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馬克士威方程式推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馬克士威方程式推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馬克士威方程式推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馬克士威方程式推導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因應Delta疫情反撲 法間接強制全民疫苗接種》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由於Delta變異株肆虐,導致法國疫情再起,病例數激增。 法國總統馬克洪於7月12日宣布多項防疫措施, 1)包括強制醫護等衛生工作者...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萬的網紅超粒方,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年最值得看的10部電影有哪些? 一定有很多人回答《黑寡婦》、《神力女超人1984》、《永恆族》、《玩命關頭9》之類的,但是你知道還有超級多其他電影值得看嗎? 快來看看有哪些吧!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Q-fBheHysYWz9ObSEzM...

  • 馬克士威方程式推導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21 17:00:38
    有 1,203 人按讚

    《因應Delta疫情反撲 法間接強制全民疫苗接種》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由於Delta變異株肆虐,導致法國疫情再起,病例數激增。

    法國總統馬克洪於7月12日宣布多項防疫措施,

    1)包括強制醫護等衛生工作者要接種BNT疫苗。

    2)為大眾制定新的「健康通行證」,未來想要進出酒吧、餐廳和電影院,都要出示證明,包括接種疫苗證明,或PCR24小時檢測陰性證明。

    馬克洪在12日晚間的電視演說中宣布,自8月起,任何想在餐廳用餐、搭長途火車或前往購物中心的民眾,都必須出示「健康通行證」- 疫苗接種證明或病毒採檢陰性證明 - 民眾參加節慶活動、上戲院、看電影,也都要出示這種「健康通行證」。

    這是法國政府因應Delta變異株染疫人數激增的策略。預約接種疫苗的人數隨即在當日晚間創下新高紀錄。

    馬克洪表示:「民眾會理解到,(政府)不是立刻強制接種疫苗,但我們會盡量擴大健康通行證的適用範圍,盡可能鼓勵更多人去接種。」

    3)此外,目前免費的核酸檢測將自9月起改為自費,「以鼓勵(民眾)接種疫苗,而不是做一堆採檢」。

    4)自9月起強制醫護人員、安養院員工、和其他會接觸高風險人群的醫護工作者接種疫苗,與希臘、義大利採取類似措施。法國衛生部長維宏隨後補充說明,9月15日起,上述工作人員若未接種BNT疫苗,將不得上班,也領不到薪資。

    5)法國約有6700萬人口,其中3550萬人已至少接種一劑疫苗,但近幾週的施打速度減緩。

    6)法國認為Delta病毒感染力增強,從1傳三人,變成1傳5人。群體免疫必須全民接種疫苗至八成才能達到。

    但這些間接性強制接種的政策引發部分民眾不滿,引發了各大城市民眾在國慶日走上街頭,示威抗議。統計各地抗議總人數大約1萬9千人。抗議人士不滿相關政策踐踏自由,並且歧視不想接種疫苗的人。

    {內文}
    在7月14日法國國慶的前兩天,馬克洪罕見地,提前兩天發表電視演說,他沒有選擇愛麗榭宮而是艾菲爾鐵塔,而且重點不是法國國慶,而是變種Delta。

    法國總統 馬克洪:法國目前所有可用的疫苗都能牢固地,保護我們免於Delta變種的侵害。它們將其感染能力除以12,並防止了95%的重症出現。這個方程式很簡單:我們接種的疫苗越多,留給病毒傳播的空間就越少,我們就越能避免住院。

    這一次他沒有長篇大論,而是長話短說,也沒有提到法國價值:自由平等博愛,而是法國人最在乎的夏天渡假和旅遊。

    法國總統 馬克洪:從本週開始將進一步加強,對來自高危國家的國民的邊境管制,未接種疫苗的入境旅客將被強制隔離。7月21日起「健康通行證」,將擴展至所有休閒文化場所。具體而言,對於我們所有12歲以上的同胞來說,要進入表演聽遊樂園音樂會或藝術節,必須已接種疫苗,或最近的檢測為陰性。

    馬克洪也沒有忘記法國人的日常生活,和法國人的最愛:咖啡、餐廳和電影,甚至包括去醫療機構探望親人,健康通行證都將是強制性的。健康通行證將從7月21日起擴及到,所有可容納50人以上的文化休閒場所,違規的客人,將被處以135歐元的罰款,違規的餐廳,則將被重罰4萬5000歐元。

    法國總統 馬克洪:因此從8月初開始,健康通行證將適用於,咖啡館、餐館、購物中心,還有醫院、養老院等社會機構,以及長途旅行的飛機火車,和長途汽車,同樣只有接種疫苗和檢測呈陰性的人,才能進入這些場所,無論他們是客戶、用戶還是員工。

    至於那些將要接待民眾的休閒場所,他們的員工必須在8月30日之前,完成兩劑的疫苗接種。

    法國衛生部長 維宏:實際上來說就是這些場所的員工,最晚要在8月1日接種第一劑,這樣才能在8月30日完成兩劑注射。否則從8月30日起他們每兩天,就要提供一個核酸檢測的報告,如果他們想要繼續工作的話。

    日期、時間、地點、罰款,馬克洪以再也清楚不過的指令,來迎戰解封之後的Delta變種病毒,因為這是一場Delta和疫苗之間的賽跑。
    法國一週前的單日新增確診為2549例,七天後,單日新增確診翻倍達到4256例,法國巴斯德研究所評估,按照這個速度,如果不立刻採取行動,8月1日將會達到單日確診3萬5000人。這是將在明年春天競選連任的馬克洪,最後一個,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夏天。

    France Televisions 政治記者 Julien Neny:如果我們只保留整個演說的一句話,那就是「限制未接種疫苗的人而不是所有人」,在幾個月前他是絕對不可能這麼說的。這是對頑固的人們說,你拒絕接種疫苗沒問題,那你就沒有電影院、沒有旅行,沒有餐館,也沒有購物中心。

    這一招立即見效,在馬克洪發表演說之後,立刻出現了每分鐘,超過兩萬人次的人潮,衝爆了預約疫苗的網站。

    新聞片段:阿雅克肖(科西嘉島)、波爾多、馬賽,都是同樣的劇情。疫苗接種中心擠滿人潮。在土魯斯今天一早10:15

    民眾:沒有預約就絕對不可能打到

    新聞片段:原來留給沒有線上預約者的60劑,已經一劑也不剩了。

    馬克洪宣佈之後不到48小時內,就有超過1700萬人線上登記預約,是一星期之前的整整五倍。

    法國疫苗預約網站負責人 Stanislas Niox-Chateau:2/3以上都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上個星期就是如此,不過這也算正常,因為和高齡和健康脆弱的族群相比,他們的疫苗接種順序晚了很多。

