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香港工業中心b座點去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香港工業中心b座點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香港工業中心b座點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香港工業中心b座點去產品中有4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264的網紅Knowher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被冷待的香港粗獷 ] 分享原文,稍作補充: 一直覺得東海工業大廈讓街道轉角變得不可思議,以前不知怎樣形容它的美,現在再看會有另一種角度。 展覽於 openground 進行中,有趣在於許多的陌生,即使有時眼熟,但從來沒有細細去看的一些香港建築。 場內會有策展團隊複製的建築物料,可以觸摸,幻...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或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如孤島般的「地帶」,好像摯親都無法明瞭。偏偏英國的某位詩人如是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不少人說小島孤獨,卻鮮有人親身體會孤島的感受,因為都市人禁不起,放不下,走不來。外人走進島內,島民踏出島外,經年來往的渡輪看盡離合。島上的「祺森冰...

香港工業中心b座點去 在 麻甩女子祖·美食插畫提案? ??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08:56:08

【日式Cafe🍁聯乘華爾登月餅】 #阿祖食盡荃灣 #阿祖食盡觀塘 #阿祖食盡鰂魚涌 #阿祖食盡尖沙咀 呢間💛Cafe有4間分店,今次去嘅係荃灣愉景新城店!環境走日式木系路線,都算幾舒服,提供意粉扒類、日式定食、梳乎厘班戟蛋糕等🍴之前食過觀塘分店都OK,今次拎月餅順便食埋飯😄以下為晚市價錢 。 💛 #...

香港工業中心b座點去 在 ⚠️ 可能係最齊全嘅美食情報!⚠️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19:06:21

🌸#girlsfoodies觀塘#girlsfoodies西式 🌸​ 【 ​ 💛 #GF_List 】 ​ 🉑 :自取 ⭐👉🏻評分: 8.5/10​ ——————————————————​ 連鎖洋食黃店🤍喺poly都有分店!食物質素幾高係細份咗少少🤣呢到嘅裝修⋯大家要自己嚟望望🥰 —————————...

香港工業中心b座點去 在 美食搬運工——永遠在更新的台灣代購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14:08:12

⏱29/9-2/10團購預告 ‼️9/9 20.00開放預訂 🔗LINK IN BIO|連結在個人檔案 ‼️19/9 20.00截單截數 🛒30/9牛菓子 在包寶推薦我這家甜點店時,店家對芋頭的堅持真的有打動我,覺得怎麼樣也要訂購來試試看!他家的芋頭都是以最天然的芋頭香面客,沒有加太多的糖去讓芋...

  • 香港工業中心b座點去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8 22:41:42
    有 127 人按讚

    [ 被冷待的香港粗獷 ]

    分享原文,稍作補充:
    一直覺得東海工業大廈讓街道轉角變得不可思議,以前不知怎樣形容它的美,現在再看會有另一種角度。

    展覽於 openground 進行中,有趣在於許多的陌生,即使有時眼熟,但從來沒有細細去看的一些香港建築。

    場內會有策展團隊複製的建築物料,可以觸摸,幻想當時人的需要及心境,怎樣是剛剛好,甚麼是知足,由一幢建築物無聲去說。

    Kevin Mak的照片不用多說了,靚到令人覺得不用客氣。

    原文刊Andthen.hk
    ————————————
    誇而不浮
    被冷待的香港粗獷

    想像一個中年人,五十歲上下,沒有足夠年資去接受敬禮,擠不進殿堂,卡在時間線上的某點,遭冷落一旁,尷尬地一臉蒼白——而他曾經踏實和誠實地,為社會交出貢獻,可是始終沒有換來掌聲。

    以人喻物,城內也有好些這樣的建築。
    建於戰後六、七十年代,屬於現代主義建築的分支,龐大至近乎霸道,常被形容為怪獸(近年民間比喻更有趣,Marvel宇宙裡的變形俠醫Hulk),敢於不加粉飾,客觀事實裸露人前,統稱為「粗獷主義」(Brutalism):1950年代由瑞典建築師Hans Asplund首先提出,及後經英國建築師夫婦Alison 與 Peter Smithson,以及建築評論權威Reyner Banham大力推廣,影響力在七十年代尤其重大,香港也沒有例外。

    粗獷主義有幾個特點,強調不經修飾的外觀,幾何結構直截了當,鋼筋混凝土外露,樑柱和核心筒等一目了然,外觀上著重表達力量,並且刻意不施油漆粉刷或批盪,看上去灰頭土臉地粗糙。

    這些建築常用於建設學校、政府大樓,圖書館和體育館等公共樓宇,本身帶有強烈的實際功能性——甚至可以這樣說,它本來就不要求華麗,不為點綴市容而來,是實實在在應付民生的工具,不矯情,不說多餘廢話。

    粗獷主義的實驗味道,讓它素來不為主流美學擁抱,然而有建築師不表認同。
    深水埗openground的最新展覽《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罕有地給這類建築一支射燈,以照片,研究資料及建築圖則,展示15組粗獷建築,站在香港某角落,在看見與不被看見之間。

    譬如每次經過葵涌都嘆為觀止,「點解工廠可以咁靚」的東海工業大廈,1975年落成,大部分牆壁用上麻石飾面,樸拙,卻有沉實的帥氣。每個建築組件都設有凹槽,可以像積木似的曡起砌成,極具快靚正的香港精神。
    策展團隊甚至認為,大廈結構的精密程度,可以跟1970年黑川紀章設計的中銀膠囊相提並論。

    展覽中亦有鮮被提及,異常科幻的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建於1972年,位處山上,當時為避過大規模挖掘工程,禮堂一方坐落山坡,另一方由懸臂式支柱支撐,結果構成飛碟狀,懸浮半空,極具前瞻,超越學校建築的想像。

    而粗獷至世界聞名的代表,要說到聖士提反書院的科藝樓,大膽地設計成梯形,外牆傾斜,能夠反射陽光,避免體育館受日照長期曝曬,非常聰明。
    兩個大型懸臂樑的邊陲,刻有類似葉紋的V字紋道,下雨時出水管的水沿樑柱流到地面,硬漢內藏浪漫巧思。

    值得留意的是,展覽名字在建築前加上「未知」:一來粗獷主義不算廣為人知,同時因為英殖香港華洋共處的背景,增加建築的複雜性,讓某些疑似粗獷主義建築的定義,還需繼續討論。

