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駢文時代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駢文時代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駢文時代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駢文時代產品中有2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保命密碼 今天要介紹兩篇文章不只應付考試,還讓你一生受用! 保命密碼分別藏在文章的第一句和結尾最後一句! 戰國時期李斯寫給秦王的「諫逐客書」,第一句:「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白話文解釋——「報告大王,臣聽說秦國有宗室官員建議您驅逐客卿,我(私下)認為這是錯的」 李斯(楚國人)34歲才到秦...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豐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東漢承繼西漢再起,表面上帝國運作模式一致,骨子裡卻與西漢有著根本差異。 東漢皇后的角色與作用,顯示東漢的統治結構變成了「大姓共治」, 皇權空洞化之下,如何一步步演變為外戚、宦官、士族的大亂鬥? 世族是六朝最醒目的現象,其地位與權力甚至凌駕皇帝之上, 王朝來來去去,門第一直都在。 與華麗炫耀的貴族文...

駢文時代 在 Elise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2-04 15:29:59

「年輕人切勿急於求成。」 這是我大學生涯最後一門課結束前,老師語重心長的叮囑。 怎麼會不要急於求成呢?張愛玲不是說出名要趁早嗎? 那門課是中文系的專書選修文心雕龍。《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知名的一部文學批評,六朝時期的作品,文字駢儷藴藉。現在看來,它不只是部文學批評,很多時候字裡行間像在解...

駢文時代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09:38:24

217年前的今天 1798年12月7日 清代詩人袁枚逝世 --------------------------------- 袁枚(1716-1798年12月7日),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

駢文時代 在 又曦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19:04:19

【關於又曦的20個FACTS】 Tagged by 夏雪 1. 小學時想做漫畫家,升上中學之後意外發現原來文字比較易掌握,才把夢想轉為作家(好隨意的小孩) 2. 小六時在操場摔倒,臉頰受傷長闊約2cm包了大半個月紗布。媽媽很擔心會毀容,我卻想那也不錯,可以確定將來男朋友喜歡的是我的靈魂(都在想...

  • 駢文時代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05 19:05:37
    有 21,095 人按讚

    保命密碼

    今天要介紹兩篇文章不只應付考試,還讓你一生受用!
    保命密碼分別藏在文章的第一句和結尾最後一句!

    戰國時期李斯寫給秦王的「諫逐客書」,第一句:「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白話文解釋——「報告大王,臣聽說秦國有宗室官員建議您驅逐客卿,我(私下)認為這是錯的」

    李斯(楚國人)34歲才到秦國找到客卿的工作,入秦10年,遇到秦王拒發簽證,不再用六國的人才,遣返出境前寫了這篇千古文章,秦王看完立刻把李斯從高速公路追回來!取消逐客令,廣發英雄帖,並重用六國人才。李斯在60歲那一年,助秦滅了六國,統一天下!
    秦王改稱秦始皇!

    同學,請問逐客令是誰下的?老闆(秦王)啊!沒錯!可是你不能寫老闆有錯,錯的是身邊的人亂給建議,老闆永遠是英明的。

    第一句先保命,而且李斯善於揣摩人主心理,文筆又好,完全打動秦王,改變政策!
    這篇文章不僅是駢文的初祖,奏議文的代表作,更因此提前結束了戰國時代。很厲害喔!

    第二篇有保命密碼的文章是出師表,在最後一句!

    PS:出師表有興趣明天說。

    照片是朋友的花園,解封之後
    來去走走!

  • 駢文時代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24 19:00:00
    有 125 人按讚

    【寫作最基本的,還是技巧】
     
    有些人可能會說,寫作最重要的在於核心情感,技巧鑽研得再好,也不堪大用。
     
    然而,寫作最基本的,反而是得將「技巧」給練好。就如沈從文先生在這篇文章提到的,同樣的事件,讓優秀的作家運用他優秀的寫作技巧來描述,就更是吸引人關注。
     
    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吧。
    -

    論技巧 / 沈從文
     
    幾年來文學詞典上有個名詞極不走運,就是「技巧」。多數人說到技巧時,就有一種鄙視意識。另外有一部分人卻極害羞,在人面前深怕提這兩個字。
     
    「技巧」兩個字似乎包含了纖細、瑣碎、空洞等等意味,有時甚至於帶點猥褻下流意味。對於小玩具、小擺設,我們褒獎讚頌中,離不了「技巧」一詞,批評一篇文章,加上「技巧很好」時,就隱寓似褒實貶。說及一個人,若說他「為人有技巧」,這人便儼然是個世故滑頭樣子。
     
