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體驗派演技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體驗派演技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體驗派演技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體驗派演技英文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白色豆腐蛋糕電影日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迴路追殺令》是獻給三四十歲宅男的愉快禮物 光看55歲的男人還有這種健美身材 這就是我們的夢想吧 全片以8 bit遊戲起頭,粗糙的畫質以及不流暢的運作,卻都是我們每個老男孩的回憶,與其說《迴路追殺令》是電影,倒不如說更像是一場愉快的遊戲體驗,打贏一關又有一關,像玩《仁王》、《洛克人》那樣得順應時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夢幻光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還是日語有味道 老實說,日本的聲優都是怪物。 在講聲優的聲線,跑去文化去了? 有這麼可笑的嗎? 就事論是罷了 我沒否定中配呦? 中配我也認為配得很好哦 但大多數情況上,日配在我的觀感中是更優的哦? 要說中配有更好的,我的感官當中只有鐘離而已,其他都還是日配好吧。 我看你是愛國心切,只要是日本的...

體驗派演技英文 在 文青汪的影劇世界?|電影|韓劇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15:49:22

. 《變成你的那一天 — 也許只有靈魂交換,才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前面無雷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這週完食了近期大家推薦的另一部熱門陸劇《變成你的那一天》,跟《理智派生活》調性完全不同,但人氣也非常高,是一個娛樂記者和大明星某天因意外靈魂互換的奇幻故事。 其實我還蠻愛看...

體驗派演技英文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27 22:43:24

《#催魂頻率》深埋在記憶裡的罪惡感 (7.6/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催魂頻率》是一部韓國懸疑驚悚電影,由崔在勛執導,演員李大衛、祚弦、金南優主演,劇情講述大學生都賢因為對催眠產生興趣,在轉學生振浩的介紹下嘗試了崔教授的催眠治療,但體驗過後他卻開始...

體驗派演技英文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0-17 03:54:38

《#倒數反擊》別動連恩尼遜身邊的人 (7.6/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倒數反擊》是一部美國動作電影,連恩尼遜主演,劇情講述一名連續搶劫多家銀行、竊取900萬美金的神鬼大盜湯姆,在愛上一位女子安妮後,希望改過自新坦承自己的罪刑來換取減刑條件,然而當湯...

  • 體驗派演技英文 在 白色豆腐蛋糕電影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22 23:29:48
    有 698 人按讚

    《迴路追殺令》是獻給三四十歲宅男的愉快禮物
    光看55歲的男人還有這種健美身材 這就是我們的夢想吧

    全片以8 bit遊戲起頭,粗糙的畫質以及不流暢的運作,卻都是我們每個老男孩的回憶,與其說《迴路追殺令》是電影,倒不如說更像是一場愉快的遊戲體驗,打贏一關又有一關,像玩《仁王》、《洛克人》那樣得順應時間差才能突破關卡,跑到不一樣的關卡都能與不同的NPC衍伸出支線任務,像是學會劍術、打電動等額外回報,過癮極了。

    電影很爽快,節奏分明,好幾段戲都讓人忍不住鼓掌,即便「十字骨」法蘭克葛里洛的演技實在不行,尤其是與影后娜歐蜜華茲的對戲更是明顯被對方輾壓,但我們都愛這樣的老派男主角,長不大、粗暴且充滿正義感,這不就是我們對於八九零年代老英雄的想像嗎?

    對了,父子戲很感人,但那是因為小男孩喬伊真的是法蘭克的12歲兒子里歐,這是真情流露的父子互動。

    這真的是屬於遊戲迷的電影了,最好笑的莫過於其中一位殺手「觀音」,每次殺完人之後都會喊「我是觀音,但是我不會坐蓮」,相較於英文原句的意思是"I am Guan-Yin. And Guan-Yin has done this."(我是觀音,觀音完成任務了),變得更活潑一些,這簡直就是每次打《魔物獵人》、《人中之龍》時,有時被反派打敗,他們會做出一些超級雞歪的動作或是講出對白,讓我們越聽越不爽,養精蓄銳才能在最後打敗這些對手。

    除了結尾有點倉促,但除此之外《迴路追殺令》仍然很好玩,畢竟可以跟楊紫瓊學劍術,痛扁梅爾吉勃遜又能與各路殺手交鋒,這實在是每個老男孩的夢想吧。

    采昌國際多媒體
    #bosslevel
    #迴路追殺令

  • 體驗派演技英文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2-17 10:00:55
    有 183 人按讚

    2020年的奧斯卡金像獎剛落幕,韓國電影「寄生上流」奪得4個重要獎項,無疑是本屆最大贏家。而如果已入圍獎項的數量來看,漫改電影「小丑」在11個獎項被提名,雖然最終只拿到2個獎項,但其中一個是重量級的最佳男主角,也堪稱是本屆亮點。
    有人喝采,自然有人就很慘。本屆奧斯卡,有部電影被提名了10個獎項,最終卻是槓龜,無庸置疑的本屆最慘。其實能夠入圍這麼多獎項,代表這部影片絕對是上乘之作,而且這些提名還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還2個影片腳色一起入圍)、最佳改編劇本……這一些重量級獎項。可這在槓龜後,卻更顯得該片是如此的寂寥,而這部電影就是馬丁‧史柯西斯(英文名:Martin Scorsese)執導的「愛爾蘭人」。

    「愛爾蘭人」的故事,改編自美國幫派份子─查爾斯·布朗特,在2004年著作的回憶錄:《我聽說你漆房子》。
    先談談這個看來極為奇特的書名:我聽說你漆房子,這其實是一句江湖術語,意思是黑道在一間房子內把受害人掛掉後,通常會粉刷房子好遮掩噴濺出來的血跡(順帶一提,本片中,還有黑道在家鋪地毯的橋段,這是為了方便收拾的殺人事前準備,這也算是一門行業內部慣用手法了)。從書名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是記錄美國黑幫,甚至會談到謀殺的故事。