    馬克洪另一項值得注意的宣佈是,強制性的要求醫護人員接種疫苗,成為在義大利之後,第二個對拒絕接種疫苗的醫護人員,處以懲治措施的歐洲國家。

    法國總統 馬克洪:我們必須對所有法國人施打疫苗,因為這是恢復正常生活的唯一途徑。第一時間是對在醫院、診所、養老院、殘障機構中的,醫護人員和非醫護人員,以及必須和老年人或體弱者,包括居家接觸的,所有專業人員或志願者,將立即要求他們強制接種疫苗。

    法國衛生部長維宏表示從9月15日起,仍然拒絕施打疫苗的醫護人員,將遭受停薪、停職等制裁措施。法國國慶這一天許多城市都出現了,走上街頭抗議強制接種的醫護人員。

    新聞片段:在馬賽有上千人走上街頭示威,大多是醫護人員,但也有普通民眾,抗議強制接種侵犯他們的自由。

    示威民眾:我不是反對疫苗,我是反對強制接種,我覺得這是可恥的。
    示威民眾:我們什麼自由都沒有了,法國人之間會出現分裂和歧視。
    示威民眾:自由 自由

    新聞片段:在安錫(阿爾卑斯山區)的醫護人員,也呼喊著自由,他們甚至做好了失去工作的準備。

    醫護人員:我們準備好要辭職了。
    醫護人員:是的。不能以此強迫我們,這裡不是一個獨裁的國家。

    除了對於拒絕施打疫苗的醫護人員,祭出了停職停薪的制裁措施之外,對於不肯接受注射的一般民眾,除了醫師處方之外,核酸檢測將要從秋天開始進行收費。
    根據最新出爐的民意調查,法國人對於馬克洪所宣布的疫苗措施,反應普遍良好,有58%的法國人表示支持。

    法國總統 馬克洪:然後還有所有其他法國男女同胞,數百萬尚未接受任何疫苗注射的人。根據病毒傳播的情況,我們無疑要提出對所有法國人,強制接種疫苗的問題。

    對於一向把「自由」,放在「平等博愛」之前的法國人而言,這是一個指標性的強硬防疫措施。

    法國哲學教授 Cynthia Fleury:這是對個人自由的侵犯。但是在於我們如何看待這些限制,是否這些限制可以讓所有人,無論如何,儘量讓最多數的人獲得自由。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政治研究所所長Jean Viard:真正侵犯個人自由的是病毒,是病毒讓我們害怕感染新冠病毒,而不敢自由地四處行動。孩子們心靈受到了重創,因為兩年以來,我們不斷對他們談論死亡。那些七八歲的孩子已經戴了兩年口罩,您可想像這在他們腦海裏造成的後果。

    放暑假後,全家一起出遊的另一個難題,是要如何處理從六月中,才開始接受疫苗注射,未滿18歲的青少年們。法國衛生部長提出補充的解決方案,以免破壞12歲到17歲青少年的假期,他們的健康通行證,將從8月30日才啟用。

    法國衛生部長 維宏:根據科學委員會主席Delfraissy先生,以及我們負責疫苗戰略的Alain Fischer先生,我們可以提前在,注射第二劑疫苗僅僅一週後,就承認疫苗具有保護作用,而不是兩週。但是請注意這有一點複雜,不過我們可以簡單地這麼說,歐洲部分還沒有完成這方面的協調,我們還在努力,因此如果目前要在歐洲旅行,必須要在完成兩劑注射的兩週之後。(女主播:那在法國呢?)這將關乎很多留在法國的人,有很多人還在等健康通行證生效,如果他們第二劑已經接種了一星期,那他們的健康通行證就OK了。

    第二劑施打之後,到底是一個星期,還是兩個星期的抗體保護,才能被視為有效,是一個看似簡單,但牽涉歐洲境內,旅遊限制的複雜議題,同時在對於疫苗接種強制性的處理上,各國目前的意見也相當分歧。

    德國總理 梅克爾:目前我們說不希望強制接種疫苗,但我們正在全面推動接種疫苗。在這方面,間接地強制接種疫苗的措施,當然必須仔細考慮。但正如聯邦衛生部長所說,接下來的幾週將專注於推廣接種,然後我們將繼續對此進行討論。

    對於疫苗嚴重短缺的台灣而言,很難想像,在極度重視個人自由的法國,竟然必須要用間接的強制性施打,以求達到80%的疫苗覆蓋率,說明了經歷過前三波疫情的慘痛教訓,即使如法國擁有充足的疫苗,面對更為可怕的Delta變種,沒有人敢大意,包括犧牲自由也不再是禁忌。

    https://youtu.be/3sLFQmK7uec

  • 馬克士威方程式推導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3-14 19:37:09
    有 209 人按讚

    【推舊文】方程是永恆:愛因斯坦

    今日係圓周率日、白色情人節,同時亦係愛因斯坦生日。

    注:感謝讀者Ka Wa Tsang 指正,狹義相對論可以用於非慣性參考系。我曾在另一文章談及這錯誤,但忘了修改此文。在非慣性參考系使用狹義相對論的結果,是會出現不存在的「偽力」,情況如同離心力一樣。

    //1879年,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南部小鎮烏姆(Ulm)。1880年,他隨家人搬到慕尼黑(München)。與一般印象相反,愛因斯坦小時候因為鮮少說出完整句子,父母曾以為他有學習障礙。

    愛因斯坦在慕尼讀中學。他非常討厭德國學校著重背誦的教育方式,課堂上總自己思考問題,不專注聽課,所以經常被老師趕出班房。1894年,愛因斯坦15歲,他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Hermann Einstein,1847-1902)在慕尼黑的工廠破產,迫使舉家遷往意大利帕維亞(Pavia),留下愛因斯坦在慕尼黑完成中學課程。同年12月,愛因斯坦以精神健康理由讓學校準許他離開,前往帕維亞會合家人。

    這次出走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甚至可說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科學發展。

    愛因斯坦不懂意大利語,不能在帕維亞上學。他早有準備,前往瑞士德語區蘇黎世(Zürich)投考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通常簡稱ETH Zürich)。結果愛因斯坦數學和物理學都考得優異成績,但其他科目如文學、動物學、政治和法語等等卻全部不合格。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給予愛因斯坦一次機會,著他到附近小鎮阿勞(Aarau)去完成中學課程,明年再考。在這段期間,愛因斯坦暫住在斯特・溫特勒教授(Jost Winteler,1846-1929)家中。愛因斯坦很喜歡開明、自由的溫特勒教授一家,利用這一年溫習各科目,更與溫特勒的女兒瑪麗・溫特勒(Marie Winteler,1877-不詳)相戀。

