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駝峰式命名 縮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駝峰式命名 縮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駝峰式命名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巧克力殖民主義】 打從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1451-1506)於1492年開始,在西班牙君主夫妻:國王費南多二世(Fernando II de Aragón el Católico,1452-1516)與女王伊莎貝拉一世(Isabel I la Católica,1451-1...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東華三院文物館(Tung Wah Museum)位於香港九龍窩打老道25號廣華醫院內,是介紹東華三院發展歷程的博物館,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文物館前身是於1911年落成的廣華醫院大堂。建築外觀採用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但內部的部分裝飾則揉合了1900年代流行的西式建築風格。文物館大堂洋溢着濃厚的禮儀氣氛...
駝峰式命名 在 BeautyExchange.com.hk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2 05:23:12
還有不足1個月便到2020年了,不少人都開始計劃來年的旅遊大計!最近《Lonely Planet》就公佈了2020年全球十大最佳旅遊國家的排名,如果你對目的地仍是毫頭緒,但又想去些特別點的地方,不妨參考這個排名! . TOP 10:烏拉圭 Urguay 烏拉圭位於南美州東南部,氣候溫和,而且以...
-
駝峰式命名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7-11 08:00:00東華三院文物館(Tung Wah Museum)位於香港九龍窩打老道25號廣華醫院內,是介紹東華三院發展歷程的博物館,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文物館前身是於1911年落成的廣華醫院大堂。建築外觀採用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但內部的部分裝飾則揉合了1900年代流行的西式建築風格。文物館大堂洋溢着濃厚的禮儀氣氛,極像中國南方鄉村的祠堂或祖先堂;中央設有中國醫藥始祖神農氏的神位。神農氏是傳統公認的中醫藥發明者,古語亦有謂「神農嚐百草」;東華供奉神農氏的傳統,是表徵東華以醫療服務起家,並堅守贈醫施藥的傳統,肩負救病拯危的重任。神位前的香案、酸枝桌椅等都是從1911年開 始沿用至今。此外,大堂內外掛有不少外界送贈東華的牌匾和對聯,從內容可以略知東華三院過往的功績。當時病人先在大堂登記,再等候到左右偏廳接受診治。廣華醫院於1958年進行全面重建,僅保留富特色的原大堂建築。為紀念東華三院成立100週年,建築物於1970年重新粉飾,並命名為東華三院文物館,並開始有系統地收藏和整理東華三院的文物及典籍。由於該館別具建築特色及歷史價值,2010年11月12日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為法定古蹟。文物館屬傳統的樑柱建築結構,結構柱以木建造,豎立在具雕飾的花崗石柱座上。牆身以青磚築砌,磚縫非常幼細。整幢文物館坐落於花崗石平台之上,前面有花崗石梯級。古色古香的外貌,加上紅磚綠瓦、門前的千步廊、人字頂、館內的祠堂佈局,以及從建築物正面看到的中式裝飾等,充份展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築特色。檐板上的花卉和吉祥圖案,及外廊的桁架和駝峰均是精緻的木刻。