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香港60年代生活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香港60年代生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香港60年代生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香港60年代生活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屬於香港人》眾籌短短一星期﹐ 暫時眾籌數量有3825本,每日直線上升中。 有國外朋友會替當地朋友購入數量十本以上。 在連封面都沒有的情況下,非常感謝各位的信任。 我也決定了盡全力將書寫好,提早趕功完成。 而部分訂單,是最令我鼻酸酸的… 很多人訂書之後Inbox我說:「六月時我不在香港,我未確定...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 香港60年代生活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05 23:01:36
    有 2,032 人按讚

    《屬於香港人》眾籌短短一星期﹐
    暫時眾籌數量有3825本,每日直線上升中。
    有國外朋友會替當地朋友購入數量十本以上。
    在連封面都沒有的情況下,非常感謝各位的信任。
    我也決定了盡全力將書寫好,提早趕功完成。
    而部分訂單,是最令我鼻酸酸的…
     
    很多人訂書之後Inbox我說:「六月時我不在香港,我未確定地址。」
     
    我說:「沒關係,到時再Inbox我確認地址吧。」
     
    很多人已經準備移民離開香港,
    有的因為下一代的教育問題,有的純粹受不住打壓。
    他們希望把《屬於香港人》留給下一代,對於香港這個地方保存印象。
     
    他們害怕,即使十多年後回來,香港已變得面目全非。
     
    香港的移民潮,曾經在1997年前發生過一次。在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之後,很多人害怕回歸後,人民對於香港回歸之後感到悲觀和恐懼,加上97年主權移交逼近,很多香港人都選擇移民。
     
    當時我還是小學生,幾乎每個月都有同學移民。根據統計,那段時間移民的人佔人口的5%。
     
    你以為這樣就很誇張了嗎?其實歷史中還有一次,令香港足足少了一百萬人口,而且還是「被移民」的。
     
    這次,就跟大家說說這個故事吧。
    (警告:準備紙巾)
     
    【失散•重聚】
     
    當時,我在街上經過,遠處一個日本士兵發現了我,他揮手示意我過去。
     
    父親教過我,看到日本兵,一定要九十度鞠躬行禮,否則會被當成間諜或抗日東江縱隊成員。
     
    我一邊戰戰競競走過去,一邊向他鞠躬。
     
    走到他面前,由於語言不通,我只好指著米袋,示意我只是想去拿米。
     
    日本軍點頭,一手搭住我肩膀,用手示意叫我跟著他,儘管我不斷向他解釋,我只是去拿米,我不是間諜,但日本士兵也絲毫沒有反應。
     
    他將我帶到一輛軍用車上,他用力推我叫我上車。
    車上還有其他人,全都是香港人,他們沉默不語,眼神茫然,沒有人知道將會被帶到哪裏。
     
    我上車後,車坐滿了,士兵示意司機開車,我就這樣被他帶走。
     
    在戰爭發生的初期,母親就被日本軍人殺死了。
    只剩下我與父親相依為命。
     
    以前,香港人常被嘲笑是英國人的走狗。但日本軍佔領香港後,根本沒打算把香港當成殖民地一樣管治,他們只想榨盡香港的所有資源,利用香港的碼頭與機場作為輸送點,與敵國作戰。
     
