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魚的記憶只有七秒笑話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魚的記憶只有七秒笑話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home99888 (藍天驕子)看板Drama標題[心得] 表演工作坊X王靖惇《外公的咖啡時光》...
魚的記憶只有七秒笑話 在 韓雨潔Ginnie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6-03 11:25:41
有一天小魚問大魚 🐟:你知道魚的記憶只有七秒嗎? 🐳:真的假的? 🐟:蛤?..........什麼真的假的? . . 🐳:你剛剛說什麼真的假的? . . . - #大魚小魚 #全部忘光光 #冷笑話系列 #不能脫口罩 #好險我還有舊照...
時間:2018.08.23 19:30
地點:城市舞台
演員:樊光耀、范瑞君、呂名堯、王鏡冠、李卲婕、李辰翔
原創劇本:王靖惇
改編劇本:丁乃箏、呂曼茵
導演:呂曼茵
這齣戲改編自今年六月出版的繪本《永恆的咖啡時間》。
保留了原著外公、媽媽、孫子之間的三代親情,
但是讓孫子瀚瀚「長大」成為20歲的大學生,
媽媽張念晴有了明確的行銷業務工作,
外公張望改喝拿鐵,最愛的摩卡則讓給外婆月荷獨享。
另外,編劇讓媽媽多了個弟弟張念語,
大學生瀚瀚順理成章多了個喜歡的女生叫夢涵,
還有一個自以為是的情敵(?)叫阿奇,
三個人分別是迎新宿營演出的編劇兼男主角、女主角,和導演。
我個人很喜歡這次的舞台設計。
舞台上切出一個圓形的表演空間,以張家客廳景為主,
一方面和一開始就出現的圓形魚缸相呼應(失智症的阿公就像是記憶只有七秒的魚),
另一方面也隱含著一家團圓或破鏡重圓的意象,
既是在反諷劇情前半段中瀕臨崩潰的家,
亦是預告著最後眾人決定一起撐住這個家的happy ending。
圓形空間之外灑滿了落葉,滿滿的秋天氣息,冬將至,但春亦不遠矣。
一片片落葉,也隨著回憶飄落,
在導演的場面調度之下,回憶的段落從與現實空間的明確分界,
到穿場進入現實生活中的客廳空間,
然後直接把客廳的圓桌當成昔日約會時的咖啡廳,
而不斷落下的秋葉也漸漸掩蓋了原有的界線。
再來就是沿著圓形的邊,懸掛著層層疊疊、大小不一的畫框,
乍看之下像是錯縱複雜的晶片迴路,
也似乎象徵著外公腦中紊亂不堪的記憶。
空蕩蕩的畫框,則像是腦中一時想不起來的諸多回憶。
劇情部份,由於主要敘事者一下子長大了,
繪本當中童稚可愛的氛圍於焉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現實壓力,
卻也帶出了層次更為豐富的親情描寫。
其中最令人動容的,莫過於張望和張念晴這一對父女。
繪本當中只提到了媽媽跟孫子都是外公的「好朋友」,
然後媽媽會煮飯給外公吃,還會泡摩卡給外公喝,
至於媽媽要如何賺錢養家、要如何兼顧工作與生活,
這種種壓力小孩並不懂,也似乎沒必要懂。
改編過後,觀眾能夠清楚看到媽媽張念晴的處境有多艱難:
既要照顧失智的爸爸,還得兼顧工作進度,
而面對她那唯一的兒子,又得想盡辦法彌補為了工作而犧牲的親子關係,
再加上弟弟的「事業」還在持續燒錢,甚至為此偷走存摺和印章,
種種挫折和壓力接踵而來,她再怎麼堅強還是會有崩潰的那一刻。
唯有在昔日父親於青商會演講的回憶之中,
能夠再次看見那位帥氣又幽默的大老闆,
然後悠然自得的與他共舞。
范瑞君細膩詮釋了盡可能無私包容的母愛,
以及想盡辦法都要撐起這個家的堅毅姿態,
也能在情緒堆疊之下徹底崩潰,
然後在她唯一的回憶段落中重拾天真神采。
無論要喜要悲、要苦要甜,不管是獨白還是群戲,
似乎沒有任何一段能夠難得了她。
飾演張望的樊光耀稍稍吃了點虧,
因為他在三段夫妻回憶當中的表現,
還是會不禁讓我想到他在《暗戀桃花源》裡飾演江濱柳的樣子。
不過,他在青商會演講的獨白段落,
那落落大方、信手捻來的自信神采,著實是位創業有成的企業家。
詮釋失智症老人的時候,還真是叫人好氣又好笑,
不但把失控的狀態做好做滿,
也能順利抓到台詞之間的空拍插話,
為每一段的喜劇和鬧劇畫龍點睛,
好比相聲當中看似傻里傻氣卻主控著整場節奏的捧哏。
母子親情是另一條貫穿全劇的劇情線。
從小就父母離異,媽媽為了家計成天在外奔波賺錢,
於是瀚瀚就交由外公外婆撫養長大,
既是單親家庭,又是隔代教養,
這樣的設定或許可說是從繪本當中缺席的爸爸,
以及對於祖孫親密關係的重點描述所延伸出來的結果。
不過編劇顯然沒有多少空間去處理缺席的爸爸(單親家庭),
而且劇名本身就鎖定在「外公」身上,
於是親子關係的問題就偏重在隔代教養這一塊,
單親家庭的設定則只是用來加重媽媽本身的壓力,
也有助於專注處理前面提到的父女親情線。
當觀眾看到「以前外公照顧你,現在換你照顧外公」的「照顧論」,
與「以前妳把我丟給外公,現在妳把外公丟給我」的「棄養論」之間的衝突,
簡單幾句話就帶出了母子對於同一段關係截然不同的解讀,
顯然雙方在溝通上面出了問題,
因為工作而犧牲的親子關係,也在面對長照壓力的時候更顯得破碎不堪。
