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高雄紙類回收到府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高雄紙類回收到府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高雄紙類回收到府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高雄紙類回收到府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陳信諭 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北歐如何處理垃圾 昨天那篇誤刪,今日再重傳 #有聽過北歐如何處理垃圾嗎 (小編) #垃圾不分藍綠柯柯 (小編) 🔥讀者投書 【人間天堂的北歐怎麼處理垃圾?】 文 / 吳祐辰 (生活北歐超過十年的高雄人,現居丹麥哥本哈根) (好讀網頁版:htt...

  • 高雄紙類回收到府 在 陳信諭 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5-01 00:12:13
    有 19 人按讚


    北歐如何處理垃圾
    昨天那篇誤刪,今日再重傳

    #有聽過北歐如何處理垃圾嗎 (小編)
    #垃圾不分藍綠柯柯 (小編)
      
    🔥讀者投書
    【人間天堂的北歐怎麼處理垃圾?】
    文 / 吳祐辰 (生活北歐超過十年的高雄人,現居丹麥哥本哈根)
    (好讀網頁版:https://takaogooday.org/20180429 )
      
    之前,好過日探討高雄中區焚化爐何去何從的議題,有版友提到北歐的垃圾處理成功經驗。致力環保和永續議題的北歐,的確在垃圾處理有著先進的技術和觀念,是各國的典範。
      
    難道北歐大家都做好垃圾減量,所以很好處理嗎?提供一份數據,相信跌破大家眼鏡。
      
    1. 北歐各國的垃圾量在全球名列前茅:每人每天平均垃圾量,丹麥1.97公斤,瑞典1.26,都比起台灣0.84高出許多。
      
    2. 垃圾焚燒的比例也是世界數一數二高,超過90%的垃圾會被回收再利用或焚化,只有少於1%會進掩埋場。
      
    3. 人口只有台灣1/4、面積只比台灣稍大的丹麥,有著比全台灣更多的29座焚化廠。
      
    那這樣,到底北歐的經驗,有什麼值得高雄借鑒的地方呢?
      
    ◾詳細的資源回收做起
      
    怎麼做呢?
      
    丹麥政府相信,垃圾的處理從源頭的垃圾分類做起最有效率,於是努力教育民眾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瑞典和丹麥每個社區會有各式資源回收,在常見的回收類別中有些還要細分更小的類別,例如,紙類回收還要細分紙張或硬紙板。
      
    大型垃圾要到更細分類的資源回收場丟棄,例如玻璃要細分無色或有色,多達36類。如果東西還堪用,還可以放在指定的區域,讓有緣人來取用,減少垃圾量。
      
    ◾強大的後端自動化分類處理
      
    但是,只靠個人的垃圾分類是不夠,事實上,北歐強大的後端處理也是重要的關鍵喔。
      
    瑞典焚化爐,有著強大的自動化分類系統,把垃圾在燃燒前更嚴格的篩選分類,降低燃燒混合垃圾產生的有害物質,提高回收率和焚化爐的運作效率。燃燒後的殘渣還要再進行分類篩選,確保充分的回收利用。
      
    丹麥和瑞典的廚餘回收需要裝入政府免費提供的綠色袋子內,焚化廠的機器可以把袋子和內容分離。這樣做家家戶戶處理廚餘起來很乾淨又簡單,不用擔心各種汁液和臭味的問題。
      
    而燃燒廚餘的沼氣,還可以提供給公車當作生物燃料,循環經濟、一魚兩吃。
      
    ◾走進民眾生活的焚化廠
      
    焚化廠燃燒垃圾產生能源過程稱為WTE (Waste-to-Energy),或廢棄物能源回收。燃燒不僅可以減少垃圾體積,還可以發電,和透過地下管道為家戶供暖。
      
    瑞典約20%的暖氣來自焚燒垃圾的能源、丹麥的Amager Bakke焚化廠每年至少為16萬戶家庭供暖和6萬戶家庭供電。
      
    北歐焚化廠的密度之高,讓政府必須思考如何讓生硬的焚化廠融入一般人的生活。第一要務是焚燒後的廢氣,在經過層層過濾後,粉塵全部吸附,排放出來的廢氣,比廚房或烤肉造成的環境危害更低。

    維持焚化爐運作的穩定需要足夠的垃圾量,為了補足垃圾不足的缺口,北歐開始由鄰國進口垃圾,成為另一項奇景,讓垃圾處理變成一筆賺錢的生意。
      
    外觀和功能的改進,化解了市民對焚化廠的厭惡感。Amager Bakke焚化廠利用屋頂和外牆空間,建造人工滑雪場和攀岩場開放民眾使用,今年夏天即將開幕。
      
    你能想像,週末假日來去焚化廠休閒運動的情景嗎?
      
