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馬賽克材料包香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馬賽克材料包香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馬賽克材料包香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馬賽克材料包香港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沒有蘋果日報的七月一日,香港的報紙就長這樣,太陽升,東方紅。2021直接變1984。 同事陳虹瑾蔣怡婷寫的《當蘋果落下》,照片來自Thomas Kuo(顧爾德)臉書。 《國安法》於去年6月30日落地香港,不到1年,剛過26歲生日的香港《蘋果日報》也落地了。 6月17日起,《蘋果日報》(以下簡稱...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晨鳥久候,朝暉才稍至,已經急不及待啼唱。破曉後的紅磡工業區,已見零丁身影,其中一個,正步向一道半開的閘前。這是一個既高且瘦的背影,他熟練地鑽入閘口,任由銀閘半開。半開的店,頭頂着一塊老得泛黃的招牌,正中央用長春的黑棕色畫上「新祥益餅店」,左側打豎刻着「中秋月餅」;右側是「出爐麵飽」。果然是一家超過將...

馬賽克材料包香港 在 尋覓香港古蹟之旅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3 16:15:31

【#建築特色:採用中國文藝復興風格的嶺南大宅—景賢里】 上篇阿蹟為大家簡介完「禧廬」到「景賢里」的一段歷史,而這座八十一年歷史的嶺南大宅數度經歷遷拆的命運,幸好最後被列為法定古蹟才得以殘存,到底這座以中國文藝復興風格建成的景賢里有何價值,以下阿蹟為大家一一介紹。 要理解景賢里的建築特色,首個重要...

  • 馬賽克材料包香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01 15:14:45
    有 763 人按讚

    沒有蘋果日報的七月一日,香港的報紙就長這樣,太陽升,東方紅。2021直接變1984。

    同事陳虹瑾蔣怡婷寫的《當蘋果落下》,照片來自Thomas Kuo(顧爾德)臉書。

    《國安法》於去年6月30日落地香港,不到1年,剛過26歲生日的香港《蘋果日報》也落地了。

    6月17日起,《蘋果日報》(以下簡稱《蘋果》)在短短1週之內被迫關門。直至截稿,至少有7名《蘋果》員工被抓,除了管理層級,更有負責撰寫評論者,港警並警告,未來不排除逮捕更多蘋果人。

    蘋果終究沒能撐到今年七一。中共歡慶建黨百年的同時,香港的新聞自由正在急速死亡。曾是新聞自由堡壘的香港,在無國界記者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排名,從2002年的全球第18名,摔到2021年第80名。

    本刊訪談的15名前香港《蘋果》員工,在《蘋果》年資最長者達25年半,最短者僅5個月,他們之中,不乏在《國安法》正式生效之後,仍堅持到《蘋果》報到的記者。走過自由的黃金年代,香港新聞界最壞的時刻可能還沒到,有人卻說,最壞的年代,最需要記者。

    6月23日,收到《蘋果日報》正式停運的消息時,Ruby(化名)在旺角的咖啡店裡看著手機的新聞標題,幾乎不可置信。手機不斷彈出同事傳來的訊息,「回公司、回公司」,她忍不住流下眼淚。

     

    工作最終日 公司的死期

    2018年,Ruby加入《蘋果》港聞組擔任記者。這是她畢業後的第1份全職媒體工作。最初,她寫人物專訪、城市裡大大小小的人情故事,但沒過多久就遇上了反修例運動與香港政治環境變動最劇烈的時刻。「我好像是專門寫抗爭新聞…由2019年開始,全部的東西都是和抗爭有關。」

    前一天,她已交出在《蘋果》的最後一份稿件。她想轉換跑道,幾週前辭職,只是沒想到,原訂工作的最後一天,竟成公司的死期。

    香港《國安法》於去年6月30日深夜正式生效,阿婷(化名)在7月進入蘋果工作。其實,當時她也拿到其他媒體的工作機會,會選擇蘋果,有2個原因:「我待過親建制的媒體,想試試香港最自由的媒體;還有,我想見證歷史。」入職不到1年,歷史突襲阿婷和她的同事,她嘆:「大家都知道這一天會來,但來的時候,每個人做100次準備都不夠…」

    6月17日清晨,港警以「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拘捕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壹傳媒集團營運總裁周達權、香港《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總編輯羅偉光及蘋果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等5名高層,隨後正式起訴張劍虹、羅偉光,並凍結《蘋果》3間相關公司共港幣1800萬元資產。其後,警方動員逾500名警力搜查壹傳媒大樓,並帶走44部電腦和大量新聞材料。6月21日,黎智英顧問Mark Simon透露,《蘋果》缺乏資金,可能在6月25日前會被迫關閉。

    恐懼纏繞著蘋果辦公室。6月21日下午,陳沛敏表示,如果同事決定辭職,可以不用通知期,即時生效。負責國際、突發及英文版的主管相繼離職,動新聞和財經版亦停止運作。6月23日,警方拘捕筆名李平的蘋論主筆楊清奇,《蘋果日報》當天表示,基於「員工安全及人手考慮」,宣布將提早於當晚關閉,並在6月24日出版最後一份報紙。

     