    另一個未知,涉及建築的生死存亡——粗獷主義向來備受爭議,不獲廣泛重視及欣賞,加上漸因失修而破落,本來就已碩果僅存的粗獷建築,近年面臨消失,比如荒廢好些年的清水灣邵氏片場,現正開始拆卸重建。

    留下來的倖存者,亦不代表可以安全。部分業主因了解不多,以保養的名義,替建築抹上油漆或批盪,外表亮麗了,但跟粗獷主義的原有精神背道而馳。
    例如展覽中的幾幢中大建築,除了牟路思怡圖書館,其餘巳被翻新,不復最初落成的模樣。

    這現象非香港獨有。2017年,德國建築博物館(Deutsches Architekturmuseum)策展人及建築評論家Oliver Elser啟動SOS Brutalism計劃,建立網上數據庫,列出世界各地相關建築,以作監察和保育,至今載有超過二千座建築,其中約二百座標為瀕危紅色,代表面臨清拆或錯誤改建。

    赤柱聖士提反書院的科藝樓建築群,一直是SOS Brutalism檔案中唯一的香港建築;今日再檢索,裡面已加進新的項目:中大科學館、眾志堂學生活動中心,並包括已通過撥款,將會拆卸的中環郵政總局(註:策展團隊認為郵政總局更接近典型現代主義,有待商榷)。

    撇開主觀的美醜定斷,粗獷主義建築,記錄了戰後的社會面貌,捱過了最窮苦,未正式邁向富裕,平凡實用便是最大安樂,那是樂得簡單的年代。
    曾經在當時,人們需要快捷,低成本,坦蕩蕩地真實的建築物;然後許多年後的今天,誠實直白的建築,或事,或人,會不會得到嘉許?

    —————————
    丨認真做無聊事 x knowhere 丨
    日期:8月21日-9月12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1-7pm
    地點:中環PMQ B座 H205 knowhere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 香港工業中心b座點去 在 My Playground 古家私房菜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30 16:47:29
    有 18 人按讚

    近年品酒潮流指向了傳統烈酒威士忌,從不同國家不同年份,以至用上怎様的木桶釀製也各有喜好,而向來愛好杯中物的筆者當然也會湊湊熱鬧,間中和朋友交流一下。

    俗語有謂「酒乃穿腸之物」,但其實只是輕嚐淺酌也無傷大雅,當中似醉還醒的意境更造就了不少千古傳誦的佳作,就像是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的五言古詩、七言絕詩,無不是在酒意酣濃之時的著作,那種天馬行空、放下束縛的澎湃情感意境絕非一般人能夠體會得到!

    古有七步成詩,想不到現代亦有把酒論書法,最近筆者扮下文青受邀來到香港國際青年藝術家協會舉辦的「今非昔墨」畫展,認識了國寶級修復大師洪傳驊先生和知名書法家陳明德大師,在兩位老師的深情引領下,一邊品嚐蘇格蘭得獎名釀,一邊細味著兩位前輩寫晝的歷練和心得,意會那半醉還醒的超然境界,讓筆者這位藝術菜鳥體會甚深。

    平時細味威士忌大都是聯想與食物的結合,又或以年份和木桶去界定優劣,今次經專業唎酒師指點下,原來水質才是至為重要的關鍵,就像是今次品嚐的Arran 10年單一純麥威士忌,以廠齡論酒歷完全是青年級數,但就是因為釀酒廠的獨有環境,讓水源經過了天然瀑布的過濾,清純而富含礦物,加上調酒師的鬼斧神工,使出品甘醇帶香草果香,層次豐富,就連英女皇也在佳釀未成之際已預留了給皇孫,要知道蘇格蘭威士忌一般都有數十至幾百年悠長歷史,能在衆多馳名老牌當中脫穎而出,實屬史無前例,可想而知其獨特之處,如此的故事性亦令此品牌一炮而紅,出品大受歡迎,限量生產前提下很多時都有缺貨的情況。

    而知名書法家陳明德老師更是威士忌的擁躉,據其透露威士忌能幫助他達到創作的狀態,尤其是近年所創作揉合了古典味及現代感的「非書法」,以書法線條及留白抒發出個人藝術理念,個人風格鮮明,讓水墨脫離古典傳統的框架,有時候更會加上日本墨象噴點與西方滴墨揮灑,以非常規之形態走進當今世代,一方面希望能藉不包含中國文字的非書法藝術,讓書法藝術步向國際,傳承這種珍貴的傳統藝術。

    共賞威士忌與畫 從畫中看透人生

    今次大會是受到陳明德大師的啟發,舉辦了威士忌與畫作的共賞活動,希望帶大家走進藝術家的內心世界,感受不同的覺悟。

    由香港國際青年藝術家協會舉辦的「今非昔墨」畫展將於2021年7月17日至9月17日在葵涌大連排道182號金龍工業中心第四座24樓B室舉行,由七位知名藝術家共同策劃的群組展覽,讓威士忌和畫作愛好者都可以在這個活動中聚首一堂。品嚐威士忌的風格和研究生產方法的細微分別,透過細味威士忌的味道和歷史,讓我們沉醉於威士忌和畫作之中,每個人都能夠從同一幅畫作有不同嘅覺悟和了解。展覽期間亦有不同活動提供讓來賓一同參與,使大家更能了解體會當中樂趣,在繁忙的日子中停下腳步,慢活人生。

    參與藝術家:
    畫壇殿堂級人物黃配江、知名書法家陳明德、金石書畫家張振國等等。七名大師的作品都極具個人特色,用墨水「畫」破昔日與現今的界限,從中看透他們在藝術及人生路上的高低起伏和跌盪。

    活動日期:9月4日
    活動時間:下午3時至5時
    活動地點:葵涌大連排道182號金龍工業中心第四座24樓B室

    有誰共嗚 有緣能得墨寶一幅

    由國寶級修復大師洪傳驊先生題字的墨寶會贈送給有緣人。在展覽期間大家來到雅博軒都可以寫下對畫作的感言,每段感言會由各位大師評級,最有覺悟的留言會獲得墨寶一幅,希望畫展能夠帶給大眾不同的感覺和想法。有緣人會在畫展完結後有專人通知領取墨寶。

    #今非昔墨
    #香港國際青年藝術家協會
    #共賞威士忌與畫
    #從畫中看透人生
    #非書法
    #Arran
    #杯中物
    #墨寶
    #古家私房菜
    #揾食達人Keith

