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香港有多少神學院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香港有多少神學院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香港有多少神學院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香港有多少神學院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葉漢浩 Alex Ip,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講中國背定不是我的強項,由陪談變對對談更叫我流冷汗。當日不太知自己講什麼,到看見小編的 summary,發覺小編功力真深厚,可以寫得比講更清楚。多謝。 【路思直擊】邢福增、葉漢浩:刀尖上的中國 紀錄:葉倩如 神學路思培靈研經大會「天國與人間」首場對談,已於2月13日下午假中華基督教會深愛...

  • 香港有多少神學院 在 葉漢浩 Alex I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2-19 10:45:23
    有 37 人按讚


    講中國背定不是我的強項,由陪談變對對談更叫我流冷汗。當日不太知自己講什麼,到看見小編的 summary,發覺小編功力真深厚,可以寫得比講更清楚。多謝。

    【路思直擊】邢福增、葉漢浩:刀尖上的中國

    紀錄:葉倩如

    神學路思培靈研經大會「天國與人間」首場對談,已於2月13日下午假中華基督教會深愛堂舉行,主題為「刀尖上的中國」,由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邢福增博士及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葉漢浩博士,與會眾反思如何以香港人和基督徒的身分面對中國。

    /堅持真理 對抗黑暗

    葉漢浩從政經角度出發,指中國控制內地股市和香港社會的手法如出一轍,均透過隱瞞真相,製造情緒,來操縱人民,「中國政府製造了一個國家話語主導的股市,股民因無法得知市場真相,以及受官媒影響,未能理性思考,只好盲目『跟大隊』」。中國為控制香港,亦會禁絕真相和思考。他認為,中國最怕的不是勇武,而是索羅斯等會戳破其謊言的人,人民相信索羅斯的預言才是中國政府最害怕的事。故此,他深信「真相、真理有其力量」,「愈來愈多人知道並相信真相、真理,對他們(中國政府)來說是最大威脅。」
    葉漢浩認為保羅面對同樣由謊言建構、牢不可破的羅馬奴隸制度的經歷,是對現今基督徒很重要的提醒。保羅曾寫信給其中一個奴隸,稱呼他作「親愛的弟兄」(多二十27),可見保羅並沒被當權者扭曲其價值觀。面對現今社會,葉漢浩深信即使說出真理未必能立即改變現狀,但「在黑暗的制度下,堅持真相、真理,是我們的calling(呼召)。」

    /持守身分 與眾同行

    邢福增指現時中國變得陌生,認為曾經委身中國、對中國有感情的人均會為此感到悲哀。香港人曾一度希望以香港的獨特價值、優勢影響中國,但卻反被「中國化」,正如電影《十年》所述,大家都擔心香港的本土核心價值會被侵蝕。對於有人指民主回歸論述失效,抗拒、排斥中國,他認為「不可能無視中國」。邢福增重申:「要放下對中國的美好想像,防範、抵抗其威脅,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完全排斥中國,而是要和內地抗爭的人互相連結、充權。」他舉例,內地教會被拆十字架,香港牧者和信徒也會為其發聲,可見香港和內地的弟兄姊妹可彼此聲援、充權。

    面對「再殖民」,邢福增認為香港已進入「被擄的時代」,可借鑑舊約以色列民族後亡國被擄至巴比倫,卻繼續持守耶和華信仰和身份,不被同化。「處於流放的狀態,面對強大的帝國,如何仍能持守自己的身份,盼望歸回?」他以詩篇一三七篇勉勵會眾,盼大家能於刀尖下繼續守望。

    /擁抱張力 彼此充權

    在場不少會眾對身份認同感到迷惘,邢福增認為不止年輕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談起中國,仍有藕斷絲連的情感。「愈認識內地,愈抗拒內地,改變中國是太遙遠的事」。不過,他希望在內地仍有人會努力抗爭。葉漢浩則指出「基督徒的身分本來就由張力、迷惘而生」,正正是經歷過時代衝擊,才會自問「我是誰」,「這是基督徒必然要經歷的過程,透過具體的事件才能尋索個人身分,令信仰更為真實,否則基督徒的身分就很虛幻。以往我們覺得舉了手就是基督徒,現在知道基督徒是『好堅』,有自己的責任、使命。」他認為屬靈操練需要轉型,不再只當一個安逸的信徒,學會如何身處於充滿張力的處境,能提升內在的靈命。

    對於應該歸回到哪裏,邢福增坦言仍在尋索答案,但他勉勵會眾:「不要失去盼望,要盡量守住,能做多少就多少。」葉漢浩認為「憤怒和仇恨需要割裂」,黑暗時代中更需要群體。「雖然聲音無法改變體制,但可呼應更多人一齊行。」

  • 香港有多少神學院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4-05-13 15:01:12
    有 41 人按讚


    真實嘅耶穌都係暴民,香港耶撚睇到,該作何感想?