    法治框架中 紅線在哪兒

    滂沱大雨中,Ruby搭計程車趕回將軍澳壹傳媒大樓,路上買了5份《蘋果日報》,想回辦公室後分派給同事。2天前,她和一群同事像去戶外教學一樣參觀公司的印刷廠。看著機器吐出一份一份滾燙的報紙,她說當時有種看電影《Spotlight(驚爆焦點)》時的感受。《Spotlight》講述的是《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們如何揭發天主教會在波士頓性侵兒童醜聞。「我覺得對於任何一個做傳媒的人來說,那個moment都是一件好浪漫的事情。這是一個大家同心合力的結晶。」

    但過了這一晚,這些都要成為歷史。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陳朗昇表示,從以《國安法》起訴黎智英,到拘捕公司管理層、打壓《蘋果》,這些動作背後,港府想傳遞給香港新聞界訊息很簡單,「就是做報導、做評論、做新聞工作是會有後果的。」他指出,香港新聞界在《國安法》落地後的一年內經歷多次打擊,例如整肅香港電台、撤換有線電視與《Now新聞》高層,又例如記者蔡玉玲運用查車牌資料做報導,就被控「虛假陳述」並遭定罪。「整個氣氛都是對新聞業不友善,是不是記者知道太多事情,對整個(政府)管治會不好呢?」

    《蘋果》熄燈後2天,香港政府公布新人事任命,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升任政務司司長、警務處處長鄧炳強出任保安局局長。以往,政務司司長這個香港政府的「第二把交椅」均由政務官擔任,李家超上任後,成為首名具保安局背景的政務司司長,香港負責制定政策的機構和實際執法的機關,現在都由有保安局背景的人出任。

    6月23日,李家超在接受商業電台專訪時表示,《國安法》公布1年來,國家安全的嚴重風險已降低,但須防範資金以「基金」形式透過「媒體、藝術、戲劇」等「軟性」途徑進行思想方面的滲透,「宣揚港獨及危害國家安全的訊息」。對傳媒的整肅,可能尚未到頭。

    陳朗昇觀察,香港的傳媒工作者一直站在法治的框架中思考紅線在哪裡?到底什麼樣的報導、評論會有問題?但從特首到警方,沒人說得出標準在哪裡。「不是法律,而是政治問題。」他說.......

    ·········《蘋果》前總新聞主任李家聰是《九點半蘋果新聞報道》的負責人,今年6月從《蘋果》離職,卻以特約方式持續參與節目製作,對外他都說:「離職原因很複雜。」《九點半蘋果新聞報道》是他去年八月底一手規劃的節目,彼時,香港2家主要電視台《Now新聞》及有線新聞台均有高層人事異動,立場親中的空降新團隊引發電視台大批記者離職,「網路上很多年輕人說,現在沒有一個可以看的電視台了,都給建制派說話了,《蘋果》可不可以開一個新聞播報?」

    「我想了很久,很想做,我主管、最近被捕的(動新聞總監)張志偉就跟老闆提,他(黎智英)一口就說,『應該做,馬上做。』那是(去年)810大搜捕後,黎智英被抓進去調查,2天後放出來時,」李家聰在電話那頭笑道,「《蘋果》是很奇怪的公司,很自由,沒有規範,可以讓你不停做你想做的事情,黎智英是不能停下來的人,隨時有新想法,要做就做,企劃案都無需提。」於是他和團隊從零開始,訓練同事當主播,用現有機器建出「很山寨」的攝影棚,不到1年,《九點半蘋果新聞報道》每日直播都有1萬多人收看,最後一天直播甚至有3萬6千人在線觀看,單集點擊率已近40萬次,「香港話講,我們是『用蔗渣價錢做出燒鵝的味道』。」

    彼時親民主派的香港新聞台節目正在消失,「像是47人案(47名泛民主派因「35+初選」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的審訊,我們都會在法院門外做直播,別家媒體肯定不會放在重要位置,但我們用一整節15分鐘做,人家不敢做、怕做的,我們更應該站出來。」

     

    國安法逼迫 當局眼中釘
    港聞靜態組採訪主任蔡元貴工作到公司營運的最後一日。他1999年入職,至今已22年。他說《蘋果》政治立場向來鮮明,這些年受到不少壓力。「2019年之前,報紙和網路經營狀況很差,被一些廣告商杯葛嘛,就算政府不搞我們,可能也會很辛苦。」但他回憶,自他入職以來,《蘋果》的編採政策從沒因政治壓力而改變。「從1999年開始做,感受到外界政治壓力越來越緊縮。所以在《蘋果》好幸運,當很多人都不敢講話的時候,你還敢講。」

    但今年4月開始,前所未有的壓力,逐漸逼到《蘋果》眼前。4月15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稱會依照《港區國安法》「加強宣傳、指導、監督和管理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等對國家安全事宜的處理」,時任香港警務處處長鄧炳強強調「假新聞和國家安全直接有關」,將採取調查,並影射批評《蘋果日報》。5月17日,香港警方根據《國家安全法》凍結黎智英持有的壹傳媒多數股份,及黎智英擁有的3家公司銀行帳戶內的資產。當天,台灣《蘋果日報》宣布停止印製報紙。

     

