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準備—書籍應用
到了這個時候,各位考生應該也準備了兩週左右的學測複習,在念各科的時候應該多多少少都有不同的狀況要解決,而W編在當初也是面臨一開始力不從心的問題,但是在調整教材的使用過後,發現複習變得更有成效,所以在這裡簡單跟各位介紹各種教材使用的方式,以便各位複習的時候更加順利!
首先在分析...
學測準備—書籍應用
到了這個時候,各位考生應該也準備了兩週左右的學測複習,在念各科的時候應該多多少少都有不同的狀況要解決,而W編在當初也是面臨一開始力不從心的問題,但是在調整教材的使用過後,發現複習變得更有成效,所以在這裡簡單跟各位介紹各種教材使用的方式,以便各位複習的時候更加順利!
首先在分析教材之前,要先區分目標為何?頂、前標有頂、前標的唸法,15級有15級的唸法,要先確定目前的目標才能更有方向地準備複習內容。接著就讓我們進入正題,往下介紹各個教材的使用方法吧!
一、複習講義
這個應該是大部分考生會選擇的教材,就連三個小編也不例外,而我們認爲選擇講義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看得順眼。這裡說的看得順眼不只單純在排版、配色的順眼,知識鋪排的架構更是重點,以W編為例,他非常喜歡有架構的知識,所以他在選擇複習講義的時候,喜歡在每個章節有知識大綱的講義,同時在內頁也是喜歡以有大綱的方式排列知識,而不是單純的列點式講義,所以在挑選講義時,一定要考量自己的需求。
而在版本上每個版本也是有不同的特徵,舉例而言,翰林的知識內容較為豐富,但同時也較為龐雜,適合追求滿級或是指考的考生使用,而南一、晟景等版本則較為精要的提煉出重點,可以高效率的幫助考生重新建構知識,但也可能忽略部分細節與脈絡,所以考生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了解自身需求,而對於W編來說,他個人喜歡先以明確的架構出發學習,再透過寫其他考卷或題本時,再逐漸將缺漏的知識補進架構裡面,所以他選擇的書籍大多以南一、晟景等版本為主。
二、課本
W編身為橫跨社會組與自然組的考生,課本在這兩個組別有截然不同的定位,以數學、物理、化學這三個科目來說,課本基本上對於中前段的考生沒什麼用途,多數是給中等程度的學生打基礎使用的,但對於社會三科及生物科來說,課本就很重要,原因是這些科目很重視知識的脈絡以及圖表、圖片,所以只閱讀用文字及表格整理出複習講義,會導致精準度大幅下降,因此在透過複習講義複習時,也需要搭配課本圖表來打好基礎,如:地理科的地圖,所以大家記得不要丟掉你們的課本,要留著好好使用啊(小編os:我有時候還會把課本的圖片複印、剪下然後貼上講義)
三、複習週計畫
週計畫應該很多人都還沒開始碰,甚至也還沒買,其實週計畫就類似較小範圍的題庫,可以有助於階段複習的能力檢測,建議從前期就可以陸陸續續的開始動工。市面上常見的週計畫有:晟景的複習週記、翰林的週計畫還有龍騰的週懂系列,當然還有許多種類,就不在這裡一一列舉出來,但是對於考生來說,我認為寫週計畫並非必要的準備,在已然能夠掌握複習進度的人,我覺得比較適合寫週記畫,也就是中前段以上的學生,週計畫在進度上面因為範圍小、較為縝密,所以同時也要花比較多的時間投注其中(除了國文、英文的部分差異不大),而且也因為出題者往往是單一高中教師,所以有時題目方向及難度也不穩定,所以大家要謹慎評估自己是否有需要且有能力完成。而週計畫在各版本的特色上跟複習講義相似,翰林版的內容較為龐雜,但是就過於類似段考的準備,不太適合作為大考得準備方式,晟景、龍騰的方向就較為注重整體方向,比較貼近大考走向。
除了作為範圍練習之外,此類的題目也很適合拿來作為弱點專攻的練習題目,因為其範圍小而且題目多,所以可以特別拿來練自己不擅長的範圍或是題型,例如之前W編就用周計畫練了國文多選、中國史以及英文克漏字的部分,所以如果是到了中後期發現自身有明顯缺點的人,周計畫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喔!
