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香港教育大學交通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香港教育大學交通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香港教育大學交通產品中有30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李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失敗者回憶錄0806)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1958年,麗儀分配到寶安縣觀瀾中學當老師。那時觀瀾是鄉下地方,交通不方便。香港去觀瀾,從出發到過境,再坐站站停的慢火車到「天堂圍」站,還要走6公里的山路,大約一個多小時,才遠遠看到觀瀾中學的校址,總共需時七八個鐘頭,辛苦一整天,才能和她見面。到1962...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青埔#就學#教育 身為脫北者,來青埔定居已經過了7年,小孩也從青埔國小3年級唸到青埔國中畢業了。目前青埔特區可見校園的學校,為中壢區的青埔國小及青埔國中,與大園區大園高中等3間學校。至於當初市府規劃青埔特區國小預定地現況為何?正是本影片主要介紹的部份。 原本總共預設興建5間國小,文小一...
香港教育大學交通 在 Beacon College (Official)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4 07:44:46
【大學資訊日日程】 今個星期六(22/10)係教大資訊日,同學仔有興趣記得去望下啦!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 *交通安排只供參考。 #Tag朋友提佢 #INFODAY #大學資訊日 ======================== 十月優惠詳情: http://www.beacon.com.h...
-
香港教育大學交通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31 18:59:08#青埔#就學#教育
身為脫北者,來青埔定居已經過了7年,小孩也從青埔國小3年級唸到青埔國中畢業了。目前青埔特區可見校園的學校,為中壢區的青埔國小及青埔國中,與大園區大園高中等3間學校。至於當初市府規劃青埔特區國小預定地現況為何?正是本影片主要介紹的部份。
原本總共預設興建5間國小,文小一位於大園高鐵北路二段與青昇路旁,現正式命名為青園國小。107學年度成立籌備處,109學年度借用青埔國中2間教室,先行招生2班。學校人員編制為校長1名,主任3名,教師3名,增置餘額教師1名,護理師1名,而先行招生的為一年級2班,每班收29名學童。當年青埔國中興建時,也是借用大園高中的教室上課,未來也會附設10班非營利幼兒園。
至於校地現況又近日開始重新在四周整地,但仍是種滿各種喬木,包含楓香和烏桕等2000餘棵,2021年8月底第9次公開標售後可望移除,顯示校舍興建即將正式開始,將採分三期完工。
文小二預定地位於青埔路一段與領航北路三段處,即在青埔派出所正對面,現為青埔慢速壘球場,於2015年8月完工驗收使用。
文小三位於文德路與文智路處,即在桃園市立美術館旁,本為不定期開放之停車場。2021年4月經由陽明交通大學爭取,桃園市政府正式無償撥用,並命名為全球校區,將設立醫療發展與全球商管兩學院。
文小四位於青商路與青文路口上,現為青埔市立足球場,於2017年11月啟用,也是屬於活化使用的案例。
文小五即是現在最熱門的青埔國小,位於青埔路二段與致遠一路處,原本的校舍集中在新生路四段處,後來增建教室,並將校門入口改到青埔路二段上。2021年為青埔國小建校70周年,歷經12任校長,培養許多在地優秀人才。學校也從7年前18個班,攀升到40班,學生人數突破千人。2018年4月第一期校舍落成啟用,而目前則是正在進行第二期校舍工程。
由於青埔特區人口成長快速,青埔國小雖然已擴建第一期校舍,但仍不敷使用,所以已經採新生總量管制,故有些學童被轉介到位在大竹交流道附近,大園中正東路二段的五權國小就讀,或許未來等青埔國小二期及青園國小校舍完工後,情況才能得以紓緩。
這樣的情況也出現在青埔國中,已採總量管制,設籍青埔優先錄取,若校舍不足問題未獲解決,預計三年後部分學生也必須要到其他地區學校就學。因此為了居住在青埔特區小朋友未來就學問題,還須懇請桃園市政府積極面對處理。
身為青埔特區在地人,利用空拍來記錄此地的建設與發展,並持續關注與拍攝。而從事類似文史工作者的工作,是本人製作相關影片的動機與目的,也希望有意入住青埔和已經在此生活的青埔人,歡迎訂閱並持續關注本頻道,讓我們一同迎接更美好的青埔未來。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山水畫家的藝術」頻道推薦播放清單:
梁震明水墨作品賞析: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D9nXm38PQcabEIbffxyp-h
梁震明水墨創作介紹: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ATfktfF0G6o3zCLipJvc-n
水墨藝術材料介紹: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Ds1alttOymTOkXl3IhRW04
紓壓療癒輕音樂空拍影片: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CrrHknKxWuwRy8UIh6EnUQ
台灣海景空拍影片分享: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D471Ieo4YaalS5yvbDAIyu