    1943年,香港糧食極為短缺。日本遭到同盟國反擊,多方面截斷海路的資源輸入,連在香港的日本軍也沒有足夠的糧食。
     
    於是日軍政府實行糧食配給制度,每人每日,能分配到六兩四的白米,後期更減少至四兩六白米。
      
    父親在碼頭的搬運工,雖然工作也解決不了糧食問題。但日本推行「遺返華人政策」,沒工作或居所的香港居民,必須遣返回鄉下,令香港人從160萬,減少至60萬。
     
    父親出外工作後,我便負責去排隊拿米。
     
    對於日本而言,英、美兩國的人民還有作為談判籌碼的作用,香港人對他們來說毫無用處,甚至是負累。
     
    當時的香港人,想生存亦要靠運氣。
     
    既然沒法處理負累,便將負累送給敵人。在1944年12月,日本實施「強逼疏散」政策。
     
    曾聽父親說過,日本軍會從街上亂抓市民,說他們是失業遊民,由於語言不通沒法溝通,根本沒法解釋。
     
    而被抓走的市民,便會帶去碼頭,用船將他們運送回中國。
     
    父親在碼頭工作,亦有在貨運船出海運送貨物,曾見過載著香港市民的日本軍船。
     
    由於進入中國境內有機會遇到敵軍,日本船開出公海之後,便將所有人推下海,讓他們自生自滅。受盡飢餓折磨的人們根本沒有氣力求生,結果全部浸死。
     
    我左右張望,我乘坐的軍車不像是去海邊,而是沿著山路前進,更進入了一個有軍人駐守的地方。
     
    最後,軍車來到一片荒地,我認得這裏是佐敦京士柏附近。日本士兵命令我們下車,在場除了我們之外,周圍還有數百個市民。
     
    「挖吧。」其中一個懂得說廣東話的軍人,把一些工具分派給我們,叫我們在地上挖坑。
     
    可是…他們並沒有說,那個坑用來做什麼的…
     
    (待續)
    下集:
    父親尋兒子、京士柏萬人坑、人食人傳聞、人肉肉包…
     
    有興趣看嗎?給我一個Like & Share吧! 
    在香港被消失前,
    我想用故事將歷史留住。
     
    我想眾籌一本書《屬於香港人》
    也許你覺得歷史很悶,但我對寫故事有100%信心。
    香港人亦有義務瞭解香港歷史!
     
    全書會以二次世界大戰前為開端,
    日治三年零八個月,香港保衛戰。
    亦會有重光後的香港、偷渡潮、六七暴動、七、八十年代生活文化…
     
    《屬於香港人》六月出貨。
    為避免這本書「被消失」,唯一方法是「沒存在過」。
    所以只接受預售,有多少預訂,就印多少本。
    不會公開發售。
    預售網址:(可寄海外)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i/Xqe2DogAA

  • 香港60年代生活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03 21:19:06
    有 6,098 人按讚

    (上集詳細案發經過)http://bit.ly/3avgjPB
     
    想知道為何悲劇發生,就要從背景說起,秀茂坪邨是一個住著什麼人的地方呢?
     
    在五十年代的香港,正是戰後的復甦期,市民在和平的日子中,體會真正的「生活」。
     
    每一個地方,出生率就是市民對於該城市或國家的期盼。在戰亂當中,出生率當然相對較低。而在五十年代,正是香港人口爆發的時期。
     
    除了出生率上升,中國大陸發生內戰,使人民紛紛逃到由英國管治的香港。難民以每月十萬人的速度逃亡到香港,使人口從二戰後的60萬,在短短十年間就增至220萬。
     
    人口,是一個城市發展所需要的重要資源,不單能帶來人力勞動,還能推動市場發展。這群逃亡來香港的人口,大多住在山上臨時疊建的木屋區,人們稱為寮屋。
     
    儘管用木板與薄鐵板建成的寮屋在夏天時悶熱得像蒸爐一樣,亦不能抵禦寒冷,下雨也有漏水問題。
     
    剛經歷戰亂的人民,一心只想掙口飯吃,有個地方能睡覺就算很好了。
     
    然而,一直被忽視的居住問題終於也爆發了。1951年11月,九龍城東頭村發生大火,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大火,1954年的大坑東木屋區大火,每次火災都會造成數萬人無家可歸。
     
    政府為了解決問題,便在各區興建徙置大廈,也是最初期的公共房屋的雛型。
     
    而秀茂坪邨則算是舊式公屋,於1966年落成。居民大多是逃難潮來香港的市民,龍蛇混雜,背景不一。秀茂坪區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環境較好的寮屋,毫無感情。
     
    再加上,香港在1974年11月實施抵壘政策,讓從中國大陸偷渡來香港的人民,只要踏足香港市區,便可得到香港居民的身份。(所以稱為抵壘Touch Base)
     
    在1980年10月23日,由於偷渡問題愈來愈嚴重,單在1979年至1980年,廣東便約70萬人偷渡進入香港,所以政府決定取消抵壘政策。
     
    這班居民在秀茂坪邨落地生根,第二代在秀茂坪的居民就出生了。
     
    香港當時正值經濟起飛,香港是個只要願意努力就能掙錢的地方。他們為了改善生活,只能拚命工作,其他的事一概不理。
     
    時間推前到1990年,第二代的秀茂坪居民亦生下第三代,亦即涉案的青少年們。
     
    第二代居民除了要照顧小孩,還要照顧已經年紀老邁無力工作的父母,也就是第一代居民。為了生活而拚命工作,他們已無暇照顧子女的教育問題,事實上,連他們個人的感情問題也肢離破碎。
     