入口大門門板以鍍金花卉雕刻作裝飾,紅色窗框上以格子和花紋圖案點綴。金字屋頂鋪有綠色琉璃瓦,屋脊始於1991年重建而成,當時仿照1910年原有的屋脊設計建造,中央飾有一顆寶珠,兩端有一對置於幾何紋飾上的鰲魚。屋脊上亦刻有製造該琉璃屋脊的石灣工廠名稱和重建年份。西方影響可見於建築物多處地方,包括使用小圓窗和連拱頂石的弓形拱窗。由大堂通往展覽廳的四道拱門設有西式的楣窗、館內的拱門、閣樓及辦公室的窗框、後門外牆等均充份發揮二十世紀初流行的西式建築特色。糅合中西建築的精髓。展覽簡介東華三院自1870年創院至今,在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以至籌募活動方面的發展。展品大部分是透過1999年舉辦的文物徵集活動向廣大市民收集得來的,包括五十年代的覆診咭、三十年代的義學畢業證書、五十年代的義莊收據、二十年代的捐款收據等,並加上文物館及東華屬下服務單位的藏品。該展覽不但見證了東華的成長,也印證了香港的發展史。東華三院文物館位於廣華醫院內,由《古物及古蹟條例》(第53 章)界定為法定古蹟。 醫院在工程期間會採取足夠的保護措施, 以避免2016年動工之改建工程對法定古蹟帶來不良影響。
駝峰式命名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巧克力殖民主義】
打從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1451-1506)於1492年開始,在西班牙君主夫妻:國王費南多二世(Fernando II de Aragón el Católico,1452-1516)與女王伊莎貝拉一世(Isabel I la Católica,1451-1504)支持下,航向滄茫大海,前往遙遠東方尋覓利潤豐厚的香料與黃金,卻不小心四度橫越大西洋發現美洲新大陸後,這塊尚未被利慾薰心歐洲人染指的淨土就此迎來急遽變化。
先是哥倫布抵達加勒比海鄰近區域和中美洲,後有科泰斯(Hernán Cortés,1485-1547)在墨西哥建立西班牙殖民地,其中共同點都是大肆殺戮原住民與摧毀當地文化,比如科泰斯最為人所知的〝事蹟〞就是一手傾覆曾在當地權卿一時的阿茲特克帝國。
雖說1428年才由三個城邦組成帝國,阿茲特克文化在西元14-16世紀已高度發展,雄踞於現今墨西哥中部與南部,成為當時美洲最發達的文明體系。不過就在1519年國力達到巔峰之後才一年光景,便來了一個不速之客-科泰斯。起初阿茲特克人還以為科特斯是他們所愛戴的白皮膚天神〝羽蛇神〞降臨世間,全國上下皆給予熱烈歡迎,想不到這正是巨大災難的開始。
除了兩位君主先後被西班牙人俘虜甚至殺害,這些西班牙人還帶來了致命的天花病毒。美洲原住民久居歐洲境外,對於病毒絲毫沒有招架之力,短時間內便造成大量死亡,根據後世史學家推估,原住民死亡人數大約佔當時人口比例50%以上,甚至高達90%,簡直是另一種形式的種族大屠殺。
其實科泰斯當時帶領的西班牙軍隊規模不超過1000人,但一來有天花肆虐,二來利用帝國內部勢力矛盾使其彼此鬥爭,再來就是那時美洲並沒有馬匹,當西班牙人的戰馬對上一臉無辜,適合負重駝物卻不利衝鋒奔跑的羊駝(Llama)時,阿茲特克人完全無法招架,可說是所向披靡無人可擋。
接下來發生的故事當然就是西班牙在美洲陸續建立殖民地,不只加勒比海諸島,北美西部沿岸,即如今的美國加州,直達阿拉斯加,都曾是西班牙帝國領土。直到19世紀,這些殖民地陸續爆發獨立運動,西班牙才乖乖讓出殖民地,這也是為何現在中南美洲多通行西班牙語,而加州到處都有西班牙地名、路名和西班牙遺跡的原因。
========================
對於西班牙殖民歷史稍有概念後,終於要來聊巧克力了。
古時候交通與資訊傳播方式大多受到限制,除了地緣關係之外,貿易和戰爭往往是異文化接觸碰撞最直接的方式,比如加起來纏綿共數百年的十字軍東征和蒙古西征,便是東西文化交流的顯著例子。
若要說起地球史上最大規模的文化交流,大約是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起,人類開始大規模航海活動,讓舊世界與新世界彼此的生態、物種、文化,甚至病菌都有了相互流通的機會。這般從此扭轉地球文明的多重現象,被美國歷史學者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1931-2018)稱為『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
