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鬼步舞教學台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鬼步舞教學台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鬼步舞教學台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鬼步舞教學台北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地下電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地下評論】《#虎尾》(Tigertail) 《虎尾》由台裔美籍編劇楊維榕(Alan Yang)執導,成為他首度執導的劇情長片,在此之前楊維榕棲身於電視界,並以喜劇聞名,其中在 2015 年與 Netflix 合作的《不才專家》,獲得眾多好評,楊維榕也拿下了艾美獎喜劇類連續劇最佳編劇獎,在小螢...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萬的網紅關韶文 關關,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由吳映潔掌鏡拍攝,如有過度晃動請見諒!」 - 最後一集的MV花絮來了,在拍攝《一加一大於二》MV當天,好多女明星好友來探班,多到可以單獨出一整集的花絮,謝謝你們願意在這個重要的日子,陪我成長。 - 有時候回想起來真的很不可思議,從不同的工作和不同的時期裡,交到許多不同領域的朋友,竟然可以在這樣...

鬼步舞教學台北 在 日文漢字說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30 13:06:53

#一字日本 這兩天面對疫情升溫,台灣站在重大的「辻(つじtsuji)」十字路口,下一步要往哪個方向,要全民一起協力💪🏻撐過這一關。  「辻」為和製漢字,意思是「十字路口」。說到這裡,是不是馬上聯想到澀谷經典的十字路口🙋‍♀️,但是現在已經很少這樣使用了,比較多是被拿來作街道名稱,或當作名字使用,...

鬼步舞教學台北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8-10 04:24:05

【凱鈞話趨勢】「藝」起動起來!明星開健身房揪大家運動,女性體雕專班、夜店風飛輪讓運動變時髦有趣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健康,加上明星藝人的號召,運動成為一件時髦的事。這次特別蒐集由名人投資健身房,每家都有特色,有女性健身專班、國外很夯的電音飛輪,甚至還有結合咖啡廳酒吧,多元豐富的課程,讓健身變得更有...

  • 鬼步舞教學台北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4-20 21:00:04
    有 140 人按讚

    【#地下評論】《#虎尾》(Tigertail)
     
    《虎尾》由台裔美籍編劇楊維榕(Alan Yang)執導,成為他首度執導的劇情長片,在此之前楊維榕棲身於電視界,並以喜劇聞名,其中在 2015 年與 Netflix 合作的《不才專家》,獲得眾多好評,楊維榕也拿下了艾美獎喜劇類連續劇最佳編劇獎,在小螢幕的出色表現,尤其是喜劇的節奏與笑點台詞,讓楊維榕受到極大矚目。
     
    《虎尾》聚焦在男主角品瑞的一生成長經歷,從 1950 年代描寫到步入 21 世紀後的當代,跨世代的命題也成為楊維榕極具野心的表現,另外更跨地域地描寫台灣與美國的生活樣貌,品瑞從台灣移民至美國,拉出時代巨輪下小人物的無可奈何及不合時宜。
     
    對此,楊維榕刻意地在回憶當中採用 16 釐米底片拍攝,憑藉底片飽滿的顆粒感,賦予時代性且拉出台灣濃厚的情味,並帶出過往回憶的沈重感,映照出品瑞人生中的桎梏;而在當代的紐約,則大多以冰冷、疏離的色調呈現,高樓林立,空蕩的房間中,留下的是品瑞獨身一人步入生命終章後的反詰自省,光以拍攝影像的媒材使用,便可看出楊維榕營造時代、地區的差異性的巧思。
     
    除了拍攝媒材的相異之外,語言也必須留心,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國民黨政府派陳儀接管台灣政權,但當時台灣流行日語和台語,國語無法通行造成政府施政的障礙,因此決定在台全面推行國語,禁止出版日文報章、講日文。
     
    1949 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結束,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從中國撤移至台灣,為了鞏固政權,更積極推廣國語運動。這樣的時代背景,恰也被楊維榕寫進劇本:開場戶口普查的肅殺,滅了品瑞童年時候對已逝父母的再現幻想,取而代之的是和阿嬤相伴的現實以及警察調侃「只能說國語」的壓力。
     
    到了青年時期,品瑞操著一口流利的國語,以及配合母親溝通時的台語,儼然是處在新舊時代下的新興人類,而後遠走他鄉,在美國成為異鄉人,更須為了生活應用上台式英語。楊維榕的確捕捉到語言的轉換,試圖將各方語言因地制宜融於一爐,也能望見楊維榕的苦心。
     