    瑞士的教育方式與德國的不相同,並不強調背誦。瑞士學校老師非常鼓勵學生發表意見,不會以權威自居,這一點與討厭權威的愛因斯坦非常合得來。愛因斯坦曾於寄給溫特勒的信中寫道:「對權威不經思索的尊重,是真理的最大敵人。」[1]他稱自己為世界主義者,不喜歡德國日漸升溫的國家主義。溫特勒教授就幫助愛因斯坦放棄德國國籍,愛因斯坦因而成為了無國籍人士,他很喜歡這個「世界公民」身份。

    一年後,愛因斯坦再次投考蘇黎世理工學院。物理、數學當然成績優異,其他科目亦合格,愛因斯坦順利被取錄入讀物理學系。然而,他父親卻期望他進入工程學系,將來繼續家族工廠,因此他們大吵了一場。

    愛因斯坦大學時繼續他我行我素的性格,經常逃課去上其他科目的課堂,所以都要他的同學們幫他抄筆記,他才知道考試範圍。加上愛因斯坦以刺激權威為樂,教授們都不喜歡這個又煩又懶的學生,不願意幫他寫好的推薦信,所以他畢業後一直找不到工作。

    在學時,愛因斯坦與物理系唯一一個女同學米列娃・馬利奇(Mileva Marić,1875-1948)相戀。根據膠囊資料顯示,愛因斯坦與米列娃的書信中曾提到他們有個女兒叫麗瑟爾。不過後來他們就再沒提到她,歷史學家估計麗瑟爾出生不久就死於猩紅熱。愛因斯坦與米列娃在1903年結婚,之後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大子漢斯和二子愛德華。他們最終在1914年分居,1919年離婚。

    愛因斯坦於1900年畢業,取得了教學文憑。可是,由於教授們都不喜歡愛因斯坦,他申請大學職位的申請信全都石沉大海。愛因斯坦非常沮喪,以致他父親於1901年寫信給威廉・奧斯特瓦爾德教授(Wilhelm Ostwald,1853-1932,19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請求他聘請愛因斯坦當助手,或者至少寫給愛因斯坦鼓勵說話。當愛因斯坦快要連奶粉錢也不夠的時候,他大學時的舊同學格羅斯曼・馬塞爾(Grossmann Marcell,1878-1936)[2]的岳父以人事關係幫他在瑞士專利局找到了一份二級專利員的工作,愛因斯坦才度過難關。

    愛因斯坦喜歡在早上就把所有工作做完,利用整個下午在辦公桌上思考物理問題。一個從學生時代就已令他著迷的問題就是:如果他能夠跑得和光一樣快,會看到什麼?

    詹士・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的電磁學方程組說明光線就是電磁場的波動,而電磁波亦已被亨里希・赫茲(Heinrich Hertz, 1857-1894)的無線電實驗證明存在。科學家認為,既然光是波動,就跟所有其他波動一樣需要傳播媒介:聲波需要粒子、水波需要水份子,而光需要「以太」才能在宇宙直空中傳播。

    愛因斯坦於1905年發表狹義相對論。在這之前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早已令科學界困擾多年。著名的邁克遜—莫雷實驗結果與牛頓力學速度相加法則相違背[3]。無論地球公轉到軌道的哪個位置,無論實驗儀器轉向哪個方向,光線都相對以太以同樣秒速30萬公里前進,分毫不差。這就好像下雨時無論向哪個方向跑,雨點總是垂直落在我們的頭頂。難道雨點知道我們跑步方向,故意調整落下角度嗎?

    光速不變概念非常革命性。因為光速不變,在我們眼中同時發生的兩件事,其他人看起來卻不一定同時。時間與空間有微妙關係,兩者結合在一起成為時空。當年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問題必然出在馬克士威電磁方程式,但愛因斯坦卻不這麼想。他認為,我們常識中對「同時」的理解根本有誤。不過,愛因斯坦並非以力學切入這個問題,而是思考一個著名的電磁現象:法拉第電磁感生效應。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指出,移動的帶電粒子會同時產生電場與磁場,靜止的帶電粒子則只會產生電場,沒有磁場。但相對論說宇宙並沒有絕對空間,速度只有相對才有意義。而物理現象必須是唯一的,所以我們就有個問題:究竟有沒有磁場存在?把電磁鐵穿過線圈,我們可以做以下三個實驗:

    (一)固定電磁鐵,移動線圈;
    (二)固定線圈,移動電磁鐵;
    (三)固定線圈及電磁鐵,改變磁場強度。

    實驗結果:三個實驗之中都有電流通過線圈,而且數值完全一樣!

    我們可以從實驗結果得出甚麼結論?基於完全不同的物理過程,實驗(一)與實驗(二)和(三)得到相同的電流。實驗(一)產生電流的是磁場,而實驗(二)和(三)產生電流的卻是改變的磁場所感生的電場。嚴格來說,實驗(一)的結果並非法拉第定律,因為法拉第定律所指的是磁場感生電場。正是這區別令愛因斯坦得到靈感,他在論文中說這個現象顯示無論是電動力學與力學,根本不存在絕對靜止這回事。

    愛因斯坦預期相對論會在科學界引起廣泛討論,結果卻是異常安靜。愛因斯坦突然拋棄了物理「常識」,此舉令科學界摸不著頭腦。馬克斯・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1947,1918 年諾貝爾物理奬得主)可能是唯一一個明白相對論重要性的人,他讀到論文後寫過信去問愛因斯坦解釋清楚一些理論細節,更派馬克斯・馮勞厄(Max von Laue,1879-1960,1914 年諾貝爾物理奬得主)去拜訪愛因斯坦。馮勞厄發現愛因斯坦竟然不是大學教授,而是瑞士專利局裡的小職員。回家路上,愛因斯坦送給馮勞厄一支雪茄,馮勞厄嫌品質太差,趁愛因斯坦不為意從橋上把雪茄丟了下去。

    愛因斯坦導出那舉世聞名的質能關係方程式E=mc2,解釋了放射性同位素輻射能量來源和太陽能量來源。不過愛因斯坦後來在1921年獲頒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並非因為相對論,而是因為他應用普朗克的量子論解釋了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並沒有滿足於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只適用於慣性坐標系,可是宇宙裡絕大部份坐標系都是非慣性的,例如地球就是個加速中的坐標系。愛因斯坦知道必須找出一個新理論去解釋加速坐標系中的運動定律。他幾乎是獨力地與新發展的數學分支「張量分析」在黑暗之中搏鬥了十年之久,最後才於1915年11月完成廣義相對論。我們已經觀賞過的宇宙大爆炸,都遵守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式。