    本片的時間跨度極大,從1950年代一路演到2000年代,當中還穿插一些美國重要歷史事件,也就形成將近3個半小時的片長,以現在商業電影來看可謂宏篇巨著。
    我想這是對一般人不那麼討喜的第一個原因:實在有點長(youtube頻道─誠實預告,還調侃「愛爾蘭人」是:我會把它放入待觀賞影片的名單中,挺幽默的說出這部片的處境)。
    另一個原因,則是裡面的歷史因素,這尤其對非美國社會的觀眾形成一個頗高的門檻。說實在話,我是個歷史老師,我在看這部片尚且要先暫停,先跑去查電影中由艾爾帕西諾飾演的吉米·霍法到底是何許人也,那對於歷史背景知識較少的觀眾,觀賞本片很容易不時出現:他是誰?他在哪裡?他在講什麼?類似一連串的問號,這對觀影體驗自然又打了折扣(而且我嚴重懷疑:八成美國人自己對其中的歷史腳色也不是很瞭)。
    其實先前有說過,能夠入圍多個獎項,代表「愛爾蘭人」品質精良。
    首先能看到三大影帝飆戲,像是艾爾帕西諾的霸氣橫溢、喬佩西笑裡藏刀中的胸有成足、勞勃狄尼諾的收放自如(他在幾個毆打人的橋段看出瞬間的暴戾,但大多時候,他卻是鮮少言語而且充當各方緩衝的老好人,之後又演出老年時對一些過去的懊悔卻又對一生原則的堅持,能駕馭這麼多時間跨度及各方面性情,勞勃狄尼諾為我們展示什麼叫做「薑是老的辣」),就是一個見證演技的時刻。
    另外,不像一些好來塢大片公式化的起承轉合,「愛爾蘭人」很少有被刻意營造的高潮時刻(即便到影片重點的中後半段,都沒呈現出刻意的激情),但這反而是現實的呈現。畢竟不是每次槍戰,都要搞得像駭客任務一樣,穿一身超級顯眼的黑大衣及墨鏡,然後掏出一堆槍開始狂掃。真正的黑幫槍擊,反而都強調快狠準的低調,像是國內知名黑幫的竹聯幫,裡面的一位頭號殺手,最著名的暗殺方式是先利用聲音引開人的注意,之後以及低的存在感突然跑到目標前放個幾槍,然後就迅速地離開現場,我想若依照這個廠景的描述,相信當事人最大的感想應該是矇圈的錯愕,而不是什麼鋪墊後的高潮。不過這不代表「愛爾蘭人」無聊(雖然我自己多少是有點不太習慣),它的敘事像是一種連綿不斷的水流,激出一個波動後,將有漣漪接連出現,直至淡出到事過水無痕,在細膩中去呈現劇中人物的心境然後隱隱地觸動觀眾。

    說了這麼多,我還是要呈現老本行,科普一下「愛爾蘭人」中的歷史元素,希望能讓觀影的朋友對這部片有一些認識。

    1. 為何是愛爾蘭人
    根據數據調查,在美國,愛爾蘭異的移民人數僅次於德裔移民,佔美國人口約12%。事實上,在19、20世紀共有1000萬以上的愛爾蘭人離開家鄉,這個數字是愛爾蘭共和國人口(480萬)的兩倍。
    為何愛爾蘭人這麼想移民?其中一個原因是英國對愛爾蘭的強力干涉。雖然就在旁邊,但愛爾蘭和英格蘭可是大不相同,像是英格蘭信奉新教系統的英國國教,愛爾蘭人卻信仰天主教;英國歷史上的光榮革命,起因是英國國王詹姆士二世超級想要信仰天主教,因此連續欺騙英國議會好幾次(英國有規定國王必須是英國國教徒),搞到議會聯合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發起政變,詹姆士二世就跑到同樣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尋求支援,結果英國軍隊就接著入侵愛爾蘭爆打一頓,可見雙方感情非常的差。後來英國雖然統治了愛爾蘭,但雙方的歷史恩仇、文化衝突,還有英國在愛爾蘭的經濟政策,都使當地人越來越肚爛,所以有向外移民的動力。
    當然,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原因,就是1845年發生的「馬鈴薯飢荒」。馬鈴薯號稱是窮人的恩物,是許多愛爾蘭家庭的主要糧食(平均每人1年能消耗1噸的馬鈴薯),沒想到馬鈴薯疫病從1845年開始席捲歐洲,染病的馬鈴薯整個腐爛發霉,產量銳減的結果就是糧食危機,這對極倚靠馬鈴薯的愛爾蘭無疑是滅國級災害。許多愛爾蘭人只好遠離家鄉,資源豐富但亟需人力開發的美國討生活。(當時每年平均有25萬愛爾蘭人來到美國。)
    這些愛爾蘭移民來到美國,當然只能接受較為下層的工作,社經地位也不高,因此早期的美國黑幫不少就是從這些貧困的歐洲人誕生(這其中還有比愛爾蘭人的義大利黑幫,如果想要見證義大利人在美國的黑幫風采,絕對要去看「教父」,美國黑幫電影的封神之作)。
    順帶一提,如果不想接觸黑幫題材但想對愛俺蘭移民有所認識,由瑟夏羅南主演的「愛在他鄉」,就有講述歐洲移民們來到美國是如何從陌生到定居的心路歷程,個人覺得是部挺好看的電影(因為有瑟夏羅南)。