    當然,要做一部時代劇,語言的考察當然是首要講究,唯可惜楊維榕僅意識到這點,在執行面上卻差強人意。最為人詬病的,當然是已經老年的品瑞(由馬泰飾演)。雖說品瑞在青年時期移民至美國,而後落地生根,但從小熟稔的台語、國語的腔調變化應該不會太大,但戲中的語調卻讓台灣人一聽就知破綻百出(馬泰從小在美國成長,自然腔不正字不圓)。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品瑞的初戀情人阿媛身上,原先設定台灣生長的阿媛,到了老年竟置換成中國演員陳沖飾演,雖說陳沖牌子夠大,但腔調畢竟非台灣,操著中國的地方腔調,也難令人信服。
     
    真正在語言上能讓觀眾滿意的,應該只有金馬影后楊貴媚。楊貴媚飾演品瑞的母親,道地的台語以及溫柔、謙卑、節儉的習性與姿態,一舉手、一投足都演活了當時代的台灣人,替本片增色不少,也看得出楊貴媚深厚的演戲功力。其餘語言中的腔調,都存有破綻,在一部以「語言」貫串文化、表現歸屬的作品當中,此片只能說是顧及表面,卻忽略了真正該維護的文化脈絡,令人出戲。
     
    然而,細看《虎尾》,「美國夢的幻滅」與「結婚的提問」或許才是最根本的核心命題。在談《虎尾》時,挪用台灣新電影楊德昌執導的《青梅竹馬》恐怕是最強而有力的呼應。看《青梅竹馬》時,城市夜晚的霓虹及鏡頭刻意帶到的外商看板是重要符號,故事發生在 1980 的台北,台北街頭盡是日本企業招牌,日本對於台灣不論是文化、經濟等影響皆一覽無遺。
     
    全片雖未提日本,但楊德昌在城市空鏡的空間轉換,便捕捉到夾在美國夢與日本文化殘留中的小人物們。在兩大強權中不合時宜的當代青年,是 1980 年代的台北風景,楊德昌一貫鋒利的筆觸揮灑至此,一代大導的才氣盡顯。
     
    《青梅竹馬》片尾,屋裡燈暗,女主角阿貞說道:「難道一定要等移民到美國,才能結婚嗎?」男主角阿隆生冷回應:「不要想美國了,美國也不是萬靈丹,跟結婚一樣,只是短暫的希望,讓你以為一切可以重新開始的一種幻覺。」語畢,燈亮。光這幾句台詞,銳利道盡美國夢終究是場幻覺,如同阿隆頭也不回的離開,也呼應結局阿隆的死亡,只剩回不去的美國少棒夢。
     
    對於那時代的台灣人,面對生活的困境,或許婚姻及遠走他鄉(尤其是美國),是最簡單且最有效率的自我麻痺,好似結了婚、出了國就能脫離泥沼。但恰恰這兩件事,都是人生無數的分叉口中,極為重大的抉擇,也在電影中預示了角色之後的命運──幸運的人,能改變現況並找到出路,不幸的人,可能就是一輩子的枷鎖。
     
    《虎尾》的品瑞,為了改善生活,迷信前往美國,狠心拋下戀人阿媛,與工廠老闆女兒真真遠走美國,並定終身,成了保鑣也是徒有其名的丈夫。沒有愛情的灌溉,在美國的生活不盡如意,最終與不愛的人共處異鄉,成了不幸的人。
     
    婚姻及移民都幻化成鬼魂般,幽微地跟著品瑞,也讓楊德昌的《青梅竹馬》對《虎尾》形成一則醒世預言,也或許,對於 70 年代,從台灣移民至美國的異鄉人來說,《虎尾》描繪的是一幅美國夢幻滅的集體肖像。
     
    在《虎尾》中逝去的美國夢,進一步就可切向「婚姻的提問」:楊維榕利用細節堆疊婚姻生活,例如品瑞熱愛跳舞,尤其是 1968 年姚蘇蓉的歌曲〈偷心的人〉,那是品瑞與阿媛在台灣舞廳最愛的曲子;但真真並不喜愛跳舞,興趣上的平行,也讓這對異鄉夫婦有了根本上的差異,在生活中也就沒了交集,只剩無限迴圈的工作。
     
