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鬥羅大陸小說結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鬥羅大陸小說結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鬥羅大陸小說結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鬥羅大陸小說結局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Eddie Tam 譚新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譚新強:1984過時 疫情世界需要Big Brother George Orwell在1948年完成他最後一本小說《Nineteen Eighty-Four: A Novel》,被視為一本「dystopia」(反烏托邦)經典。這本巨著固然有警世作用,但到了今天,「1984」、「Big Brothe...

  • 鬥羅大陸小說結局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21 06:53:10
    有 189 人按讚

    譚新強:1984過時 疫情世界需要Big Brother

    George Orwell在1948年完成他最後一本小說《Nineteen Eighty-Four: A Novel》,被視為一本「dystopia」(反烏托邦)經典。這本巨著固然有警世作用,但到了今天,「1984」、「Big Brother」等詞彙,已淪為西方傳媒和政客,攻擊任何他們不認同的國家,或落後他人資訊科技的最懶惰、最模糊、最不負責任,但最有效、最無法辯論的標準抹黑和妖魔化工具。

    《1984》是在1948年完成的,傳說中,Orwell故意把4和8掉轉,把故事背景年代放在他覺得很遙遠,36年後的1984年。故事講述一個經多年戰亂,貧窮悲慘的世界。世界分割為三個版圖巨大的國家,包括:1)Oceania,以倫敦為首都,版圖主要覆蓋南北美洲、澳洲和南非等地方,即大概昔日大英帝國;2)Eurasia,歐亞大陸,即大約前蘇聯加西歐;3)Eastasia,版圖包括中國、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地區。書內這3個帝國爭鬥不停,且敵友關係隨時改變,亦仍在爭奪各國邊際上的一些城市,其中一個竟是香港!書中更預測「mass surveillance」(群眾監察)愈來愈厲害,但不少人仍想反抗。

    轉眼1984至今又已36年,1984不再是未來,已在歷史倒後鏡內逐漸遠去。不可不佩服Orwell有點遠見,在二戰後不久即可看出未來數十年的地緣政治變化,跟今天局勢有點接近,當然並非完全正確。西歐從未墮入鐵幕軌迹,蘇聯反而解體。東亞方面,中國確已崛起,但並無吞併任何國家的野心。西方仍想搞亂香港,但中央已逐漸把情况穩定下來。表面美英並沒有行使「Ingsoc」(英式社會主義),亦口頭上尊重私隱權和各種自由。但事實上,西方近月採用的極端經濟政策,已遠比社會主義更左。隨着互聯網、移動通訊和AI等科技急速發展,書內「telescreen」雙向監察技術,早已成真。經2013年Edward Snowden(斯諾登)的「良心爆料」,大家亦早已知道任何人,包括外國領導人如德國總理Merkel(默克爾)的通訊,都隨時被美國間諜機構監控。私隱權只是個假象,近日對中國TikTok和微信的各種指控,更只是個雙重標準,無人相信的笑話。

    嘗試客觀點來分析現今確以資訊科技為主導的美國、中國和其他社會,是否真的是《1984》書內的悲慘世界?二戰至今,雖有無數中小戰爭,但幸而並未再出現世界大戰,我們都活在以核武阻嚇力維持的不穩定和平中。幸而世界大致和平,加上科技突飛猛進,全球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有明顯進步,二戰後至今全球人口大增了3倍多。

    中國40年和平發展 人民活得快樂

    中國成就尤其突出,經歷過百年外憂內患,從1978起終逐漸穩定下來,開始40年的和平發展。中國仍是個發展中國家,但人民溫飽的基本問題已解決,平均壽命更已到發達國家水平。所以不可繼續戴上西方的有色眼鏡來看中國,中國人民親身感受到過去40年奇蹟般的生活改善,他們絕對有理由活得快樂,對個人和國家未來充滿希望,和繼續支持政府和愛國。哈佛大規模長期中國民調,發現政府的支持率高達90%以上,絕非意外,從前其他外國獨立機構如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和公關公司Edelman的類似民調 ,結論都接近,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度超過75%,遠比美、日、英等其他國家高。

