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驚嚇的形容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驚嚇的形容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驚嚇的形容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驚嚇的形容詞產品中有2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醫生都誇讚的牙齒縫保養祕方 #內有凱莉哥專屬優惠碼 記得小梨4歲的時候有一次刷牙漱口時,嘴裡一塊粉紅色的東西隨著水吐出,她驚嚇到立刻放聲大哭 #我牙齦怎麼會流血 (rp千千萬萬次),仔細檢查她的嘴裡沒有傷口,再回頭看她吐出來的粉紅色血塊,才發現那是她吃的蓮霧皮…… 小露、小梨從開始有牙縫我就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闇曖之光-藝術創作展 專訪藝術家: 柯幸彤 (柯卉珊) 闇曖之光 「面對陽光,陰影就在背後。」她嘗試透過創作訴說,恐懼並不是來自於缺陷與外在的困境,而是心的方向。能正向面對的人便能超越自己,前往無限的世界。 柯幸彤以創作自敘 經歷黑暗之後必達光明 在創作者柯幸彤...

驚嚇的形容詞 在 sam de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6-03 09:23:14

這下午才知道胡思書店收掉南西店的消息 對於整天在中山站走跳的我來說實在灰常驚嚇 畢竟我也是買了幾本書還做了一篇專訪 ------ REFLECTION OF READING RELAY _DAY5 ------ 今天中午吃蚵仔煎配燙青菜,沒料到的是蚵仔煎裡頭也有青菜,算是一個青菜加量的午餐;循例晃到...

驚嚇的形容詞 在 文科太太的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22:44:15

: 甜椒時蔬咖喱牛肉丸蓋飯。 彩椒挖空填上冷飯,擺上事先在冷藏室退冰的IKEA牛肉丸,淋上一些無印良品的咖喱調理包醬汁,撒上少許起司,入烤箱200度烤20分鐘;醜豆切條燙熟、溏心蛋切好,等牛肉丸烤好,就可以上桌了。 一直以為ㄤ會說我是不是東京大飯店看得太入戲了連弄個早餐都這麼多毛,幸好他沒說,可...

驚嚇的形容詞 在 文科太太的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22:44:16

: 學 @kam2eat 烤彩色蔬菜,既然烤箱都開了,就順便烤個味增鮭魚吧。 可惜鮭魚氣色欠佳,出烤箱後臉色蒼白。 沒入鏡的還有娘家巷口麵包店的厲害吐司抹上工科先生自己採收的白千層蜜,小孩們都很愛啦,我受不了白千層的哈味,跳過。 昨天的驚奇系列單字是用stun來揭開序幕;今日補上兩個一樣是震驚...

  • 驚嚇的形容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9 18:00:25
    有 1,592 人按讚

    #醫生都誇讚的牙齒縫保養祕方 #內有凱莉哥專屬優惠碼

    記得小梨4歲的時候有一次刷牙漱口時,嘴裡一塊粉紅色的東西隨著水吐出,她驚嚇到立刻放聲大哭 #我牙齦怎麼會流血 (rp千千萬萬次),仔細檢查她的嘴裡沒有傷口,再回頭看她吐出來的粉紅色血塊,才發現那是她吃的蓮霧皮……

    小露、小梨從開始有牙縫我就已經開始讓她們使用3M牙線棒。

    因為光只有刷牙只能清潔牙齒的60%,但真正導致蛀牙的原因都藏在齒縫間,牙菌斑更是單靠牙刷無法清潔乾淨,所以對於刷牙這件事我從小就訓練她們一定要仔細,牙線棒、漱口水都不能少,所以她們從小就養成了使用牙線棒的習慣,曾經有幾次我們帶出門的3M細滑牙線棒在旅行途中用完了,只好在當地補充其他品牌,結果被露、梨嫌棄到一直卡牙縫,從此之後我家的3M細滑牙線棒都是箱購,出門旅行起碼都是帶500根起跳,以免又買到難用的牙線棒。

