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馬里蘭州地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馬里蘭州地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馬里蘭州地圖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2萬的網紅轉角國際 udn Global,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蟬爆日奇觀 🇺🇸 「沉睡17年的蟬......即將爆炸性重生歸來!」美國東岸5月中旬後,就要迎來睽違17年的周期蟬(Periodical cicadas)大舉成熟破土的世界級「蟲蟲奇觀」。屆時將會有將近10億隻周期蟬,席捲美國東部、中部以及南部地區共15州,包括俄亥俄、肯塔基、印第安納,一路蔓延直...
馬里蘭州地圖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蟬爆日奇觀 🇺🇸
「沉睡17年的蟬......即將爆炸性重生歸來!」美國東岸5月中旬後,就要迎來睽違17年的周期蟬(Periodical cicadas)大舉成熟破土的世界級「蟲蟲奇觀」。屆時將會有將近10億隻周期蟬,席捲美國東部、中部以及南部地區共15州,包括俄亥俄、肯塔基、印第安納,一路蔓延直到華盛頓特區和紐約。10億隻的周期蟬,將會在短短的幾周內求偶、交配、產卵,然後在蟬鳴高潮中驟然死亡。
.
所謂的周期蟬,指的是生命周期為13年或17年的蟬,主要分布於北美大陸上,屬於半翅目昆蟲。13年蟬有4種、17年蟬有3種。在交配期間,雄蟬會發出80至100分貝的叫聲來吸引雌蟬(大約是汽車或摩托車行駛經過的音量大小)。而雌蟬則會在樹枝上鑽孔、產卵,當卵孵化成幼蟲,牠們就會從樹上掉下來,並鑽入土壤中,依靠樹根處的汁液生活,整個交配產卵的過程將會持續約6個星期。然後這些幼蟲將會在地底待上13或17年,然後迎接下一個周期的到來。
.
而今年將要在美洲大陸破土而出的周期蟬,是名為「第十群」(Brood X)的17年蟬,擁有深黑色身軀、紅色眼睛、橘紅色的翅膀,身長約2-3公分,同時也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昆蟲。
.
之所以命名為「第十群」,最早是由美國昆蟲學者查爾斯.馬拉特(Charles Marlatt)提出的。他將同一周期出現的蟬群稱為「群」(Brood),再以羅馬數字標示次序。在1893年出現的蟬被稱為第一群(Brood I),在下一個周期,也就是17年後的1910年出現的也會被稱為第一群;而1894年出現的蟬被稱為Brood II,依此類推……2021年的蟬為第十群。
.
雖然外表看起來很嚇人,但周期蟬的爆發其實對自然有許多好處。周期蟬並不會咬人、沒有毒性、通常不會進入室內、也不會破壞大多數植物或樹木(但幼樹除外,可能會因為母蟬在幼樹產下太多卵造成死亡),因此並不需要特別驅趕或殺死。唯一可能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就是雄蟬會發出的噪音相當惱人。另外,牠們也不進食,只依靠喝水過活。牠們的幼蟲在土壤中成長,可以幫助鬆土;而當大規模成年蟬四處飛舞,也間接提供了許多昆蟲、鳥類營養豐富的食物來源。牠們的屍體也提供土壤營養的氮肥。
.
每到了17年周期的5月,當土壤溫度達到特定溫度(約為華氏64度;攝氏17.7度)、並且在大雨過後,最容易孵化。今年估計,蟬已在5月初開始陸續在南方州現身;5月中旬,將會出現在印第安納州南部和俄亥俄州;隨後再一個星期,出現在賓州、馬里蘭州、紐澤西、紐約州等地。
.