    愛因斯坦尋找正確的廣義相對論公式期間,米列娃與愛因斯坦的關已經變得非常惡劣,而且愛因斯坦的母親非常不喜歡他倆的婚姻,米列娃她就在1914年帶著兩個孩子離開他們的家柏林,到瑞士去了。與孩子分離使愛因斯坦非常傷心,因為他堅持留在德國做研究。不過,他與後來第二任妻子、表妹愛爾莎・愛因斯坦(Elsa Einstein,1876-1936)[4]的曖昧關係已經一發不可收拾。

    我們穿越時間來到了1915年11月底,愛因斯坦就快發現能夠描述整個宇宙的新理論了。狹義相對論裡時空是平的,並且所有慣性坐標系都是等價的。廣義相對論描述的是更廣泛的彎曲時空,它能描述所有坐標系。只要指定一套時空度規、給定能量與物質密度分佈,就能夠計算出時空曲率如何隨時間改變。相對論大師約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2008)曾說:「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5]

    狹義相對論改正了以往區分時間與空間的常識,而廣義相對論則把萬有引力描述成時空曲率,連光線也會被重力場彎曲,再次顛覆了常識。我們只需要把一組十式的愛因斯坦場方程式配合相應時空度規,任何宇宙的過去與未來都能夠計算出來。

    當然很多人質疑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因為科學理論必須接受實驗驗證。終於在1919年,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Sir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 1882-1944)來到西非畿內亞灣普林要比島(Principe)以日全食觀測結果驗證了廣義相對論。1919年5月29日早晨,下著傾盆大雨。幸好到了下午1時30分雨停了,不過還有雲。愛丁頓努力拍攝了許多照片,希望能夠拍到太陽附近的星光偏折。最後結果出來了:在拍得的照片中,有一張與愛因斯坦的預測數值吻合。其實在科學裡,一個證據並不足以支持一個理論,但愛丁頓是個廣義相對論狂熱擁護者,他立即對外公佈廣義相對論已經被證實了。

    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式顯示,宇宙若不是正在收縮就是正在膨脹。我們已經知道,當年愛因斯坦認為宇宙永遠存在,因此他在場方程式裡加入了宇宙常數,用來抵消重力,使宇宙變得平衡,不會擴張也不會收縮。但這樣的宇宙極不穩定,只要非常細微的擾動,宇宙就會膨脹或收縮。就好像把一個保齡球放在筆尖上,理論上保齡球可以停在筆尖上,但只要一點點風就能使保齡球滾下來。

    不過,這個常被人說成是愛因斯坦一生最大錯誤的宇宙常數,其實的確存在。錯有錯著,歷史再次證明愛因斯坦正確,儘管這並非愛因斯坦的原意。1929年,愛德溫・哈勃(Edwin Hubble,1889-1953)發現星系正在遠離地球,而且越遙遠的星系後退的速度就越快。這只能有兩個解釋:要麼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要麼宇宙正在膨脹。當愛因斯坦知道哈勃的發現後,他後悔在廣義相對論方程式裡加入了人為的宇宙常數[6]。

    今天,科學家已經發現宇宙不單正在膨脹,而且膨脹正在加速。暗能量、或者宇宙常數,因而在上世紀末重新復活。一個正在加速膨脹的宇宙,比一個靜止的宇宙需要更巨大的宇宙常數。而且事實上,即使有宇宙常數,宇宙亦不可能靜止。

    愛因斯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因為擔心納粹德國會製造出原子彈,所以他曾寫信致羅斯福總統要求美國搶先研究製造原子彈。到戰後才發現,當時的德國根本無法造出原子彈,因為大多數的科學家已經被希特拉趕走了。那天早上,當愛因斯坦聽到原子彈已經把日本廣島夷為平地,他就呆坐在家,久久未能平復心情。從此以後,愛因斯坦極力主張廢除核武,導致他被50年代著名的FBI胡佛探長(John Edgar Hoover,1895-1972)認為他是共產黨間諜。理所當然,胡佛始終無法找到任何證據捉拿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因以普朗克的光量子概念解釋了光電效應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光電效應論文證明了光同時是波動和粒子,稱為光的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不過,儘管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所有預測都未曾出錯,兩者卻互不相容。現在的科學家十分清楚:要不是量子力學是錯的、或廣義相對論是錯的、或兩者都是錯的。

    愛因斯坦於1923年7月11號在瑞典哥德堡舉行的Nordic Assembly of Naturalists會講上講了他的諾貝爾獎講座。雖然他得到的是1921年諾貝爾獎,可是因為諾貝爾奬委員會認為在1921年的提名名單中沒有人能夠得獎,跟據規則該年度之獎項順延至下一年頒發,所以愛因斯坦實際於1922年得到1921年的諾貝爾獎。而由於在1922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舉行時愛因斯坦正在遠東旅行,直到1923年愛因斯坦才在哥德堡講出他的諾貝爾奬講座。順帶一提,愛因斯坦獲頒諾貝爾獎不久之前,他正在香港。

    愛因斯坦雖然有份為量子力學打下基礎,後來卻變得不相信量子力學,例如他與兩個物理學家共同提出的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悖論[7]就是為了推翻量子力學的。可是,科學家後來發現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悖論的假設「局域性」是錯的。廣義相對論認為宇宙是「局域」的,只有無限接近的兩個點才能有因果關係,因此推翻了牛頓重力理論中的「超距作用」。但量子力學卻說,兩個相距非常遠的粒子也能夠互相影響,因此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假設是不相容的。

    愛因斯坦一生都在尋找量子力學的錯處,結果是一個都找不到。他晚年一直在研究統一場論,希望統一電磁力和重力。不過,在他死前,人類並不知道除電磁力和重力以外還有強核力和弱核力。所以愛因斯坦根本沒有足夠的資訊去進行統一場論的研究,歷史注定要他失敗。

    愛因斯坦一生對金錢、物質、名譽等不感興趣,他喜愛的東西大概可說只有物理和女人。他希望找出大自然的終極奧秘,並以優美、永恆不變的數學方程式表達出來。愛因斯坦覺得「政治只是一時,方程式卻是永恆。」[8]愛因斯坦聲稱自己並不擅長政治,但他在一生中卻經常對種族平等、世界和平等政治大議題作公開演講。因此他也引來許多人對他的政治立場表達不滿。