    一半美國人民生活在過去40年沒有進步,但另一半則愈來愈富有。美國房屋平均面積在過去50年,由1600平方呎增至近2700平方呎,每1000人的汽車數量亦由500增至近900!美國平均每人每年的CO2排放量約17.75噸。中國汽車總數目和碳排放總量都已超越美國,但中國人均CO2排放量仍只約美國人的三分之一。

    世上沒有免費午餐,一切發展如建造城市,以及航空旅遊等享受,都是由地球來「埋單」的。發展城市需要開發土地,破壞自然生態。現代生活的電力化,以及人人嚮往的自由旅遊,更需要大量化石能源(需要再生能源加速發展),直接加劇氣候變化。

    多年來不少科幻小說家都在預測氣候和生態環境變化的不良後果,包括全球暖化導致更極端氣候現象,愈來愈頻密的超級風暴,海洋水溫上升,減低吸碳能力,南北極融化,海洋水位上升,淹沒沿岸城市等災難,最後導致大量動植物品種的消失!

    病毒頻現 跟環境氣候變化有關

    這些都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共同挑戰,但不少無知的人,包括國家領袖如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巴西總統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等,仍不相信氣候和環境變化,或錯誤以為這是遙遠的事,暫時今天人類仍可繼續任性地消耗地球有限寶貴資源。尤其被白種人「發現」了只500多年的美洲「新世界」,人口密度遠比「舊世界」低,可開發的資源亦更多,美國人感覺自由,更認為其他人無權過問他們的生活模式,所以索性退出《巴黎氣候協議》!

    但人算不如天算,氣候和環境變化製造出來的第一個超級挑戰,竟非紐約被淹沒或全球過熱導致失收和饑荒,而是由體積只0.1微米的COVID病毒所引起的一場大流行,至今感染人數超過2200萬人,死亡人數近80萬,最厲害是導致人類史上從未見過,已超過半年的世界交通、經濟和生活大停頓!毋須爭拗COVID來源地,更重要的是冠狀病毒已非首次出現,早前已有SARS和MERS,愈來愈頻密的出現肯定跟環境和氣候變化有關。

    半年前我提出一個新觀點,從整個地球生態環境來看,人類不要太過驕傲,可能我們才是「病毒」,感染地球發燒了,可能反而COVID是地球派來對付「人類病毒」的抗體!這個忠於地球,但「出賣人類」的理論,已有不少客觀證據。

    全球航空班次減少了八成至九成,陸上交通量亦下跌不少,碳排放大減。Mother Nature的恢復能力不錯,連最污染的印度、巴基斯坦和一些中國城市,近期空氣質素都大有改善。香港的藍天白雲20年來罕見,連維港都變藍了!

    今次大流行,已不止是一個給予人類的警告,其實已是一個非常有效阻慢人類破壞地球的武器!原來不用等到全球人口過多,生活環境非常擁擠、糧食短缺,空氣更差等情况出現,人類才需放緩發展。經全球交通系統,病毒已迅速傳播到幾乎全球每個角落,即使人口疏落的美國州份如蒙大拿和阿拉斯加,都成為疫情熱點,社會被迫停頓!

    COVID大流行可能已為人類發展定下一個「semi-hard limit」(半硬性限制)。正確一點來說,不是說完全不可繼續發展,而是要適應和改變發展方向。更subtle(微妙)但非常重要的另一點是連所謂「自由」、「民主」、「私隱權」和「國家主義」等模糊概念,亦必須調整得更清晰和更科學化。

    標指再創新高 反映市場樂觀

    有人可能以為我杞人憂天,疫情必將很快消失,疫苗即將研發成功,最遲明年必可回復「正常」,可「報復式」環遊世界!最佳證明是美股標普指數,如不樂觀,怎可再創歷史新高!

