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馬胎古道地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馬胎古道地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馬胎古道地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馬胎古道地圖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天淨沙 ◎羅青 枯 藤:鏡頭從 一條電線 移到一團 或緊或鬆或糾纏不清的電線 然後跟著出現 一朵被千萬條電線 五花大綁的白雲 出現出現出現 不斷的出現 老 樹:鏡頭順著 一隻狗抬起的腿 上移到水泥柱渾圓的腰 ...

  • 馬胎古道地圖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2-08 21:11:35
    有 121 人按讚

    天淨沙 ◎羅青
     
    枯 藤:鏡頭從
        一條電線
        移到一團
        或緊或鬆或糾纏不清的電線
        然後跟著出現
        一朵被千萬條電線
        五花大綁的白雲
        出現出現出現
        不斷的出現
     
    老 樹:鏡頭順著
        一隻狗抬起的腿
        上移到水泥柱渾圓的腰
        特寫──紅色的「高壓危險,請勿靠近」
        特寫──藍色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特寫──金色的「保留戶推出歡迎訂購」
        再上去,是搖搖欲墜的變壓器
        是半節孤零零的水銀燈
        雙雙被掛在水泥柱的頂端
        維持不平衡的平衡
        變壓器夢囈似的震動著
        嘶喊出一串模糊的口號
        水銀燈獨眼似的眨動著
        拍發出一組不祥的密碼
        提示著各式各樣若隱若現的
        危機
     
    昏 鴨:然後
        鏡頭從
        閃爍的路燈移向
        一顆閃爍的星
        拉近──來一個特寫
        原來是一架飛機的尾燈
        尾燈下,緩緩浮現出萬家燈火大小屋頂
        屋頂上,霍然凌空的是千百支電視天線
        天線平展雙翅
        似千百隻昏鴨的枯骨
        在日曬雨淋風吹地震之間
        在十字架似的竹竿之上
        默默忍受
        各種訊息的電擊
     
    小 橋:鏡頭由昏鴨的骨架
        移到工程的鷹架
        再移到結構複雜的鋼架
        鏡頭拉開
        一組四通八達的人行路橋
        赫然在目
        特寫「保密防諜,人人有責」
        特寫「蜂蜜香皂,彩蝶褲襪」
        特寫「服兵役是國民最光榮的義務」
        特寫「新版出國移民辦法大全發售」
        特寫「團結奮鬥,謹防分化」
        特寫「亂鳴喇叭,罰九佰元」
        橋上人擠人(有扒手在活動)
        路標一「總統府方向」
        路標二「中興橋方向」
        路標三「大中華戲院方向」
        路標四「大世界劇場方向」
        遠處(不良少年在相互鬥毆)
        電動字幕上出現
        板橋方面嚴重塞車堵車
        士林方向交通號誌失靈
        往三峽方向的臺灣汽車客運
        在建國南北高架橋上拋錨
     
    流 水:然而高架橋下的黑色流水
        在翻滾一陣子之後
        仍若無其事的流下去
        鏡頭推近
        特寫並分析水質
        成份是:腳踏車、機車、轎車
        大卡車、軍車、警車
        於是鏡頭一陣伸縮
        在舊的淡水河道上
        一條新的淡水河
        以蒙太奇的手法
        五顏六色的正式宣告誕生
     
    人 家:淡水河上
        開始出現一條條
        彩色的蛇影
        從兩岸的公寓中
        紛紛遊走到河邊來聚飲
        華西街的夜市
        開始錦蛇般的蠕動了起來
        中華毒蛇研究所的對面是
        回春性病專門醫院
        精割包皮的招牌(特寫)
        鱷魚皮包的商標(特寫)
        蛇鞭、蛇羹、蛇膽、蛇酒之後
        是一堆又一堆價錢愈來愈賤的
        進口蘋果(請搖動鏡頭)
        大人小孩邊走邊吃
        順便把蘋果種子隨意吐在
        兒童樂園與動物園之間
      
