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香港獨居老人困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香港獨居老人困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香港獨居老人困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香港獨居老人困境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723的網紅BennyLeung.com,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FT中文網】新冠疫情致超大城市吸引力下降 凱文迪什:人口稠密的大都市成了新的瘟疫中心,當數字技術導致距離消失時,大都市生活的吸引力下降了。 現在都感覺有些離奇,但3月初的時候我還在曼哈頓參加一場派對。人們當時剛剛開始不再握手,但第六大道(Sixth Avenue)仍人潮湧動。我們喝著飲料,看著...

香港獨居老人困境 在 港。故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4-29 03:14:43

【港故:同白頭未能同到老 老婦喪偶哭斷腸尋死巧遇天使】想睇返原汁原味足本片段,即刻follow👉@oncckonggu👈同去IGTV📺睇啦! . CLICK link in Bio👆SUBSCRIBE our Youtube channel🎞 for more videos! . 「老公都行咗,我仲...

  • 香港獨居老人困境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01 07:43:34
    有 26 人按讚

    【FT中文網】新冠疫情致超大城市吸引力下降

    凱文迪什:人口稠密的大都市成了新的瘟疫中心,當數字技術導致距離消失時,大都市生活的吸引力下降了。

    現在都感覺有些離奇,但3月初的時候我還在曼哈頓參加一場派對。人們當時剛剛開始不再握手,但第六大道(Sixth Avenue)仍人潮湧動。我們喝著飲料,看著窗外一棟玻璃和鋼鐵結構的大廈發出的耀眼光線,一位20多歲、在華爾街辛勤工作也盡情享樂的年輕人走到我身旁。「我明天要去佛羅里達,在那裡待到這事過去,」他吐露道,「那裡感覺沒這麼擁擠。」

    當時,我並未完全理解這番話的含義。但現在很清楚的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對一個重要的現代趨勢 — 超大城市 — 帶來了深刻挑戰。大城市中心成為新的瘟疫爆發地。紐約市是美國人口最稠密的大城市,根據研究人員約阿基姆•博克(Joakim Book)的統計,紐約市的新冠死亡病例約佔到全美新冠死亡人數的23%;倫敦佔英國死亡人數的比例也是23%;馬德里約為32%;斯德哥爾摩甚至更高。

    在大多數瘟疫中,人口密度都是大敵。1854年,倫敦爆發的霍亂疫情導致數千人死亡,此後,倫敦修建了堤岸(Embankment)為這座城市提供現代化的下水道系統。約翰•斯諾(John Snow)醫生在蘇豪區(Soho)的一個水泵附近發現了大量病例,並認定疫情與受污染的水源有關。後來,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提出了「花園城市」的概念,在鐵路線的終點規劃衛生和綠化設施。

    郊區將在這場疫情危機過後變得更具吸引力嗎?權衡利弊的標準已經發生變化。我們曾習慣於忍受蝸居,並視之為「城市景緻」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保持社交距離破壞了這種景緻,如果辦公室變得空無一人,人們每周居家辦公四天,那就沒什麼理由還要忍受城市的污染、犯罪和辛苦。幾乎一夜之間,城市已從實現夢想和雄心之地變成了令人恐懼的死亡的象徵。富人已經撤至鄉村,就像他們在歐洲黑死病(Black Death)爆發期間所做的那樣。

    直到現在,城市一直可以迅速恢復人氣。達成交易、運輸貨物以及交流思想的需求,不可阻擋地吸引來了人才和資金。工作崗位遷移到城市,人口也隨之而至。這場危機最具衝擊力的畫面之一是曼谷一個公共汽車站,8萬新近失業的務工者擠在車站,期待能夠返回家鄉。然而,這種情況可能即將改變。

    在服務經濟中,企業搬至郊區小鎮營運可能成本更低。有了居家辦公的數位化能力,人們可能不再需要跟著工作的變動重新安家。他們或許會更喜歡大房子,而非蝸居,每周只需一兩天忍受較長時間的通勤。甚至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這種「消失的距離」就已經使生活在大都市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在這場疫情爆發前,部分因為房租高得離譜,巴黎、紐約、北京和上海的人口都在減少。

    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或許會影響家庭規模。繁華大都市的養娃成本極高。一些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新加坡、東京、香港、上海和北京——生育率也最低。如果情侶們可以搬離大城市,在不犧牲事業或讓自己破產的情況下買下一處庭院,他們或許更可能會考慮組建家庭。外遷到郊區或鄉村或許還可以開始彌合居住在農村的祖父母與子女之間在距離上的鴻溝,這種情況在亞洲尤其嚴重。正因為此次危機暴露了如此多獨居老人的絕望困境,它可能推動向更多世代更近地生活在一起逐漸回歸。