    再來,當老年品瑞與老年阿媛重新聯繫時,臉上的笑容在片中難能可貴,與舊愛的夢迴,也轉化成老年品瑞的鮮活生命力,這也可看出楊維榕對於愛情重要性的描寫,愛才能使人開心,圖求物質生活的婚姻則否;這點也從品瑞和真真離婚後,真真開始走出自己的人生、活成自己的樣子就可嗅出(在教學上有所成就,更找到自己心愛的人)。
     
    從上述的價值觀轉往移民二代,可以對照到品瑞與真真在美國生下的女兒 Angela(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的處事態度:Angela 認為愛情大於物質生活,但品瑞則嚴厲斥責 Angela 不懂婚姻,這便是美國人與台灣人,甚至可說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於是婚姻需要的是麵包或是愛情,就成了楊維榕拋給觀眾的哉問。
     
    不過,在婚姻上的主題,同樣有值得探究的毛病。例如,講究門當戶對的東方社會中,工廠老闆有錢、有權、有勢,很難說服觀眾這樣的角色,會讓自己的掌上明珠真真跟著毫無未來可言的毛頭小子品瑞前往美國。如何斡旋、中間的妥協與商量又是什麼,才會打破「門當戶對」的窠臼,此部分過度去脈絡,欠缺轉折也令觀眾一頭霧水,劇本上的打磨頗有改進空間。
     
    最後,當老年品瑞回望一生,從美國遠眺台灣,決心返鄉尋根,就開啟了與女兒 Angela 對話的可能性,兩代人才有和解的可能性。從最終一場戲,品瑞與 Angela 站在雲林虎尾老家前的沈默中,全片只講英文的 Angela 吐出唯一一句中文,便可理解楊維榕的暗示。
     
    雖然故事結束在此,並用一顆深遠、惆悵的長鏡頭結束凝視,但並不難想見楊維榕對於這對父女未來的發展,是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兩代的鴻溝,從理解彼此的包袱、養育自我的土地開始,每個人的「現在」永遠都和「過去」聯繫、捆綁著。
     
    綜觀來看,《虎尾》作為台裔美籍楊維榕的首部劇情長片,成績其實有及格,全片利用攝影媒材的轉換、語言的差異、工整的剪輯等等點題,反思移民者的時代悲歌。楊維榕深知自己要講什麼樣的故事,也的確有想法並懂得利用影像說故事,仍舊值得給予鼓勵;唯可惜用心營造的細節,僅停留在表面,敗在不夠深入探究及考察,甚至仿間說的「神似侯孝賢、楊德昌」也僅只是臨摹,與台灣新電影的韻味仍有段差距。
     
    #Netflix #楊維榕

  • 鬼步舞教學台北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0-19 21:40:44
    有 586 人按讚

    提到屏東,不知道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可能是聚集許多衝浪好手的墾丁、或是沿公路一排林立的檳榔樹。我最近的印象則是台灣巧克力品牌「福灣」,也才知道原來屏東的檳榔樹下竟是可可絕佳的生產地!其實屏東有的東西可能還不只這些,而到底有些什麼?來到目前正在屏東盛大舉辦的「2019 台灣設計展 Taiwan Design Expo _超級南」之後,你可能會有更多對屏東難以忘懷的印象。
     
    「超級南」分為一個主展區與兩大衛星展區,主展區在台糖縣民公園,衛星展區則是在屏東菸葉廠及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
     
    #台糖縣民公園 佔地約9萬平方公尺,是屏東首座大型鞦韆特色公園共融遊戲場,原本就是屏東縣民休假時親子能在此休息玩樂的地方,今年的設計展主展區在園區裡的2000坪老倉庫舉辦,場地劃分成六個區塊,以六大縱切面「農產、運動、永續、製造、水文、品牌」切分出屏東的不同面向,讓對屏東較不熟悉的觀者能很快速地在腦袋裡建立出一個對屏東的具體概念。#屏東菸葉廠 則是針對「教育」著手,從屏東在地文化延伸出的教育設計互動展以及來自台日韓三地的青年設計交流展,以及現場各個學校來擺攤的互動教學,讓人看見屏東在教育現場所貢獻的心力。#勝利星村 則是屏東「故事」的採集,在影像、物件、文字的呈現當中,細細品味屏東文化底蘊風華。
     
