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鳥卦起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鳥卦起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鳥卦起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鳥卦起源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易十四行◎楊牧 一 澤中有雷 是誰心中愀然轉動,髣髴 埋伏的是電?洪流到此 注於無底——涓滴 點點是憂傷之華 如蚊蚋負朝夕木槿於 透明的翅膀遂閃過水面 而反影正加速激盪,以 慾望為圓心,期待天明: 這裡是一切動靜的歸宿 千山萬壑的起源,宇宙 和我的脈搏同步操作 大鵬在鼓翼,鷦鷯搶飛 魚蝦朗聲...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80的網紅Horseman & Storytell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0是21世紀目前最糟糕的一年嗎? 目前為止才過了大約三分之二而已 不管是台灣還是歐美全世界 就發生了不少重大災難或訃聞 今天我們就整理出了TOP10大事件 到底今年還會發生甚麼事情呢? 在下方留言跟我們一起討論 我們也許會整理出來做成一期影片 #2020預言 / #災難 / #WW3 拜託記...

鳥卦起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8:51:39

易十四行◎楊牧 一 澤中有雷 是誰心中愀然轉動,髣髴 埋伏的是電?洪流到此 注於無底——涓滴 點點是憂傷之華 如蚊蚋負朝夕木槿於 透明的翅膀遂閃過水面 而反影正加速激盪,以 慾望為圓心,期待天明: 這裡是一切動靜的歸宿 千山萬壑的起源,宇宙 和我的脈搏同步操作 大鵬在鼓翼,鷦鷯搶飛 魚蝦朗聲...

  • 鳥卦起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22 21:00:36
    有 150 人按讚

    易十四行◎楊牧
     
    一 澤中有雷
     
    是誰心中愀然轉動,髣髴
    埋伏的是電?洪流到此
    注於無底——涓滴
    點點是憂傷之華
    如蚊蚋負朝夕木槿於
    透明的翅膀遂閃過水面
    而反影正加速激盪,以
    慾望為圓心,期待天明:
    這裡是一切動靜的歸宿
    千山萬壑的起源,宇宙
    和我的脈搏同步操作
    大鵬在鼓翼,鷦鷯搶飛
    魚蝦朗聲排水,無限層次的
    彩虹沛然交疊:澤中有雷
     
    二 利涉大川
     
    斷然是它
    蜿蜒切過高原。黑土之下
    岩層釋放著力,剛與柔
    交會,火光迸發如齒輪衝突
    又如唇舌澌濺未央之夜
    吸吮於醒與睡纏綿的
    窗口,黑土以上猶見
    一片豔紅病黃的——渾沌
    床褥裡已繁殖了遠古的稷
    新苗漫延到你的脊樑
    逐漸接近它蓄勢待發的
    據點,燐光冷肅跳動
    張起滿天預言,繾綣來
    往:利涉大川
    --
     
    詩人許嘉瑋賞析:
      
      楊牧此詩寫於1987年,收入《完整的寓言》詩集。一題二式,分別取自《易經》「隨」卦象辭:「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及出現在不少卦辭中的套語「利涉大川」。譬如水天需、風雷益、天火同人、風澤中孚、山風蠱諸卦的卦辭都曾出現。「隨」卦有依循順從之意,利涉大川則透露出積極跨越險阻的冒險精神,二者看似牴觸,卻可融合統一,如《易經》藉陰陽二爻的調配,建構對宇宙的認識及人情義理的思索。本文以為,楊牧透過詩作為仲介,展現創作意識與選用典故、景象的迎拒和張力。
      
      《易》的本質向我們揭露自然界的萬物彼此相關,又透過具體物象嘗試印證超乎象外的某些思維與真理。若能圍繞文字所揭示之物象反覆探索、梳理背後可能的各種指涉,則可在知識性的框架外,感應相異個體的生命情調。正如《完整的寓言‧後記》,楊牧提到自己對詩創作的看法:
      
