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香港文學出版社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香港文學出版社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香港文學出版社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香港文學出版社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902的網紅潘國靈書頁,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差不多把潘國靈新作《存在之難》看完了,深入地讀到一個小說作家經歷時間沉澱創作的小說世界,手法多變而又自成一格。這書為香港文學出版社首次出版的八個小說家選集之一,在此貼上此作中的作者自序,謹作分享。 書本簡介:http://www.lawpun.com/?mod=userPage&menuKey=d...

 同時也有5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書寫能留住記憶,傳承城巿裏每一代人的聲音。本地作者 #蔣曉薇 寫過舞台劇《家‧寶》,也改編電影《 #幻愛 》小說,早前出版新作《 #秋鯨擱淺 》,寫深刻的生活觀察,呈現當下香港人離開和擱淺狀態,作品更一度再版,深受港台讀者歡迎。因為閱讀香港文學,她建立了本土身份認同;因為想記錄這座城巿的聲音,她執筆...

香港文學出版社 在 Adelaide???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1:17:43

很感恩,我的第三、第四部作品, 能夠在台灣部份誠品書局上架! 記得你曾經說過,很期待有一天, 我的作品,能夠在台灣誠品書局發售。 是的,今天有了,但你卻走了…… 無論如何,我實在很感謝各位台灣讀者的支持,讓我可以走到今天! 或者我所喜愛的作家,都來自台灣; 我看三毛的撒哈拉沙漠,邊讀邊哭; 我...

香港文學出版社 在 美劇癮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3:53:20

《香港簡史》作者 高馬可 緒論/第一章 I 香港人的有聲書 I 聲音演出:Kei Wong 作者 高馬可(John M. Carroll) 出版日期 2007(英文原版) 2021年7月(中文新版) 翻譯 林立偉 出版 蜂鳥出版 Humming Publishing 出版社網購 ht...

香港文學出版社 在 南聲生生難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1:46:03

《我香港,我街道》、《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我台北,我街道》|#香港文學館、#胡晴舫|#木馬文化 從#香港 挪移至#台北,不管是哪一處,都不是我真正的家。我大膽質疑,既然書寫主體對我而言,多半仍是陌生,作為一名讀者,我何能去認同、去想像,那是我置身過的街景,是我可以激起認同的...

  • 香港文學出版社 在 潘國靈書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5-06-20 23:31:43
    有 24 人按讚

    差不多把潘國靈新作《存在之難》看完了,深入地讀到一個小說作家經歷時間沉澱創作的小說世界,手法多變而又自成一格。這書為香港文學出版社首次出版的八個小說家選集之一,在此貼上此作中的作者自序,謹作分享。

    書本簡介:http://www.lawpun.com/?mod=userPage&menuKey=difficulty

    《存在之難》自序

    收在這集子內的作品,第一篇開筆於一九九六年,寫在明報的原稿紙上(手稿現存於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最近一篇發表於二○一五年,如此,十九年倏忽而過,當年偶發地以一隻「黃蝶」標本消失不見作小說的初寫的我,變成幾乎任文字殖民包圍生活每個角落的書寫的人,有了一點寫作和生命的年輪,不變的是我始終是一個小說的學徒與信徒,孤獨前行,業餘而又奉此為一生的職志。十九年說長不長,但足夠一種叫「十七年蟬」的昆蟲羽化成蟲。

    年前陶然先生來信說擬給八個作家各出一本「小說卷」,着我整理約二十餘萬字文稿。如此,不多重看自己小說的我,便得以(或不得已)回頭對過去作品進行一趟檢閱,像走進一座塵封但又不斷生長的文字廢墟中再作穿行,重遇、重構、重新發現,也少不免一點瓦解和自我疏離。寫小說的氣力幾乎都是在生活邊緣擠出來的,但卻是最重要的。過去十九年中,我約創作了五個中篇、五十個短篇、十餘個小小說以至極短篇小說,而書寫中的「未完成」長篇則有兩個。從這逾半百萬字小說中,我選出三十五篇收在本集子中,因此,《存在之難》也可以說是一個小說創作者由少年走到「後青年」的一本階段性小說自選集。在此序言中,我希望略說其中的選擇與構想。

