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高雄捷運一日票多少錢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高雄捷運一日票多少錢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高雄捷運一日票多少錢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高雄捷運一日票多少錢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皮筋兒 Journe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張娟芬專欄:亡國感的逆襲 🔗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75174 🌻 本文作者張娟芬參與社會運動多年,關心性別、司法、人權等議題,著有《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殺戮的艱難》、《十三姨KTV...

  • 高雄捷運一日票多少錢 在 皮筋兒 Journe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1-12 19:47:56
    有 17 人按讚


    張娟芬專欄:亡國感的逆襲

    🔗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75174
    🌻 本文作者張娟芬參與社會運動多年,關心性別、司法、人權等議題,著有《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殺戮的艱難》、《十三姨KTV殺人事件》等書。德國漢堡大學犯罪學博士。
    #分享
    ———(以下內文)————

    「亡國感」,目前為止我們對它所知不多。它起於PTT,如果去查Google Trend,會發現「亡國感」首次在搜索引擎裡占有一席之地,是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到三十一日這一週。三月二十四日發生的大事,是高雄市長韓國瑜進中聯辦。這個人在一片紅色疑慮之中贏得選舉,當選之夜即高調宣布支持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是什麼呢?二〇一九年一月二日之後,已無疑義: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講話,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緊緊縫合,要把臺灣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韓國瑜上任未及三月,立即出訪香港,這個一國兩制的示範地;並且走進了中聯辦,「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香港的一國兩制指揮中心。他事前沒有向陸委會報備,事後拒絕透露與中聯辦的聯繫經過與會商內容。就在這一串新聞事件裡,「亡國感」出現了。

    流行語大抵如此:一聽就懂,心領神會,拿來就用;很快的,大家都琅琅上口了。在這個喜歡玩弄同音異字、以訛傳訛的大遊戲年代,「亡國感」又異變為更加俏皮的「芒果乾」。這樣的「亡國感」當然不可能有什麼定於一尊的標準定義,而反映了一種集體情緒。



    #潛規則:我們要看對岸的臉色

    二〇一九年初當我決定開設「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這門課時,驅動的力量也來自一種當時還無以名之的焦慮。這原不是我的守備範圍,但我感覺到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民主生活,已經面臨毀壞的危機。對政治略有參與的公民應當早已習慣,民主經常是警鈴大作的。可是,中國的攻勢從「九二共識」到「一國兩制」,已經又逼近了一步,半島電視臺臥底採訪所揭露的中國滲透手法與深入程度,更是觸目驚心。我不禁自問,這是不是臺灣民主的最後一個警訊?

    第一堂課,我放導演鄭有傑二〇一一年的短片,《潛規則》。一組人準備拍電影,外景選在一個學校操場的司令臺。但是導演看起來又愁又怒,原來司令臺的背景是好大一面國旗。美術說,「我避不掉。」導演說,「到時候片子賣不進去怎麼辦?」最後,最資淺的工作人員拿來鐵撬,大家合力將那塊國旗背板撬下,在國旗歌聲中,工作人員歡喜大喊:「要——倒——了——!」

    當那個國家象徵轟然倒下,只見導演兩眼發直,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好像快要中風。背板後的牆面久未經日照,顯得有點蒼白。那裡畫著一面巨幅秋海棠,上面寫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我問:「『潛規則』到底是什麼?明白地用語言把它說出來。」毫不扭捏的,第一個答案就直指核心:「我們要看對岸臉色。」

    對。就這麼簡單。

    「潛規則是誰訂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比較糊了,有人說是自願的,有人說是歷史與市場造成的,有人說也可以不要遵守啊。其實這注定是一個模糊的回答,因為根本就沒人知道誰制訂的。

    我再問:「潛規則與法律或政策有何不同?」

    「法律的話,感覺遵守法律跟制訂法律的人仍然是平等的。可是潛規則感覺是下對上的,要一直去猜測那個規則,想要討好在上位的人。」一個學生說,法律非遵守不可,潛規則卻有選擇的空間。另一個說:法律寫在那裡,可以去鑽它的漏洞,但是潛規則卻逃不開,因為不知道究竟是什麼。第三個人自動出面整合了雙方的論點:「法律之所以能鑽漏洞,是因為它很明確地寫在那裡,邊界很清楚,所以知道從哪裡鑽過去。潛規則逃不開,是因為它很模糊,也沒人把它講清楚,所以就算一個人選擇要服從潛規則,也可能逃不開。」我說:「對啊,就像小熊維尼,他本來是個卡通人物,結果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他變敏感了。」


