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高速公路限速最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高速公路限速最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高速公路限速最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高速公路限速最低產品中有3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wahl-o-mat] https://www.wahl-o-mat.de 選舉要到了,最近同事之間最熱門的就是「你要投哪個黨?」 有別于台灣的投票,德國這邊是投黨,說老實話這邊的遊戲規則怎麼進行,有人知道也可以簡單敘述。 這邊給你們參考德國政治體系https://www.google....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或者,好多讀者已駕駛過純電動電單車(包括國內親戚那部買餸羊或家中果部電動單車),但玩過電動大包圍的騎士應該不多,仲要是一部扭力峰值達到20.3kg-m的跑車,感覺如何?加速力有幾癲?有請張煒安同大家報告。 載番個頭盔先,本誌是電動汽車及電動電單車的文盲,惡補後才如夢初醒,現在才知道純電汽車十分普及...

高速公路限速最低 在 方健儀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3 02:38:44

2018.3.26 晴報 Sky Post 破天「方」專欄 . 有人話,香港係其中一個最難揸車嘅地方,司機大佬大姐們,唔知你認同冇? . 《香港馬路奇景合集》 . 丈夫近期愛上看YouTube的《香港馬路奇景合集》,每條片輯錄十數條行車紀錄儀,俗稱「車Cam」的險象環生片段。最初我不明白這些片段有何...

  • 高速公路限速最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02:51:10
    有 36 人按讚

    [wahl-o-mat]

    https://www.wahl-o-mat.de

    選舉要到了,最近同事之間最熱門的就是「你要投哪個黨?」

    有別于台灣的投票,德國這邊是投黨,說老實話這邊的遊戲規則怎麼進行,有人知道也可以簡單敘述。

    這邊給你們參考德國政治體系https://www.google.com.tw/amp/s/www.storm.mg/amparticle/327153

    這週一同事就興致高揚邀請我玩Wahl-o-mat,裡面針對三十八個討論議題,看看你的傾向:同意、不同意、沒意見,最後依據你的回答看看你的想法跟哪個政黨最吻合。

    說老實話,對於時事不了解、德國體系還不深的我要去選出一好的答案很難,我都是用自己主觀的想法跟第一印象,並不是我自己深入去研究了解以後才選的。

    當然之前我看了幾個政黨的Wahlprogramm 政見,也懞懞懂懂的跟著玩。

    裡面幾題很有趣:

    你是否支持德國高速公路限速?

    你是否支持德國電信基礎設施由中國廠商承包
    你支持公司可以自己決定員工是否可以在家Homeoffice
    你是否支持德國2038減碳目標提前達標
    你是否支持房東漲租金可以不受法規限制
    你是否支持德國提升軍武
    你認為夫妻沒有小孩是否獲得租稅優惠
    你認為政治獻金應該禁止

    等等林林種種38題,結果不意外的果然偏右,還算很右,同事都意外這外國人怎麼這麼右。

    但我第一名是右派,第二名則是左派政黨積分相當,難以說到底我是左是右,但看分佈的確較右一點點可能差不到1%,嚴格說偏保守人士。

    而今天我跟另一個同事聊,他很清楚告訴我他要投的黨派,還告訴我原因,我承認也認同他的觀點,我覺得大家理性討論滿好的,不會像台灣政治狂熱那樣,大家對於政治,反而是針對事實看法辯論而非淪為口水戰。

    回家我也給老麥玩。他也是偏右,但在玩的過程當中他會分享他的看法,譬如我們玩到「你認為政府女官員跟男官員比例應該要一致。」我原本是要選是,覺得兩性平權,但他認為,應該以專業為主而非性別。

    於是我就被說服了。

    我覺得還滿有趣的,因為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政黨,大家是以自己的意見去看自己的想法跟哪個黨比較接近。 而不是單純以意識形態為主,芒果乾還是塔綠班,而且左派右派也不是以單一價值段定,有些想法我超右,有些想法我超左,左左右右難以斷定。

    而且也要看你所接受的環境、價值、跟你是否受惠受影響為主,闢如有一題「你是否同意德國應該要接受雙重國籍?」廢話,我當然選是,但是在政黨認為當你具有雙重國籍,你對國家的文化認同就比較低,所以不支持。 我覺得都有道理,我也不會覺得這種觀點就是屁話。