    ◾高雄如何借鑒北歐經驗

    提高垃圾焚化比例是台灣努力的方向,近幾年亦已有顯著成果。高雄有著三座焚化爐,分佈在高密度的市區中間,更是應該思考如何走入大眾的生活。或許台灣和北歐的社會環境背景不盡相同,但北歐的經驗還是值得我們思考,如何透過制定標準,或是人人皆可感受到的回饋系統,扭轉民眾對焚化廠的刻板印象。北歐幫鄰國處理垃圾,就好比高雄幫外縣市代燒垃圾,如果處理得宜,相信雙贏的局面是可以創造的。
      
    衍伸閱讀:
    📌垃圾處理三缺一?中區焚化爐何去何從?:https://goo.gl/YcPYXd

  • 高雄紙類回收到府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4-30 17:17:36
    有 109 人按讚


    #有聽過北歐如何處理垃圾嗎 (小編)
    #垃圾不分藍綠柯柯 (小編)
      
    🔥讀者投書
    【人間天堂的北歐怎麼處理垃圾?】
    文 / 吳祐辰 (生活北歐超過十年的高雄人,現居丹麥哥本哈根)
    (好讀網頁版:https://takaogooday.org/20180429 )
      
    之前,好過日探討高雄中區焚化爐何去何從的議題,有版友提到北歐的垃圾處理成功經驗。致力環保和永續議題的北歐,的確在垃圾處理有著先進的技術和觀念,是各國的典範。
      
    難道北歐大家都做好垃圾減量,所以很好處理嗎?提供一份數據,相信跌破大家眼鏡。
      
    1. 北歐各國的垃圾量在全球名列前茅:每人每天平均垃圾量,丹麥1.97公斤,瑞典1.26,都比起台灣0.84高出許多。
      
    2. 垃圾焚燒的比例也是世界數一數二高,超過90%的垃圾會被回收再利用或焚化,只有少於1%會進掩埋場。
      
    3. 人口只有台灣1/4、面積只比台灣稍大的丹麥,有著比全台灣更多的29座焚化廠。
      
    那這樣,到底北歐的經驗,有什麼值得高雄借鑒的地方呢?
      
    ◾詳細的資源回收做起
      
    怎麼做呢?
      
    丹麥政府相信,垃圾的處理從源頭的垃圾分類做起最有效率,於是努力教育民眾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瑞典和丹麥每個社區會有各式資源回收,在常見的回收類別中有些還要細分更小的類別,例如,紙類回收還要細分紙張或硬紙板。
      
    大型垃圾要到更細分類的資源回收場丟棄,例如玻璃要細分無色或有色,多達36類。如果東西還堪用,還可以放在指定的區域,讓有緣人來取用,減少垃圾量。
      
    ◾強大的後端自動化分類處理
      
    但是,只靠個人的垃圾分類是不夠,事實上,北歐強大的後端處理也是重要的關鍵喔。
      
    瑞典焚化爐,有著強大的自動化分類系統,把垃圾在燃燒前更嚴格的篩選分類,降低燃燒混合垃圾產生的有害物質,提高回收率和焚化爐的運作效率。燃燒後的殘渣還要再進行分類篩選,確保充分的回收利用。
      
    丹麥和瑞典的廚餘回收需要裝入政府免費提供的綠色袋子內,焚化廠的機器可以把袋子和內容分離。這樣做家家戶戶處理廚餘起來很乾淨又簡單,不用擔心各種汁液和臭味的問題。
      
    而燃燒廚餘的沼氣,還可以提供給公車當作生物燃料,循環經濟、一魚兩吃。
      
    ◾走進民眾生活的焚化廠
      
    焚化廠燃燒垃圾產生能源過程稱為WTE (Waste-to-Energy),或廢棄物能源回收。燃燒不僅可以減少垃圾體積,還可以發電,和透過地下管道為家戶供暖。
      
    瑞典約20%的暖氣來自焚燒垃圾的能源、丹麥的Amager Bakke焚化廠每年至少為16萬戶家庭供暖和6萬戶家庭供電。
      
    北歐焚化廠的密度之高,讓政府必須思考如何讓生硬的焚化廠融入一般人的生活。第一要務是焚燒後的廢氣,在經過層層過濾後,粉塵全部吸附,排放出來的廢氣,比廚房或烤肉造成的環境危害更低。

    維持焚化爐運作的穩定需要足夠的垃圾量,為了補足垃圾不足的缺口,北歐開始由鄰國進口垃圾,成為另一項奇景,讓垃圾處理變成一筆賺錢的生意。
      
    外觀和功能的改進,化解了市民對焚化廠的厭惡感。Amager Bakke焚化廠利用屋頂和外牆空間,建造人工滑雪場和攀岩場開放民眾使用,今年夏天即將開幕。
      
    你能想像,週末假日來去焚化廠休閒運動的情景嗎?
      