    #instagood #followme #follow #instalike #food #likeforlike #tagsforlikes #igers #foodporn #yummy #lifestyle #instafood #followback #foodiesofinstagram #foodie #hkfoodblogger #lovefood #hkkol #hkblogger #hkinfluencer

  • 香港工業中心b座點去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28 14:39:22
    有 1 人按讚

    跨界圍攻:「AI 視覺」公司已集體殺入智能駕駛圈

    2021-05-22
    雷鋒網

    如今的智能汽車賽道,說挨肩迭背也不為過。

    新勢力派引領變革,最為二級市場所看好;泛網際網路派占流量高地,擅技術遷移;傳統車企派根基夯實,品牌名聲享譽在外。

    甚至財大氣粗的某地產派也曾放下豪言――力爭 3-5 年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如華山比武般,大俠們個個嚴陣以待,各方勢力黃巾高擎,左右開弓。

    你看看,前有行業鐵幕,中夾破釜沉舟之心,後是險峻江湖,哪還有初進牛犢的落腳之處?

    即便如此,在月前燥熱尚未消退的上海車展後,鮮少被提及的AI視覺公司還是擠了進來。

    看慣了巨頭們的聲勢浩蕩,轉身發現AI視覺企業們的入局講究一個循序漸進,起承轉合。

    而他們的悄然進入,也給智能駕駛領域增添了幾段新故事。

    海康威視:左手自研、右手投資

    AI安防老大哥海康,深耕智能駕駛市場履行一貫的低調風格。

    其對智能駕駛的綢繆始於2015年,當時海康內部計劃開展新業務,起初確定的業務有三:海康汽車電子、海康機器人、海康螢石。

    2016年7月,耗資1.5億的海康汽車技術正式成立。

    在此前後,海康還分別於2016年6月投資了威視汽車科技,2017年7月成立了海康汽車軟體。

    2018年是海康智能駕駛的上升之年,市場渠道、技術研發上均有突破。

    2018年2月,他們上線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自動泊車APA+,同年又成功打入2019款保時捷卡宴的配置中。

    汽車產業以穩為重,鏈條長、利益盤根錯節,新入者切入並不容易,而海康卻出其不意一舉打入高端。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海康汽車已經通過了20家OEM的審核並成為其合格供應商,公司的主要客戶包括一汽集團、北京汽車、上汽榮威、上汽名爵、本田汽車等。

    其中,定點項目超過200個,已量產的項目超過100個,覆蓋500家渠道合作夥伴。

    成立子公司自研之外,投資也是海康較為看中的一大路徑。

    在成立汽車電子公司之前,海康就曾在2016年入股毫米波雷達企業森思泰克,並成為後者的第二大股東。

    2013年成立的森思泰克既是毫米波雷達第一批探路者,也是成績較為優秀的領軍企業之一。

    森思泰克創始人秦屹是英國海歸的雷達專家,在英從事雷達研發和製造十餘年。

    據悉,森思泰克所聚團隊成員中80%具有軍工背景,掌握雷達硬體、軟體和量產工藝等幾乎全部核心技術。

    據悉,森思泰克毫米波雷達在北京、石家莊設研發中心,在蕪湖設總廠,在杭州設車載事業部。

    石家莊,有軍工雷達大本營之稱,軍民毫米波雷達研發人才密集,且電科雷達研發54所和13所都在石家莊。

    森思泰克也頗為爭氣。

    2019年,思泰克首次實現大批量77GHz車載毫米波雷達國產化、突破國際巨頭壟斷。

    森思泰克的77GHz毫米波雷達成為國內首個真正實現「上路」的ADAS毫米波雷達傳感器。

    目前,森思泰克已成為紅旗、一汽、韓國現代、東風日產、長城、長安等國內外車企體系內供應商。

    海康與森思合作的高分毫米波成像雷達+視覺融合技術,或許將對壘低線束雷射雷達。

    大華股份:立足整車,三電、網聯、自動駕駛多點齊發

    零跑汽車脫胎於大華股份的汽車部門,獨立後獲得了大華股份的技術和資金支持。

    2015年,大華股份副董事長兼任大華股份CTO朱江明親自下場,成立零跑。

    經歷2019年新能源補貼大退坡,不少新勢力造車企業已經出現嚴重資金問題,且變現存疑。

    零跑汽車亦不例外。

    2018年,零跑虧損 3.07 億元後,2019 年上半年又持續虧損約 2 億元。

    2019年1月4日,零跑汽車第一款車S01上市,該車2019年全年交付約1000輛。

    對於連續虧損的零跑,唱衰論一直也在網上發酵。

    朱江明對此表示,「即使不融資,零跑也能再活三年。」他透露,大華股份將持續為零跑輸送資金,「當然我們希望能更多的融資,發展得更快些。」

    在經歷融資受阻後,2021年伊始,零跑官宣融資43億元,合肥政府投資平台亦在其中。

    今年年初,此前曾投資蔚來的合肥市政府與零跑方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合肥方面將對零跑B輪融資投資約20億元,並展開更多合作。

    現金流方面,從不被業界看好,到巨額融資的到帳,仿佛又讓市場看到了可能性。

    技術層面,零跑汽車稱自主研發了三電系統、智能網聯繫統、自動駕駛系統三大核心技術,並完全掌握自動駕駛核心硬體平台和算法技術,實現對自動駕駛感知、決策、執行層關鍵技術的自主化全覆蓋。

    產品層面,零跑汽車目前旗下擁有3款量產車型,分別為:零跑T03、零跑S01以及零跑C11。

    三款產品風格各異,銷量不一。

    2020年,零跑汽車官方消息稱,2020年累計銷量達11391輛,其中T03為主力軍,貢獻了10266輛。

    創始人朱江明也底氣頗足:「2023年零跑進入造車新勢力TOP3、2025年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占率達到10%」。

    商湯:求精感知技術,並進艙內艙外

    與其他AI獨角獸相比,商湯在自動駕駛上布局較早,也更全面。

    2017年進軍自動駕駛,商湯的汽車產業布局可分為艙內(智能車艙)和艙外(智能駕駛)兩大層面。

    智能車艙層,基於前裝量產解決方案,以視覺感知技術為錨點,由點及面,覆蓋用戶從上車到用車的多個場景。

    商湯的SenseAuto Cabin智能車艙解決方案包括駕駛員感知系統、座艙感知系統、智能進入等等功能。

    據悉,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裡,商湯已經拿下了30多個國內外頭部夥伴的智能車艙定點量產項目,覆蓋車輛總數超過1300萬輛,其中10 余個項目已經實現了量產交付。

