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鷺的注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鷺的注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鷺的注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鷺的注音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161的網紅Ariel Pang龐雅文的插畫記事簿,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限量50本作者手繪簽名繪本 上回直播的限量100本簽名書已經銷售一空, 這次我跟『兒時記趣-育兒好物/桌遊/拼圖/繪本/生活用品』臉書社團再推出第二批限量簽名繪本,上回錯過的朋友這次還有機會得到超級用心的簽名繪本喔! 以下是出版社與我的訪問內容 ————————————————————————...

  • 鷺的注音 在 Ariel Pang龐雅文的插畫記事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11 23:18:41
    有 65 人按讚

    #限量50本作者手繪簽名繪本

    上回直播的限量100本簽名書已經銷售一空,
    這次我跟『兒時記趣-育兒好物/桌遊/拼圖/繪本/生活用品』臉書社團再推出第二批限量簽名繪本,上回錯過的朋友這次還有機會得到超級用心的簽名繪本喔!

    以下是出版社與我的訪問內容
    ————————————————————————————-
    Q:為什麼會寫小狗阿疤這個故事?

    華人的社會缺少讚美文化,甚至許多老一輩的,更囑咐父母不能讚美孩子。他們認為,你稱讚孩子乖,他就變壞。我看見大多數的台灣人是自卑的,包括我自己。 小狗阿疤就是代表一個看不見自己特質的孩子,他羨慕別人擁有的長處,他總是看見自己的短處,周圍的人用世俗的價值觀來斷定他,他也相信眾人的評論,認定自己是個長得醜也一無是處的狗。

    我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但我在寫這個故事時,並沒有特別預設立場,只是無意間畫了一隻像羊又像狗的角色,突發其想讓他成為想變羊的狗。為什麼想變羊?肯定有個不想當狗的原因,於是我在他額上畫了一道疤。這條不符合世俗審美觀的疤,成了他心中的傷痕,否定自己的身份,而想成為別人。我也是一個常常羨慕別人,看不見自己長處的人。故事寫完後,我才發現,原來我也是這隻小狗阿疤!

    Q: 可以跟我們分享創作小狗阿疤想變羊這本繪本的背後故事嗎?

    小狗阿疤是我在美國留學時期的畢業作品,在美國留學時,我的文化衝擊很大,其中一個衝擊就是西方社會的讚美文化!過去高中在台灣學畫時,學校老師通常都是挑不好的地方來評論作品,甚至會退件要我們重畫,這樣的教學方式讓我失去信心,我記得高中畢業時,我對畫圖的熱情完全消失,不想再提筆畫圖。 之後到美國,我發現老師總是挑好的地方來評論學員的作品,有一次我畫了一張自認很糟的圖,老師竟然還能從中挑出優點肯定它,而這影響我最大的在於,我開始看到自己的優點,而不是專注在缺點上,這讓我因為想要做的更好而更加努力,也重拾我對創作的熱情,我的作品也愈畫愈好。 但如前面所說的,當時寫這個故事時,我沒有特別想要傳達什麼訊息,我只想寫一個有趣的故事,但也許因成長的背景與個性,不自覺把自己的經歷畫成故事了。

    Q: 畫這本書時有什麼特別的事情可以跟讀者分享嗎?

    這本書是我在大學第四年的畢業作品,我記得第一版草圖畫出來時,我拿給指導教授看,她一邊看,我一邊在旁跟她說明每一頁的故事,講到第三頁時,教授突然要我stop talking。接著她說了一句至今還深深影響我的名言。她說,如果你的繪本需要語言的輔助別人才看得懂,那就是失敗的繪本。教授的箴言是我創作繪本的真理,每一次畫繪本,我都會請大人跟小孩幫我看草圖,如果他們能單看草圖就能說出來故事的大綱,我才會開始上色。如果他們在某張草圖卡住,或是偏離故事本意,我則會修改到他們能完全看圖說出故事為止。 格林出版社總編郝廣才先生也曾提醒我,他說,繪本的圖畫像是一座橋樑,每一頁的圖都要有足夠但不超過的訊息,讓孩子用想像力跨越那座橋,串連出一個故事,這就是繪本最美之處!

    『小狗阿疤想變羊』改版後與舊版有什麼不同呢?

    作者想藉由新版對讀者說明什麼嗎?