    3M新出的 #3M薄荷牙線棒 立馬博得小梨的大愛,還忍不住一直跟阿嬤推薦,它嚴選頂級線材,強韌不易斷之外,重點是 #細滑不卡牙,不管是小露的鬆牙縫,還是我跟小梨的緊密牙縫,都可以很輕鬆的把牙縫刮乾淨,每次刮都有薄荷的香氣在口腔,我也很喜歡 #齒縫充滿薄荷味,另外跟大家分享牙線棒一定要在每個齒縫左右兩邊各刮6下以上才能確保沒有殘餘的食物藏在齒縫喔!

    我小時候根本不懂這些刷牙的正確步驟,所以越長大牙齒也越爛,幾年前下定決心把牙齒整頓好,該植牙的也一起做好,植牙醫生跟我說植牙後清潔一定要更加注意,每次刷牙除了牙線棒之外,牙間刷也一定要使用,這樣才能讓植完的牙齒好好的陪我到老,那時我看著牙間刷感到害怕,一支小棒子要放到牙縫裡來回清潔,好怕牙縫變大。

    但這些錯誤的想法我在找到 #3M軟式牙間刷 後就一掃而空,我已經用非常久,目前除了滿意真的說不上其他更好的形容詞,市面上牙間刷很多,但是3M軟式牙間刷的刷頭是 #柔軟材質,#不用擔心會傷牙齦,加上360度螺旋設計可以把每個牙縫的齒間三角洲都能清潔乾淨,還有錐形刷頭設計,不管是大小齒縫都能用,彈性的材質我連後牙的齒縫都很輕鬆能清潔乾淨,目前每半年洗牙一次,醫生都誇我連後牙齒縫都維持的很好。(這真讓我感到驕傲)

    我每天晚上可以花10分鐘左右清潔牙齒,因為有過爛牙的經驗,真的沒有比日常好好照顧我每顆牙齒來的更重要的事,所以小露、小梨一直到現在都沒有一顆蛀牙我也感到很驕傲,她們倆知道刷牙要仔細、牙線棒、牙間刷不可少,最後再用3M漱口水結束整個刷牙流程,才能安心睡覺。

    這幾個商品我自己都用好久,每次都是箱購,如果妳還沒養成牙線棒、牙間刷清潔的習慣,請慢慢培養,因為每個步驟仔細才能確保食物殘渣不會躲在齒縫中,大家一定都要好好照顧牙齒!

    #3M齒縫極潔全對策
    9/9~9/15 3M超級品牌日活動 #價格超優惠
    3M薄荷牙線棒:https://reurl.cc/n56Wbn
    3M軟式牙間刷:https://reurl.cc/Yj7Z54
    凱莉哥粉絲專屬折扣碼 M4AAGF0QMFY0
    (折價$50,限購買以上兩組商品)

  • 驚嚇的形容詞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15 23:00:23
    有 1,295 人按讚

    #與傷口和平相處 #憂鬱症 #恐慌症

    我今天要說的事情,承接前面兩則為什麼我精神狀況不好,因為壓力跟精神狀不好導致常被鬼壓床的原因。

    說來也沒什麼,而且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大概只有不到兩成懂我,一成就是跟我有同樣症狀的人,另外不到一成就是身邊有跟我一樣朋友的人。
    想說這些呢,並不是說我已經好了再分享經驗,只是想讓跟我一樣的朋友知道,你們不孤單。想讓大家更了解,其實很多人都有自己的難處,看我每天上山上下海又出國,但身體差、糟心事情一堆,時間洗不去一切,但時間會讓你找到方式與自己的傷口和平相處。

    好了,正文開始。

    前幾年我有一段時間,一直處在每個星期,大概都要痛哭兩、三次的狀態,主要是孩子的教育問題,再來是工作上壓力,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個性問題,不是一篇文章就可以完全訴說。
    即時我現在願意說出來與大家分享,也沒有辦法很詳細的表達這幾年來的心情與感受。
    從小我就淺眠,高中發現自己有點幽閉恐懼症的傾向,不喜歡去密閉空間,20歲回台中工作時發現自己不對勁,有憂鬱症狀,但當時想說只是剛入社會,又轉換地點,從台北回台中不適應。