    我不希望我一首完成了的詩只能講一件事,或一個道裡。惟我們自己經營,認可的抽象結構是無窮盡的給出體;在這結構裡,所有的訊息不受限制,運作相生,綿綿亙亙。此之謂抽象超越。詩之有力在此。(《楊牧詩集III》,頁495)
      
    仔細推敲〈易十四行〉,其中確實蘊藏不少向外延伸意義的典故,澤中有雷和利涉大川恍若開啟想像的引子。從行動者的角度,澤中有雷偏向靜態,利涉大川則有較強烈的位移感。若從意象出發,平靜的大澤有雷,是靜中有動,而跨越流動的水看似動態,卻又必須小心謹慎,屬於動中有靜的描摹。澤中有雷是對「隨」卦的整體形容。因《易經》每個卦本由上下二卦組成,澤是動態的水靜止凝聚而成的湖泊沼澤,屬性為陰,有包容接納的特質,雷則為震動、暢達之意,屬性為陽,是偏向動態的意象。依循宇宙本質的自然流轉,萬物運行的規律便在其中。但值得注意的是,〈澤中有雷〉一詩的後半,詩人將層次抬高到宇宙,最後幾句的大鵬、鷦鷯、魚,很難不令人聯想到《莊子‧逍遙遊》的典故。《莊子》對小大、名實、朝夕、有用無用等二元結構的討論是放在消解對立的前提下展開,水面下的鯤魚突破界線而成為飛往南冥的鵬鳥,是什麼讓累積轉化成為可能呢?
      
      當我們將目光轉向承上啟下的第八句,楊牧以「慾望」作為十四行結構的圓心,析解出人我共感的無限層次,慾望即宇宙生成的動力。可以是愛情,也可以是探索世界與自我的潛在驅力。若讀者願意接受這首詩帶有對詩歌創作慾望的執著渴求,那麼共鳴共感的宇宙,萬物的變化,時間的更迭,想像的虛實和被觸動的愀然內在,放在創作過程裡,好奇心(慾望)無疑讓神思處於馳騁逍遙的狀態。以此解讀「宇宙/和我的脈搏同步操作」,似乎同樣可以說明創作的完整心歷路程。故本文以為詩中慾望更接近探索、書寫宇宙萬象的衝動與好奇。與雷電相比,人類的「心」何其渺小?一如洪流對無底深淵只是涓滴,蚊蚋背負的木槿花開落於朝夕更迭的無窮時間。無數極大與極小的對比,各種虛實、正反透過映射兩端的水面,達成某種和諧。從詩句一開始的砰然,歷經躊躇或渺小自我的認知,到最後憑藉的創作慾望的驅使,臻於某種鼓動而充滿色彩的喜悅。動靜的歸宿和生命的起源,無非一首詩的完成。
      
      其次,澤中有雷只是〈易十四行〉的前半,後半與之相呼應的是利涉大川。以河川比擬時間,廣為人知的例子難以勝數,而面對流動的時間,幾無一物可以暫留,文字卻能穿梭其間,優游於古今之間。於是開篇的「斷然是它」假如便是大川,則作者彷彿與孔子並肩在川上看悠悠時間流過。然而時間終不可逆,單向流逝後,誰也無法回到過去見到孔子。何況,「它」若等同奔流之河,那麼內容描述「它」沿途行經各種事物,並在倒數第四行出現「逐漸接近蓄勢待發」這樣的句子,顯然不是描寫大川。然而「它」又位居開啟全詩的位置,於是推斷利涉大川應當與澤在雷中一樣,屬於對創作情狀的描摹。又如河流與高原、黑土與岩層等意象各自代表的柔與剛,以及同樣以二元結構出現的唇與舌、睡與醒、遠古的稷與新苗等,意象間微妙的競合張力,在楊牧筆下是以交會、衝突、纏綿的姿態出現。同樣是繼往開來的第八行,詩人以渾沌二字意圖統攝所有看似悖反的存在,結構上頗值得推敲。而最後兩句的分行同樣耐人尋味:繾綣來的來作為後綴的修飾,彷彿在殷殷呼喚,從起初的接觸、磨合到融洽,最後則發出邀約,與之共同跋涉渡過眼前的大川。假設此一詮釋得以成立,那麼收束於利涉大川四字,便可看成是以書寫對抗時間。一方面可以往回溯及曾蜿蜒過的人事時地物,一方面又彷彿預言能直指未來,面對各種素材的詩人即靈視的祭司,揭示宇宙的奧秘,以詩之力。
    -----
     