    2. 神出鬼沒的尼克森
    電影中有提到為數眾多的歐洲移民,對於美國總統選舉有著不小的影響力。而在片中,有兩位總統出現率較高,一位是甘迺迪總統,另一位則是尼克森總統。
    其實在甘迺迪當選總統前,美國總統是五星上將退役的艾森豪,他的副手搭檔就是尼克森。而尼克森擔任副總統時期,曾經接待過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雙方還就社會主義跟資本主義的優劣上演一番唇槍舌戰,史稱「廚房辯論」,而事後許多人都認為尼克森在辯論中佔了上風為美國贏了一口氣。
    看起來尼克森幹的不錯呀,所以在艾森豪任期屆滿要卸任美國總統後,尼克森就以副總統的經歷參選總統,而他的對手就是甘迺迪。
    其實以行政經歷,尼克森比甘迺迪老練的多,甚至甘迺迪還因為參選年紀太年輕,飽受各方質疑。卻沒想到,那年美國總統的競選新增加了電視辯論這個選項,結果年輕、喜歡露出笑臉,加上高語速的甘迺迪,在畫面上狠壓了尼克森(另一個細節是,當時電視轉播是黑白畫面,甘迺迪因為穿的是深色西裝,所以對比感級強,尼克森卻是淺色西裝,以至於有觀眾表示:「尼克森好像跟背景融在一起似的毫無存在感。」
    當然,甘迺迪能勝出的原因很多(包含艾森豪執政任內竟讓古巴共產革命成功,這也是個原因),但最終,尼克森輸掉這場選戰,讓甘迺迪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統。
    尼克森下一次登場是8年後的1969年,由於甘迺迪總統的繼任者,詹森總統過度涉入越戰導致民意下滑,這次他成功的競選上美國總統。(話說如果想了解甘迺迪,我想「誰殺了甘迺迪」是部非常經典的歷史電影,裡面探討了甘迺迪突如其來的死亡以及背後可能的政治黑幕。)
    其實對於兩岸關係來說,尼克森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因為他任內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為日後美國語眾共的建交立下級大基礎。
    而他最成功的政績,就是派出曼哈頓博士介入越戰,然後將越南納入美國的第51個州……不好意思,我無聊了,以上是出自電影「守望者」的平行宇宙內容(但從一步漫改電影挑選尼克森當時間背景,可見尼克森真的對美國有極大的影響力)。真實歷史是,尼克森很果決的撤出越南戰場,還美國社會一個和平。
    從以上描述可以看到,尼克森在外交政策上非常靈活,雖然好像是虧損(像是對越南撤軍),但卻是聯合共多勢力對主要對手的蘇聯進行壓迫。但同時,他卻又與蘇聯建立較為友好的關係,極大舒緩美國國內對於冷戰的壓迫性。
    尼克森的成功,反映在他後來成功連任美國總統,但這其中卻發生讓他聲名大噪的水門案。簡單來說,「水門案」就是尼克森有幕僚去竊聽競選對手的辦公室,由於對手的辦公室叫水門大廈,本案因此得名。其實竊聽這件事是小事,關鍵在於尼克森最初否認這個事實,等到後來調查出尼克森的確和水門案有關,這種詐欺的行為惹火了極為重視誠信的美國群眾(起碼是那時候還重視誠信的美國),導致尼克森最終只好辭職下台,他也成為當過兩屆副總統、兩屆總統,又是唯一一位在任內下台的美國總統。
    看完以上這些「簡介」,現在大家有沒有比較了解電影中的一些場景或是歷史名詞了呢?

    3. 公會的重要
    片中由艾爾帕西諾飾演的工會會長,態度極為囂張,而且控制許龐大資金,還能夠狠訊黑道人物。到底一個工會會長會合能如此強勢呢?
    由於美國國土極其廣大,加上1950年代,航空業的運輸量不足,鐵路則顯得老舊(畢竟是19世紀就興建的產物,現在美國鐵路品質還是公認的爛),星羅密佈的公路運輸業就成為貨品運輸的重要媒介。
    然後美國在1935年又通過勞工關係法,讓企業主不能以員工參加工會或罷工為理由解僱他們,於是工人們開始積極加入公會好保障自己權益,巔峰時期參加工會的勞動者超過總人數的25%(對比現在公會參與度已經不足10%)。於是公會形成一股龐大的勢力,他們可以用罷工要脅老闆,同時也因人數眾多,成為及需要被爭取的票倉。
    依照這樣的背景,就不難理解為何一個工會領袖擁有向各界叫版的本錢了吧?

    有光的地方就會產生陰影,人類社會總少不了神秘的地下秩序。人們對他們畏懼的保持距離,卻又忍不住自身好奇心的想一探究竟。
    「愛爾蘭人」因美國黑幫人物的自白,而呈現出美國黑幫的重要內幕(即便我要提醒,任何回憶錄的發言都要對可信度打上頗高的問號)。說起華人的黑幫,其實在政治的影響力也曾經盛極一時,像是戒嚴時期,國民黨就聯合竹聯幫份子暗殺了批評蔣經國的作家,引發名震一時的江南案(有人說,江南案的爆發,導致蔣家威望進一步下滑,讓蔣家第三代基本梅可能繼續承接政治權力)。那本土黑幫的內幕,今日竟也有其中的大佬爆出其中的事蹟。也就是今日跟大家分享的《竹聯:我在江湖的回憶。臺灣第一部幫派主持人親筆史記》。

    如果想要增廣見聞的朋友,今天又有機會來抽獎了。請完成以下步驟:
    1.
    在本文按讚及分享(請設成公開分享,不然我會看不到)。
    2.
    留言一句,「來看江湖故事」

    我們將在1個禮拜後,抽出2位幸運兒得獎,有興趣的朋友就來參加一下吧。

    購書請往這裡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6064

  • 體驗派演技英文 在 柳俊江 Lauyeah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7-17 10:51:30
    有 207 人按讚


    早晨超長文一讀(讀完可能已經放lunch),對於理解現時的社會環境,提供了很好的洞見。

    [#沈旭暉隨緣家書📖:極長文慎入] 香港的《逃犯條例》爭議,延伸出青年衝入立法會大樓一役,和曠日持久的各區遊行示威及衝突,不同立場的朋友,自然有不同觀感。但政府在同溫層以「被洗腦」、「收了錢」、「外國勢力」評論前,總應該易地而處,並了解這是國際大趨勢的一環,就會明白這今日香港的一切,不過反映了全球「後物質時代」的到來,新生代和數十年前「物質時代」成長的一代,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而且因為資訊科技的發展,和香港的獨特情況,矛盾不過是剛剛開始。假如任何人以為一支警隊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局勢只會朝徹底的悲劇發展。

    我們無須深究「後物質時代」這類名詞,而且名詞其實並不新,早在五十年前,就由今天的殿堂級政治學者Ronald Inglehart提出。簡單來說衣食足才會知榮辱,假定當一個世代成長時朝不保夕,追求基本經濟需要,就是人生的一切,由此而生陪伴終生的價值觀,相信賺錢養妻活兒「四仔主義」就是所有責任,認同任何能夠保障賺錢環境的強大國家和法規,現在的一切「存在就是真理」,每天都在盼望「收成期」。但到了下一個世代,由於社會的物質生活已相對富足,即使解決了「土地問題」,也不代表解決了一切,新一代會轉而追求民主、人權、自由、尊嚴等價值觀。就算不談這類普世主旋律,很多朋友除了年輕人、還包括不少同輩翹楚,都在體制下感覺不被重視,尊嚴受損,這是客觀存在的「情感政治」。

    不少前輩始終就是一句回應:「總之衝突就是不對,為甚麼要犧牲社會穩定,追尋一己理想這麼自私?」然而所謂的「社會穩定」,是不能大而化之的,必須更細緻地談論。我們在香港式宏大敘事的「社會穩定」,是不是只關注上一代價值觀和精英階層,而未有顧及新一代?而「穩定」本身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心靈和價值觀的。作為示威主導力量的青年,也許是物質、心靈皆呈現危機,但情感危機比物質匱乏更嚴重。就算明天集體能「上樓」,他們的抗爭性格也未必會減退,就算不是在前線,也會用其他方式參與,直到範式轉而出現那一天。這波運動超越了通過「佔領中環」爭取真普選的單一範疇,而直接追求更高一層的價值觀;前者不少朋友會不同意「佔領馬路」和「爭取民主」的關係,後者卻直接呼喚每人心中最深層的信仰,因此雖然衝突更多,得到的共鳴和支持卻更廣泛,這正是單純強調「總之衝突就是不對」的一代人難以理解的。