    古 道:樂園外面
        是平坦寬敞的立體交叉高速公路
        計程車在其上橫衝直撞
        來往穿梭(請伸縮鏡頭)
        時間計程,費用計程
        通過交流道(特寫)
        通過收費站(特寫)
        保持距離,保持速度
        通過霧飄區(特寫)
        通過休息站(特寫)
        在國際機場附近
        有許多冷氣觀光遊覽車
        忙進忙出(剪接快速跳動)
        在楊梅交流道附近
        有一列市立殯儀館的靈柩車
        消失在往龍潭方向的路上
        那首家喻戶曉的
        古道進行曲
        在車聲消失以後
        變無聲的飄揚起來
        無聲飄揚,飄揚無聲
        飄起一天黃花地丁的種子(特寫)
        在一座黃花開滿的岡上(特寫)
     
    西 風:時間當然是三月二十幾號
        風當然是西風
        所有被吹起的種子花球
        都在研討爭論風的
        正確方向──並進一步懷疑曆法的真偽
        有些種子是早在數百年前
        就飄過來落地生根的(淡入)
        有些則從這裡飄入數百年前
        不再出現(淡出)
        有些尚在半空中踟躕浮游
        有些已決定在雲間流浪
        更多的是降落在高速公路
        粘附在各種車輛的輪胎上
        不顧一切的向前滾進
     
    瘦 馬:一輛千里馬(特寫)
        飛速駛過造橋
        通霄駛過后里
        豐原不停,花壇不停,白河不停
        開進中船公司、中鋼公司
        開進亞洲最大的貨櫃轉運中心
        把善化、彌陀、佛光山拋在輪後
        在佳冬加油之後
        開足馬力──衝向恆春
        衝向恆春核能電廠
        不料──車子在墾丁國家公園附近
        出了車禍
        現場一攤攤的汽油
        燃燒起
        巴士海峽經心動魄的晚霞
        (新藝綜合立體彩色寬銀幕)
     
    夕 陽:巴士海峽的夕陽
        一枚沉重的水雷
        渾身是刺
        顏色殷紅
     
    西 下:噗通一聲──
        從南中國海與東京灣的海圖中
        潛入冰冷又純白的浪花之內
        (一切都按分鏡計畫表
        完美無缺的在進行拍攝)
     
    斷腸人:(按照拍攝進度)
        一條半浮半沉的大木船
        此刻應出現在
        畫面的左邊
        向右飄流
        飄來了一船
        瞪著大眼睛的
        中國人
     
    在天涯:(開麥拉)
        大木船開始在大海中下沉
        特寫:遊艇在鞭炮聲中下水
        幾隻腳在浪花中踢動淹沒
        特寫:許多手在遊行的隊伍中舉起
        長長的頭髮在水藻的糾纏中散開
        特寫:香皂滑過的細腰在電視裡出浴
        許多吶喊在風雲中消失
        特寫:「以建民國」的歌聲在戲院中
        響起
        (沉船的地方)
        海水
        浪花
        海水
        浪花
        (沉船的地方)日出
        海水
        浪花
        海水
        浪花
        (沉船的地方)
        一架出國包機的影子
        輕輕撫過
        沉船的地方
        那轟隆轟隆的影子
        有如一張貼不住的廉價膏藥
        隨貼隨落
        有如一張被揉皺的紙片十字架
        隨風滾動
        而那架飛機
        則如一把製作精巧的玩具裁紙刀
        在破碎的亞洲地圖上
        姿勢優雅的,一掠而過
     
    --
     
    ◎作者簡介:
     
    本名羅青哲,湖南省湘潭縣人,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五日生於青島。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業,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任輔仁大學、政治大學英語系副教授,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所、翻研所、美術系所教授,中國語言文化中心主任。明道大學藝術中心主任、英語系主任。一九九三年獲傅爾布萊德國際交換教授獎。
     
