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魯迅】 - 學習日記的第57天
最近在翻一本中學時期買的書,楊義的《魯迅作品精華》,讀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吶喊》、《孔乙己》等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
魯迅總是在解剖中國人的國民性,像奴性、阿Q性、剝皮性、狗性、流氓性。
阿Q性通常出現在革命之中,可以指是那種把搶掠視...
【談魯迅】 - 學習日記的第57天
最近在翻一本中學時期買的書,楊義的《魯迅作品精華》,讀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吶喊》、《孔乙己》等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
魯迅總是在解剖中國人的國民性,像奴性、阿Q性、剝皮性、狗性、流氓性。
阿Q性通常出現在革命之中,可以指是那種把搶掠視為革命的目的,且在革命後依然亳無政治意識、公民意識和科學民主意識的民族性。與其說革命是為了理想,不如說是為了飯碗。
香港人在這次抗爭中擺脫了阿Q性,他們的訴求是單純的政治訴求,因為達到目的後,他們是分不到地主的任何一畝地的,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故鄉》的最後一句是這樣寫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是一個過程,是沒有預設的方案的,它是在走的過程中,曲折迂迴地展開。
任誰也不能斷定理想最終能否實現,關鍵是有沒有人去追求,追求的人多了,也就有希望了,也就能創造美好的將來。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追蹤學習日記,一日一短文,增加你的思考深度。 @bananabro0.0
#魯迅 #文學 #文學小說 #散文 #狂人日記 #阿Q正傳 #吶喊 #孔乙己 #革命 #民族性 #國民性 #批判 #故鄉 #奴性 #小農dna
#閱讀日常 #學習 #學習心得 #學習日記 #好書推介 #知識 #成長 #個人成長 #閱讀 #閱讀筆記 #閱讀心得 #寫作 #語錄 #語錄分享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