    由五四運動、英國脫歐到AO抗爭:「後物質主義」,沒有想像中離地

    要回應「為甚麼要挑戰社會穩定來爭取理念」這問題,我們不妨先參考三個古今中外,彷彿風馬牛不相及,但本質一脈相承的案例:

    1. 在香港的《逃犯條例》爭議期間,參與群眾包括身旁大量中間偏建制的傳統精英,他們不會負責衝進立法會,但在各自的崗位挑戰自己相屬的制度。例如有在外資投行或中資銀行工作的高層朋友私下捐錢支援,甚至在內部抵抗機構的政治動員任務;又有政務官朋友用種種方式表達對政府處理修例行為的反對,親自撰寫反對政府DQ議員的樣板官僚信供網民修改呈交選舉管理委員會,並通過筆者這樣的友好社交媒體廣傳,讓社會不斷理解內部討論過程的獨裁與粗疏。坦白說,這些朋友都違反了狹義的專業守則和「政治中立」、顛覆了各自的秩序,而且間接損害了自身的物質利益,但他們知道根據所謂「行之有效」的既定程序,改變不了政府與中資銀行,動搖不了潛規則;他們雖然高薪厚職,卻感到自己精神蒼白,甚至認為對下一世代有所虧欠,亦慢慢明白自己對社會的官方主流價值觀(if any)有所不滿。

    2. 英國脫歐公投後,政壇從未穩定,目前執政保守黨內正進行新一任首相選舉,根據YouGov的民調,保守黨員的取態非常值得研究:他們當中的61%認為,就算脫歐會「嚴重損害」英國經濟,也應該落實脫歐,反對的只有29%;63%及59%認為就算脫歐令蘇格蘭及北愛爾蘭獨立,「分裂國家」回到小英格蘭,還是要進行;有54%保守黨員甚至認為,就算脫歐摧毀自己所屬的保守黨,也必須支持。這樣的「焦土」邏輯,顛覆了「留歐派」的一個主要理據,就是公投時「脫歐派」誤導脫歐能改善經濟,才令公投通過,但事實卻是不少人的選擇是以「後物質」凌駕「物質」,為了自己相信的理念、尊嚴,自願承擔物質生活的風險。

    3. 百年前的五四運動期間,學生也有溫和派和激進派,後來的歷史學家傅斯年是當時的溫和學生代表,左翼學生領袖匡互生屬激進派,並帶領示威學生燒毀了被指「親日賣國」的交通部長兼財政部長曹汝霖的大宅,毆打在場的駐日公使章宗祥,史稱「火燒趙家樓」。北洋政府即時反應是「嚴懲暴徒」,但後來在群眾壓力下,釋放了全部學生;匡互生則獲毛澤東高度推崇為「革命苦行僧」,正是他後來提拔沒有大學學位的毛澤東為教師,間接影響了中國歷史。這些學生都是全國精英,北洋政府的管治也有其社會秩序可言,但學生相信根據官方程序,不可能令外交政策改變,同時相信即使一時改變不了,也要通過通過挑戰「物質秩序」,向全國傳達「後物質」訊息。因為比起衣食住行,外交問題和國家尊嚴,自然是一般大眾較難觸摸 (特別是北洋時期,中國作為現代民族國家仍然在建構初期),但學生堅信國族尊嚴比起個人安危、利益更重要。每年參與愛國團體紀念五四的長輩,如能勿忘初心,就會明白「後物質」總有比物質重要之時。

    這些案例之間、與香港的抗爭青年之間,自然存在大量不可比性,但都反映了一點:經濟溫飽、社會穩定、「存在就是真理」,並非所有人全天候必然選擇。每人由「物質」轉向「後物質」追求的臨界點都不一樣,共同點卻是當他們意識到現有的穩定秩序,正正是破壞種種「後物質」追求的同一秩序,盲目做一個模範生,同時等同性格分裂的摧毀自己的理想;而秩序內部容許的渠道,根本不可能改變那個秩序本身,頂多是形式主義的小修小補。於是他們慢慢發現,追求的意識形態和理念,根據循規蹈矩的政府框架,贏的機會永遠是零;今天建制要捍衛的物質世界,和自己追求的後物質世界接近完全對立,既得利益之外的一大群人,只會被追求「物質穩定」的一代無限期壓抑,唯有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結果,「物質世界」的秩序被衝擊的視角效果,又令上一代躁動不安,加強以「廢青搞亂香港」的文攻武衛回應。整個社會如何回應這種嚴重撕裂,選擇王道還是「群眾鬥群眾」的歪道,全賴當權者一念之間的抉擇。

    十點代表未來的「後物質年代」:It’s Just the Beginning

    「後物質少年」不一定是少年,也包括了任何不願接受「四仔主義」、不甘心被一層價值嚴重扭曲的房子綑綁一生的同代人,與及追求思想自由多於純物質享受的成年人。雖然矛盾不是今天才出現,但隨著全球化來臨、資訊科技發展、國際關係變幻,即使不認同這些追求的朋友,也應該正視客觀現實:物質時代屬於過去,後物質時代屬於未來,後者數十年內會逐漸成為主流,以有限度的物質衝擊前者,會得到越來越多理解和認同。就像香港的衝擊立法會事件,並不如不少長輩所料,會令民情逆轉和喪失支持。為甚麼?