    如此討論一輪,潛規則漸漸現形:它不經民主程序、冤無頭債無主,因此無法修正、無法討價還價,卻有著貨真價實的影響力。短片裡說得很明白,不避掉國旗的話,電影就進不了中國市場。電影這麼燒錢的產業,要不顧慮市場,實在挺難的。拍了背景有國旗的戲並不會被抓去關,但是會血本無歸,這使他們決定趨吉避凶,遵守潛規則。

    這部短片,距今八年。那時候,「不能出現國旗」還是低調、委婉、檯面下的原則,業界人士知道,但心照不宣。近年的潛規則已經不再低調了,要周子瑜、戴立忍公開道歉,都是刻意張揚的霸凌,目的是殺一儆百,唯恐你不知道!潛規則就是對於中華民國的各種政治象徵全面獵殺,是中國對臺灣的政治審查。

    如果你參與某個活動,被警察抓走,然後從高處墜落,或者從海裡浮起,但一律以「無他殺嫌疑」迅速結案;我們知道這是政治。這裡面有國家動用的公權力,有壓迫者、有受害者。潛規則看起來卻不是這樣,它看起像「個人選擇」、「市場機制」、「你自己願意的」;「不爽不要做啊,不爽不要來啊!」潛規則用的是經濟手段,國家公權力僅隱身其後,讓事情看起來不是「壓迫者欺負受害者」,而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就是用經濟手段來掩護其政治本質。

    《潛規則》為「中國因素」下了一個很好的注腳。所謂「中國因素」就是:臺灣的許多事情,是被中國「決定」的。其「決定」的方式,不一定是用政治影響,也可能是用經濟。

    但是,為什麼?臺灣的事情,不是應該用民主的方式決定嗎?

    「亡國感」這個集體情緒,它的核心就是這一句提問。臺灣的事情,為什麼不是用民主的方式決定?為什麼是由一個我們從未授權也無法影響的政權來決定?那民主算什麼?我們算什麼?

    #什麼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民主食材

    我在「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的課堂用了一款簡易遊戲「Democracy Cake」,由挪威的人權組織RAFTO(Rafto Foundation for Human Rights)設計研發、中原大學徐偉群教授引進,他很有創意地將這遊戲譯為「民主雞蛋糕」。每一組發一個蛋糕盤,然後提供二十幾種民主的「食材」,例如「言論自由」、「資訊公開透明」、「多元媒體」、「司法機關」、「立法機關」、「自由公平的選舉」、「公民投票」、「反歧視的法律」、「社會福利」、「正當程序」、「宗教與信仰自由」、「隱私權」等等。學生的任務就是用這些東西來建立自己的「民主雞蛋糕」。

    一桌子食材,看起來都像好東西,但是蛋糕盤只放得下六片蛋糕。協商與爭辯自不可少,但他們考慮的因素是什麼?一位學生寫道:「在選擇良心食材時不論哪一項都非常難以取捨,突然有個念頭覺得我們過得其實很幸福,這些食材其實圍繞著我們四周,或許臺灣民主仍然有其進步、改善空間,但大抵來說我們過的很自由,自由到這些食材像是理所當然就該存在的,像是天賦的,捨棄哪一塊都怪彆扭的。」

    另一位學生說:「這些良心食材,每一個現在看起來都好簡單,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就像呼吸一般自然;可是真要選六個來堅守,又尤其一想到我們很有可能將在之後失去這些權利,就更要選得戰戰兢兢。」

    真的戰戰兢兢,我看著他們把一片片蛋糕放上盤子,又拿下來。「每一個食材在被丟棄的同時,總是會有人提出在臺灣過往經驗中遇到缺乏此食材的恐怖情況,最後食材又會被順利救回。其實我很慶幸大家對於臺灣歷史的認識較深,讓討論變得更加有意義,但也覺得很困擾,因為這樣每個食材都變得非常重要,就無法選出最重要的六個食材。」綜合討論時,有一組幽幽地說:「我們想要做一個三層的蛋糕!」


    這是在桌遊與手遊中長大的世代,在高解析度影像中長大的世代。一款珍珠板貼上彩色紙的陽春遊戲,卻讓他們認真到產生選擇障礙,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這些東西「之後可能會失去」。