    非常渴望童話式美好結局,我也極渴望自由自在到處旅遊!標指創新高我也高興,但在Robinhood年代,炒股已成為類似《Fortnite》的另一個遊戲,疫情下財富的意義亦已變得愈來愈抽象。

    美國傳染病專家Dr. Fauci說,今次COVID大流行是一場「完美風暴」。COVID傳染度超高,R0高達5以上,近日馬來西亞發現基因變異,傳染度或再升10倍,太恐怖了!全球測試大幅增加,治療方法不停改善,但CFR死亡率仍徘徊在3%以上,估計IFR約1%,即最少仍是豬流感的10至30倍。我曾指出COVID的死亡率極尷尬,如低如豬流感的0.03%,大概可置之不理,如高如伊波拉和禽流感的35%以上,那麼根本沒有選擇,只可保命為先。但COVID的平均CFR雖約3%,但病情的presentation(症狀)非常濶,不同年齡、健康狀况和其他未知因數,可出現截然不同嚴重度的病情,由毫無徵狀的帶菌者,到輕微呼吸道感染,到嚴重肺炎和死亡、中風和影響腦功能的情况都有,非常棘手。尷尬死亡率乘以高傳染度,就變成一個所有國家必須面對的天大難題。

    專家亦預計COVID將成為長期存在的風土病,只望病毒殺傷力逐漸轉弱,和愈來愈多人產生抗體。Dr. Fauci對疫苗的期望有限,估計有效率只約50%至60%,跟流感針相若,但有效期可能更短,只數個月。對很多人來說,此水平的疫苗,即使打了,仍未必夠膽四處旅遊。

    不同國家對處理疫情有不同看法。最愚蠢的說法是因COVID而死的只80萬,遠少於1918年大流行估計死的5000萬至1億人,根本不值得停頓經濟!這說法有兩個嚴重問題,首先如過去半年世界沒有停下來減慢傳播,至今死亡人數必已經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另外,現代醫學昌明,資訊發達,當然比百年前更珍惜生命,怎可能甚麼也不做!

    自由、私隱權,甚至民主都是有條件和限制的。每個人當然應享有某程度的言論和行動自由,但前設是不可影響其他人的健康、人身安全和相同權利。例如很多美國人以自由為藉口,拒絕戴口罩,是極度自私的行為。全球不少國家,都已立法強迫戴口罩,因為所謂個人自由,可嚴重影響公共健康!

    放大到一個國家層面,譬如某個國家,所謂民主地決定採取反科學的群體免疫政策,例如瑞典、巴西和更混亂的美國,他們的自私但錯誤決定,除會害死自己國民,亦可經旅客和貨運等途徑,把病毒傳播到世界各地!我不認為最近發現巴西凍肉含COVID病毒是純意外,絕對跟巴西無意抗疫有關。

    多國料續嚴控旅遊限制

    未來數年旅遊將是個大考驗。理論上如一些國家的感染率差不多(例如歐盟),實毋須封關。但政治上行不通,每個國家都有責任阻止任何外國威脅入侵,包括病毒、罪犯和恐怖分子等。我預計絕大部分國家,即使疫情稍有退減,仍不會恢復完全自由旅遊,很多國家將嚴控入境人數,大部分免簽證安排都將被取消,相反極可能在入境前後都要求健康測試。

    還有一點,未來所有國家都必提高警覺,很多防疫措施,包括要求社交距離和戴口罩,旅遊限制,WFH和上學等,都將變作(半)永久安排,更需為未來出現新疫症作準備(必然)。所有國家也需改變發展計劃,尤其興建機場,拓展航空和旅遊業等。

    隨着5G、IoT和AI等技術發展,不少國家或將長期要求遊客(甚至國民)在手機上安裝所謂「健康碼」,或更有效的穿戴式「健康鈪」,有助監測個人健康和整個社會的疫情發展。據說下一代的Apple Watch,已將有測體溫功能,我期待未來可加設快速測試各種病毒功能!