    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十點觀察,這也是滲入未來學的「國際關係2.0」和物質時代的「國際關係1.0」差異所在:

    1. 已沒有甚麼可以再輸:當物質的winners,也是losers

    在昔日社會,社會結構的穩定、和物質世界的穩定,隱隱然是掛鉤的,因此上一代常常假設,唯有生活基本富足、個人又「九唔搭八」的「廢青」,才會追求理念。這理論忽略了全球化時代以來,資本主義令社會進一步兩極化,真正控制資源的一群,只屬於收入最高的0.1%,令不少集齊「四仔」任務的傳統中產、專業人士,都失去了本來在社會應有的地位,有車有樓、反而對社會更不滿;青年看到他們的上一代也不外如是,何況連上一代的位置也得不到,自然不覺得有任何希望。不少人以為特朗普一類極右政客、與及其激進「另類右派」支持者都是「losers」,其實不少物質上相當富有,也有如律師或大學教授專業人士,根據傳統定義都是「winners」,只是他們自覺不能達到自身的理念(例如自尊、公平),轉而認同自己是「弱勢」,就像前述那些情願英國經濟政體倒退、也要脫歐的保守黨員一樣。隨著全球化令資源累積在極少數人手中,不管有多少資產、也自居弱勢的人會越來越多,更因他們對「物質世界」的優劣瞭若指掌,當連他們也對社會制度失去希望,他們對衝擊社會制度的接受程度,自然比一般人大。

    2. 與(鄺)神同行之後:當傳統精英只重利益,不再彰顯價值

    《英國政治與國際關係期刊》新近發表了一個研究,指過去不少英國首相均表明與社會「同行」,但當比較政綱與施政,卻發現句句落空,結果令反政治、反制度成為青年的最後選擇;歐洲綠色力量的崛起,即為後物質主義的典型。上一代相信,政府施政未能解決經濟問題,他們認定「年青人沒有責任心及同理心,只顧目的不論後果」,但其實傳統精英表面吸納年輕人的意見,但理念上並沒有與他們「同行」,才是動盪根本。就像法國的「黃背心運動」,光譜上居然同時得到極右領袖馬琳勒龐和極左領袖梅朗維支持,參加者雖然被燃油稅、富人稅等號召上街,但其實都在追求各自的後物質理念,不滿中間妥協的政府,唯有社交媒體能成為共同身份認同。鄺俊宇在反《逃犯條例》運動成為代表人物,被認為不像民主黨前人般只計算選票,願意承擔支持激進行動的風險而不切割,加上來自草根、非傳統精英出身,又是網民熟悉的愛情治癒系KOL,當上「後物質少年」代言人,自有其原因。

    更典型的還是衝進立法會後發表演說的港大畢業生梁繼平,他港大畢業後到華盛頓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可說是後物質少年中的精英,以「青年是loser所以作反」的邏輯,就無法理解他的行動。無論是否認同其行為,都不能否定他在嘗試通過激進行動喚醒社會的後物質思維,其行動不是為了某些具體利益,而對個人利益甚至是自毀型的。至於有年輕人輕生明志,變成烈士,更是大部份「物質老人」無法理解的外星物種,卻因真的出現了並成為風氣。以這些案例,再回看我這一代身邊的一群奇人異士,特別是我身旁那些已經經濟自主、有了社會位置、而依然在各自崗位努力的朋友,大數據、智慧地圖、機械學習、人工智能都俯拾即是,就明白每人心理始終有一個夢,只是在日常生活不顯露出來而已。

    3. 虛擬世界:當抽象概念化為現實

    根據物質世界的定律,一些東西受制於客觀現實主義,爭取不了、就是爭取不了,這也是不少傳統學者、運動前輩對抗爭的思維,因此會不斷根據自身經歷,提議青年只應爭取客觀限制下能爭取的事,即所謂的「又傾又砌」到運動要「見好就收」。數年前就說過,根據現實主義,成功爭取某些訴求的機會接近零,但是根據建構主義,卻恰好相反,這是成功的希望所在。雖然我們談過不少建構主義概念,認為只要改變規範、常態,最終也能改變現實,但對不少人而言,這始終太抽象,也太漫,當時不少朋友不認同,認為是太消極,但這正是水滴石穿的關鍵。

    何況今天的互聯網3.0世界,提供了一個對「物質世界」有效的替代品:上一代認為那是和現實脫鉤的虛擬世界、是「假」的,但對未來世代而言,現實世界才是真正的「假」,虛擬世界卻越來越「真」。在現實世界即時爭取不到的理念,在虛擬世界卻能凝聚龐大社群,成為主導意識形態,參與其中,能夠得到價值觀的滿足、龐大群體的認同和實踐自我的肯定,這些都是在現實世界不能獲得的。何況在互聯網的點擊率經濟,廣傳的虛擬內容也能變成經濟產業鏈,虛擬的掌聲也能化作實質影響力,只要在這個世界成功爭取,就是在現實世界撼動不了,也比甚麼都不做符合人性。換句話說,平日我們看見不少人的衣食住行、按章工作,只是看見他們的肉身;他們的靈魂,卻早已在另一個空間生活,能夠改變「現實世界」的時空固然最好,但就是改變不了,也有了另一個世界的關懷,不會再覺得自己是零,相信只要略盡綿力,自然「好人一生平安」。後物質世界的成熟,從此有了自己的「超穩定結構」,和長輩橫行的現實世界,逐漸成為平行時空,直到上一代人「壽終正/內寢」為止。

    4. 後物質身份認同:從《魔獸世界》案例談起

    上一代相信社交網絡是信任的基礎,有生意往來的比只見過面的可信,有共同組織背景的比外來人士可信,因此晨運客比不常見面的兒女可信,擺街站的比空降下來的可信。然而,在後物質時代,即使大家在現實生活中很忙、素未謀面,也可以因為共同的目的及價值,成為一生摯友,產生比起物質關係更穩固的聯繫。我們不妨參考這個活生生的故事︰2014年,一名《魔獸世界》的忠實玩家Mats離世,這位因為身體殘障而不曾離開奧斯陸家中地庫的玩家,其葬禮卻有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國籍、不同階層的人前來悼念;他們在現實世界均不曾認識Mats,卻因為同屬一個名為「Starlight」的公會,因為「魔獸世界」彼此相遇,最終在現實世界集合,紀念這位名為Lord Ibelin Redmoore的公會成員。這種身份認同,不是上一代可以理解,也不是上一代以利益分化可以瓦解。回到現實,蘇丹情報部門去年已滲透反政府人士網絡,希望瓦解他們的團結,最終適得其反,因為那份身份認同過了臨界點,是能夠超越物質利益語言的。

    5. 烈火青春2.0:突破地理限制的Nomad與VR

    近年世界各地的運動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少在虛擬世界的積極參與者,都無須身處現實世界的現場,但他們的「集氣」,卻能為現場的同路人提供足夠底氣。由於他們沒有傳統政治枷鎖,對抗爭目標的問題旁觀者更清,往往能突破前人不敢想的潛規則:在過去兩個月,全球不少媒體把蘇丹、香港抗爭相提並論,原因之一,正是兩者都是由「後物質身份認同」主導運動。其實上一代人也不是不懂這概念,例如八十年代的經典新浪潮港產片《烈火青春》,英文名就是「Nomad」,講述當時迷茫青年的漂泊心境,最終甚至聯繫上日本赤軍,我第一次看這電影時已是千禧年代,對湯鎮業與夏文夕電車上的一幕,至今難忘。