    報導不具名 是認輸了嗎
    5月底,港聞組記者阿凱(化名)身邊已有4、5個同事離職,其中包含他的主管。當時,除了年資淺的同事,還有一批中高層主管離職。阿凱證實說,「當時真的有幾個中高層的人走,他們對外都說是個人理由,但其實也是透露《蘋果》可能會關,記者可能會被抓…」那幾個月,公司迎來更詭異的低氣壓,上層甚至開始盤點人力,問人員:「有沒有想要走?」傳言流竄,「有人說他們是逃兵,但我覺得,他們不是害怕而離開的,中高層的人總是會被找到,比較像是提醒同事,每個人都應有不同考量。」

    「我想自己還可以留多久呢?我還有3、4個採訪沒有做完,我一定做完,所以傾向要再待一陣子。但下一步是什麼?要等到總編被抓時走嗎?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堅定說,要跟《蘋果》走到最後。」5月初,阿凱在越洋電話那頭說。

    當時他的工作已比過去艱難得多。官方活動這兩年已很少邀請《蘋果》記者,《國安法》實施後,他的受訪者紛紛拒訪,「大學教授以前很樂意回覆採訪,現在敢說話的很少,『刊登在蘋果』會不會被視為支持《蘋果》?」報導紅線在哪?哪些是「敏感詞」?「現在很流行說勾結外國勢力,像採訪外交新聞、流亡人士,都要小心,不然就會被認為是宣傳港獨思維,我們要引用比較多官方內容,盡量平衡報導,也是保護自己。」

    據悉,去年中《國安法》落地,港蘋記者從此幾乎不在報導中使用真名。今年4月,《蘋果》曾舉行內部編採會議,將報導中使用的「武漢肺炎」,一律改為「COVID-19」。「這是很重要的改變,像黑警這樣的詞改掉,我覺得OK,但武漢肺炎並沒有情緒化,只是形容某個疾病從哪裡發生,感覺公司更保守了。我們不應該禁止、不能用哪個字眼,這是一個重要的訊號,編採做法變了,」6月底,當阿凱再次接受我們的採訪,他無奈提及那場會議。

    蔡元貴也證實,港聞靜態組近期曾舉行內部編採會議,將報導中使用的「武漢肺炎」,一律改為「COVID-19」,涉及國外制裁的內容也都盡量避免報導。

    幾乎每位受訪的港聞記者,都提到「武漢肺炎」一詞用法的轉換。不少人也提及,《國安法》去年通過後,稿頭幾乎不再放記者名字,有些記者對此安心,卻有人對公司做法感到憤怒。雙方妥協後的做法是:若記者堅持要掛名才掛名,其他報導一律隱去記者真名。

    6月24日清早,香港書報攤湧現購買最後一期《蘋果日報》的排隊人潮。(達志影像)
    這一年之中,阿婷曾訪談香港本土青年組織與其他敏感題目,類似稿件,她都堅持在稿頭掛上本名。「我主管再三問我:『真的要掛嗎?妳確定喔?』我說:『確定。』」為什麼如此堅持?「我想…表現一種:『我就不怕』的態度吧…」

    港聞記者駱嘉輝(化名)說得直接:「光榮和安全,我不用思考,安全第一。」這整年,他做的重要報導都不具名。港聞記者阿海(化名)說:「可是,自己的獨家或重要故事,還是會想給自己credit啊。」阿海又說:「雖然我不知道自己何時會出事,但受訪者是具名受訪,我們不下byline(記者署名),對受訪者也不公平。」記者阿強(化名)曾經質疑公司的做法:「我為什麼不要具名?我覺得這樣好像是我們認輸了。有同事問公司,為何要後退一步?為何讓人家覺得你怕《國安法》呢?」我們問阿強,此刻回頭來看,如何看待公司1年前不讓你們掛名的決定呢?「我不知道…」他沉默了一會兒,答道:「也許他們(主管)的危機意識很高吧。」

    雖然阿強的立場是「不向《國安法》低頭」,但他仍不諱言,這一年中,經歷過前所未有的自我審查。例如在報導裡,「港獨」字眼是萬萬不可出現了;就連報導《國安法》後街頭的零星民主行動,有人高舉或高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到最後他連受訪者說的原句都不敢寫,自動替受訪者隱去「那8個字」,轉而改寫成隱晦的「光時」2字。駱嘉輝更曾在挑照片時,和同事討論半天:照片裡的人手持「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字樣,那8字是否該打上馬賽克?

     

    身陷恐懼中 憂被警抓走
    「《蘋果》死掉,只是反映了整個行業快要死掉的問題。每個人的『最後』是不一樣的,我不一定能承受那種恐怖(挑戰底線),在香港,沒有記者認為自己是在做非法的事情,以前在香港做記者是挺好的,但現在要想,為了做對的事情,要付出什麼代價?讚美政府的文章沒有新聞價值啊,要批評它,找出問題才是我們的工作。」但恐懼不時鑽進阿凱腦中,「我有時候會想像這個畫面,早上6點鐘,警察上我家的門要抓我。我是不是該跟家人討論、做好心理準備?不能當沒有這一回事,但這很難跟家人討論,他們一定會叫你不要做啦。我心裡也一直有一個人在呼喊,『走啊!走啊!不可以留下來!』」

    阿凱終究留到最後一天。6月17日,羅偉光等人被抓那天,他在外頭採訪,他用訊息告知我們,「我問了採訪主任,他說如常採訪,我就繼續做已約好的訪問。有同事說:『做好今日,才有明日。』」