    燒屍案涉案的幾個青年,大多都是來自破碎家庭。由於缺乏照顧,左鄰右里或同鄉便會互相照顧。
     
    黃金寶(薄Log)的父親是三行工人,母親在酒樓當夜班清潔工人,對子女的管教方法,就只有打打罵罵,與限制他的出入。
     
    即使家教極嚴,薄Log升上中學後還是遇到童黨的問題,他說:「住在這個地方,就算不在街外流連,在校內一樣會被童黨欺負,就算被欺負也不敢還手,因為校內的同學都住同一區。」
     
    即使他在被扣留期間,對於親近童黨仍不感後悔,他說:「唯一的方法,就是成群結黨,才不會被欺負。」
     
    薄Log亦在這個時候認識了許智偉(蕃薯),蕃薯亦是從泰國來香港的家庭。
     
    蕃薯在年輕時已加入了黑社會,事實上,很多社團都會在這種地區招兵買馬,這群出生於困窮家庭,父母無暇照顧的「野孩子」,正是社團最好的新血。
     
    (蕃薯)加入黑社會,他的父母曾說:「起碼我認識他的老大「周龍」是誰,兒子跟隨他之後至少不會被欺負,所以就由他去吧。」
     
    而死者阿雞,本來也是童黨的一員,他亦是在一個破碎家庭長大。母親患上血癌,父親日夜都要工作維持生計,很多時阿雞還要獨力照顧他的弟弟。
      
    就在他臨死前的一晚,他仍致電在家中的父親,有點嫌麻煩,卻又不想父親擔心地說:「知道啦爸,我快回來了。」
     
    阿雞死前兩個月,因與吳明俊(黑仔)發生口角。陳德明(粒的)提議阿雞赤裸下身在地上爬行,黑仔則騎在他身上用膠拖鞋不斷鞭打,直至臀部皮開肉裂為止
     
    粒的在虐待阿雞時兇狠殘暴,被判終身監禁。他提出這個「騎牛牛」的懲罰方式,其實在小學時曾經遇過同樣的欺凌,好幾次被拖入廁所毆打及脫光衣服。直至他15歲,身上仍被打得滿身傷痕。
     
    於是,他將仇恨轉移到阿雞身上。
     
    破碎家庭與父母疏忽教育,真的有如此大的影響真嗎?
     
    曾有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哈羅」在1930年做了一個恆河猴的實驗,這種猴子94%的基因與人類相同。
     
    哈羅設計了兩隻假的母猴子,一隻用鐵絲製成,另一隻用厚厚海綿的布猴子,以模擬猴子的毛髮。
     
    兩隻假母猴都有溫暖裝置,以及模擬母乳的奶瓶給幼猴哺乳,由於質料不同,布母猴自然更能保存溫度。
     
    哈羅進行了幾個不同的實驗,先將兩組幼猴分開「鐵母猴組」與「布母猴組」餵養,五個月後發現幼猴長時間親近布母猴,鐵母猴只是餵食時會接近。
     
    然後,哈羅再將布母猴的奶瓶拿走,只有鐵母猴有奶瓶。結果幼猴只會在吃奶時接近鐵母猴,其餘時間都抱著布母猴不放。
     
    哈羅甚至將幼猴恐懼的東西放進籠內,幼猴馬上衝向布母猴,就算身處陌生環境,在布母猴存在的時間,幼猴才敢四處探索。只得鐵母猴時,幼猴變得非常焦躁不安,甚至存在攻擊性。

    實驗證明,簡單的溫暖對幼童來說,比起餵養更加重要。而破碎家庭的子女則是缺少父母的關愛與教育,出現暴躁的個性。
     
    當然,背景複雜、破碎家庭、曾被欺凌…以上種種原因,都不能正當化他們的行為。
     
    在社會這個大熔爐中,
    成年人只管拚命在爐火下添柴加炭,
    受害的永遠都是孩子。
     
    *後記:
    秀茂坪邨在1992年開始拆卸,案發大廈39座亦於2003年拆卸。這群第三代的居民亦各散東西,各自組成不同的家庭。
     
    在案發十年後的2007年,涉案女犯人劉佩儀服刑3年後出獄。任職啤酒女郎的她,因工作與感情問題,在秀茂坪順天邨的16樓跳樓自殺。
     
    有關偷渡潮、木屋區大火,還會重點再講。
    有興趣看嗎?給我一個Like & Share吧! 
    我有一個瘋狂的計劃。
    不知大家願不願意陪我一齊癲呢?
    在香港被消失前,
    我想用故事將歷史留住。
     
    我想眾籌一本書《屬於香港人》
    也許你覺得歷史很悶,但我對寫故事有100%信心。
    香港人亦有義務瞭解香港歷史!
     