    實際走訪,對主展場的整體設計印象頗深,以「超級市場」為展場空間概念很有趣,超市本來就是個什麼都有的大雜燴,也是常民最常去的公共空間場域,倉庫的挑高空間也非常適合這樣的概念呈現(總覺得很像去逛costco的感覺,笑)滿場飛的雲霄推車更是一個活絡觀展氣氛的有趣道具,據設計師朱志康表示,現場運用的推車、軌道、輪胎等,未來都會回到常民生活裡重新利用不會浪費,這也是非常好的設計手法。
     
    內容的部分,我個人非常喜歡 游智維 策展的「屏東YA」。他以屏東水文為景點路徑,沿著包含高屏溪等七條流經屏東的溪流採集當地故事並重新編輯轉化,展覽中你看不見那些採集地點與景點名稱,取而代之的是頗能取得共識的敘述,拿起印有敘述的牌子,走到掃瞄器掃一下QRCODE,就會印出「答案」讓你可以帶回家。比如說「水~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原來是屏東牡丹鄉東源部落的水上草原,五月~十月有野薑花,可以盡攬花海風光。而「這裡三分之二都姓劉」,則是五溝水聚落的客家村,這讓姓劉的人都免不了好奇想知道這裡到底是哪裡?(對我就是在說我自己XD)
     
    游智維跟我說,這樣的策展方式跟觀者產生互動,不會只有死板板的展板展品式單向陳述,甚至可以讓民眾把展覽內容的文字帶回家,就算沒印東西也會被那些有趣的文字吸引,進而留下下次再次造訪屏東的契機,自然能讓屏東經濟開始產生活水循環。而展場找來 宋政傑 負責負責平面設計,入口的溪流擬人化圖案很ㄎ ㄧ ㄤ 很可愛,展場陳列的主視覺攝影則是由我很喜歡的攝影師 鄭弘敬 拍攝,那些隱藏在屏東風景當中最日常的生活,都在他的鏡頭語言中自然鋪陳,讓人心醉神馳。
     
    這次的台灣設計展在屏東,其實在我看來精彩地延續今年年初的「#台灣燈會在屏東」經驗,也是屏東縣政府與台灣創意中心 的精彩合作。縣長 潘孟安 幾乎每天都在展場神出鬼沒,滾動式地修正展覽當中有缺失之處,講一個最經常讓人詬病的地方——廁所,幾乎每次在這種大型展覽中想要上流動廁所都是一種精神與肉體的折磨,但流動廁所不但數量足夠應付,甚至保持得相當乾淨,不會讓你覺得廁所是另一種十八層地獄的體現。而不管是進場、廁所、接駁車等,一天20萬的觀展人潮讓排隊人龍落落長真的是會讓人膽怯,但實際排了一下其實蠻快就能排到,在人潮控管上真的是必須要為背後的策展團隊豎起大拇指讚嘆!
     
    在我為數算是不少的設計展觀展經驗中,這次的「台灣設計展_超級南」讓我看見台灣南部民眾對設計的熱情超乎預期,走進展場沿路中觀察,來看展的一半以上應該都是在地人,攜家帶眷地前進展場,彷彿前進某觀光名勝朝聖般。#可能北部的設計資源過度集中,每週幾乎都有不同展覽可看的狀態,讓北部民眾對設計展可能有些麻痺,口味變重的結果,促使策展人不端出更厲害的展覽方式的話可能也很難讓民眾願意特地走出家門到展場一遊,中南部相對來說較無這樣的大型設計文化展機會,因此民眾逮到機會自然會想前往看看現在台灣設計力到底進步到什麼狀態,加上除了展覽,其實主展場外在週末假日都有不同的戶外演出,晚上八點還有無人機表演,這都增強了民眾想要出門參與活動的慾望。
     
    台灣長期南北失衡的設計能量,#可以藉由台灣設計展巡迴的效果緩緩調和,我希望在北部辦展的設計圈人士可以多給一些年輕設計師、策展人舞台,甚至可以把中南部的在地設計師、創作者邀來台北,將最新的設計資訊以及有趣的手法在北部實驗性展出,而相對來說已經比較知名的創作者應該要多走出北部,到設計資源較少的地方去策展、辦活動。台灣設計展明年將會巡迴到新竹,2020會有怎樣的台灣設計新潮流出現?我很期待。
     