    當以色列的第一任總統哈伊姆・魏茲曼(Chaim Azriel Weizmann,1874-1952)於1952年逝世時,以色列官方曾邀請愛因斯坦擔任第二任總統。最後,愛因斯坦寫了一封回信感謝並婉拒。

    1955年4月18號,愛因斯坦在撰寫祝賀以色列建國七週年的講稿中途逝世。他生前堅拒以人工方法勉強延長生命,他說:「當我想要離去的時候請讓我離去,一味地延長生命是毫無意義的。我已經完成了我該做的。現在是該離去的時候了,我要優雅地離去。」//

  • 馬克士威方程式推導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5-21 16:17:51
    有 38 人按讚


    你錯過的最佳建言

    矽谷青年導師Paul Graham(PG),有篇寫給高中生看的文章,深度很夠。我多希望我在唸高中、大學時,有機會看到這文章,特別在此摘譯和青年朋友分享一下。

    xxxxxx

    如果能重回高中那個年紀,你會想改變什麼? 你會希望當年有人告訴你什麼?

    事業有成的人,喜歡告訴別人,「不要放棄夢想」。但這是不好的建言,因為這話暗示你要被某個既定的計劃綁著,很少人可以清楚知道長大要做什麼,更何況,世界變化快速,而且越來越快,一成不變的計劃,並不理想。

    他們真正的意思可能是,「不要灰心」,不要認為自己一定做不來別人可以達成的事。人不要低估自己的潛力,眾多勵志的人生故事,多少都是事後諸葛,你把青少年時期的莎士比亞,或是愛因斯坦放在你的學校,他們大概也和你的同學沒有兩樣。但這是很不舒服的想法,因為如果他們和我們沒有兩樣,那是要多努力才達致他們的境界? 我們常把天才想成這種超人,因為這樣我們就有理由懶惰,他們就是有這樣特別的地方,所以才成為莎士比亞、愛因斯坦。

    並不是說,這世界沒有天才。但如果你有兩個理論解釋他們的成功,其中一個讓你有理由怠惰,那通常另外一個理論才是對的。

    雖然我們不要低估自己的潛力,但你也不能覺得只有四呎高的人,只要努力,一樣可以打NBA。因此,「不要放棄夢想」的建言,變成「別人做得到,你也做得到」,但真實世界應該是「和你一樣能力的人做得到的事,你也做得到,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就這樣,我們把一句漂亮無比、簡潔有力的人生建言,變成一長串的廢話。

    然而這樣的建言,還是沒告訴你該怎麼做。「和你一樣的能力」是什麼? 你的能力到底是什麼?

    上風處

    很多人建議,你應該想像二十年後,你想要達成什麼成就,再回頭推算你現在需要有什麼。但大部份成功人士,並不是走這樣的路線,相反地,你不應該把自己的未來鎖定,你應該往前看,看現在你做的決定,那一個可以在未來給你更多的選擇。只要你不泿費時間,做什麼不重要。你要做有興趣的事,並且增加你未來可以有的選擇,有了選擇,以後再來好好選。比如說,你上大學,你不知道是想唸數學,還是唸經濟。但你知道,數學可以給你更多的選擇。唸了數學,你可以做很多事,包括唸經濟學研究所,但一旦你唸了經濟,你就不可能唸數學研究所。

    滑翔翼是很好的人生比喻。因為沒有引擎,所以滑翔翼不能頂風而飛,如果你在好的降落點的下風處,那你就糟糕了,你會找不到地方降落。所以飛滑翔翼的原則是,保持在上風處。所以,我認為,「不要放棄夢想」的建言,應該換成「保持在上風處(Stay Upwind)」。

    但你怎麼知道呢? 就算數學是在經濟的上風處,高中生的你,怎麼可能知道?

    你不知道,所以才需要你去尋找。看看聰明的人在那裡,想想困難的問題是什麼。和聰明的人在一起有幫助,但有時候,很多人不是真的聰明。這世界太多裝聰明的人了,尤其在大學裡,很多莫名其妙的學門,裝模作樣,讓人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要避免被這些假裝聰明的人困惑,最好的方法,就是「解決困難的問題」。

    「寫小說」很困難,「讀小說」卻很容易。困難代表擔心,如果你不擔心你的作品會很糟,或是你不擔心你會看不懂你讀的書,那就是不夠困難。有點懸疑總是好的。

    所以我要你擔心? 聽起來很糟,但其實還好。克服擔心,是多麼愉快的感覺。拿金牌的人,臉上的笑容多愉快,因為他們放心了,所以快樂。當然這不是快樂的唯一方法,只是說,有些擔心,也不錯。

    野心

    所以在現實的操作上,「保持在上風處」變成「解決困難的問題」。你今天就可以開始。我多希望高中的時候就了解這點。

    很多人都想把事情做好,這精神,在現實世界是很強大的力量,但高中生很少運用這力量,因為你們在做一個「假」的事。我高中時,讓我自己相信我的工作是當個高中生,所以我只做好高中生而已。但你要想想「大人」和「高中生」真正的差別,其實不大,最大的差別在於「大人」為自己負責,尤其是智力上的責任。

    如果我再回到高中,我會把它當成在「上班」。上班,不是說在學校混混就好,而是像個音樂家,為求生計而去餐廳當服務生的那種「上班」。當我沒在「上班」的時候,我就會做我真正的工作。我問人說,他們對高中的那一點最後悔,幾無例外,他們都說,「浪費了太多時間」。很多人說,浪費時間也沒辦法,因為高中生什麼都不能做。但事情不是這樣的,證據就是,在學校,你很無聊。你八歲時,絕對不會無聊,你只要一直玩玩玩就好。但到了初中、高中,小孩子般的玩,變得無聊了,你其實準備好,可以幹些事了。

    不是說和朋友混不好,而是說混,就像吃巧克力一樣,偶爾吃很好吃,但吃多了就會腻。這也就是很多人對高中的感覺,「腻了」。

    你也許會說,「我們不只是把功課做好而已,還有很多課外活動」沒錯,為了升大學,很多人都要做一些不情願,也不困難的事。這是這個腐敗的升學體制的問題,為了讓大學招生辦公室的人滿意,你得做這些事。外面還有很多補習班、代辦在幫高中生。現在你也許覺得,你的工作是成為一個有望唸到好大學的高中生,但你就把你的人生都圍繞在這個無腦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還有一整個產業在鑽漏洞,難怪你會變成酸民,言詞充滿了嘲諷。