    [衛城本週新書] 革命分子耶穌: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

    反抗帝國,反抗權貴,耶穌是搞革命的猶太農民
    本書重返歷史現場,還原耶穌的真實面貌,重新詮釋基督教的起源與精神

    ※耶穌是誰?

    他是一位充滿魅力的傳道者,敢於冒犯宗教領袖的權威。
    他是激進的猶太民族主義者,勇於挑戰外邦統治者。
    他是革命的狂熱分子,四處聚集門徒,計劃在世間建立上帝的國度。

    「當我愈瞭解耶穌的真實生平,愈瞭解他身處的動盪世界,
    以及他對羅馬暴政的反抗,我愈被他吸引。
    耶穌以猶太農民與革命分子之姿,挑戰世界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的形貌,
    在我心中反而比教會塑造的超然絕塵形象更為真實。」
    ──本書作者雷薩‧阿斯蘭

    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臺灣大學兼任教授)導讀
    陳士齊(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高級講師)推薦

    ※本書介紹

    本書試圖考察歷史上耶穌的真實面貌,也就是被基督教神化「之前」的耶穌。藉由羅馬帝國的文獻以及各種歷史考證,佐以聖經的描述,作者顛覆了傳統對於耶穌的許多詮釋。
    根據作者考證,耶穌出生在貧窮的小鎮拿撒勒,家族多半從事木工與建築工,屬於底層階級,地位只比乞丐、奴隸高一點。他沒受過多少教育,目不識丁,可能是私生子。在拿撒勒,木工根本沒有工作可做,身為木匠的耶穌必須到城市工作。
    年輕的耶穌從農村來到城市,他目睹巨大的城鄉差距。富有的城市公共設施周全、交通四通八達,而拿撒勒連一條道路都沒有。他也感受到巨富與赤貧。白天他為富有的猶太貴族蓋豪宅,晚上自己住的卻是破落的小屋。
    農村的人不是跑到城市為富人做牛做馬,就是在農村辛苦耕種,供應糧食給城市的人。而住在耶路撒冷聖殿的大祭司,卻過著極盡奢華的生活,勾結富商和官吏,壓迫底層猶太人,對他們課徵重稅,兼併他們的土地,使窮人陷入徹底的絕望,強盜與叛亂活動四起。
    在迦南地區成為革命溫床的同時,有個名叫施洗者約翰的人在約旦河邊,一邊洗除人們的罪惡,一邊宣揚革命的理念。許多對羅馬帝國不滿的群眾慕名前來,耶穌也是其中之一。他接受約翰的教導,並在約翰死後成為他的繼承者。
    耶穌回到家鄉,準備傳播上帝國度的到來與末日將近的訊息。他的鄰人不歡迎他,擔憂耶穌的激進主張會讓他們不得安寧。他的家人勸他當個安分的木工,但耶穌拒絕了。
    耶穌批評權貴,挑戰既得利益者。他像個社運分子,衝進了象徵權力的堡壘:耶路撒冷聖殿。他堵住聖殿入口、打翻桌椅、趕走攤販,大肆批評時政。
    耶穌宣稱在不久的未來,猶太人將擁有屬於自己的國度,既有的秩序將會反轉,富人與有權力的人將會變成窮人與無權力的人。他明知自己的言行將難逃一死,還是四處宣揚理念,直到羅馬人逮捕他,以煽動叛亂的罪名處死他。
    耶穌死後,反抗羅馬的行動並未消減,一個革命家被處死,就有另一個革命家興起。加上羅馬派來的總督都是一些無能之輩,只忙著鞏固權力,不僅不理會民眾的不滿,還以殘酷的血腥鎮壓試圖嚇阻,最後民怨累積到極限,終於爆發全面性的革命。
    西元六十六年的這場猶太革命十分慘烈,在耶路撒冷,羅馬軍隊殘暴地姦殺擄掠所有人,不管男女老幼,不論貧富,不論效忠羅馬或反抗羅馬,逢人便殺,甚至阻斷水源與糧源,讓人們活活餓死。
    屠殺造成猶太人巨大的陰影,導致後世追隨者在宣揚耶穌事蹟時,因為害怕羅馬統治者報復,刻意降低耶穌的政治性與革命色彩,只強調神性與和平的一面。耶穌從此由帶領革命的猶太民族主義者,變成宣揚和平而不關心世俗的精神領袖。
    透過本書,不僅可以瞭解耶穌的另一面,也理解一個國家如何導致人民的反抗。而這樣的歷史至今在世界各地仍不斷上演著。

