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高壓電安全距離建議值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高壓電安全距離建議值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高壓電安全距離建議值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高壓電安全距離建議值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942的網紅單媽美國奮鬥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移民美國前期常見的心理障礙》 如果是常看新聞的人就會發現 台灣的電視新聞內容20-40%都會扯到美國 所以有一部份的台灣人都有美國夢 覺得美國什麼都好都進步 忘記了美國也是由凡人構成的 有一些人抱持著夢想就來打拼 最後乘夢而來 鍛羽而歸 以下談談一般移民跨越過蜜月期之後 可能會遇到的心理/生活...

  • 高壓電安全距離建議值 在 單媽美國奮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26 09:42:11
    有 432 人按讚

    《移民美國前期常見的心理障礙》

    如果是常看新聞的人就會發現
    台灣的電視新聞內容20-40%都會扯到美國
    所以有一部份的台灣人都有美國夢
    覺得美國什麼都好都進步
    忘記了美國也是由凡人構成的
    有一些人抱持著夢想就來打拼
    最後乘夢而來 鍛羽而歸

    以下談談一般移民跨越過蜜月期之後
    可能會遇到的心理/生活障礙

    1. 誤解和惡意

    剛剛遷居到新國家的人
    常常過於敏感
    會因為一兩個當地人某些動作和語言
    自行腦補過度解讀
    認為傷害了他們的感覺
    甚至最終決定搬回台灣

    事實上就是
    不管哪個國家都有善人跟沒耐性的人
    不是每個人都有耐心去辨識你的口音
    遇到不友善的人
    比如說聽到你的口音後
    態度轉為不耐或是不理人
    理性處理 找別的窗口就好
    千萬別為了這樣的人影響自己的情緒

    Grace 個人都會設想
    這些人是比較封閉保守不願意跟外國人接觸
    或是自己日子過得不好
    所以拿相對弱勢的外國人出氣
    這樣退一步去思考氣就消了
    不用跟他們計較

    況且美國的總體氛圍是個人主義
    對外籍人士和各種種族信仰的包容度
    其實比台灣高很多 大部份的人都是友善的
    為了一兩個異類 自我信心崩潰沮喪
    甚至放棄自己的生涯規劃回國
    根本不值得

    有人謠傳共和黨很多種族歧視者
    守舊 排外 討厭亞洲人
    Grace 正巧住在共和黨大票倉
    五年來遇到的怪奇人物
    跟台灣比 認真說起來還少一點

    但如果有人蓄意攻擊你
    對方言論的確涉及種族歧視
    Grace 建議不要姑息
    採證事後通報主管機關或報警處理
    因為 你的姑息 只會讓這些人
    更大膽的去尋找下一個受害者

    2. 不便和無聊

    除非你住美國超級大城市
    一般美國賣場八點或九點就打烊了
    週日可能還提早到六點關門
    市中心除了電影院也沒有很多娛樂
    以Grace 住的田州大城市為例
    市中心可以數出來的娛樂場所
    大概就是兩家電子遊樂場
    一家迷你攀岩場 動物園
    幾家迷你高爾夫 博物館
    除非你和美國人一樣熱愛戶外和運動
    不然應該住了兩週就想跳上飛機回家

    住美國95%以上的情形
    從你住的地方出發
    想買瓶飲料都得開車五分鐘以上
    每天早上伴隨起床的不是人聲
    而是蟲鳴鳥叫
    如果有庭院還得按時剪樹除草
    每天的生活
    真是好山好水好無聊

    再加上地廣人稀
    所有我們台灣一家便利商店可以辦好的事情
    在美國都要跑好幾個地方
    等上三天 五天 半個月
    Grace 在美國生出海量的耐心
    去應對這裡常常出錯的職員
    和公家單位顢頇的辦事態度
    想著不傷他們自尊的方式去指正他們
    或是提醒他們辦好他們的份內事情