    總而言之,「技巧」二字已被流行觀念所限制,所拘束,成為要不得的東西了。流行觀念的成立,值得注意,流行觀念的是非,值得討論。
     
    《詩經》上的詩,有些篇章讀來覺得極美麗;《楚辭》上的文章,有些讀來也覺得極有熱情,它們是靠技巧存在的。駢體文寫得十分典雅,八股文章寫得十分老到,毫無可疑,也在技巧。
     
    前者具永久性,因為注重安排文字,達到另外一個目的,就是親切,妥貼,近情,合理的目的;後者無永久性,因為除了玩弄文字以外毫無好處,近於精力白費,空洞無物。
     
    同樣是技巧,技巧的價值,是在看它如何使用而決定的。
     
    一件戀愛故事,趙五爺愛上了錢少奶奶,孫大娘原是趙五爺的寶貝,知道情形,覺得失戀,氣憤不過,便用小洋刀抹脖子自殺了。同樣這麼一件事,由一個新聞記者筆下寫來,至多不過是就原來的故事,加上死者胡同名稱,門牌號數,再隨意記記屋中情形,附上幾句公子多情,佳人命薄,……於是血染茵席,返魂無術,如此如此而已。
     
    可是這件事若由冰心女士寫下來,大致就不同了。記者用的是記者筆調,可寫成一篇社會新聞。冰心女士懂得文學技巧,又能運用文學技巧,也許寫出來便成一篇傑作了。
     
    從這一點說來,一個作品的成立,是從技巧上著眼的。
     
    同樣這麼一件事,冰心女士動手把它寫成一篇小說,稱為傑作;另外一個作家,用同一方法,同一組織寫成一個作品,結果卻完全失敗。在這裡,我們更可以看出,一部作品的成敗,是決定在技巧上的。
     
    就「技巧」二字加以詮釋,真正意義應當是「選擇」,是「謹慎處置」,是「求妥貼」,是「求恰當」。一個作者下筆時,關於運用文字鋪排故事方面,能夠細心選擇,能夠謹慎處置,能夠妥貼,能夠恰當,不是壞事情。
     
    假定有一個人,在同一主題下連續寫故事兩篇,一則馬馬虎虎,信手寫下,雜湊而成;一則對於一句話、一個字,全部發展,整個組織,皆求其恰到好處,看去儼然不多不少。這兩個作品本身的優劣,以及留給讀者的印象,明明白白,擺在眼前。
     
    一個懂得技巧在藝術完成上的責任的人,對於技巧的態度,似乎應當看得客觀一點的。
     
    也許有人會那麼說:「一部作品的成功,有許多原因。其一是文字經濟,不浪費,自然,能親切而近人情。有時雖有某些誇張,那好處仍然是能用人心來衡量,用人事作比較。至於矯揉造作,雕琢刻畫的技巧,沒有它,不妨事。」
     
    請問閣下:能經濟,能不浪費,能親切而近人情,不是技巧是什麼?所謂矯揉造作,實在是技巧不足;所謂雕琢刻畫,實在是技巧過多。是「不足」與「過多」的過失,非技巧本身過失。
     
    文章徒重技巧,於是不可免轉入空洞,累贅,蕪雜,猥瑣的駢體文與應制文產生。文章不重技巧而重思想,方可希望言之有物,不作枝枝節節描述,產生偉大作品。所謂偉大作品,自然是有思想,有魄力,有內容,文字雖泥沙雜下,卻具有一瀉千里的氣勢的作品。
     
    技巧被詛咒,被輕視,同時也近於被誤解,便因為:
     
    一、技巧在某種習氣下已發展過分,轉入空疏;
     