    同樣留到最後一天的港聞組記者S則說,早有心理準備了,只是沒料到會有500港警上門搜公司,她見長官被港警押出《蘋果》大樓,「那種感覺很差,不是害怕,而是憤怒。」6月17日,她回到公司時見電腦被抄走,抽屜被亂翻,唯一慶幸是,她把重要資料都處理掉了,「其他所有文件都被翻過了,去年公司被搜之後,我就只在抽屜放食物、零食。」但她顯然還是不甘心:「我們之前覺得,《蘋果》能熬過六四,是不是能熬過七一呢?」答案很明顯了,話筒那頭沉默許久,傳來一聲慘笑。

    凶險超乎預期。6月17日中午,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在記者會上稱,《蘋果日報》有數十篇文章呼籲外國制裁,危害國家安全。他並稱:「行動是針對利用新聞工作為工具,做危害國家安全行為,一般新聞工作者與他們不一樣,不要和他們扯上關係,要和他們保持距離。」國家安全處高級警司李桂華甚至形容《蘋果》大樓是「犯罪現場」,媒體追問,一般人轉發《蘋果》文章、市民購買或訂閱《蘋果日報》是否違法?李桂華竟稱:「要視乎其企圖。」

    6月19日,羅偉光等人出庭那天,李家聰去了法庭旁聽,「我在公眾席上一直在想,他們到底做了什麼的大錯事?現在要面對牢獄之苦?我不禁想,如果今天坐在裡面的是我呢?」那天羅偉光對來支持他的同事們比了個握緊拳頭的手勢,示意「要加油」,卻讓旁聽的同事們哭了出來。

    全文連結
    https://www.mirrormedia.mg/premium/20210628pol001

  • 馬賽克材料包香港 在 偽文女生英國札記 Hong Kong Girl in U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01 22:58:25
    有 68 人按讚

    週末遊記:Ely(伊利)

    隨著封城措施逐步放寬,夏日的氣氛逐漸升溫,在剛過去的星期天我們也終於「出城」,乘搭火車前往劍橋郡的一個小城鎮──Ely(伊利)。

    出發到Ely某程度上是因為想支持同為香港人的廚職背遊 梁芷靈 BackpaCooking,也趁機品嘗一下家鄉味道的雞蛋仔與珍珠奶茶,可惜當日檔主抱恙,知道是Migraine(偏頭痛)發作的緣故她才忍痛停業一天,待她好好休養後,我們絕對會重來Ely Market光顧的!

    Ely Market雖然佔地不多,但也有不少特色攤檔。一張張如同飛天魔氈的圖騰地毯、一盞盞鋪滿玻璃與珠子的馬賽克燈飾為市集增添了點異國風情,另外還有攤檔擺賣著懷舊唱片、復古畫作、古著與乾花等等。飲食方面,除了常見的流動咖啡廳、雪糕車、麵包店與各地小食攤,這裡也有專門售賣辣椒醬和Mead(蜂蜜酒)的小店,和店主交談後才知道某些辣度竟然達至12 out of 10,而傳統的Mead原來是由三樣簡單的材料──水、酵母與蜂蜜製成,幸好只有後者提供了試喝環節,我們可不想接受《花姐Error遊》般的挑戰,讓舌頭麻痺掉呢。

    在市集買了Steak and ale pie、Lemon drizzle、Eccles cake與兩杯咖啡後,我們轉到Ely Cathedral附近的草地席地而坐,一邊吃著午餐,一邊享受日光浴,Soak up the sun大概就是這個意境吧。

    Ely Cathedral是Ely市最主要的景點,我們在早上到訪時發現它關了門,以為今趟旅程要失望而回,下午它竟然又重新開放,可能是Morning Service剛剛完結,而星期天更是Religious day,所以免入場費!

    從前到歐洲旅遊來來去去都是參觀教堂、城堡與博物館,有一段時間真的看到膩了,但礙於疫情影響,太久沒有出國旅行的關係,這次進入Ely Cathedral就像回到第一次參觀教堂時的情境:由門口開始一直向前走,中殿的拱形天花板、兩旁的彩繪玻璃窗、宏偉的八角塔頂逐一映入眼簾,令人深深受到那份莊嚴與神聖的氣氛所感染。

    雖然這次只走訪了兩個地方(說實話Ely也沒有太多景點),但偶爾能夠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出走一下,重新感受久違了的渡假感覺已很不錯了。在世界各地完全通關之前,就讓我們先發掘在地的各處美景吧!

  • 馬賽克材料包香港 在 沃草 Watchou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22 12:01:05
    有 543 人按讚

    #阿草國際新聞 中國振華數據情蒐全球240萬人 臺灣政要、名人、罪犯都入列!
     