    2019台灣設計展
    📍主展區台糖縣民公園:13:00-21:00 (週五六延長至晚上10點)
    📍衛星展區:勝利星村13:00-21:00、屏東菸葉廠10:00-17:30
    📍設計熱點:屏東美術館9:00-21:00、竹田西勢樂智園區9:00-17:00(預約制)
    📍官方網站 www.designexpo.org.tw
     
    #我屏東我驕傲 #台灣設計展 #設計院 #屏東燈會
    #design #art #設計

  • 鬼步舞教學台北 在 李哲藝音樂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3-26 14:25:10
    有 79 人按讚


    灣聲樂團音樂總監李哲藝讓 施振榮變古典樂咖
    今日蘋果/財經
    建立時間:2019/03/26 05:00
    作者、攝影╱黎瑛蕊

    元旦下午,天空下著冷冷細雨,台北大湖公園傳出一陣陣交響樂的悅耳旋律,這是台灣首創的新年音樂會,台上,微笑揮舞雙手指揮的是灣聲樂團音樂總監李哲藝;台下,坐著3千位民眾,身穿雨衣,神情專注,享受這場雨中的音樂饗宴。音樂會結束,製作人施振榮興奮的表示,音樂會明年還會辦,而且會更盛大。

    李哲藝要讓古典音樂台灣化,台灣音樂古典化,在國際營造出影響力。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臺灣的聲音》2019年新年音樂會」,曲目涵蓋台灣的傳統與流行音樂。除現場參與者,透過電視轉播和網路直播,共計有100萬人次參與這場第一次專屬台灣人的音樂會。
    李哲藝事後表示,現在回想,當天陰雨綿綿,現場民眾的雨衣不斷滴著水,3個小時全程專注聆聽,「若不是下雨,呈現畫面不會那麼讓人感動。」依照民眾參與的熱情推斷,李哲藝相信,如果天氣晴朗的話,現場一定破萬。
    談起新年音樂會的緣起,李哲藝特別提及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施振榮是灣聲樂團企業後援會會長,更是這場音樂會總製作人。李哲藝表示,在2018年某次後援會會議上,他提到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轉播權要幾百萬元台幣,經費規模之大,足以舉辦一場音樂會。施振榮聽聞靈機一動:「那為什麼不辦一場專屬我們自己的音樂會?」
    施振榮(右2)是灣聲樂團企業後援會會長。

    企業主管當後援
    於是,自去年10月決定要辦一場《臺灣的聲音》新年音樂會開始,李哲藝大概每天都會接到施振榮10多通電話討論,「他是停不下來的!」施振榮還找來宏碁的專業行銷團隊來幫忙音樂會的國際露出,他從科技業企業家跨界變成古典音樂會製作人。
    施振榮首次接觸到灣聲樂團時,聽到李哲藝等以室內樂演奏台灣歌曲,將台灣的音樂元素以古典音樂來表達,令他深受感動。因此在灣聲成立後,施振榮與太太葉紫華經常出席灣聲的音樂會,甚至參與名人系列演出。「以前做生意是跑三點半,現在退休了變跑七點半。」李哲藝轉述了施振榮對他說的話。
    2017年,出身鹿港的施振榮希望用音樂翻轉鹿港印象,邀請李哲藝創作《鹿港映象》交響詩,讓桂花巷、九曲巷、十宜樓等古蹟入樂,以音樂形式重現鹿港百年風華,獲利相當好的評價。
    經過《鹿港映象》與新年音樂會的合作經驗,施相當認同地方要從文化起步、行銷自己的理念,與李哲藝第3度合作,要替他「第二故鄉」桃園龍潭打造專屬的《龍潭映象》交響詩,目前已經進入國、客語歌詞徵稿階段。
    灣聲的企業後援會成員除了施振榮外,還有已退休的明基前事業策略長雷輝,及將捷建設、花仙子、台新金控、台北旅店集團、瑞士百達、東元等企業高階主管,有他們在幕後當顧問團給建議,讓灣聲走出一條台灣音樂與樂團的新出路。
    施振榮(上圖左2)是《臺灣的聲音》音樂會總製作人,當天吸引3千民眾,在雨中欣賞(下圖)。