科泰斯顛覆阿茲特克的墨西哥文明也是『哥倫布大交換』一例。
除了將西班牙文化傳播至美洲,阿茲特克的產物也被他帶回了西班牙,巧克力就是如此來到歐洲。據說當科泰斯在解決兩任阿茲特克皇帝,征服墨西哥後,於1527年回到故鄉時,餐桌上已經每日必備一整壺熱巧克力,只是不同於阿茲特克人會在巧克力裡加入麝香和辣椒,科泰斯頂多加入香草和蜂蜜。
阿茲特克人將巧克力視為諸神的飲料〝tchocoatl〞,將巧克力豆烘焙炒過,輾壓磨碎,再和滾水調和後製成,不但神聖,同時具有催情效果,只有貴族和士兵有資格享用。為了增添香氣和美味,還會再加入蜂蜜、香草、麝香和辣椒,若是用於戰場需求,還可加點玉米粉增添熱量。
直到現在,比較傳統的墨西哥料理中還有巧克力辣醬(Mole Poblano)燉肉等菜色。人在加州,恰好有許多機會可以品嘗到老墨菜,不得不說,這些巧克力料理其實滋味豐富頗為美味。
========================
早在西元前1000年左右,中美洲古文明馬雅帝國時期便已開始栽種可可樹,而可可的學名〝Theobroma cacao〞要到1737年才由瑞士知名學者,現代生物分類學之父-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1778)命名,意喻〝神的食物〞。
雖說科泰斯本倫相當喜愛巧克力飲料,但也要到1585年,第一艘商船從墨西哥運來大量可可豆,即使價格高昂,仍是迅速銷售一空,巧克力才從西班牙開始往歐洲各國散布開來。與我們如今熟知的巧克力甜點不同,十七世紀的歐洲人會把巧克力加入許多菜餚,其中有鹹有甜。
而連續兩位來自西班牙的法國王后:路易十三王后〝奧地利的安妮〞(Carl von Linné,1707-1778,因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源於奧地利,故有此名)與路易十四王后〝西班牙的瑪麗•特蕾莎〞(Maria Theresa of Spain,1638-1683)在母國時期便養成對於巧克力的喜愛,於是最擅於上行下效拍馬屁的凡爾賽宮廷也開始流行起巧克力。
1659年,巧克力型態有了重大進展,終於從液體進化成固狀,但卻要等到1774年才首次成為甜點用料,被做成巧克力手指餅乾,這時候距離法國大革命也不遠了。之所以要等到這麼晚才吃得到甘甜可口的巧克力餅乾,有部分是因為可可原料依舊昂貴,貴重到被當成藥品使用→如同在17世紀中期,歐洲人在加勒比海海域大量種植甘蔗製糖之前,糖也非常珍貴,珍貴到任何含糖的糕餅都被視為可治療百病的藥物。
隨著歐洲人在加勒比海製糖事業愈形擴大,蔗糖也跟著普及。然後1828年時有位荷蘭人范.豪登(Coenraad Johannes van Houten,1801-1887)找到去除可可脂的方法,讓可可更方便製成粉末,且可可粉更容易溶解於水中,巧克力製作自此有了重大突破,各種成品形式也越來越多樣。糖加上巧克力,這個甜蜜又邪惡的組合迅速在歐洲人的日常飲食中勢如破竹,攻城掠地。
========================
巧克力既然逐漸成為歐洲人飲食內容的要角,自然也會被畫家記錄下來。
靜物畫最早源自古希臘羅馬,比如龐貝城出土的壁畫中便已可見到,到了16世紀時成為繪畫分類中重要的單獨流派,讓許多畫家藉此實驗畫面中物件的各種排列與構圖效果。
17世紀荷蘭靜物畫一直在此中佔據相當地位,不僅數量龐大,從畫中物品象徵和各種宗教隱喻,都讓人得以一窺當時的文化氛圍。不同於荷蘭食物靜物畫裡的成堆食物和器皿通常看似隨意擺放,以營造一種正在用餐的動態感,西班牙靜物畫通常會讓物品整整齊齊排列妥當。這些有趣的對比或許也顯示出,荷蘭以經商貿易的中產階級為主,階級與財富較為平均的社會情境,相較於西班牙仍是君主威權與宗教宰制下階級分明的相對差異。
========================