    ※本書重點

    第一部
    從耶路撒冷聖殿的獻祭儀式談起,佐以暗殺情節,逐步帶出公元前兩世紀中猶太人的歷史、宗教及社會發展,特別是自馬加比反抗運動讓猶太人從塞琉古王國獲得短暫獨立、卻又在一百年後落入羅馬外來統治的困窘情境。耶穌就在此時出生在卑微的拿撒勒小城。
    就在此一階段,出現了「第四哲學」,他們的基本信念是要藉助狂熱的一神信仰讓以色列從外邦的統治中解放,這也是本書原名「狂熱派」(Zealot)的緣由。面對殘酷無情的總督彼拉多以及羅馬統治者,狂熱派分子的憤怒和反抗一步步將猶太族群帶向集體反叛,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次猶太戰爭以及悲壯的馬薩達集體自殺行動。

    第二部
    焦點轉到在猶太群眾的政治期待和想像中以「公開入城」的方式進入耶路撒冷的耶穌。他以憤怒的姿態潔淨聖殿的行動反映出他潛在的狂熱派特質。儘管耶穌不屬於後來和羅馬政權對抗的狂熱黨,但因他的彌賽亞理想對羅馬占領巴勒斯坦構成威脅,且他的狂熱派論點也讓聖殿當局芒刺在背,他最終被羅馬人釘十字架。

    第三部
    耶穌想在人世間建立上帝國的運動失敗後,他的追隨者如何重新詮釋耶穌的任務與身分,以及猶太彌賽亞的性質與定義?福音書作者為什麼極力淡化耶穌訊息中帶有的革命性質,刻意抹去耶穌運動中帶有的革命色彩?
    作者指出,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基督教開始出現兩個不同而彼此競逐的詮釋體系:其中一派的領袖是耶穌的弟弟雅各;另一派則由保羅帶領。這兩個團體彼此仇恨、水火不容,但雙方的競爭反而讓基督教成為我們今日所知的全球宗教。
    原本雅各擁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伴隨著西元七○年羅馬大軍夷平耶路撒冷,雅各門派在耶路撒冷一切也被殲滅。定義耶穌訊息的任務因此落在另一批新人身上:受過教育、住在城市、說希臘語的離散猶太人。為了使耶穌的訊息更能吸引外邦人,他們逐漸把擁有革命熱忱的耶穌轉變成羅馬化的半神,把企圖帶領猶太人脫離羅馬壓迫的耶穌,轉變成與塵世無涉的彼世之人。

    雷薩‧阿斯蘭(Reza Aslan)
    伊朗裔美國作家。出生於伊朗,從小跟隨家庭傳統信奉伊斯蘭教。移民美國後,他參加了福音青年營,深受上帝吸引,改信基督教。但在鑽研聖經時,他發現其中有許多矛盾與不合理之處;上大學研讀宗教史之後,對聖經更加質疑。他因此拋棄基督教信仰,重回伊斯蘭教的懷抱。隨後他轉以學者的身分研究耶穌,在經過二十年的嚴謹研究之後,如今他更信從耶穌了,只不過他信仰的是身為凡人的拿撒勒人耶穌,而非做為神的基督耶穌。
    阿斯蘭目前為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創意寫作系及宗教系合聘助理教授,長期關注宗教史,擁有哈佛大學神學碩士學位、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宗教社會學博士學位以及愛荷華大學美術系碩士學位。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