4K畫質空拍影片分享: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D72YQD4vgRR9NaI-brI-4Q
桃園青埔特區記錄: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BSI3tWDXsgQUuzgKzRSGxY
新北景點空拍: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AfbQybqr__G4cLGrtVugsl
桃園景點空拍: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BweKa4jfWGZW39J9ASipD7
新竹景點空拍: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Ak7e3AvAuU6IWQsbvn49e6
宜蘭景點空拍: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EQF72_a8UCnNCun9gC5UM3In0ztXDG_
#DJI #dronefootage #dronevideo #dronephotography #dronestagram #drones #fpv #djiglobal #photography #pro #aerialphotography #dronepilot #travel #nature #dronefly #fpvfreestyle #quadcopter #dronevideo -
香港教育大學交通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11-14 13:20:59每經過一塊聳立於道路旁的路牌,不論其顏色是藍、綠、黃色,不論被馬路的沙塵掩蓋、被陽光曬得褪色,抑或光鮮亮麗,對Gary而言,都盛載著不同的故事。他總能夠從路牌的顏色、字體、排位、中英文字元大小、路牌身處的位置等等元素,講出那塊路牌的特色、故事、演變歷程等等。
Gary自小就喜歡發堀埋藏於道路、路牌之中的故事,他更創立民間組織「道路研究社」,集合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為道路發展出一分力。
這份熱誠,出自他多年以來對於香港道路的興趣與專注;這份專注,有一部份卻原來出自一個屬於自閉的症狀——亞氏保加症。
「巴膠」童年
「記得小學三年級時,一位醫生突然跟我說我有亞氏保加症,是輕度自閉症的一種。當時其實不怎麼困擾著我,因為年紀太小,根本不知道是什麼。」Gary憶述起自童年時代就出現的人生轉捩點,說得輕鬆平常,彷彿醫生只是跟他說他患了感冒似的。
據藥物教育資源中心於2019年的文章指,香港約有一到兩萬宗亞氏保加症個案,患者(有時被稱作「A仔」)大多在與人溝通、待人接物方面會有困難;卻同時會擁有高於常人的智力、記憶力等。目前尚未有藥物能夠根治,只能循緩解專注力不足、穩定情緒去紓緩症狀。
「小學時其實問題不大,尚未成長到需要擔憂學業的年紀,頂多只是怕考試考不好,父母會責罵;在社交上,當時也有志趣相投的朋友。」Gary以奇怪來形容他們朋友的圈子:「我們班上有某幾位同學喜觀巴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巴膠』,於是我們自成一角,每天聚在一起聊巴士。」對於其他同學朋友,Gary沒有印象,亦滿不在乎。
成績欠佳的青年,到今日的IT男與社長
直到中學時期,因為先前參與社交技巧的工作坊,在與人溝通方面,Gary尚且能夠應付;「A仔」的身份與症狀,卻開始為Gary帶來學業煩惱:「好記得在學校有些科目,無論我多用功,把平常玩耍的時間都用在溫習之上,都仍然無法合格。」學校曾經叫他考慮退學,報讀職訓課程,早日為就業作好準備。然而,在職訓學校找不到喜歡科目的Gary,最後沒有聽從學校意見,輾轉之間到了澳洲升學。
Gary成功在澳洲取得大學學位,現在回流香港,從事資訊科技工作。回想到澳洲學習的經歷,他感覺鬆了一口氣:「當地的教育制度,比起香港更能照顧不同需要的學生,也有著更多比較有趣的科目,讓我也能找到自己的專長。」於是Gary開始放下心中成續久佳的顧慮,一邊修讀感興趣,亦力所能及的科目,一邊開始自己研究起港、英、澳三地不同的道路規劃。直至今日,Gary與道路研究社的伙伴,經常會解答市民大眾的疑難、也會就著設計、擺位欠佳的路牌向路政處、運輸處投訴。他們去年更出版書藉,科普道路標誌及交通設計的基本知識。
可以說,因為遠行澳洲,讓Gary走在一條相對平坦的道路之上,在就業市場、在社會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崗位。
香港融合教育的處境
澳洲的高中課程,有著法學、環境研究、多媒體研究、心理學、工作室藝術、舞蹈、戲劇、訊息系統等三十多個專業且分類仔細的範疇供學生選擇;反觀香港,即使政府為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童推行融合教育逾二十年,當初校方給Gary的建議,卻仍然是「不如退學去讀職訓局」。這不單是學校的問題,畢竟香港大部份中學,學生能夠選讀的科目,不外乎文、理、商、工四個大類別,與上述澳洲教育的豐富及仔細程度相去甚遠。
在今日的社會中,Gary最終尋找到自己立足之處,閒時亦能以路牌、道路研究的興趣與專長、以「道路研究社」創辦人的身份貢獻社會。Gary未曾想像過,要是當初沒有赴澳留學,今日會過著什麼生活。然而,香港SEN學童的處境,在融合教育的大方向下,他們的需要是否真的被照顧到,抑或有更多例子,是他們沒有如Gary一般幸運,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與崗位,而在力不從心的位置上苦苦蹉跎、舉步維艱? -
香港教育大學交通 在 英國簡約生活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8-20 17:36:36點入大學唔洗錢?點入N班有津貼?