    小狗阿疤想變羊出版了18年,這期間我看到許多可以重新調整的地方,除了文字與版型的調整,最特別的是最後一頁新畫的圖『小狗阿疤防狼訓練班』,他讓整個故事進入一個全新的結局,也多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有了孩子之後,我常常接觸到很多家長,用開玩笑的方式形容自己的孩子,動作慢,很幼稚,很頑皮,很雞婆。這些形容詞就如同小狗阿疤的那道疤,深深烙印在孩子的心理,但其實動作慢可能是有耐心,幼稚可能是純真,頑皮可能是熱情,不守規矩可能是有主見,雞婆可能是體貼,鑽石總是隱藏在石頭裡,如同小狗阿疤,最終發現自己的鑽石,重新認同自己的身份。因此,這次在『小狗阿疤防狼訓練班』這張圖中,我想讓孩子看見,阿疤不但認同自己的身份,還當起大師,訓練羊兒趕跑野狼呢!我自己非常喜歡這張圖,裡面有許多細節可讓孩子閱讀!

    最後,作者還有什麼要跟讀者說的話嗎?

    你的孩子是那隻唯唯諾諾,害怕被指責,沒有自信的小狗阿疤嗎?或是你看自己的孩子像阿疤?總是看到孩子的缺點卻忽略肯定他的優點呢?也許您的孩子還小,還沒這方面的問題,但藉由一個有趣的故事,將肯定自我的觀念深植在幼小的心靈中,有一天,當他遇到問題時,心裡的聲音會提醒他,可以像小狗阿疤看齊! 聖經裡詩篇139:14說: 『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I praise you because I am fearfully and wonderfully made! 希望這本繪本能讓您的孩子,看見上帝創造他是如此奇妙可畏!

    --------------------------------------

    《內容簡介》

    善良的阿疤,能不能解救好朋友呢?小羊們會發現阿疤的真實身分嗎?

    如果有機會進入「超級變身機」,你會想變成誰呢?

    故事從「羨慕他人」的常見情緒出發;

    描繪主角阿疤如何經過「模仿與偽裝」混入羊群;

    卻仍以最真實的自己,獲得友誼與信任。

    我們並非一出生即能了解自己的天賦與能力,

    「認識自我」更是一趟持續「發現」與「調整」的旅程。

    本書引導孩子學會認識、欣賞並肯定自身特質,

    進而理解每個人不一樣,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生命。

    沒有朋友、無家可歸的阿疤是隻孤零零的小狗。因為額頭上還有一條又大又醜的疤,常常被其他小狗嘲笑。阿疤總是遠遠的望著綿羊村和樂融融的羊群,看著他們一起吃草玩耍,快樂的模樣令他羨慕不已。要是能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就好了,阿疤心想。

    沒想到,狐狸店裡的「超級綿羊變身機」能達成他的心願!狐狸讓阿疤變成了一隻羊,但是聲音卻改不了,牠只好帶著咩咩牌錄音機混入羊群。他和羊兒們,一起遊戲、生活,享受從未體驗過的快樂!然而,幸福可沒來得那麼容易。狐狸店裡的新客人,正一步步接近純真的羊群…

    本書特色

    ★ 故事結構簡潔,內容貼近孩子與朋友、同儕的相處經驗,結尾寓意深刻。

    ★ 引導孩子梳理「自我懷疑」的情緒,探索自身特長,建立自信心。

    ★ 風格亮麗飽滿,人物逗趣可愛,畫中隱藏的小細節,令人會心一笑。

    ★ 再版加入最新結局,快來一探究竟!

    得獎紀錄

    ★ 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入選作品

      *適讀年齡:學齡前及國小低年級學童
      *有注音

    作者介紹

    作、繪者簡介

    龐雅文

    舊金山藝術大學插畫系畢業,擅長使用綜合媒材創作,作品風格活潑靈動,色彩亮麗飽滿。曾入選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亞洲插畫雙年展、金鼎獎最佳圖書插畫,並獲頒國內漫畫金像獎最佳兒童繪本獎,及中國時報開卷獎最佳童書。

    除了在台灣的插畫創作,雅文也與國外出版社合作,目前在美國出版的童書有P Is for Pumpkin: God's Harvest Alphabet、Mongoose, Mongoose, Stop! Don't Run、The Outfoxed Fox: Based on a Japanese Kyogen和My Favorite Bible。在格林出版的作品有《小狗阿疤想變羊》、《獅子燙頭髮》、《狐狸孵蛋》、《看見了!》和《黑面琵鷺來過冬》。其中《小狗阿疤想變羊》入選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並獲頒國內漫畫金像獎最佳兒童繪本獎;《狐狸孵蛋》獲頒中國時報開卷獎最佳童書。

    如果大家對作者有興趣可以追蹤她的粉專跟社團喔!!!