    但你不管做什麼,都不要反抗這制度。你在足球比賽被人犯規了,你就不爽而離場,那就是反抗,但這不是正確的態度。犯規一定會有,但你最重要的任務,是不要受影響,而且這些犯規,可能都不是蓄意的。反抗和服從一樣笨,你都讓別人來定義你。我認為最好的方案,是走不相干的道路。不讓人來告訴你做什麼,也不要只是為反對而反對。把上學當成上班。如果把上學當上班的話,你想想看,超棒的。三點就下班走人,你甚至還可以在「公司」做自己的事。

    好奇心

    但上班以外的正事該是什麼? 除非你是莫札特,不然你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該確定你的「正事」。大事是什麼? 有想像力的人都在哪裡? 最重要的,你的興趣是什麼? 「能力」這字眼不好,因為隱含有與生俱有的意味。最好的能力是「對某些問題,有耗費精神的興趣」,這些興趣,都是培養出來,不是天生的。

    許多人講「熱情」,但熱情這字眼也不好,比較正確的是「好奇心」。我說的好奇心,和孩童那種隨口問的「為什麼」不一樣,孩童的好奇心枯竭得很快,有野心的大人的好奇心,狹窄而深遂。好奇心可以把工作變成遊戲。愛因斯坦不是要為了考試而研究相對論,他在解謎。所以他發明相對論的過程,比那些學相對論的學子的學習過程,更不像在工作。

    學校常給人一個錯覺,要學習得好,需要很高的學習紀律。因為大部門的學問,都教得很枯燥,你沒有下苦功,唸不下去。所以我在大學時讀到,維根斯坦說他一點紀律都沒有,連抵抗一杯咖啡的誘惑都不行,我嚇了一大跳。但現在,我知道很多了不起的人,也都沒有學習紀律,經常拖拖拉拉,而且根本不可能叫他們做他們沒興趣的事。

    我不是說你不該有紀律。你要有的紀律,大概差不多就像做運動那樣的程度就夠了。我常常不想出門跑步,但一旦我去跑了,我就很享受。隔一段時間沒跑,我就會覺得像生了病一樣。了不起的人,對工作就是這樣的態度。他們知道如果沒幹活,他們會不舒服,他們有剛好足夠的紀律,讓他們開始幹活,而一旦開始了,興趣來了,他們就不需要強迫,不需要紀律,就可以一直做下去。你覺得莎士比亞寫他的文學作品的時候,是苦不堪言的嗎? 當然不是,他樂在其中! 所以他才這麼偉大。

    如果你想把事做好,你需要的,是對一個好問題有強力的好奇心。愛因斯坦生涯關鍵的時刻,是他看著馬克士威的電磁學方程式說,「到底在說什麼呢?」

    也許得花上很多年才能鎖定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因為就是要花這麼多年,才會了解一個學科到底在幹什麼。再舉一個例子,很多人以為他們討厭數學,但你在學校那些叫做「數學」的無聊東西,並不像真的數學家做的事。偉大的數學家哈代說他也不喜歡高中的數學,他繼續唸的原因是,他比別的學生好些。要一直到很晚以後,他才覺得數學有趣,要直到他開始問問題,而不是答問題後,他才覺得數學有趣。

    所以你要想辦法,問個問題,讓世界變有趣。做大事的人,和世上每個人都一樣地看這世界,但他們總能看到一些別人沒注意到的細節、令人困惑的謎。 也不是在智識上的問題而已,亨利・福特的問題是,為什麼車子一定得是奢侈品,如果你把他們當成大宗商品呢? 足球明星碧根飽華的問題則是,為什麼每個足球員都要在固定位置呢? 為什麼後場防守的,不能進攻得分呢?

    此時此刻

    但如果要經年累月才能具體化你的問題,十六歲的你,現在可以做什麼? 你要朝找到這問題的方向前進,但這個偉大的問題,需要時間形成。你不能硬逼,你要花很多時間在你有興趣的事情上,保持開放的心態。愛因斯坦、福特、碧根飽華對他們的工作,都像鋼琴家熟悉鍵盤一樣,如果有什麼東西不對勁,他們馬上就會發現。

    但怎麼花時間? 花在什麼上面? 找一個看起來有趣的project: 學、練東西、做東西,或是回答一個問題。選一個不用花上一個月的project,把它變成你可以完成的東西。有點難,但不會太難的project,尤其是一開始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難度。如果有兩個project 可以選,選有趣的那一個。如果搞砸了,再來一個。一直重覆下去,久而久之,一個project就會自動領你走到下一個。

    如果是為了學校做這個project,會限制你,甚至讓你覺得在上班,那就不要為學校而做。可以找朋友一起做,但不要太多,更不要找那種雪花類的朋友。朋友可以給你精神支持,但一點神秘感,也有好處。保持秘密的話,你就可以玩風險更大的,因為失敗了,也沒人知道。

    別擔心這project是不是在你預想的目標路徑上,路線可以改,讓project來帶你。最重要的是,你要覺得興奮,因為做,才是學習的正道。

    別擔心動機不純。想比別人好的欲望是絕佳的動力,哈代說他開始唸數學就是出於這理由。這沒什麼奇怪的,只是他坦白地說出來而已。另外一個讓人去做、去學事物的動機,是越被禁止的東西,讓人越想碰。想做些勇敢的事,也是類似的欲望。因為十六歲不該寫小說,所以如果你試了,不管結果怎麼,帳算起來都是正的。如果失敗的很慘,你也不過是符合預期而已。

    不要學壞榜樣,尤其是這些壞榜樣,讓你有理由偷懶。我以前學人家寫「存在主義」的小文,沒有情節,但看起來很深的無聊東西。我只是經驗不夠,不知道我模仿的對象,其實很糟。很多有名的人都是這樣。我根本就不該浪費時間讓自己看起來酷,而應該只做我喜歡的事才對。

    任何project的一大要素是找到對的書,而光找書這事,可能就是一個project,因為大部份的書都很糟,教科書幾乎都沒例外的糟。你要花工夫找好書。

    最重要的是,你要開始做,不要等人家教,自己開始做,開始學。你的人生不用受申請大學的過程控制,你的好奇心可以決定你的人生。所有心懷大志的大人,都是這樣的心態,你不用等到大人了才開始。沒有人說,要到一定年紀,或是從什麼地方畢業了,你才算大人。你自己決定為自己負責的時候,就是你變大人的時候,什麼時候都可以。

    你可能覺得,這些話都是在騙你,「我還未成年,我沒有錢,我要住在家裡,整天都還有人告訴我該做什麼」,怎麼可能做project? 但大人做的事,受的限制更多,他們還是要把事情做完。如果你覺得當小孩限制很多,想想看養小孩的限制有多少!