巧克力在歐洲最早於西班牙開始風行,因此西班牙食物靜物畫之中時常出現巧克力也很合理。被譽為『西班牙卡拉瓦喬』的西班牙巴洛克畫家祖巴蘭(Francisco de Zurbarán,1598-1664)因其出色運用卡拉瓦喬的明暗對照技法和暗色調主義而有此稱號,除了宗教聖徒之外,靜物畫也是其專長主題,《靜物與檸檬、柑橘和玫瑰》(Still-life with Lemons, Oranges and Rose)是他在1633年時作品。
祖巴蘭擅長採用巴洛克藝術中著名的強烈明暗對照方式凸顯主題,但畫風較為嚴謹,缺乏實驗性→猜測應該是個古板的傢伙。他與委拉斯貴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1599-1660)同為西班牙17 世紀藝術黃金時代最重要的兩位畫家。祖巴蘭一輩子沒去過義大利,是否有臨摹過卡拉瓦喬作品也不可知,但卻是終生卻堅守暗色調風格。
《靜物與檸檬、柑橘和玫瑰》堪稱他生涯靜物畫顛峰之作,也是唯一畫家本人在作品上簽名的靜物畫,請努力瞧瞧畫作右下角便可見到。畫面中有一盤檸檬、一籃橘子,上頭點綴幾株柑橘花,另外還有一杯巧克力和一朵粉色玫瑰;為了突顯主題,背景漆黑一片,桌面也使用暗棕色調處理。
========================
祖巴蘭以極為細膩寫實方式描繪這些物品:檸檬在熠熠生輝銀盤上反射出的倒影、中間柳條籃的精緻細節和在光亮桌面上的柔美映照,與其他物品大量細節完美呈現。整個畫面的光影技巧可說發揮得淋漓盡致又微妙精準。對比暗調背景和桌面,確實成功突顯了水果的明亮色調。這些出色技藝都可顯示出畫家對於油畫顏料的精深了解和善於運用。
畫面中物件看來彼此不太相關→有人同時喝熱巧克力加檸檬汁嗎?此類主題傳統上可以解釋成對聖母瑪利亞的敬意。以這個角度來看,檸檬可視為真誠,柑橘代表貞潔,玫瑰則象徵神聖之愛。而且畫面構圖分成三部分,也可認為是基督教義中的三位一體。
雖說從宗教角度說來,所有解釋都頗為符合情理:在強光照映下,畫面裡結構單純的物品擺置從陰影中浮顯出來,形成堅定穩固的存在效果,水果也如同雕塑般凝結於空氣中,讓畫作氣氛都神聖莊嚴得像是教堂祭壇畫。像這般從日常事物中看見神的寓意,正好便是西班牙傳統宗教精神。
但實際上從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是祖巴蘭本倫要表達的意圖。
根據後人進行X光照射分析,其實畫家原來還畫了一盤焦糖甜薯(sweet potato,可能類似今日拔絲地瓜),甜薯其實也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從中南美洲引進的植物;以年代來看,此時甜薯出現在歐洲的時間不過約莫30年左右。這種運用昂貴蔗糖製作的食物在當時絕對是只能由富貴人家拿來品味兼享樂。
所以若純粹使用宗教意涵解釋這幅畫作,可能就太狹隘了
========================
既然顏料底下藏著焦糖地瓜,不妨也可以嘗試以世俗角度觀看。
檸檬因為結實眾多故象徵豐饒多產。籃子裡的柑橘和橙花通常也代表婚姻。熱巧克力加上蜂蜜或蔗糖的甜味在當時很受女性歡迎,而且這杯熱巧克力放在象徵女性的玫瑰花旁邊,暗喻可能是為某位女性準備。因此又可以看成與女性婚姻和家庭生活有關。
另則熱巧克力的出現也說明自從科泰斯征服阿茲特克,帶回可可後,巧克力逐漸成為西班牙人日常飲品,於是這項被我們現代人早已習以為常的甜點,在西班牙靜物畫裡,同時標識著西班牙帝國殖民勢力的狂妄擴張與傲人榮光,更或許也是畫家為祖國殖民志業自豪的表現。
#2019秋季講座~台中場報名開跑,請點進活動頁面留言報名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390793841188512/
#想吃巧克力了嗎
#西班牙 #巧克力 #巴洛克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駝峰式命名 在 TCar 葉明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只漂亮,性能及操控皆微幅提升的敞篷跑車...
#帥到...
【試車報告】 Ferrari Portofino 浪漫滿溢
【HD | https://youtu.be/KzWKgmR6QO0】
新世代的GT跑車該具備哪些條件?
帥氣的造型?充滿戰鬥氛圍的座艙?兼具實用及舒適的乘坐感?強勁的動力性能?犀利的操控性能?試駕過Portofino,心裡已經找到可以滿足一切需求的選擇!