    可以想見,「立法機關」、「司法機關」、「言論自由」、「自由與公平的選舉」等等,是很受歡迎的食材。但有一組出人意表地選了「社會福利」。據說那是蛋糕盤上的最後一個空位,一位組員唸出「社會福利」卡片背面的定義:「政府應促成全面的支持系統,以確保人民能擁有健康、接受教育、經濟穩定」,真誠地看著大家說:「我覺得這就是民主制度的初衷。我認為有社會福利,才會成為一個有愛的國家。」那想必是莊嚴的一刻,全組的人都感動了。一位組員寫道:「原本還在爭論效益或結構的組員都同時安靜下來,神情從冷靜理性轉為溫柔,最後大家一致通過,將社福列入食材。」另一位組員瀟灑地總結:「社會福利是討論後決定釋出的立場,即便在層級上是較後期的目標。但理想是不必害羞的。」

    建立民主雞蛋糕只是第一階段。遊戲卡裡也有幾十個對民主的攻擊,我稱為「黑心食材」,例如「政府監控」、「言論審查」、「選舉詐欺」、「歧視」等等。第二階段的玩法是請同學運用他的民主雞蛋糕裡的六個成分,來抵擋這些「黑心食材」。這個民主遊戲來自北歐,難免有隔靴搔癢之處,因此我根據臺灣處境的特殊性,另外加了三個臺灣版的「黑心食材」:「以商逼政」、「資訊戰」與「非官方談判締約」。太過切身了,同學說看到這三項,「腦袋抽痛了一下」。

    面對攻擊,無力與挫折全部都跑出來了。「訊息戰、以商逼政、非官方締約一出現,瞬間就擊潰我們所有的良心食材,除了立法和司法,我們別無他法,而且還遠不及打壓這些早已滲透到民間的黑心食材,玩到最後大家都想放棄民主了。有一組說『用所有的黑心食材都可以對付這些東西』,我覺得好衝擊,確實這些大家這麼用力抵抗的不民主的『惡勢力』不斷逼近,為什麼我們還要堅守民主?常常自己在思考的時候也會這麼質疑。」

    「我們拿著良心食材想要拼湊出防禦姿態,但卻發現這該怎麼擋?怎麼擋都有漏洞……我們拿著良心食材去對抗這些邪惡,突然感覺像是天安門事件那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一幕:『肉身抵擋坦克』。」

    有一位同學想起了我在課堂上放的紀錄片,李惠仁導演的《蘋果的滋味》。「記得那時看完中嘉併購案的片段後感受到的是一股很重的無力感,即便我們獲得了資訊卻無能為力,在面對這三個中國因素的問題時我也感受到了一樣的無力。我開始回想紀錄片裡的中嘉併購案,當時有一群人發起了抗爭活動,雖然並沒有受到大媒體的關注,但那股力量是由人民的憤怒而起的,而那也正是我們最能夠直接參與的,也就是集會自由。」

    「把所有良心食材一併加進來之後,好像還是遠不及抵禦黑心食材的進攻,真的令人非常絕望。可是,其實上這堂課的同學都是盟友吧?自己想不出辦法,那就大家一起想,總會有辦法……雖然亡國感並沒有減少一絲,但是對於自己所捍衛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我知道我想說話、想當好國好民、想在政府底下擁有人權,所以即使我堅信的民主力量遠小於獨裁,我們還是得團結一致對抗。」

    #向內擠壓的委屈中蓄積著向外爆發的能量

    這是我對於「亡國感」的體察。在他們臉上,我讀到對民主的珍惜:每一塊「蛋糕」都不想放棄,因為認識到每一塊都重要。我讀到對於民主的深刻思考:我請他們說說各組的雞蛋糕成分有何異同,其中一組解釋,他們沒有選「社會福利」、「隱私權」、「受教權」,因為「我們盼望良善的立法、司法體制,和言論自由能帶給公民的民主素養,自然會發展出這些項目」。在有限的蛋糕盤裡,他們沒有選擇某一些,是因為那些可以從更為基本的元素推導而得;這些食材在他們眼中不是獨立存在的原料而已,他們已經想到了彼此之間的連動關係。他們對民主的認識,不只是知道氯是什麼、鈉是什麼,而且知道氯加上鈉會變成一種讓食物好吃的調味料,如果將氫、氧和鈉加在一起,則可以用來做肥皂或通水管。