    我二十幾歲的時候確認得了憂鬱症,吃了一陣子的藥,因副作用太強,讓我無法好好上班,我靠自己的力量跟意志力,去跟憂鬱症和平相處,沒有再繼續治療,當時雖然個性與生活方式因為憂鬱症而改變了,但我情況改善很多,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以為我好了。

    有些人認為我脾氣很好,或者是我EQ很高,其實我只是很壓抑自己情緒去處理事情,這只是當年憂鬱症創造出來的另一個我 ,比較沒有喜怒哀樂情緒的我, 我情緒反應變得比以前緩慢,對香味非常敏感 ,騎車容易受到驚嚇,尤其是天色暗了之後,我會被車流燈光干擾,所以我也不太騎車。

    後來這幾年發生了些事情(這邊省略八千字),我開始無法控制壓抑自己的情緒,一直有預感,自己長年以來自以為控制的很穩定的憂鬱症,要復發了。

    那段時間還伴隨著自己給自己的工作壓力,我只要打開電腦看到信件、報表,我就沒辦法呼吸,這一切都是自己作的,個性決定命運。
    淺眠晚上都睡不好、呼吸會困難、好像被掐著脖子,如果放著不管隨之而來的是手腳發軟、暈眩。

    一開始以為只是工作上太勞累,直到有一天,天快亮的時候,我突然醒來覺得整個人很不對勁、好像有什麼事情要發生了,心裡面就是很不安、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心跳的非常非常快、沒辦法呼吸,這個情況大概持續了二十多分鐘,那時候覺得自己的症狀非常的不對勁,而然之後並沒有再出現這種情況,我也就這麼放著。

    直到2019年八月因為一個引爆點(這邊繼續省略八千字),讓我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一種內疚又混合著委屈的心情一直滿出來,即使我已經不想哭了,可是眼淚眼淚還是一直狂流,我很清楚自己憂鬱症已經爆了,當天龔少馬上幫我找了一間不錯的診所,最後我終究還是回去看精神科。

    醫生診斷後我是憂鬱症復發,還有恐慌症。

    其實我已經跟憂鬱症和平相處了十幾年,對於恐慌症是很陌生的,但很慶幸的是我的症狀是比較輕微的,而且我一直在努力融入人群、調節自我的適應能力。
    一如,雖然我有憂鬱症,但這我十幾年來,從來沒有自殺的念頭。

    再度看身心科已經近兩年, 基本上我算是一個不認輸、意志力很強、抗壓性高的人,有問題就想辦法解決問題, 藉由醫生與藥物的協助之下,我真的是好很多。我很快就找到與恐慌症相處的方式。

    再一次就診時,我問醫生一個我自己好奇了十幾年的問題。
    那就是從以前我得了憂鬱症之後,我對於很多事情都是非常平靜,沒有感覺,沒有太大的心情起伏了,可是眼淚還是會一直掉,但心裡面其實是很平靜的,我卻控制不了自己的淚水,對什麼事情都沒有興趣。
    龔少覺得我這樣子沒有釋放壓力的管道,也沒有興趣,也不常跟朋友出去,是一件還蠻可怕的事情。
    我把這件事情跟醫師說了之後。他說因為這就是我憂鬱症根本就沒有好,我必須要回到從前的樣子,才能算是好了。所以他重新調整憂鬱症部分的藥給我吃。

    醫生說我怎麼一開始都沒有聊到這些問題,初診書上面也有這項問題提問才對,我說因為這十幾年來我都沒有發作,我也覺得我自己把情緒控制得很好,所以我一直以為我好了,第一次看診在憂鬱症上面我當初並沒有太多描速,只是告知10年前在自己有憂鬱症,現在的情況就點像當初那樣情緒停不下來,醫生才會開了類似退黑激素的煩多閃,著重在恐慌症與睡眠的治療。