Please subscribe my channel at:
http://www.youtube.com/channel/UC6uQOgmnnAAF_URMEcJNwAg?sub_confirmation=1
老鼠也移民的啟示
https://youtu.be/byevtuqjIhE
有關英國住屋地區的資訊:
https://youtu.be/3xMiMYEl7YM
更多有關英國住屋的分享:
https://youtu.be/2UVJgmOYdoo
英國租屋的困難:
https://youtu.be/StYa-NS0X7k
英國搵工分享:
https://youtu.be/enRF3VNAQkQ
英國點搵地方政府工?
https://youtu.be/vkSelT_CTOw
點樣讀大學唔洗錢?
https://youtu.be/o8knpoITU08
英國超市簡介:
https://youtu.be/8g8UlehY6yw
倫敦交通慳錢小貼士
https://youtu.be/-6i_s_uHxME
#香港人 #bno平權 #倫敦 #香港 #英國工作假期 #英國留學 #英國旅行 #倫敦旅行 #倫敦自由行 #英國自由行 #工作假期 #英國移民政策 #英國移民 #倫敦生活 #倫敦vlog #bno #英國香港人#倫敦在住 #英國打工度假 #英國 #英國分享 #英國永久居留 #英國脫歐 #英國生活 #英國簽證
香港教育大學交通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0806)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1958年,麗儀分配到寶安縣觀瀾中學當老師。那時觀瀾是鄉下地方,交通不方便。香港去觀瀾,從出發到過境,再坐站站停的慢火車到「天堂圍」站,還要走6公里的山路,大約一個多小時,才遠遠看到觀瀾中學的校址,總共需時七八個鐘頭,辛苦一整天,才能和她見面。到1962年,通過寶安縣統戰部長馬志民的關係,麗儀被調到深圳中學,就方便多了,但路程仍然需要三個多小時。在觀瀾,我大約一個月去一次,到了深圳,我幾乎每個星期去一次。那時公司的同事都笑我去「做禮拜」。
麗儀在大學分配工作的志願中,填上靠近香港的寶安縣,相信黨組織已經在政治上放棄她了,只因為她出身好、表現單純,我在香港也算是左派外圍,所以中共就把麗儀歸類為可以「使用」之列。雖按她的志願分配,卻是寶安縣離香港最遠的鄉下,工作上只是讓她教知識課,沒有讓她做行政工作,甚而沒有讓她當班主任。在中共機構,政治上人分幾等,傳達文件、聽上級報告、可看的「機密」資料,都有等級區別。麗儀很快知道自己處較低一級。後來她以「超齡」為由被要求離開共青團。
在政治掛帥的社會環境中,麗儀不會有上升到管理層或調往大學深造的機會,因此她全部心血都放在教學上,學校要她教什麼,包括非專業的英文、數學甚至不在行的語文,她都自修、鑽研、傾力以赴,她口齒伶俐,語言生動,學生都喜歡她。在政治運動中,學校要求她帶學生到農村參加短期勞動,她也很負責去做,到了農村,她晚上給學生蓋被,替學生縫補破了的衣服。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共號召學生向走資派當權派造反,學生在給老師的鋪天蓋地的大字報中,對梁麗儀的攻擊甚少,勉強的攻擊點是指她在農村中對學生的關懷,是「進行資產階級的反動母愛教育」。在只有「階級愛」「同志愛」的極左浪潮下,一切其他的愛包括動物世界都有的母愛,也變成是「資產階級」和「反動」了。