    我也讀到擔憂、挫折、無力、絕望……與不甘願。還不願意投降或放棄的那種不甘願。這些情緒看似矛盾:擔憂、挫折、無力、絕望都是坐以待斃,不甘願卻是起身反抗。但如同前述兩段引文所示,這相反方向的兩種情緒,可以共存於同一個人的同一段表述。「亡國感」似乎不是一個單一向度的感受,它不僅是字面上看起來的被動、放棄、不作為而已;在向內擠壓的委屈之中,向外爆發的憤怒在蓄積。作用力產生反作用力,「亡國感」的內裡,有一個想要「逆襲」的驅力。

    #亡國感真正悼亡的對象為何

    值得追問的是,「亡國感」的悼亡對象為何?有人說,醒醒吧,你沒有國家,哪來亡國感?這是所謂臺獨。有人說,容納我們民主生活的,是中華民國臺灣,不管它叫什麼名字,它就是我的國家。這是所謂華獨。「亡國感」是哪一種?

    在同學的作業裡,「國」的問題鮮少被提起。兩千年左右出生的這一世代,成長於全球化的年代,國界已不似先前那樣銅牆鐵壁,他們對國族的情感與看法,恐怕很難用黑白分明的「非此即彼」來劃分。有的人幼年在中國長大,因為父母是臺商,中國和臺灣都是他的故鄉。有的人曾經在中國就學,有的人固定往返中國,因為父母之一是中國人。有的人擁有臺灣以外的其他國籍。有的人是新移民之子。有的人認真在評估,畢業後要不要去中國找工作。一位同學表達得很好:「對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國』是一個太難解的概念。臺灣史獨立成冊了,但我們的國名裡沒有這兩個字。」他們拒絕中國因素,並不是因為對中國有敵意,也不是因為對中國欠缺瞭解,而是因為臺灣有民主,中國沒有,他們從自己的經驗知道,臺灣的生活才是有尊嚴的人的生活。

    國族主義最需警戒的,不外乎兩點,其一是身分的排他性,其二是它經常召喚個體為國家犧牲。「亡國感」雖然有這個「國」字,卻很難被界定為一種國族主義的情感動員,因為「亡國感」的話題總是環繞著「民主」這個概念,而非「國族」;有亡國感的人總說著民主機制的毀壞,以及如何可以重建、強化。他們並不想像一個圍牆高聳的國族共同體,要入會得經過嚴格的血統審查——他們自己原不是血統純正的人。民主的原則是盡可能讓大家都享有公民權利(inclusive citizenship),而非排除他人;民主的政府採取三權分立,從人民的立場來避免國家侵犯基本人權。「亡國感」是朝向民主前去的,而國族主義(的最糟形式),在它的反方向。

    有解嚴前生活經驗的人,應該都還記得那種「亡國感」:「今日不做自由的鬥士,明日就成海上的難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退一步即無死所」;那些國慶閱兵、晚會、排字、大會操、軍歌比賽,講究「數大便是美」、「整齊畫一」、「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那些「萬眾一心」、「我愛中華」一遍又一遍的呼喊……是的,那些活動就是國族主義(的最糟形式),要你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要你為自己做為一個小螺絲釘而感動,要你團結,要你愛國,要你支持政府。那種亡國感絕對不容許你談多黨政治、民主制衡、基本人權;甚至你只是要求國會全面改選,他都說這樣會亡國。是的,那種亡國感就是賣弄國族主義的威權統治手法。

    今日的「亡國感」是那種手法的反方向。君不見,「亡國感很重」的年輕人總是好想突破同溫層,好想跟長輩溝通,為了自己在乎的議題狂寫臉書,去捷運站之類的熱鬧地方當小蜜蜂,收集連署,製作短片丟上網,用無窮無盡的公民參與去實踐民主。

    「亡國感」的「悼亡」對象,不是任何一國,而是民主。「亡國感」只是一個現成的詞語,方便溝通。他總不能說:「啊,我最近『亡民主感』好重!」這樣誰聽得懂?說「亡國感」,雖不精確,卻一聽就懂。遂成流行。

    「亡國感」甚至不是一種悼亡。不是一種現在式或者過去式的哀嘆:「我們已經亡國了,好慘啊!」而是未來式,一種警世明言:「再這樣下去我們的民主會完蛋的!所以我們現在——」。「亡國感」不是句點,而是起手勢,重點總在於,為了不要讓現在還享有的可愛的自由消失,我們現在趕快來做點什麼?