現存對周期蟬最早的英文文獻紀錄,是由抵達美國的清教徒在1634年於普利茅斯記錄下來的。不過早在歐洲移民抵達前,美洲印第安人就知道周期蟬的存在。根據報導,身為印地安人一支的奧農達加族(Onondaga) 人,在許久之前就會將周期蟬當作食物的一種,常見的料理方式為用油脂拌著大蒜與鹽炒。《紐約時報》也指出,周期蟬在奧農達加的部落文化中是相當神聖的昆蟲。許多族人相信蟬是從土地裡冒出來的,每隔17年就會固定出現一次,因此周期蟬也象徵大自然的無盡循環、以及和歸於塵土的祖先重新建立連結。
.
而周期蟬之所以沉睡時間這麼漫長,是因為在距今180萬年前,北美地區氣候仍未如現在穩定,有時會遇到夏天的氣溫不夠高,成年蟬在不夠熱的氣候下難以羽化,因此演化成較長的生命周期,以提高群體存活率。
.
上一次第十群出現,是在2004年,當時還是由小布希擔任美國總統、Facebook才剛剛出現,雅典要準備舉辦當年的夏季奧運。在當時,也有許多媒體捕捉了成千上萬隻蟬瘋狂飛行、交配、產卵的畫面。
.
而今年即將爆發的周期蟬,也吸引大批美國民眾的好奇。已經有學者開發了名為「Cicada Safari」的應用程式,讓民眾可以在地圖上標記看到蟬的地理位置。也有民眾建議要應對大規模的蟬,「出門記得戴上口罩、帽子、隨身攜帶蒼蠅拍,開車時車窗要關好。」來準備迎接這一次的周期蟬奇觀。
.
photo credit:(1)EPA/大量發生中(2)AFP/馬里蘭州的周期蟬、(3)也是小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
#蟬 #cicada #周期蟬 #美國 #periodicalcicada #invasion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馬里蘭州地圖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
說,這毫無疑問是驅動於州所承受的經濟壓力,經濟活動停滯州稅收入不斷減少,聯邦政府未在篩檢上提供援助,喬治亞州選擇自力救濟,國會共和黨人雖與川普同一陣線,通過多筆紓困案,但經濟現實是額度遠遠不夠,失業救濟請領人數低估,用來維持員工薪資發放的中小企業貸款補助金暫時用罄,就怕共和黨急於重啟各州「只是徒令經濟損失延長」,「社交封鎖時間不減反增」,「綿延數月 甚至數年」。
【川普最擅長的就是用煽動性的政治語言分化美國社會,為自己爭取政治聲量來達到吸引支持者的目的,新冠疫情當前他也是如此。過去一段日子,因為疫情而形同靜默的美國社會,又開始出現濃烈的大選氛圍。至少有八州州民,因為不滿各州打算繼續延長社交禁令及凍結經濟活動以阻止疫情蔓延,在各州發起了小規模的示威抗議。這段川普來說,是再好不過的政治機會,因為他已在上周頒布三階段復工計畫,且把決定權交給各州州長。示威抗議正好成了川普把壓力轉給州長的最好媒介,而這些示威抗議的州,又剛剛好都是由民主黨州長主政的州,且許多都是總統大選的關鍵州,美國國內也流竄出一種陰謀論,示威者都是川普的支持者。】
{內文}
(川普支持者)
美利堅共和國 美利堅共和國
總統大選倒數,候選人藉大型造勢,動員支持者累積政治能量,美國在此時節該有的政治狂熱,卻被新冠病毒一把澆熄,直到最近開始產生變化。
(反社交禁令示威者)
所謂的新常態不該是讓人民用自由來換取安全;不自由 毋寧死;我認為關閉經濟活動,對國家與經濟來說,都不是件好事,畢竟到頭來,付出代價的是誰呢;州政府應該傾聽人民的聲音,有時候,而不是只看那些所謂的模型,聽所謂的專家意見