    二、新時代所需要,實不在乎此。社會需變革,必變革,方能進步。徒重技巧的文字,就文字本身言已成為進步阻礙,就社會言更無多少幫助。技巧有害于新文學運動,自然不能否認。
     
    惟過猶不及。正由於數年來「技巧」二字被侮辱,被蔑視,許多所謂「有思想的偉大作品」企圖刻畫時代變動的一部分或全體,在時間面前,卻站立不住,反而更容易被「時代」淘汰忘卻了。
     
    一面流行觀念雖已把「技巧」二字拋入毛坑裡,事實是,有思想的作家,若預備寫出一點有思想的作品,引起讀者注意,推動社會產生變革,作家應當作的第一件事,還是得把技巧學會。
     
    目前中國作者,若希望把本人作品成為光明的頌歌,未來世界的聖典,既不知如何駕馭文字,盡文字本能,使其具有光輝,能力,更不知如何安排作品,使作品似乎符咒,發生魔力,這頌歌,這聖典,是無法產生的。
     
    人類高尚的理想,健康的理想,必須先融解在文字裡,這理想方可成為「藝術」。無視文字的德性與效率,想望作品可以作杠杆,作火炬,作炸藥,皆為徒然妄想。
     
    因為藝術同技巧原本不可分開,莫輕視技巧,莫忽視技巧,莫濫用技巧。
    -

    ❤今年不追煙火了,1500人一起知識跨年
    http://s.accupass.com/Ky6rjG

    ❤明年不說道理了,三分鐘說18萬個故事
    https://hahow.in/cr/storyteller

  • 駢文時代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17 22:57:19
    有 46 人按讚

    變化中的永恆
    專欄作家 : 邵頌雄

    藝術之難,在於每一時期的作品,都具不變與變兩分。不變者無色無形,難以體察;變者則幻化多端,難以觸摸。迷於不變每易流於淺俗,滯於變化往往囿於因循。於藝之一道臻大成者,能於變化中呈獻出不變之理、恪守不變時演活無窮變化。偉大藝術作品或演出能啟迪人心,正是由於此藝入哲的高度。

    如上所言之藝術觀,不論於書法、畫作、舞蹈、音樂等皆然,亦於東西方無異。所謂不變與變,猶言真俗。藝境之真,無可仿效,唯靠悟入;俗之變化,涉技巧與創意,美感亦隨時代變更。古人從字體文風觀察世道變遷,即審流俗之遞演,如《廣藝舟雙楫》所言:「人限於其俗,俗趨於變。…… 散文、篆法之解散,駢文、隸體之成家,皆同時會,可以觀世變矣」;復言:「人未有不為風氣所限者,制度文章學術,皆有時焉,以為之大界。美惡工拙,衹可於本界較之。學者通於古今之變,以是二體者,觀古論其時,致不混焉」,是謂書法之鑑賞,宜通曉古今變化,而於特地界限之內以作高下較量。這番見地,同樣適用於其他藝術範疇,不能僅憑個人喜好對單一作品來作褒貶,而應考慮該作品成於甚麼年代、發揚何種美感、繼承哪門技法、氣象有何革新,並於這種對「俗變」的品評中,體會作品對「真理」的深入和彰顯。

    筆者前文評郎朗演奏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藝術水平低劣、誤解德國文化」,亦本着不變與變二分來評析。變的部份,例如如何添加裝飾音、應否用上踏板、各變奏營造何種音色等,我的態度都比較開放,認為可隨着時代、鋼琴性能、音樂廳大小來作改變。至於不變者,包括巴赫作品含攝基督教路德宗的宗教思想、樸拙真誠的精神,還有各類曲式的固定節奏,是則可謂郎朗完全不能掌握的硬傷。例如《哥德堡》開首的詠嘆調(Aria),以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的曲式寫成,緩慢的三拍子,特點是以第二拍為重拍。這可說是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認知,不論是被視為模範的Schiff或Hewitt,抑或是鬼才Gould,甚至故意以弱音彈出第二拍的Tureck,都以不同方式把重心灌注每個小節的第二拍,甚至以不能發出強弱音的羽管鍵琴演奏,在Leonhardt、Kirkpatrick、Staier等名家手下,亦能以節奏的緩急配置來帶出曲式意趣。樂曲節奏跟舞步的頓挫配合,即使巴赫已把舞曲從舞蹈的伴奏昇華為純音樂的創作,曲式的節奏感不會因此改變,猶如華爾滋舞曲的「蓬測測」節奏,是該曲式的固定元素一樣。惟郎朗演奏的詠嘆調,則連這最基本的原則也未能達標,原來的舞曲被肆意糟蹋,出塵樸實的曲意則被演作沉溺自戀的庸俗哀歌,從各方面作考量都難以將之充作「入流」的巴赫演奏。