四、各區模考試題
各區模考試題其實就很像是範圍比較大的周計畫,題目本身也多是高中老師命題,整體而言並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因為模考本身題型跟學測一致,而且學校也會讓你們考幾次,所以很適合作為練習臨場時間分配的工具,比起週計畫,我認為寫模考更有其必要性,因為模考可以作為計時練習的題目,寫模考時直接比照學測計時,對於進入學測的考試狀態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由於模考範圍較廣,建議複習到比較後端的時候再來練習(至少要超過1-2冊),否則也只是寫一堆自己沒複習到的東西,除了國文、英文因為沒有範圍限制,可以直接練習以外,大部分科目皆是如此。
而在不同考試上,不同的模考也有不同的特徵,首先是北模的部分,北模我認為整體難度偏難,一定比學測難上一些,但是出題是所有模考中最穩定的,我個人很推薦中前段的學生可以練習北模,全模的部分則是平均難度較北模簡單,但還是比學測難,但全模本身出題不太穩定,所以有些時候會爆難或爆簡單,但是平均來說不會太難,適合所有考生練習,最後是中模,中模是我最不推薦的考試,先撇除其浮誇的難度,出題的穩定度及方向明顯與大考不同,只是拿來嚇考生的題目,這種題目的練習對於學測並無太多幫助(中模還是有少數幾份出的很好的題目,但真的不穩定),對於W編來說,中模大概只對於頂尖學生有鑑別能力,還有一部分提升自信的作用(W編os:征服中模真的很爽),除此之外沒有太多效果,因此在講完所有模考後,大家也不要對自己的模考成績如此在意,因為模考本身的難度偏高且不穩定,作為練習參考即可。
#學測 #學測生 #gsat #國文 #英文 #數學 #社會 #地理 #歷史 #公民 #讀書筆記 #讀書分享 #勉強垢 #勉強
高中地理課本龍騰 在 Chea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國立編譯館的教科書是最早的農場新聞嗎
各位老人如果還有印象,我們小學中學與高中的教科書,只有唯一版本,就是國立編譯館,那時候頭腦簡單,老師教什麼、課本寫什麼,就囫圇吞棗的相信什麼。
#以前沒有台灣史
但我們現在回頭看,國立編譯館的教材除了生硬不夠活潑,政治的力道也毫不隱藏,更重要的是還有很多錯誤,最扯的是完全沒有台灣史 完全沒有台灣史 完全沒有台灣史,很誇張,所以說三遍
然後還要去背中國的鐵路,京廣鐵路還是九龍鐵路,我一輩子都不會去的地方,我背這個幹嘛啊
#課本上的偉人
以前的課本一定有蔣公看小魚逆流而上的故事,事實上經過考證,蔣公的家鄉根本沒有魚會逆流而上,就算真的有,也是在三更半夜夜晚才會回流的魚,一個小孩三經半夜跑到深山看魚逆流?