【純正義式】
Potofino並非橫空出世的新車,而是California T的後繼車款,而Porto在義大利文指的是海港,Fino則是小的意思,字面之意為小漁港!原廠之所以從加州回到義大利小漁港的命名方式,主要是為了凸顯義大利設計、製造的純粹感。
就造型來看,我認為Portofino是相當成功的設計,除了車頭造型帶點812 Superfast的剽悍外,流暢且動感的側身線條,前葉子板有著鏤空設計,並搭配車門下擺的凹槽,有修飾美感的功能外,還能將煞車的餘熱藉由氣流帶走,算是相當獨特的設計風格。
過去,無論California或是渦輪化的California T,我都認為得開篷的樣子比較帥,關上電動硬頂後,反而覺得車尾的線條有點僵硬,感覺不太自然,當然,就硬頂敞篷車款而言,法拉利的設計絕對夠高竿,只是相較之下,Portofino更美,而且是充滿靈性的美,後廂蓋雙駝峰的設計,開篷看就很美,關上頂篷更像一輛原本就採Fastback設計的Coupe。
【熱情內藏】
除了造型出色,Portofino的內裝更朝旗艦812看齊,不僅造型相近,連功能性也相當,控制面板上的10.25吋觸控幕還具備Apple Carplay的連結功能,副手座亦可選配具檔位轉速顯示功能的8.8吋顯示幕,讓戰鬥指數同時提升!
在乘坐感受上,Portofino的前座具有出色的包覆感,試駕車款更選配18向電調功能,後座感覺上與先前差異不大,但原廠表示經過座椅重新設計,腿部空間增加了5cm,但說真的,我覺得一樣只能用來載學齡前的小朋友或寵物。
【爽快衝勁】
對於GT跑車而言,性能相對沒有功能性那般著重,但這款Ferrari小GT的動力卻已進化至600hp,讓人不敢小覷!
為了達到全車減重80kg的水準,Portofino連引擎也進行減重,原本California T的那具V8引擎重量僅有232kg,新的引擎經過進、排氣重新設計,加上引擎重新調校後,不僅減重至約210kg,最大馬力更達到600hp,兩具IHI雙渦流增壓器在1.5bar的驅策下,搭配渦輪增壓管理系統,最大扭力可以由三檔~七檔皆維持77.5kgm,搭配雙離合器七速自手排,全油門衝刺的瞬間,隨著引擎輕量化,且變速箱置於後軸上方,故車體配重更趨近MR跑車,擁有前46%、後54%的水準,瞬間動力輸出過大,重心後移,感覺車頭上揚的幅度明顯,仍具備一定的狂暴度,但加速過程敏捷且順暢,尤其原廠在尾管上進行調音工程,轉速躍升至紅線的聲浪甜逸,感官及心裡爽度也衝刺到高點!
【高段樂趣】
Ferrari跑車之所以成功,最大的特點還包括了操控上的樂趣,新的Portofino除了輕量化及配重上的改變,在副樑的材質上也和California T不同,將塑鋼材質換回強化的鋁合金,再加上前後懸吊櫬墊硬度提升了50%,整體車體剛性提升了35%,儘管懸吊結構不變,SCM-E電子懸吊經過重新調校後,前軸硬度提升15.5%,後軸為19%,搭配強化後的剛性,開起來有駕馭不同系列車款的感覺,當然,0~100km/h進化至3.5秒,0~200km/h也可於10.8秒達成,極速還上探到320km/h…這些都只是證明Portofino不再是一款入門法拉利,但真正的樂趣還在於,引擎提升後與底盤之間的契合度!
這款GT跑車的硬派,是慢慢開就有感,Bari山區道路的鋪面品質並不好,因此時速60km/h就能感受到懸吊直接收縮的衝擊,但精緻的調校可以在過程中感受到底盤的剛性,即使關篷的狀態下,也不會聽到座艙的碎震及異音。
隨著車速提升,會發現這款法拉利或許沒有其他老大哥癲狂,但手感卻出奇的好,那種好法是人車溝通的優異,是即使以一百多的時速馳騁山道,也不會讓人有恐懼感,相反地還有相當高的信任度,對於速度的掌控力也能夠藉由煞車、轉向及敏捷的再加速去適應,即便將ESC關閉,後軸的Ediff 3+F1 Trac差速器,可以自動調整限滑比,車輛慣性變化會線性的調整,不會教人手足無措!是一款好開又有樂趣的GT跑車。
【TCar短評】
結束短暫的試車行程,Portofino是一款會教人心動的GT跑車,當然也是一輛拉風的法拉利,就機械結構而言,它的進化幅度不大,可卻有著比California T進步兩成的表現,再加上更亮眼的造型,心,立即融化!