    一九七四年獲頒第一屆中國現代詩獎,國內外獲獎無數,被翻譯成英、法、德、義、瑞典等十三種語言。畫作亦獲獎多次,並獲大英博物館、德國柏林東方美術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美術館、美國聖路易美術館、中國美術館、遼寧美術館、臺灣美術館等國內外公私立美術館收藏。曾出版詩集、詩畫集、畫集、論文集、畫論集五十餘種。
     
    --
     
    ◎小編哲佑賞析:
     
    羅青在八零年代發表《錄影詩學》詩集,不僅以詩作實踐,更在詩集後記清楚的說明對錄影詩學看法。羅青認為中西在詩作和繪畫上有著不同的表現語言,西方著重時態時序,漢語傾向於直觀、直陳、直探本源,在繪畫上亦有「手卷思考」和「散點透視」的特徵,較不受時空次序限制。而現代鏡頭可定點,可散點,可全景,彷彿融合了中西兩方特色,嘗試用文字來重現鏡頭,也可以減少作者分析性的解說,讓讀者能夠更主動參與詩中意象的言外之意。
     
    這首長詩改寫馬致遠的〈天淨沙〉,但關涉的層面很廣,不僅在寫作手法上力圖創新,更擴充了〈天淨沙〉的鄉愁意蘊。首先,開篇一節「枯藤」變為「電線」,孤獨的衰朽遂成分割的天空,「五花大綁的白雲」象徵著失去的自由。延續著分割意象,「老樹」上貼著各樣告示牌,紅藍金黑各有標語,都是撒尿佔地的痕跡;「昏鴨」原來是飛機的尾燈,又彷彿已成枯骨,是十字架般平翅的天線,每日接收爆炸訊息,卻再也無法飛行。
     
    這些訊息是什麼呢?「橋」作為溝通連結的憑藉,在此如電線般繁複,密諜與蜜蝶難分,一面宣示效忠一面大舉移民,甚至「總統」、「中興」與「大中華」、「大世界」,原來可能都只是一齣大戲,身在台灣的我們幾乎寸步難行。下兩小節的「流水」、「人家」,聚焦在時間之流中的芸芸眾生,而紛亂的樂園外圍卻是彷彿送終暗示的「古道」和「西風」,飄揚的黃花自然就是失敗的革命了。到此,整首詩不斷的轉換場景,又不斷的透過羅列景物滲入作者個人的寓意,可說是「錄影詩學」的具體實踐。
     
    然而從「瘦馬」開始,詩作的調性漸漸有了轉變──敘事性增強,「敘事者」的角色介入更多,比如「瘦馬」疾駛不停而在前往核能電廠中車禍,暗喻著以經濟發展為第一目標的危險;「夕陽」與「西下」巧妙的運用了「太陽」在中國、日本共同擁有情感寄託,讓它在台灣成為一枚「水雷」;而最後的斷腸人在天涯,明白說出了斷腸人就是就是「中國人」,來到台灣原來不過是「一張貼不住的廉價膏藥」,〈天淨沙〉原作的孤獨鄉愁在此轉為大敘事的國族失根,一切都只是隨風輕意掠過的紙片,映照著破碎的國土,像浪花,也像砂石,在風中遙想完整。
      
    --
     
    美術設計:林宇軒
    圖片來源:林宇軒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羅青 #天淨沙 #錄影詩學 #詩與畫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8.html?m=1

  • 馬胎古道地圖 在 流浪者日誌-Bikepacking diar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11-24 22:16:08
    有 1 人按讚


    https://www.facebook.com/anderson.mao.3/media_set…

    不知道在往觀霧的路上看過幾次這條在對面的道路,總是想著這路到底該怎麼去,也曾經開車去探過路,這路爛的阿,又陡又破,我開個一公里就決定回頭,當時我心想,這不是單車該騎的路,那是我還沒開始bikepacking的日子.