不滿多州政府,持續用凍結經濟活動及嚴控社交距離,兩大霹靂手段,防堵新冠病毒蔓延,美國從南到北由東至西,至少八州爆發小規模示威,且清一色是民主黨主政州。
(密西根州州長/惠特默)
我希望不要有人鼓譟示威
(維吉尼亞州州長/諾森)
我沒時間打推特戰爭
(明尼蘇達州州長/瓦爾茨)
我想知道聯邦政府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因為明尼蘇達州的疫情處置得宜,已趨近於拉平曲線了,自行生產防護用具,讓明尼蘇達人活了下來
示威活動多由美國保守派組織,聲稱不滿各州防疫嚴厲過頭,示威者無視美國CDC防疫指導,召開大型集會不戴口罩,完全違背社交疏離原則,當中有人高舉「佛奇你錯了」的標語,揮舞印有川普人像的美國國旗,場景被形容是川普2016年造勢大會「複製貼上」,抗議州中人數最多的是疫情重災區之一密西根州民,不滿食衣住行變調。
(反社交禁令示威者)
我們州是時候重啟了,我們受夠了無法購買需要的物資,受夠了不能上美容院去弄頭髮,是時候開放了
密西根州女州長惠特默,是拜登盛傳副手人選,這場多達三千人的示威,美其名是不滿抗疫措施,實則有著濃厚政治色彩。
(密西根示威州民)
我想她會這麼做,是為了搏取全國性版面,為了爭取當拜登的副手,我不懂她為何要這麼做,這一切實在太瘋狂了
川普亟欲爭取連任,他從這些抗議中找到大選將近時,有利個人的風向球,聯邦政府已發放三階段復工指南,鬆綁禁令決定權在各州手中,民眾示威為川普的重啟經濟說提供有力論點,壓力也落回了各州州長身上,川普在爭取復活節復工時說過,「經濟陷入衰退或蕭條」,「國家亦會失去人民」,「因為人民會選擇自殺」。
(記者vs.美國總統/川普)
(您會要求這些抗議者聽從州政府的指示嗎),我想他們會的,他們會聽我的,他們似乎是喜歡我的示威者,尊重不同意見的示威者
(新聞片段)
示威者顯然聽進去了,證據現場盡是川普2020大選旗幟,及總統在推特上呼籲的行動:解放密西根州 解放明尼蘇達州 解放維吉尼亞州
(記者vs.美國總統/川普)
(你是否擔心你口中的解放說,還提到美國憲法第二條的擁槍權,你是否在誘導暴力呢?)我看到這些人的訪問,他們都是極棒的民眾,聽好了,他們稱之為「幽閉恐懼症」,他們因此得了幽閉恐懼症,他們希望重回正軌,希望找回過往的生活啊,他們的生活全被剝奪了啊
美國政治網站politico報導,白宮高級官員透露,總統與多州州長間,就是否加快重啟經濟腳步的「州際對抗」,未來將繼續升溫,部分原因是總統在他的競選連任中,「看到太多政治機會」,「煽動這些政治分歧」,還有更多秋天大選時的能量,川普曾多次利用白宮講台,「推銷」未經測試的新冠藥物,公開讚揚抗瘧疾的奎寧是神藥,而最新「推銷品」是令全美譁然的消毒劑。
(美國總統/川普)
我看到消毒劑在一分鐘內就殺死細菌了,就一分鐘,我們有沒有辦法透過體內注射,或者清洗來達到這樣的效果呢,正如你所看到的,它進入肺部,對肺部產生巨大影響,我認為對它進行測試很有趣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評論川普「對現實一無所知」,「但仍能自信自在地說出口」,因為在他的腦袋瓜裡,用挑釁來突破傳統束縛,是他自認最能吸引支持者的政治花招,但千萬別忘了玩火可能自焚,因為他開口的當下是美國總統。
(記者vs.美國總統/川普)
(您能否解釋一下消毒劑注射說呢)我當時是諷刺式地問像你一樣的記者啊,想看會有什麼反應
(記者vs.美國總統/川普)
(只是想釐清 只是想釐清 您是在鼓勵美國人 鼓勵美國人注射....)當然不是 不 當然不是,你應該是個聰明人啊,那是在調侃,把它用一種對向來仇視我人群,用發問的方式包裝起來,簡而言之,就是你們這群假新聞媒體好嗎!
