引導,北海航道當前成本頗高。最近因蘇伊士運河的堵塞,最早開發北海航道的俄羅斯又大力提倡,這也才發現,俄羅斯在北極的投入,已超出外界想像。
俄羅斯除了擁有全球最多的10艘核動力破冰船,且仍持續打造新的核動力破冰船隊,這不只是增加北海航道的商業價值,還有瞄準北極海域豐富的礦藏與油氣資源,與這裡的地緣戰略要塞。
在遭西方國家圍堵的嚴峻形勢下,迫使俄羅斯尋求戰略突破口,北極就成了一個重要方向。俄羅斯總統普丁近年來多次前往北極,更從今年1月1日起,擴編原本守衛北極海的北方艦隊成為俄羅斯的第五個軍區,下轄兩個北極旅,俱備長時間在北極的作戰能力。
而這個北極軍區,在蘇伊士運河堵塞之際,舉行一場代號「白熊-2021」的軍事科考演練,以科學論證在北極的軍事能力,其中一幕是三艘核戰略潛艇在指定的時間和300公尺半徑內
,同時浮上北極厚達一米半的海冰層,讓西方軍事專家驚豔,也讓美國方面相當緊張,因為也展現俄羅斯的核潛艇,在冰層下更為隱蔽的核打擊力量。
美國《商業內幕》雜誌就指出,不曾把北極視為重點戰略方向的美國,在北極的實力讓人尷尬。但美國也非無應對措施,川普任內企圖向丹麥買格陵蘭島,將軍事部署前推北極圈內,雖然遭丹麥政府否決,但與北約盟邦,重啟了1950年代在格陵蘭島的一座廢棄空軍基地,成為美軍最北的軍事據點,近年來也聯手北約盟邦在北極圈內展開多場聯合軍演,演練不同軍種,在極地環境下的協同作戰能力。
此外,美空軍在阿拉斯加已部署兩個中隊的F-35戰機。而在俄羅斯「白熊-2021」北極科考進行同時,美軍與加拿大在北極圈內,也展開代號「北方利刃」的空中軍演,驗證極地狀態下的作戰能力。
蘇伊士運河塞了6天,北海航道的價值再被凸顯,儘管北極是公認的國際公共財,但這一地區缺乏一個安全框架,來約束軍事化的趨勢,也讓競逐北極利益的軍事博弈,不斷升溫。
{內文}
北極科考人員:「哇!那是好大一塊。」
北極的海冰層 ,正逐年減少。
Global News記者:「自1970年代以來,衛星已經向我們展示了北極冰帽在每年夏天都會融化,然後每個冬天的冰蓋都會增加。但在過去的40年中,美國NASA稱,夏季(冰帽)最低的紅線顯示,海冰正逐漸縮小,總體北極海冰每十年下降12%。」
這原本是氣候暖化給人類最顯著的訊號和警告,卻也成了另一個機會,隨著北極海冰層持續減少,一條北海航道(Northern Sea Route)橫空出世。
紀錄片《Sustainable Arctic shipping》 :「北海航線將北歐與東北亞相連,意味著可以直接在北極運輸貨物,這比現有蘇伊士運河的路線快30%,代表著航運的巨大節省。」
而這樣的航運時代已經來臨。當長榮貨輪卡在蘇伊士運河,俄羅斯趁機推銷北海航道,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就在官方推特發文說,「卡在運河的,可以找我們破冰。」
而這家俄羅斯的國營企業,擁有全球最多的10艘核動力破冰船,其中最新的「北極號」,最大航速24節,破冰船殼據說是前蘇聯KV2坦克1.3米裝甲厚度的兩倍,船上裝備三台核反應堆,全開的狀態下,破冰厚度能達到6米。當然,因需要破冰船的引導,北海航道當前成本頗高,但俄羅斯仍持續打造新的核動力破冰船隊,不只是增加北海航道的商業價值,還有瞄準北極海域豐富的礦藏與油氣資源,與這裡的地緣戰略要塞。