    所以跳上飛機移居前
    最好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喜歡戶外活動
    有沒有心臟去適應他們的行政系統

    3. 無法融入社交圈

    因為語言能力的限制
    像Grace 這樣已屆熟齡才移民的人
    是極難像幼年或是青年移民的族群
    可以在短時間內把語言能力衝上
    說出一口沒有外國口音的英語
    最重要的是能準確無誤地表達意思

    Grace 在很短的時間把這個能力提升
    並融合了一些幽默感在內
    偶而出錯的異國腔英文
    在應付工作或教學上
    大致上沒有很大的問題
    跟職場上同事們
    也能達到簡單閒聊的開玩笑
    或是背景比較類似的同事
    (比如:單親或前單親的女同事)
    能達到比較深入的交流
    會偶爾約出去吃飯的程度

    但是說到排除職場外的交朋友閒聊
    除非是對異國文化極有興趣的美國人
    一般人很難長時間有耐性的去辨認你的口音
    更何況當兩個本地人聊起當地的文化
    本地歷史事件 或是一些古流行
    比如說上一屆郡長的軼聞
    以前學校流行的募款活動
    就跟台灣人說起「中部粽」「聯考」
    會讓非台灣人搞不懂你在說什麼一樣
    類似情況發生Grace 往往插不上口
    也很難跟別人攀上什麼交情
    更不用說可以跟當地人深交到什麼程度

    排除語言障礙
    西方文化的本身就和東方非常不同
    比方說 摸清他們職場的潛規則
    怎麼恰到好處的讓上司看到你好用
    又不搶了他們的風頭 都是一門功夫
    如果不是挫折忍受力高
    又觀察力強 願意學習的人
    一定會時時都有格格不入的感覺
    也會產生有過身在異鄉的人才會明白的孤寂

    不過Grace 要告訴你
    你並不寂寞
    因為美國人自己
    也有很多職場適應困難
    或是社交生活貧乏的人
    美國因為地廣人稀
    非常多的人下班是零社交的
    如果這些人沒有家庭
    回家就看電視看到睡著的人很多

    同時美國職場跟台灣不同
    他們非常尊重員工私人生活
    所以大多是職場並沒有
    下班後一定要跟老闆 同事交際的潛規則
    只要跟同事保持基本的來往
    有亮眼的工作表現
    把主管或老闆關係弄好
    不用擔心會變成邊緣人

    Grace 本身就沒有很強的交際需求
    對於大型群體活動沒有很大的興趣
    大多數的時間用來讀書、運動看手機新聞
    交朋友只要兩三個知心的人就滿足
    搬到美國不過就是換個地方宅
    所以這些事情並不會影響太大

    但如果你本人是社交王
    兩天沒跟朋友一起吃飯玩耍就孤單寂寞冷
    偏偏英文沒有很溜
    Grace 誠心建議你
    好好評估美國是否值得你
    捨去在台灣經營已久的人脈
    遷居美國之前把英文練好
    搬來後才不會悶出病來呀!

    —————-
    若您喜歡Grace 的分享
    請到評論區給Grace 五顆星鼓勵
    讓Grace 有更多動力寫文章分享!

    圖:每天都開心不得了的夏令營科學老師Mrs. Grace與負責的疫苗科學攤位。今天博物館竟然請來了county 的電路維修人員,現場示範怎麼跟路邊高壓電線保持安全距離。Grace 等下週夏令營工作結束之後,會再發一篇文分享下週即將發生的工作上又一奇遇。

  • 高壓電安全距離建議值 在 胡晴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10-26 08:49:50
    有 307 人按讚