    全書會以二次世界大戰前為開端,
    日治三年零八個月,香港保衛戰。
    亦會有重光後的香港、偷渡潮、六七暴動、七、八十年代生活文化…
     
    《屬於香港人》六月出貨。
    為避免這本書「被消失」,唯一方法是「沒存在過」。
    所以只接受預售,有多少預訂,就印多少本。
    不會公開發售。
    預售網址:(可寄海外)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i/Xqe2DogAA

  • 香港60年代生活 在 老師雞 何景榮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0-04 11:15:10
    有 3,975 人按讚

    這則專訪,引起民進黨的不愉快,
    當天我在現場,
    我想說說我的感受。

    過去,我也覺得柯P似乎跟民進黨的新潮流有恩怨,
    每次的較激發言,
    往往都是因為某些報章雜誌,
    提到新潮流方面對柯文哲的批評。

    那天,我聽到柯市長心理很在意的這句:
    陳菊曾說,『柯在踏進台北市府之前,跟台灣民主發展沒有任何關係』……..

    --
    我的父親,在我爺爺戰死於徐蚌會戰後,9歲來到台灣。
    屏東長大,台北求學,而後在台灣肥料公司找到了一份約聘雇員的工作,
    這一約聘,就是長達30年,
    也因為一直是約聘關係,
    他60歲離開台肥,就在國宅當管理員,直到75歲。

    他每天從台北搭公車到基隆上班。
    他偶爾會看鳳凰衛視,
    看著他9歲以前模糊的家鄉,
    他在去世前回過他曾經的家鄉-中國大陸一次。

    他聽不懂台語,
    但他去世時,來送他最後一程的王伯伯,
    是個滿口台語的阿北。

    他這輩子沒上過街頭,
    他這輩子只投過幾次票,
    他這輩子就是安分地當一個台灣的國民,
    在台灣肥料公司貢獻他的化工技能,
    成為台灣的小螺絲釘,
    是他人生的驕傲。

    我的媽媽來自印尼。
    來台灣之前,
    他只知道台灣有很多香港電影,
    他只聽說台灣很乾淨。
    她根本不知道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
    這些跟著她在台灣生活時的總統是誰?

    她在台灣當過電子廠女工、賣過餛飩水餃,
    她只知道這塊土地上努力,就可以活下來。

    她沒上過街頭。
    她拿到身分證後只投票給過李新,
    因為當初我在那裏打工發面紙,
    她覺得要謝謝發薪水給我的老闆。

    她們在台灣政治上變動最劇烈的年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
    她們沒有抗議過。
    他們跟著這個時代一起改變自己;
    他們盡心盡力地,為自己的家庭、乃至台灣這個大家庭付出。

    的確,因為很多先人的努力、犧牲,
    才爭取到今日台灣的言論自由,我們從不抹滅。
    但這些在自己崗位上,
    每天讓這個國家持續向前走的每一個人,
    都對台灣走向民主,犧牲過、貢獻過。

    批判沒上過街頭就沒有貢獻,是否也太狹隘?
    假設人人都在國內拼政治,
    又有誰像郭台銘董事長那樣,帶著台灣產業,走向世界?
    又有誰像柯文哲醫生那樣,維護台灣醫療水準與國民健康?
    如果我們每天上班、下班累得像狗,也對台灣的民主發展,沒有關聯。
    到底什麼叫做民主,又有什麼人可以定義民主?

    我以我父母親,
    為這個民主與人權的台灣,貢獻過的一點小、小、小心力,
    感 到 驕 傲。

    未來,讓我們和解共生,治理好這個國家,將世界帶進台灣。

    台灣,繼續向前!

    #離開口水讓我們回到橋樑檢測
    #離開口水讓我們回到肥貓標案
    #離開口水讓我們回到民生經濟
    #離開口水讓我們回到勞工權益

  • 香港60年代生活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10-01 13:19:08

  • 香港60年代生活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10-01 13:10:45

  • 香港60年代生活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10-01 13:09:5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