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骨盆扭轉症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骨盆扭轉症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骨盆扭轉症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骨盆扭轉症狀產品中有2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995的網紅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個關於車禍案例紀錄 案例 早上騎機車載小孩上課時撞到從巷子忽然衝出來的轎車,還好有緊急剎車人沒有太嚴重的外傷,只有撞車導致龍頭往左偏撞到左腰,剛好當天晚上有人取消,可以馬上處理。 症狀 一開始只有左腰有撞擊的黑青腫痛,中午之後慢慢開始有以下的症狀:反胃的感覺、肚子痛、胸口悶,不好呼吸的感覺...

骨盆扭轉症狀 在 Suzanne 湯士萱 物理治療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3-04 09:47:07

【久站、久坐都好難受】物理治療師:學會「控制身體」,才不會出現下背痛 網頁好讀版: 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21/02/04/low-back-pain/ (🔗或從個人簡介部落格連結進入 純文字版請往下滑👇, 很榮幸受到 社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 的...

骨盆扭轉症狀 在 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Lin Physio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17 08:34:41

【Controlholic控制狂的案例紀錄:D】 看個案就像是當個偵探——Mark笑稱影集有CSI,我們這叫做MSI,movement system investigation。 在動作系統中找蛛絲馬跡,其中之一就是弄清楚restriction與compensation之間的關係。Restric...

  • 骨盆扭轉症狀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02 22:07:46
    有 58 人按讚

    一個關於車禍案例紀錄

    案例

    早上騎機車載小孩上課時撞到從巷子忽然衝出來的轎車,還好有緊急剎車人沒有太嚴重的外傷,只有撞車導致龍頭往左偏撞到左腰,剛好當天晚上有人取消,可以馬上處理。

    症狀

    一開始只有左腰有撞擊的黑青腫痛,中午之後慢慢開始有以下的症狀:反胃的感覺、肚子痛、胸口悶,不好呼吸的感覺而且會一直不自覺的大口喘氣、頭緊緊怪怪的,然後全身上下輪流怪怪的,一直這裡痛痛那裏痛痛,然後左腳明顯會比較痛。

    會自覺很「ㄎ一ㄤ」,雖然意識是清楚的,但是大腦怪怪的,對話需要多聽幾次才有辦法知道對方意思,無法正常的思考,有一種好像是被一層膜套住的感覺,有種不真實的感覺。

    豆花處理起來覺得原因是:強烈快速的衝擊導致很多筋膜位移,像是脫軌一樣的狀態,筋膜傳遞的訊息是錯亂的,太多筋膜傳遞的訊號都是:我是誰、我在哪,導致大腦錯亂,代償、筋膜連動關係都很怪,所以人才會思緒錯亂、很「ㄎ一ㄤ」。

    檢查、處理思路與順序

    眼神看起來有一點無神空洞,觸診覺得身體整個是散架的,三個軸線明顯對不上,手、腳與軀幹各自為政且又個別有自己旋轉的方向,全部張力以胸口最明顯最緊繃。

    胸口張力明顯是一個扭轉的方向,應該是兩手緊急煞車握緊龍頭瞬間左轉扯住的,要讓上半身先順著左轉,讓頭頸與胸椎先對上,再躺著用牙籤輕輕引動胸口的皮,讓讓胸口筋膜可以流動。

    然後反胃的感覺變得比較明顯,因為左骨盆被扭&撞導致腹部肌群拉扯張力過大,所以胃被擠住,讓腹部筋膜跟胸腔對上,胃才不會背擠到,反胃狀況才比較好。

    接著就他就覺得頭後面緊緊的,摸起來枕骨的地方好像被拉住,摸起來張力是從兩手來的,準確一點是兩手十根手指卡住,手指因為很大力的緊急煞車整個卡住,尤其是兩手中指卡的最死,鎖住橫軸扯住枕骨。先處理右手終端筋膜再處理左手的,把兩手中指終端筋膜鬆開之後下臂、上臂的肌肉就鬆掉很多,接著讓上下臂對上,接著讓肋骨能動,對上肩膀脖子,讓枕骨的拉力鬆開,頭就好多了,他自己說:「感覺右邊整個都對上了,但是左邊好像還是散掉的,左側頭好像隔著一層膜的感覺。」

    摸起來是左邊骨盆與腳的力線是斷掉的,車禍撞擊的時候左腳應該也是有稱受很大的撞擊,就請他躺著,找到左腳對上骨盆的姿勢,輕輕搖動一下,感覺到左腳小腿內側有筋膜瞬間滑開一下,他才覺得人正常了,整個思緒有回復正常。

    前面這些只是先把軸線對上,但是個別的卡住還是存在,一些細小的錯位其實還沒有真的解開,尤其是直接衝擊的兩個手腕,再稍微放鬆,讓人能活動,但是後續應該還是需要再處理,畢竟這樣的衝擊卡住的地方還是很多的。