    前陣子在google map上面尋找流浪的地點時讓我重新想起這條路的存在.早上七點從台北出發,台三順順騎,不知為何,這陣子好像常常騎台三線,無聊得台三線就這樣順順的過去了,在哈士奇萊爾富補給了一下,和哈士奇玩得有點久,再次上路已經是下午一點了.但我並不在意,畢竟里程只剩下26km,簡直是探囊取物.

    繼續慢慢騎到清泉,跑到原本張學良故居的旁邊上個廁所,回頭一看,日式建築的張學良故居已經變成原住民族館,用日式建築當原住民族館,真是不倫不類,新蓋的張學良故居也是日式建築,不知道當時這故居是不是真的就是長這樣,旁邊的清泉足湯因為邊坡維護搞得跟廢墟一樣,這樣的景色越看越煩,趕緊找個地方買水上山,清泉這個風景區竟然沒有雜貨店,只好在餐廳買水,買個五瓶600cc應該是夠了.後來想想,其實也沒什麼好奇怪的,這風景區都沒風景了,沒有雜貨店也是剛好...

    看了看碼表,從台北到清泉剛好100km,100km的暖身後終於要吃今日的主菜清石道路,從清泉到霞喀羅古道登山口約13km,一開始就陡坡,但這在我意料之中,立馬下駒牽車,路上不乏幫我加油,和我比讚的人,也有人問我是否要上車,甚至有人叫我直接去他的露營區露營大家的好意我都心領,但是13km就要我上車簡直是在汙辱我XD.

    我就這樣遇陡坡牽車,體力回復就上馬騎車,但我越爬越感到不對勁,這坡怎麼沒完沒了,而且都好陡...打開地圖,查了一下霞喀羅古道登山口海拔,臥草...1700m,清泉的海拔才五百多,也就是這13公里爬了接近1200,平均坡度快要10%真是欲哭無淚...雖然天色還沒變暗,但是時間已經來到下午四點,大概還剩5km,我開始在路邊尋找適合的營地,如果五點我還沒有到終點,還沒找到營地,我就要回頭找地方睡.運氣不錯,我找到一個看起來不錯的地方可以當備胎,有了備胎,就沒什麼好怕了,繼續上吧.

    大概是12km過了石鹿部落(?)後路況開始改變,從原本的柏油,水泥道路改變成泥土鋪石板林道,這就是我想騎的路,之前的疲勞好像都是假的,我踩著輕快的踩踏,快意上山.這時從山上下來了一台德力卡,在會車的時候,車上的原住民大哥問我要去哪,我天真的笑說,我想在霞喀羅古道登山口處找個地方紮營.原住民大哥一聽就跟我說最好不要,裡面有熊...當下我的內心是五味雜陳,以前,我以為台灣已經沒有熊了,沒想到我現在竟然要煩惱這個問題...沒辦法,只能抓個時間回頭找露營區交保護費,更讓我難過的是,在往前不久我就找到一個超棒的營地,地面平坦,土壤鬆軟,睡起來一定很舒服,是野遼闊,而且看方向應該是面東,早上一定會迎來日出絕景,但是我膽小,只能回頭QQ

    露營區距離約4km這樣我明天還要騎好一段路才能回到今天的折返點,我開始後悔為何沒有直接從清泉出發,就這樣抱著後悔的心情,慢慢下滑,這時,我看到有一戶原住民門前有個不錯的庭院,而他們正好在庭院烤肉,猶豫了一下我決定去問問可否借我搭個帳棚過夜,原住民果然熱心又好客,在場的大家都笑著說好,根本沒討論XD.我就這樣在他們熱情的招待下吃了一頓烤肉大餐,平安的度過一夜.