    某一些超右的黨派,認真看他們所有的觀點,也不無道理,超左的也是。 更重要的是,這一些人代表政府對於某一些議題忽略了,而大家期待改變才會集結起來有這種聲音,而選舉結果也表達人民的期待與未來希望有的方向。

    由此可知,政治不能以貼標籤的方式去看待,單純二分法,某一些議題可能會讓你忽略掉某一些重要的題目,大家也要真正用理性、深刻研究之後去做決定。

    說這麼多,老麥今年要用郵寄投票,讓我們看看到底選舉結果為何。

    #沒事可以玩玩看
    #說到底我還是不能投票
    #各種言論在瞎我都覺得尊重你
    #左膠右派其實都是一種標籤
    #某右A黨開宗民意要公投
    #請問這要求很不好嗎
    #某些黨想禁止大麻某些不想
    #某大黨不想高速公路限速

  • 高速公路限速最低 在 立法委員葉毓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15 16:22:43
    有 1,066 人按讚

    台九線北宜公路即將在今年正式開始實施區間測速,規則卻爭議連連,甚至公路總局不適當的回應,引起了使用者們的強烈不滿。

    作為宜蘭出生,又長居新店接近四十年的我,對於北宜公路有很深的情感,北宜公路始於新店,經過石碇、坪林山區,越過最高點的石牌,沿著大金面山公路盤旋而下,即所謂「九彎十八拐」一下山就到了頭城,可以一眼看到蘭陽平原、遙望龜山島。宜蘭是我的故鄉,礁溪也有我幼年成長的記憶,過去回宜蘭,火車票一票難求,北宜公路的蜿蜒崎嶇,我總是暈的七葷八素,痛苦不堪,但沿途風景美不勝收。我在年假返鄉,雪隧濱海紫爆時,仍會選擇北宜。

    在國道五號通車之後,台九線不再是宜蘭人返鄉的優先選擇了,成為許多重機車友的最愛。但這次台九線的區間測速,因為訂定了40公里的速限標準,也在約五十公里的區段內設置了九段區間測速的點,引起譁然。有網友向我反映:
    「北宜公路速限僅40,恐引起回堵造成合法用路人之不便,應依科學方式85分位法設定最佳限速為50-60,建議適度放寬。」他認為山路過低的速限,再加上區間測速,會迫使用路人於路邊違規停車等時間,或是於終點前過分減速造成追撞,並造成重型車輛(貨車)於用路時過度使用剎車,增加機械故障之風險,不可不慎。

    設定速限的目的,是要鼓勵駕駛人遵守限制速度並以合理的速度行駛,達到安全駕駛的目的,而不是通過警察上路執法、安裝科技執法設備監控強迫駕駛人遵守,因此,要在道路上設置合理的限速標誌,使駕駛人看到後就會按照限速值駕駛。合理設定限制速度也能減少超速的違法現象,降低執法成本,節省有限執法資源,還能降低車輛碰撞風險。警大交通系曾經做過關於車流速率研究報告,認為不論平均流量或是高流量的自由速率都是高於40公里的50~64公里左右。現在交通部公路總局獨排眾議,硬是訂定北宜公路的最高速限為40公里,真有科學依據?真有施行可能?

    速度管理的目的就是控制車流速度在一定範圍內,此時即可提高流量更可促進交通安全,過低的速限不僅阻礙車流更會因速度差過高,而易生肇事,依交通工程設計理念,一般採85百分位速度為限速,惟仍不得高於該道路之設計速率,北宜公路或因彎道較多而採較低速限,仍建請主管機關全面了解該路之設計速率並調查車流速度之落點範圍,不宜以缺乏彈性之管制措施而引起民怨,是否可考慮部分區間測速路段限速50或60之管制作為,必要時可擇一路段試辦,觀其成效,進而全面檢討。

    #沒有知識也要有常識
    #沒有常識也要和駕駛人通通氣
    #我偶爾也會是北宜公路的用路人

  • 高速公路限速最低 在 黃欽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28 12:28:51
    有 265 人按讚

    為什麼挨罵的總是部長?