    結束時她說:「解開之前一直在說服自己這是一個有趣的經驗,解開之後才會開始覺得害怕,才有辦法哭得出來。」這應該就是情緒會留在筋膜的一種可能吧,沒有去處理而被埋在筋膜裡面,當筋膜解開之後,情緒才有辦法流動。

    #強大衝擊會到身體的甚麼地方很難說
    #台大武學健康養生與結構治療課程

    2021.5.2 豆花藥傷科

  • 骨盆扭轉症狀 在 湯士萱物理治療師 Suzanne Tang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03 12:30:53
    有 56 人按讚

    【久站、久坐都好難受】物理治療師:學會「控制身體」,才不會出現下背痛
    網頁好讀版:
    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21/02/04/low-back-pain/
    純文字版請往下滑👇,
    很榮幸受到 社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 的邀請,與學會合作進行一系列的訪談。
    學會非常地用心,特別找了專業的文字工作者、攝影師,協助將我們的專業,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傳遞給大家。
    系列採訪報導,
    【跳舞腿變粗?關鍵在肌肉控制力 】https://reurl.cc/V3aAdb
    【五十肩】 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21/01/14/physical-therapy-3/
    【骨盆底肌】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21/01/28/physical-therapy-5/
    【下背痛】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21/02/04/low-back-pain/
    ------------------------------------------------------------------------------
    (本文經合作夥伴 社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聰明學會控制動作,告別下背痛〉)
    標題:聰明學會控制動作,告別下背痛
    文/張靜慧

    50多歲的吳女士因推重物而導致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壓迫到神經,長年下背痛,嚴重到住院接受牽引治療,出院後一直穿著護腰,然而好景不常,3年後又復發。
    物理治療師湯士萱第一次見到吳女士時,她連「坐」這麼基本的動作都無法好好完成,一坐下,痠、麻、痛從下背一路延伸到腿、腳底,站著煮飯也會痛,苦不堪言,每天下午都需要平躺在床上休息半小時。
    湯士萱先透過問診、理學檢查等,確定疼痛的來源。「影像上看到的問題不見得是真正造成症狀的原因,要確認是否有其他的疼痛來源,」她解釋。
    她發現,吳女士的症狀一部分來自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一部分來自過度活躍及短縮的肌肉。
    吳女士的腰椎經常會不受控制地向前彎曲,例如往前彎時,腰沒辦法保持一直線往前彎,或者髖關節、胸椎彎曲時,腰椎就跟著彎曲,造成腰椎與椎間盤負荷過大。
    慢性疼痛也會造成某些肌肉過度活躍及短縮,某些肌肉被抑制,這樣的不平衡狀況也會使動作出現更多問題,疼痛不見好轉。
    湯士萱替吳女士設計治療性的動作控制訓練,教她控制腰椎,不要不自覺前彎及旋轉。
    同時訓練腰椎多列肌、髖關節前側髂肌的收縮能力,協助腰椎在彎曲與旋轉方向的穩定,椎間盤與腰椎關節才不會一直受到推擠,進而壓迫到神經。訓練也包含抑制過於興奮與短縮的肌肉,重新訓練肌肉的協調性;在訓練動作的同時,也要確認神經的狀況、活動度是否良好。
    最後訓練最深層的小肌肉,讓它能在對的時間點收縮,以維持關節穩定,預防下背痛復發。
     吳女士接受訓練一周後,感覺較有力氣, 兩個月後可以坐1~2小時,做志工站4~5小時,半年後可以到醫院當志工5天4夜,也可以跪地禮佛,甚至在風災後去當志工,協助災民清理家園,完全沒有症狀,終於擺脫下背痛的困擾。療程結束後,吳女士持續保持運動習慣,維持體力與靈活的身體,6年來沒有再復發。

    撿東西不能彎腰?動作多元最好
     很多人受下背痛之苦,久坐、久站、久走、彎腰、轉身都會痛,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造成下背痛的原因有很多,跟動作控制密切相關。「動作控制出了問題,椎間盤、關節、肌肉、神經、韌帶等組織受到不正常的拉力、過度負荷,久而久之就會開始痛,」湯士萱舉例,比如從站到坐,背部能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保持一直線?如果能,表示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如果不能,關節、韌帶等組織受到拉扯,這個動作又持續做,就會造成疼痛。「隨心所欲控制身體,叫它動就動,叫它不動就不動,才不會出現下背痛。」
     物理治療師的角色,就是幫助個案找出動作上的問題、評估動作,比如不自覺腰部往前或往後彎、骨盆扭轉或腰部扭轉等,並教個案如何控制動作,避免受傷、疼痛。「動作沒有絕對的對或錯,重點在是否能自主控制它,」她強調。
     舉例來說,撿東西其實不是一定要把腰打直、不能彎。她有個個案以前椎間盤突出,為了保護腰部,撿東西時不彎腰,甚至練習穿鞋時也不彎腰,動作過於單一,結果造成骨盆腔的薦髂關節出了問題。「動作多元、每種動作都做得到,才是最好的。每次動作,壓力分散在不同的關節、肌肉,才能預防傷害,用得長久。」