    智能駕駛層,商湯選擇與主機廠合作,做汽車廠商(OEM)及一級供應商(Tier1)的解決方案供應商。

    在自動駕駛感知、決策和執行三大要素中,汽車廠商和Tier1占據重要角色。

    2017年,商湯與OEM廠商本田簽訂了為期5年的長期合作協議,研發適合乘用車場景的L4級自動駕駛方案。

    2018年,商湯完成杭州、上海半開放場地內實現無接管自動駕駛。2019年,在日本落地「AI自動駕駛公園」,將用於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和測試,並面向公眾開放。

    商湯的自動駕駛業務定位,是以視覺為主,其他元素為輔。

    視覺之外,商湯在高精度地圖和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等方面皆有技術儲備。

    通過搭配多種不同傳感器,實現感知、分析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城市級三維地圖重建及無人車高精度定位能力等技術功能。

    目前,商湯對自動駕駛技術進行了多次疊代,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智能駕駛方案:SenseAuto Pilot智能駕駛解決方案,聚焦 L2+ 級高級輔助駕駛至L4級自動駕駛創新,並在上海車展首次發布SenseAuto Pilot-P駕駛領航方案。

    軟體之外,2019年3月,商湯還推出首款原創機器人SenseRover X自動駕駛小車,這是款針對自動駕駛的教學產品。

    奧比中光:戰投+自研,兩條腿走路

    奧比中光是AI初創企業中對智能汽車投入最多的公司之一。

    作為一家AI 3D感知技術方案提供商,成立於2013年的奧比中光現今已在3D傳感領域深耕近8年。

    3D傳感作為人工智慧領域最核心的視覺感知技術,融合了晶片、算法、光學、軟體等多交叉學科技術,是人工智慧時代感知識別、新型人機互動等最為核心的技術載體。

    除3D結構光外,奧比中光在雙目、iTOF、dTOF、雷射雷達等主流3D視覺感知技術領域也有長遠布局。

    早在2018年,奧比中光就投資雷射雷達晶片級解決方案提供商飛芯電子。

    飛芯電子成立於2016年,是一家專注於光電設備、雷射雷達研發、集成電路設計的高新技術企業。

    成立僅2年,飛芯電子獲得了博世等注資。

    據悉,飛芯電子以研發、生產雷射雷達系統及核心晶片為主要業務,客戶群體主要面向國內外汽車、機器人、無人機等生產研發廠商。

    飛芯電子稱,其針對行業痛點,採用了連續波載調製或相干外差探測方案,利用焦平面點雲測距技術,滿足較高的空間解析度和較大的視場角,探測距離可超過200m,且無需複雜昂貴的機械掃描裝置,不斷提高系統可靠性,也使獲得的圖像更為清晰。

    2019年4月,奧比中光成立車載3D視覺傳感方案提供商奧銳達。

    奧銳達的業務重心在智能座艙,產品包括ToF攝像頭模組、雷射雷達等硬體以及3D ToF智能座艙方案。

    承襲了奧比中光的3D視覺感知技術,奧銳達可為智能汽車帶來DMS、OMS、手勢識別、人臉識別、身份驗證等多種3D化智能功能。

    其金融級安全的3D人臉識別方案,保護駕乘人員的信息安全;通過3D-ToF 攝像頭,實現多區域手勢控制;同時,智能汽車還可以通過3D信息,判斷駕乘人員體型、座艙內位置等。

    近日,奧銳達還發布了為智能汽車量身定製的3D ToF智能座艙方案。

    虹軟:主攻艙內,走軟硬一體之路

    2018年,為應對手機市場見頂飽和,虹軟正式將業務從智慧型手機領域拓展至智能汽車、IoT等領域,一舉橫向突進自動駕駛市場。

    虹軟科技創始人兼CEO鄧暉曾表示,未來每輛汽車裡都有10個以上的攝像頭,智能座艙將成為智能駕駛視覺AI的重點應用場景。

    與其手機定位一樣,虹軟的智能汽車走軟硬一體解決方案,力圖做車載視覺一站式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從招股書看,截至2018年底,虹軟科技的「汽車等loT產品」的業務收入僅367.95萬元,占比不足1%。

    與多數視覺企業加裝雷射雷達等技術不同,虹軟的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完全基於視覺層面,且核心聚焦在車內智能。

    虹軟科技的智能駕駛視覺解決方案,包括車內安全駕駛預警、駕駛員身份識別、車內安全輔助、輔助駕駛預警、自動泊車等眾多解決方案。

    2019年3月,虹軟入股開易(北京)科技,後者主營業務包括主動安全智能終端(ADAS+DMS+人臉識別)、SDK軟體服務以及硬體整體解決方案。

    2019年,虹軟在科創板上市。

    虹軟表示,其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積累深厚,融合其暗光高反差拍攝、防抖等影像視頻增強算法技術,即使在車內光線不佳、人臉角度多變、車輛晃動等特殊情況下,也能夠很好地完成車輛周圍環境監測和車內人員監測等功能。

    上市後,虹軟大力布局智能汽車及其他 IoT 智能設備領域,目前成效初現。

    據虹軟表示,智能汽車板塊2019年開始真正量產。

    數據顯示,2020年,智能駕駛視覺解決方案業務增長較快,實現營業收入6592.99萬元,同比增長310.61%。

    據悉,虹軟智能駕駛相關產品包括DMS(駕駛員識別系統)、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BSD(盲區檢測系統)、OMS(乘客識別系統)、Interact(視覺互動系統)、Authenticate(生物認證)、AVM(3D環景監視系統)、AR HUD(AR抬頭顯示)和智能後備箱等各類以核心算法為基礎的相關軟體解決方案。

    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DMS(駕駛員識別系統)的算法業務是其智能汽車業務的主要收入來源。

    虹軟今年透露,其智能駕駛業務已實現37+7個前裝車型定點開發(37款量產車型定點,7款車型預研),以提供純算法為主,公司直接與Tier1或整車廠簽約,涉及多家國內主流車企(含造車新勢力)及部分合資車企。