    你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成為中國情蒐的材料!中國振華公司情蒐全球 240 萬人,建立起龐大資料庫,多國政要、名人、罪犯都在其中,引起全球關注,擔憂可能是中國情報收集的一部分。臺灣部份則有前總統 #馬英九、外交部長 #吳釗燮、民進黨秘書長 #洪耀福、立委林昶佐之妻 #Doris 、藝人吳克群甚至是小燈泡案兇手王景玉等多人入列,範圍包括政治人物、高階公務員、軍方人物、產業界人士、名人及罪犯。
     
    該消息是自臺灣時間上週一(14)由澳洲媒體《ABC》與《澳洲商業評論》首先揭露,隨後印度《印度快報》、英國《每日電訊報》、日本《讀賣新聞》、美國《華盛頓郵報》、加拿大《環球郵報》等媒體紛紛發表本國人士遭情蒐的情況。《自由亞洲電台》在 9 月 15 日揭露解密資料庫中有至少 2,900 名臺灣人,並公佈一部分解密名單。《蘋果新聞網》則在週日(20)解密其中 1480 位臺籍名單。
     
    #資料規模有多大
     
    媒體報導指出,在已被外界破解的25萬名單中,已知至少有 5 萬 1,000 名美國人、4 萬名英國人、3 萬 5,000 名澳洲人、 5,000 名加拿大人與 558 名日本人在內,但絕大多數都是普通平民、或是與「關鍵人物」有過接觸的周邊親友。目前仍不確定其他數百萬人的資料細節,對該公司取得數據的途徑與監控邏輯也不清楚。
     
    這個龐大的資料庫是由中國「深圳 #振華數據 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所建置。該公司將其命名為「#海外核心信息庫」(#OKIDB: Oversea Key Information Database)。根據 Wayback Machine 2019 年對該公司官方網站抓取的頁庫存檔,這個資料庫由四大子資料庫:人物庫、機構庫、資訊庫、關係庫所組成。
     
    同樣在該公司 2019 年的網站中,出現了強調包括媒體機構重要人物的「媒體數據庫」、包括軍隊領袖、高級軍官的「軍事人物數據庫」,其他還有「智庫數據庫」以及「政治人物數據庫」。此外,該公司也提供客戶「全方位的境外數據採集解決方案」,其中包括「#暗網數據」。
     
    #資料是怎麼收集的
     
    根據多國媒體報導,資料庫涵蓋政治人物、高階公務員、軍方人物、產業界人士、學者、名人及罪犯。這些人被建置包括家庭地址、生日、電子信箱、婚姻狀況、照片、社群媒體帳號(Faceobok, Twitter, LinkedIn, T 等等)、法庭文件與犯罪紀錄的個人資料。澳洲《ABC》表示,其中還包括銀行紀錄、工作申請與心理分析資料,相信部份資料來自「暗網」。
     
    《蘋果新聞網》的報導指出,該資料庫中使用了 Dow Jones 所開發的綜合型跨國新聞資料庫 Factiva 蒐集相關資訊。加拿大《環球郵報》則指出,該資料庫的設計與 Factiva 相近。
     
    這批資料對人際關係著力頗深,在《蘋果新聞網》整理的名單中,甚至包含了某些人士的「前女友」。此外還有已過世的人物,其中最久遠者為1979年過世的前臺北市議員潘天祿(前國民黨立委潘維剛,現任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之父)。沃草編輯推斷,這可能是是針對新聞、個人關係或是法庭文件進一步分析、整理而另外建置的關係人物。
     
    加拿大《環球郵報》則指出其所掌握的資料中,有3000多人被給予 1-3 的評級,其中「 1 」多半為具有直接影響力者,如市長、高階文官、公務員等;「 2 」則為這些人的親友;「 3 」則為罪犯,多數為經濟罪犯。在《蘋果新聞網》整理的罪犯名單中,也不少是屬於經濟犯罪。
     
    《華盛頓郵報》則表示,該資料庫不乏直接自 Factiva、LexisNexis、LinkedIn 等美方資訊源直接複製貼上的內容,其中大部份社交媒體資訊,似乎都來自於可以公開存取的帳號。《華郵》引述了一名不具名的專家評估,認為其中可能有重要的資訊內容,但仍不足以作為軍事或情報蒐集上有用的資料。英國《每日電訊報》則指出大部分的學者資料,似乎來自對公開資訊的網路爬蟲。《環球郵報》則稱在 16, 000 份提及加拿大的資料做分析之後,發現很大一部份似乎直接取自 Crunchbase 一類的公開索引資料庫。
     
    此外,《華盛頓郵報》與《每日電訊報》都指出,資料庫中有針對英、美軍方人物與軍艦活動的訊息整理。《每日電訊報》即指出英國國防參謀長 Nick Carter 等人名列其中,但多數為美國軍方人物。《華盛頓郵報》則指出,該資料庫對艾森豪號( USS Dwight Eisenhower)、尼米茲號( USS Nimitz)航母都有指定 ID ,收集分類相應的社群貼文與網站內容。《華郵》報導,美國前海軍作戰部長 John M. Richardson 、前代理海軍部長 Thomas Modly 也名列其中。在資料庫的軍官檔案上,還以中文粗略地註記其服役、培訓經驗。
     
    #資料庫拿來做什麼
     
    儘管部份資料可能來自暗網,但不少專家認為,振華的 OKIDB 資料大多來自公開訊息,也欠缺進一步的分析整理,欠缺進一步的利用價值。其資料雖然較劍橋分析所蒐集的精密,但數量卻比劍橋分析所所蒐集的上千萬份資料相去甚遠,一般認為,也無法用於資訊戰。
     
    但專家們仍不排除這些資料有供作情報或軍事部門使用的可能性。這是因為中國向來積極收集各類公開資料。此外,中國在 2017 年通過了《國家情報法》,規定民間企業有協助國家蒐集情報的義務。此外,《華盛頓郵報》指出,該公司曾申請涉及抓取新聞和訊息,管理數據、處理視頻以及社交媒體操縱(manipulation)的專利。此外,該公司也在 2019 年 9 月註冊了「模擬社交媒體互動」的專利。
     