此外,早年教科書的提到國父或蔣公,都需要挪抬以表示尊敬,如「國父 孫中山先生」「先總統 蔣公」
甚至連音樂課都充滿了愛國意識,除了國歌、國旗歌外,還有個人崇拜色彩濃厚的蔣公紀念歌。
美化殖民統治的吳鳳也被寫進教科書,美化後大書特書
#一綱多本的出現
1990年李登輝執政後,為了因應解嚴後的社會發展,郝柏村內閣提出一綱多本的教育政策,各級學校不再受限於國立編譯館得統一版本,同時在1997年先在中學推出《認識臺灣》教材,身別是社會、歷史、地理三冊,首次介紹台灣這塊土地的人事物。
#國立編譯館退出歷史舞台
2004年國立編譯館正式退出教科書的編寫,教科書可由各出版社編寫,並由各級學校自己決定要用哪本,教育部只負責設定、審查教科書內容。
#現在的教科書
最近我翻了現在由民間出版社,龍騰文化編寫的高中教科書,覺得現在的小朋友真的很幸運,教科書編寫的真的很好,先說物理、化學我是看不懂,但歷史、地理的編寫非常有水準,除了專業知識夠外,內容也引人入勝,插圖、補充知識背景也一應具全。
#生活中的大小事都是教育的大事
且很重要的,龍騰文化很用心的把教科書上的知識,融入了我們生活之中,生活中的大小事都是教育的大事
像是我這次去了三個點,第一個點在台大溫州街附近的欒樹下書房,是一間有滿滿藏書的獨立書店也是咖啡廳,如果是文人騷客一定會愛死這個地方,那如果是明朝的大文豪歸有光來到這,他會怎麼介紹這裡呢? 非常有趣
第二個點大名鼎鼎的貓咪餐廳Toast Chat,你肯定想,貓咪跟教科書肯定沒關係了吧~結果竟然看到貓咪優雅落地的原理,也是可以用物理知識來解讀的,太驚人啦!不過因為是物理,我內心還是有點抗拒
第三個點,終於來到cheap的主場了,四四南村的眷村,為什麼台灣這麼多眷村,眷村怎麼來的?又多分布在哪裡呢? 這些歷史課本裡面都有寫
這就是龍騰文化用心準備的 #城市教科書 #生活大小事都是教育大事
原來學習可以無所不在,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當然不只這三個點,龍騰文化編輯群可是走訪了各地,現在你吃的餐廳、路過的建築、打卡的秘境、喝的手搖、愛吃的鹹酥雞,都可能搖身一變,變成教科書的場景喔!
#閱讀紙飛機
高中地理課本龍騰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灣 #中華民國 🇹🇼
高中地理課本演進史
轉自龍騰出版
88課綱、95暫綱、99課綱、108課綱
舊課綱的台灣地理,把農業(2堂)、工商業(3堂)分成不同單元。但多元文化的部分,只在「台灣的位置及環境特色」這個單元稍微提到。
新課綱則把所有的產業都融入「台灣經濟發展與世界的關聯」一個單元(1堂),多元文化部分則分成「台灣的原住民與多元文化」「台灣的移民社會與多元文化」兩個單元。
其中歷史科跟地理科,都在第一單元增加了能引導學生思考的導論。歷史科一開始便跟學生討論,「是哪些人書寫的歷史定義了我們?」告訴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同樣的歷史事件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解讀。地理則增加3-4節的「研究觀點與研究方法」,內容包含「研究問題的發想」「資料的整理、分析」,重視務實的研究技能。
此外三個科目中都有「探究活動」的設計,引導學生討論針對一些議題作比較聚焦的討論。
地理──空間資訊科技(3學分)
從空間的概念,講述到空間資訊的獲得、處理與運用,例如,空間資訊如何協助人道救援,之後提及地理媒體的反思,比如類似google街景地圖這樣的地理媒體是否侵害了隱私權。最後,安排空間資訊的實際操作,例如,以網路地圖為平台讓學生共同規劃學校空間。
地理──社會環境議題(3學分)
社會環境議題主要圍繞著「永續發展」分成三個主題:「環境變遷」「資源與能源」「人口與糧食」。環境變遷方面會提到極端氣候、土地退化等,並討論如何因應。資源與能源方面會介紹化石能源、核能、水資源、海洋資源,並討論如何尋找乾淨又安全的替代能源。人口議題會討論人口的移動、人口結構問題,糧食方面則會討論到基因改造食物等糧食爭議。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2732
高中地理課本龍騰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教育部」欺騙學生薛化元主編全力配合(新檔案)
儘管檔案已經證明,所謂開羅宣言台灣交給中國是謊言(見 http://www.taiwannation.com.tw/cairo01.htm),可是國中二下社會科,及高一上歷史科,內容大同小異,大意都寫,根據開羅宣言,中國在戰後取得台灣,非常不負責。屢次向「教育部」抗議,沒理由却堅持不改。而中國在國際上就是這樣宣傳,做為攻打台灣的理由。到底「教育部」那些人和中國有何關係?