    提議「石碇、坪林」的上坡路段提速到90公里,或「統一北宜高速公路的時速」得到很多人的贊同。這麼簡單的道理,公務員卻抱殘守缺,不願意開放,還三不五時放消息,要在隧道放置更多的測速器,讓很多人開起車來,還得低頭不時的看看儀表板,是不是超速了,反而造成更多駕駛的困擾。

    很多不合時宜的政策,到底是部長的問題,還是路政司的問題?台灣要不要搞軌道交通,這是部長的工作,部長必須做政策宣示;至於北宜公路的限速,以及濱海、基福公路的路障如何排除,這些都是常任文官、司局等級的工作,每件事都問責於部長,我們有幾個部長可以換呢?

    中式套餐,強調每一道都得是精品,吃到最後,分不出哪道菜才是經典。但法國料理前菜、主菜、甜點各司其職,分工明確,既省材料,也容易找出美食的層次感。以前北京市有九位副市長,管文教、科技、交通的各司其職,沒聽說市長要為「鳥事」到處澄清。

    國家要進步,不是靠罵部長,請公務員多承擔責任,也授權他們做出「事務性的決策」。我相信北宜高速公路是台灣交通事故最少的國道,放寬標準,符合民意,何樂而不為呢?

  • 高速公路限速最低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5-12 19:06:16

    或者,好多讀者已駕駛過純電動電單車(包括國內親戚那部買餸羊或家中果部電動單車),但玩過電動大包圍的騎士應該不多,仲要是一部扭力峰值達到20.3kg-m的跑車,感覺如何?加速力有幾癲?有請張煒安同大家報告。

    載番個頭盔先,本誌是電動汽車及電動電單車的文盲,惡補後才如夢初醒,現在才知道純電汽車十分普及。雖然香港的充電設施仍有待完善,但充電站的數量遠超10年前,並且遍布全港,現在不僅Tesla,其他傳統牌子已加入製造純電車行列,款式愈來愈多,部份車子的續航力更高達400km,打個折扣都跑到300km多,這一刻才知道自己仍然活在石器時代。

    純電電單車又如何,其發展速度好明顯滯後,那麼有沒有一間年資又Young,又沒有造車經驗類似Tesla的製造商?答案當然有,ENERGICA是其中一間,但兩輪界仍未出現突破樽頸,同時迫使傳統品牌加速電氣化步伐的非傳統車廠。事實上,傳統電單車廠好早開始研發電動車,不過遲遲未市販化,好可能考慮到用家的負擔能力及市場接受程度;畢竟生產電池的原材料昂貴,導致車價高昂,以及充電設施未配合發展,更重要是短期內未必有利可圖,姑且讓新冒起對手試探水溫。

    究竟ENERGICA有幾Young?2014年正式成立,所有車輛都在意大利跑車故鄉MODENA生產。ENERGICA的母公司是CRP集團,擁有50年歷史,業務涉及賽車、航空、太空科技、3D打印及軍事科技等等講求高準確度工業。肉眼所見,今次介紹的兩部電車在各方面均有一定質素。

    CRP集團為了展示賽車技術,2006年成立自家車隊,出戰世界WGP125及意大利CIV道路賽,2008年啟動eCRP純電大包圍計劃。適逢史上首屆全電動TTXGP格欄披治在2010年舉行,正好測試eCRP的實力,CRP集團其後亦有參加由FIM舉辦的e-Power電動格欄披治大賽。

    事實上,eCRP純電大包圍是今次試駕ENERGICA EGO的雛形,原型車見於2013年,車子因為採用3D打印及CNC製造的部件而廣收宣傳效果,市販版正式在2015年推出。不過真正讓更人認識ENERGICA EGO,是因為ENERGICA自2019年起成為Moto E獨家供應商,所有參賽隊伍都使用相同規格的ENERGICA EGO參賽。編者今次能夠在香港親身接觸市販MotoE戰車,看著披上MotoE拉花的包圍,突然有落場的衝動!

    張煒安試車感受—加速話咁快
    8年前領教過純電動電單車的扭力,當年試駕的車子雖然只有54hp馬力,但扭力達到9kg-m,產生的加速力及起步反應媲美直四600級大包圍,雖然如此,與今次試駕的兩電車相比,所有數字差了一大截。

    以ENERGICA EGO大包圍為例,馬力143hp(107kW),相等於一部750cc左右的大包圍,可是扭力峰值高達20.3kg-m (200 Nm),與超過2,000cc的電單車看齊,卻比起這一代公升級超電多約70%。如此巨大的扭力有幾好玩?簡單來說扭力越大,起步及加速力越勇猛。據廠方公佈,ENERGICA EGO的0-100km只需3秒,簡直痴線,極速可達240km/h,至於NK版EVA都有200km/h極速,理論上在香港用唔著。

    果只看數據,ENERGICA EGO的扭力無懈可擊,實際駕駛又如何?