    美術設計:�李昱賢
    攝影來源:�李昱賢 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人文歷史 #易十四行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許嘉瑋

  • 鳥卦起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14 17:54:36
    有 58 人按讚

    【小王子的伊底帕斯情結 | 盧斯達 on Patreon】

    家族愛國愛港,當時對英國人離開香港沒有不捨之情,但依稀記得戴安娜王妃死的時候,消息從大西洋的另一邊傳來,媽媽竟默默流下了淚。那淚究竟是甚麼感情,到現在都不明白。

    對那個王室沒有感情,對英國也沒有感情,但從外人看來,兩個王子的人生開局就遭殃巨變,發展下去就會十分佛洛依德。在小朋友眼中,就是媽媽不知為何被王室和臣民聯合弄死了,就因為媽媽不習慣王室的生活?因為她不跟王室合作,甚至對抗?不管真相如何,就此種下了反叛的種子,亦可謂正常發展。如此的王妃,便可能留下了兩個受創的王子,要奪回自己的媽媽,就要一生在幻影中與王室抗爭。二王子為甚麼要娶一個傳統中被視為「不適合」的妃,女王的皺眉、臣民的議論,全是他的抗爭。

    如果你無法物理上推倒王室,那麼製造問題、在面子上攻擊王室也算是一個方法。香港和中國的關係也是如此。《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王與后鬥了整部戲,最後王后的會心一擊就是揭穿王子與妹妹亂倫,把王重覆了大半場戲的三綱五常口號,在現實打個稀爛。因為王后和王子沒有絕對實力,只能攻擊王最在乎的「面子」,試圖令他發狂。王是國度中的唯一公民,其他人面上是動搖他不得,怨恨卻會累積下來,見縫插針,對你造成精神污染,不能殺死你,但也是下位者唯一能反的抗。

    戴妃之死沒有解決方法,兩個王子的人生初體驗,便是知道王室政治的陰暗一面,自己的人生只有紙上榮耀,實質卻是籠中鳥。然後透過那個在歷史中打倒了英王的美國的女人,二王子嗅到了自由的空氣。恐怕那顆獨立走出的心,大概自從戴妃之死就揮之不去,最後在與一個異國女人的耳鬓斯磨之間,逐漸成了型。

    大王子不一樣。傷心和創傷應該是同等的,但威廉沒想要毀了王室,畢竟他自己在可見將來,就要繼承王位。如果幼承庭訓,大概都會知道做王室人員,是「服務國家」。雖然不愁吃住,但花的是公帑、國內外共和派時常想取消他們、八卦雜誌會追訪。人生裡面想做甚麼事,都不能只考慮自己,的確很痛苦。如果只考慮自己,一切都是王室的錯,不只戴妃的事情永遠是內心的肉中刺,王子的人生被圍困,一切錯誤都是源於王室存在。分別只是大王子接受了外部世界的「道德」,也就是要放下母親的死,世界才可以運轉下去,他選擇了「忍辱負重」。兄長的重擔,小王子不一定明白。

    王妃的震撼死亡,將兩個王子打入深淵。王室成為「父」的象徵,王室奪走了自己母親,父親是孩子的競爭者。佛洛伊德這樣解釋道德的起源。亂倫禁忌是世界對人類的第一條言傳身教,這種道德教育先於語言。在孩子未學到語言之前,已經完成學習過程。佛洛伊德說,孩子會想將母親據為己有,但他很快就發現父親的存在。父親在力量、經濟和關係上,都絕對比兒子優越。兒子在無言之中,已經懂得妒忌父親,進而因為焦慮被父親政治清算,即害怕被父親閹割的焦慮。