    編選小說時除了以每篇小說為單位外,我更希望藉小說的選取與鋪排,構建出一個較整全的格局──這裏所謂「整全」當然並非客觀而言,而是一個作者經歷年月逐漸築建和浮現出的一個「小說世界」輪廓,其中包括一些來回復返如圓舞漩渦的存在母題、隨個人成長幽微遞變的小說意境、關切旨趣、語言審美性等,裏頭應也有貫徹始終的執迷如原初情結、消失美學、身體疾病、城市憂鬱等,以至對短篇小說多變性和可能性的探索和實踐。換言之,我希望這本小說集的重新編選,不僅是單篇作品的重組匯編,而本身也是一個小說世界較具統攝性的獨特呈現。

    《存在之難》的「七部曲」於焉生成,其編排大概依隨作者成長和小說創作的步伐呈現。第一部曲為「青春異境」,顧名思義,裏頭應不乏富有詭異(以至靈異)、成長、殘酷青春特色的,以〈失落園〉為頭篇實也是以此為一個綜合象徵,「失落園」可以是一個女巫逃避光明的地下洞穴(〈失落園〉),一群孩子隔離於成人世界、日後人間蒸發但又不曾消散的遊樂場(〈遊樂場〉);成長後一雙戀人繼續玩着兒時「消失與復現」的遊戲至沉鬱淒然(〈遊戲〉)。而成長的一個原初場景當然不脫校園,第二部曲「校園失語」一些小說寫於更早時期(也許步出校園不久仍籠罩於其氛圍中),收入四篇校園小說,「消失」的母題又復回訪(〈一把童聲消失了〉),「石頭」母題原來早已種下(〈當石頭遇上頭髮〉),死亡之迷與存在困惑互相糾纏,也許亦包含一點對頹廢墮落美學的耽溺。早期作品對小說語言也許未有高度的自覺反思,但寫來有一份率性、天真,稚嫩痕跡在整全性中保留,願其位置得到安放。

    第三部曲的「身體疾書」和第四部曲的「城市病學」,可獨立也可並置來看,這構成了我兩方面的「疾病書寫」。某些身體母題最初比較純想像性,如虛構一張因意外而損毀,從此「本來面目」無從知曉的破臉(〈面孔〉),又如對眼睛毛病的執念,反覆以不同形態出現於〈病娃〉、〈貧淚人〉、〈合法偷窺〉、〈突然失明〉等篇中,裏頭有個人恐懼的心理折射,也有對社會現實的明暗隱喻。後來疾病成為人生經歷,身體地圖又更名副其實地成為「寫作的羊皮紙」,〈病辭典〉便是這時期的一篇「疾病囈語」。這裏可順帶出小說寫作的兩種樣態或方向,簡單來說,一種是「內省式」、私密性較高以至有強烈自我書寫成份的,如〈病辭典〉、〈面孔的皺褶〉。一種是「外向型」,社會觸覺較強,也許與早年記者經驗相關,書寫對象很多與自身距離頗遠,更多是「借取」或轉化他人故事為素材,第四部曲「城市病學」收入的篇章莫不如是,書寫對象由大廈看更、妓女、城寨遺民至精神病患者不等,不少要進行實地考察和資料搜集,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子,望給小說創作的邊界拓展。其中歷程,多少也反映我某時期特別感興趣的課題,由早期對病態心理學書籍萌生興趣,至打開疾病、人文與醫學的領域,再至城市空間的研讀和觀察──表現於小說有時帶一點寓言虛筆(如〈血色咖啡〉、〈合法偷窺〉),有些則以現實地理呈現,如〈遊園驚夢〉之於九龍城寨、〈突然失明〉之於廟街,以至〈波士頓與紅磚屋〉之於灣仔地方志書寫等。由是小說寫作也時刻扣連上生命的雙重旋律,如鐘擺之永恆擺盪,一邊將寫作的書桌當成面壁的牆,玩着自言自語的腹語術,有一種沉默或沉澱醞釀,一邊則將寫作的書桌當成一扇向外望的窗口,企圖與他人或社會連結,有一種對話與衝撞在其中。有人將前者稱為「個人化書寫」、後者稱為「公共性書寫」,我更願意稱它們為「小說作為沉思體」與「小說作為城市體」。