    今天不同的只是,身份認同能通過網絡突破地域阻隔,此所以散居世界各地的香港人和後代,只要心生同一認同,都在參與反《逃犯條例》運動,他們可以通過文宣、登報、起連儂牆、翻譯媒體報道等,「以自己方式參與運動」;就像只要在網上社交媒體尋找「#BlueForSudan」、「#TurnTheWorldBlue」等hashtag,不同的圖片、直播視頻、演講等就會直接呈現面前,你是否在蘇丹、是否知道巴沙爾為何人,其實不再重要,因為直播影片及圖像,足以填充個人情感體驗的「虛擬真實」(VR)。質疑這一切又是外國勢力支持的長輩,恐怕確是活在另一個時空,而又不願意正視時代已改變,令人欷歔。在可見將來,「後物質」可能逐漸比「物質」更能觸動人,以虛擬的「第一身」透過鏡頭面對軍隊的暴力,比起利益的感召,反而更即時、更直接,甚至可能因為影片重播功能這個「VR」體驗,最終令重視利益及行動理性的人改變,完成社會動員的最後一步。

    而作為一個群體的香港,透過網絡動員,令本來應該只是本地問題的政治運動,通過國際和移民網絡,擴散到世界多國。而事實上,不少朋友親身目睹抗爭現場的時候,會有很大情緒反應,產生實實在在的大腦分泌,這不是物質補償可以比擬的個人經驗。由於在極端資本主義世界,金錢或者物質補償的意義,已經被極限壓縮,即是說錢已經不再罕有,但與「戰友」出生入死﹐或者與素未謀面的「連登巴打」一起籌備全球登報「反送中」等,這些經驗在這個物質過盛的世界,令不少人感受到「現實生活」稀有的自尊覺醒和「自我實現」,因此「後物質」的邏輯,就壓倒了物質的邏輯。

    6. Uberization與3D Printing,反映「物質世界」代表的「超穩定結構」是騙局

    根據傳統管治思維,要捍衛一個保障既得利益者的隱形秩序,而又要令一般人接受,最理想是從視角效果入手,鼓勵所有人保衛這個秩序寄生的物質世界,因此破壞一塊玻璃,會比「超穩定結構」侵蝕一個社會的價值,例如民主自由,更容易刺激一般人的條件反射。但科技的發展,正潛移默化改變這樣的假設,因為現在我們知道,原來自己3D打印一座房子出來,可以如此便宜;原來繞過商場購物、繞過的士公會坐Uber,可以方便那麼多;於是我們對各行各業本來的壟斷性尋租,有了最落地的認識,開始意識到「存在不是真理」,反而是一場又一場的尋租騙局。新一代的思維,逐漸認為除了真正有文物價值的古蹟,絕大多數的「客觀存在」,其實門檻甚低,都是可以上傳的、備份的、複製的,過份強調後者的不能撼動,只是上一代人逾時的概念,反映了一份不願言明的虛怯。即使是一些同情運動的傳統精英,也會開始表示,玻璃可以換,但人命死掉就換不了。

    物質貧乏世代或許會認為「香港」是他們「挨返來」的,所以「守護香港」對他們來說,就是「唔好搞我後面」,拉後腿窒礙物質香港的發展。但對後物質世代而言,「守護香港」更大程度上是「守護香港的靈魂」,如果毀壞建築可以「修復」香港的靈魂,他們會願意成為死士,只望留一個「有血有肉」的香港給下一代。「捍衛物質世界,去捍衛超穩定結構」這道公式,還可以長期奏效?不可能的。自從互聯網3.0出現,世界秩序已天翻地覆,即使是我們一代人,都有了心理準備,要有能力在任何時空短時間內重建生活,而不是依戀於一層用四十年心血換來的斗室,近年我們經常提倡創投、slasher生活,就是這原因。而對新生代來說,只要政治問題「理順」了,他們有信心在短時間內重建香港,也是基於同一邏輯。

    7. Slasher的人生觀:當保障制度亦再不存在,何況玻璃?

    對上一代而言,物質世界是有一定定律保障的,當年低價買入的房子、或輕易獲批的公屋,早年的退休金與長期服務金,這些結構,令他們的利益,和立法會那一塊玻璃,構成一個「命運共同體」。但在新世代眼中,早已沒有任何工作有保障可言,靠幾分工作養活自己的「slasher」模式,逐漸成為主流;至於房子,越來越多人覺悟即使終有一天能持有物業,也要完全受制於不可控的外圍因素,反而會為了按揭而勞役一生,情願漂泊四海,反而自由自在。《獅子山下》體現的超穩定社會,其實一早就不存在,只是對它的信仰仍然在上一個世代的人心之中,而我們的世界,早就變成風險社會。例如「長工」、「終身聘用」,對現在的人已經等如Fax機一樣是史前文物。就算是曾經出產「鐵飯碗」政府內部,也出現越來越多合約公務員,相信再多二十年,世上將不會有長俸這概念。

    這心態的改變,令新世代對現有社會的超穩定結構充滿犬儒和先天不信任,不像上一代,會對「一物不能破壞」的現實社會,產生安享晚年的移情作用。政府建築物代表的是結構上層的破壞,而對上一代人來說,自己的利益和感情,都處於一個有先有後、有本有末的金字塔之中;但新一代想像中的世界,是去中心化的,個體才是重要,既然沒有「大台」,政府、大企業,也不是自己人生或公民權利的大台。未來的人生觀,接受了人生的無常,又怎會強求一草一木的永恆?