    為台灣音樂發聲
    除立足台灣本土音樂,雷輝還給了許多從企業家角度經營樂團的建議,包括應從能夠獲利為出發點去檢視設計成本結構,不能只求不賠錢就好。李哲藝說,灣聲舉辦成立音樂會時是雷輝發動親朋好友參加,「雷輝給了第一桶金,灣聲才有資金往下走。」
    李哲藝表示,灣聲樂團應該要在台灣走出不一樣的路,建立台灣文化特色的品牌形象,進而在國際營造出影響力。
    李哲藝舉例,5年前,曾幫高雄做了一部《港都綺緣》,以二胡和大提琴作主奏的雙協奏曲,融合東西方元素,描述高雄百年變遷,感染力十足。正好韓國釜山交響樂團來台考察,聽了驚為天人,邀他創作一首具有韓國特色的作品。最後,他寫了由小提琴和韓國傳統樂器奚琴結合的《釜山幻想曲》協奏曲。
    運用古典音樂平台,打破國界,加入台灣元素、融入民眾生活,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2015年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在桃園機場的「快閃」演出。那年是國台交70周年,李哲藝為其製作濃濃台灣味的《快閃組曲》,在桃機快閃演出這首融合古典音樂與台灣民謠的樂曲,吸引許多遊客駐足觀賞,影片上傳網路後至今超過500萬人次點閱,成功運用台灣文化和世界接軌。
    讓樂壇有感、刮目相看的,還有灣聲獨特的經營模式,把音樂會變成節目商品,像是名人系列饗宴。2018年起推出名人系列,邀來企業家施振榮、藝人澎恰恰、郎祖筠、前台中市長胡志強……等,暢談他們與音樂的故事情緣,將談話性節目和音樂結合,拉近音樂和民眾的距離,在音樂領域找到另一種客層,替音樂找到不同的可能性。
    《臺灣的聲音》透過電視轉播和網路直播,共計有100萬人次參與。

    幫下一代增機會
    李哲藝說,胡志強在名人系列中提到,13年前的車禍讓太太邵曉鈴受重傷;昏迷不醒的邵曉鈴,唯有聽到陶的《今天妳要嫁給我》旋律時會有反應;另外,施振榮年輕時和葉紫華約會跳舞,當時播放的音樂是綠島小夜曲,因而成為他們倆的情歌。「人生中很多故事其實都和音樂有關連。」李哲藝說。
    一般台灣的交響樂團,只演奏貝多芬、莫札特……等西洋古典音樂,台灣音樂多半只會在安可曲出現。根據李哲藝估計,台灣所有的公立樂團每年從政府獲得的經費高達7、8億元,但是一整年的音樂演奏,台灣音樂大概只佔5%。「國家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經費去做國外的古典音樂?說不過去嘛!」
    李哲藝認為,這些國外古典音樂的文化底蘊和台灣沒有關係,「在台灣要發展古典音樂,只有讓古典音樂台灣化,台灣音樂古典化,這是灣聲的核心價值。藉由古典音樂的國際語言,讓大家更認識台灣的優秀的音樂作品及文化。」
    李哲藝更進一步提到,台灣職業樂團的位子只有400多個,每年只會釋放出10多個空缺,但音樂系畢業生約有1000多人,僧多粥少,「根本沒有位置!」灣聲樂團創新古典音樂和台灣文化共存的方式,替台灣學習古典音樂的下一代創造發展出口。
    李哲藝(左起)小時候與父親弟弟同台表演。

    待灣聲做出成績後,李哲藝期待後續還會出現第2個、第3個……更多的灣聲,現在已有很多樂團改變演出型態,會愈來愈多需要創作的機會,台灣古典音樂生態才會豐富。
    人稱「音樂鬼才」、「金曲獎常勝軍」的李哲藝,其實並非出身正統「音樂班」體系。在大學二年級以前,從沒想過自己這輩子會以音樂為職業。
    李哲藝高中畢業考上文化大學物理系,雖對力學有興趣,但對物理數學、微積分興趣缺缺,瀕臨「三二」退學邊緣,剛好這時音樂系招收轉系生,李哲藝索性申請轉系。如果不是當年的轉系考,台灣古典音樂領域大概就不會有這號響噹噹的人物。
    「基本上,我除了很會彈豎琴,其他像和弦、樂理等,都不會,只能硬著頭皮上課。」儘管當時不算科班出身,但李哲藝對音樂的熱愛和接觸並未間斷,高中時參加軍樂社、吉他社,大學則加入熱音社、合唱團,這些經驗對李哲藝後來在作曲、編曲等跨領域創作的幫助很大。「我是有實戰經驗的,學術可以後補,懂理論的好處在於幫助思考系統化,能舉一反三,有利於音樂創作做變化。」
    李哲藝念物理系,父親並不反對,因為父親知道走音樂這條路是辛苦的,若是沒有意願,怎麼勉強都是徒勞無功。後來他轉到音樂系,父親很是欣慰。另外,弟弟李哲音退伍後在外工作7年,最後也走回音樂路,開始從事豎琴演奏事業。「繞了這麼大圈,終究還是轉回來了,總算沒有白白培養兩兄弟!」李哲藝笑著替爸爸下註解。
    灣聲台灣行腳系列,踏進市街,更貼近民眾。