(記者vs.美國總統/川普)
(有些醫生認為有澄清的必要) 當然,他們應該回頭看那段影片啊, 那要看問題是怎麼問的啊,我是在對著你們媒體啊!
簽署暫停綠卡發放60天的行政命令,便是川普藉疫情牌,打反移民牌的最新力作。
(美國總統/川普)
這將確保各行各業的失業美國人,當美國經濟重啟的當下馬上能獲得工作
加入戰局協助川普的還有他的內閣愛將美國司法部長巴爾,巴爾接受保守派電台訪問,批評多州州長堅持社交禁令,形同禁錮人民人身自由,訪問中他甚至用癌症比喻,「就好比用化療抑制癌細胞生長」,「但其實也在扼殺病人生命一樣」,表示美國司法部不排除控告「軟禁」居民的州政府。
(聲音來源:美國司法部長/巴爾)
當州長頒布的法案,尤其是當這項法案侵犯了美國憲法中(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法案就該受到裁罰
事實上美國無法加速重啟經濟步伐的最大關鍵,卡在該國篩檢能力,未達病毒專家建議水平,加上陽性率偏高,代表未篩檢出的陽性病人也多,當馬里蘭州州長霍根動用妻子人脈向南韓,購買50萬組篩檢包後,川普便不顧同黨情面地,公開斥責這位共和黨籍州長缺乏常識。
(美國總統/川普)
全美已有數百座實驗室可以篩檢,有一些州長,例如馬里蘭州州長,他不太了解疫情現況,因此我想他應該終於懂了,他大可打給副總統潘斯,可以省下很多錢啊,看看地圖上這些地標,這都是馬里蘭可作篩檢的地方,其實大可省下這一大筆錢的, 但無所謂了 (你認為他應該去),我不認為他需要去找南韓,我認為他應該具備一些常識,對疫情才有幫助
美國回復正常狀態還要多久,也是共和黨內一大爭執點,隸屬該黨的喬治亞州州長自4月24號起容許修甲店,健身房等非必要商店重啟大門做生意,便遭川普痛批操之過急不符合白宮,日前頒布的第一階段復工指引。
(美國總統/川普)
太快了,我認為太快了,我簡單明瞭地告訴州長了,我不同意他的復工決定,但他必須去作他認為正確的事
英國政治評論雜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5Ax367dWps
馬里蘭州地圖 在 蝦叔跑步 Uncle Shrimp Runn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即使我以路跑為主,但仍覺得這書好看。原因:
1. Appalachian Trail本身已經非常有名,單是談如何征服這條山徑,各施各法,故事已經說不完;
2. 作者為了保育台灣山徑,竟然親赴Appalachian Trail學習相關知識,歷時數月,頗為熱血;
3. 西方談Appalachian Trail的書、紀錄片很多,但華人作者、跑者呢?大概暫時這是唯一一本了。(如大家知道尚有其他,不妨相告)
-----------------------
【維基百科相關條目:阿帕拉契小徑】
阿帕拉契小徑(Appalachian Trail)是美國東部著名的徒步徑,連接喬治亞州的史賓那山(Springer Mountain)和緬因州的卡塔丁山(Mount Katahdin),中間經過喬治亞州、北卡羅來納州、田納西州、維吉尼亞州、西維吉尼亞州、馬里蘭州、賓夕法尼亞州、紐澤西州、紐約州、康乃狄克州、馬薩諸塞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爾州和緬因州,共14州、8個國家森林和2座國家公園,全長約3,500公里(約2,200英里)。此外,International Appalachian Trail把阿帕拉契小徑向北伸延進入加拿大,直到山脈位於大西洋北部的終點。
阿帕拉契小徑由三十個徒步會負責,每年有超過4000名義工付出17.5萬小時擔任小徑維護工作。由於大部分位於荒野,徒行者能沿途欣賞野生動植物和不同地形,也有小部分是穿越城鄉、公路和河流。
阿帕拉契小徑在徒步者心目中十分有名氣,不少徒步者嘗試不停站地走畢整條徒步徑,Earl Shaffer是首個完成創舉的人,很多書籍、傳記、網站和支持者組織均有記載。
https://zh.wikipedia.org/…/%E9%98%BF%E5%B8%95%E6%8B%89%E5%A…
【吾運動‧吾閱讀】- #蝦叔
《我在阿帕拉契山徑》
作者:徐銘謙
相信熱愛越野運動,留意海外越野路線的朋友,一定聽過位於美國的「阿帕拉契山徑」。
這條山徑,赫赫有名,單是長度已經叫人咋舌 —— 3,500公里,橫跨美國14個州。平常人打算徒步把它走完,得花上約半年時間。據統計,只有約兩成左右的人有毅力由頭到尾走完。若然用跑的形式,目前最快的紀錄,是一位比利時好手花了41天多走畢全程。
由於此山徑聞名於世,西方世界以此山徑為題著書的人也不少。例如作家Bill Bryson就將挑戰步道失敗的經歷寫成「Walk in the Woods」;超馬跑手Scott Jurek的新作「North」,就是他用46天跑完此徑的實錄。今次介紹的《我在阿帕拉契山徑》則比較特別,是一位台灣學者自述親赴當地保育山徑的經歷,也是華文世界中難得一本專談阿帕拉契山徑的書作。
作者徐銘謙,現為臺大海洋政策學者,曾於2006年參加計劃並獲選前赴阿帕拉契山徑學習保育、修築步道。她將在美國這條著名山徑上的經歷,在2008年寫成了《地圖上最美的問號》。舊作絕版多年後,於2015年,她把書易名再出新版,就是《我在阿帕拉契山徑》。
