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香港青年文學獎得獎作品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香港青年文學獎得獎作品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香港青年文學獎得獎作品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香港青年文學獎得獎作品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李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旅日作家獲芥川獎 7月14日,日本文學最高榮譽的芥川龍之芥文學獎宣布:最新得獎者有兩人,一是日本仙台市出身、41歲的石澤麻依;另一位是台灣旅日作家、32歲的李琴峰,她以小說《彼岸花盛開之島》獲獎。李琴峰在台灣讀完大學才去日本留學,母語是中文,她以非母語的日文寫文學作品,而取得這個最高文學獎,實在...

  • 香港青年文學獎得獎作品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6 22:52:38
    有 482 人按讚

    台灣旅日作家獲芥川獎
    7月14日,日本文學最高榮譽的芥川龍之芥文學獎宣布:最新得獎者有兩人,一是日本仙台市出身、41歲的石澤麻依;另一位是台灣旅日作家、32歲的李琴峰,她以小說《彼岸花盛開之島》獲獎。李琴峰在台灣讀完大學才去日本留學,母語是中文,她以非母語的日文寫文學作品,而取得這個最高文學獎,實在很了不起。此外,她已有兩本日文小說由她自己譯寫成中文在台灣出版,分別是2017年獲日本群像新人文學獎的《獨舞》,和2019年入圍芥川獎的小說《倒數五秒月牙》。中文讀者直接讀她用中文書寫,比由他人翻譯會更好。

    日本的文學獎,與香港、台灣的不同。香港較為人知的只有青年文學獎,台灣的文學獎較多,每個獎都分小說、新詩、散文等組別,獲獎之後也不見得可以寫專欄,出書,當作家。日本的文學獎得獎作品的體裁只限小說,一些著名文學獎不是公開徵稿,而是只要寫作者在雜誌或書籍上發表新作品,便會自動列入評選名單,然後評判再從中挑選。通常選出的得獎作品只是一篇,最多兩篇。獲獎作者基本上已獲得雜誌或出版社取用他稿件的機會,可以說已經出道,當以寫作為生的作家了。

    日本各文學獎中,以創辦《文藝春秋》雜誌的日本小說家菊池寬在1935年設立的芥川龍之芥獎和直木三十五獎的歷史最悠久和公信力最佳。芥川獎是頒發給「典雅小說(雅文學)」新人作家的一個獎項,直木獎是頒發給通俗小說作家的獎項。

    日本許多名作家,都因獲芥川獎而成名,如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江健三郎。
    為什麼日語學得這麼好?
    李琴峰不是第一個用非母語的日文寫小說而獲芥川獎的作家,在2008年,出生於哈爾濱到日本留學並已經歸化日籍的楊逸,憑小說《浸著時光的早晨》獲當年的芥川獎,故事講述1980年代一個青年在中國20年轉型期中的經歷。但這本書沒有被翻譯成中文出版。楊逸也未見有其他著作繼續問世。

    用日文寫作的台灣人,之前還有作家東山彰良,以小說《流》獲直木賞,他原名王震緒,家族移居日本,自幼在日本長大,並改了日本名,及繼續發表作品。

    李琴峰至今未入籍日本。她1989年生於台灣,15歲開始自習日文,並創作中文小說。她大學時雙主修日文系與中文系, 2013年赴日就讀早稻田大學日語科碩士課程。畢業後做了三年上班族,現在是專業作家。

    為什麼會想學日語?她說:其實沒什麼契機。15歲的某天,不知為何突然有個念頭,「不然來學個日語吧」,從此開啟了日語學習之路。她說,剛開始只是某種沒來由的念頭,但學了以後,便為日文之美所迷惑,從此欲罷不能。

    日語之美在哪裡?她說,首先是文字,日文字夾雜漢字與假名,密度不均看來像是某種斑點花紋,這就有一種美感,彷彿是漢字的花瓣點綴在平假名的樹梢上,風一吹過,櫻瓣紛紛飄落。