    受父親影響學琴
    李哲藝大學畢業、退伍後,第1份工作是教豎琴,也曾在台北美僑俱樂部西餐廳演奏豎琴。那時在西餐廳認識了一位60多歲名為喬治的美國人,在西餐廳演奏鋼琴30多年。
    某天,李哲藝看到餐廳的公告上寫著喬治逝世的消息,相當錯愕。他看著喬治的照片發呆,心想:這麼棒的鋼琴家,人走的那天,就只是一張公告,「人生在世,似乎該做些什麼、留下什麼。」
    李哲藝開始思考自己該做不一樣的事,因為願意嘗試新事物,就此打開了以前從沒有想過的路,帶他從以往的編曲走向跨域創作。
    說起李哲藝音樂之路,不能不提到他的父親李武男。農家子弟的李武男只有小學畢業,有天看到小提琴廣告很好奇,跑到樂器行去詢問,燃起學琴的念頭。但一把琴要價600元,對當時每月工資才250元來說,儼然是天價,只好作罷。
    但李武男仍不嫌累地天天往樂器行跑,為的就是看那把小提琴。後來他和老闆商量,四處打工、割稻存錢,老闆被李武男感動,把小提琴給了李武男,錢日後慢慢還。
    有了小提琴,李武男開始拜師學琴,後來在高雄成立弦樂團,並四處教學、演奏,成為南台灣早期僅有的6位小提琴老師之一。李武男從早到晚不停教學,5歲的李哲藝天真好奇,吵著也要爸爸教,李武男只得趁空檔教李哲藝,沒想到,李哲藝展現音樂天份,小提琴愈拉愈好。
    李武男一次去日本認識並愛上豎琴,開始改學豎琴,而且現學現賣,回家後教李哲藝。李哲藝就這樣學了3年,程度已經比父親還好,才找專門老師授課,12歲的李哲藝每星期隻身坐飛機到台北上課,練就一身好琴藝。
    後來,後來李武男開始生產豎琴,成立「藝音豎琴」工廠,研發過程都把積蓄花光,不到2年就開始負債,第5年才量產。李武男創辦台灣第一家豎琴工廠,成為台灣第一位會彈、會教、會編曲,還會製作的豎琴家。
    「對我而言,爸爸給的是身教,他是充滿熱情,富有想像力的人,也是很愛做夢的人。他不單只是做夢,還真的把夢『做』出來。」李哲藝從小看爸爸努力地實現自己的夢想,現在輪到自己了。他希望將台灣古典音樂打造成國際品牌,這個夢想正一步步實現中。
    李哲藝 小檔案
    ★現職:灣聲樂團創辦人、音樂總監兼指揮
    ★出生:1970年(49歲)
    ★學歷:高雄中學、文大音樂系西樂組、輔大指揮研究所肄業
    ★經歷:
    ◎豎琴演奏家、作曲家、唱片製作人、樂團指揮
    ◎累積演出2000場次以上
    ★家庭:已婚,育有2女
    ★成就:
    ◎1999年美國國際爵士豎琴大賽第3名,為本比賽舉辦21年首位亞洲獲獎者
    ◎22次入圍傳藝金曲獎,獲得第23屆最佳作曲人、第27屆最佳創作獎
    ◎2次獲「中國十大發燒唱片」最佳古典音樂演奏專輯
    ◎入圍2010年「華語金曲獎」最佳古典音樂演奏專輯
    ◎編曲作品約5000首,作曲作品約2000首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部分照片:李哲藝提供

    https://tw.appledaily.com/finance/daily/20190326/38291338/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