    早上五點半起床,把帳棚收一收我在度踏上昨日未完成的旅程,一覺好眠體力回復不少,就這樣順順騎到昨天的林道,早上的風景果然漂亮,再接近霞喀羅古道的入口前還經過幾片竹林,讓我想起養老段的霞喀羅.在登山口遇到了一個在路上擦身而過的大哥,這位大哥開車上山來走霞喀羅步道,看了下附近環境,車丟在這非常安全,我也跟著大哥一起進古道走走.聊天之間,大哥說他原本因為路太爛,原本是要回頭的,但是看到我在前面騎單車,他心想有人騎車都是來了,他怎麼能不把他開完XD.

    霞喀羅古道因為台風坍塌,入口的公告說只能走到1.2km,我和大哥跨過封鎖線走到2k左右都還沒看到坍方處,但是此時古道開始上爬,大哥無意再走,我也就跟著回頭.路上又遇到三個身穿重機服裝的人,他們也被我停在登山口的單車嚇了一跳,寒暄幾句,介紹了一下bikepacking後就各自朝自己的方向前進.

    回到登山口和同行的大哥告別後我拿出原本要做為晚餐的饅頭,在這山中慢慢的吃,想要把這片景色牢記在心中.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沒有吃不完的饅頭,吃完饅頭後,我跨上單車,慢慢下滑,景物不斷的從我身邊飛過,weekend is end

  • 馬胎古道地圖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5-10-21 14:26:34
    有 17 人按讚


    旅行~~也可以, 健走也可以!

    ■■「福爾摩沙大旅行」新序

    又十年了,玉山社出版社希望我能再把「福爾摩沙大旅行」重新校訂,補一些新註,我亦樂於再次翻讀,加一些最近的想法和心得。

    一般人旅行台灣很少像我這樣,經常懷持著西方旅行家在現場看到什麼的思考。譬如英人泰勒走過阿朗壹古道,冒險涉灘的情境,又或者馬偕走進獅潭遇到黃南球時,又是何樣心情。

    我喜愛更多新角度,觀看自己的家園。年輕時接觸到百年前西方旅行的遊記報告,是我的福氣。它們讓我眼界大開,遇到另一個台灣:

        ●老路老景新風情

    老酒愈陳愈有風味,過去的好旅行亦然。每過個年代,翻讀百年前西方旅行家在台較具有代表性的遊記,依舊倍感新奇,甚而展讀到不同層次的人文風物和自然地景。

    這是第三回校訂本書了。打從1987年,譯注十九世紀中葉西方旅行家的台灣行腳。每回校訂時,都有重返歷史現場的快樂,進而又發現了一些美好的證據。這一回,因為走訪全台的次數愈加頻繁,不論綜觀或微看,心得更多,常有驚喜不已的感懷。

    微看時,諸如「基隆河之旅」抵達圓山時,竟意想不到有狐蝠的記錄。「穿越惡地形」提到了,薑黃居然是月世界一帶的重要物產。「前往雪山」的中途,還看到石虎被獵捕後懸掛的獸皮。又或者,掌握了更清楚的地名,比方「大漢溪和新店溪之旅」,景美溪政大河段的津渡,原來叫十一命。「走過台灣的尾鰭」裡,原來當時清軍曾在紅毛港小歇,如今村落不復存在。

    綜觀更不用說,西方人筆下的台灣人情味如何,現今常聽聞最美的風景是人,其實早在百年前,在他們的接觸裡即有這樣的描述。平埔族對陌生人的好客和善良,以及夜不閉戶,在那個時代早就司空見慣。

    但過往的旅行委實辛苦,現今從觀光旅遊對照,當時交通不便下,住宿不易、走路艱苦和容易患病等等,不時困擾著旅者。我因有長時徒步的經驗,體悟愈加深刻。雖說那時南來北回的商業活動不多,貨物交易狀況,還有族群的遷移狀態,依稀有一清楚脈絡可尋。還有一個大時代到來下,台灣即將巨變的氛圍,此時亦隱然浮現