    Ariel粉專
    #龐雅文插畫記事簿
    Ariel經營的社團
    #媽媽心臟好大

  • 鷺的注音 在 媽媽好忙。媽媽好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2-20 21:13:59
    有 16 人按讚

    ❓ 十萬個為什麼
    __________

    📚 《Eye Know》系列立體科普書,英國 DK 出版社獨家授權繁體中文版,長期開團:https://bit.ly/32iYija
    __________

    早上送林寶上學,經過運河,看見白鷺鷥,林寶問:「為什麼鳥鳥會飛?」

    這次媽媽頭上沒有冒出三條線,因為家裡有《Eye Know》科普書,裡面的〈鳥兒飛飛飛〉一定能回答林寶的問題!

    由圖鑑百科權威英國 DK 出版社出版、泛亞文化引進製作,這套《Eye Know》很適合作為孩子的科普入門書。6~10歲可獨立閱讀(附注音),3 歲以上可親子共讀。

    *高品質實物圖片,認知更直觀
    *巧妙的鏤空、翻頁設計,動手找答案,好玩又有參與感
    *搭配小博士點讀筆,內容比書上更豐富,還能聽英文句型和單字
    *各冊之間知識點可互相串連,吸引孩子一本接一本看下去
    *連結科學與人文,符合跨領域學習的趨勢
    *與生活連結,孩子可在日常生活中印證
    *每冊提供兩到三個動手做做看的活動提案,印象更深刻

    這套書到我們家一個多月了,我跟林寶都很喜歡。
    寫了詳細圖文版推薦文:
    https://www.mamahowma.com/blog/eyeknow

    剛出版時的定價將近 7,000 元,現在價格好優惠(我以為我看錯),真的很推薦入手一套帶著孩子讀起來。

    長期開團喔!讀者團購連結:https://bit.ly/32iYija

  • 鷺的注音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1-07 11:12:31
    有 303 人按讚

    創新工場AI工程院王詠剛院長的第三篇AI教育遊戲。家長快收藏!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半輕人(ban-qing-ren),推薦關注。
    …………………………………………………………

    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

    之前寫過兩篇《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很久沒更新,倒不是因為這段時間不陪非非玩遊戲了,主要是其他事情太忙,很少有時間坐下來把思路和文字整理好。

    頭兩篇文章基本是從遊戲出發,首先要好玩,然後才是讓孩子從中悟到一些可以積累下來的東西。兩篇文章的連結:

    《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一)》
    https://mp.weixin.qq.com/s/xWjmiWKRa4OOpJ1EFZrJdA

    《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二)》
    https://mp.weixin.qq.com/s/mt_meqxB4DjOWj2msSIO5Q

    ▍費曼的“末世”假設

    第三篇打算從一個假設開始講起。費曼(Richard Feynman)在他的《物理學講義》中說,“假如由於某種大災難,所有的科學知識都丟失了,只有一句話可以傳給下一代,那麼怎樣才能用最少的辭彙來傳達最多的資訊呢?”費曼這個假設很科幻,可以和阿西莫夫關於《銀河百科全書》的假想類比。費曼自己給出的答案是,“所有的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

    切換到兒童教育領域,其實也有一個類似的假設值得思考:如果因為某種極端情況——比如我必須隱姓埋名去研發秘密武器對抗外星人——我即將和孩子長期分別,只能給孩子留下一句話。怎樣才能用一句話,把家長想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受益的經驗或知識講清楚呢?不知大家心裏想到的是哪句話?我自己呢,最想跟我們家非非說的一句話是:

    萬事萬物都在變化,沒有什麼千秋萬代,也罕有什麼絕對真理;人,最好學會自己判斷。

    坦白講,這句話小孩子很難聽懂。

    這世界上,有三件事最適合懶人:絕對的價值觀,武斷的思維,從眾的態度。

    我們年輕時,不也喜歡用非黑即白的方法去看待整個世界嗎?看個電影,我當年非要問大人,這電影裏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中學時朦朧看見愛情,總覺得幸福的愛情就如天堂一樣全無瑕疵;稍有些歷史觀念時,一會兒覺得英雄與惡魔才是歷史的主角,一會兒又覺得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說法無比正確;初入職場做碼農時,還習慣性地用黑白二元論評價某種編程語言是絕對好的,某種操作系統是絕對壞的……

    孩子容易被“懶人三件事”裹挾著走,我們就有義務時不時提醒孩子,這世界並不是那麼簡單。陪孩子玩遊戲,跟孩子聊天,或者回答孩子提問時,就是我們潛移默化讓孩子體驗一些類似思維方式的機會。就算以後孩子仍缺少辨識力和判斷力,他們至少會知道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用同一種方式思考問題。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

    我當年在北大聽過些文史課程。有位文科老師經常用誇張的字體在黑板上寫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八個大字。他是想提醒我們,文字、音韻、訓詁乃至詩詞歌賦、天下文章,都會隨著時間、地域變化而改變。倘若連這個基本道理都不懂,非要把此時此地的東西,生搬到彼時彼地,肯定會栽跟頭。

    非非喜歡各種帶有文化、歷史意味的東西。這就給了我很多機會,來提醒他幾千年裏隨處上演的時移世易,滄海桑田。比如,有時候看見相聲或電視劇讓大宋東京汴梁的人說河南話,讓秦皇漢武說陝西話,我就會告訴非非,這東西當笑話聽聽可以,千萬不要認真。認真來說,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李白杜甫,他們的講話如果有錄音流傳,今天九成九的人是聽不懂的。

    非非不信。我就拿他早已背熟的詩詞舉例子。比如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按照《漁歌子》的詞牌,“飛”、“肥”、“衣”、“歸”這幾個字押韻。可用今天的普通話讀起來,衣服的“衣”字顯然和其他幾個字不押韻。我跟非非講,人們說話的語音,每隔百十年,就會有非常顯著的變化。張志和這首詞作於唐代,離現在一千多年,每個字的讀音幾乎都與今天的普通話有巨大差異。古時押韻的一組字,到今天就不一定押韻了。

    非非很好奇地問,那我們該怎麼知道古代人是怎麼說話的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就算是語言學家或古漢語專家,也未必能用兩三句話講清楚。但如果只是想給小孩子講明白其中的基本道理,倒也不需要搬出《漢語語音史》之類的大部頭。往前倒數一百年,清末民初人們說話的錄音甚至錄影還能找到一些。比如B站可以找到《清朝人的普通話是什麼味兒》(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050107,視頻裏其實都是民國時的錄音錄影片段)。把這種視頻、音頻放給小朋友聽,效果立竿見影。小朋友很直觀就可以明白,短短一百年,口語語音就會有非常明顯的不同,更別說上千年的變遷了。

    再上溯到唐宋乃至秦漢,那時錄音錄影技術還沒發明,當然沒法直接知道古人說話的語音。但我們仍有辦法“猜測”當時每個字的讀音。這裏沒必要講聲韻學的知識。為了跟非非講解語言學家是怎麼猜測古代讀音的,我舉了數獨(Sudoku)遊戲的例子。難度低的數獨遊戲,留白的格子很少,比較容易根據規則和周邊數字猜出答案。難度大的數獨遊戲,留白的格子很多,猜起來要複雜一些。

    猜測漢語古音也類似。我們有一套從漢語發展中總結出來的規則,也有很多有用的提示資訊,比如古詩詞裏互為押韻的韻腳,古代韻書對漢字讀音的分門別類。提示資訊越多,我們的猜測就越有可能接近真相。提示資訊越少,我們的猜測就越像是一廂情願的假想——但每種假想仍需符合規則,至少要能自圓其說。

    猜唐宋音相對容易些,因為提示資訊很多。要猜先秦兩漢音就難不少,因為資料太少。上面提到“衣”和“飛”押韻,這情況不僅在唐朝如此,在先秦的《詩經》中也是如此。《詩經·柏舟》中有這樣的句子: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王力《詩經韻讀》對《柏舟》三個韻腳的注音分別是:微(miuəi)、衣(iəi)、飛(piuəi),微部。這樣的注音未必就能反映先秦語音的真實情況,但已經是語言學家對古代漢語的一種能自圓其說的“擬音”了。網上有不少有趣的錄音,是現代人根據語言學家的擬音體系來模仿古人說話、吟詩的記錄。作為娛樂目的,這些錄音可以放給小朋友聽聽,讓小朋友直觀地感受下語音隨時間而產生的巨大變化。但千萬不要告訴小朋友那就是真正的古音,因為無論是擬音體系還是播音者對擬音的理解,都未必完全準確。