    8. 由個人心理到群眾心理:無力感、存在感、情感勒索的釋放

    資訊科技的發達,也令一些個體在現實世界本來不容易被釋放的情感,能夠通過集體途徑,有效宣洩出來。例如個人的「無力感」,本來在現實世界的表達就是「無力」,但在虛擬世界,個人無力感互相印證後,在同溫層內就會廣獲共鳴,變成「一定要做一些事」的動力。又如「存在感」,對物質時代的人而言,基本上是不需要的,因為有了物質生活就是「存在」,「存在」就是真理,即使缺乏「存在感」的長輩,也可通過到公園「打賞」唱遊大媽,參與各式各樣的「蛇齋餅粽」團,得到備受重視的快感;但對新世代而言,後物質的存在感卻能在虛擬世界獲取,繼而大家會討論哪些行動會得到進一步肯定,於是幾乎所有群組,都有成員每天尋找新議題,行動不一定是為了直線結果,同時也是為了後物質層面的認同,每一個「LM」、「Pish」,成為後物質世代的一碗碗心靈雞湯。就算青年的行動不受上一代的認同、甚至被強烈反對,但也令他們覺得本來冷酷的世界,也起來反對或支持自己,因此長期被忽視的無力感漸漸消退,形成「大腦獎勵機制」。

    還有另一個概念「情感勒索」,也在近年廣為普及,月前寫過關於衛斯理小說《背叛》的文章,就曾有所介紹。總之在個人層面,以往不少人被上司、老師、父母不自覺的「情感勒索」而不自知,或沒有宣洩渠道,直到和其他不認識的人在網絡交流,才發現這是世代交往之間的常態,也洞悉了回應之道。總之,傳統物質世界有不少潛規則,都是建基於「個人無力感不能和大眾分享」這前提上;前提一打破,物質世界的穩定性,同樣一去不返。

    9. 同溫層的輿論戰:「社會整體輿論」重要嗎?

    傳統思維認為,任何激進行動都不會得到「社會主流輿論」支持,而任何一方要爭取「社會主流輿論」,最終都要訴諸溫和策略,所以社會最終還是要回復常態的。問題是,甚麼是「常態」,卻是建構出來的。在目前的網絡世界,上述假設已不一定成立,因為有了演算法主導的互聯網3.0,各方都情願活在自己的同溫層中,而不太在意所謂「社會整體輿論」,所以近十年在世界各地,都是呈現兩極化現象,本來的中間意見被拉薄了,兩極回音壁的聲音則加厚了。放回香港,在過去一個月,在兩極的同溫層當中,都是不斷流傳對方的「黑警」、「暴民」暴力片段,都自認為屬於主流意見,至於誰是「主流」,卻已經失去被理會的價值。青年行動者之中,更有不少人相信「根本沒有主流輿論,行動成功了就會塑造出有利自己的輿論,只要贏了就會有人支持」的看法,這卻是回應了上一代的基本價值觀:「存在就是真理」。既然結構如此,各方使用激進手段的制約越來越低,「後物質世代」一方如是,「物質世代」一方亦如是,差別在於前者更傾向針對物質的毀壞,後者則往往更直接針對追求後物質時代的人,而那些場景,又會反過來令前者產生烈士式的殉道情懷,乃至一發不可收拾。

    10. 5G時代:未來世界的平行時空

    為甚麼說「後物質少年」屬於未來,而「物質老人」屬於過去?我們再前瞻一下,只要科技發展再進一步,VR、AR等更發達,今天的種種虛擬接觸,都能化為實質,猶如Mysterio可透過AR科技創造「元素眾」,再在世人面前將其「撃倒」,滿足自己成為後Ironman時代的權力慾望。對一般人而言,現實(舊)世界的不可取代性,就會進一步降低;而通過虛擬世界建立自己國度的可能性,也與日俱增。我們不必把思維僵化在政治層面上綱上線的「主權」、「獨立」等概念,事實上,今天世界各地的電競、手遊KOL,都在建立屬於自己的「世界」和「國度」,設定自己的社會階級和認同,這固然受惠於5G時代的網絡速度,但也同樣源自上述觀念的改變。試想假如十年後的香港,政治比今天更高壓,但只要互聯網的自由繼續,而科技按今天的趨勢發展,通過虛擬實體、擴增實體,新一代都能在自己建立的「國度」「生活」,偶爾「回到」現實世界的,感覺就像「出國」,認為那空間根本不是屬於我的。軀體活在斗室,心靈釋放到虛擬世界的宇宙,其實已經是日常生活一部份,就像平日在辦公室、課堂、會議室,有多少人肉身在內,靈魂同樣在室內?不過是科技讓「靈魂」的後物質部份,得到越來越紮實的寄託,那時候再把視野侷限在身旁的一磚一木,實屬可笑。就算在「現實世界」繼續維持超穩定結構,只要「後物質少年」找到自己的空間,就可以繼續發展自己的人際網絡、話語權和經濟生活,「超穩定結構」希望減少衝突、限制不穩定新一代的企圖,最終也會因為平行時空的戰線不斷增加,而徒勞無功。

    物質世代 Vs 後物質世代:人生的選擇・人類的抉擇・我們的一代

    「後物質少年」Vs「物質世代」是永恆的矛盾,但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更多誘因,令更多人開始以「後物質」凌駕「物質」的態度生活。雖然「物質世代」也會使用網絡動員,但他們的價值觀是完完全全依附在物質時代的,一旦脫離了客觀現實環境,整個論述也難以存續,所以就是也有長輩圖的「網絡同溫層」,卻不容易有新生代的後來者加入,以譚詠麟、陳百祥為代表的一代價值觀,可能就是最後一代了。因此,在這個歷史轉折當中,世代矛盾會比從前更尖銳,這不但涉及兩套價值觀的正面交鋒,也捲入此消彼長的科技突破環境。

    最令人憂慮的是,當「物質世代」試圖將「後物質世代」的衝擊簡化為「反暴民」這「核心價值」,同時卻不斷以「物質衝擊」的方式回應,例如撕掉甚至燒毀「連儂牆」上的告示、攻擊守護的民眾,警方以寧枉勿縱方式對待示威者與記者、展示被「後物質少年」衝擊的肉體等,結果只會令「後物質世代」豁出去,「拆一建十」、「連儂人」、「遍地開花」之後,相信唯有進一步的「物理衝擊」,才能保障核心價值,成為「物質老人」決戰「後物質少年」的悲劇。

    既然如此,我們對社會上已出現、正出現、將出現的陣痛,更應該以同理心易地而處,代在盲目妖魔化和美化之間,認清客觀事實,尋回自己的初心。說起來,身邊一代人雖然遠離了前線的年齡,但從後物質少年,都各自找到自身的共鳴。以自己為例,自從回到香港,比起第一份工作,收入可能比十年前多了十倍,但快樂指數比起十多年前,則下降了十倍不止。昔日到一個陌生地方旅行,總能找到思想上的激盪,一切無拘無束,不像現在到了百多個國家,由於在某地難以名狀的枷鎖,卻總是若有所失。曾經很努力催眠自己接受準時回家看TVB、只為賺錢然後瘋狂享受的生活,但演技始終不足,就是做不到。朋友間閒談都有同感,不知道這是mid-life crisis,還是別的,結論其實是價值觀的空虛,單以物質生活填補,只是飲鴆止渴。「物質世代」並非來自單一政治光譜,正如兩極都習慣假定一切稍有不同思想的人,都是利益主導,例如在這裏寫一萬字的文章,不是收了美國錢美化抗爭、就是為求一官半職顯示理性,總是把自己層次的物欲投放在別人身上,心理上稱之為「self-projection」,而不明白那些有正常能力的人,又何須受制於這層次的枷鎖?再回看抗爭現場那些單純的青年,卻沒有這種酸溜溜的負能量,只有追求目的的行動力,要是回到他們的年齡、代入其心境,要找到不參與其中的理由,實屬不易。