    不同旅者如何敘述行程,亦頗讓人玩味。每一篇放在當時時空環境,不只有其意義,從現今觀看更可大做文章,分析每位旅者的情境。這些狀況在每篇旅行紀聞的譯注開頭,我都有一個人的綜觀,解釋此一狀況。至於,當時眾多西方旅者都留有敘述,為何獨獨挑選這九篇,而捨其他,過去雖解釋過,容我在新序,再補一些更周延的說明。

    我對西方旅行家的台灣見聞產生興趣,源自八○年代中旬。那是幾回摸索台灣相關自然志時,意外地在諸多十九世紀期刊和書籍裡,翻讀到不同西方人拜訪台灣的見聞。那時頗感驚訝,還有如此豐富的記述完全不同於漢人的觀點,經由歐美旅者的親訪,逐篇發表於西方雜誌期刊。我彷彿看到了另一個台灣,一個已生活半甲子,卻還未認識的家園。

    此後,我不僅多回長時到相關的國內圖書館借閱史料,更頻繁的是寫信,央請友人從國外圖書館蒐集相關的期刊內容,逐篇整理、歸類。現今很多珍貴的文獻和圖檔,研究者以網路點選,不到六七秒即可閱讀原貌。二三十年前想要取得,還得付出相當多心力。那幾年下來,雖未皓首窮經,但埋身於蠹魚鑽動、灰飛塵揚的資料裡,並不下於後來野外奔走現場的時光。

    早年一邊閱讀時,我還有系統地蒐集、整理,試著爬梳出一個百年前台灣旅行的交通網和「異國情調」。後來也譯注了本書最早的版本《橫越福爾摩沙》。第二次選譯和註解時,不僅將過去的導讀和譯注大幅修訂,並且增加不少未曾發表的篇幅,讓本書更能豐富且淋漓地呈現一個時代多樣旅行的風貌。這回我又有些添增,以及修正。我也嘗試以多年田野調查的經驗,對這些百年前西方人的見聞,賦予更多現代旅遊的對照。

    當代人旅行過程,容或有自由和孤獨的深刻體驗,旅行的重點也可能是一些異地文化的有趣接觸。這些都是文化研究者鍾愛探討的議題。然而,十九世紀西方人在台灣的旅行,最大的貢獻應當還是在補足許多角落的地理空白,以及對台灣當時社會背景,提出不同於漢人的觀察角度。

    為了體驗百年前旅行家現場的心境,本書的歷史場域,我都重新走訪多回,拍攝相關的地標事物。除了考證地名和風物,繪製簡易旅地圖,我還盡可能重新建構當年的環境。讀者可以邊讀邊對照,從多類相關的歷史事物,獲得更多如臨現場的真實感,以及重返某一往日時光的樂趣。

    隨著這種抵臨旅行歷史現場的經驗,這次的譯注便多了好幾番,過去不曾擁有的愉悅,我謹整理如下:

    一者,二十多年後,自己旅行台灣的經驗更加成熟,早年譯注未曾發現的事物,這回又找到了其他歷史瑣事的可能證物。我興奮地享受著這種為餖飣小事註解、翻案的樂趣。同時,盡情地發揮博物學者最愛想像的地理風物解說,以及歷史源由的探究。

    二來,體驗了回到過去時空的臨場感。我充分地體驗當年旅行者抵達時的現場空間,進而藉著今日的環境,嘗試想像各種可能,或者填補旅行者當下未及提醒的地景介紹。同時,我亦能研判出他所寫過的實際地點,幫助早年的旅者填補相關的史料內容。

    三則,因為熟悉路線,經常前往,對照著今之地圖和地理山景。我更有一種莫名的溫暖。這些全然陌生的人,因了這一層譯注,我彷彿他們的隨行夥伴,繼續活著,進而以現今的各種資訊做為平台,添增更多當時旅行的意義。

    四則,西方旅行家的行旅路線,受到傳教士影響,為了已身安全,多半選擇宣教士走過的地方,因而行旅中較少有廟寺的描述。嚴格說來對漢人的生活較缺乏整體性了解。反之,卻讓我們更加了解各地平埔族的遷移和生活,以及何以在百年前遭受巨大迫害,進而消逝。