俄羅斯第一頻道主播:「法蘭士約瑟夫群島是俄羅斯,乃至全世界最靠北的地區之一 ,再往北,就只有北極了,這個群島有100多個大小島嶼,其中最大的島嶼之一就是亞歷山德拉島,正是在這座島上,俄羅斯建造了可以稱得上是不可思議的建築,在那裡服役的軍人,也進行不可思議的訓練。」
俄羅斯三葉草基地軍官:「拿好槍,在任何天氣下都要完成任務。」
遭西方國家圍堵的嚴峻形勢下,迫使俄羅斯尋求戰略突破口,北極就成了一個重要方向。三叉形、四層建築,花了7年時間 ,在2016年啟用的三葉草基地,是俄羅斯在北極圈內6個軍事基地之一,象徵俄羅斯揮師北上,在北極展開新一輪的軍事部署。俄羅斯總統普丁,近年來多次前往北極,更從今年1月1日起,擴編原本守衛北極海的北方艦隊,成為俄羅斯的第五個軍區,下轄兩個北極旅,俱備長時間在北極的作戰能力,並設一支北極摩托化步兵旅,隨時對各個北極基地提供支援。
在裝備方面,俄羅斯對S-300防空導彈、山毛櫸野戰防空系統與道爾防空導彈等,進行特殊改裝,與北極的雷達網,共同構建北極方向的防禦體系。
俄羅斯第一頻道主播:「我軍的艦隊、航空兵與北極的發展,又增添了新的一頁,三艘潛艇在高緯度地區浮出水面,突破了冰層。」
而這一幕,讓西方軍事專家驚豔。俄軍三艘核戰略潛艇,在指定的時間和300公尺半徑內,同時浮上北極厚達一米半的海冰層。這項軍事訓練是代號「白熊-2021」北極科考行動的一部分,以科學論證在北極的軍事能力,也展現俄羅斯的核潛艇,在冰層下更為隱蔽的核打擊力量。
海軍司令員葉夫梅諾夫同時向普丁通報,軍方還完成潛艇海冰下的魚雷發射,2架米格-31戰機在極地進行空中加油並飛越北極點,另有一支北極摩托化旅分隊,在複雜氣象候條件和陌生地形中,完成戰術演練。
俄羅斯總統 普丁:「戰鬥訓練、科學研究和所有這些措施,證明了俄羅斯海軍在嚴酷的北極地區,作戰能力和戰備狀態。」
CNN主播:「今晚的新聞,五角大樓說,正在密切關注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建設,我們將向你展示,為什麼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東西,我們獲得了新的衛星圖像。」
而美國軍方和輿論,對俄羅斯在北極的動作,已顯示出憂慮。
CNN資深編輯 Nick Paton Walsh:「因為北極冰融化的速度快,很大一部份在俄羅斯北部海岸線,你可以在這張地圖上看到,我們向你展示了俄羅斯北部沿海地區湧現許多基地,現在朝著這個區域的東部,有新的雷達在阿拉斯加附近,一個名為普羅維傑尼亞(Provideniya)和弗蘭格爾島(Wrangel)的地方,還有一些新的戰機與噴射機,在一個名為阿納德爾(Anadir)的地方。」
CNN細數俄羅斯近年來在北極圈的軍事部署,而美國《商業內幕》雜誌就指出,不曾把北極視為重點戰略方向的美國,在北極的實力,讓人尷尬!