值得一提的是,在傳統家庭「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以及根深蒂固的家長制觀念下,
凡是子女與父母起了紛爭,往往會落於長者尊貴幼者卑的窠臼,
小孩永遠不懂大人有多辛苦,
小孩的反抗與辯解,在大人耳中盡是「未經社會磨練的無理取鬧」。
但在這齣戲中的母子關係,編劇似乎有意平衡兩人的話語權,
讓兒子瀚瀚能夠有機會把心中對媽媽的怨說出來,
也藉由兒子的迎新宿營和媽媽的新加坡會議撞期,
讓這對母子正面衝突,進而有機會開始讓現實延宕已久的親子對話。
可惜的是,因為編劇著重在隔代教養這一塊,
偏偏「父母」的缺席在單親家庭的設定下約化為「母親」一人的缺席,
於是兒子對於媽媽的種種不諒解,儘管身為隔代教養家庭的我能夠理解,
卻因為單親家庭的設定而顯得立論力道薄弱,
缺席的爸爸也就此莫名「逃過」親情的指責,全都落到了媽媽身上。
迎新宿營對於兒子的重要性,原本立基於他自編自演這一點,
也可說是他上了大學之後終於可以證明自己的一個機會。
宿營劇搞出一齣「嘻哈版梁祝」,
的確符合一般大學營隊劇「認真玩鬧」的性質,
但真的不必連導演阿奇和女主角夢涵都一起鬧下去,
一個在那邊莫名其妙假ABC,另一個淪為機械化的喜鬧劇角色,
不但浪費了李邵婕和李辰翔這兩個好演員(李辰翔所演的咖啡店老闆真的很不錯),
也讓兒子念茲在茲的宿營劇成了一齣不明所以的大笑話。
若非外公適時加入,不然我還真不知道要在台下尷尬冷笑多久。
撇除「非戰之罪」,呂名堯的整體表現可圈可點,
充分表現出一位覺得自己「長大」,
也很想要證明自己「長大」的大學生。
和外公還有媽媽之間的親情段落,有溫馨也有各自的衝突,
從開始到最後,我都能扎扎實實感受到「一家人」的感覺,
彷彿他們真的一起走過了那十幾二十年,
儘管在台上吵到不可開交,還是能感受到彼此之間割捨不了的愛。
或許因為之前看過王靖惇的其他劇場作品,
王鏡冠所飾演的張念語和范瑞君所飾演的張念晴這對姊弟關係,
會讓我一直想到《台北詩人》當中,
那位什麼都往自己身上攬的大姊,以及急著想證明自己的小弟。
王鏡冠其實是一位可以好好把故事說好說完整的優質演員,
尤其到了最後的告解,道出自己所做的一切不過是想幫失智的爸爸記住,
也想讓一開始就忘了自己的爸爸,能夠至少記住他的愛,
一字一句都著實打進了觀眾的內心,也成功反轉角色形象,
讓原本看似不務正業只會花錢的無賴弟弟,有了更深一層的角色內涵。
可惜的是一開場就提到的「The Picture Recognition A.I. Networks」app,
始終沒有進一步的專業說明,或是能有更多線索甚或伏筆丟出來,
讓角色最後的反轉更讓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我只看到他一開始就莫名其妙用《中國新說唱》的梗來包裝,
但這種節目梗早就玩到爛了,了無新意又看不到重點,
倒不如回歸台詞本身,強調出他善用華麗詞藻堆疊卻空無實質內涵的本性,
讓他擁有對於事業及專業的熱情,卻似乎總是不得其章法,
而不是一開始就為了某種過時的趣味,賦予不相稱的插科打諢形象。
整體而言,家庭和長照等相關議題,
都是原創編劇王靖惇曾在劇本當中處理過的戲劇主題,
也因此誕生了精采的「家庭三部曲」以及之前的《病號》。
這齣戲將原本著重在祖孫親情的30頁繪本,
發想成為兩個多小時的兩幕劇,
對於父女、母子、父子、姊弟、祖孫等各組關係,
都有相當幽默、細膩又深刻的描寫,而且不顯得濫情。
就算是與繪本並無直接相關的劇情安排,
諸如咖啡店老闆與外公張望的段落,
以及外公亂入宿營劇排練的部份,
即便在角色描寫上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但從台詞當中的幽默感以及喜劇節奏,還是看得出本身的文字功力。
不過,畢竟表坊這邊還是由呂曼茵和丁乃箏進行文本再改編,
在不清楚改編幅度以及原創劇本實際內容的狀況之下,
要就這齣戲最後呈現的樣貌來進行評判,或許還是有失公允。
我想我只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盡可能表達出來,
而在不忍卒睹的玩鬧段落之外,
我的確享受到了一杯剛入口就嘗到苦澀的咖啡,
並且越喝越苦,越喝越感受到人生當中的辛酸與無助,
直到最後才終於回甘,醇厚的咖啡香味瀰漫在心口,
讓我從離場到捷運站的路上都覺得好溫暖。
--
看戲心得將同步轉載於此:
馬士比亞的劇場小窩
http://blog.xuite.net/newmakespeare/wretch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1.51.7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rama/M.1535158750.A.D0D.html
※ 編輯: home99888 (1.161.51.79), 08/25/2018 0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