    我覺得憂鬱症其實是一個滿和善容易相處的人,他是循序漸進,會敲門告知他要進來了。
    相較之下,恐慌症是霸道的、甚至有點流氓,不分時間地點,想來就來。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為了恐慌症哭,當天本來就因為憂鬱症爆發心情不穩定,又被診斷還有恐慌症,心裡想怎麼他X的又是我。

    第二次哭是因為精神狀態不好連續被鬼壓床一週,但屬於科學派,我很明白鬼壓床只是一種生理反應,身體沒醒,但是意識醒了,而且我從好幾年前就開頻繁的被鬼壓床,所以我對於鬼壓床並沒有感到害怕,只是覺得心情有點悶,總有(怎麼又來了)這種無奈的感覺。各種形式的鬼壓床都輪過一次,(一週!!!一週啊)
    有一天再度被鬼壓床後,我覺得真他X的太委屈了,好吧~憂鬱症是我,恐慌症也是我,現在連鬼壓床都連續來找我,掙脫夢魘後緩過情緒來,就想著打電話給老公,我說:沒事,就是想聽聽你的聲音。
    可是我第一句話就哽咽了,他馬上就說要趕回家陪我,我一直跟他說不用,因為他在上班,而且我不是害怕,我只是連續一星期被鬼壓床,真的覺得太委屈了才哭的,但他還是趕回來陪我了。

    後來又一次,當天剛好是假日,我清楚知道我老公跟女兒就在客廳,但我就是無法掙脫出來,鬼壓床加上夢中夢還有現實的混合幻像,出來之後馬上又被拉進去,等我真正掙脫出來時,已經全身乏力,用最後一點點力氣喊了幾次老公,才讓在客廳的他聽到我說話,進房來看我。
    我緩慢從棉被裡伸出一隻手,他似乎明白我怎麼了,抓住我的手,慢慢的把我抱在懷裡,我開始大哭,除了委屈我真的想不到其他形容詞。
    好吧~如果真的要形容:X他馬的真的超不爽,超委屈的。
    感覺就是有人很霸道的抓著你玩遊戲,但你一直不想玩,又不能不玩。
    幸好。
    #龔少就是我的鎮定劑

    我的恐慌症症狀,比較常出現的是有原因或沒原因的會感到呼吸不順暢,好像有什麼東西梗在喉嚨,有時候會伴隨暈眩、四肢發軟,比較難去人潮太多的地方,如果一瞬間有一群人突然湧上來,我就會呼吸困難,慢慢的就會覺得四肢發軟、開始覺得頭暈很不舒服,暈眩。

    有人會形容恐慌症的症狀就是突然被鬼上身。
    要我說的話就是霸道總裁愛上我,想怎樣就想要,完全不管你的想法或是你愛不愛,而且這霸道總裁不帶現金、不給副卡、房產地,人家小說裡面都是億來億去的,你遇到他醫藥費還要自付(天殺的你知道精神科的看診費+醫藥費有多貴嗎?)

    看精神科後,早晚有固定吃的藥,還有備用一些真的當下緩不過來時的紓解藥物,大概初期只吃了幾次,但醫生告訴我說,我必須要自己克服恐慌症,最好不要依賴紓解恐慌症的藥物,能不吃,就不要吃,自此之後那臨時解圍舒緩的藥物我幾乎都沒吃,都是靠自己的意志力挺過來的。
    我一開始沒辦法去好事多、大型的傳統市場,後來漸漸克服,但我的狀況時好時壞,當我以為我會要跟恐慌症能好好相處時,他就又暴力討債,變著花招在耍你。
    我的藥物也是一直在調整中,我又對藥物副作用很敏感,換了很多藥,經歷過經血量變少、換了一種藥後脾氣變超暴躁(龔少覺得那段時間我好像換了一個人),又換一種藥後嚴重影響到生理,懷疑是小腦長了東西,從診所轉診大醫院,我都做好了最壞打算是開腦手術心裡準備,停了藥物之後,指數就又回復正常。