    科技防疫 自由私隱需取捨

    不少人又拿出《1984》來嚇人,政府將侵犯私隱權,收集個人DNA資料,監察行蹤等。但在大流行的真實威脅下,政府有責任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和權利,此考慮凌駕所謂個人私隱權。「自由」和「私隱」變成一個取捨,如看重私隱,譬如不願戴健康鈪,或會被某些國家拒絕入境,或需要隔離。但如同意穿戴,反而可「較自由」行動和免隔離。

    我的願景永遠一樣。如要有效應付大流行、氣候變化和核武等威脅全人類挑戰,實需要美、中和其他國家衷誠合作,以科學為本,共同找出最有效和合理的解決方法。很多已過時的政治和經濟概念,都需要update和改變。

    不要再被《1984》的洗腦式膚淺口號愚弄和嚇倒。能實時掌握疫情、經濟、氣候和社會安全等重要信息,善用科技服務人民的「Big Brother」,並非一個反烏托邦的寫照。這是個實事求是,願意承擔責任,理性應付問題的現代政府。

    (中環資產持有騰訊及Apple的財務權益)

  • 鬥羅大陸小說結局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14 17:16:38
    有 10 人按讚

    【推理小說年代流行事物詭計如何設計】潮不潮一看就知道

    話說當風暴降生的龍后丹妮莉絲(Daenerys)前方桌面出現一杯星巴克外帶咖啡杯時,螢光幕前追劇的冰火粉整個都傻眼了-這不可能吧,咖啡企業的觸角何時抵達了維斯特洛大陸?!難道這是另類穿越,不小心越過了界?

    這種震驚到叫人吃手手的地步,大概也只有中國古裝宮鬥戲的出包可媲美了,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後宮.如懿傳》裡有一幕渣隆與如懿正在用膳,結果畫面中竟然有一包抽取式衛生紙-天啊,瑞凡,這真是太神奇了不是?!

    其實鄉民會這麼震驚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我們都心知肚明,一部細節考究的戲劇,年代流行事物,也就是俗稱的故事背景道具,一點也馬虎不得,要不然就糗大了,即便是虛構的故事也一樣,除非從現代穿越帶回了過去。

    其實坦白講,年代流行事物詭計的設計很分歧,大至國家大事,小至生活日常用品或那些年我們追的明星與音樂等,都非常考驗讀者功力(其實也很考驗作者搜查、吸收與轉化的能力),燒腦指數並不遜於其他,有些時候還燒的不知不覺,讀者到最後才知道上當受騙(哭)。

    畢竟流行這東喜,就像有人說FB是老人用滴(!),年輕世代(?)根本從IG出發到各新型態的社交軟體去了,所以其實關於O年級生的「級距」差異,不管是食衣育樂與科技,有些時候不仔細或不熟悉的話,都是比較不容易被察覺的。

    最慘的是,有些時候真不知道,就真的不知道了,特別是文本本來就打算要這樣誤導,那就真的完全無法知道。

    如有時篇章人物劇情推進,具有高度的銜接性,乍看下以為是單人生命事件,結果最後才知是以流行年代事物,來作為相仿的兩人故事,彼此區分差異的關鍵,叫人氣極!

    因為這詭計具有特殊性,這裡分別以各具特色的四本小說-羅倫.布克斯(Lauren Beukes)《我會回來找妳》(The Shining Girls)、提子墨《水眼》、陳浩基《13.67》與乾胡桃《愛的成人式》來說明。

    《我會回來找妳》故事行進因為不是一般常見線性因果關係,比較類同生物化石岩層剖面的示意,所以乍看風馬牛不相及的時間跳接與連環犯罪,原來是以美國30-90年「不容世俗既定規則的『閃亮女』」為獵物,穿越犯下罪行,這其實隱喻了社會時代風氣對女性施加的惡意與暴力。

    事實上,這種史地跳接的目不暇給,有許多變異,如《水眼》一書也非常有趣-或許是因作者上天下地的博學雜識與豐富旅遊經歷,所以系列作品的懸疑,往往都於風光明媚的場景,串接奇聞軼事的謎,讀來叫人目不轉睛。

    此書以16世紀美洲大陸原住民傳說、1859年加拿大歐肯納根湖九號礦場失蹤案,再至2019年歐肯納根湖狂風岬,一連串彷彿裝置藝術的神秘案件,關鍵解謎卻是怪物般的人心,喜歡知識獵奇與風光遊歷的讀者,不容錯過。