    「小說作為沉思體」與「小說作為城市體」當然也可互相交織,至少像我這樣一個高度城市化的人,城市幾乎就是生活經驗的世界,城市與身體互為轉喻,除作為一個「病體」書體外,它當然也是眾生的舞台,醫院、教堂、食店、街道、交通工具、旅程等都是日常生活的即興劇場;城市之內也有不同世界,每一類人群都提供一個閱讀城市的方式。第五部曲「愛流離曲」書寫城中的愛者與不愛者,更細碎而又幽微的,現代愛情跟城市一同步上流離、逃逸與液態的命運。

    小說集越往後看越接近現在,像第六部曲「物之寓言」便是較近期之作,但其中一些物的注視也可從之前章節找到呼應,如石頭(〈石頭的隱喻〉)、玩偶(〈俄羅斯套娃〉);動物(〈鴉咒〉;之前的「動物小說」有〈我到底失去了甚麼〉、〈鼠城故事〉、〈小蚊子〉),也有介乎人/物、物/我界面的(〈不動人偶〉及其姊妹篇〈兩生花店〉)。說到底,各部曲之間並不完全割裂。由物件到人物,兩者皆是人間造化,由此而來到小說第七部曲「人物畫像」──如果紙上人物終究是另一種物化的「泥人」,作為小說作者的我但願為自己親手創造的泥人吹入一口空氣,由此而出現了三篇小說三個人物:現代彼得潘、醫學生多芬和編劇艾繆斯的素描畫像。這三篇小說出自我七、八年前創作的一個長篇小說,原先構想是以十二則古典對照命題(婚姻與獨身、屍體與身體、悲劇與喜劇……),敘述二女一男橫跨二十年包含個人與社會變化的現代故事。寫的時候,這三篇先後獨立發展為三個短篇小說發表;後來我把心神轉向發展另一個長篇,彼得、多芬、艾繆斯的「三個人的雙重奏」暫時便只能停於一個延長休止符,或等待一天重奏。末篇〈給寫作附魔的人〉便是取自那另外發展、書寫中的一個長篇段落,「遊忽」進一步幽靈化成「遊幽」,以此給《存在之難》壓卷,給如我般「文字族」、「作家們」畫像,也給未來充滿未知的小說創作之路,寄予一點開放和盼望,但未言樂觀。

    潘國靈
    二○一五年五月二十日

  • 香港文學出版社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4-30 18:37:06

    書寫能留住記憶,傳承城巿裏每一代人的聲音。本地作者 #蔣曉薇 寫過舞台劇《家‧寶》,也改編電影《 #幻愛 》小說,早前出版新作《 #秋鯨擱淺 》,寫深刻的生活觀察,呈現當下香港人離開和擱淺狀態,作品更一度再版,深受港台讀者歡迎。因為閱讀香港文學,她建立了本土身份認同;因為想記錄這座城巿的聲音,她執筆寫作,傳承本地文學根基,「要書寫這個城巿的故事,你要肩負的更加多,好像脈絡傳承,我們的記憶斷了是不可以。」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 香港文學出版社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1-11 22:30:14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 香港文學出版社 在 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2-28 20:30:23

    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三十餘篇。英國權威出版社 Routledge給予 "中國和西方頂尖學者(lea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 的評價。

    《趙氏讀書生活》,一個歷史學者的視頻,分享學術、社會、政治經濟觀察
    收費平台可獲參考資料和專欄分享,請以每月5元或更多的美元支持:https://www.patreon.com/Chiusreading
    或於YOUTUBE 上按加入成為會員,可獲影片的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i1257Mo7v4ors9-ekOq1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drgavinchiu/
    PayPal.me/chiusreading
    工作洽談:higavinchiu@gmail.com
    #梁家河大學問
    #中國大學生失業
    #知青下鄉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