    接著是音韻,日語的音節基本上是「子音+母音」的組合,極富節奏與韻律感,使人不由得想出聲朗誦。

    問李琴峰為何能把日語學得這麼好,她說,「因為我愛上日語了」。
    《彼岸花盛開之島》
    母語是中文,又愛上日語的李琴峰,在獲獎小說《彼岸花盛開之島》中,把中文、日文、台語,還有某些琉球語混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新的語言。她知道在宜蘭的原住民中,有一種和日語混合而成的語言,於是她就做個語言實驗,把3種語言混合使用,這是個新嘗試。

    有評審認為《彼岸花盛開之島》這小說的內容融入多種語言做安排,突顯日語是在變化的,因此得芥川獎對日本文學的意義很大。這可能是評審給李琴峰得獎的原因之一。

    「彼岸花盛開之島」描寫一名漂流到彼岸花盛開的島嶼海邊、失去記憶的少女宇實(umi)來到陌生的島嶼,接觸島上人們的生活文化,島民操的語言是相當獨特的「日本(nihon)語」,但另外有一種稱為「女語」的語言,只有上了年紀的女性才能學習,作為歷史傳承之用。

    這座島嶼只有女性才能傳承歷史,擔任所謂的島嶼領導人,領導人稱為noro,暫譯為「祝女」(祝福的祝),最高領導人是大noro,大祝女。故事寫到,大祝女下令宇實要與同齡的游娜(yona)一同成為祝女。和宇實、游娜同齡的男孩拓慈(tatsu),不得學習女語,但他偷偷地學習,女語學得比游娜還好。拓慈不懂為何男生不得學女語、無法當祝女。宇實與游娜承諾拓慈,倆人若當上祝女就改變男生不能當祝女的規則,並承諾也會教導拓慈歷史。

    為何島上男性無法當領導人、沒有權力?這是作者幻想的烏托邦,它要突破人類自農耕社會以來的男權社會。但烏托邦也不是完美的世界。這座島嶼有光明面,也有陰影的一面。
    彼岸花的雙重隱喻
    《彼岸花盛開之島》想寫的是對人類歷史的一種反思。

    作者李琴峰認為,幾千年來,透過男人的視野、男人的文字書寫的所謂歷史,其實都是經過男性視點解釋的東西,即使是性別較平等的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思維、邏輯、科學乃至政治體制、意識形態都是男人建構出來的。

    於是她思考,有沒有可能跳脫歷史脈絡,幻想出完全不同的一個世界,由女性的邏輯、由女性司掌的世界。

    烏托邦是西洋的概念,若以中國的概念來講,就是桃花源。因此她構思,有沒有可能在日本幻想出一個桃花源。她讀了琉球的神話,神話中有一個位於海洋彼端的神仙居住的樂園。她將這神話引用到小說中。

    烏托邦是人類幻想出來、不可能存在的。對某些人而言,烏托邦可能是理想,但對另外某些人而言,不見得是理想。

    書名《彼岸花盛開之島》,彼岸花是植物「石蒜」的別名,它可以作麻醉劑,也可以在加工後變成毒品,因此是雙重隱喻。同樣的道理,這座島嶼有光明面,也有其陰暗的一面,將男性排除在宗教、政治體制這一點就是陰暗面。

    她說:「歷史不可能完美、人類所建構出的社會制度也不可能完美,包括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都不斷地在尋求改善或變革的契機,這座島嶼也走在變革的路上,雖然現在不那麼完美。」