    好勁....頭、中段的加速力比現今的公升級超電有過之而無不及,加速時上半身被風阻扯得好利害,尾段則受到環境限制而無法體驗。電動摩打甫加速便進入扭力範圍,不用像內燃引擎提升至一定轉速才增加扭力,所以油門近乎沒有延遲感,一篤油便立即向前衝,反應比汽車電單車的油門要更捷,所以早段時間沒有膽量大力質落油門加速;事實上,不論電或高性能油車,統統都採用電子油門,沒有威也,所以更正確的說法是電門,而非油門。

    此外,由於電車採用單速波箱,無波可轉,油門操控與綿羊相同,所以扭著油門不放,馬力一氣呵成釋出,既沒有因為檔位銜接導致馬力流失,也沒有轉檔的頓挫感,即使任何時候減速,都輕易再爆升車速,騎士因此無需善用波段或Keep轉數,20.3kg-m的扭力及超廣闊扭力帶果然非同凡響。

    加速感又如何?

    其實電與油車的差異頗大,首先電車只有摩打排出的VV聲,雖然轉速越高,音頻越尖,但實際駕駛中的風聲比麼打聲大,取代汽油車轉數越高,排氣聲越亢奮的感覺,而全球推動電車的原意,就是要保持環境清靜。再者摩打缺乏類似引擎的諧震,駕駛時仿佛與車子失去聯絡,原因是內燃引擎的排氣聲及震盪成為騎士與車子溝通渠道之一,因此沒有留意車速,駕駛電車比油車更容易超速。究其原因,電車的加速力雖然強勁,可是油門控制比油車更容易,馬力細滑如絲地傳送到尾輪上,感覺就好像剛踏進高鐵車廂,凳子還未座暖,列車已飆升到300km/h一樣。

    因此未駕駛過ENERGICA EGO的讀者,我建議包括老手在內,最好選擇Standard(標準)、Eco(慳油)或Wet(濕地)馬力較低的馬力模式,與此同時開啟防止尾輪打滑的循跡系統及ABS,待熟習260kg重量及寧靜操控感,才好好享受最強的Sport(運動)模式,原因電車的馬力來得又快又直接,用多幾個電子輔助駕駛傍身,既安全又好玩。再者ENERGICA EGO是一部自動波大包圍,沒有離合器,對於棍波車騎士來說難免有點空虛感,也不可以使用離合器控制掉頭車速,因此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如何倚靠油門及煞車控制掉頭速度,否則增加跌車風險,因為掉頭的時候,你會實實在在感覺到她的重量。要是你有綿羊底子,絕對有幫助。

    講開減速,車子重達260kg,但是BREMBO M4煞車卡鉗足夠街道使用;另一項協助騎士減速的功能名為Regenerative Maps,即是「制動力回收」,熟識電動四個轆的讀者一定不會陌生,作用是當騎士縮油減油,讓原本驅動尾輪的摩打變成發電機,為電池充電,夠晒環保。

    而Regenerative Maps「制動力回收」共有四段選項,分別是OFF(關)、LOW(低)、Medium(中)及High(高);當日試車首先切換High(高),縮油後車身立即頓挫起來,俗稱鎖得好勁,車速明顯拖慢,感覺有點像突然拖低一個檔位,所以個人認為不適合跑山,會影響壓車攻彎的暢順度,但應付「長命斜」或落山好有用,等於波車用低檔落斜,大大減輕制動系統負擔,可避免制動過熱。講咗咁耐,「制動力回收」即是棍波車所講的Engine Brake(制動煞車)。