    最後,還是說回國際關係的大趨勢吧。面對「後物質時代」Vs「最後的物質時代」,世界各國的終極回應,不出兩大思路。一是像內地,國家富起來後,總不可能永遠保持GDP高速增長,「後物質世代」也會早晚出現,但相信政府會在他們成為主流前,已確立牢不可破的「智慧城市」,通過「電子信用系統」一類大數據管治一切,達到高度規劃化、高度效益主導的「美麗新世界」。二是像歐盟,通過明確規範資訊科技對個人自由、私隱及權利的侵蝕,和提倡追求GDP以外的慢活態度,變相鼓勵了對價值觀的進一步追求,逐步邁向通過科技帶動「無工作收入」,來解放個人無可取代的創造力,進入人類的下一種社會型態。選擇哪種模式,自然人各有志。然而香港這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為一個「物質概念」正被導引走向何方,和主流香港人心目中的「後物質香港」應走往何方,正朝往徹底南轅北轍的方向,非大智慧不能導向多贏結局,令人憂慮。這時候,政府官員做的卻是埋首寫網誌宣示「施政新風格」,依靠警隊作為最後防線,繼續出席酒會剪綵粉飾太平,關門問「何以至此」、和「何不食肉糜」前後輝映,並以為還有任何人care行政會議內的名字是張十一還是李十九…… 離地至此,未來如何撕裂,怵目驚心。

    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7月15日-16日

    https://simonshen.blog/2019/07/14/後物質少年時代:他們激進嗎?/

  • 體驗派演技英文 在 夢幻光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10-22 07:52:17

    還是日語有味道

    老實說,日本的聲優都是怪物。

    在講聲優的聲線,跑去文化去了? 有這麼可笑的嗎? 就事論是罷了 我沒否定中配呦? 中配我也認為配得很好哦 但大多數情況上,日配在我的觀感中是更優的哦? 要說中配有更好的,我的感官當中只有鐘離而已,其他都還是日配好吧。
    我看你是愛國心切,只要是日本的東西就一概否定是吧? 日本聲優發展多久了... 且在語種發音上,日語的五十音發音上,本來相較於中文上,就更有情緒上的起伏性,感情性? 不過也因此,很多習慣中配那較為"平線"的玩家,會認為日配在情緒表達上 有點太過誇張就是了

    人物介紹,語音那一頁,隨便選一個,同樣都是甘雨的,體驗感最好的是日文。
    因為依照不同的台詞,角色的心境,日本聲優會在在語調和語氣以及音量大小上,會有很大幅度。

    其次是中文。
    聽起來都有些生澀,不過還能接受。

    最糟的是英文配音。
    給我感覺好像是從路邊隨便抓幾個聲音還可以的人去讓他們捧讀。

    你有空也可以去聽聽純水精靈的中配和日配吧
    明明是被侵犯 /逃亡 而中配就像是在炫耀自己手伴一樣 絲毫憤怒都沒(這點也是B站網友 很多自己都吐槽了)
    日配和英配等,才有真正的被侵犯的BOSS憤怒感。

    更不想說派蒙在酒館對溫迪的吐槽了,中配明明完全不對臉,而一堆還在那護航。

    尤其是初遇雷神將軍的劇情,派蒙面對雷神要來斬旅行者那害怕的時刻,那慌張到破音的情況,反而中配就完全沒啥情緒,這句也是只有我說,B站有上百萬觀看的視頻對比,這也是不少大陸網友也認為的事情,自己去看彈幕和評論區吧。

    日配好啊,配的每個角色都符合性格,符合當時的心情,不像中文,我不想噴,就比如說派蒙和可莉的,雖然聲音很可愛,但說話的語氣基本全是一個調調,開心也是生氣也是,沒什麼情緒波動的感覺,還有一些角色說話有點像讀書一樣,我也沒覺得所有角色的中配不好,刻晴的中配就不錯

    總有人覺得日配齣戲到桐人,但松岡禎丞對演技的雕琢絕對是頂尖的。 PV裡的一些吐氣聲就不說了,建議聽聽遊戲內的語音。因為背負著殺戮帶來的業障,魈的對很多事的看法是消極的,有點自暴自棄;因為長期遠離人世,魈面對凡人的搭話和邀請,顯得比較生疏,甚至不耐煩;同時,身為仙人,又對凡間有一份責任感。松岡是唯一一個配出這種混合起來的高冷輕傲嬌感的人。中配聽起來就像少年俠客,過於淡然、乾脆,但對於深藏其中的感情的表達略微欠缺;英配聽起來有點邪惡、狂氣,但配出了改邪歸正的感覺;韓配其實很不錯,就是吃了語種的虧。話說,幾種配音對“斷除業障”那句的處理都很吸引人!


    我觉得日配对角色的理解才是最符合可莉故事的,可莉语音里有“嘿嘿嘿”,“全都可以炸飞”这样的坏笑,是很调皮的人设,并不是个纯粹的乖孩子。相比之下,我觉得花玲配的委屈声音就有点太做作了,跟她配的其他几条语音中表现出的人设有点自相矛盾,显得可莉又乖又会闹事,又成熟又幼稚,又胆小又无忌惮,实在是太诡异了,配音应该朝着其中一个方向努力的
    而且这跟先入为主无关,我一直玩的中配,但就是听不惯可莉。而且不是不喜欢花玲,她的德丽莎我就非常喜欢,日配10/10,中配只能9/10,因为有瑕疵。不过这次活动的语音倒是配的不错,比如说可莉那些“唉 嘟嘟可去哪里了”我就很不喜欢花玲配的音调,像是小学生朗读课文一样,我接触的小孩子很多,说话没有这样带哭腔的


    原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afCYoTJJuc

    夢幻光の原神系列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ZL0jQwbR1UEk02KXBEeOr-V6xebknFH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