    這小說結局是光明的或灰暗的?她說,由讀者自由想像這座島嶼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李琴峰的小說都貫穿著「逃離」的主題。《彼岸花盛開之島》是幻想可以逃往的不太完美的理想之國。
    逃離與理想國
    李琴峰在2019年的一篇文章中說,在她十幾歲到二十前半段,「在台灣承受過許多不同種類的暴力,度過許多與世界孤絕的黑暗夜晚,忍受毫無道理被強加於身的生之形式,──當二十前半那尚未成熟的我為了逃離而來到日本,終於獲得那一點點自由的空氣時,天曉得我受到了多大的救贖。」但在日本,雖然「窺見過人類的溫暖光輝,也曾承受過令人憤怒甚而落淚的歧視」。

    李琴峰談到在日本租房子,儘管有永久居留權,儘管日語流利,但仍然多次被謝絕入住──就因為她仍是外國籍。管理房產的不動產公司規定,日本人的保證公司費用為房租的50%,而外國人則是100%。

    在她2017年獲獎的《獨舞》中,主角趙紀惠為了擺脫舊日傷痕,從台灣前來日本,卻仍無法從「自己」逃離,於是便決心從人生舞台逃離,嘗試死亡的跳躍。趙紀惠說:「出生並非出於自身意志,是遭人強加之事實。若人類註定無法對抗生之荒謬,那麼選擇從生命逃避的權利,總該是天賦的。」

    在2019年的小說《倒數五秒月牙》裡,在日本工作的台灣女子林妤梅,以及在台灣工作並結婚的日本女子淺羽實櫻,曾是研究所時期的好友,卻有著說不出來的同性情感。研究所畢業後兩人分隔汪洋,彼此的生活都發生了變化。五年之後,兩人終於在東京久別重逢,共度漫長而又短暫的一天。

    逃離與留下,都需要勇氣,因為都要面對不同的問題。於是,在《彼岸花盛開之島》,李琴峰就夢想有一個世界,能夠接受人的不同屬性,卻不為其定義,這樣人類才能回歸單純的存在,並獲得些許自由。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eid=185633&year=2021&list=1&lang=zh-CN

  • 香港青年文學獎得獎作品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24 21:00:00
    有 166 人按讚

    泥盆紀 ⠀◎林宇軒

    離開城堡後,學會觀察
    長高的牆是如何拉低天空
    我記得那些混濁的日子
    人群喧鬧,語言模糊
    超載的墨水開始掉落
    我們提起悲傷的繁史
    迎接雨傘的花季

    關起門窗,外頭的景色
    模糊如高舉的泥盆
    腳化為池雙眼成為金幣
    我知道故事的結局:
    舉手投足都是出生的城
    每瞥餘光都必須精準投入
    那些封起的雨和封不了的雨聲

    春天來的時候,我剛被洗淨晾乾
    灰色的世界裡沒有絕對
    我曾溺水如浮動的島
    島上的生物都被圈養
    時鐘是主人,定時餵食歷史
    這裡沒有悲傷沒有快樂
    更沒有形象

    我知道我們都將繼續。
    循環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在不會塌陷的天台反覆洗禮
    習慣所有的雨及所有黑暗
    牆外的風景趨近對鏡
    光與光進行遮掩的辯證
    直到我們成為一樣的人

    我記得我混濁的樣子
    身體是臨時搭建的模型
    數字胡亂拼裝如鷹架
    手中沒有地圖,迷宮裡
    只能沿著風撿拾腳印
    看人潮的海浪不斷翻頁翻頁
    動作如我翻找從前的灰塵
    忘了瞳孔裡有王國的遺跡
    古老建築的積水蒸發
    世界還是一片模糊
    我卻必須了解清楚

    離開城堡後,我重新認識天空
    重新學習陰晴交錯
    我記得在石牆內的每次祈禱──
    在這個年代,乾裂的泥盆
    我們曾是窗外的流星
    曾被自己的願望灼傷過