當然,改款後的後座仍不夠理想,如果你喜歡法拉利,但又喜歡載著全家人出遊的好爸爸,那麼選擇GTC4Lusso可能仍會適合一些!
【Ferrari Portofino】
引擎型式: 3855c.c V8 DOHC 32V Twin-Turbo
最大馬力: 600hp/7500rpm
最大扭力: 77.5kgm/3000~5250rpm
長寬高: 4586x1938x1318mm
軸距: 2670mm
車重: 1644kg
驅動模式: FR
煞車結構: 四輪碟煞
懸吊結構: 前雙A臂 後多連桿
輪胎規格: 前245/35 ZR20 後285/35 R20
台灣售價: 1228萬起(基本車價)/含台灣標配後1288萬起
【主要配備】
LED頭燈
20吋輪圈
電動啟閉硬頂敞篷
四出排氣尾管
Manettino多功能跑車方向盤
方向盤後方大型換檔撥片
18向電動可調跑車椅
2+2座椅
10.2吋觸控訊息娛樂系統
副駕駛行車資訊顯示幕
EPS電動助力轉向系統
磁流變阻尼系統(SCM-E)
第三代電子後差速器(E-Diff3)
F1-Trac電子控制系統
Modena Motori Taiwan | TCar 葉明德
#ferrari #portofino #tcar #海外試駕 #葉明德
駝峰式命名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試車報告】 Ferrari Portofino 浪漫滿溢
【HD | https://youtu.be/KzWKgmR6QO0】
新世代的GT跑車該具備哪些條件?
帥氣的造型?充滿戰鬥氛圍的座艙?兼具實用及舒適的乘坐感?強勁的動力性能?犀利的操控性能?試駕過Portofino,心裡已經找到可以滿足一切需求的選擇!
【純正義式】
Potofino並非橫空出世的新車,而是California T的後繼車款,而Porto在義大利文指的是海港,Fino則是小的意思,字面之意為小漁港!原廠之所以從加州回到義大利小漁港的命名方式,主要是為了凸顯義大利設計、製造的純粹感。
就造型來看,我認為Portofino是相當成功的設計,除了車頭造型帶點812 Superfast的剽悍外,流暢且動感的側身線條,前葉子板有著鏤空設計,並搭配車門下擺的凹槽,有修飾美感的功能外,還能將煞車的餘熱藉由氣流帶走,算是相當獨特的設計風格。
過去,無論California或是渦輪化的California T,我都認為得開篷的樣子比較帥,關上電動硬頂後,反而覺得車尾的線條有點僵硬,感覺不太自然,當然,就硬頂敞篷車款而言,法拉利的設計絕對夠高竿,只是相較之下,Portofino更美,而且是充滿靈性的美,後廂蓋雙駝峰的設計,開篷看就很美,關上頂篷更像一輛原本就採Fastback設計的Coupe。
【熱情內藏】
除了造型出色,Portofino的內裝更朝旗艦812看齊,不僅造型相近,連功能性也相當,控制面板上的10.25吋觸控幕還具備Apple Carplay的連結功能,副手座亦可選配具檔位轉速顯示功能的8.8吋顯示幕,讓戰鬥指數同時提升!
在乘坐感受上,Portofino的前座具有出色的包覆感,試駕車款更選配18向電調功能,後座感覺上與先前差異不大,但原廠表示經過座椅重新設計,腿部空間增加了5cm,但說真的,我覺得一樣只能用來載學齡前的小朋友或寵物。
【爽快衝勁】
對於GT跑車而言,性能相對沒有功能性那般著重,但這款Ferrari小GT的動力卻已進化至600hp,讓人不敢小覷!