但美軍也非無應對措施,除了川普任內企圖向丹麥買格陵蘭島失敗之外,美國聯手北約,重啟了當地一度遭廢棄的圖勒(Thule)空軍基地,成為美軍最北的軍事據點;此外,美國近年來也聯手北約盟邦,在北極圈內展開多場聯合軍演,演練不同軍種,在極地環境下的協同作戰能力。
2018年10月,美軍杜魯門號航母戰鬥群27年來首次進入北極;而今年美國海軍部長簽發一份北極戰略藍圖時也說,美海軍將定期在鄰近俄羅斯的北極海域航行,以遏制俄羅斯的擴張。
此外,美空軍在阿拉斯加已部署兩個中隊的F-35戰機;而在俄羅斯「白熊-2021」北極科考進行同時,美軍與加拿大在北極圈內也展開代號「北方利刃」的空中軍演,驗證極地狀態下的作戰能力。
CNN資深編輯 Nick Paton Walsh:「他們希望看到的是,沿著北方路線的那條海上航道,可能成為蘇伊士運河的替代方案,這讓俄羅斯試著從中獲利。而這一切發生的太快 讓美國官員非常擔心,他們如何適應這一點,他們也向挪威派出轟炸機和陸戰隊,但情勢變化比融冰消退更快,這導致這種新的失衡,讓每個人都非常緊張。」
蘇伊士運河塞了6天,北海航道的價值再被凸顯。儘管北極是公認的國際公共財,也有1996年成立的北極理事會協調各國的政策,然而,緊臨北極的8個國家,與6個非北極的利益相關國都各有各的想法,而這一地區缺乏一個安全框架來約束軍事化的趨勢,也讓競逐北極利益的軍事博弈,不斷升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P6UR5Lp_2k
麥塊建築藍圖 在 陳信諭 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篇給了我們很多的反思,當高雄迫切地找尋轉型的路,政府大手擎劃華麗的大建設,但同時也遭到不少市民對於財政負擔的批評、或是質疑面臨停滯甚至萎縮的高雄,難道蓋幾座大型建築就有可能完成城市轉型嗎?
我想,問題從來不是建設必須投入多少成本,而是未來是否能夠創造遠高於投入成本的價值?
成功的轉型經驗,從來不是為了建設而建設,而是回歸到「人的需求」。
如何有效地吸引人的聚集、發展不易被取代的高產值服務業,而在既有的工業基礎上走向高值化、加強研發端,透過人與智力的聚集,才能解決高雄長期以來的困境。
--
『古根漢的成功,讓以下的方程式後來大量被複製:
1. 在舊工業帶或衰落市中心取得一塊位置優良土地規劃博物館/美術館/表演中心等「文化建設」
2. 辦理國際競圖,最好請普立茲克獎等級大師設計數億美元造價的大型公共建築
3. 在興建與完工後,帶動地價水漲船高,把周邊土地標出去興建賣場,飯店,辦公室等,完成「產業轉型」
當人們重新檢視這些重大文化工程的投資,常常發現在效益估計上,根本缺乏合適的指標。至於工程以外實質的營運,最好能外包的外包,放生的放生,常常沒有公私合作的完整計畫。』
糟了!是世界奇觀 —— 華麗的大建設=城市轉型?