    大人和高中生唯一真正不同的地方在於,大人「知道」該把事情完成,這個知道的時點,對大部份的人來說,大概是23歲左右。我先讓你知道了這個秘密,所以,幹活去吧。也許你們會是第一個不覺得高中是浪費時間的世代。

    PG的原文在下方留言區。

  • 馬克士威方程式推導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3-10 19:00:11

    今年最值得看的10部電影有哪些? 一定有很多人回答《黑寡婦》、《神力女超人1984》、《永恆族》、《玩命關頭9》之類的,但是你知道還有超級多其他電影值得看嗎? 快來看看有哪些吧!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Q-fBheHysYWz9ObSEzMdA/join
    =====================================



    啊,一二月又這樣過去了,你知道一二月過了之後對於電影界代表什麼嗎?
    代表爛片的季節過去了(雖然以現在的好萊塢來說一年四季都有大爛片就是了。
    讓我來告訴你今年最值得期待的電影有哪些,其中有好幾部你甚至可能還沒有聽過,
    話不多說,讓我們開始吧!
    首先是四月上映的福斯探照燈-抱歉-米老鼠探照燈-
    探照燈影業出品的恐怖片《Antlers》,雖然說宣傳中沒有確認是根據什麼故事改編,
    但看來似乎是衍生自加拿大原住民的恐怖生物溫迪哥食人魔。
    由傳奇導演吉勒摩豆豆龍監製,《黑勢力》的導演史考特庫柏執導,
    你知道《黑勢力》之中強尼戴普的扮相其實是他跟安柏赫德生活多年後的實際樣貌嗎?

    我就說四個字:
    《新變種人》
    懼怕它,逃離他,命運終將降臨。
    你還記得兩年多前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的預告嗎?
    在那之後被延期了幾次?三次?四次?
    (help me recollect)
    這部命運多舛的電影在迪士尼收購福斯之後更是近乎胎死腹中,
    一會傳聞要變成直接在Disney+上推出,一會又說要直接取消。
    現在,終於確定會在四月上映導演當初拍攝的版本,
    由《生命中的美好缺憾》導演喬許布恩執導,這部電影也許會是第一部真正的超級英雄恐怖片,
    其實新變種人在漫畫中本來就有一段叫Demon Bear的故事線是這種風格,
    雖然很多人都看衰這部電影,希望他拍爛,或者覺得拖了這麼久爛不爛都沒差了。
    但是我個人還是對於這部電影怎麼將漫畫拍成恐怖片非常感興趣。
    況且它還有我的女神安雅泰勒喬伊。
    不過,最近幾個預告還是讓我有點擔心這部片在後半段會變成老梗的超級英雄電影。

    下一部電影是Swallow,我不確定台灣會不會上映,八成是不會,
    有少數人可能知道我前幾年第二名的電影是法國的《肉獄》,越讓我不舒服的電影我愈欣賞,
    而這部電影看來似乎正是如此,講述一名家庭主婦有著異食僻,開始把愈來愈奇怪的物品吞下肚。
    在美國已經看過的媒體將之稱為融合了大衛柯能堡的身體恐怖以及大衛芬奇的張力。
    其中似乎也是在探討這些家庭主婦對於自我身份的迷失以及茫然。
    運氣好的話,金馬奇幻影展可能會上映。
    金馬影展聽到了嗎?我現在在對著你眨眼,你看不到,但是我真的很用力在對著你眨眼

    我知道,我知道,連續講的三部都是恐怖片,不認識我的人大概會覺得我是個只看恐怖片的變態,
    所以下一部是個歡樂的動畫片狗狗史酷比!
    並不是
    下一部電影是一部...
    驚悚片。
    我從好幾年前李奧納多得獎時就說另外一個萬年摃龜苦主也早該得了,也就是艾美雅當斯。
    有可能讓她有機會的電影,也就是《窗裡的女人》
    導演是《贖罪》《最黑暗的時刻》的喬萊特,
    講述一名社交恐懼足不出戶的女人在窗裡目睹了一樁慘案,但是卻沒有任何人相信他。
    卡司還包含蓋瑞歐德曼、茱莉安摩爾、安東尼麥基、布萊恩泰瑞亨利、以及珍妮佛傑森李
    只希望它能夠比另一部某樣東西裡面的女人看到某個事件好看了。
    你以為這部電影卡司已經夠強了嗎?別擔心,等等會有強到讓你高潮的

    你知道A24出品的電影不一定好看,但是在大部分時候都耐人玩味,
    下一部電影《綠騎士》就是如此,改編自亞瑟王傳說,
    講述一個神秘的綠衣騎士挑戰圓桌武士來砍他一劍,條件就是要讓他砍回去。
    而高文騎士-這部電影的主角-接受挑戰把綠騎士的頭砍下來之後,
    他竟然就這樣自己裝了回去。
    這部電影就是在講述高文遵守約定去尋找綠騎士的故事。
    或者也有可能不是,我其實對於這部電影了解不多。
    但是你知道的,A24電影總是令人膽寒徹骨、改變類型、翻轉老梗、沒有突發驚嚇、倒吃甘蔗、震懾人心、以角色為主軸、氣氛詭譎、改變人生
    所以一定很好看
    我猜完全沒有人看得懂我剛剛在衝沙小

    下一部是Mank,大衛芬奇在拍影集拍了好幾年之後終於願意回歸本業拍電影,
    如果你不知道大衛芬奇,容我介紹一下-社群網戰、火線追緝令、控制、美國版龍紋身的女孩、以及紙牌屋的導演,
    聽到這裡你大概可以猜得到他的專長是心理變態以及反社會人士
    (對,馬克祖克柏,我是在說你)
    但是這部電影似乎跟上述的題材較為不同:
    講述編劇赫曼J曼克維茲與傳奇導演奧森威爾斯爭奪《大國民》的編劇功勞的故事,
    這聽起來可能頗無趣,但是對於電影愛好者來說這可是非常引人入勝,
    因為《大國民》就是公認史上影響最深遠的電影,
    而奧森威爾斯也是一個充滿不少爭議的人物,
    而大衛芬奇在《社群網戰》之後如何運用它最擅長的張力營造在傳記片上更是令人好奇。


    保羅布里格斯可說是一手將迪士尼動畫帶回黃金年代的最大功臣,
    這位《大英雄天團》、《動物方程式》、《冰雪奇緣》的導演再次回歸,
    今年的電影叫做Raya and the last dragon,
    設定在一個神祕的王國,一個名為Raya的戰士嘗試尋找世界上的最後一隻龍。
    也是一樣對於這部電影不知道太多,除了Akwafina是主角的配音以外。
    而這也會是這清單裡唯一部動畫片,因為老實說,兩部皮克斯的動畫都不是讓我感到特別興奮。
    而《蜘蛛人:新宇宙》團隊的新動畫起初看來雖然有趣,但是機器人一出來就...