    10月22-23日台灣師範大學全球華文作家論壇之《袁哲生與邱妙津紀念論壇》

    發表人:胡晴舫

    題目:早夭與凋零

    我活下來了。二十歲之後,每一天我醒過來,都記得那些比我提前離開的同代人。我不曾忘記這件簡單的事實:我活著,而他們皆已死去。

    倖存者總是懷抱罪惡感。站在手扶梯從捷運月台上來,約會早到十分鐘發呆,過馬路等紅綠燈,生命中突然出現的時間空檔,一秒,五分鐘,半小時,風還在吹,雨沒有停,我以手掌遮住耀目的陽光,深夜一條長街,閃念為何我單獨一人站在這裡;那些花兒,他們都去了哪裡。每次發表一點文字,總畏懼面對眾人的眼光,內心惴惴不安,就像勞伯瑞福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凡夫俗子》,我小時候很喜歡因而看了三遍,我就是那名與哥哥共同經歷船難而活下來的弟弟,每當他意識到母親暗地打量他的眼神,他能感到那股冷冰冰的寒意,他懷疑,最疼愛哥哥的母親其實多麼痛恨居然是他活下來了,而不是光華四射、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哥哥,多麼希望當初大浪打過來時,跟著船隻翻覆沈入海底的人是他。結果,身強體健、善於游泳的萬人迷哥哥遭海水吞噬了,而他,這個害羞封閉、弱不禁風且泳技不佳的人卻莫名其妙逃脫了海水的魔掌,安全游回岸邊。

    我與邱妙津同年,心理系的她開始提筆寫作時,外文系的我當時一心一意想要研讀戲劇電影,我們在同一校園,但活在平行線上。等我回過頭來,歸隊文學本行,邱妙津在巴黎自殺,我在台北碰到了袁哲生。當年不比網路時代,文學園地就那幾個地方,圈子文化濃重,我第一次能在所謂的文學副刊發表,就在哲生工作的自由副刊,哲生給了我一個短短一季的迷你專欄,我寫得感激,戰戰兢兢,微型小說不過幾百字,我反覆斟酌,總要磨上好幾天才肯放手,交稿給哲生。哲生不是一般文學編輯,當時他已是文學獎滿貫的大作家,他的《靜止在樹上的羊》成為年輕世代爭相閱讀模仿的作品。我寫得細,他讀得更細,就那麼幾百字,他也會認真給我評語。有一次,我為了寫出某種自以為靈氣的句型,便去掉了所有的人稱。他拿起電話,打給我,提醒我,省略的語氣看似高明,但容易文意不清,在某個特定段落的開頭,他建議我還是放回「他」這個字,不然,讀者可能一頭霧水。我武藝不高,卻自尊心極強,非常糟糕的個性。電話上,我沈默,他等了一會兒,口氣溫和地說,你不想改沒關係,就照你的意思。現在想想,以他當時的名氣、地位與權力,他完全不必容忍我一個無名小作者的任性自負。後來那批稿子集結出版,就是《機械時代》。

    與哲生不同,我始終在文學圈子的邊緣打轉。我在台灣的社會化過程非常痛苦、難熬,以至於我寫了一本喃喃自語的《濫情者》。我一出校門,很快就明白自己離夢想的距離很遠。我想做的工作,想過的日子,不但與我無關,而且跟銀河系一樣遙遠。我想當的那個人,整個世界都告訴我,根本不可能。所以,與是枝裕和的《比海還深》那部電影有點不同,不用到四十幾歲,約二十五歲時我就被迫覺悟,我這個人的價值連一枝鉛筆都不如。

    二十幾歲的我大部份寫作仍是投注在我的白天那份工,耗盡我全部的精力,我從寫作得不到任何滿足。我的筆是我的吃飯工具,我成了名符其實的文字工人,我滿懷的詩意都用來下標題,我對角色的想像力都放在我採訪的對象,我對文字的敬意換成一疊疊鈔票,所以我能在台北這座城市裡維持一份簡單的生活。我其實羨慕邱妙津以死亡完成了她的藝術高度,寫作對她來說已不再是終極的生命焦慮,不必再終日惶惶,不斷追尋生命的意義。我也嫉妒哲生的寫作優勢,我以為他已經寫得那樣好了,他不必再向全世界證明他能寫,在外界看來,他已是一名寫作成就非凡的優秀小說家。當然,沒人能真正明白另一個人的內心掙扎與他的生命處境。