    亡國感是真實的集體情緒,源自民主於近年因中國因素持續惡化的事實;這件事情在選舉中成為影響因素之一,本是民意政治的正常狀態。(攝影:蔣銀珊)

    這是藝術大學裡的一堂通識課,學生的主修是電影、戲劇、動畫、美術、音樂、傳統音樂、劇場設計、新媒體藝術,他們本來不是對政治特別有興趣的人。但是,對民主的珍惜與體會,在這個歷史時刻變得巨大而急切,因為他們感到,「以後可能會失去」。所謂「這個歷史時刻」,就是中國積極向外輸出專制影響力的這一段時間,就是中國因素滲入臺灣骨髓的時刻。

    有人擔心,亡國感是政治操作,或者將在總統大選中成為政治操作的議題。其實民意政治的基本原理極為簡單,就是民眾把自己擔心的事情大聲說出來,而候選人想辦法說服民眾: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你投給我別擔心。亡國感是真實的集體情緒,源自民主於近年因中國因素持續惡化的事實;這件事情在選舉中成為影響因素之一,本是民意政治的正常狀態。所有重要議題,都應該是選舉的影響因素啊。誰積極反對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反對和平協議,誰就會獲得「亡國感」一族的青睞。背離民心者在選舉中落敗,本是選舉制度的設計初心。

    「#有錢就有自由」,只有在民主國家才會是天理

    課堂上也有另一種意見,是不打算捍衛民主的。有一位同學寫道:「我認為臺灣的兩黨惡鬥,不太會像是民主的在進步,而是在濫用,那要民主有什麼用?我個人會覺得專制體制會更讓我們的經濟往上升起,讓我們的國家成為世界強國,那我在想的是保持著民主有什麼用呢?我個人會覺得有了麵包才能夠談這些之後的生活限制,那你有錢了不喜歡極權專制,那移民就好了啊!何必因為為了保持民主,而讓我們全國人民都快餓死,那維持民主功效在哪?」

    他的意思是先拚經濟,有錢了就有自由,因為有錢就可以移民,可以任意選擇要當哪一國人。這推論裡有幾個關乎事實的環節,值得拆解檢視。其一是他認為只有專制才能拚經濟,民主不能;其二是他認為臺灣的經濟現況是大家都快要餓死;其三是他認為專制並不危及人民移民的自由。這也就是常見的「民主不能當飯吃」的說法。他很禮貌地寫說希望聽聽老師的看法,所以我在課堂上仔細提出事實的說明,不過,那堂課他並沒有出席,此後也沒有再見到他。

    這位同學理所當然地覺得「有錢了就有自由」,好像那是天理。那恰好是因為他在民主的制度裡長大,習慣了這種民主框架裡的資本邏輯。在專制國家,那才不是天理。專制國家的人都知道,自由是國家的恩賜特許,而不是權利。他可能不知道,他恰好選擇了一個他最不能接受的制度。小魚也覺得用鰓呼吸是天理,你既是一條小魚,為什麼要跳上岸來呢?

    #世界原不存在一個寫定的未來

    以上是我從「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的課堂上,捕捉到的「亡國感」的面貌:在中國因素影響下,因為感受到可能會失去民主自由,而產生的一種既無力又亟欲奮力一搏的集體情緒;「亡國感」本身就蘊含了「逆襲」的能量。


    這門課到六月時接近尾聲,那卻是香港抗議「逃犯條例」的開端。我清楚記得當時,各界一致認為「逃犯條例」一定會過,包括上街抗爭的人。大家平心靜氣地「知道」香港立法會的生態就是那樣,平心靜氣地「知道」不可能贏;香港人上街只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我們課程結束放暑假了,香港人卻在街頭上一天一天地創造奇蹟,那麼多的人從各處冒出來,終於擋下了不可能擋下的,令歷史為他們轉彎。如鍾耀華所寫:「歷史從來都是在創造不確定性,稍稍挪移其彈道。香港的反抗走到此刻,中共未贏我們未輸,是大家的努力。」

    人們六月的時候不能預測香港,現在又何能以失敗主義論定臺灣?世界原不存在一個已經寫定了的未來。臺灣的前途仍然在於,珍惜民主的人們能夠發揮多少能量,對中國因素的作用力展開逆襲。民主自由是臺灣的理想,我們的百年追求;而理想,是不必害羞的。

