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驚弓之鳥相似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驚弓之鳥相似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驚弓之鳥相似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驚弓之鳥相似詞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譚蕙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不做自己討厭的大人可以嗎?] 我比較遲熟,近幾年才真正思考做「大人」是怎樣一回事.畢竟人生的列車可以把人追趕到氣喘,我自己也病了兩場,安頓了健康,一轉眼已不再年輕. 瞥見同齡的人成家立室事業有成,聚頭談的都是「孩子讀書」「父母健康怎樣」「外傭不聽話」話題.事實上,做大人煩惱不少,上有高堂...

  • 驚弓之鳥相似詞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4-22 18:49:52
    有 141 人按讚


    [不做自己討厭的大人可以嗎?]

    我比較遲熟,近幾年才真正思考做「大人」是怎樣一回事.畢竟人生的列車可以把人追趕到氣喘,我自己也病了兩場,安頓了健康,一轉眼已不再年輕.

    瞥見同齡的人成家立室事業有成,聚頭談的都是「孩子讀書」「父母健康怎樣」「外傭不聽話」話題.事實上,做大人煩惱不少,上有高堂,下有小孩,做夾心人,在香港住得似個人,不得不顧住飯碗,還那有閒談夢想.

    自己也有一種不再年輕的庸懶.想到喜歡訪問的人,也會拖延,甚至自我推翻,畢竟,仰慕的公眾人物,有時走近了,反而讓人失望頂透,我已經有種老練,一種自我保護的心態.

    平日在大學教書,碰面是年輕人.他們很喜歡說:「點解啲大人咁醜陋?」「我唔想變成自己討厭既大人!」我聽到後,心裡不是味兒.他們口中的「大人」,全都是犬懦,虛偽,無原則、拍馬屁、為利益、出賣香港的代名詞.

    我自己小時候經常想:「我想快點成為一個大人」.那時候,「大人」等於是自由自主自立,有資格去實踐自己的想法的代名詞.

    事實上,年齡帶來的,或許是體力不及當年,但歷練讓我們不再無知,看透世情反而讓我們更可以珍惜美好的事物,成熟應該讓我們積累智慧,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有能力做一些年輕時做不到的事.

    去年看了話劇《謊言》,頭十五分鐘我就驚艷了.為何這位我那麼熟悉的女演員,在台上散發出一種「我還在做自己熱愛的事」的氣息?演出短短一個半小時,我喜歡它夠短,喜歡它簡單,純粹,沒有香港社會討厭的味道,那些太商業化,太浮誇,太賣弄的雜質.

    一種純粹、安靜、精緻,像美酒經過提煉再提煉.來自一位資深的演員,而她和團隊,絕對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場面盛大,但,他.們.沒.有.

    我一直記得這種感覺.知道戲要快重演,故此約蘇做訪問.

    她收到我們的邀請,竟然說,不如在訪問前先通一通電話.沒有甚麼助手中間人.

    訪問進行得很順利.她沒有一般演藝人那種「被傳媒傷害得太多所以變成驚弓之鳥」的後創傷症候群.話裡沒有苦澀,沒有怨氣,沒有鬱結,還保留一種平凡人的清心.

    她常說,要活得像個普通人,去街市買送,和男友照拍拖,去街邊拮魚蛋.「一個演員,若失去了活得像個普通人的經歷,很敝.這是人生嘛,要好自覺,認清生活本質,認清一個人本身是甚麼.」

    會思考,有修養的演員不少.但蘇玉華難得是,她會把自己放在最入屋的媒體,那個被年輕人嗤之以鼻的大台裡.她做美女厨房,演電視劇,她不會一天到晚把自己的「內涵」「深度」掛在嘴邊,她有一種貼地和親切.她不會看不起大眾化的東西.

    而她這個階段的選擇,選擇去經營一個小小的戲劇計劃,更加讓我感到鼓勵.這個世界,抱怨的人多,落手落腳出的人少.而更難得是他和夥伴們都堅持一種「純粹」,不落俗套.這種決擇在熟齡圈子,更艱難.

    文章刊出之後,我收到幾個朋友的訊息.他們在不同業界,自己崗位打拼了一些年,熱情常被挫敗,被批評到了這個歲數還追夢是不是太憨居,他們說,看了文章,被鼓勵了,看得熱淚盈眶.

    哭的不只他們幾個.還有蘇玉華.今天早上,她跟我發短訊,「我看一次,哭一次」.我說,「別沾濕報紙」.她說,「不怕,買了兩份,有spare.」

    我感謝她為報界付出了十六大元.這十六元報紙費,和她用心付出給隧道阿姐的三元一樣重要.訪問多得攝影師、編輯們的合作付出,可是傳媒人收入因為網絡而萎縮.我們媒體的艱難,和劇場艱難,和香港的艱難,太相似了.我打趣說:「記者也需要一間有陽光的書房」.(看了內文的人便明白)蘇回了一個笑面.

    這篇文是蘇玉華給劇場,給香港的情書,也是我寫給任何不再年輕,但不想做「核突大人」的你.