    雷利史考特已經好幾年沒有拍出真正令人驚豔的作品了(除非你問的是誰不重要)
    今年再度回歸中古世紀設定,
    更找來了自從《心靈捕手》之後就沒有再合作寫劇本的麥特戴蒙以及班艾佛列克擔綱編劇以及主演。
    故事講述兩名原本是好麻吉的騎士,但是其中一人指控另一個人在他出外爭戰期間強暴他妻子,
    於是國王命令兩人決鬥致死。
    最近可說是燙手山芋的亞當崔佛也有參與演出,
    只希望雷利史考特可以回到當年的實力了。

    在這些年來,「溫子仁監製」已經自動成為爛片的代名詞了,
    但是這回溫子仁終於要回歸本行自己來拍恐怖片。
    Malignant這部電影號稱會是一部「老派的恐怖片」,
    有趣的是溫子仁在2011年也編過一本漫畫叫做Malignant Man,
    但是他一再澄清這部電影跟那本漫畫無關。
    究竟溫子仁到底能不能再創《厲陰宅》的高峰呢?我們只能等著看了。

    下一部則是魏斯安德森的新電影《法蘭西快報》,
    我個人並不是他上一部電影《犬之島》的粉絲,但是我仍然非常好奇他每一部電影究竟會怎麼拍,
    當然,這次又帶回了他招牌的置中構圖以及鮮豔的色彩,有趣的是從預告也可以看出有些部分是黑白的。
    啟發自他從小對於紐約客雜誌的熱愛,這部電影被稱為是「獻給新聞媒體的情書」,
    其中分為三段故事,分別聚焦於試圖在法國建立報社的記者、
    以及另外兩段以魏斯安德森讀到的新聞啟發的故事:一名藝術品商人以及學生示威的故事。
    聚集的卡司也是如同他前幾部電影一樣強大,在此就不贅述,
    同時還有文藝片王子提摩西夏拉梅。
    就讓我們期待「魏置中」這次的表現如何了。

    自從《逃出絕命鎮》之後,似乎很難有人能達到那部政治恐怖片的高峰,
    但是這部Antebellum好像有那麼一點機會,由賈奈‧蒙內主演,
    故事講述一名女作家被困在一個如噩夢般的情境之中。
    而既然antebellum是「內戰前」的意思,很有可能就是講述他被困在黑人仍被奴役的時期,
    看來真的很有可能是另一部藉由恐怖片來探討種族問題的電影。

    艾德格懷特可說是我最愛的導演之一,這次他要挑戰的是心理恐怖片:
    這是這個清單裡的第幾部恐怖片了?第七部?
    Last Night in Soho這部電影講述主角經過某種時空旅行來到他想像中的60年代倫敦,
    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
    艾德格懷特大多數的電影都有喜劇成分,而這次的恐怖片無疑是一個非常不同的挑戰。
    不過因為他本來就是個視覺系的導演,喜歡用畫面說故事,以及他電影中無法忽略的節奏感。
    而恐怖片最重要的就是用畫面來營造恐懼,就看他這次怎麼發揮了。
    (而且這部又有我的女神安雅)

    每個人心目中最愛的007可能都不一樣,但是對我來說,答案就是丹尼爾克雷格。
    《生死交戰》將會是他的最後一部007電影,
    在拍完上一部之後他說過「我寧願尿出玻璃碎屑也不願拍下一部007」,
    這部讓他回歸顯然是有非常好的原因,對我來說這個原因就是導演凱瑞福永。
    作為影集《無間警探》以及《狂想》的主創,他無疑是007史上最有風格的導演。
    加上電影中出現的女性00號幹員,這部電影無疑會非常突出
    但是從預告中也能看出某些成分也回歸了老派007電影較為...奇特的設定。
    究竟我們會怎麼跟這一代詹姆士龐德說再見呢?
    答案即將在四月...
    因為[redacted ],在11月揭曉。

    終於進入了前三名,第三名的電影是《紐約高地》
    沒有錯,我超愛音樂劇,更是超級沉迷林‧曼努爾‧米蘭達的《漢密爾頓》,
    兩年前去紐約的時候還有看現場演出。
    這部電影是根據他的另一部同名音樂劇改編,講述一個以拉丁裔為主的社區的故事。
    說真的,裡面的音樂真的很好聽,你去看一下預告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而且在《貓》之後,我需要有電影療癒我對音樂劇的陰影。

    來到第二名,到現在一定很多人在想怎麼沒有「那部」電影?
    沒有錯,今年第二值得期待的電影就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天能》,
    這次他又來玩弄時間了,正著玩,倒著玩,坐著玩,還是八仙好玩。
    似乎是講述一個能夠操控時間的組織?沒有人知道,諾蘭的電影總是這麼神秘。
    之前我在看《猛禽小隊》的試片的時候有看到這部電影的五分鐘完整片段,
    是特種部隊到一個音樂會裡拯救人質...大概吧
    在看了五分鐘之後,我還是不知道這部電影在幹嘛,只知道我高潮了好幾次。
    不過這次的配樂不是漢斯季默就是了,他跑去幫007配樂了,
    換來的是《曼達洛人》和《黑豹》的配樂家路德維克約蘭松,
    (對我來說勝過漢斯季默)

    最後,來到了第一名,
    我最期待的電影,當然就是花木蘭。


    真正的第一名史上卡司最強的電影,集合了漫威、DC、星際大戰、不可能的任務系列的眾多演員,
    加上近年來最強的科幻電影導演,改編公認史上最難改編成電影的小說之一。
    這部電影是...
    另一部影片的話題了,因為那部電影實在有太多可以講了。
    想要知道到底是哪一部電影並且看到更多影片的話請別忘了訂閱並且按下小鈴鐺,
    我是超粒方,我們下部影片見!

    Antlers
    New Mutants
    No Time to Die
    Swallow
    Antebellum
    The Woman in the Window
    The Green Knight
    In the Heights
    Tenet
    The French Dispatch
    Malignant
    Last Night in Soho
    Mank
    Raya and the Last Dragon
    The Last Duel


     還可以在哪裡找到我:
    FB: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twitter: https://twitter.com/TessereQ
    twitch實況台:http://www.twitch.tv/chantienchiu

    =====================================



    超粒方 超立方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