    去年的情況真的是時候時壞的,恐慌症又在睡夢中發作兩次,驚醒自己的那種感覺真的很難受。
    甚至遠遠看著一群人潮,我就已經開始不舒服,所以我盡量往人潮少的戶外去,但漸漸的似乎要步入了恐慌症患者,最後會嚴重到不喜歡出門的狀態。
    醫生鼓勵我在休息2週後,再試著走進人群中,我也是這樣鼓勵自己,我不會一輩子都被恐慌症綁住。
    這近兩年來龔少很體諒我,也很辛苦的帶我到處去看醫生,鼓勵我走出戶外。如果我有採訪工作,他也都會陪我一起去,我發作必須要避開人群的時候,還有龔少可以完成採訪工作。

    我天天運動幫助自己更有效的治療憂鬱症與恐慌症,但由於我拒絕副作用發胖的治療藥物,其他藥物對我來說又明顯影響生理的情況,醫生說已經不知道要幫我換什麼藥了。
    這個月我做了一個決定,就是把早上恐慌症的藥全部停掉,因為它的副作用長期下來已經完全影響到我的身體、睡眠、食慾,每日肚子悶痛,(睡眠已經很差了,還能在更差嗎?我跟你說真的可以。)
    所以我跟醫生說:「我要停藥。」
    似乎,又回到二十幾歲的韌性,林北要靠自己,我要停藥!
    想當然醫生表示:................................
    醫生已經感覺的到我是能不吃就少吃藥主義者,這次停藥他也沒有強烈反對,但醫生還是有正常開藥給我,跟我說真的不行就馬上把藥吃回來。

    我跟龔少說:「我寧可天天恐慌症發作,也不要天天肚子痛。」
    總之,我就真的很硬氣,不知道這次可以撐多久,但早上停藥後,肚子不痛了,胃口也好多了~人真的舒服很多,當然恐慌還是像霸道總裁愛上我一樣黏在身上,但是就這樣吧!
    打怪打多了,總有一天會升級。

    #不要問我為什麼天天躺在床上 #因為我身體不舒服
    #不要問我為什麼白天睡覺晚上不睡覺
    #因為我不是晚上不睡覺 #我是睡不好
    #你睡三小時精神好的跟喝了兩打瑪莉夯 #我睡12小時比不過你半小時睡眠
    #精神科中醫芳療符喝酒、#任何可以幫助睡眠的我全都試過一遍了
    #不要問我為什麼或是我該怎麼做 #等你跟我一樣你就會知道我為什麼

    我是 #有病就要看醫生派,#我有看醫生 (←上一集請看這邊)

  • 驚嚇的形容詞 在 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17 04:18:38
    有 237 人按讚

    CH心理議題筆記: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鏡子🪞

    #寧願當個壞媳婦也不要當個壞媽媽
    #和主攻兒少心理的心理師一起聊聊

    上週日英國時間12:30-14:00(台灣時間20:30-22:00)再度和掌薇心理師和Ernie精神科醫師一起開房討論當父母的焦慮、在育兒路上看見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同育兒型態所反映出的內在需求、幫助自己和孩子辨別情緒,最後透過幾個問題來試著找出自己偏向哪種育兒型態。

    滿多聽眾都是從頭聽到尾,也給了不錯的私訊和反饋,對於我這個「不專業的心理學狂熱愛好者」做這個節目的最大初衷就是透過「認識自己」過著「有意識」的生活,讓自己在各方面(包含職場、創業、學業、進修、家庭、婚姻、育兒)的溝通和待人處事都能更加舒服。也希望繼續透過這樣的分享幫助更多人,一起來體驗「自我成長」的美好。

    ——-以下分享自Ernie醫師的當天筆記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鏡子》

    👩‍👧旅博士媽咪 x 👩🏻‍💼掌薇心理師

    1️⃣ 討論生小孩帶出各種焦慮,你準備好當父母了嗎?