    說到押韻,人們天生就對押韻的句子有感覺,小孩子也不例外。非非小時候就會偶爾說出些押韻的句子,比如“我要吃飯/吃個雞蛋”,然後下意識重複並咯咯大笑。到一年級開始學拼音時,我就有意跟他講些押韻、對仗的小知識。我們倆經常口頭做些末字必須押韻的“打油詩聯句”遊戲,或者完全不講究平仄和工整的“對對聯”遊戲。這些小知識和小遊戲對培養孩子的漢語語感和基本語言素質肯定是有幫助的,也正好能和他們旺盛的創作欲關聯起來。

    比如小孩子都喜歡傳播、創作打油詩,也喜歡用童謠編派人、捉弄人。我們小時候就經常唱“某某某的頭,像皮球,一踢踢到百貨樓。”沒想到非非他們學校裏,也唱類似的童謠,而且具體唱詞和我們小時候還有不少區別。和同年齡孩子一樣,非非特喜歡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市井謠諺。他還經常和同學比著用自己的話修改這些惡作劇式的順口溜和打油詩。我覺得,只要不是惡意中傷或言辭猥褻,小朋友們玩這些語言遊戲,並沒有什麼不妥,這本來就是童年時光的重要部分。

    有一天,非非回家唱道,“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夢見機關槍,嚇得尿褲襠。”我就問非非,這打油詩是誰想出來的。非非也說不清楚,只知道是在他們班小朋友之間傳唱的。我上網搜搜,果然又查出這童謠的許多類似版本: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夢見屎殼郎,嚇得尿褲襠。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正香。忽然瓢潑雨,急呼兒他娘。起來幹什麼?出門收衣裳。
    ┃ 床前明月光,李白想喝湯,喝了一碗湯,尿了一褲襠。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三更半夜鬼敲門,嚇死路邊過路人。
    ┃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這樣的童謠,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流傳、衍生出許多不同的版本,反映的不也是語言文字“時有古今、地有南北”的變化規律嗎?

    ▍凡爾納愛好者

    非非愛讀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當然,目前更多是用“聽書”的方式。最近一年多的時間裏,非非在某電臺APP的有聲小說欄目裏,先後聽完了《海底兩萬裏》《八十天環遊地球》《神秘島》《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從地球到月球》等五六部小說。這些小說裏,他最喜歡的是那幾位有博物學家特質的人物,比如《海底兩萬裏》裏精通分類理論的孔塞伊(Conseil)。

    因為喜歡孔塞伊,非非也特別願意主動去閱讀、記憶動植物分類知識。家裏幾本兒童動物百科、海洋百科都快被他翻爛了。這種特別喜歡深鑽某個領域的現象,在小朋友身上其實還挺常見的,只不過不同小朋友喜歡鑽研的方向不同罷了。非非深鑽動植物分類知識的結果就是,他現在能隨口說出很多我們根本不知道名字的古生物或當代動植物名字,還大致知道這些生物在分類體系的位置。

    我有時擔心,非非會不會被這些繁冗的分類學知識束縛了頭腦。其實,分類學體系本身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動植物分類會隨著人們對生物形態認識的深入而不斷更新。特別是進入了基因科學時代後,人們對傳統動植物分類理論又有了非常多全新的認識。另外,針對不同的科研目的,完全可以選擇不同維度對動植物分門別類。可是,我們該如何讓小朋友初步瞭解這些發展的和動態的思維方式呢?