除做好本份的教師工作之外,麗儀在政治上不求進取,保持審慎距離。她不抗拒中共發動的政治運動,但不積極參與。文革開始,許多年輕老師都爭做「造反派」,麗儀就做當時被批評的「逍遙派」。
她極為珍愛跟我的關係,珍惜婚後的家庭,愛護女兒,是好母親。在觀瀾中學和後來在深圳中學,有好幾年的每年寒暑假,她都申請通行證來香港探親。按照中共的政策,合當批准她來港。實際上,當時申請通行證來港的人,大都不會再回去。麗儀從來沒有想過不回去。她認為「祖國」培養了她,她應該為「祖國」奉獻自己。我父親曾經在香港托人為她找到中學教席,但父親不了解,麗儀不是喜歡教書,她只是忠於自己的「愛國」信念。政治上受到一定歧視,她當然很清楚,但她覺得教好學生才最重要,而學生喜歡上她的課,她也知道。對工作,她有滿足感。每年回港兩次的情形,維持到1965年,期間只有約兩次受大陸政治局勢影響沒有批准她來港。1965年,是文革前夜的四清運動,接著文革,她再也沒有申請來港了,因為不會受理。
文革期間,學校基本停課,後來中央提出「復課鬧革命」,上的也是「革命課」,比如課堂講「革命文藝」。麗儀一直因為我這個「海外關係」而受歧視,但又抓不到她有什麼痛腳。直到1970年的「一打三反」運動,大禍終於臨頭了。
1965年之前,每年麗儀寒暑假回港,都是我們最快樂的時日。最奇怪的是,每當寒暑假將要結束,她即將返回大陸之前,她總會藉故向我發脾氣,往往要吵一架。我起先不明所以,後來想清楚,那是她臨離開前的心情極壞所致。我讓著她,使吵架降溫。現在,我是多麼懷念年輕時吵架的體驗啊!
1965年以後,她不能來香港,於是我幾乎每個週末去深圳。在文革的無理性左傾思潮衝擊下,我每次回去都心情忐忑,因為不知道「革命形勢」發展到怎樣地步,不知道麗儀和兩個女兒怎樣了,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回家的兩天會有什麼遭遇。但我仍然每週回去,因為總想知道她們的情況。直到1970年遇到重擊和傷痛。
隔離審查結束,她獲「解放」後,她仍然用專業知識繼續在「教育革命」的縫隙中,做好教育工作。但想來香港與我團聚的意向就很強了。
那些年,我一直沒有要求她回香港定居,用中共的術語,就是沒有拖她的後腿。她如此「根正苗紅」,如此單純和愛國,對奉獻「社會主義祖國」的信念曾經如此堅持,終於在沉重打擊後想要離開,原因已很清楚。
我沒有問過她,但她一定會想到:自己覺悟得太遲了。
我不是也這樣嗎?(46)
圖1,麗儀留下的小時候照片,大概十歲左右吧,那時我們還沒有認識。
圖2,觀瀾中學時代。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香港教育大學交通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即將踏入30歲最後一年,我稱之為「40-1歲」。坊間喜歡稱呼「29+1」代表30歲,我偏偏提早讓自己心理上感受40代,自覺很創新(well….)
19歲的自己回顧13歲,告訴自己終於離開中學、終於走完為輔新詞強說愁的「teens」;29歲的自己很清楚踏入30歲是不會一夜白髮,但卻不停把「老喇老喇」掛在口邊。你想想,幾時看見阿爺阿嫲比80後90後更喜歡說自己已經老了?