    (本文摘自《亡國感的逆襲──臺灣的機會在哪裡?》,新書係失敗者聯盟及春山出版編輯部共同策劃。由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作者,正面且直接的對於亡國感現象進行拆解,希望能從中找出抵禦、甚至是「逆襲」亡國感的方式。)

  • 高雄捷運一日票多少錢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10-17 22:12:27
    有 170 人按讚


    #好過日軌道考察系列 二🔍
     
    多變彈性的路面電車/輕軌成為大眾運輸路網基石
     
    好過日小編此次造訪的城市如維也納、慕尼黑、萊比錫、德勒斯登、柏林、法蘭克福,除了西柏林路電因分裂管理等歷史因素,於1967年全被拆除,只剩東柏林區域外,其餘城市均有綿密的路電路網。
     
    在市中心,路面電車因具備較大彈性,且老城區興建地鐵不一定容易,因此造訪商業中心或觀光景點搭乘路電反而容易。另一方面,往外延伸的路電路網,也可深入住宅區,下車不必爬上爬下,若非長程移動,使用上遠便於地鐵。
     
    因為這些截長補短的特性,中歐大城雖均有相當的地鐵路網,但同時也都具備相當或更長的路面電車路網。就以和高雄規模相仿的兩個城市維也納和慕尼黑為例,維也納市區人口 186 萬人,都會區 260 萬人,有 5 條地鐵,總長度 78.5 公里,但同時有 176.9 公里,超過千個車站的路電路網。
     
    市區人口 145 萬,都會區 260 萬人的慕尼黑,雖然曾在 1960 年代興建地鐵時,討論過是否要用地鐵取代路電,但後來路電不但沒被拆除,還有新建路線。目前有 8 條地鐵,103 公里的營運路線,同時也有 13 條路電,總長度 79 公里。
     
    而中型城市則可透過路面電車和通勤鐵路建構大眾運輸路網,例如德勒斯登擁有 12 條路面電車路線,運行長度超過 130 公里(高捷的 3 倍以上),共有 154 個車站,郊區許多路線都經 LRT 化,可以提供較高的運行速度。
     
    ■ 多變彈性的路面電車
     
    而財政更充裕的原西德城市如斯圖加特和漢諾威,則在 1960-1970 年代,選擇在市中心興建地下隧道,成為部分
    LRRT 化的路線。多樣的變通方案,也證明輕軌路網的彈性,常見形式是在市中心可以是地鐵/路面電車,在郊區變身有平交道的一般鐵路,甚至與鐵道共享路權(Tram-train),可因地制宜進行調整。
     
    在近年「輕軌復興」的風潮下,德奧的路面電車路網也持續延伸和改善,原有的路電德文稱為 Strassenbahn,改善成輕軌標準後稱為 Stadtbahn,但均受「路面電車法(BOStrab)」管制。例如柏林圍牆倒塌後,西柏林雖然沒有重建路電路網,但路電還是延伸到新中央車站,成為路網起點。而舊東德時代的 Tetra 電車也被新型低地板電車取代。位於東德的德勒斯登同樣針對車站和電車進行過大規模更新改善,並在 2008、2011 年均有新延長線通車,後續更有新線興建計畫。
     
    由上可見、地鐵、路電、巴士不但不互斥,還能互補共存,其中路面電車彈性最大,可以透過A型路權達到接近地鐵的運輸效率,也可以簡化成「有軌道的公車」,這其中的種種變化可能同時在一個城市出現,隨時轉換。
     
    因此,我們不要先入為主的認為「輕軌就是應該XXX」。依照本市的需求隨時調整、擴充完整路網、和捷運公車配合,達成充分覆蓋、有效疏運、系統整合的目標,才是當務之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歐陸各國的票證系統均鼓勵轉乘利用不同運具,就像好過日之前提到輕軌票價問題所舉例子,歐洲大多數使用區間無限轉乘制度,在限制時間內,你要換乘多少次運具來到達終點,均包含在一段票內。另外,一日或多日票價格相對單程票便宜,一日票多半搭三次就划算,多日/多人或週票月票更有極大優惠幅度。
     
    這種「轉乘不用加錢」,「搭越多越便宜」的制度,才有辦法有效提供民眾搭乘大眾運輸系統的行為誘因。
     
    對照我們「轉乘優惠少又常變來變去」,定期票種少且限制多(例如公車渡輪不適用)的制度,根本是懲罰轉乘,加上殘破的路網,更難以達到運具的整合。
     
    #未完待續
     
    --
     
    延伸閱讀:
     