    我沒料到,哲生毅然決然選擇脫離那個人人稱羨、恨不得擠進去的文學貴族圈子,跑來加入我的町人世界。我替當時的老板去倫敦談了一本男性時尚雜誌,學弟余光照當總編輯,哲生居然答應過來當主編。我萬萬想不到。哲生的小說,充滿鄉土的情懷,而他的冷面笑匠格調,與國際風格無縫接軌。之後哲生接手總編輯,他是一名稱職出色的總編輯,雜誌非常好看,同事們全愛戴他。關於我的辦公室生涯,我所痛恨的一切,哲生這名文學貴族竟然就過起相同的日子,包括每天開著廉價小車去到工業區,停在公司後山停車場,而後山滿是大型高壓電塔,停好車之後,要沿著鋪設粗糙的水泥階梯,兩旁雜草,一步步走下來,那一刻我總是覺得特別渺小不重要,覺得自己就要被大太陽烤焦,覺得我一輩子還沒活過就已經白費了。覺得文學這件事,彷彿正在飄遠的一朵雲,從此完完全全與我無關。我忘不了那座後山。當我隔海聽說他們在那座後山找到哲生時,我的情緒一片空白。

    我在《辦公室》書裡明確地寫了一篇《小說家》,紀念哲生。多年後,我寫了另一篇關於小說家的故事《惡妻》,收在《懸浮》一書,我已經明白,我寫的人是我自己。現實壓力與寫作夢想之間並沒有什麼拉扯徘徊那種哲學美感,只有望不見底的深溝一條,無盡的黑暗,光線都不敢涉足。站在深淵邊緣往下望,立刻出現生命的暈眩感,感到一股惘惘的威脅,一不小心,你就失足掉下去了。

    1969年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在這個特殊年份前後出生的一代,美國稱作X世代,意思是他們是謎,沒人能預測他們的未來,他們會長成什麼性格,他們的文化品味,他們的政治觀,他們的性愛態度與家庭觀念,等等,沒人知道。他們年紀輕輕便已老成,滿眼純真,卻又那麼憂傷,看似倔強,偏偏脆弱無比。而在台灣,這一代人歷經了冷戰、白色恐怖、解嚴,進入青年期,碰上台灣經濟奇蹟,緊跟著中國大陸開放,台灣經濟迅速萎縮,人才大量出走,政治口號掛帥,文學失去了社會影響力,我們的一生幾乎就是現代台灣歷史的縮影。我們這一代人的憂傷抑鬱,會不會其實就是時代隆隆滾動時加諸於我們身上的瘀傷?我這個始終不相信年級說的人,作為1969年的孩子,應該在此認了:我們其實從來不知道該怎麼活,世界才會對我們滿意,我們才懂得放過自己,而活著這件事變得不是那麼沈重。我可以不必對自己還活著感到愧疚,不用為了自己還有寫作的慾望而覺得需要向全世界道歉。

    曾經以為文學會是我們的救贖,但,也許我們都太天真了。那些親愛的朋友因為青春芳華茂盛而早夭了,而我的青春還不曾開花便已提早凋零,於是一直以枯樹姿態存於世上。我不曉得如果今天他們站在我的身邊,他們會跟我說些什麼,也許我們不見得會彼此親愛,反因同儕壓力而相互妒恨。但,我仍記得我曾經目睹的那一雙雙黑色的眼睛,那樣靈動活潑,滿滿是想要擁抱生命的渴望。顧城的詩:「我帶心去了/我想,到空曠的海上/只要說:愛你/魚群就會跟著我/游向陸地。」我沒法真正知道他們若活著,內心在想些什麼,但,唯一,我能確定的是我們都熱愛這個世界,所以我們才會不自量力,縱使身上只安裝了一對蠟製的翅膀,依然奮力,振翅,飛向太陽。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