    *還要感謝趙曉彤,她曾訪蘇玉華,寫得十分好.因為珠玉在前,我才不敢怠慢,爭取做多點功課.她的文章在此.

    https://www.thestandnews.com/…/%E5%B0%88%E8%A8%AA-%E8%98%8…/)

    https://news.mingpao.com/…/ar…/20180422/s00005/1524334243558

  • 驚弓之鳥相似詞 在 林美燕 南區·安平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5-05-13 08:56:46
    有 10 人按讚

    社論-對通縮應有的正確認識2015年05月13日 04:10 主筆室

    4月物價創紀錄情況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發布物價調查結果,四月份消費者物價繼續下跌,跌幅0.80%,這已是連續四個月下跌,官方估計五、六月續跌的可能性仍高,物價跌跌不休,通縮(deflation)疑慮又起。然而台灣當前有通縮的跡象嗎?又通縮果真是如此可怕嗎?

    所謂通縮是指物價持續下跌的現象,與通膨恰好相反。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遜、史蒂格里茲對此有相似的看法,薩氏認為通縮是物價與成本普遍下跌的現象,史氏則認為是價格水準穩定下滑的情勢。依據這個概念,一般認為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持續兩季下跌即代表有通縮的跡象;之所以是兩季而不是三季、四季,主因經濟理論向來認為指標出現連續兩季反轉即非偶然,必須加以正視,例如衰退(recession)一詞也是指連續兩季經濟成長率下滑。

    以這個定義來看當前情勢,台灣第一季CPI較上年同期跌0.59%,第二季雖尚未結束,但依四月走跌的情勢,連主計總處也認為難免續跌的趨勢,如此看來連兩季下跌似已八、九不離十。換言之,此時此刻,台灣確實有通縮的隱憂。

    然而通縮真有這麼可怕嗎?根據統計,英國自1800年以來有78年出現通縮,瑞典自1830年以來也有43年出現通縮,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每次通縮都伴隨經濟衰退。台灣半個世紀以來,也分別在民國53年、72~73年、74~75年、90~92年、95年、98年出現六次通縮,這六次通縮最短者是連續兩季CPI下滑,最長者則是連續三年下滑,同樣的,台灣的通縮也並非次次伴隨著衰退。

    以民國53年為例,消費者物價連三季下跌0.33%、1.11%、0.22%,但該年的經濟成長率達11.6%。也許有人會猜前一年通膨率很高才導致這個情況,事實並非如此,民國51年、52年的物價非常平穩;另外,民國72~73年連續三季的物價下滑,同樣也未伴隨衰退,73年經濟成長高達9.3%;而95年連兩季的物價下滑雖也曾令外界擔憂,惟這一年經濟表現也不錯,經濟成長率仍達5.6%。

    由此可知,當物價跌幅不大,跌個兩季,甚至跌個三、四季,雖然有通縮跡象,並不妨礙景氣擴張。只要通縮不伴隨著非理性預期,民間消費沒有因此減少,是不必太憂心的。明乎此,官方既無需否認通縮的到來,外界也不必聞通縮而色變。

    我們絕非故意輕描淡寫通縮這個問題,而是希望各界能理性去理解這個物價下跌現象。通縮有時確實不必太在意,但有時則需提高警覺,消費者物價連月下跌是提醒我們去注意跌的內涵,經抽絲剝繭後才能把問題看得更清楚。我們再回到薩繆爾遜的定義,通縮是指物價與成本的「普遍」下跌,當初經濟學家選擇以消費者物價(CPI)來觀察,是因為CPI查價範圍廣及食、衣、住、行、育、樂,可以用來觀察一國物價下跌是否具有「普遍」性。然而,實務上CPI下跌卻極可能只是少數權重高的物價大跌而已,未必有「普遍」性,果真如此,自不必自己嚇自己。

    以今年四月物價為例,CPI查價的365個項目群,下跌者雖達126項,惟上漲者也有229項,跌價產品的權數合計不到三成,因此自不必過度憂心。反觀民國90~92年通縮期間,跌價的權數高達六成,影響所及,民間消費走疲,這一疲勢傳遞到各部門,使得台灣經濟出現五十年來首次衰退,前後亮出17個月的景氣藍燈,情勢之嚴峻,前所未見。

    由半世紀以來台灣的總體經濟走勢可知,有時物價跌兩、三季並無大礙,但有時跌了兩、三季卻是衰退的前奏曲,不可掉以輕心,也不必杯弓蛇影。今年以來的物價持續走跌,確實有通縮的跡象,但觀察其內涵會發現,這個通縮的發展迄今並不值得擔憂,因為跌價的項目不及三成,而且排除能源蔬果的核心物價指數仍持續走高,目前因應之道只需持續觀察其變化即可,尚無需採取任何對策。

    長期以來,人們解讀經濟走勢不是過亢就是過卑,當樂觀時,物價的下跌可以被推崇成新經濟(new economy),君不見1999年當各國通膨率降至二戰後最低之際,柯林頓在國情咨文裡如此說:「美國已堂堂邁入高成長、低通膨的新經濟年代。」彼時沒有人擔心通縮這件事,但自本世紀以來,各國又宛如驚弓之鳥,聞通縮而色變,通縮忽而降臨日本、忽而登陸歐洲,通縮幽靈儼然有席捲全球之勢,事實上,何至如此?

    我們認為,看到物價連月下跌,自不必天真的以為新經濟年代即將到來,但也不必恐慌到以為這個通縮必然會帶來衰退,過去各國物價連兩季下跌的情況多矣,除了少數年代會伴隨著衰退,多數時候並沒有那麼糟。但願政府官員、學者專家來日解讀通縮時,能更理性些,當釐清了通縮與衰退的那條楚河漢界,其實通縮並不值得讓人如此害怕。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