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高醫藥學課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高醫藥學課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高醫藥學課程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451的網紅元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簡述唐代中醫制度與各科成就(一) 一、醫藥機構與制度 太醫令是從戰國時期的秦國就有設置的最高醫療行政長官,一直到隨後的漢朝、兩晉南北朝均存在。 唐代則分為三個系統: 隸屬殿中省的尚藥局與食醫,負責帝王的醫療健康;藥藏局和掌醫,專責太子的醫療健康;隸屬太常寺的太醫署與地方醫療機構,專責百官健康...
「高醫藥學課程」的推薦目錄
高醫藥學課程 在 晨妤落雁?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8:54:49
📔📝 - 以上大概就是高醫藥大一的課程~ (英文、國文這種基礎科目我就沒寫在上面! 高醫藥從108開始改成5年制 我覺得可能因為這樣相較4年制的學校來說大一還沒有什麼專業科目 我看過有些學校生理啊之類的大一就會上了 可是我們放到大二才上 所以其實大一壓力還不算太大 - 其實這一年讀下來心情有點複雜 ...
高醫藥學課程 在 元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簡述唐代中醫制度與各科成就(一)
一、醫藥機構與制度
太醫令是從戰國時期的秦國就有設置的最高醫療行政長官,一直到隨後的漢朝、兩晉南北朝均存在。
唐代則分為三個系統:
隸屬殿中省的尚藥局與食醫,負責帝王的醫療健康;藥藏局和掌醫,專責太子的醫療健康;隸屬太常寺的太醫署與地方醫療機構,專責百官健康醫療與全國醫療教育。其中地方醫療機構為各都督府州設置的醫學博士與助教。
在魏晉以前中國的醫療教育主要透過私人師徒傳授;魏晉以後則開始有具規模的官辦醫學教育。
隨唐醫學教育在太常寺太醫署下設有醫學與藥學兩類,針、醫、按摩與禁咒四科,編制有醫科博士2人、助教2人、醫師200人、醫學生120人;按摩博士2人、按摩師120人、按摩生100人;禁咒博士2人;主藥2人、藥園師2人等。醫療行政部分又另有令2人、丞2人、醫監4人、府2人、史4人....等編制。
基礎醫學必修科目為「神農本草經」、「針灸甲乙經」、「脈經」...等。基礎課程結束又陸續分體療(7年)、少小(5年)、瘡腫(5年)、耳目口齒(4年)、角法(3年)。
針科基礎則是經脈孔穴,學生能正確分辨浮沈滑澀等脈相後始學九針之補瀉手法。
按摩科則教授消息導引法,使學生能正確處理八疾(風寒暑濕飢飽勞逸)。
禁咒科則授以拔除邪魅之術。
採取月、季、年定期考試,學習九年仍不及格者退學。
另太僕寺還設有獸醫博士、獸醫600人,獸醫學生100人。
都督府州有類似但規模較小的醫療教育設置;縣以下則設負責醫藥陳設之官,不另設置醫療教育機構。
唐朝太醫署最興盛時為武德七年(西元624年),比歐洲最早醫療專門學校Salerno(846年)還早上2百多年。
二、唐代醫學理論成就:
1. 王淑和「脈經」,全書10卷,97篇,10萬多字。
a. 確立「寸口診脈」法,也就是如今常見中醫師把脈手法。過去曾有「全身脈」的診法,雲南少數民族還留有這種脈診法。
寸口脈診進透過按壓感受手腕附近動脈,即可探知全身臟腑健康疾病狀況。
b. 歸納24種脈相(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弦、芤、革、牢、濡、弱、散、細、伏...)與如何分辨。從中明確指出辨別臟腑、經絡健康疾病、病證與對應治則甚至預後狀況等。
更於<診三部脈虛實決死生篇>中紀錄數種將死脈相,如雀啄脈長病七日死、釜中湯沸脈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貫珠脈長病得之死...
直至今日高等中醫藥大學仍將脈經列為必修。
c. 統一脈相、證候與治法。
例如「關脈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湯」或「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桔梗湯主之」二例。
前者為證脈相符,後者則為證脈相異。
從前者我們可以得出患者已經出現心臟無力、心陽漸衰;
後者則很明顯病患肺葉已經發炎生瘡膿瘍,現代西醫可能化驗照片才知是肺膿腫、化膿性肺炎或支氣管擴張合併感染...等症。但中醫藉由四診合參很快就能確定所患何病同時開出藥方或針灸治療。
多提兩句,熟悉經絡者同時也馬上知道此病患必有「胃口不佳、小便黃少與大便秘結」等現象,因為手太陰肺經起自胃中。故桔梗湯外宜加大黃、車前子、敗醬草與石膏等。
又或者在尺澤穴下洩針或放血(母實瀉其子),魚際穴上下補針(壯火剋金),亦能達到同樣療效。(是的,放血療法臨床上非常有效,尤其三歲以下孩童。只是嗤之以鼻者多半外行不懂,無知所以無畏)。當然手陽明大腸經、足少陰腎經上亦可相應穴位實施補洩針法,但效果就比較間接。
無論是針灸或藥劑,這背後驅動的都是同一套中醫邏輯思辨理論,這恰恰體現中醫的科學性是符合Karl Popper以降之科學方法論。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邏輯思維雛形早在西漢就已經確立,到隋唐時代已經有許多存至今日也被證實有效的治療方法。
許多自稱學科學的人,其實不懂科學方法論。許多醫學外行則容易把「一堆儀器」當成是科學。就像我在經濟學領域已經批判過很多次,數學方程式滿天飛的經濟學理論不見得就正確就符合科學方法論,其中以「效用理論(Utility)」為第一負面教材。
d. 中國脈學又傳入印度,並輾轉傳入阿拉伯國家,對西歐脈學的發展也有所影響。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爾哈姆丹(1247~1318)編寫的一部波斯文的醫學百科全書《伊兒汗的中國科學寶藏》(十三世紀~十四世紀初)一書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脈學方面的內容也與《脈經》相似。中世紀阿拉伯醫聖阿維森納(980~1037)的《醫典》中有關脈學的內容,也多大同小異,可見《脈經》在國內外醫學發展史上影響之深遠。
有空我再談談唐代最神牛人 - 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國家藥典「新修本草」與其他該時期各分科(如兒科、婦產科、傷科、外科...等)的臨床成就。
此文簡單介紹隋唐國家醫藥制度,只是想提供一些歷史材料,讓有興趣的朋友知道中醫正規發展早在一、兩千年前就持續至今。古人並不會比今日一堆其實不闇醫學的外行無知。
文章連結:
https://tinyurl.com/3c3aec6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