    格靈深瞳:最早入局,協同成長

    成立於2013年,格林深瞳是最早的一批AI視覺公司,也是最早一批投入自動駕駛的AI視覺公司。

    當年,格靈深瞳聯合英特爾研究院院長吳甘沙、國家智能車未來挑戰賽冠軍團隊負責人姜岩等一同創辦了一家專注於自動駕駛領域的公司――馭勢科技。

    2016年,馭勢科技在北京誕生,格靈深瞳作為投資方入股馭勢科技。

    過去五年,馭勢科技在洶湧潮水中奮力前行。

    2017年1月的CES,馭勢科技向世界推出了無人駕駛概念車「城市移動包廂」,該車型成為了全球第三款獲得紅點設計大獎的無人車。

    同年,這家公司分別在4月和6月,於白雲機場、杭州來福士率先展開面向普通公眾的無人駕駛商業化運營。

    今年1月21日,香港國際國際機場宣布,由馭勢科技與香港國際機場管理局共同研發的無人駕駛物流車將替代人力駕駛拖車,承擔往返機場和海天客運碼頭的行李運輸任務,意味著其在機場的運用已逐步上量。

    在過去的一年中,馭勢科技與長安民生物流、一汽物流、巴斯夫(BASF)等數十家企業建立了商業合作。

    據透露,在國內某豪華品牌車型上,馭勢科技提供的軟體算法也已前裝量產,並幫助該自主品牌率先推出 L3 級自動駕駛功能。去年馭勢科技交付了數百套「AI駕駛員」,實現年度業績同比增長150%。

    前不久,馭勢科技宣布完成累計超10億元人民幣的新一輪融資,在這場融資中馭勢科技獲得了國家資本的參投。

    馭勢科技在無人物流埋頭苦幹,潛心鑽研,其成績是在無人物流領域的業務布局幾乎占到了國內市場的70%。

    2016年誕生至今,馭勢科技經歷萬千辛酸,在密如繁星的棋子中探索出一條最優解法,以機場定式,在精進自我的路上捨命狂奔。

    而格林深瞳的自動駕駛之路,也隨著馭勢科技越走越遠。

    曠視:立足AI視覺,做車載全套解決方案

    2018年11月,曠視曾公開展示過車載AI視覺解決方案。

    彼時的曠視,其解決方案基於車載系統和駕駛過程的人臉解鎖、帳戶切換、駕駛員識別、多模態交互等功能為主,並收取相應軟體使用費和服務費。

    「人臉解鎖」可通過車外的攝像頭捕捉駕駛員人臉信息並進行身份的識別與確認,實現人臉解鎖車門、臨時授權人臉解鎖車門;

    通過車內的攝像頭實現刷臉啟動發動機、保險箱等,「帳戶切換」功能可通過人臉識別無感知精準識別駕駛員身份,配合車載智能系統,快速調整用戶預設的車輛各項個性化配置(座椅位置、反光鏡角度、空調溫度、音樂、燈光、導航等)。

    「駕駛員識別系統」可通過車內攝像頭,實時查看駕駛員駕駛狀態和行為,在駕駛員出現疲勞駕駛或分心駕駛跡象時觸發預警,保障行車安全。

    曠視曾表示,其與蔚來汽車實現了未來在智能汽車應用上的深度合作,真正的無人駕駛商用較遠,曠視聚焦對人類駕駛員的理解和輔助。

    的盧深視:基於3D視覺相機,為產業賦能

    的盧深視在智能汽車領域的角色,更多是與第三方合作的方式。

    作為三維視覺領域的佼佼者,的盧深視在高精度深度感知成像、三維實時高精度重建、三維跟蹤識別及感知等技術方向上深耕多年。

    上月,的盧深視出席了2021全球自動駕駛高峰論壇,並展示了其最新3D CV相機及其應用。

    的盧深視兩款自研3D CV相機,其在5米範圍誤差小於1mm,指標超越國際3D相機巨頭,量產良率達99%以上。

    基於前端低功耗嵌入式平台,兩款相機均可實現非接觸式精準識別,基於結構光原理,更可還原人臉高精度3D細節信息,通過人臉立體尺寸信息精準辨識人員身份,同時對於二維和三維攻擊識別正確率高達99.99%。

    多提一句,安全性上,可達金融級別。

    據悉,除了智能汽車領域,兩款相機也在智能家居、金融支付、智慧交通等領域展開布局。

    智能駕駛:AI視覺第二春

    AI視覺眾企入局智能駕駛賽道,並非跑題創作。

    其一,布局智能駕駛,是戰略向外牽引使然。

    自計算機視覺出走實驗室樊籠,AI安防、自動駕駛便拿到一大波投資人的「S卡」。

    當年AI落地之時,安防提供了絕佳的土壤,AI公司在此實現技術與產業的交融。

    期間,AI與安防彼此成就:

    安防向世界輸送的海大宇等驕子,幾乎主導了全球安防市場話語權,行業極速擴容,向城市各個領域蔓延。

    AI獨角獸們也從安防起家,並逐漸走向千行百業,邁向全域。

    左邊是AI安防成主要營收來源,右邊是AI安防逐漸占領一席之地。擺在入局者眼前的,是如何保持縱向持續增長的必答題。

    擺脫路徑依賴,尋找AI安防之外的市場,已是當務之急。

    如果說,過去五年,AI視覺公司的路徑是「通用AI SDK 重定製集成項目實施」的話,那麼未來五年,他們可嘗試「非標領域的標準市場 形成標準化產品 低成本規模化複製」的路子。

    非標領域的標準市場在哪?自動駕駛、醫療、晶片赫然在列。

    縱觀AI市場,目光所及賽道幾近全員虧損,掘金志認為,與高成本人力無關,因為虧損在放大;與硬體儲備也無關,因為可以OEM。

    核心在於:AI安防未能標準化,項目需求又無窮多。

    那就去標準化市場?有人問。

    標準化市場可以一夜之間把價格做到無窮低,但高額運營支出非AI企業所能承受。

    標準化市場上不去,定製化市場下不來,AI公司的突破口在哪?答案是:非標準化市場裡找到標準化路子。

    賽道上,自動駕駛正是明顯的非標領域的標準市場。與AI安防共通的是,智能駕駛初創企業也依賴資本輸入。

    但前者場景碎片化、項目定製化,產品標準化之路漫漫;後者以智能汽車為載體,技術上軟體定義、人機協同一旦成型,會一招吃遍天下鮮。

    眼下,不少智能駕駛新勢力已實現產品量產,並獲得一定規模的現金流。

    對於一眾搶灘的各路豪傑,AI視覺的入場似乎有些遲。

    但智能汽車賽道正熱、格局未定,智能汽車產業鏈長、細分領域繁雜,此時入場的AI視覺,你可以說它入場稍晚,但不能說它機遇不在。

    其二,自動駕駛或是計算機視覺技術應用必登之高峰。

    近幾年,機器學習持續深入,計算機視覺應用亦有了飛速進展。

    千山萬水跨越的人臉識別小山,是AI最成功,也最基礎的一環。

    真正的AI,是貫穿感知-決策-執行的長鏈條,這一點在自動駕駛上體現得尤為極致。

    感知層,通過各類硬體傳感器捕捉車輛的位置信息以及外部環境信息;