    雖然沒有證據指明中國官方或軍方直接掌控振華數據,但該公司與中國官方、軍方確實有相當程度的連結。網站首頁上便放上「聚合全球數據 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語,也高調宣傳振華與多家與中國官方、公安、軍方關係密切的企業如拓爾思、華融、中譯語通有合作關係。甚至在公司的微信公眾號「 99 所」,還曾發表與中共官方立場接近的批評香港民主運動文章。這些因素,都令專家們對振華是否僅是進行一般的商用資訊蒐集表示懷疑。在印度,官方已經成立專家委員會調查此事。
     
    在回覆《環球郵報》的實地採訪時,振華職員也不避諱地告知客戶包含中國政府與軍方。但在回應英國《衛報》的採訪時,該公司的孫姓主管卻否認與官方、軍方有所往來。
     
    這份資料是由曾經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美國學者鮑丁(Christopher Balding)與澳洲網路安全公司 Internet 2.0 創 辦人波特(Robert Potter)揭露。他們向數家新聞機構提供了一份部份基礎數據庫。鮑丁指出,他在 2019 年時收到告密者提供這份資料庫的資料。在與波特的 Internet 2.0 合作後,下載並重建了約10%的完整數據庫,估計約有 1TB 的文本。
     
    鮑丁是財經與經濟政策教授,曾於在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任職9年,因發起抗議中國政府施壓審查國際研究期刊的跨國聯署遭到「人身威脅」,在2018年離開中國,轉往越南傅爾布萊特大學(FUV)任教。
     
    澳洲《ABC》報導指出,振華宣稱他們在海外有20個資料收集節點,其中兩個確認在美國堪薩斯州與韓國首爾。《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的作者 Clive Hamilton 向《ABC》表示,這幾乎可以肯定在澳洲有一個。一位五眼聯盟的情報官則稱呼這種情報收集方式為「馬賽克式的情報收集」,只有當資料被放到正確的位置上時才有意義。這與西方的情報收集方式並不相同。
     
    Facebook 與 LinkIn 的發言人皆向《華爾街日報》表示,這樣的收集違反了公司政策。 Facebook 表示已經封鎖了振華公司並向其發信要求停止行為。 Twitter 則表示與振華公司之間沒有任何資料共享協議。
     
    針對各國的質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 16 日表示,他注意到振華公司已公開作出回應,表示有關報導與事實嚴重不符。有關公司已明確表示,「他們是一家私營企業,客戶是研究機構和商業團體,不收集數據,只做數據整合,有關數據都是互聯網上公開的數據。」
     
    📰 臺灣蘋果系列報導 https://waa.tw/ZoT4ot
    📰 澳洲ABC https://waa.tw/3TRyTi
    📰 美國《華盛頓郵報》 https://waa.tw/THHqOz
    📰 加拿大《環球郵報》 https://waa.tw/ND7i5a
    📰 英國《每日電訊報》 https://waa.tw/USfAS9
    📰 美國《自由亞洲電臺》 https://waa.tw/svIG1G
     
    #中國滲透 #資安危機
     
    🆖 「便當助理」不支薪專喬事、成中國滲透破口 公督盟:別讓立委名片成犯法通行證! https://waa.tw/M0LvqP
     
    🆖 資訊戰專家沈伯洋:數位身分證規劃不周,台灣面對中國威脅「死更快!」 https://waa.tw/yA3yIg
     
    🆖 紐西蘭媒體爆:在野黨領袖赴中參訪、盛讚中國,竟是中國間諜嫌疑人華裔議員楊健牽線 https://waa.tw/HWcpdb
     
    ------
    #沃草需要你 #定期定額募集中
    💪 每月 199 元,留下守護台灣的力量! https://waa.tw/fRm7DF
    FB_watchout.tw|[email protected]|TW_watchoutTW|TG_WatchoutTW

  • 馬賽克材料包香港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4-25 12:00:01

    晨鳥久候,朝暉才稍至,已經急不及待啼唱。破曉後的紅磡工業區,已見零丁身影,其中一個,正步向一道半開的閘前。這是一個既高且瘦的背影,他熟練地鑽入閘口,任由銀閘半開。半開的店,頭頂着一塊老得泛黃的招牌,正中央用長春的黑棕色畫上「新祥益餅店」,左側打豎刻着「中秋月餅」;右側是「出爐麵飽」。果然是一家超過將近四十年的老店,穿過半閘,就腳踏於翠白交錯的馬賽克地磚上,彷彿陣陣舊日的香氣輕繞。倏地,有甚麼濃烈的氣味蓋過了它,鹹甜、酥香,啊,當然是麵包的馥郁。

    追隨着香氣,越過了一扇門來到了後方的工場,做麵包者正是方才高瘦的男人,黝黑的皮膚上,綻放出爽朗的笑容,邊搓着手上的麵糰,邊打着招呼。他是「梁生」,小店的其中一位老闆,至於他的拍檔兼難兄難弟尚未現身,不是偷懶,而是二人幾十年來的作息默契。


