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馬太效應阿摩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馬太效應阿摩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siriue (VACO效率保養實踐家)看板toberich標題[閒聊] 馬太效應時間Thu J...
馬太效應,出自於<聖經:馬太福音25章14~30節>的故事,
大意是說一個財主出遠門,把三個僕人叫到面前來,
依照每個人的才能給了5000、3000、1000銀子,
分別要他們好好利用這筆錢。
最後的結果是,那收了5000的賺了5000,
收了3000的也賺了3000,
只有那個收了1000的,把錢埋在土裡。
因此主人回家後,
很生氣的罵了這個僕人,同時將他趕出家門,
並且把它埋在土裡的1000塊銀子,
交給了那個會賺5000塊銀子的僕人。
馬太效應這個名詞最早的起源,
是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的術語,
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
「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
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
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
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
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
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
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wiki)
最後,馬太效應被廣泛採用,
特別是用在經濟用語上,
以描述「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甚至是「贏者全拿」的現象。
---
其實資源過度集中,
就旁觀者來說自然是不好的,
這將阻礙資源的流動與分配,
很可能使得有些人撐死,
另有些人會餓死。
不過現實生活中,
的確處處可見馬太效應的存在。
比方說,兩家相互競爭的A與B要集資成立新公司,
A廠商目前營業額1億元,表現突出,
B廠商營業額500萬,表現普通。
相信多數人會將你手上的資金,
用來投資A公司。
理由會是,因為A公司看起來有規模,
而且賺比較多錢,所以投資起來比較安心。
於是,絕大多數人將資金給了那最有資源的A公司,
反而使得B公司陷入無法發展的窘境。
隨著時間過去,B公司甚至很可能因為缺少投資,
於是產量不及A公司,規模成本也輸給A公司,
最後公司垮台,整個市場將被A公司佔去,
於是就形成了馬太效應的狀況。
當然,上述應該是多數人的投資決定,
但我相信另有些人願意去賭B公司,
因為它規模小,所以成長性高,
所以獲利空間相對較大。
關於這樣的想法我們就不深究了,
畢竟這牽涉到每個人的風險偏好不同。
只是就一般性而言,
投資人比較多是屬於風險趨避者,
會選擇將資源丟給最保險、最不會有閃失的地方去。
---
這對創業有什麼啓示呢?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
你得營造一個「贏家」的特質。
這也是為什麼,行銷產品的時候,
你的形象、你的包裝,
都會決定你是不是能成功銷售出去。
我所謂的贏家,是指你的產品或服務,
具有讓人覺得可靠,同時有吸引人想與你在一起的感受。
是,每個人都想和贏家站在同一個陣線,
就像當iphone席捲手機市場的時候,
許多人都想當那個擁有傲視群倫的一方。
直到現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依舊壁壘分明,
大家各自擁護具有贏家特質的手機,
就系統而言,是Andorid V.S Ios,
就手機而言,是三星 V.S Apple。
這就是現實生活中,
馬太效應更被凸顯的地方。
如果你能擁有最棒的車子,
你還會需要次級品嗎?
如果可以擁有LV,
你還會想要購買路邊攤嗎?
人性都是朝著那最美好的地方去,
正如同那位財主將所有資源集中在最賺錢的僕人身上。
---
因此,有時候做生意不要太呆板,
在形象包裝上,要讓自己看起來有點分量,
具有一點贏家特質。
大家都喜歡跟贏家站在一起,
因為沒有誰會想要拿一隻被大家嘲笑的手機,
也沒有誰會想要支持一個令人唾棄的品牌。
馬太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
你值得去思考,該怎麼讓這種效應,
正向發揮在你身上,
而不是負向的作用。
切記,如果你不是贏家,
你也很難位居第二贏家太久,
因為連你所擁有的,
都可能會被最大的贏家取走。
以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2.10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