    👩‍👧試著回想你的童年快樂嗎?
    👩🏻‍💼父母關係/張力是否影響我的行為?
    👩‍👧我的例子:
    - 爸媽因婆媳問題常吵架,我感到罪惡感,小時候想辦法用好成績和好表現討好媽媽,長大後,在阿嬤和媽媽之間會想站在媽媽這邊。
    - 看到驗孕棒的兩條線好焦慮,「我要怎麼當好媽媽?」整個對於好媽媽的定義很模糊,踏上自我探索的諮商之路。

    2️⃣真的有完美的父母嗎?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

    👩🏻‍💼小時候的經驗對人格有影響嗎?
    👩‍👧對我的影響:
    - (負面)事情還沒發生就開始焦慮,好幾週睡不著,把自己逼得很緊。
    -(正面)我會一直想找解決方法/手邊資源,問題解決導向。
    - 諮商中試著釐清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諮商師建議,你媽媽的問題要還給她,最重要是自己的夫妻,女兒。

    3️⃣育兒型態看看你的內在需求

    👩🏻‍💼從小媽媽對我非常嚴格,常常被體罰,覺得自己不會是好的媽媽。
    ☀️ 聽眾分享:一開始期待孩子到來,孩子越來越有主見,不聽話時,不知道該怎麼辦,質疑自己是不是好的母親,是不是還想要當個孩子。

    👩🏻‍💼從被照顧者變成照顧者。一方有自己養育的想法,另一方需要去妥協。有時候「內在小孩」的需求會跑出來,我也很想要像孩子般被照顧。
    👩‍👧從小常常被師長體罰,半蹲,作業被撕掉,必須要察言觀色、謀略、規劃,我的人生像打仗。
    懷第一胎時從自己的母女關係,懷疑自己是不是好媽媽。於是每週接受諮商,孕期中鑽研心理學與育兒知識,後來女兒讓我有好的反饋,肯定自己或許是個好媽媽。

    👩🏻‍💼 旅博士媽咪懷第二胎時心態有轉變嗎?
    👩‍👧疫情/投資不利重創家裡經濟,本來沒有想要生第二胎,想要好好發展職場。得知懷孕時很震驚,花兩個月心態才平復。現在心裡是喜悅的去迎接新生命,是上帝給我的禮物。

    👩🏻‍💼第二胎一開始是驚嚇大於驚喜
    👩‍👧在生命每個階段處理不同問題。第一胎用諮商處理母女關係,第二胎主要在擔心家中經濟情況。

    4️⃣幫助自己也幫助孩子辨識/表達情緒

    👩‍👦孕期時,我諮商師推薦我看一本書「夠好的媽媽」
    👩🏻‍💼Winicott提出 「夠好的媽媽」的概念,當孩子有需求的時候給孩子需要的,協助隨著孩子的年齡調整。不在他沒有需要時給他。如果期待自己當一個完美的媽媽,也會期待孩子是個完美的孩子。

    - 敏感度:父母夠敏感體察孩子的需要
    - 回應/同步性:「孩子哭不理他」是錯的。孩子很受挫時,給他溫暖的回應。否則孩子可能會學到,有負面情緒是不好的,進而去壓抑或無法覺察更細緻的情緒。當我有挫折時,我希望我的伴侶怎麼陪伴我?
    - 一致性:不朝令夕改,讓孩子可以對你的規則有合理的期待。

    👩🏻‍💼我小時候愛發脾氣,內在需求可能是覺得自己的需求被忽略,大人不太懂為什麼我要發脾氣。
    孩子發脾氣是次級情緒,背後可能是傷心、害怕、緊張等(初級情緒)。鼓勵家長去猜孩子的情緒,往往是猜到了,孩子情緒突然就好了,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練習情緒分化能力。

