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馬來西亞辦事處護照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馬來西亞辦事處護照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馬來西亞辦事處護照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馬來西亞辦事處護照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2萬的網紅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女性公民海外生子獲公民權是「國安問題」?馬來西亞宣布性別不平等的國籍傳承權違憲】 如果小孩在臺灣出生,而他的父親是大馬公民的話,那這孩子就會享有成為大馬公民的權利,只要向辦事處申請登記,並在小孩獲得海外出生公民身分的10個月內,照回國申辦正式護照即可。 但是,對大馬新住民的姐妹們而言,事情卻並...

  • 馬來西亞辦事處護照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4 16:27:36
    有 92 人按讚

    【女性公民海外生子獲公民權是「國安問題」?馬來西亞宣布性別不平等的國籍傳承權違憲】

    如果小孩在臺灣出生,而他的父親是大馬公民的話,那這孩子就會享有成為大馬公民的權利,只要向辦事處申請登記,並在小孩獲得海外出生公民身分的10個月內,照回國申辦正式護照即可。

    但是,對大馬新住民的姐妹們而言,事情卻並非如此。對於國籍傳承權不平等,時任內政部副部長更稱,讓女性公民海外生子獲公民權是「國安問題」……

    #馬來西亞 #東南亞 #懷孕 #國籍傳承權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東南亞

  • 馬來西亞辦事處護照 在 小盛的流浪旅程 - Damn Daniel Journe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08 23:03:11
    有 71 人按讚

    🇫🇯那些年‧我所斗內的日子 斐濟篇 之 照片彷若通緝犯的護照🇫🇯

      之前聊到在斐濟斗內的故事,斗內的物品包括了護照,幸運的是在斐濟有台灣駐斐濟的經貿辦事處,辦事處亦如同大使館般可以提供更換護照的服務,只是如果要申請晶片護照則須從台灣寄來,大約兩個禮拜,另一個選擇則是申辦臨時護照,一開始辦事處的人員說臨時護照的效期是1年,只是拿到手之後才知道原來臨時護照有3年的效期。但我當時申請臨時護照的時候明明交的照片是彩色照片,結果大使館製作的臨時護照變成是黑白照,而且這張照片是臨時在斐濟拍大頭照,品質已經不是很好了,又做成黑白照,感覺上就好像是通緝犯般.....
      因為臨時護照效期是3年,因此回台灣的我也懶得再換護照,所以就跟他共存了一段時間,只是每次出入國境之時,海關的人總是檢查我的護照檢查非常之久,因為感覺上就像是個偽造的護照,所以我每次都跟海關碎嘴說你們斐濟做的護照品質就是這樣,即使是用這種鳥護照,最後也都可以順利的出入境。
      即使是我的最短命的護照,但它還是陪著我踏遍斐濟、薩摩亞、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路過中國、香港、泰國、寮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韓國、緬甸等國度。

    #小盛心酸斗內史 #環遊世界第8國 #超像通緝犯照片的護照

  • 馬來西亞辦事處護照 在 護台胖犬 劉仕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12 18:23:24
    有 591 人按讚

    有關美國政府在2020年逮捕馬來西亞華裔及新加坡華裔人士,理由為涉及為中國進行情報活動一事,外界試圖理解的切入點為:為何這些已經拿到美國綠卡或甚至美國護照的東南亞裔科學家或白領階級,仍在「國家效忠」上出現模糊不清或類似「準叛國」(treason)之行為。
     
    要回答這個問題,也許一個較適當的出發點是:僑團或僑胞的定義。
     
    首先必須先理解:「僑胞」這個概念並不存在於國外或大多數的國家,它是一個高度華人性的文化概念,且模糊不清,與現代西方社會主權國家(sovereign state)下的「國民」(national)或「公民」(citizen)並不相同。
     
    「僑務委員會」的英文名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早年的英文名稱為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uncil,直譯的話,意思應為「海外中國人/華人事務委員會」但隨著台灣本土化潮流的發展,2006年扁政府將英文名稱改爲Overseas Community Affairs Council,直譯應為「海外社區事務委員會」。可是,「海外社區」等於「僑胞」或「僑團」嗎?中英文之間的落差凸顯了僑胞一詞的定義不清。
     
    早期甚至有人把僑胞翻譯為overseas compatriots,意思是「海外同胞」,但compatriots理應為持中華民國護照的同國人,但實務上許多僑胞早以持他國護照或同時持中華民國及他國護照(例如美國的僑胞)。
     
    花了這麼多篇幅談僑胞的英文及定義,是因為這個僑胞的迷思,事實上同時存在於兩岸。中華民國的海外僑胞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外僑胞,其實都面臨著雙層困境:先是「國家認同」,再者是「國家忠誠」。因為不確定自已的identity,又怎麼知道該對哪一個國家展示loyalty。
     
    回想起我在駐洛杉磯辦事處擔任外交人員的日子,其實僑胞的身份困境存在於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洛杉磯號稱是二十萬的台灣僑胞聚集地,這些人稱為「新僑」。除此之外,還有「老僑」,數目更為龐大,甚至有八十萬人之譜。老僑多講廣東話,認同的國家是中華民國,但有些人心中的中華民國包含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僑多是年輕時期赴美求學深造,後來決定留在美國發展,這批人整體而言較多融入美國當地主流社會,所從事多為律師、會計師、教授或醫師等白領職業。無論是老僑或新僑,他們之中許多已經取得美國綠卡或美國護照。
     
    以一位台灣的外交人員來說,當我們與這些熱情的僑胞互動時,不免內心也有些許困惑。這些僑胞,或許創業有成,或許學有專精,但他們選擇了美國作為他們「流著奶與蜜應許之地」,他們又如何能夠在餐會上高聲「支持中華民國」呢?當他們唱著「中華民國頌」時,內心會不會想著「天佑美國」的旋律呢?
     
    在洛杉磯服務時,我們常管那些最早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為「馬華」,而那些來自越南、柬埔寨或寮國的老僑為「越柬寮僑團」,這些來自東南亞的僑團,相較於來自廣東、香港或台灣的僑胞而言,他們與中國及台灣的連結更為薄弱。對東南亞的僑胞來說,兩岸的國族論述及爭辯相較是遙遠的。他們在多年之前來到美國,努力工作落地生根,但內心同樣有個國族認同的心結:是那個東南亞的炎熱國度才是他們的根,抑或是美國?
     
    在洛杉磯期間感觸最深刻的是,部分僑團在兩岸之間遊走汲汲營營,拿取好處,如辦活動的補助申請等小利。我們最頭痛的是,如何在出席僑團活動及維護國家尊嚴之間求取平衡。在有些活動中,主辦單位同時邀請台灣及中國的駐外單位,那究竟是哪一邊代表坐主桌,而哪一邊代表先致詞呢?有時候主辦方不得已,只好弄出一個「雙主桌」的制度,讓兩岸的外交官分坐兩旁。
     
    回到本文一開始所說,這些參與所謂中共「千人計劃」的馬來西亞或新加坡華裔人士,他們的國家效忠對象是誰呢?究竟是原生母國?或是美國?理論上來說,一但取得美國護照,成為美國公民,自然應當對美國效忠。但「僑胞」的模糊概念,加上「千人計劃」的具體金錢利益,導致他們甘願為中國進行情報工作而又義正詞嚴,甚至情感上覺得理所當然。
     
    最後談談台灣自己。如果我們不去正視「僑胞」與「海外公民」在權利義務上的分野,總有一天,我們也會遇到類似的尷尬處境。
     

    #千人計劃
    #僑胞
     

    本篇感謝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邀稿: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8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