下班之後,搭上高雄輕軌,途經軟體科學園區站後,一座座外型搶眼的大型建築就在軌道左右拔地而起,先是靠海側出現雙圓弧波浪造型的高雄展覽館,接著右手邊的高樓群中,座落著一座層層樹叢點綴著玻璃帷幕的方盒建築,這是台灣最大的市立圖書館。
電車連續轉彎,通過新光碼頭由鋼架懸吊起來的觀景平台後,碼頭邊有個正在架設結構的大工地,各種形狀的鋼骨幾乎沒有一根是直的,這將是台灣最大的郵輪碼頭以及台灣港埠公司總部所在。
電車繼續向前,愛河灣出現在眼前,在夕陽的金光中,海水被渲染上褐橘到鮮黃一系列的顏色,波光中可以望見,對岸有兩座雙塔,一高一低,背靠而立,當列車駛近看得更清楚,其立面是一個個六角形蜂巢組成,再用不規則的直線連接起來,好似外星生物的作品。
這一座座爭奇鬥豔的建築在高雄內港沿岸開工到矗立,前後不過五六年左右的時間,背後有一個更大的藍圖和野心:翻轉高雄。
--
我們從英國東北,美國繡帶,德國魯爾與洛伊納等例子中都可看到,舊工業城市的轉型涉及了各級政府與民間的通力合作,透過打造產學研生態系,進行產業結構翻轉的漫長過程,其中動員的人力與資源均龐大無比,過程漫長崎嶇。
因此,不論是想在任期中做出突破的政客,或是殷殷期待的市民,都想要問:有沒有更快的方法?在後工業城市轉型中,有一類廣被討論的方式,是透過引入文化資本完成的。
但在台灣,這樣的政策被簡化之後,往往變成「蓋一座文化場館」來完成城市轉型。這樣的簡化,或許有助於政府滿足於「做了一件大建設」的自我陶醉和公關光環,但能否達到原有的目標,卻極少人好好檢視。
是什麼原因使台灣人常常把問題簡化到這種程度呢? 或許有個太過燦爛美好的例子,西班牙的畢爾包。
--
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和過去的博物館長得不太類似,伸長自由曲線構成的扭曲結構,披上鈦金屬的外殼,在陽光下散發出銀亮的光澤。1997 年古根漢完工後,這座特殊的建築立刻一炮而紅,畢爾包的觀光客從 1994 年的 140 萬人,增加到 2005 年的 380 萬人,同年畢爾包的人均 GDP 高出西班牙全國 20%。
時至今日,博物館帶給畢爾包當地的經濟貢獻已經超過 35 億美元(1050 億台幣)。博物館似乎也協助畢爾包走出了 80 年代重工業與港口衰退的陰霾,搭配城市一連串的工程,例如改善地鐵,引入新路面電車,新機場和博物館所在的畢爾包河沿岸景觀重造,讓畢爾包重新轉型為以大膽創意為城市特質的城市。從工業到文化,看似一條又乾淨,又有效的道路。
--
■ 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特別點一:重新定義「大型地標」在城市中的角色。
城市中地標性建築過去並不少見,紐約中央車站,費城市政廳,都是歷史悠久的案例。19 世紀末,提倡「都市美化活動」的美國記者暨作家查爾斯.馬爾福德.羅賓遜(Charles Mulford Robinson),認為城市中的公共建築「得達到高品味,高奢華的程度」,影響所及,當時美國大城市出現一系列以新古典風格為主的車站,如法院,市政廳等公共建築。但這些建築的重點並非突顯自己,而是融入整體城市美學中,並充滿足生活實用性(因此多半是運輸或行政建築)。
至於那些更大尺度,石破天驚的創新地標,則在建造之初並不一定就能獲得人氣力挺。例如巴黎鐵塔在完工之初飽受巴黎人批評,包含一百多位藝術家著名人士的連署反對。其中一位簽名的文豪莫泊桑,日後常常到巴黎鐵塔的空中餐廳用餐,理由只是「這是唯一看不到鐵塔的地方」。
當然,潮流會隨時間而改變,正如巴黎鐵塔日後成為巴黎象徵一樣,雪梨歌劇院在興建過程中預算嚴重超支,讓建築師黯然離職,但之後卻成為全市,甚至全澳大利亞的地標,但這些並非業主以及建築師烏松(Jorn Utzon)一開始想像的。
儘管城市一直都需要代表市民信心與榮譽感的的大型建築,過去是教堂,皇宮,政府機關,商業大樓,後來變得越來越抽象。但過去很少建築被賦予翻轉城市的大地標這樣的重責大任。