我預計迎接39歲後,身邊更多恐慌的同年紀朋友除了個人外表,更加擔心視力聽力、內臟筋骨、膽固醇與高血壓,還有父母以及兒女。中年人不會廢話連篇無病呻吟,就算有病也不想呻吟—誰都明白人生很艱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言之隱,沒有誰比誰過得特別輕鬆。看表面,誰不是風生水起、生活美滿?正如香港依然歌舞昇平,豪華酒店佳餚美酒從來不缺;講交通方便、醫療技術優秀,香港依然世界尖端。
有些時候,傷痕纍累與滿目瘡痍,只有身在其中才知曉。無論是城市、還是你的軀殼。
大都市的花花碌碌每日推陳出新,就算是我經常看的住在香港的日本人Instagram、Facebook,頂級的餐廳依然高朋滿座、牛頭角觀塘又或者海山樓依然是他們鏡頭的寵兒。過客的心境,跟我們的心境始終不一樣,並不是不了解。就算是本地人,沒有把握身邊的「小確幸」,又如何在濁世消磨歲月?諸葛亮都會講「苟全性命於亂世」,風波裏的茶杯要懂得處世之道。
變化從來都是慢慢進行,就好像少女不會早上起來即變成老太婆。我變老不是一朝一夕,香港變成今日如斯狀態,滄海桑田也非一日之寒。
自從2019年之後,721之後幾天的生日不會特別愉快,早幾天又是LOTR移民英國最後的界線。回顧前半生,有些朋友遇上疾病或意外走完短短的一生,「死別」我們不能選擇;但因為各種原因突然間近年有大量的「生離」,也不是我可以阻止。
曾經有一位朋友我們約定要一起過40歲生日,但是他離開香港了。所以我在38歲的時候,已經預先舉辦了40歲的生日派對。明年今日,或者我們會在別國土地上再次見面?
生日願望我不祝願世界和平,因為從不可能。讀歷史多年,幾時有世界和平過?轉念一想,活了不夠40年已見證很多歷史事件,也算不枉此生。
目前這一刻即將「四十不惑」的我毫無疑問,清楚自己依然很愛香港,不想離開。
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去留是好還是不好,只有你自己知道。既然不能奢望世界和平,就祝福每一位我愛的人,往後餘生都歲月靜好。
圖:2010年暴⋯中文大學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畢業時,扮文青系女神逆光畢業照。
另外,我係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生。寫慣論文, 隨筆一揮而就乃本系專長,5000字easy job。40-1歲になる都可以肺腑之言長篇大論,有怪莫怪。
香港教育大學交通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嬰兒經 | 盧斯達 on Patreon】
現在,藍絲長輩們都會問:「點解大學生依家會變成抗議一代?」
我答,其實很簡單,因為你們由細到大,對他們煞有介事地灌輸了一些仁義道德的「教育」,試圖令他們成為一個有尊嚴的好人,所以他們就咁慘。
黃絲長輩問:「難道仁義道德、教育是不好的嗎?」
我回答:「道德教化和人格提升永遠是好的,但我們最好有一個這些價值能夠多少實現的現實世界,否則你首先會為接受這種道德的人帶來極大痛苦。」
以前學校曾經有「公民教肓課」。現在我經常嘲弄這類教程,認為他們都是教人過馬路要遵守交通燈指示、不要亂丟垃圾、有選票要投票之類。至此之後,一切都會開始有積極價值判斷。例如政權透過官方行為去展示自己認同「見義勇為」:當你舉報或協助處理了一單重大案件,你可能獲頒「好市民獎」,認同和鼓勵人們的道德自發性。
「舉報罪案」背後的道德詮釋就是不容忍不義。整個社會也有類似的耳濡目染,並鼓勵別人做一個正義的人。甚麼是正義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奧秘,但「對抗不義」作為某種人人可為的、彰顯正義的方法,乃是通過各種媒體持續教化。每一部宗教經典、電影和故事拆解到最初,都是 protagonist 對抗 antagonist 的模型。小丑雖然迷人,但蝙蝠俠無疑顯得更有尊嚴。《蝙蝠俠》的宣傳能力自然強過「公民教肓課」,那麼我們都會在過程中認同了「對抗不義」的主題。在成龍電影,我們同樣獲得「邪不能勝正」的寓言。在中國文化,人們也歌頌屈原、岳飛、文天祥這些歷史上的敗方,頌揚其死守信念的氣節,認為這些敗方比起勝過他們的人,更有尊嚴。道德自發性,可能引發社會動蕩,或者影響惡人的既得利益。