    我和非非玩一種叫“卡片分類”的小遊戲。這遊戲並不強調分類的系統性和專業性,而是強調有沒有新穎好玩,又符合一定邏輯的分類角度。

    比方說,因為非非喜歡動物,我就讓他隨口說出一些動物名字。有一次,他說出了七種動物的名字:大象、座頭鯨、水蚺、烏賊、蟑螂、章魚、鸚鵡螺。這裏面有些動物名字還挺有趣的,比如“水蚺”,我就不太熟悉。非非積極地給我講解“水蚺”的正確讀音是什麼,究竟是一種什麼動物。再比如“蟑螂”確實是非非當時喜歡的動物,他經常莫名其妙地說自己就是一只小蟑螂——小孩子的心思真是搞不懂。不過沒關係,反正都是非非喜歡的動物就行。我把這些動物名字分別寫在彩色便簽紙上,然後讓非非做一個簡單的工作:把這七種動物分成兩類或多類,並告訴我為什麼這樣分。

    不出所料,非非的第一種分類方法就是他熟知的傳統動物分類法。他飛快地把座頭鯨、大象和水蚺分成一類,因為這三個動物是脊椎動物,而其他四個動物,烏賊、章魚、鸚鵡螺和蟑螂,都是無脊椎動物。非常正確。非非甚至還可以進一步告訴我每個動物的細分類別。

    我當然不滿足於這樣簡單的答案。我問非非,這些動物一定要從分類學的大類上才能區分成兩類或多類嗎?有沒有其他的角度可以把它們分開?非非的思維一時還陷在動物分類學的束縛裏,他左思右想,取巧似地想到了一種方法:蟑螂是昆蟲,單獨作為一類;其他的動物都不是昆蟲,合為另一類。

    這真是抄近道的解題法。非非當然還可以把這七種動物分成哺乳動物和非哺乳動物,軟體動物和非軟體動物,等等。但這些方法,不還是圍繞著動物分類學的類目來展開的嗎?

    “你能想像出來的,又奇特、又合理的分類角度有哪些?” 我問非非,“舉個例子,我和你都是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但還是有很多特徵可以將我們倆區分開來,比如我們倆身高不同。”

    聽到這裏,非非開始有了新的思路。稍動腦筋,他就給出了一個出乎我意料的分類方法:這七個動物的名字裏,有三個名字的漢字包含蟲字旁,而另外四個不包含蟲字旁。

    這真是一種有趣的、開腦洞的分類法。我喜歡這樣的思考方式。用這樣的方法,非非一下子找到了好多他以前沒想過的分類角度,比如按照動物的生活空間,把七種動物分成海洋動物和非海洋動物,按照動物的身長和體重,把它們分成大型動物、中型動物、小型動物,按照動物最早出現的時間,把動物分入不同的地質年代,等等。

    分完了動物,我又鼓勵非非說出幾本圖書的名字,然後對圖書做分類。他列出了六本書:《海底兩萬裏》《西遊記》《史記》《論語》《資治通鑒》《毛主席語錄》——我也不知道他當時為什麼列出這六本,只是如實記錄我們的遊戲過程。

    對於這六本書,非非首先想到的是將六本書分成三類,語錄體裁的書有兩本,歷史書有兩本,小說有兩本。這個分類方法中規中矩,沒太多新意。

    我鼓勵非非探索新的分類方法時,非非又做了一次出乎我意料的選擇。他十分肯定地說,《西遊記》和《海底兩萬裏》這兩本小說,是虛構的故事,而其他四本書,講的都是真實世界裏的事情。七八歲的小朋友能有這樣的認知,還挺讓我驚訝的。當然,我不是特別肯定,非非是不是從學校裏知道了“虛構類圖書”的說法。但我還是主動跟非非講,在很多實體或網上書店裏,流行圖書就是按照“虛構類”和“非虛構類”來劃分的。自己的分類法居然與很多書店的通行做法類似,這讓非非很得意。

    接下來,非非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分類界限:《論語》《史記》《資治通鑒》是元朝以前撰寫的,而其他三本書是元朝以後撰寫的。我不太知道非非是怎麼想到元朝這個分界點的。如果要找一個時間點,正好把六本書分成三本一類,那至少得知道《資治通鑒》是宋朝作品,《西遊記》是明朝作品。我不是很確定,非非是不是碰巧說對了分界的朝代。

    非非提出的下一個分類方法是按作者的國籍來分,中國作者一類,外國作者一類。這個思路相對普通些。

    非非給出的一種開腦洞的分類方法仍然是從書名漢字出發的,就是按照書名漢字的個數,將六本書分成四類。這分類法雖然沒啥用,但足以讓小朋友感受到發現新視角的成就感。

    趁著玩遊戲,我也給非非多少講了講圖書分類的歷史沿革,比如劉向劉歆父子的《七略》,後來的四部分類法,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等等。不同地方、不同歷史階段,人們對圖書分類——其實是對人類積累的全部知識進行分類——的認識也大為不同。這也是一種“時移世易”。