    決策層的「大腦」,基於感知層輸入的信息作環境建模,從而形成對全局的理解並作出決策判斷,再向車輛發出執行的信號指令;

    最後的執行層,將決策層的信號轉換為汽車的動作行為。

    自動駕駛技術是人工智慧、高性能晶片、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車輛控制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多領域技術的結合體,落地難度之大,各路AI無不動容。

    計算機視覺應用場景萬千,自動駕駛無疑是極具挑戰性、最具想像力的一條。

    越是長在懸崖之巔的花,越讓人著迷。

    一直以來,在環境感知環節,存在AI視覺與雷射雷達技術路徑之爭。

    不管何種路徑更優,已經在視頻物聯領域經歷過殘酷驗證,AI技術儲備上,AI視覺企業們也已攢下不少經驗。

    狼多肉少,能吃幾成飽?

    「自動駕駛是很低級的行業嗎?所有人都想來分一杯羹。」

    這調侃入局者們聽了,大抵會覺得分外委屈。

    大多數困在第一道門檻,錢。

    「沒有200億不要造車」的聲量振聾發聵,造車明星蔚來也曾資金一度跌入谷底。

    雖說AI視覺公司除了大華的零跑汽車外,其他參與者目前都專注於智能駕駛硬體和系統,但這也是個昂貴的行當。

    不少企業本身依靠資本輸血,是否有更多資金和精力參與自動駕駛廝殺,是他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行業壁壘不容小覷。

    汽車產業發展百餘年才形成了一套嚴謹而完整的生產流程和制度,乃至於衍生出了一套基於安全的工業文明,不是後來者們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就能夠顛覆的。

    作為智能汽車的核心體現,自動駕駛技術遠未達到成熟的程度;車艙內的智能化體驗也還有豐富的想像空間。

    換言之,如果跨界選手想要在智能汽車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不僅要高度重視安全這一話題,還要擁有強大的軟體能力。

    但在前一輪前沿傳統主機廠以及蔚來、小鵬、理想等新造車勢力的人才軍備賽過後,新入局的玩家要如何吸納更多的專業人才?又如何權衡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做出最終決策?

    與此同時,智能汽車的研發不是一件只要懂軟體就能夠做成功的事情。

    隨著電動化、智能化大潮的到來,造車的門檻看似降低了不少,但在這一過程中遇到的內因外因的難題,可能遠比想像中的要多。

    行業資源尚需積累。

    相比AI安防、智慧城市等領域,AI視覺跨界者在智能汽車領域品牌影響力和渠道資源不足,短期內,造血盈利能力較低。

    而且,AI視覺企業布局智能駕駛時間不一,技術雖有共性但終究有別,相較於大多數垂直企業,尚有諸多不足。

    故可見,過去幾年,即使AI視覺巨頭,步伐也較為謹慎,大多圍繞艙內智能、ADAS市場。

    如果說巨頭們跨界,自帶熱搜體質,AI視覺企業跨界的光彩,多少暗淡了些。

    前者身家優渥,拿著頂流體驗卡入場,高屋建瓴,後者更多是以小舟,涉鯨波。

    當然,隨著技術日進一桿,資源聚沙成塔,營收逐年增長,他們將投入包括但不限於研發、營銷、資本等層面,難保這一葉扁舟,哪天出其不意成為可遠航的重磅郵輪。

    莫道桑榆晚

    眾多跨界玩家湧入智能汽車,激發了新的生機。

    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智能汽車的市場都蘊藏著無限機遇。

    這個市場需要鲶魚的存在。

    在新時代的風潮之下,我們固然期待看到不斷有實力強勁的新玩家們入局,留下中國智能汽車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們也殷切地希望,這是一片能夠承載百花齊放,充滿新的生機和活力的沃土,而不是拔苗助長的投機者的港灣。

    憑藉先發優勢,不少入局者或已暫列行業前位,但隨著各方力量的持續加碼,後來居上也並非不無可能。

    保持警惕,時刻成長。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hot.org/science/83632.html?fbclid=IwAR2Mm9ZU17srF7sCywqUPw-hmRAyGN_sN9XnL0_Q6mE4bUYwUpgGNX3wHps

  • 香港工業中心b座點去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6-04 18:00:00

    或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如孤島般的「地帶」,好像摯親都無法明瞭。偏偏英國的某位詩人如是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不少人說小島孤獨,卻鮮有人親身體會孤島的感受,因為都市人禁不起,放不下,走不來。外人走進島內,島民踏出島外,經年來往的渡輪看盡離合。島上的「祺森冰室」負責人林耀山(Gary)生於斯,長於斯,闊別孤島逾十年後回歸故地,不為甚麼,只為年邁父親背起擔子——好好經營冰室。他只望將冰室一代傳一代,交給兒子再交給孫子,世世代代得以保守家族的心血結晶。念念親情,看來孤島不孤單。

    緩緩地流淌的靜謐時光
    島與城的距離原來僅僅約半小時的里程,渡輪在浪花與浪花之間顛簸,不一會兒便來到彼岸。實實在在踏足於一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純淨清新的海洋氣息撲面而來,慣於急速的步伐不期然放慢,放輕鬆。赫然發覺孤島,原來一點都不孤獨,因她正正被溫柔的海洋圍抱著。坪洲,外形彷如一個「凹」字,半點兒都不平坦,地形與其名字不相配,煞是有趣,陷下去的地方像是埋藏着隱世秘寶,或是世外桃源,遠眺還看得見青翠山嶺。坪洲在七、八十年前是繁盛的工業中心,全盛時期更有逾百家廠房。