人類都在教下一代理論上應成為一個有尊嚴自覺的人。有尊嚴的人,就是把自己看成人,把自己看得重要,也對自己有若干要求。有一定尊嚴的人,被侮辱會感到不悅,但沒有特別尊嚴的奴隸,則不會有一樣身心反應。曾經的公家宣傳片也會教人:「被人侵犯,要識得嗌唔好,仲要大聲叫救命,馬上去到安全既地方,將件事話俾你信任既人聽」,因為一個有尊嚴的人,被人侵犯時要識得反應。
刑事犯會被公訴,由檢控官代表「公眾」控訴某個人。其實犯罪者即使入獄,被侵犯的權益多數不能恢復,希望事後恢復的是受害者名譽。整個儀式只為重新宣告人的尊嚴不可侵犯,並對觸犯者施以刑罰。於是世界上很多衝突拆解到最後,可能都是由心理層面維護尊嚴的衝動而引發。一個人和人之間的尊嚴之爭,極端時可能以制裁/仇殺告終。一個群體與另一個群體的尊嚴之爭,最極端時則發展為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一個殺人如麻的日本兵,腦海裡可能還埋藏著童年時期的片段,老師教他們要成為一個好孩子。那麼「好孩子」的概念,後來發展成忠誠、服從、奉公,在大時代的氛圍下也是合理發展。然後聽到日本被欺負了,國家利益受損,自己也義憤填膺。後來他在軍隊和教官的影響下,得到了皇軍的尊嚴,最後用絕對服從軍令來餵養這份尊嚴心。另一方面,無數「好人好事」、為他人自我犧牲的案例,救災、留守、奉獻,則同樣是一樣的尊嚴心、榮譽感在運作。
香港開埠180年,特別是麥理浩十年,英國人真是埋下了現代性的炸彈。當時英國已經知道香港不會被允許解殖,但也把香港搞得非常現代化,廉政公署新市鎮地鐵郊野公園,目標是培養出香港人的自豪感,提醒他們,雖然你們以前是難民,但你們現在是「香港居民」,這個身份豪得珍惜,香港 (67暴動之後無事) 可以安居樂業,值得你們自豪。90年代一些商品廣告,都會用香港咁好,點捨得離開的講法。港英又在放手撤出階段,以白臉的方式手把手教導香港人面對政府,可以挺直腰板,據理可以力爭,有不滿可以投訴,政府向公眾問責的「普世價值」,這便是為了當時的香港人尊嚴充份加油。西方所謂公民,東方所謂君子,就是描述一群有尊嚴自覺的先鋒黨。然而這班很有自我意識的人,相互之間自然充滿各種競爭和衝突,也容易不滿,或至少可能不滿。
一群特別有尊嚴的人,就因為自發性充份發揮而特別優秀,但也特別脆弱,他們的尊嚴總可能受傷。或者尼采發現的困境:強者無法適應弱者統治的世界,甚至被後者包圍和迫害。這就是藍絲和黃絲賢達研究的大學生問題。教育教人要有尊嚴,大學生自然是理論上比較有尊嚴。一班有尊嚴的人自然有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批判意識。父母教小孩子做個好人,是為他好,還是終有一天害了他?讓他有可能成為一個像嬰兒一樣自我而不妥協的人?成為因不識時務而受罰的好人?
尊嚴意識既然帶來競爭和變動,是否只要大家都沒有尊嚴,即會天下太平?問題是人們有樣學樣,追求逼格這件事就在不斷傳染。菁英和長老無符。因為有了自我意識,人們就得以經歷自己這個人格的榮辱;有了集團,就得以經歷集體的榮辱,人通過想像出集體而獲得更強烈的競爭和生存意識。雖然,這也是紛爭與互相侮辱的源頭。
美國學者管禮雅 (Liah Greenfeld) 在其名為《關於國族主義全球化的十個主張》(10 Claims Regarding the Globalization of Nationalism) 的演講內容,如題,對於國族主義是甚麼,有十個主張,第十個這樣說:「國族主義為人們帶來平民主權,帶來平等,帶來包容性的社會——即民主政治。它為人們帶來一種個人的尊嚴,我們亦因它而永遠徘徊在世界大戰的邊緣。」(Claim 10: Nationalism brings us popular sovereignty, equality, inclusive society – that is, democracy. It brings us personal dignity. And it forever keeps us on the brink of a world war.)
人和集體的思慮,由簡樸而複雜。很少可以回轉為嬰兒。嬰兒是在時光中陣亡的先行者。嬰兒鞠躬下台,成為一種有著朦朧的禁忌意識的成年人。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