    「死神」在城市中肆虐的一幕並非不可避免。通過2003年「非典」(SARS)爆發後建立的追蹤和監控系統,新加坡和香港已經成功遏制住了疫情。新加坡今年1月就開始禁止來自中國內地的旅客入境,而且有大量傳染病防控立法,允許當局對違反隔離令的人進行監禁。未來,最安全的城市可能是那些監控最嚴密的城市。然而,崇尚無拘無束的西方城市可能無法接受進行這樣的監控。Z世代的態度可能起決定性作用。

    長期以來,希望保持相互陌生一直是大都市生活的特徵。人們搬到城市就是為了逃離人人都相互熟識的小城鎮。但這場疫情激發了人們對更多人際聯繫的渴望。支持弱勢群體的本地組織的擴大,讓之前從不往來的鄰居們走到了一起。那些為了逃避童年的狹隘眼界而搬到城市的人,如今正在瘋狂地構建我只能形容為鄉村的東西。這些趨勢肯定將持續下去,因為一旦你幫助了一個人,或者他們幫助了你,你就不能再「無視」他/她。

    如果這場疫情對都市生活的價值提出質疑,那麼並非所有城市都會同等地實現繁榮。諮詢公司貝恩(Bain)在2016年一份有關「距離成本下降」的報告中預測,擁有綠色、適宜步行的中心的城市——紐約、巴黎、倫敦和舊金山——將保持對年輕人和富人的吸引力。報告還指出,中等收入家庭將搬離傳統郊區,來到所謂的「新鄉村」——距離市中心50多英里、擁有綠色植物和文化設施的低成本居住區。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突然感到一種強烈的渴望,想重新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在Zoom視頻電話中,我開玩笑地提出要突然出現給每人送一杯脫脂拿鐵。所有這些都顯示出我對辦公室生活的渴望,對我來說,這種生活目前紮根於倫敦。但也可能是其他地方嗎?或許吧。我與搬到佛羅里達的那位先生的一個朋友取得了聯繫。「他們還待在那裡,」她說,「他們喜歡那裡。「超大城市的時代或許已經結束。

    #社會 #經濟

  • 香港獨居老人困境 在 陳光復Chen Kuang-f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5-11-05 00:51:26
    有 239 人按讚


    縣議會第18屆第2次定期會開議,縣長陳光復今日上午在進行施政總報告時強調,將近一年的執政讓他體會到縣政工作的繁雜,但他與縣府團隊同仁一起努力,就澎湖發展的個個面向去精進,期待在議會的監督與支持下,展望新的一年,縣府團隊將繼續努力,拿出比今年更亮眼的成績單來,不辜負鄉親的支持。
    縣長表示,縣府將今年定為「效率改革年」,以行政效能便民化為目標,回應鄉親對政府施政的殷切期望,以臉書為平台成立官方粉絲團,設置專人回應小組,成立單一服務窗口,並規劃1999澎湖萬事通專線電話,預計今年12月上線,致力行政效能的提升,強化便民服務。
    縣長指出,有感澎湖老年人口的比例極高,除了65歲以上老人春節敬老平安禮金及重陽節敬老禮金由每人2000元提高至3000元,其中重陽節,過去均由里鄰社區爭取經費辦理餐敘活動,由縣府針對長者每人額外加發300元餐敘禮金。
    此外,縣府放寬75歲以上獨居長者免費餐食服務,申請者已逾800人,並委請送餐志工於每日送餐的同時,積極關心獨居長者生活起居情形,提供迅速有效且適切的福利服務。這些福利政策能夠實施,縣長感謝議會的支持,府會攜手讓澎湖縣的社會福利能夠繼續升級。
    同時,縣府也積極輔導衛福部澎湖醫院提出「離島地區醫院化療照護中心之成立及運作計畫」,在立委楊曜的協助、爭取下,化療中心10月1日在澎湖醫院揭幕啟用,可讓化療病人免去往返臺灣本島接受治療的身心折磨,更可減輕罹癌家庭的負擔,同時強化在地醫療能量。
    縣長表示,有鑑於澎湖年遊客數約90萬,幾乎集中在夏季,為了拉近淡、旺季的遊客數差距,拓展澎湖冬季觀光,縣府以打開周邊國家旅遊市場如沖繩、香港、大陸…等為目標,設定班機2小時左右可抵達的城市為推介重點。
    交通方面,除了透過強化定位服務平台,服務近萬名鄉親後,縣內交通部分,南海之星2號已加入營運行列,為七美、望安提供更舒適的搭乘感受。新建臺華輪一案除要求廠商執行船速提升計畫,未來縣府將針對營運負擔、鄉親需求等面向綜合考量,打造一艘適合澎湖海上交通的船隻。
    縣長說,財政向來是縣府必須面對的難題,面對負債40多億的困境,縣府的自有稅收含中央補助一年仍短缺十多億,但經過縣府團隊的努力,減少低效益的支出,將錢花在刀口上,不但提高了社會福利支出,年度的歲出還比去年減少6.2%,省下5億多元。
    他進一步指出,要解決財政困境,必須思考如何增加收入,但澎湖的商業環境規模有限,稅收的增加必須來自民間的資金活絡,因此在促進產業發展上,縣府已規劃打造微型園區,希望藉由工商業界的進駐、工廠的設立,取得進出口資格,再搭配政府的SBIR方案,讓澎湖的產品可以走出國門,提振商機。
    縣長強調,施政沒有最好,只有愈來愈好,澎湖的發展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面對新的一年即將到來,縣府將針對微型園區、招商引資、建設城市化、觀光極大化、交通便捷、醫療提升等方向繼續努力。