    -

    第43屆香港青年文學獎新詩初級組冠軍得獎作品

    -

    ◎ 作者簡介

    林宇軒。在小令眼中屬於寶可夢裡的「『恰雷姆』:據說會透過冥想讓體內的能量提升,並讓第六感變得更加敏銳。會和山野融為一體來消除自己的氣息。」

    -

    ◎ 小編小令賞析

    八:先從題目開始,題目的遐想與聯結就很有想像空間。
    蔓:還好吧?如果不去特意查詢「泥盆紀」的環境背景與歷史,單就「泥」與「盆」與「紀」這三個詞的匯聚,非得要古老或冶煉或蠻荒嗎?
    薛:怎麼覺得根本就反著在誇獎起來了啊?真是危險。
    八:題目危險嗎?範圍太大嗎?
    蔓:公正一點應該要往下看它如何說服吧,哪有從題目讀詩就開始腦補到爆。
    薛:第一個動作從「離開」出發,導致的改變有動詞:「學會、觀察」,接著往下的動態:「長高、拉低、記得、喧鬧、模糊、超載、掉落、提起、迎接」,非常忙碌,幾乎每一行都有一個行為去驅動前進的動能,都有事情在發生、在動作。
    八:這不是很普遍常見嗎?刻意挑出動詞又如何?
    蔓:這首讀起來好像可以一邊跳舞,很像在下動作指示。
    薛:等一下!顯然你們重點錯誤,這是在講述「不能說的無」、「不能說的可」、「不能說的各種疑」不是嗎?
    八:個人或讀者們想擁有更多輻射空間,或可能解讀的光譜不行嗎?
    蔓:那麼,來談這首拘謹整齊的空間規劃好了。第一段跟第二段都工整得像赴京趕考交卷的試題。最有意思的是:「腳化為池雙眼成為金幣//我知道故事的結局:……/每瞥餘光都必須精準投入/那些封起的雨和封不了的雨聲」。
    薛:真是溫柔。開槍就開槍為什麼是餘光?流彈又如何精準投入呢?
    八:這首的經營意識比較強烈,或許整體來討論會比較客觀一點,很難段落拆解。
    蔓:好吧,那就往下。
    薛:還是會一直朝作者提示的方向去思考,雖然美感空間限縮,目的或功能性太強,但或許可以在第三段稍事休息或轉換感受,不會全面沉到底。
    八:距離是一種幽微心理的表演。距離有了之後接著是速度。速度是很主觀的,如果從第一段就知道它通篇要處理的主題,接下來讀者能做的就是看它如何抵達,以及抵達過程中的情緒心境,有無翻轉的變化演繹。
    蔓:是的,光看第三段「春天來的時候,我剛被洗淨晾乾……//這裡沒有悲傷沒有快樂//更沒有形象」接到第四段「我知道我們都將繼續。……直到我們成為一樣的人」,原本會想問為何「沒有形象」,結果到下一段得到解答,因為目標是被統一成一致的形象。會倒抽一口氣呢。
    薛:到第五段,第五段很迫近逼人,卻又優雅矜持。到第六段,工整又回來了,也是漂亮收網的最佳情緒時機點。
    八:居然敢用這麼難的詞,怎樣是「最佳情緒時機點」?最好能說清楚。
    蔓:可以額外補充嗎?通篇看來,是一種非常人文而柔軟的情懷,那種打動的方式不是掏心掏肺,可接近娓娓道來,苦苦乾澀於自身如意外被席捲上岸的驚惶,可是沒有怨懟或憤恨,明明人性是很懂得如何利用自身勒索,但這首詩沒有,它提出了一個更高度純粹的清明感。
    薛:最佳情緒時機點,是指在通篇閱讀的過程中,刻意操作的痕跡不多,並且耐心堆疊,透過動作完成的外景,透過形容貼近的內心,在動詞與名詞間,極度有意識地選擇與排列組合之下,達到最後首尾乾淨如交響樂的嘎然而止。