1991 年,當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參加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國際競圖時,古根漢博物館館長和巴斯克自治區的人便直接跟他說,他們需要的是某種能「一炮而紅,為畢爾包做點事」的建築。
蓋瑞不是蓋的,他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創造了他們需要的建築。
各位讀者有沒有發現,我們到這邊為止,完全沒有討論到博物館裡面展出的是什麼。在不知道「文化」是什麼,但是知道「文化的外殼」長怎樣情形下,畢爾包效應就這樣被不斷複製傳頌出去。
古根漢的成功,讓以下的模式後來大量被複製:
▸▸ 1. 在舊工業帶或衰落的市中心取得一塊位置優良的土地,並規劃博物館/美術館/表演中心等「文化建設」
▸▸ 2. 辦理國際競圖,最好請普立茲克獎等級大師設計數億美元造價的大型公共建築
▸▸ 3. 興建與完工後,帶動地價水漲船高,把周邊土地標出去興建賣場,飯店,辦公室等,完成「產業轉型」
--
■ 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特別點二:在令人驚訝的「畢爾包效應」過了 10 年,20 年之際,越來越多人發現畢爾包是特例,不是通則。
古根漢博物館的擴張並不成功,例如拉斯維加斯古根漢博物館開館 7 年後閉館,台灣台中爭取過的古根漢博物館,合約充滿陷阱和不確定能否回收的效益,最後破局。古根漢基金會收取高額權利金,販賣品牌與代理策展運作的模式,被諷刺的稱為麥古根(McGuggenheim)。
蓋瑞雖然早已其超乎預期的建築變化聞名,但畢爾包一案成了他變身「建築名牌」的開始,微軟創辦人之一保羅艾倫便找他為西雅圖設計搖滾博物館,這座建築位在太空針塔下,單軌電車直接穿入建築中,一樣有蓋瑞招牌的扭曲金屬外殼,更多了一種迪士尼明日世界度假區的氣氛,但開幕參觀人數卻似乎不如預期,此建築重新轉型為科幻博物館和名人堂 ,去年又改名為大眾文化博物館(Museum of Pop Culture)。蓋瑞在加州興建的迪士尼音樂廳,儘管確實發揮作用,但建築卻和周邊街廓缺少連結,大部份開車的聽眾直接開入地底停車場,大概也來不及看幾眼音樂廳。
一些較小型的地標建築計畫,下場似乎更黯淡,例如英國雪菲爾德的國家流行音樂中心, 1999 年開幕後只達到原本觀光客的 1/4,同年就黯然關閉,現變成當地大學活動中心。西雅圖郊區的柏優美術館請來史蒂芬霍爾設計,意在讓建築凌駕都市計畫,但也在短短 3 年後因門可羅雀關閉,
或許集大成的是阿布達比「快樂島」,這裏有蓋瑞設計的又一座古根漢博物館,努維爾(Jean Nouvel)的羅浮宮分館等諸多夢幻建築,原先還預定有哈蒂(Zaha Hadid)的表演藝術中心,安藤忠雄的海事博物館等建築,但除了阿布達比羅浮宮工程進入尾聲,其他館舍似乎遙遙無期。
當人們重新檢視這些重大文化工程的投資,常常發現在效益估計上,根本缺乏合適的指標。至於工程以外實質的營運,最好能外包的外包,放生的放生,常常沒有公私合作的完整計畫。
■ 或許,更好檢視這些「世界奇觀」最務實的方式是「減法」。
如果今日把畢爾包古根漢夷為平地,古根漢仍然是一個充滿19世紀新藝術建築,令人想起大航海時代的狹小古樸巷道,同時又具有便捷大眾運輸路網,河流,綠地和眾多創意建築的河畔城市,也有相當的金融與創意產業基礎。而如果把雪梨歌劇院移除,遊客漫步在達令港的碼頭邊,仍然可以體驗到充滿活力的海港風情。
「也就是這些成功案例,並非靠少數地標翻轉了城市,而在於城市整體都市計畫,產業結構的並進提升。」
文化投資的確在城市改造上扮演重要角色,但計畫者必須足夠務實,了解到投資基礎建設真正的回報不只是觀光收入,而是打造宜居城市和創意環境,吸引更多有技術的居民移入。城市要真正轉骨,水岸再造,大型投資不可少,但串連新舊資源投入和整體都市品質提升更加重要。
也就是說:要能畫龍點睛,你得先做出一隻龍才可以。
#高雄 #好過日
#Taiwan #Kaohsiung
▼一秒訂閱高雄好過日▼
https://m.me/takaogooday
▼好過日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kaogooday/