  • 香港獨居老人困境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5-06-06 08:33:31
    有 668 人按讚


    人生最大舞台

    玲子和理惠幼稚園就是同學,玲子漂亮時髦不斷甩男友,長相老實的理惠相親結婚後離婚。在螞蟻和蟋蟀的故事裡,「螞蟻」理惠存錢買房子,「蟋蟀」玲子笑這是浪費人生。一轉眼,兩人六十四歲。不認老的玲子堅持手工作業工作愈來愈少,不但被業主迫遷,還被年青同業嫌棄:「單身設計師四十歲時相當帥氣,過了六十就感覺悲愴!」玲子像以往一樣向理惠求救──可是理惠中風了!
    理惠的霸氣姐姐要帶她回老家,玲子找到理惠一早寫下的意願書,知道她想留在自己家裡,拼命爭取。理惠卻決定自費入住老人院,無法照顧自己也不用靠家人。「所以人生下半場,有錢才有選擇……」玲子很難過:「你贏了。」「贏的是你,早知道我健康時就多享受……」理惠領悟:「無論我做了多少準備,都沒法做到『心理準備』,病了很害怕。」
    後來,理惠靠的不是錢,而是之前不斷做義工有許多朋友和鄰居,這社區網絡支援她回到自己的家繼續康復。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4消費時代-共享經濟》寫出未來的困境:日本1990年出生的女性到五十歲,將有23.5%的人未婚,餘下76.5%有36%離婚,加起超過一半單身,加上喪偶數目更高,而獨居的男性一樣持續增加。三浦展相信未來是「共享型」生活,能夠和別人建立聯繫、建立共同的圈子,才是一生的保障。以往從family(重視家庭)發展成individual(重視個人),未來是social(重視社會)。
    那在香港,可以不住老人院,老病也留在家裡?政府曾在立法局回答:以2008年第四季的數字,社福機構每週為每名長者提供3.5小時至5小時的直接照顧服務,包括失禁護理、糖尿護理、呼吸護理及感染控制、復康練習、洗澡、量體溫、量血壓等。這些社區照顧服務名額由2009年的7010個已經增加三成到2014年的9450個,可是輪候個案更大幅增加超過八成,遠遠未達到需求。
    而送飯、陪診等的綜合家居照顧服務,現在的等候時間更長得驚人,社聯去年調查,上門清潔幾乎要等兩年,陪診等十五個月,連可能是最急切的送飯,也要等七個月,這是平均數,有些地區可能要等上一年。
    政府投放在社區照顧的資源,遠少過院舍。留在家中的長者,接受社區照顧服務平均每月成本4,596元,使用日間護理中心,晚上回家的長者,每月成本7,733元,可是住進資助院舍,政府每月給14,136元。那不是變相[鼓勵]大家住老人院?
    「政府現在還說要用八億元試驗院舍券,錢又花到院舍,還要是私營的,不如撥去社區照顧。」香港基徒教服務處總監翟冬青強調:「長者和政府都有一樣的目標,都希望可以在家中安老。」
    2013至14 年度,政府在社區照顧服務方面的開支僅為9.7 億元。

    玲子和理惠是漫畫《看護工向前衝》裡的角色,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篇:
    理惠在復康期間驚喜地交上男朋友,神采飛揚開始享受,玲子也學習電腦排版,積極準備老去的生活。「我以為退休可以歎世界,原來人生上半場只是熱身,比賽才開始。」玲子豪氣地說:「要在這不把老人放在眼裡的社會活下去,需要比年輕時更大的意志力!利用前半生的經驗,探索真正的生存價值,這是人生最大的舞台!」

    圖片來自
    tomi婆婆 http://www.tomi-103.com/
    文章原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9%9…/art/20150606/1917361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