    從昔日繁盛到今時今日的平靜,坪洲的面貌經歷多大的轉變,在島上不難發見歷史痕迹。如今,小島沒絲毫熙來攘往的壓迫感,沒有車子,沒有擠擁人潮,大街小巷彌漫悠閒靜謐的氛圍。每分每秒在城市如江河奔流的時光,在島上卻是緩緩地流淌。踏出碼頭,一座古廟映入眼簾,沿着永安街直行,偶爾有腳踏車擦身而過,街頭巷尾迴盪着微妙的窸窸窣窣,夾雜清脆的叮叮噹噹。店鋪之間隔着一道「楚河漢界」,店家卻會互相打招呼,談談天氣陰晴,說說生活瑣碎。

    一塊牌匾牽繫兩代心血
    巷尾,便看得見「祺森冰室」牌匾,一塊牌匾四個大字連繫兩代親情與心血,負責人林耀山(Gary)說:「爺爺名『祺』; 爸爸名『森』, 結合在一起就變成冰室的名字。他們都是行船,都是做廚房,懂得甚麼便做甚麼工。」原來,「祺森冰室」坐落的屋子早在一九六零年已經存在,Gary太公那代就已經在這裏居住,直至Gary的那一代已將近是第四代,經歷了數十載風霜的屋子見證着林氐四代的家族歷史,「之前是太公來到這個小島,買了這一棟物業,最初都是供別人做餐廳。坪洲那時有很多廠,人多了,食的需求就變大,就會有冰室及餐廳的出現。 他們想到不如就做餐廳生意,就收回餐廳。」


    生於斯,長於斯的Gary繼承衣缽,經營島上的家族餐飲業生意,孝順的他從小便在冰室幫忙,亦與小島有着深厚感情,「坪洲這個地方,比較寧靜。最大分別是這裏沒有車,空氣好。坪洲人較淳樸,但睦鄰關係好很多,都是土生土長。我們從小就在這幫手,上午就幫手做早餐,放學後冰室已經關門,就回來掃地清潔。那時候,日常生活,包括吃飯、做功課等所有事情都在店裏做,記得有些人會拿五毫子給我,叫我拿給媽媽。」

    離開終究是為了歸來
    畢業後,Gary毅然離開長大的地方,出外尋找工作,移居近十年,曾與家人討論過「接手」的問題,他的內心亦經歷過幾番掙扎,徘徊於拒絕與接受的邊緣,反思過去梳理思緒有助填補未來的空白,他憶述:「那時心想不會接管餐廳,結了婚到有小朋友之後發覺 ,以前家人對我們真的好。慢慢就去理解,他們老人家可以撐起這間餐廳,真是厲害。中間也有很多時候,是星期六日或者星期五晚我也有回來,爸爸的年紀都差不多退休,經營餐廳,做了大半生,又供到我們、我、妹妹都長大自立,反思都應該是時候回來幫手 ,二零零一年便回來了。」 終究,冰室對Gary充滿了兒時回憶與深厚感情,可想而知難捨難斷。

    於港人而言,冰室是香港歷史遺留下來的昔日印記,可理解為茶餐廳的前身,流行於一九五零至一九六零年代,隨着西餐業發展而起,最初因售賣的食品又以紅豆冰、咖啡、奶茶等西式飲品為主,以「飲冰」為賣點,故取名「冰室」。Gary解釋:「做冰室賣的食物很簡單 ,會有奶茶咖啡,只賣幾種粉麵。最早期我們有上海麵賣,雞蛋及肉片。我們的肉片是煎香了的肉片。那時是媽媽想食,爸爸就說拿一些回來賣,說這樣食就食了幾廿年 ,直到現在我都保持有上海麵賣,做一間冰室要茶靚咖啡都靚,兩者必須要做得好。」

    片片蝦多士皆有血汗
    歷久不衰的是情懷與傳統,雖然Gary 認為肯變肯去接受就會更好,但他並非一味主張顛覆過去的變革,而是選擇奠基於優良基礎上推陳出新。他細心地把過去的種種保存下來,「茶底沿用以前爸爸留下的,那味道由那時到現在沒有很大轉變,其實要煲一壺好的奶茶是很簡單,但要保持到十年是同一樣的味道,就是功夫。還有一個以前有、現在也有的就是紅豆冰。裝潢仍保留一派老式冰室格局,店內一枱一椅一磚一瓦均與開業時無異,還保留所有卡座椅子,這些椅子於一九六零年已經存在,因經過好些時日,木材腐朽,需要不停翻新修補。」蝦多士,是祺森冰室的「招牌菜」,不少人趨之若鶩來嘗鮮。

    Gary坦言:「蝦多士以前是沒有的,以前麵食為主,而且沒有一種較有特色的菜式,就想到蝦多士不錯,將蝦放進麵包,再用餡包起。其實不是我構思,五十年代的蝦多士就是這樣做。」蝦多士滋味香口,然而製作蝦多士的過程竟血汗交融,因為當中有一個剝殼挑腸的工序,「我們剝得很快,很容易會刺到手流血,還有個漿,要用很多香料去炒,將幾樣混合放到麵包裏,再浸蛋漿,再沾麵包糠,再炸。」

    情鍾爸爸烹調的早餐
    經營餐廳的擔子沉重得很,Gary卻沒有後悔當初的承諾與決定,他憶起一件引以自豪的往事,「有一個時刻十分感動,平時我們收的錢會放起來,通常我就會全部拿給爸爸。有一天,爸爸突然跟我說不是啊 ,今日你第一日接管 ,你拿吧。那種感覺是我終於真正地接手了,是一種認同。」從爸爸身上,Gary學到了堅守原則,絕不馬虎,「本身有些客人喜歡爸爸的食物。有時我們會分得出是不是舊街坊回來,一家人來食四碗五碗上海麵。

    不想失去這批客人,我會有少少要求,再做下去慢慢加東西,要求不能變,這是從我爸爸身上學的。因為爸爸做事的方法是慢工出細貨,當他口說隨便的時候才是最令人害怕,其實都是有要求的。」爸爸煮的食物,是Gary孩提時代的世間美食,他想起讀中學時,每日七時走下來客廳,便會看見一杯奶茶,一件腿蛋治已準備好在枱上,「爸爸一定先做好放在這,我從未食厭。」

    冰室拉近了Gary與親人的距離,Gary爸爸放手後就沒有再理會餐廳生意,轉而在背後支持子女。 至於,Gary的兒子現時也會到餐廳幫手打點,「冰室令到自己和家人關係更親近 ,但當你太親近時也會有很多摩擦 ,我們的溝通方法可能就是先罵先吵架。有時工作上不滿意也會發他脾氣,吵完就算了。一家人,開心不開心全都在這裏,回憶都全在這裏。」承傳下來數十載的冰室是多代人的心血結晶,Gary一心希望能夠將冰室繼續傳承下去,「保存招牌和心血,再交給兒子再交給孫子 ,一代傳一代。」