    熱爐的馥郁
    這是一個平常的清晨,梁生埋首於工場內。他負責做麵包西餅,幾乎甚麼都懂。做麵包不算複雜,要用有筋麵粉,加入糖、豬油、雞蛋及奶,以前要用手搓,如今倒好,有機器幫助,於攪拌機內攪成糰便成,同一個麵糰,又能做成各式各樣的麵包。他從機器內挖出一大塊麵糰,走到長方桌子前,左手托起麵糰,右手於桌面撒上一把麵粉。開始做出各種麵包來,菠蘿包搓成圓形,發酵後鋪上菠蘿皮;雞尾包包入椰絲餡,再搓成橢圓形;椰卷搓成條狀,黏上椰絲,卷起;火腿蛋包及腸仔包各自包入肉餡,還有豬仔包、叉燒包、葱包,整齊地擺放於老舊的鐵盤上。舉目四望,工場乃方寸之地,只有一張長桌、一台攪拌機及兩個焗爐。一盤又一盤的麵包,排隊輪候着入焗爐被烤之時,另一位事頭登場。他比梁生看起來矮一截,一頭短髮黑中參白,同樣掛着一個和順的笑容。他是「盧生」,與梁生數十年的好兄弟。


    盧生放下了兩大袋午餐食材後,便綁好圍裙於腰間,準備做他的強項——唐餅。唐餅比麵包麻煩得多,每款餅的餅皮都不一樣,要逐一手搓。首先,要做老婆餅。做老婆餅皮需要用沒有筋的白麵粉,於一大堆的麵粉中挖出一個洞,加入雞蛋、糖及豬油。他執起一把糖表示,他們用的是日本砂糖,比較幼一點,不是蔗糖而是菜糖,質感如糖霜般幼細,釀入麵糊中比較均勻,但成本卻貴很多。至於豬油,用處就是令麵糊油膩些許,搓出來的皮沒有那麼黏手,但不能落太多,不然一入口很重豬油味,而且一咬下去餅皮就爛掉。他邊把所有材料混合,邊道:「我哋啲唐餅用手製,所以搓到手痛,機器都做到,但因為機器轉數快,做出嚟冇咁好。」看着他又搓、又包、又夾,要搓得剛剛好,太硬不行,太軟也不行,剛剛搓起的餅皮要放久一點,筋才會增多,餅皮成形不容易。這一層就是沒有韌度的油搓粉,即油皮。老婆餅要有一層層酥的效果,那麼就要有水皮的配合。水皮沒有油所以會韌,竅門就在於將兩者夾起,一層水皮一層油皮,人家就是這樣疊上很多層,反覆摺疊,盧生倒不用,一下就搞定了,他邊做邊解釋:「人人做法唔同,拿!而家水皮夾住咗中間層油皮,我將佢捲起,再壓平,係唔係變咗好多層?就係咁啦,好簡單。」用卷的方法代替摺疊,確實高明。接下來要做餡料,老婆餅的餡料不過就是椰絲、糖冬瓜及芝麻,攪勻兩個小時就會凝固,即可包餡。

    才剛把老婆餅入爐,他又開始做燒餅。他們做燒餅的方法又有點特別,用半生熟的糯米粉。熟糯米粉與生糯米粉的分別,在於生粉滑且沒有黏性,熟粉摸上去較粗,但吸水力是生粉的一百倍,兩者混合就不用加滾水,這麼做軟熟又快速,但攪拌時,手腳慢一點都會起粒。餡料有紅豆或花生,包好烤熟即成。雞蛋酥、合桃酥、芝麻餅、鮑魚酥、雞仔餅等唐餅又接着出爐,盧生還未能鬆一口氣,只見他又接過剛出爐的麵包,中間切開製成熱狗及奶油包,又切好牛油做菠蘿油。接着趕往工場幫忙出爐工作,把新鮮熱辣的麵包送到店門的玻璃櫃前,吃麵包太熱不好吃,剛放涼的最好吃。他邊把剛出爐的老婆餅放好攤涼,雖然他們只是薄利多銷,但附近有間旅行社,每次來買超過一百盒再轉賣,他調侃:「我哋賣二十幾蚊一盒,他們賣五十幾六十蚊一盒,我哋同佢哋打工咋嘛。」畢竟生意不如從前好做。二人把新鮮熱辣的麵包送到店門的玻璃櫃前,準備迎接客人。

    熱爐的情懷
    老店嘛,賣麵包的模式也念舊。兩個玻璃櫃,左邊放麵包,右邊放唐餅,客人來到櫃前一指,阿姐即套上膠袋抓起麵包,一手交麵包, 一手交銀紙,這是幾十年不變的老做法。兩位老闆終於停下手,有空緬懷一下過去。

    二人於一九八零年相識,當時同於香港仔一間麵包店一起工作,梁生做麵包;盧生做唐餅。後來因為有技術又勤力,一同被老闆的弟弟挖角 ,走到旺角開店,就是「新祥益」,一九八二年創立。第一間店位於奶路臣街,當年下面是海,多是水上人居住,水上人要出海,所以一次要買很多東西麵包及唐餅,當年生意好得不得了,二人一手包辦,功夫做不停。旺角舊店做了兩年左右,當時老闆嫌太辛苦,着他們頂讓了來做,頂讓費幾萬元,以前幾萬元很多,一個月薪水才九百元,一個麵包才賣五毫子,二人為了自立門戶,就拿出全副身家頂手小店。只是,後來又面對拆樓,水上人都不在了,他們只好搬走。直至六四事件時,他們已經搬到北帝街,一做就做了十多年,接着市政局收購該地重建,二人才看中了現址。那時候的紅磡工業區可興旺,因為工廠多,無論男工女工都佈滿整條街,行人路都沒路走。老店那時候每日都賣出很多麵包,直到啟德機場搬走,一切就差遠了。因為機場搬走影響所有行業,工廠倒閉的倒閉、北移的北移,生意才變少。旁邊的食店都倒閉了不少,他們可好,留得一批熟客,一做就做到現在了。