麥塊建築藍圖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西移個幾吋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ME)在芝加哥河邊有兩幢大樓,當期貨交易所生意越做越大,辦公樓不夠用,也沒法擴充時,建築師說可以把兩幢大樓在空中相連,在馬路上空有很大的面積可做辦公樓面。但這地權是屬於市府,小戴利市長是有名的注意市容,他只有讓他心愛的醫院用過馬路上方的空間,就這麼一次,所以市府這條路大概是行不通,CME是得另想辦法。
「豪氣十足」的CME主席Leo Melamed說,你把圖畫好,我來和市長講講看。Melamed於是提著圖去見小戴利市長,他一邊抖著,一邊和這傳奇的芝加哥皇帝閒話家常。小戴利終於問他來找他做什麼,Melamed正準備拿藍圖向市長解釋時,小戴利問他,「先告訴我,這東西能為芝加哥帶來什麼好處?」
Melamed把圖放下,說這擴充「可以把全世界金融市場的重心,從紐約往西移個幾吋。」好,小戴利二話不說,准了。
要當一個萬民愛戴的市長,除了純粹的以城市為中心的執政心態外,留下些什麼也很重要。民眾最後記得的,不是你get what undone,把什麼拆了,把什麼廢了,而是get what done,做了什麼。這「做了什麼」可以是四通八達的捷運、美麗的公園,也可以是把管線共構,馬路舖平這些小事。當受惠的民眾在投票的時候,想到了這些,想到了之前的百廢待舉,和現在的美好,就夠了。
*小戴利的故事在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freemarketfreepeople/posts/987903047914436
美麗市政新境界
芝加哥的小戴利市長(Richard M. Daley)是歐巴馬2008年競選勝利的重要推手,他還把一大堆市府團隊成員,送入白宮。紐約客的記者Evan Osnos問他,有沒有想自己去華府任職,小戴利說,他一點也不想,「看那些總統任命的官,他們其實工作蠻孤立的,什麼事都有公式、規定和法令,他們一點決定權都沒有!」
對,芝加哥市長可以幹得像皇帝一樣,為什麼要屈就什麼華府小官!
小戴利和他的父親老戴利(Richard J. Daley),父子都當市長,總共統治了芝加哥四十三年。兩人都像獨裁者一樣,把聞名美國、骯髒無比的芝加哥政治,玩弄在掌心之中。老戴利在有名的68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派警察打人對付抗議人士和記者。小戴利則在03年,半夜在警察開路下,開著挖土機把市中心、密西根湖裡的小機場跑道破壞,不管聯邦、州的反對,把小機場拆掉,蓋成公園。
戴利市長們把民主黨在芝加哥的政治機器,運作得十分流暢。基於「你推我、我幫你」的原則,拿著龐大的市府資源進行交換,一邊討好大企業,大搞建設,一邊又拿著公共建設經費,保障工會僱工的工作機會。錢和選票,都緊緊拿在手裡。
市府、市議會、警察局等公家機關,一個比一個髒,不管是老戴利還是小戴利,都沒有真心治理貪污問題。警察非法侵犯人權的例子,層出不窮,但戴利們都沒有讓火燒上身。反對戴利的人,多得是,但都無能為力。戴利們用的是最傳統的手法執行市政,「威脅加利誘」。市議會開議,如果小戴利市長不滿議員發言,他不爽,就把議員麥克風給切斷。有一年公園開發遇到年輕議員的反對,小戴利就把反對的議員,一個個輪流叫到市長室,反對主力的年輕議員,看著一個個戰友灰頭土臉的出來,抱歉地抽回議案支持行動,而無能為力。在老戴利市長的任內,他的議案沒有一個被議會否決,小戴利也不遑多讓。
這樣的獨裁統治,卻是來自選民一再地授權。老戴利二十一年任期,從來沒有一次選舉低於五成五的選票,他是死於任上。小戴利二十二年任期,在07年最後一次參選,還得到了七成二的選票。芝加哥人是心甘情願的讓戴利市長獨裁統治,因為他們把芝加哥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城市!