    《紐約時報》古典音樂評論的主筆Tommasini,月初有一文章細析郎朗灌錄的《哥德堡》種種過猶不及之處,當中對其風格和品味的質疑,甚至用上vulgarity、labored、unlistenable 等形容詞。讀後隨手於面書分享,不久即有樂評人賜教,提示我如能以聽中國古琴的角度來欣賞,便可理解郎朗所採的速度。自問對此留言看得一頭霧水,在網上稍作搜尋,才知道該樂評認為郎朗的《哥德堡》跟孔孟儒家思想有關,「像是古琴譜,沒有速度標記,可演奏得很快,也可演奏得很慢。而慢有慢的章法,看似無形,其實有形。西方文化重結構,東方文化重意境,郎朗在哥德堡融入古琴演奏風範,可說是意境超脫於結構之上。」

    這種聽來高深莫測的推斷,委實似是而非。巴赫樂譜不附速度標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曲式已暗示了速度,不是因為沒有標記便喜歡怎樣快怎樣慢來演奏皆可,總不能因為具備中國文化智慧便能以耍太極的速度來跳華爾滋吧?至於「儒家思想」云云,更是令人詫異之語。Tommasini批評郎朗的演奏"overindulgent"、"too muchly"、"exaggeration",正是孔子所惡的「鄭聲淫」也。《史記》載孔子習樂的精神,謂由「曲」、「數」之技術層面,進入「志」的樂曲精神,繼而深得與「人」合一的境界,此與速度無關,而是由變悟入不變的過程,所重的是「雅樂」而非「靡靡之音」。把郎朗的《哥德堡》等同孔孟思想、古琴風範,不是對後者的侮辱嗎?

    或有人認為筆者的批評過於辛辣尖刻。相對郎朗對巴赫神作的暴力蹂躪,我相信拙文只是作出適當回應而已,論「尖刻」實遠不如Tommasini。真心愛護一門藝術,便需有作出捍衛的承擔,不能把批評都視為破壞力量。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正是由不變衍生萬變、萬變不離其宗的絕佳示範,有其宗哲上的高度,讓習者於變化中見其規律。

    祝願各位紛亂中得到寧靜。

  • 駢文時代 在 豐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2-23 11:00:09

    東漢承繼西漢再起,表面上帝國運作模式一致,骨子裡卻與西漢有著根本差異。
    東漢皇后的角色與作用,顯示東漢的統治結構變成了「大姓共治」,
    皇權空洞化之下,如何一步步演變為外戚、宦官、士族的大亂鬥?

    世族是六朝最醒目的現象,其地位與權力甚至凌駕皇帝之上,
    王朝來來去去,門第一直都在。
    與華麗炫耀的貴族文化相應的,是駢文的文字設計實驗,
    在規律中尋找自由的審美,為唐詩鋪出了新路。

    北魏有其特殊意義,它聚攏了五胡亂華的種種元素,
    它帶給隋唐制度最深遠的影響,它徹底漢化甚至改造種族認同,
    一種草原民族與北方漢人互動涵化的新精神由此而生。

    < 不一樣的中國史5:從清議到清談,門第至上的時代──東漢、魏晉 >
    < 不一樣的中國史6:從世族到外族,華麗虛無的時代──魏晉南北朝 >
    作者: 楊照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0/07/29

    #東漢 #世族 #魏晉


    -----
    訂閱【豐富】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豐富
    按讚【豐富】FB:https://www.facebook.com/RicherChanne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