    之後體驗LOW(低)效果,個人認為這個Mode適合玩山,雖然高速煞車縮油的Engine Brake明顯減少,不過仍有效地拖慢車速同時,讓我更流暢地入彎。最後嘗試OFF模式,一如所料,減速沒有Engine Brake,跟綿羊及二衝車一樣,縮油後車子繼續向前衝。對我來說,「制動力回收」好有趣,讓我在短短數小時試駕中,回顧過去20年賽車技術發展史;由我初初鬥2衝車近乎沒有Engine Brake,到轉戰4衝600 Superspot的強勁Engine Brake,再之後普及的防鎖死離合器(Slipper Clutch—舒緩Engine Brake,讓車手更暢順攻彎),到現在的全電子年代。另外,ENERGICA EGO配置ABS防鎖死系統,然而另外還加入名為eABS系統,它是防止急煞減速同時,尾輪又被「制動力回收」產生的Engine Brake鎖得太死,導致輪胎失去咬地力;此時,eABS立即介入,暫停「制動力回收」工作,好讓輪胎恢復咬地,發揮類似防鎖死離合器的功能(Slipper Clutch)。當eABS介入後,儀錶會亮起相關信號。

    ENERGICA EGO的座姿及車身闊度與600或1000大包圍分別不大,座上810mm的座位依然跳芭蕾舞(張煒安身高5呎6吋),可是軑把高度適中,整體來說不極端,有上一代跑車的影子,某程度來是一款舒適型超電。不過論真正舒適性,當然是NK版EVA為佳。

    所有電車,包括二輪及四輪,因為負載電池組件而變得比同類型油車重,當你騎上ENERGICA EGO再踢起側架,然後拉直車身,便會發現比起拉起600及1000更費力,畢竟她們相差超過60kg。

    為應付重量,ENERGICA EGO實行以硬制硬,例如廠方建議使用42磅胎壓,否則胎壓不足,輪胎與路面接觸面積過多,加上避震設定太軟等等,都會影響操控性能,即使直路行駛都會出現跌車傾向,所以當日在山路行駛幾圈後,立即調硬前避震的預載,穩定性才大大改善。事實上,電車對我來說是新事物,需要更多時間摸索各方面的設定技巧。

    老實說,當日聽到260kg的車重都有點詫異,腦海突現浮起80-90年代的1000cc大包圍,就連moto-one的編輯都對我的評價特別感到興趣,試駕後不斷追問是否好鈍好笨重,比第一代R1更重等等。說實話,論輕巧度及靈活度肯定不及新一代600及1000大包圍佳,壓車搬身需要多一點力,之但係又唔覺得好鈍或好笨重,比原先估計更好彎,的確有點意外,所以用第一代R1比較未免太誇張。事實上除了落地推車、窄路掉頭、燈位停車及塞車慢行之外,起步後唔覺重。不過聽車主講,駕駛初期因為未熟習車身重量,難免會有壓力。

    或許你會擔心推車,可是ENERGICA EGO設有後波及前波,最高車速只有2.8km/h,其操控不難,只要按下著車掣2秒,便會切入“PARK ASSISTANT”(泊車輔助),即後波,若再按下著車掣便會切入前波,讓你在限速下向前或向後泊車,大可安座於車子上撐船仔。


    至於騎士最關心的續航能力,由於當日只駕駛不足50km,所以未能詳盡解釋。根據廠方資料顯示,在市區駕駛的續航力200km、市區與高速公路駕駛的續航力160km、高速公路續航力130km。不過據車主講,ENERGICA EGO的實際續航力與廠方公佈的數據接近,他試過從元朗出發去機場,全程高速公路,平均車速約80-90km/h,來回路程約100km,回家只餘20%電量,估計可以行多約40km-50km。事實上,續航力好視乎騎士的駕駛方式,所以駕駛電車必須要經常留意電量,畢竟充電站並非度度都有。

  • 高速公路限速最低 在 汽車私房話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8-14 23:30:57

    新頻道成立!歡迎訂閱及加入:
    【游泳私房話】YouTube:http://bit.ly/swimmer_privatetalk
    【游泳私房話】FB社團:http://bit.ly/FBswimmer_privatetalk
    ----------
    ◉ 訂購 剛剛好水餃:https://shopee.tw/privatetalk

    【遊記】江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http://bit.ly/2KGGENQ

    先說明一下,這篇不算是試駕心得,因為本來也不會有這篇文章出現的,只是我在整理上個月的旅遊照片時,突然發現了這張Luxgen U6 Turbo Eco Hyper的車屁股照,想想...跟大家提一下那幾天納智捷陪伴我美好行程的經驗吧。而這張屁股照,純粹是我開去電影院的地下停車場,怕忘記車牌號碼以致於無法繳停車費時,所事先拍下的記憶照;沒想到現在變成這趟旅程中,唯一的一張車照啦。