    最後嬰兒會在絕對的弱勢下認同父親,並且以長大、變強為目標,並且建立出尊重父親、放棄媽媽的道德。此乃人類的道德起源。雖然這種理論備受各方質疑,但作為理論,又將兒子的心理狀態解釋得好像一個樣子。在這個理論下,威廉經過自我鬥爭之後,認同了「正常的社會道德」,也就是放下媽媽,背負起自己的宿命、擔起作為王室人員的責任,不投訴、不叫屈,坐看山河無言、歲月失語。

    哈里不一樣。哈里沒有接受命運,他要抗爭。戴妃已屍骨不存,但他和王室競爭媽媽的戰爭還沒結束。也許他還會想,媽媽為自己展示過自由之夢的一瞬間,如果自己獨立不成功,就對不起媽媽。現在他只有同樣不滿意的梅根作自己的同伴,還有在大西洋另一邊的左翼和自由派為自己搖旗吶喊。他也許不知道,同樣是對現狀不滿,自己的理由比妻子的充份得多,愛恨交纏也理應有更多層次。然最後一定是梅根贏,因為她賭本是別人的,哈里卻是自己睹自己。即使他最後毀了王室,他也一無所有。戰爭開始的時候,他就已經輸了。

    威廉的代價和人生決斷,便明顯是另一種。也可以說是屈服,像我們所有人在母親的懷中就已經屈服過。為甚麼人們信神,也跟信父一樣,都是面對極端的恐懼。純粹的恐懼就像洗禮,能令你易筋洗髓。約伯無故受大害,他也控訴上帝,然後上帝帶他觀看一次2001 太空漫遊的創造奇妙展,他就屈服於無比的壯麗和大能之下;古埃及人何時真正尊敬耶和華?就是耶和華殘殺他們頭生長子的那一刻。見到棺材,便流下眼淚,接受了更高的道德。

    《1984》主角被槍決的一刻,感受到自身戰勝了自己,「他愛老大哥。」來自北方的秦軍來到百越之地,殺光男人、睡光了女人,生出了混血的你,最後你也忘記了母親的國仇家恨。你是生命的王子,但你也許亦有一天如此,你終於「戰勝」了自己,也愛了王室,愛了國家,然後你長大了成人,媽媽慢慢沖淡成了一個遙遠的記憶。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 鳥卦起源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14 17:53:35
    有 45 人按讚

    【小王子的伊底帕斯情結 | 盧斯達 on Patreon】

    家族愛國愛港,當時對英國人離開香港沒有不捨之情,但依稀記得戴安娜王妃死的時候,消息從大西洋的另一邊傳來,媽媽竟默默流下了淚。那淚究竟是甚麼感情,到現在都不明白。

    對那個王室沒有感情,對英國也沒有感情,但從外人看來,兩個王子的人生開局就遭殃巨變,發展下去就會十分佛洛依德。在小朋友眼中,就是媽媽不知為何被王室和臣民聯合弄死了,就因為媽媽不習慣王室的生活?因為她不跟王室合作,甚至對抗?不管真相如何,就此種下了反叛的種子,亦可謂正常發展。如此的王妃,便可能留下了兩個受創的王子,要奪回自己的媽媽,就要一生在幻影中與王室抗爭。二王子為甚麼要娶一個傳統中被視為「不適合」的妃,女王的皺眉、臣民的議論,全是他的抗爭。

    如果你無法物理上推倒王室,那麼製造問題、在面子上攻擊王室也算是一個方法。香港和中國的關係也是如此。《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王與后鬥了整部戲,最後王后的會心一擊就是揭穿王子與妹妹亂倫,把王重覆了大半場戲的三綱五常口號,在現實打個稀爛。因為王后和王子沒有絕對實力,只能攻擊王最在乎的「面子」,試圖令他發狂。王是國度中的唯一公民,其他人面上是動搖他不得,怨恨卻會累積下來,見縫插針,對你造成精神污染,不能殺死你,但也是下位者唯一能反的抗。