    以後,等非非再大一些,這種分類小遊戲還可以延展到更高級的階段。為一個真實存在的知識體系建立完整、高效的分類體系並不容易,其間存在著很多必須處理的歧義問題、多義項問題、多重歸屬問題等等。更高級的知識體系梳理和建構方法,自然也存在著先天的多樣性,必須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來權衡、選擇。

    ▍用選擇與權衡來應對變化

    小朋友看問題容易絕對化。有時候家長跟孩子交流,也習慣性地帶入童年思維,用絕對化的方式講問題。比如我們經常說“上學一定要聽老師的話”,但真遇到了老師教學中不准確的地方,該怎麼跟孩子解釋呢?再比如,我們經常簡單地告訴孩子“氣溫在零度以下時就會下雪”,但若真在生活中遇到零度以上下雪,或零度以下降雨的事情,又該怎麼跟孩子說明呢?生活中為了方便,說些抄近路、省去限制條件的話,當然無可厚非。但孩子成長過程中,還是應該想辦法讓他們認識到,這個世界大多事情是有條件的。一個條件的細微變化,就有可能引起事物本身的劇烈變化。絕對的、無條件的事情是極少存在的。

    另一方面,小朋友也較少理解什麼是事物或條件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比如非非三歲多時,有一次在臨睡前提出,他既想睡到自然醒,又想第二天起來看日出。可如果不叫他,他是無論如何也沒法在日出前起床的。我們建議他二選一,或者看了日出再接著睡,或者放棄看日出,他就覺得我們是在欺負他,大哭大鬧起來,甚至吼著要“讓太陽晚出來一會兒”。看日出和自然醒不能兩全,這種事物相互影響,需要權衡利弊做抉擇的事情在生活中有很多,小朋友們需要的是習慣它們而不是厭惡它們。

    有時候,我會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小問題,主動讓非非做一點選擇或權衡。比如,假設非非要在學校的跳蚤市場上銷售自己用彩色瓦楞紙折的小玩偶,玩偶的定價越高,預期的銷量就越少,玩偶的定價越低,預期的銷量就越多。那麼,非非該為自己的玩偶定什麼樣的價錢,才能取得最大的銷售收入呢?這問題和我們在第一篇中講過的極值問題,擁有類似的數學核心。比如,我們可以人為設定,玩偶的銷量和價格之間的關係是:

    銷量 = 10 - 價格

    於是有:

    銷售額 = 價格 x (10 - 價格)

    這就還原成了周長為10的矩形,其面積在什麼情況下最大的極值問題。當然,其他類似的數學模型也可以建立銷售額和價格的關係。但具體採用什麼數學模型或什麼函數不重要,非非只要在數值計算的層面上,能用1到10這樣的簡單整數代入計算,然後觀察結果的變化規律就行了。數值計算很容易發現,在1到10的價格區間裏,既不是價格越低銷售額就越高,也不是價格越高銷售額就越高。非非必須從觀察數據出發,選擇出一個合適的價格,以獲得最大的銷售額。

    還有一個更直觀也更有趣的場景是攝影。現在的孩子很小就能拿手機拍照。而拍照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選擇參數、做各種權衡與折中,以得到最佳效果的過程。有空的時候多陪孩子玩玩攝影,既可以讓孩子體驗不同條件對拍攝結果的影響,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嘗試創作過程裏的選擇和權衡。

    比如在iPhone手機的缺省相機程式裏,就算不去精確控制拍攝參數,我們也必須針對拍攝對象,選擇是拍“照片”“人像”還是其他模式。這選擇很簡單,其中也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可以讓孩子體驗。比方說,小朋友嘗試幾次之後就很容易知道,用“人像”模式拍照,iPhone或其他主流手機都會對目標周圍的背景進行虛化,以突出人物主體。這其實是用演算法模擬了專業相機在大光圈時的淺景深效果。

    但是,影響照片景深大小的,只有光圈(或用人像模式模擬大光圈)這唯一的因素嗎?當然不是。我們可以指導小朋友用普通的“照片”模式做一個小實驗:把手機移動到距離要拍攝的主體特別近的地方,用手指觸碰取景螢幕上的目標主體以保證對焦正確,然後拍下來的照片,就會呈現類似大光圈時的淺景深效果。