    八:動詞出場順序:「離開、學會、觀察、長高、拉低、記得、喧鬧、超載、掉落、提起、迎接、關起、高舉、化為、成為、知道、舉手投足、出生、投入、封起、封不了、來、洗淨晾乾、沒有、溺水、浮動、圈養、餵食、沒有沒有更沒有、知道、繼續、循環、塌陷、洗禮、習慣、趨近、進行、辯證、成為、記得、搭建、拼裝、沒有、沿著、撿拾、看、翻頁、翻找、忘了、蒸發、了解、離開、認識、學習、記得、祈禱、曾是、灼傷」這些動詞的使用不論是對比上的錯落,或是延伸情緒營造出的連綿感,都有整體性的有機感。更不用說將名詞揀選後,置入詩作中所能引發的內心共鳴。

    蔓:工整是技巧面的精心設計,冷靜淡然卻是整首詩選擇反抗的姿態。明明是參與歷史現場正面臨危險,應是情緒激昂,或更激烈極端的感官效果,這首詩選擇冷靜自持地給予安全閱讀的心理距離,會否有失真的疑慮?革命能這麼美嗎?

    薛:它做到的是表態學習與私自記得,順從地讓每一句看起來都不服從。能把強烈情感反芻到有條有理,就算全盤皆輸也情深義重的低迴不已。

    --

    美術設計:吉兒
    圖片來源:小令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金車現代詩徵文比賽,過去曾有明確的抒情浪漫色彩:「注入充滿詩意的幸福元素,塑造出浪漫的文學氛圍」,後改為「將充滿詩意的生活態度透過網路傳播,為台灣社會人文注入充滿詩意的文學氛圍。」
     
    ——小編C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香港青年文學獎 #泥盆紀 #林宇軒 #沒有悲傷沒有快樂沒有形象 #對話體賞析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24.html

  • 香港青年文學獎得獎作品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10 19:30:11
    有 17 人按讚

    【「文藝復興獎2020」得獎名單出爐,一起看看什麼作品得獎了!】

    #文藝復興獎 的設獎初衷乃展示作品的先鋒性、專業認受度及社會影響力,重建創作新秩序。期望能成為華人社區一個推陳出新的標誌性獎項。

    🏆「文藝復興獎2020」由專業評審團選出,獲獎名單如下:
    #2020年度致敬文藝復興人——陳冠中
    #文藝復興音樂獎——《 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音樂人:ABAO 阿爆(阿仍仍)
    #文藝復興劇情片獎——《叔.叔》,導演:楊曜愷
    #文藝復興紀錄片獎——《迷航》,導演:李哲昕
    #文藝復興純文學獎——《光隱於塵》,作者:周漢輝
    #文藝復興非虛構寫作獎——《時光悠悠美麗島:我所經歷與珍藏的時代》,作者:唐香燕

    另外,【端 X 文藝復興傳播大獎】由公眾票選產生——《看見生命的火花:德國高齡社會紀行》,作者:陳伊敏

    端傳媒與 文藝復興基金會 Renaissance Foundation,期待未來能看到更多精彩的作品。現在,先讓我們共同見證「文藝復興獎2020」吧:https://bit.ly/3iQDzuX

    #延伸閱讀
    音樂串流殺死所有唱片行?深水埗白噪音,你願陪它一起流徙嗎?👉https://bit.ly/3bIhv0O
    新時代電影的獨立與酷:香港青年導演的辛丹斯電影節親歷記👉 https://bit.ly/2UnkXqY
    專訪陳冠中:用最香港的方式,寫一本最北京的小說👉 https://bit.ly/2ZX0Vb1
    新時代電影的獨立與酷:香港青年導演的辛丹斯電影節親歷記👉 https://bit.ly/2UnkXqY
    台港兩地影人太保:同志黃昏戀,其實在講普世人性👉 http://bit.ly/36h7ghI
    專訪《叔.叔》導演楊曜愷:電影像戀愛,你會想像下一個情人的模樣👉 https://bit.ly/2VX2d3p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小端也有玩推特,歡迎關注我們:@initiumnews
    #端傳媒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