為了達到全車減重80kg的水準,Portofino連引擎也進行減重,原本California T的那具V8引擎重量僅有232kg,新的引擎經過進、排氣重新設計,加上引擎重新調校後,不僅減重至約210kg,最大馬力更達到600hp,兩具IHI雙渦流增壓器在1.5bar的驅策下,搭配渦輪增壓管理系統,最大扭力可以由三檔~七檔皆維持77.5kgm,搭配雙離合器七速自手排,全油門衝刺的瞬間,隨著引擎輕量化,且變速箱置於後軸上方,故車體配重更趨近MR跑車,擁有前46%、後54%的水準,瞬間動力輸出過大,重心後移,感覺車頭上揚的幅度明顯,仍具備一定的狂暴度,但加速過程敏捷且順暢,尤其原廠在尾管上進行調音工程,轉速躍升至紅線的聲浪甜逸,感官及心裡爽度也衝刺到高點!
【高段樂趣】
Ferrari跑車之所以成功,最大的特點還包括了操控上的樂趣,新的Portofino除了輕量化及配重上的改變,在副樑的材質上也和California T不同,將塑鋼材質換回強化的鋁合金,再加上前後懸吊櫬墊硬度提升了50%,整體車體剛性提升了35%,儘管懸吊結構不變,SCM-E電子懸吊經過重新調校後,前軸硬度提升15.5%,後軸為19%,搭配強化後的剛性,開起來有駕馭不同系列車款的感覺,當然,0~100km/h進化至3.5秒,0~200km/h也可於10.8秒達成,極速還上探到320km/h…這些都只是證明Portofino不再是一款入門法拉利,但真正的樂趣還在於,引擎提升後與底盤之間的契合度!
這款GT跑車的硬派,是慢慢開就有感,Bari山區道路的鋪面品質並不好,因此時速60km/h就能感受到懸吊直接收縮的衝擊,但精緻的調校可以在過程中感受到底盤的剛性,即使關篷的狀態下,也不會聽到座艙的碎震及異音。
隨著車速提升,會發現這款法拉利或許沒有其他老大哥癲狂,但手感卻出奇的好,那種好法是人車溝通的優異,是即使以一百多的時速馳騁山道,也不會讓人有恐懼感,相反地還有相當高的信任度,對於速度的掌控力也能夠藉由煞車、轉向及敏捷的再加速去適應,即便將ESC關閉,後軸的Ediff 3+F1 Trac差速器,可以自動調整限滑比,車輛慣性變化會線性的調整,不會教人手足無措!是一款好開又有樂趣的GT跑車。
【TCar短評】
結束短暫的試車行程,Portofino是一款會教人心動的GT跑車,當然也是一輛拉風的法拉利,就機械結構而言,它的進化幅度不大,可卻有著比California T進步兩成的表現,再加上更亮眼的造型,心,立即融化!
當然,改款後的後座仍不夠理想,如果你喜歡法拉利,但又喜歡載著全家人出遊的好爸爸,那麼選擇GTC4Lusso可能仍會適合一些!
【Ferrari Portofino】
引擎型式: 3855c.c V8 DOHC 32V Twin-Turbo
最大馬力: 600hp/7500rpm
最大扭力: 77.5kgm/3000~5250rpm
長寬高: 4586x1938x1318mm
軸距: 2670mm
車重: 1644kg
驅動模式: FR
煞車結構: 四輪碟煞
懸吊結構: 前雙A臂 後多連桿
輪胎規格: 前245/35 ZR20 後285/35 R20
台灣售價: 1228萬起(基本車價)/含台灣標配後1288萬起
【主要配備】
LED頭燈
20吋輪圈
電動啟閉硬頂敞篷
四出排氣尾管
Manettino多功能跑車方向盤
方向盤後方大型換檔撥片
18向電動可調跑車椅
2+2座椅
10.2吋觸控訊息娛樂系統
副駕駛行車資訊顯示幕
EPS電動助力轉向系統
磁流變阻尼系統(SCM-E)
第三代電子後差速器(E-Diff3)
F1-Trac電子控制系統
Modena Motori Taiwan | TCar 葉明德
#ferrari #portofino #tcar #海外試駕 #葉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