    好過日軌道考察系列一 🔍 https://goo.gl/cczuEE
    高雄輕軌的缺失與改進📰 https://goo.gl/x2osH6
     
    --

    更多活動:

    生態交通系列#4【從後工業到生態城市:高雄願景的想像與實踐】講座

    ・時間:10/19(四)19:00-21:00
    ・地點:In Our Time|鼓山區蓬萊路99號B10倉庫
    ・主持:陳信諭 醫師|好過日理事長
    ・講師:徐瑋澤|台灣城市論壇 版主、
    陳子瑜|好過日常務理事、ICLEI Kaohsiung Capacity Center 前主任
     
    ▼一秒訂閱高雄好過日▼
    https://m.me/takaogooday
     
    #高雄 #好過日
    #Taiwan #Kaohsiung

  • 高雄捷運一日票多少錢 在 搖滾浪人 黃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5-09-17 19:56:17
    有 72 人按讚


    一定要看完...一定要看完...一定要看完...請教育下一代正確的觀念!!

    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警追短褲妹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不論你是支持警察還是支持死者為大
    身為警察
    我很少發戰意十足的文章
    但給我五分鐘
    我來告訴你一些事情

    因為待會可能文會很長
    按照柯P簡報精髓
    我決定先講結論

    結論有三點
    請你務必看仔細!!!
    請你務必看仔細!!!
    請你務必看仔細!!!
    --------------------------
    第一點:
    短褲妹會死,不是家長、不是警察、更不是前座倖存的駕駛!
    短褲妹會死,就是你們這些認為警察違反比例原則的人所害的!

    第二點:
    不論這件事件到最後社會定調孰是孰非,你們又再一次失去一個或很多個認真、有熱情在這份工作上的警察。
    而且剩下這份熱情的警察已經所剩無幾了!

    第三點:
    不要覺得事不關己,自以為這只是那位警察跟那兩個小妹妹三位當事人的事情,我很遵守交通規則!警察攔,我絕對會停!
    錯!
    下一個無辜被撞死的有很高機會就會是你(指)
    因為那時候你很可能沒有MINI百萬名車護體!!!

    綜合上面三點結論
    今天你不願意為警察發聲,七天後就有可能就是法師為你發聲!

    ------------------------
    以下是正文開始
    (有耐心的人請慢慢看)
    (想砲我的人也看完再砲)

    首先 第一點
    為什麼我說,造成短褲妹之死,是你們這些人?
    很間單,不為其他!

    就因為你所謂的同理心、所謂的死者為大、所謂的警察執法過當、所謂的用事後取締取代強力攔查!

    「為什麼!?版主你講什麼屁話呀!」

    因為每次警察在執行法律賦予的職責的時候,發現有交通違規、發現有可疑犯罪等等需要公權力的時候
    警察伸出了手、亮了證件、鳴了警笛、響了警報
    開始強力執法的時候

    總有你們這些人用自以為偉大無比的憐憫心、同理心、無限上綱的比例原則
    同情違法者、砲轟執法者、渲染旁觀者
    是你們用輿論、用民代、用新聞
    去教導無法分辨是非的年輕朋友
    「警察有責任在任何情況下負責你的安全,縱然你不配合警察執行公權力」

    聽不懂!?沒關係
    講白一點就是
    你們在教導年輕朋友們
    「警察抓你~跑就對了!反正他不能拿你怎樣!」
    「警察抓你~跑就對了!反正他不能拿你怎樣!」
    「警察抓你~跑就對了!反正他不能拿你怎樣!」
    警察不能追你-因為違反比例原則
    警察不能害你摔倒-因為違反比例原則
    警察不能對你開槍-因為違反比例原則

    不跑,我最起碼吃一張紅單
    跑了我搞不好可以省點錢
    跑了,撞傷了,我搞不好還可以跟警察要點賠償!

    結果呢?

    所有一大票違規、違法,不論大惡小惡的違法者
    當警察舉起手的時候
    心裡就已經準備加速逃逸了

    通常只要是人、是理性的人、有常理判斷力的人!
    應該都知道
    加速竄逃是相當危險的
    隨時都可能發生奪命車禍。

    假如今天短褲妹知道

    他跑!
    警察一定不計代價追到底!
    他跑!
    警察可能因他會危害到其他用路人,而就此開搶制止

    那麼...短褲妹還會跑嗎?
    還會如此藐視公權力嗎?