    不過提到流行年代事物詭計,更不能不提香港作家陳浩基《13.67》,本書社會寫實與本格兼具,以2013至1967年香港,每十年轉換重心,六個篇章「逆時回溯倒敘」,警探關振鐸傳奇辦案的一生,也是香港社會脈動的顯影。

    從此書也可理解,過往「警察」一詞的代表意義,已經時過境遷,不可同日而語,這也可算是年代流行事物可用以區別的差異。

    最後,乾胡桃《愛的成人式》的結構真得說設計的相當奸巧(X),以正反AB兩面的翻轉與前後對應,描寫1987年日本靜岡縣與東京間「鈴木」先生與小繭的愛情故事。

    可人物史地事件與小說名的雙面意義,「登大人」的結局,在最後一頁倒數第二行,驚見「情人間的馴養與復刻」的闇黑心機。

    所以年代流行事物詭計,說穿了,就是要知道O年級生的經典項目或懷舊回顧,各時各地人事物與社會氛圍差異,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就像如果未來人寫小說要穿越到現在,他們一定要知道此時此刻,臺灣的防疫做得最嚴謹。

    想當年我最著迷的,是瓊瑤阿姨的《還珠格格》,由演員蘇有朋跟趙薇主演的五阿哥跟小燕子簡直深植人心,甚至每每聽到動力火車唱的〈當〉,開頭揚起啊~啊~啊~就會本能反應跟唱(暴露年紀)。

    不過現在想來,那首歌詞真的有個部分唱對了,「當時間停住~」這就是年代流行事物詭計的最好註腳吧。

    不過最後還是要補一點提醒,因為此一詭計的寫作過程,必須先經特定年代人事物史地相關資料等的查找,加以消化吸收整理後,最後才加入角色刻畫的互動劇情。

    資料可多可少端看故事逆轉設定,但如果說歷史感很差,或對龐大資料沒有處理能力,詭計的選取則不建議選取此計。人都說天涯何處無芳草,推理寫作又何處沒詭計呢?

    寫作第一要義或許是先盡量不要弄死自己(X),或是說,最好要能先知道自己的優勢特點與適性,當然也不排除意外寫出自己認為或過往並不擅長的驚喜作品。但一般而言,初學者想要上手,請先從自己熟悉或能駕馭的先行。

  • 鬥羅大陸小說結局 在 靜靜讀一本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04-21 20:43:38
    有 61 人按讚


    貼近真實人生的間諜小說-----《使命曲》

    約翰.勒卡雷是我的最愛,很多朋友都知道。

    他的文字太晦澀,故事太沉鬱,結局太錐心,有朋友說。但較之伊恩.佛萊明的幽默浪漫,湯姆.克蘭西的邪不勝正,對我而言,約翰.勒卡雷筆下愛恨糾葛,善惡曖昧的世界,無疑更貼近人生的面貌。

    從小在大人堆裡長大,沒有什麼真正玩伴可言的我,向來靠著書本餵養想像力,滿足好奇心,從希臘神話到日本妖怪怪譚,從亞森羅蘋到福爾摩斯再到克莉斯蒂,及至童年即將結束之際,《讀者文摘》出版的厚厚一本叫《間諜與秘密》還是什麼的,講述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情報行動的精裝書,已經成為我百讀不厭的故事集,每晚躲在棉被裡,就著手電筒的微弱燈光讀得渾然忘我。只是,當時對那個秘密世界心嚮往之的懵懂女孩,怎麼也沒想到,有一天,間諜與秘密竟然成為真實的生活風景。

    很長一段時間,做的是「一道門隔開兩個世界」的工作,門裡與聞無阻的事事項項,出了門全是不能向任何人提及的高度機密,專任信差,保密傳真,電話反竊聽是基本配備,甚至連家用電話講到一半,突然有個聲音插進來說:「有重要電話要撥進來,請先把電話掛掉」這種電影情節都會活生生上演。而辦公室裡來去的,也不乏各路傳奇人物,但令人納悶的是,再怎麼威名在外的「情報頭子」,近距離接觸時也都是慈眉善目,溫文爾雅,十足好丈夫好爸爸的模樣,和想像相去甚遠。