    先前去大陸旅遊時,大致上我老婆的哥哥都會借車給我自駕,那部車之前我也分享過了,就是VW Lavida,在大陸叫「大眾朗行」。
    https://youtu.be/6RIIgImD20c

    不過今年回去,老婆跟堂弟借了輛不一樣卻又十分熟悉的車子來自駕,就是台灣的自主品牌-納智捷U6。

    說起U6,真的,我不用再介紹,大家都已經太熟悉了,所以這裡就來說說大陸車主的使用心得吧~(對,就是我老婆的堂弟)

    其實我老婆的家族裡,納智捷的車主就有三位,算是車主密度蠻高的家族。包括這部U6,她堂姐們的家裡還有兩部大七(對啦,就是U7)。

    前兩年陪老婆回老家前,我就曉得她們家裡有人買了納智捷,記得當初她堂姐買U7大概花了約25萬人民幣,說真的並不便宜。但,他們當時的想法就是-「台灣的品牌應該沒問題,而且這麼大台扮相很好,開出去體面。」所以就買了~結果後來就是因為妥善率不佳的問題,讓他們相當苦惱。於是在我陪老婆到堂姐家串門子之前,就事先叮嚀她:「誒,等下拜託別提車子的事情,有問題找車廠,別牽拖到我身上喔~」

    可惜天不從人願,一進堂姐家、她自己就問我說:
    「這車怎麼常常要跑修理廠?」
    「好吃油啊。」
    「平時都不大敢開了...」
    我只有尷尬地笑笑混過去。

    好啦,我們先跳過堂姐這關,畢竟前兩年我沒打算跟她們聊車子的事,她們也不太清楚我是做哪行的,所以她們也只是抱著「台灣車有問題,問問台灣人他可能比較知道」的想法來問我罷了。

    不過,今年堂弟這關我就過不了了~

    堂弟借車給我們還親自「送車上門」,真的好熱情,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然後,他跟我介紹了一下車況,表示「車子上路難免碰一下、擦一下什麼的,外殼碰凹了一點,這些都沒關係,叫我開車不要有壓力,別介意,不是什麼貴重的車子...」

    接著我們就上車,然後重頭戲就來了。他說:「我有看你的視頻耶~」......

    我心頭一驚,這次應該混不過去了,果然,他下一句話就是跟車子的小毛病有關:「我這車的後視鏡等下你開的時候,要麻煩你自己調一下角度。」原來他車子的電動後視鏡開關已經壞了,按下去是沒反應的~然後,他就開始告訴我對這部車的想法。

    他說,其實大陸很多人都對「合資車」(就類似我們這邊除了納智捷以外的那些國產車)比較有好感,就算是跟一輛「價格比較便宜、配備比較豐富、甚至性能還好一點大陸自有品牌」相較,他們還是有很多人願意花多一點錢來買合資車,因為感覺比較體面、比較洋氣。

    他當時買這部U6的時候,全部辦到好接近17萬人民幣;而就我觀察,他當初應該買的是入門版,因為車上什麼Think+系統都沒有,而他也表示當初就是衝著台灣品牌應該比較高端大氣上檔次而來的,所以就入手了。

    不過,他說開了差不多三年,雖然有些小毛病,但他覺得這些都還不算是什麼問題,比較讓他頭大的地方,就是「油耗很差」!他說:「這車真的很吃油!」

    我老婆很直接,聽到這裡,就直接告訴他堂弟:
    「趕快把車賣一賣啦!」
    「現在還沒辦法賣。賣不了幾個錢,換不了車。」
    「以後賣、錢更少!」
    「那也沒辦法,現在就是得用車的時候。」

    嗯,好吧,這個心態很實際,買到不滿意的車卻不換,當然就是錢不夠的問題啦;換成我也不例外。

    因為我還要靠他的車子旅遊,所以接下來也陪著他罵了幾句、讓他心情好過些,不過這裡我就不原音重現了。等他開到捷運站、跟我換手之後(他自己坐車回家),我才又發現,原來駕駛座電動窗也是故障的,有時降下不去、有時又升不太上來。