    被動治療效果有限,適度運動有助復原
     湯士萱並不建議跟著網路常見「X招減輕下背痛」的文章或影片自行做動作,「因為下背痛的原因很多,疼痛的來源不同,症狀也不完全相同,應該先就醫由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檢查、評估,找出真正的問題。網路文章或影片有可能過於簡化問題,照著做不一定對減輕疼痛有幫助。」
     也有民眾誤以為,既然痛,就多休息、別動,免得惡化,事實上,適當地動、正確地動有助復原。
     曾有個案沮喪地問湯士萱:「我各種治療都試過了,可是還是痛,真的會好嗎?」她細問下發現,個案做的多是被動治療,比如電療、熱敷、按摩、拉腰等,「這些治療方式都不能讓肌肉變得有力、協調。就算疼痛暫時減輕,將來也可能復發。」
     尋求專業協助,找到下背痛真正的原因,並藉由適度、正確的運動學會控制動作,克服下背痛並不是不可能的。

  • 骨盆扭轉症狀 在 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 Lin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11 02:09:26
    有 44 人按讚

    【Controlholic控制狂的案例紀錄:D】

    看個案就像是當個偵探——Mark笑稱影集有CSI,我們這叫做MSI,movement system investigation。

    在動作系統中找蛛絲馬跡,其中之一就是弄清楚restriction與compensation之間的關係。Restriction的中文是限制,用來代表在動作系統中活動度較正常差的情況,例如肌肉會有restriction,關節也會有restriction。而compensation,代償,代表在動作系統中,因為有某個部位產生restriction,其他部位為了支持人體可以如常執行功能性活動,而由該其他部位提升活動度,來「補償」的情況。

    Shirley Sahrmann曾討論過:Movement would take the path of the least resistance. 意即在功能性活動中, 動作會往最小阻力的方向發生。例如,當要做一個站著、往前彎到底的動作中,如果大腿後側肌肉延展度不夠,導致髖曲的阻力大,那其他部位,也許是腰、膝蓋、胸椎、肩胛、脖子...等,只要是相對阻力小於髖關節之處,就有可能出來代償。

    因為Movement would take the path of the least resistance,因此我們無法預設每個人動作代償的型態都一樣。最簡單直接的,其實還是回歸臨床邏輯推理的個人化評估,雖然土,但踏實。

    (以下開始為專業內容請酌量服用:D)

    本次主角——60歲女性:主訴為左下背與臀部不適,曾於半年前接受神經阻斷治療。術後的半年期間,朋友們告訴她,她的走路姿勢歪歪的,直至最近疼痛復發,才開始尋求協助。影像學檢查沒有明顯異常。

    觀察步態發現,左下肢在擺盪期時,沒有出現和右側對稱的髖曲,反而是較多的左骨盆向前轉。

    在左下肢站立期時,骨盆會向左橫移,看起來就像是屁股往左邊扭了一下。

    個案描述的症狀位置在單邊,有提到在轉換姿勢,例如坐到站,也會痠痛。

    這些線索指向可能有薦髂關節的問題——進行完薦髂關節的動作評估之後,開始串連拼圖:

    其左側薦骨卡住髂骨。在步態中,薦髂關節是在close pack關節緊收與loose pack關節鬆動,兩個關節位置切換,當無法切換,就需要其他部位代償。

    個案薦骨卡在往左後扭轉:當左腳擺盪時,薦骨正常來說應該換成扭轉向右,但是現在卡著,因此個案的身體換成由腰椎加整個骨盆旋轉來代償跨步。當薦骨卡在往左後扭轉,也代表左側第五節腰椎和薦骨的小面關節無法正常關閉,而在站立期時,有了骨盆向左橫移(等同於右側小面關節關多一點)的代償。

    個案表示大約幾年前曾在浴室摔倒。這可能是所有這些限制與代償的開端。

    首次處理方式,使用MAP(結合肌肉能量技術的關節鬆動術)來處理關節限制之處,再練習下背骨盆區的「旋轉」方向控制練習,然後教導姿勢調整方式,並且特別加入引導左髖外展肌群的微調。

    未來,就是一步一腳印,慢慢將代償背後的限制之處一個個找出來,清乾淨,並且教給她調節肌群使用比例的方式,以預防未來復發。

    #kineticcontrolassessment #clinicalreasoning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