    所以根本是你們鼓勵他加速逃逸的

    「什麼?聽我在虎爛?」

    我跟你說
    我就真的在執勤時候,追到違規的未成年駕駛,他就不避諱地跟我說

    『大不了就讓警察追一下,他們不敢追到底,怕我出事告他們!只要我跑得過,就是我的!』

    所以你說說看
    到底是誰從小就暗示、教導、明講,教年輕朋友遇到警察就跑!?
    到底是誰讓這些年輕朋友選擇身陷險境之中!?

    第二點
    不論結果如何
    你們已經失去一個或很多個,
    還有熱情在這份工作,為民服務的警察了

    『咦?這次輿論不是有很高比例支持警察嗎?我們支持警察呀』

    這遠遠是不夠的
    如果政府沒有辦法提出有效的策略作為警察的後盾
    還是有理盲的民代跟家屬配合媒體在鬧
    有正義感及工作熱忱的警察,
    流失的速度絕對遠大於你們想像!

    你想想看
    在這樣高度爭論的事件議題上,
    不論多年後的司法判決是否為遲來的正義,
    原本敢在街頭追車、攔阻違法的警察,
    還有人敢追?敢攔嗎?
    一定還有!但是所剩無幾

    最少最少
    高雄五福地區的居民,
    現在就已經少了一個捍衛你家附近街頭安全的張姓員警!

    你認為張姓員警在事件過發生後,
    還敢攔車?追車?或任何強力作為嗎?
    不論最後與論或司法是否還他清白,但我肯定!
    他9成5,再也不敢在街頭做出大部份民眾期待的強勢作為!
    寒蟬效應使然

    第三點
    我認為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你今天不聲援警察,七天後就有可能是法師聲援你」
    這點結論講得很酸!講得很辣!聽得很刺耳!

    但我告訴你
    這是肯定的事實
    少了警察!
    你每次踏上馬路,你所能倚靠的只剩運氣!

    我在剛當警察的第二年,
    是一個派出所最基層最前線的行政警察。
    舉發交通違規是我們的職責!
    當時有位學長正氣凜然,以這份工作為榮

    只要遇見在馬路上,
    連配戴安全帽這最基本的法規都不願遵守的違規駕駛
    一定都會搏命攔停!
    更不用說那些
    騎車蛇行、一副馬路是自己開的攻擊性違規駕駛
    但後來有朝一日,
    他對於交通違規都閉眼不見、充耳不聞

    為什麼?

    因為他某日在馬路上追逐一個
    攔檢不停、未戴安全帽、闖紅燈、逆向行駛、違法改裝
    的年輕機車駕駛人!

    不論怎樣響警笛、按喇吧
    不停就是不停
    反而跟這位學長演起玩命關頭台灣版
    一副就是『你追不到我,你奈我何?』

    說時遲、那時快
    學長親眼看見這傢伙闖紅燈攔腰撞上在路旁行走的路人
    將毫無防護、毫無準備的無辜路人被撞的彈飛半層樓高

    回頭看看高雄短褲妹這件案件
    被撞的車主有百萬mini名車保護
    (歐洲防撞不知道幾顆星)

    今天假如被撞的是上完課,累得像條蟲
    好不容易下課,正搭完捷運徒步過馬路的你呢?
    今天假如被撞的是上完班,被操得像條狗
    好不容易下班,騎著機車守規矩的你呢?

    現今的社會
    我們沒辦法用儒家的菁英教育
    去啟發每個人內心善良面
    把每個人教成聖人
    去期待每個人
    都發自內心不違規、不違法

    事實上
    總是就有那些傢伙會違規、會違法
    所以社會除了老師以外
    你可能還需要警察


    如果你今天不為警察發聲
    如果你今天不支持警察
    如果你今天還理盲的高喊死者為大

    社會缺乏可以支持警察合理強勢作為的與論跟法律
    缺乏警察可以合理盡責的氛圍

    那麼
    你今後踏上馬路,所剩的將只有運氣

    ----------後記---------------------------
    我把文章寫在FB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看到這篇文章
    但我想~這是個起點
    希望大家用行動支持警察
    只要每個人在動態發一則

    「我支持警察合理執法權」

    我相信以台灣臉書用戶數量
    很快就可以感受到大家的想法

    最後祝大家~踏上馬路都有滿滿的運氣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