    撰文:文朗琛
    攝影:胡浩賢

    祺森冰室
    地址:坪洲坪洲永安街3號地下B鋪
    電話:2983 0554
    營業時間:星期二至日 8am-4pm(星期一休息)
    詳情: http://bit.ly/2VnXidp

  • 香港工業中心b座點去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3-21 19:00:06

    香港愈來愈難找到美味的雞,新鮮的咯咯雞超貴,平價的冰鮮雞大多無肉味,肉質腍巴巴。這家九龍灣工廈食堂,可說是難得的例外。店子供應雞飯、蒸肉餅、蒸魚等五六款菜式,但九成人都為吃雞而來。

    半隻雞$85、原隻$168,一碟雞飯$45,貼地價錢,但味道出奇地好。皮爽,肉滑;肉質卻不會鬆泡泡,皮肉之間有薄薄的啫喱層,好吃。這是來自中山的冰鮮雞,但店主在保鮮及烹調上都格外用心。「以前小時候很喜歡吃雞,但現在很難找到美味的雞,那次去朋友內地開設的酒家,發現那雞很美味,就想帶來本地。」老闆陳生說。

    為了做出美味,他們花了四五個月研究,發現問題出在運輸上。「雞隻屠宰後,由內地來港大約花6-7小時。有時貨櫃車上的冷氣未必遍佈全車,所以我們在保鮮過程中加多些冰。」一般一箱放十五隻雞,他們放十隻,多出的空間就用來放冰,雞腔內亦放入冰條來保鮮。「所以每隻成本比坊間貴$4-$5。」烹飪亦依照古法,先用熱湯浸熟,接着用冰湯浸,讓上湯的味道滲入雞肉內。雞肉不用蘸薑葱,已很入味。


    要吃得精明,就是點套餐,$68有雞飯及原個椰皇燉湯。燉湯天天不同,雪耳海螺川貝、無花果海底椰等,加入椰子水燉成。「明火煲,醫學證明會產生嘌呤,導致痛風。」陳生指出。小店開業個多月,幾乎人人都點套餐。「有這個燉湯,值回票價。」食客楊小姐讚道。

    美食天堂 古香雞
    地址:九龍灣臨興街19號同力工業中心B座1樓2室
    電話:2326 5999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10:30am-7pm,星期日休息
    詳情: http://bit.ly/2O0TIih

    採訪:關廣恩
    攝影:關永浩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 香港工業中心b座點去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4-06 23:59:24

    清晨六時半。天空漸漸變成了魚肚白色。街上謐靜。尋常人仍在睡夢間。
    但火炭工廠內的順香園,早已是沸沸揚揚。做餅的一天,掀幕了。
    機器的摩打聲。油炸的吱吱聲。手起刀落的切割聲。一切聲音,從角落發出。探頭一看,是一片片閃耀的黃金馬仔。是香港僅剩的手工馬仔。是大陸、機器、潮流,永遠取替不了的味道。

    順香園已有35年歷史,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唐餅工廠。規模不大,樣樣遵照傳統,老闆馬馳不但靠此養家餬口,更漸漸做出一款生招牌——馬仔。年復年,月復月,傳統手作馬仔工場,一間間的被淘汰,惟有它,寶刀未老,老馬識途,愈做愈是好。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馬馳的伯樂,是師父楊煒明。馬馳人稱「草蜢仔」,他於1975年入行,在九龍城寨的麵包廠學師,先做麵包,後轉做馬仔,今年已經59歲,踏入退休年齡,但為了心愛的馬仔,手不停,心不累。「我好鍾意食馬仔,鍾意到……唔敢食,因為一食就會停唔到。」


    每天清晨六時,草蜢仔是順香園最早回來的員工,因為做馬仔工序繁複,需時甚長。他先打麵粉,壓薄,然後用手切條,切成粉粒。之後會把粒粒倒進油鑊裏,火候要控制精準,火太慢,就不鬆化,火太猛,口感會太脆,爽而鬆,就完美,每一炸,都是經驗之談。

    這邊廂炸完,就要開始着手煮糖膠,用麥芽糖混砂糖,分量隨天氣而變化。像這幾天潮濕,要放少點麥芽糖,否則太黏口。煮完,撈糖,把糖均勻黏在粉粒上,最考力度,見草蜢仔紮起馬,汗流浹背,就知道殊不簡單。最後堆壓,用陰力把馬仔壓成一塊塊,大功告成,歷時差不多三小時,一件又一件手工馬仔,經過千錘百煉,出爐了。急不及待試試手勢,吃罷,果然名不虛傅,一片馬仔,拿起不散,入口鬆化,蛋香十足,吃完不膩,猶有餘韻,有料到。

    可惜再好吃的馬仔,也被時代洪流沖散。90年代開始,大陸工廠開始大量生產馬仔,機器做,材料平,成本低,劣幣驅逐良幣,手做的,難以競爭,哪有位置?「但係問心,大陸嘢,食落口成口油,又散晒,邊有得比?」香港的廠,執一間,少一間,漸漸,順香園成了最後的守業者,昔日每天做十幾板,今天高達六十板,有理由懷疑,全香港愛手做馬仔的客人,都是吃它的。


    生意雖好,但其實前路茫茫。手做馬仔是辛苦工,工時長,環境差,待在爐邊,夏天時高達攝氏40度,年輕人敬而遠之。無人入行,漸漸斷層,難以傳承。「但我會做落去,做得幾耐就幾耐。我個孫都成日同我講,爺爺,馬仔好食,有無馬仔食?」

    時光荏苒,慶幸是,順香園的馬仔老而彌堅。

    採訪:莫小巧
    攝影:謝致中 梁兆麟
    剪接:謝致中

    順香園
    地址:火炭山尾街23-25號宇宙工業中心4樓B座
    營業時間:9am – 5:30pm

    楊紹記
    地址:上水石湖墟街市2樓 8-9 鋪
    註:可買到順香園馬仔
    ========================================
    飲食男女App大革新!立即開App寫食評,下一個食神可能就係你!✍
    ?iOS App 下載:http://goo.gl/ZNVWFd
    ?Android App 下載:http://goo.gl/MrW6YE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