    有一年,因著莫名的機緣巧合,奉派到美國受訓。位在洛杉磯近郊聖塔莫尼卡海濱的蘭德公司是和美國國防情報單位關係極其密切的智庫,專為環太平洋地區國家開設的國家安全與情報規劃訓練,不只講師赫赫有名,身邊的同學也都是實戰經驗豐富的各國國家安全部門重要成員。初夏的南加州陽光迷人,出了課堂,一夥人常戀戀不捨的吹著溫暖的海風,放空清談,除了工作,無所不聊。某個異國城市的奇特風情,上一次家庭渡假的美好回憶,青春期孩子的搞怪難應付,比我資深年長許多的他們所思所想,所愛所戀的,都和尋常的中年人一樣,雖然做的是在他人眼中極不尋常的工作。情報工作人員,或者所謂的「間諜」其實也是平凡人,在聖塔莫尼卡火紅燦爛的落日餘暉裡,我深刻體會到。


    對於像我這樣成長於冷戰的世代,東西集團的絕對與全面對立,就如同天地日月一般,是無可迴避的既定事實。漫長的歲月裡,意識型態宰制了整個世界的運轉,也型塑了生活於其間的每一個人的觀點與視野。我正你邪,彼惡吾善,在國家利益與民族大義的旗幟下,一切的狡詐欺偽盡皆合理正當,一切的個人犧牲都是為完成歷史志業值得歌詠讚頌的英雄事蹟。

    然而,這些或自願或無奈在大棋局裡扮演小卒子的所謂英雄,難道不也是「人」嗎?難道沒有過去未來,沒有情義愛恨嗎?意識型態的爭鬥,難道就可以抹滅他們作為一個獨立個人的存在嗎?我常好奇尋思。而這也正是約翰•勒卡雷的作品之所以吸引我的原因。

    勒卡雷筆下的間諜從來都不是依附故事情節而存在的角色,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所以我們會看見他們在擺脫職業身份之後的「人」的面貌,看見他們的人生難題,聽見他們的自我質疑,體會他們的痛苦掙扎,知道他們在偽裝的面具之下猶有溫暖的人性。間諜不是某種特異變種的人類,而只是做著間諜工作,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勒卡雷的體悟,我心有戚戚。

    恆常探討「忠貞」與「背叛」,「權力」與「人性」的勒卡雷,在人人預言間諜小說將死的後冷戰時期,反倒開拓出更寬廣的創作視野。跨國企業,幫派犯罪,恐佈組織,種族屠殺,有太多以各種型態發動的戰爭,以各種名目包裝的秘密行動,可以作為勒卡雷剖析人心的場景。因為不管時空再怎麽變遷,人性永遠是最引人入勝,卻也是最難以得到解答的課題。

    在他的第二十本小說《The Mission Song》裡,勒卡雷藉由英非混血的頂尖口譯員小薩,揭開跨國企業與國家機器聯手掠奪非洲的陰謀,也再一次問著他遠自六○年代就一直反覆質疑的問題:「我們該效忠的是誰?」是我們的國家?是我們所愛的人?還是我們以為早就已經不存在的良知?

    精通多種語言的小薩身世複雜,是傳教士父親與非洲少女的私生子,娶了家境富裕的女記者,卻愛上非裔護士。他受聘參與開發剛果的秘密會議,得悉金錢與權力勾結的跨國陰謀,在身份認同、情愛糾葛、道德理想與現實利益的拉扯下,一步步走上始料未及的道路。勒卡雷以第一人稱敘事,帶我們深入小薩的內心世界,看見他的傷痕,他的想望。而隨著小薩的步履,我們也彷彿踏進了康拉德與葛林的黑暗大陸,被迫目睹文明世界對蠻荒大地的肆虐擄掠,再也不能視而不見。於是,我們會感同身受,和小薩一起問著:「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該做什麼?」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儘管明知道結局會是什麼。

    主宰命運的,向來就不是詭譎多變的世局,而是人心深處雖黯淡卻不曾熄滅的希望。誰說勒卡雷的小說不是最貼近真實人生的故事呢。

    (《使命曲》專文推薦 )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