    十九世紀以後,尤其是一八六○年台灣開埠以後,西方人在島上的旅行報導複雜而多樣。在取材上,勢必要定出一個主題,始能理出脈絡。我選取的這些旅行報導,都是以日記(journal)的形式講述旅行沿途的見聞。我所圈定的日記主要以英語系國家為首,其他國家人士的圖片和報導內容做為襄助。這個階段,西方人在台灣的旅行亦以英語系國家的探勘,最為深入而廣泛。這些作品基本上亦符合下列三個我認為很重要的範疇:

    一、在時間的釐定上,限制在一個旅行時段。大致以台灣開埠(一八六○)以迄中法戰爭(一八八五)為止,短短二十五年之間的歷史時空裡。為何選擇這樣的時間,又有以下四個理由:

    1. 這是自荷西據台以後,隔了兩個世紀,再度有西方人長期深入台灣,接觸這個島的斯土斯民,同時以更明朗的語言,描述自己親耳見聞的城鎮、郊野和風物。

    2. 在中法戰爭前,對西方人(甚至漢人)而言,台灣仍是「兩個國家」的狀態:西部是漢人墾殖地,東部仍為原住民的家園。縱使沈葆楨已有「開山撫蕃」(一八七五)的努力,以及日後多次對原住民的戰爭,效果仍不彰。中央山脈依舊是原住民的世界。

    3. 台灣百年近代史裡,這時才開始有社會經濟高度成長的經驗(一八六○〜一八八○)。許多中國現代化的視野和思維,此時在台灣有了具體明朗的開發政策。中國從長期忽視台灣,轉而再注意到這個邊陲地帶,並且體認到了台灣的重要 。

    二、在題材和文體上的取捨,僅限制在日誌式的旅行報導。當時的報導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綜合性的回顧,缺點是有宏觀,無微觀,少了時間、地點的詳細佐證。在旅行的描述上容易引人疑竇。而一個人沒有來過台灣,只要飽覽有關史料,通常也能寫出一篇出色的報告。另一類是日誌式寫作,文章上總會留下時間、地點的證據,像出生時即有胎記,讀者可按圖索驥,更容易判斷旅者遇到事物的真偽。

    我偏愛後者的形式表達,不僅因後者可浮凸出較準確的地方民情,同時能挖出一些細瑣而意想不到的新鮮事物。這些往往是正史上難以窺獲,或關照到的。唯日誌式報導缺少綜合式論述的見解,回顧省思的內容顯得貧瘠。日誌式報導通常也只是作者一、二個月的旅行,不像綜合性報導,往往在此有較長的滯留時間,能夠提出較深入的看法和見識。諸如馬偕《台灣遙記》、英伯哈特《台灣島之歷史與地誌》等著作。

    三、在交通上的考量,由於漢人和平埔族的居住地大抵於西海岸,西方人的旅行泰半也集中在此。而東海岸除原住民外,由於道路尚未開闢或才新建成,較少漢人和平埔族前往。選出來的文章,無可避免的會集中於西海岸的旅行。但為了較全面地顯示當時交通往來的狀況,我選定的文章大致如下:北部水路二篇,山區一篇。南北縱貫旅行兩篇,中部山區一篇。南部旅行三篇。這些旅行家的職業各異、目的不一,讓旅行的樣貌展現多元(如本書各路線圖、作者旅行簡表所示)。

    走筆及此,我還要再向台灣史學者吳密察、翁佳音;人類學者黃道琳;登山專家林淳義;自然史工作者吳永華,以及費德廉教授(Douglas Fix)致以最高的敬意和謝意,沒有他們多年來的鼎力相助、協尋資料、從旁註解,以及精神支持,這本書無法以更完整的面貌呈現。當然,當本書以更龐雜而多樣的內容展現時,難免會出現不同面向的疏失,還盼更多學者、專家嚴謹賜教和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