老戴利上任的五零年代,芝加哥和美國的所有大城一樣,面臨了中產階級流失到郊區的人口遷移大勢,老戴利的願景和手腕把芝加哥救了回來。他知道工作在,人才會留下來。所以他不顧一切,把市中心兩整個區塊清出來,讓西爾斯百貨蓋當時全世界的最高樓,Sears Tower。芝加哥現在的天際線是老戴利先建設出來,小戴利繼續接手的。老戴利也看出了國際機場對企業的重要性,所以硬吃下市郊的大片土地,蓋出了世界一流的歐海爾機場,小戴利同樣接手擴建歐海爾,讓幾十年的機場依然容光煥發。所以當中西部大城,如底特律,一直往衰敗的路上走,芝加哥卻越來越耀眼。
而小戴利面對的是另外的人口趨勢,當年輕人開始往大城市移動生活時,小戴利則努力讓芝加哥更漂亮,更適合人居。他先和企業及有錢人募款,把市中心,密西根大道邊一大片鐵軌、機房拆走,蓋成了世界知名的千禧公園,然後再把湖邊精華地段的亂七八糟整理成Navy Pier、博物館園區、美式足球場等重要景點。現在如果登上也是老戴利促成的高樓John Hancock,放眼看過去的建設,幾乎都是父子兩人促成。
有形的建,無形的也在改。老戴利順應潮流建了許多社會集合住宅照顧窮人,小戴利也順應潮流,把罪惡的亂源,即他父親建的社會住宅給拆了。小戴利更為人稱道的是,雖然有工會的制肘,他還是把有近五十萬學童的芝加哥公立學校系統給救了回來。
老戴利和小戴利的故事,一本書也說不完,有好的,也有壞的,但人們都同意一點,父子市長對芝加哥的愛勝過一切。芝加哥公園用的圍欄是很有品味,不是一般公立公園的粗製濫造品,有人就問小戴利怎麼會這麼選。他說,他從小和他父親一起坐車巡視芝加哥,看到那裡醜,就記下來,馬上叫人處理。他是這樣訓練出來的城市品味,也同樣這樣給芝加哥美容。
因為對芝加哥的愛,所以戴利市長不能忍受別人對芝加哥的批評。小戴利有一次訪問北京,是王岐山還在當市長的時候。見面時,王岐山冷不防地說,他八零年代去芝加哥的時候,犯罪率很高,他都不敢出門。小戴利回說,那時候他還不是市長,很多事已經變了。他接著說,來中國訪問前,他有點緊張,因為聽說有民亂暴動。誰敢說他的芝加哥壞話,他一定重磅反擊,管你是什麼天王老子。
偉大的城市是這樣來的,是在民主制度下選出善意、有遠景的獨裁者,讓他們運用政治手腕建設而來的。
Chicago Magazine是這樣評論戴利父子的,「父子倆沒有制衡的絕對權力,造成了市長任期內許多不幸與不堪......,但對許多芝加哥人來說,這一點也不重要。民主不是選民和戴利父子進行浮士德交易的一部份。父親帶領芝加哥走出一個困難的時代,一個中西部大城接連衰敗的時代。兒子則順著都市生活的全國潮流,把芝加哥推到新的高點,更吸引人,也在世界上更加重要。芝加哥在父子兩人的時代,都以善意的獨裁者換來秩序、穩定和結果。」
這一篇寫給柯文哲市長,台北已經亂太久、醜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