    「提!」、「硬豬!」、「手榴彈!」不知是否上班一族趕時間的緣故,他們都習慣說着這些單字密碼,有趣的是,阿姐都沒有半秒鐘的猶豫,一下子就執起目標。甚至乎,離遠看見某些熟客,阿姐已經袋好麵包,客人來到拿起麵包,直接放下幾個硬幣離開,看似冷漠,卻又是一種說不出的默契。梁生自豪表示,二十多年的客人還在光顧:「梗係因為好食啦!只係我哋冇賣廣告,冇華麗包裝啫。」捱了幾十年,如今二人都看破一切。有沒有生意對他們而言,有甚麼所謂?他們不怕沒有生意,只擔心太多,因為根本就做不來,數十年來的勞損,叫二人手腳放慢了很多。盧生坐在殘破的木椅上,笑言:「好多人叫我哋開分店,我哋唔做咋嘛,我供咗四層樓啦,咩都供完啦!」老頭子幽默,甚麼是四層樓?即是四個女兒,確是非同小可。如今子女長大了、出身了,他們在這裏工作,就當作是娛樂。他笑着跑入廚房煮飯,這也是他們的每個中午,煮一頓家常午飯,與員工同樂。說是員工,他們反應可大,盧生又探出頭來打趣:「我哋呢度冇員工,全部都自動自覺,靜靜哋講,我請嘅全部都係富婆嚟㗎!當做朋友囉,我哋冇壓力嘅。」真的,星期六只開半天,星期日休息,不想太操勞。說時遲,盧生已經端出幾碟菜來,兩位老闆及兩個阿姐吃着笑罵着,一邊工作一邊開玩笑,又有樂趣,又可以吃麵包,甚麼事情都笑一頓,這樣又一天。

    有喜有悲,道悲,他們真的啞口無言。梁生說:「我哋冇嗌交呢回事,缺乏乜就開口,大家立即就去做,就係咁樣相處。」一旁的盧生邊點頭邊搭話:「梗係感情好先拍檔咁耐啦!唔好嘅話早就爆煲啦!兩個人互相扶持,有乜所謂?」然而,年華總會逝去,二人都有了退休的念頭,久站了,腳也痛了,沒法子做了,老了。看二人的表情就知道,可惜當然有了,畢竟做了這麼久,他們見面時間比老婆還多,比兒女更多。

    「唔捨得,成間鋪都唔捨得,如果要閂門,回望一下真係唔捨得。」那麼一瞬間,已經分不清是誰的聲音。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新祥益餅店
    地址:紅磡民裕街29號地下
    電話:2333 2997
    營業時間:一至五6am-7pm,星期六6am-3pm,星期日休息
    詳情: http://bit.ly/2U7HGtF

  • 馬賽克材料包香港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2-04-13 15:50:07

    第九集 Miyabi

    麥玲玲師傅最愛吃日本菜,像尖沙咀The ONE的Miyabi,是她的心水推介。
    這家集鐵板燒、和食、壽司於一身的Miyabi,在名人高官界極具人氣,據說甫開業不久,不少名人如馬時亨已懂得上門光顧。
    師傅說來這吃飯,單看無敵靚景,經已心情興奮。
    走出落地玻璃窗,是400呎L形露台,可看到270度維港海景。室內裝修一樣有睇頭。壽司吧和鐵板燒吧之間,空間極多,中間的巨型M字裝飾,是由過萬塊馬賽克磚塊砌成,還有歐洲水晶燈,富京都庭園風味的鶴形草雕,型格中見氣派。
    一級靚景以外,廚房班底也十分強勁。行政總廚是四季酒店稻菊前總廚,壽司刺身的主廚則是原澗前總廚、香港日本總領事館前料理長,兩位均有逾三十年經驗,學藝於京都,擅長做傳統和食及懷石料理。
    大廚經驗老到,堅持選用上乘材料,來這,一周七天必會吃到日本運來的新鮮海鮮刺身,另外貴價的北海道海膽、鹿兒島和牛,米也要挑高級的山形縣白米......水準不好才怪。
    像麥玲玲師傅所吃的招牌菜:海膽紫菜天婦羅,用北海道馬糞海膽,炸漿薄而脆鬆,海膽超甜。另一道的溫泉蛋吉列豬扒,更是必食推介。一般食日本和牛都會配一隻日本溫泉蛋,原來配吉列豬扒一樣美味,豬扒入口juicy,蛋漿濃香。
    季節性菜式一樣有,包括鰤魚刺身,鰤魚入口肥美豐腴。還有松茸釜飯,秋冬才有得吃的松茸,跟米粒慢火同煮,每啖飯入口也特別清香。消費高昂是意料中事,不過,肯定這餐飯令人滿意。

    雅Miyabi
    地址︰The ONE 18樓
    電話︰2724 6222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