    👩🏻‍💼針對回應性
    「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但我們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行為」。我們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給他替代方案。
    例如:孩子生氣開始摔東西。「你剛剛不能玩那個玩具,你真的好生氣哦,但是你摔東西會摔壞,你可以把你的生氣畫下來。」「你真的好生氣,但是你哭得太大聲了,你可以⋯我們就可以⋯」

    👩‍👧從小情緒被壓抑,後來慢慢找到表達情緒的方式,找到合適的形容詞去形容每一個細微的情感。先生習慣忽略情緒/很難表達內心想法,他會用轉移/忽略的方式想幫我,後來邀請先生一起做諮商後,他練習辨識/表達情緒,比較可以跟我同步/同理我。

    5️⃣你是哪一種育兒型態呢?

    👩🏻‍💼 做做看教養型態的測驗(四題)
    📍權威型教養:父母說的算,孩子比較沒有發表意見的空間。孩子年齡小時不得不比較專制一點。孩子年齡較大時,父母要變得比較有彈性,讓孩子練習溝通/做決定。

    📍疏離型教養:放給孩子長,自己不太介入,只要讓孩子溫飽就好。

    📍放任型教養:對孩子寬容,很少要求/限制孩子,可能成為「直升機父母」。孩子可能會比較沒有問題解決能力,比較怕失敗。

    📍威信型教養:跟孩子溝通後立下規則跟不遵守的後果(要合理)。講好後堅持執行。

    👩🏻‍💼了解自己的教養型態,看看自己的內在需求,進而調整成適合自己跟孩子當前的教養型態。例如:怕被孩子討厭—》放任型教養。

    👩🏻‍💼朋友的孩子從美國回台定居,一直被路人指點「該怎麼帶小孩」。
    👩‍👧婆婆會指點教養,雖然知道是出於關心,但很多媳婦可能會被刺傷。

    👩🏻‍💼當你跟公婆對孩子教養的概念不同時,透過先生跟婆婆溝痛毆,若不行,「寧願當個壞媳婦,也不要當個壞媽媽」

    #孩子的問題可能不只是孩子的問題
    #心理師和精神科醫師黃金組合
    #下週同一時間請繼續收聽

  • 驚嚇的形容詞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02-23 18:06:48

    本集主題:闇曖之光-藝術創作展
        
    專訪藝術家: 柯幸彤 (柯卉珊)
      
    闇曖之光
    「面對陽光,陰影就在背後。」她嘗試透過創作訴說,恐懼並不是來自於缺陷與外在的困境,而是心的方向。能正向面對的人便能超越自己,前往無限的世界。
      
    柯幸彤以創作自敘 經歷黑暗之後必達光明
      在創作者柯幸彤的記憶中,小時候她就極度害怕一個人處在於一個黑暗的空間裡,不管父母親怎麼安慰哄勸,當他們一認為柯幸彤睡著了,從起身到關起房間電燈的那刻起,她必定馬上驚嚇醒來,立刻衝去將房門口的電燈開關開起,接著就是不斷地來回抗戰到她真感疲憊而陷入熟睡時,才結束一整晚的黑暗恐懼症。
      
      柯幸彤成長背景較特殊,從小身處在傳統民間宗教家庭裡,因為面對各種法會、道場場景等等所產生的恐懼與不好回憶,進而造成她對於睡覺這件事有極大壓力,並不是睡不著,而是不敢睡,她深怕一睡著,那些看不見的,只存在闇曖世界的魅影,會出現在柯幸彤周圍。因此代表休息的「安靜房間」,卻讓她產生了矛盾、想像、恐懼的心理反應。
    透過宗教尋找心之所向
      年幼時在鋼琴老師的介紹之下,柯幸彤開始接觸到基督教的世界,在與生長環境完全不同的信仰中,認識了不同於以往的宗教氣氛,並看見存在於黑暗中的光,讓她對黑暗燃起了想克服的勇氣,卻總因為自己的信心不足,導致時常在面對恐懼前便失去了勇氣。
      柯幸彤在創作上以「闇曖之光」為題,「闇」字有遮掩的意思,形容詞上則同暗字,因此關燈的房間,就是一個「闇室」,一個遮蔽、淹沒光亮的地方。而「曖」字則有「昏暗、不明」的意思,是她對於一個關上門的房間,從進門到入睡過程中的心情。而白光、明光從來就是黑暗的敵人,一道光就可以劃破黑暗的邊界,照亮幽暗。因此光是她的信心、意志,也是在闇曖世界中尋找的那道劃破黑暗的力量。因此柯幸彤藉由此創作,去跟最不想去面對的恐懼面對面,透過不斷的創作與之對談,讓心中對於光的信仰將不再時而強大,時而薄弱,而是永遠劃破黑暗。
      