    後來這部車我開了好幾天,它除了上面說的那兩個故障點外,其實還真的沒什麼毛病,好幾年的車,底盤大概還有7成以上的紮實度,這在大陸來說,我覺得很不錯了~因為我老婆娘家這邊(武漢),有很多地方的道路狀況都很糟,對懸吊系統來說是傷害很大的。

    至於油耗的部分,沒錯,1.8T的引擎跟1.6 NA的朗行比起來,真的太耗油了!而就算不跟1.6 NA引擎來比,這具1.8T引擎,每公升大概也只能跑個10公里多而已;其中我很多時候還都是高速公路~就我自己的體感來說,這部車跟我以前1994年的福特天王星(2.0 NA)差不多,不算省油~

    最後,經過這次開U6在大陸長途旅遊之後,我總結了納智捷在大陸越賣越差的最大的原因,應該是這具引擎根本不適合在「大陸」行駛。

    在台灣的駕駛朋友們,如果沒有在大陸開過車,很可能無法體會我所說的原因,為什麼不適合在大陸行駛?因為大陸的街道上,「舉發違規的監控攝影機實在太多了」!

    在台灣,我們馬路上抓違規的照相機真的不算多,而且,很多時候違規照相機只能針對某一種違規狀況才能觸發拍照。但大陸不同!他們的是攝影機、照相機都有,而針對各種違規狀況,它們的系統幾乎都有辦法舉發;然後,這種相機在市區內大概一、兩百公尺一支。所以你如果去大陸自駕時,在市區道路上你就會發現:

    【為什麼大家都開那麼慢?為什麼台灣人去大陸開車都顯得特別機靈?】

    其實真的不是他們比較不會開車,而是我們沒搞清楚當地的交通特性。例如去年我開車自駕,在武漢短短一週內就吃上了兩張罰單,總共被扣6點~(12點吊銷駕照)

    實線變換車道➡︎因為要閃路邊冒出來的三輪車,所以壓了實線被舉發。
    超速➡︎限速30公里的路橋上,開40公里就被超速舉發了(其實我還覺得我已經開很慢了)。
    而拍我的都不是照相機,而是攝影機截圖舉證!

    所以後來一個多星期,我都開得非常慢,其實就是完全依照速限,而且不存僥倖心理,然後才不再吃罰單。今年我也比照辦理,所以市區裡慢慢開、慢慢開之下(市區限速大部分都在50公里而已,而很多陸橋的限速都是30公里。),我發現U6根本就是長時間處於「2、3檔」之間的變換,這樣能省油嗎?

    以U6的引擎系統來說,省油本來就不是它的強項了,再加上長時間在市區中低速行駛......這樣子的行車模式,納智捷的車子一定非常不討喜。然而,大陸的油價並沒有比台灣便宜,相對地,他們的所得收入目前還比台灣低一些,所以這個油耗表現,一定會讓車主很感冒的。再加上一些電系小問題三不五時蹦出來煩人,幾年下來,真的會把口碑給玩完的。

    話說如此,其實這次旅遊一路上如果沒有U6相伴,我還真的挺麻煩的(因為沒租到車),而油耗的部分也沒干擾到我的心情,反正旅遊就是帶足盤纏去花的嘛,哪在乎這點油耗~

    跟之前的VW Lavida相比,U6空間寬敞、座椅舒適,尤其加速感飽滿,這些都是大大的優點;但小舅子的Lavida一樣開了差不多三年,至少裡面什麼東西都沒壞,這就是兩者差別的地方了。

    ◉ 訂購 剛剛好水餃:https://shopee.tw/privatetalk

    網站:http://www.autoprivatetalk.com
    FB:https://www.facebook.com/harry.liaokang
    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utoprivatetalk
    主講人/剪輯後製/企劃:廖剛
    註:不會有字幕(我手邊沒有人力)(但你有興趣也可以幫我上字幕)、不要用粗話罵人~

    #Luxgen_U6 #VW_Lavida #大陸自駕旅遊

  • 高速公路限速最低 在 天下有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10-09 17:30:01

    德國高速公路可以說是現代公路建設的經典,也是很多人心中的夢想,不限速的德國高速讓很多人都夢想著有一天可以去到這裏瘋狂一把,你可以在不限速路段任意飆車,關鍵是最低還不準你低於130km/h,天啦,這在國內直接就是危險駕駛好嘛!那為什麽德國高速路如此囂張?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