    ◾高雄如何借鑒北歐經驗

    提高垃圾焚化比例是台灣努力的方向,近幾年亦已有顯著成果。高雄有著三座焚化爐,分佈在高密度的市區中間,更是應該思考如何走入大眾的生活。或許台灣和北歐的社會環境背景不盡相同,但北歐的經驗還是值得我們思考,如何透過制定標準,或是人人皆可感受到的回饋系統,扭轉民眾對焚化廠的刻板印象。北歐幫鄰國處理垃圾,就好比高雄幫外縣市代燒垃圾,如果處理得宜,相信雙贏的局面是可以創造的。
      
    衍伸閱讀:
    📌垃圾處理三缺一?中區焚化爐何去何從?:https://goo.gl/YcPYXd

  • 高雄紙類回收到府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1-18 11:00:39
    有 1,005 人按讚


    還記得「外星寶寶」資源回收桶嗎?你知道為什麼當年街上的藍色外星寶寶會突然消失無蹤嗎?

    2014年春天,高雄楠梓加工區附近的楠陽路上,外星寶寶資源回收桶。(謝謝網友沈嘉晉拍攝分享,拍攝地點:http://goo.gl/SXma2m).

    1989年11月,環保署舉辦「資源回收桶外星寶寶命名活動」,將購自荷蘭的「外星寶寶」資源回收桶,依其顏色與負責回收的資源種類加以命名,以利使用者分辨;藍色的「藍博士」回收紙類,黃色的「黃金鼠」回收金屬類,綠色的「翡翠蛙」回收玻璃類,紅色的「紅辣椒」回收塑膠類。

    不過後來街頭上只出現了黃、綠、紅三個顏色的外星寶寶,獨缺「藍博士」,原來是環保署擔心會有民眾將菸蒂丟進資源回收桶而引起火災,故臨時決定不引進用來收集紙類的藍色外星寶寶。1992年底,環保署決定讓外星寶寶告別街頭,終結了他們短短3年的資源回收生涯。

    從下面這篇刊登於1993年1月出版的《廣告雜誌》第21期的文章,我們可以大致瞭解外星寶寶在台灣環保史的來龍去脈。

    市場觀察:吃力不討好 外星寶寶告別街頭
    文/陸蕙敏

    三年前在當時的環保署長簡又新鼓吹下,由台灣區汽水公會出資自荷蘭購買引進的「外星寶寶」資源回收桶,曾掀起一場六十餘萬小學生的「命名秀」。

    三年後,這批受小學生喜愛的外星人,因「水土不服」而屢遭立委抨擊,寶特瓶押瓶費制度實施後,這批外星寶寶逐無用武之地,終至遭到撤除的命運。

    對環保署此一決定,許多民眾皆感愕然。就讀銘傳國小的葉雲失望地說:「那麼可愛的外星寶寶,為什麼要送走呢?」在公告撤除後,有些回收桶也被民眾貼上「大家請求不要送走」的紙條。

    於民國78年正式啟用的外星人資源回收桶,在環保署一連串的宣傳下,以教育觀點來看,在中小學校園內頗有宣導成效。然而,「外星寶寶」從引進到撤除十分荒謬,不僅暴露出政府訂定政策的粗糙,也顯示一直面臨困境的資源回收管道仍待加強。自引進以來,外星人資源回收桶較為人所詬病之處包括:

    一、製造成本過高:製造成本需3200萬元,另外還要加上吊車、清洗車的維護費至少1000萬元。雖然惜福基金會強調資源回收不能以價錢來衡量其價值,但主婦聯盟秘書長林玉佩表示,國內有能力自製資源回收桶,並不需購買如此昂貴的資源回收桶。

    二、規劃欠周:外星寶寶引進前,政府並未考慮其過於龐大的面積,不適合寸土寸金的台灣;而前後兩批高達170、156公分的回收桶也不利於兒童投擲。

    三、國人觀念未能配合:在國人尚未普遍有資源回收的觀念時即引進,許多民眾把外星寶寶當成一般的垃圾桶,以致回收的物品中有70%為無法回收的垃圾。甚至計劃中專門收集紙類的「藍博士外星寶寶」,也怕民眾會丟棄菸蒂引起火災而不敢引進。

    四、回收效率太低:一位從事資源回收工作的人士抨擊,寶特瓶押瓶費制度實施後,一年的回收量就達兩億六千多萬支,而外星寶寶一個月的寶特瓶回收量卻只有966萬支。

    除了引進推廣過程有諸多瑕疵外,環保署在立法院決議後,立即要求惜福基金會在去年底前完全撤除,卻未曾指示如何處理外星寶寶,則造成資源回收工作的斷層。

    目前實際運作的資源回收管道除惜福基金會外,尚有地方環保局資源回收及結合古物商的台灣省廢棄物運銷合作社系統。前者的推行仍處於披荊斬棘階段,而向來與傳統拾荒工作結合的資源回收管道又不被政府重視。

    被惜福基金會自詡為具宣導作用、為環保打先鋒的外星寶寶退出資源回收系統後,資源回收這條路要怎麼走,環保署似乎更應費心思量一番,以免做出吃力不討好、只重噱頭的政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