    以不同層次的媒材構圖表現內心的變化
      以版畫為主要媒材創作,由製版、套色與重複疊印去印刷等過程製造出來,運用紙板為底版或木版所表現的刻紋,並使用不同肌理紋路的現成物、石膏、批土、膠帶、白膠等等媒材,來增加創作上媒材實驗的可能性與效果。製版階段大多以直覺性的在版面上刷或製造出肌理紋路,來完成製版。以凹版裡的版畫調子,表現柯幸彤內心當下最深沉的恐懼心理,再以凸版運用滾筒於紙板或任何版面,進行上墨,再透過壓印機的印製,遮蓋等技法與上述的製作過程,重複多次的來回創作,充分表現柯幸彤出當下,對於恐懼的層層混亂與矛盾的心理狀態。
      
      作品畫面多以滿版的「抽象」造形構成,因無邊框而使滿版有無限延伸的感覺,主要呈現柯幸彤在面對恐懼時,不斷蔓延的焦慮與惶恐不安,相同方式也應用在她一直再追尋的那道劃破黑暗,無邊無際的光。在色彩表現上,一開始色彩風格較為黑暗,是屬於觀看時會感受到一種壓迫恐懼感的色彩,用了大片黑與範圍性的紅色,表達出她的內心,已陷入龐大的焦慮恐慌中。也因為要表現黑暗中的渾沌與微弱的光,作品畫面的配色較為混濁、混亂甚至曖昧不清,到後期系列作品才逐漸慢慢走向較為光亮,用對比強烈的色彩呈現在暗裡的光,傳達她在心境上對於黑暗恐懼的轉變。
      
      透過各種的肌理紋路,例如石膏、紋路紙、寒冷紗等特殊媒材的應用之下,與刀刻後所產生的刀痕,製作出許多不同的獨特肌理版,來表現柯幸彤在每個面對恐懼當下的心理情緒,例如使用寒冷紗來製作肌理紋路,產生出如同紗窗的樣貌,代表此心理情緒從窗而來,而刀痕則代表情緒發洩轉移後的自我療癒過程,並透過凹凸等不同版種,重複套印或者相互併用,以作品來表現出心理上的層次。
      
    由藝術療癒自己 也期盼能鼓勵他人
      藝術創作是傳達生活及自我的一種途徑,柯幸彤經由版畫創作不同版種的相互應用,期許其創作能更觸動人心。她以直覺地的版畫創作方式,在紙凹版與木版畫的製版及印製過程剖析自我,在創作進行自我的療程,將自己對於恐懼的情感轉移至創作中,與自我重新對話,得到一個新的療癒契機與成長。也因為創作的能量,將柯幸彤的內心指引到最美好的一面——即是不再害怕的自己,她藉由創作克服恐懼的心理障礙,並在其中找尋、發現那隱藏在當中的光明與重生的自己。
       
    藝術家簡介:柯幸彤
    學歷:
    2017 畢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
    2013 畢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學系
    獲獎:
    2018 金車美展入選
    2017 第35屆桃源美展,版畫類,第三名
    2016 中華民國第32屆版印年畫-推薦展出
    2016 第22屆第22屆國際藏書票比賽-優選
    2014 第2屆王陳靜文繪畫創作獎 版畫類- 佳作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