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孟鑫|19:00》
🚶🏻♀️ 2020年12月12日~2021年2月26日 ⚠️已結束
📍 谷公館 @michael_ku_gallery
🚇 #忠孝敦化 #台北小巨蛋
🕰 週二至週六11:00~19:00
大家好久不見👋🏻
在這快一個月沒發文的時間裡,還有看展嗎!🤣
提醒一下大家,exh...
《石孟鑫|19:00》
🚶🏻♀️ 2020年12月12日~2021年2月26日 ⚠️已結束
📍 谷公館 @michael_ku_gallery
🚇 #忠孝敦化 #台北小巨蛋
🕰 週二至週六11:00~19:00
大家好久不見👋🏻
在這快一個月沒發文的時間裡,還有看展嗎!🤣
提醒一下大家,exhibition fyi 就算沒發文
還是可以在主頁 #精選動態 裏找近期的展看🌟
展期過了,還是選擇介紹給大家的《19:00》
是一個即使沒有去看,還是必須了解一下的展👍🏻
以生活中「常見」但「容易被忽視」的物件作為創作的出發點,巧妙的轉化空間💭
▪️關於石孟鑫 @jimmy_shihmh
在2020年以現成物構成的空間裝置《A》,獲選 #高雄獎 首獎。目前就讀於台南藝術大學造形所,作品以雕塑和空間裝置為主,近期創作常使用生活中的現成物去拼裝、變形,回應建築物中不被使用的畸零空間,讓物件和空間產生對話。
▪️《( )》圖1
一走進展場就會馬上看到的「括號( )」外形的球燈柱,這種燈柱常在台灣地方工廠或社區大樓門口看到,人可能因為它太過「日常」而忽略其存在。藝術家覺得「它們很像保鑣,或踩住界線的物件」,因此將它們擬人化放進展場,當觀眾走進室內卻看到應屬於室外的物件,因而產生唐突的荒謬感。
▪️《轉轉》圖2~4
由冷氣外機與理髮廳外的旋轉燈兩者結合:藉由冷氣外機的風扇帶動旋轉燈通風口轉動,同時,與通風口相連的色條也隨之產生流動。看似是實物的冷氣外機和旋轉燈,其實是石孟鑫利用木材與壓克力等材料製作而成的再現物件,風、光、電也是這件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
▪️《蝴蝶》圖5
「花與蝴蝶在我們認知中是相互吸引的關係,在他們之間我放了罩子、趕蠅器進行干擾,兩組物件交叉作用,呈現出似乎被什麼吸引,卻同時被困住的狀態。」
這是一件結合了台灣傳統市場常見驅趕蚊蟲的裝置、台式飯菜罩、店家常用的橡膠製腳踏墊,以及購自荷蘭阿姆斯特丹機場商店的矽膠蝴蝶和鬱金香等,組成所謂「調整後的現成物」(adjusted readymade)。「調整後的現成物」可見於20世紀初,當資本與消費主義日益盛行,日常用品也成了藝術家試驗的對象,利用這些物件的連結,創造出不合條理或富詩語的模式。
▪️《Waiting》圖6
《Waiting》可見牆上附著了一些放大鏡,從放大鏡側面角度,可瞥見牆上映現出與之相對的空間景物,一個個縮小顛倒的成像,同時也摸索著透鏡與折射光對應的幾種可能性。
▪️《火》圖7
和朋友烤肉時,大家凝視火焰而映照在臉龐的暖調光,與宿舍熄燈後手機藍光映在室友臉上的冷調光,是石孟鑫《火》的構想來源。他將筆電面向牆角,一方面與被放置在展場對角線、同樣背對觀眾的《尿尿小童》相呼應,另一方面也令人聯想到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只不過,讓人誤以為是看見「真實」的火炬之光變成了LCD之光,手機、電腦等媒介無時無刻傳播海量資訊,人們享受數位科技帶來的便捷,也焦慮著失去它們的失落,同時又厭惡受其掌控的矛盾。「火」是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關鍵角色,然而,在數位世界裡,人們失去了與自然互動的感知能力,科技取代了真實感官的體驗,火光也只是幻形。
*截錄自《國藝會線上誌》
自我感想|
在閱讀藝術家的資料時,得知他為了嘗試其他創作型態,規定自己「一年內不能做雕塑」,暫時割捨熟悉的創作形式。我認為這樣的決定非常需要勇氣,而且他還是從「雕塑」轉至「利用現成物件」創作!
同時,他也放慢生活步調,開始注意過往未曾留心的生活細節,如:球燈柱、冷氣外機等。我覺得這是每個在忙碌生活的大家需要做的事。有時被「未完成事項」或是「希望自己再做更多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雖然想做更多,卻反而感覺什麼事都沒做到。
所以如果大家有這種感覺的話,就放慢步調,認真去面對、去感受當下的一刻,才會讓自己感到真正活著吧💭不管是自己到一個地方走走散散心、還是閉上眼睛一分鐘仔細梳理自己、或是慢慢體會一口從來沒有細細品嚐的味道,都是會讓自己感到活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