一、國中二下社會科,計有康軒、南一、翰林:
二、高一上歷史科,計有翰林、泰宇、三民、全華、康熙、南一、龍騰、華興、史記:
三、「教育部」2016年9月20日致台南市政府函的附件,所列高中歷史各版本教科書
均有「開羅謊言」如下,知道錯誤却執意不改。
四、上列問題教科書均經「教育部」審定合格發給執照,效期6年,以下舉為例,
這種害台課本,可以害到2018年7月。
學生注意!中華民國專找你們下手
台灣教科書都在強調「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統派也以此欺騙台灣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目的就在把台灣送給中國。因此,釐清台灣主權,是對抗中國侵略的首要急務。若不釐清台灣主權、不去確立台灣的國際地位,台灣的國際局勢必然更加危險。立陶宛的例子清楚的告訴了我們。
立陶宛前國防部長巴德凱維薩斯,1997年2月來台現身說法,講述他們如何掙脫蘇聯而獨立。他說,小國擺脫大國獨立的最大力量來自獨立的正當性。以立陶宛而言,就是花了48年才找到的Molotov-Ribbentrop(史達林、希特勒)瓜分立陶宛的密約,證明立陶宛是被蘇聯非法佔領、統治,而非如蘇聯所說,立陶宛在1940年時生活困難,發生社會革命,以公投方式自願成為蘇聯的一部分接受經濟援助,所以戈巴契夫甚至說,立陶宛想獨立必須先還錢---美金330億。立陶宛找到了密約公佈之後,不但美金330億不必還,而且一年半就宣佈獨立,獨立後一年半就加入聯合國,蘇聯也沒有否決。
作者在「台灣常識」這本書中,從十個角度證明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目前被中華民國政權非法佔領、統治。只要台灣人像立陶宛人一樣,公開揭發此一事實,同時宣佈恢復主權成立台灣國,這樣,就可擺脫中國的糾纏,建立國家。因此,台灣建國只是一個常識問題而已。若檯面人物不做,小百姓只好一個個簽名認同台灣國,等累積相當人數之後,自己來揭發非法統治,宣佈台灣建國。立陶宛能,台灣為何不能?
「認識台灣」教科書
「歷史篇」、「社會篇」、「地理篇」
第一版(1997年)仍需改正之處
舊教科書一向以中國為本位,灌輸中國奴化思想,例如,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台灣是中國領土等等,至今超過50年。中國順水推舟,以台灣人就是中國人的理由要求併吞台灣。即使台灣人都來自中國,土地為中國所有,為了國家安全教科書都必須改,何況台灣血統與主權已證明和中國渺不相涉。國中的新課程「認識台灣」,教科書比較過去的史地教科書雖有進步,然而仍有錯誤。今以第一版的內容為對象,依歷史篇、社會篇、地理篇的順序一一指出。雖然目前已出了好幾版,但是以第一版的內容為對象來改正,仍深具意義,因為很多人的腦中,仍有許多必須清除的錯誤性殘留物。
第一節 歷史篇改正芻議
認識台灣「歷史篇」仍不合事實的部分
1. 第9頁 「台灣本來和中國大陸相連,在四、五萬年前冰河時代末期時,由於氣候變遷、冰河融解,海面上升,台灣逐漸與中國大陸相離」。
事實: 台灣和中國相連的時代也和東南亞、日韓等地相連,和中國分開時,也同時和這些國家分開。只提和中國的分合,不提和他國的分合,似乎在暗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2. 第10及12頁「漢族移民,把居住在平原地帶的原住民叫平埔番或熟番;把居住在近山或山區地帶的原住民叫高山番或生番」。