    戴妃之死沒有解決方法,兩個王子的人生初體驗,便是知道王室政治的陰暗一面,自己的人生只有紙上榮耀,實質卻是籠中鳥。然後透過那個在歷史中打倒了英王的美國的女人,二王子嗅到了自由的空氣。恐怕那顆獨立走出的心,大概自從戴妃之死就揮之不去,最後在與一個異國女人的耳鬓斯磨之間,逐漸成了型。

    大王子不一樣。傷心和創傷應該是同等的,但威廉沒想要毀了王室,畢竟他自己在可見將來,就要繼承王位。如果幼承庭訓,大概都會知道做王室人員,是「服務國家」。雖然不愁吃住,但花的是公帑、國內外共和派時常想取消他們、八卦雜誌會追訪。人生裡面想做甚麼事,都不能只考慮自己,的確很痛苦。如果只考慮自己,一切都是王室的錯,不只戴妃的事情永遠是內心的肉中刺,王子的人生被圍困,一切錯誤都是源於王室存在。分別只是大王子接受了外部世界的「道德」,也就是要放下母親的死,世界才可以運轉下去,他選擇了「忍辱負重」。兄長的重擔,小王子不一定明白。

    王妃的震撼死亡,將兩個王子打入深淵。王室成為「父」的象徵,王室奪走了自己母親,父親是孩子的競爭者。佛洛伊德這樣解釋道德的起源。亂倫禁忌是世界對人類的第一條言傳身教,這種道德教育先於語言。在孩子未學到語言之前,已經完成學習過程。佛洛伊德說,孩子會想將母親據為己有,但他很快就發現父親的存在。父親在力量、經濟和關係上,都絕對比兒子優越。兒子在無言之中,已經懂得妒忌父親,進而因為焦慮被父親政治清算,即害怕被父親閹割的焦慮。

    最後嬰兒會在絕對的弱勢下認同父親,並且以長大、變強為目標,並且建立出尊重父親、放棄媽媽的道德。此乃人類的道德起源。雖然這種理論備受各方質疑,但作為理論,又將兒子的心理狀態解釋得好像一個樣子。在這個理論下,威廉經過自我鬥爭之後,認同了「正常的社會道德」,也就是放下媽媽,背負起自己的宿命、擔起作為王室人員的責任,不投訴、不叫屈,坐看山河無言、歲月失語。

    哈里不一樣。哈里沒有接受命運,他要抗爭。戴妃已屍骨不存,但他和王室競爭媽媽的戰爭還沒結束。也許他還會想,媽媽為自己展示過自由之夢的一瞬間,如果自己獨立不成功,就對不起媽媽。現在他只有同樣不滿意的梅根作自己的同伴,還有在大西洋另一邊的左翼和自由派為自己搖旗吶喊。他也許不知道,同樣是對現狀不滿,自己的理由比妻子的充份得多,愛恨交纏也理應有更多層次。然最後一定是梅根贏,因為她賭本是別人的,哈里卻是自己睹自己。即使他最後毀了王室,他也一無所有。戰爭開始的時候,他就已經輸了。

    威廉的代價和人生決斷,便明顯是另一種。也可以說是屈服,像我們所有人在母親的懷中就已經屈服過。為甚麼人們信神,也跟信父一樣,都是面對極端的恐懼。純粹的恐懼就像洗禮,能令你易筋洗髓。約伯無故受大害,他也控訴上帝,然後上帝帶他觀看一次2001 太空漫遊的創造奇妙展,他就屈服於無比的壯麗和大能之下;古埃及人何時真正尊敬耶和華?就是耶和華殘殺他們頭生長子的那一刻。見到棺材,便流下眼淚,接受了更高的道德。

    《1984》主角被槍決的一刻,感受到自身戰勝了自己,「他愛老大哥。」來自北方的秦軍來到百越之地,殺光男人、睡光了女人,生出了混血的你,最後你也忘記了母親的國仇家恨。你是生命的王子,但你也許亦有一天如此,你終於「戰勝」了自己,也愛了王室,愛了國家,然後你長大了成人,媽媽慢慢沖淡成了一個遙遠的記憶。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