    從這樣的小實驗裏,小朋友完全可以總結出,影響照片景深的不止有一個因素。相機鏡頭距離前景目標的距離,也可以用來控制照片的景深。

    拍照過程中,有很多可以設置的參數,他們交叉影響著諸如景深、曝光度、噪點數量、清晰程度等各種結果。這些參數,完全可以放開手讓小朋友自己去體驗、摸索。這種遊戲的目的並不是教小朋友學習專業攝影,而是讓小朋友從玩照相中體驗到條件與結果之間動態、複雜的因果關係。

    在iPhone缺省相機程式裏,點擊取景畫面,然後用手指移動黃色方框旁邊的小太陽圖示,可以直接改變照片的曝光程度,有意得到過曝或欠曝的圖片,或者在手機的自動測光給出的結果過亮或過暗時手動修正。如果用手指按住“照片”“人像”這一行的模式設置按鈕,往上輕輕一劃,還可以拉出更多可以控制閃光燈、夜景模式、實況模式、畫幅、濾鏡的按鈕來。

    我經常鼓勵非非在手機相機程式裏隨便嘗試,讓他自己體驗對照片結果的不同控制手段,然後再鼓勵他用手機相機做各種自由發揮式的“創作”。這種創作更像是遊戲,不追求結果是否好看,只是讓小朋友盡情體驗變化的樂趣。

    對大一點的小朋友,如果有機會向他們介紹專業相機曝光所依賴的“光圈”“快門”“ISO”這三個神奇的參數,那會是一個更有意思的體驗選擇與權衡的遊戲。簡單說,影響相機曝光的“光圈”“快門”“ISO”三個參數構成了一個互相牽制、互相依賴的“神奇三角”:

    為了曝光準確,光圈調大一些,快門速度就要調快一點,或者把ISO調小一些;假如快門速度調慢些,光圈就要相應小一些,或者把ISO調小些……為了完成正確曝光,三個參數的取值可以有許多種組合方式。究竟選取哪個組合方式,這取決於我們想把照片拍成什麼樣:是景深小一點,還是景深大一點?是想把運動瞬間凝固起來,還是讓運動物體拖出一個模糊的影子?是讓照片更細膩,還是讓照片的顆粒感更強?

    佳能有個網頁版的小遊戲,不需要專業相機,就可以體驗光圈、快門、ISO三者間的關係,直觀地感受三個參數對成像的影響。推薦喜歡攝影的家長和小朋友一起玩一玩。小遊戲的網址是:http://canonoutsideofauto.ca/play/

    ▍什麼是“聰明”

    非非上一年級時,有一天跟我們說:“我發現我們班上女生都比較聰明。”

    我問他:“為什麼呀?”

    非非說:“因為女生上課時回答問題比較快,考試時好多題目都能答對。”

    非非是個資質普通的小朋友,和很多小朋友一樣貪玩,沒耐心,還特別排斥自己不喜歡的事。我們很少跟他討論同齡小朋友間誰更聰明的話題。非非既然這麼問,也許他做過一些認真的思考。

    我引導他說:“確實,回答問題快、考試答題好的人是挺聰明的。可聰明其實有很多種,不同的小朋友會在不同事情上表現得很聰明。有的小朋友畫畫很好,有的小朋友愛打籃球,有的小朋友擅長交朋友……這些都是聰明的小朋友。”

    非非說:“我特別喜歡歷史,可以給老師、同學講很多歷史小故事。我也喜歡科學小實驗,每次科學課上我都積極發言。我是不是也很聰明呀?”

    “當然啦!”我誇獎他說。

    我當然希望非非越來越聰明。但孩子是否真有天賦,在哪個方面有天賦,這是不能強求的。不加分辨地一味灌輸知識技能、揠苗助長肯定不行。我之所以經常花時間跟他玩遊戲,陪他一起聊科學和歷史方面的小故事,主要是想依著孩子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在遊戲和交流中積累自己的思維方法,用正確的視角去觀察變化的世界。

    人的一生有太多事情需要經歷,有太多變化需要適應。家長與其把時間都花在教孩子某種具體技能上,還不如多讓孩子開開眼界,看看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體驗這個世界的千變萬化。惟其如此,孩子未來在獨立面對這個世界時,才會更從容、更積極、更自信也更聰明。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