事實: 根據滿清文獻,不投降滿清的平埔或山胞都叫生番,投降、歸化者不分平埔或山胞都是熟番,熟番而薙髮、穿應者是為漢人。依此邏輯推論,漢人而講北京話者為中國人。
3. 第85及86頁「1943年底,中、美、英三國領袖發表開羅宣言,宣示戰後日本應將中國東北、台灣、澎湖等歸還中華民國……34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政府隨即成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任命陳儀為行政長官,負責接收」。
事實: 中華民國可以拿出一張有中、美、英三國領袖簽字的開羅宣言,或者三巨頭在一起發表的錄音帶嗎? 若不能,就應實話實說,不應強辭奪理,說什麼開羅宣言沒簽字也有效。台灣本來就不是中國的,用「歸還」顯然不對也不符事實。
第二節 社會篇改正芻議
認識台灣 「社會篇」 仍不合事實的部分
1. 第8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重屬中國」(國、高中歷史課本亦如此說)。
事實: 戰後中華民國只來台受降,卻以開羅宣言矇混為主權的移轉。現在連開羅宣言也被証實為無人簽字,事實上不存在。中國若欲主張對台有主權,必須另找理由。
2. 第8頁「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構成今天台灣社會的四大族群」。
事實: 台灣只有兩大族群,5.8%的中國人和94.2%的台灣人--平埔和山胞。
3. 第11頁 「十八世紀後,(台灣)慢慢形成以漢人為主的社會」。
事實: 從荷鄭清日至今,歷代平埔山胞均佔總人口的9成以上,歷年「漢人」佔全台人口的比例都不過是幾%而已。
4. 第64頁 「中華民國憲法……此即台澎金馬地區政治制度的法源」。
事實: 根據中華民國新、舊憲法,收回台灣須經其國民大會或立法院同意,86年來其立法院或國民大會未有通過收回台灣的決議,中華民國佔據台灣,連它的憲法也告訴它是非法的。台灣既不屬中華民國,該國憲法當然不是台灣政治制度的法源。台灣政治制度的法源有待台灣人制訂自己的憲法。
5. 第96頁要求學生由身分証、戶口名簿、族譜分析家族成員,以及世代的傳承。
反問: 94.2%台灣人的祖先是平埔或山胞,清據時被賜漢姓、族譜,改成中國人。依照被賜的族譜和姓氏,在中國有些固然可以找到族譜上的牌位或墳墓,但那是台灣人祖先嗎?
第三節 地理篇改正芻議
認識台灣 「地理篇」 仍不合事實的部分
1. 第47頁 「回家與家人相處,可能使用更具親和力的鄉土語言交談」。
事實: 客語、和佬語都是外來語。平埔語有音無字,荷人據台,以羅馬字拚平埔語造字,使用了200年,這才是鄉土語文。不幸鄭成功、滿清來時被消滅。
2. 第48頁 「在荷蘭人佔領及明鄭時代,台灣人口大約只有一、二十萬」。
事實: 鄭氏政權,何能代表明國? 又,荷初平埔人有二十幾萬山胞約二十萬,共四、五十萬而非一、二十萬。依人口四十萬及保守的1%年成長率計算,經376年至今,台灣人口之中光是純種的平埔和山胞至少有1700萬以上,混血的還不算。
作者:沈建德,留美企管博士,前中興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現在自費專職研究台灣主權,及相關的史地、政治、文化、血統等問題。
Fax:08-753-6335
〔下一篇〕
政治內幕 政治內幕 政治內幕 政治內幕 政治內幕 政治內幕 政治內幕 政治內幕 政治內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