看這書,讀者會知道有關阿帕拉契山徑的不少背景,同時亦看到作者帶出了很多人的故事,她在旅程中遇到的人,都啟發了她對山的思考。對作者來說,親訪阿帕拉契山徑是一場社會運動,透過吸收新知識,藉以守護臺灣山頭,免受不必要的石屎化侵擾。越野運動愛好者一般都對山份外有感情,相信他們讀這書,一定也會感受到作者那份堅持的可貴。
#新地公益垂直跑 #新鴻基地產 #運動 #閱讀
【Exercise and Read】Uncle Shrimp Running
I am at the Appalachian Trail
Author: Hsu Ming-chien
Cross-country sports enthusiasts have surely heard of the 'Appalachian Trail'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famous mountain trail has a daunting distance of 3,500 km crossing 14 states. It takes around half a year for people to walk the entire trail, and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 average completion rate is only around 20 percent. The fastest running record is currently held by a Belgian who finished running the trail in about 41 days.
In the Western world, more than a few books have been written about the Appalachian Trail because of its popularity. For example, writer Bill Bryson recounted his failed trail challenge in Walk in the Woods. North is a new memoir written by ultra-marathon runner Scott Jurek about his 46-day run along this trail. As for the book being introduced in this issue – I am at the Appalachian Trail – it is special because it is a rare Chinese monograph written by a Taiwanese scholar featuring the Appalachian Trail with her own trail conservation experience in the US.
The book's author Hsu Ming-chien, now a marine policy scholar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joined a project in 2006 in which she was selected to travel to the Appalachian Trail and study trail conservation and pathway construction. This book was first issued in 2008 and named The Most Beautiful Question Mark on the Map. After many years out-of-print, Hsu published a new edition in 2015 and re-titled it – I am at the Appalachian Trail.
This book provide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Appalachian Trail, and shares stories from many people she met during the journey as well as the author's inspirations and thoughts about mountains. In Hsu's eyes, her visit to the Appalachian Trail was a social movement. With new-found enlightened knowledge, she hopes to protect the mountains of Taiwan from unnecessary 'concretization'. Cross-country sports enthusiasts, without exception, are emotionally attached to mountains, and they will surely empathize with the author’s invaluable determination while reading this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