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香港女歌手列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香港女歌手列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香港女歌手列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香港女歌手列表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842的網紅Roger Chung 鍾一諾,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的十年十張專輯】 作為一個音樂人Slash樂迷,我總喜歡把自己聽過後帶給我靈感、啟發、感動、莫大享受的音樂紀錄下來。而可能有別於很多人的是,我很少只聽單曲,通常都會整張專輯由頭到尾聽一遍;而如果我很喜歡的,會聽幾遍。雖然我每天都會聽新的音樂,但我會注意自己不要過份地走馬看花,因為很多時候聽得太急...

  • 香港女歌手列表 在 Roger Chung 鍾一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31 14:37:00
    有 56 人按讚

    【我的十年十張專輯】
    作為一個音樂人Slash樂迷,我總喜歡把自己聽過後帶給我靈感、啟發、感動、莫大享受的音樂紀錄下來。而可能有別於很多人的是,我很少只聽單曲,通常都會整張專輯由頭到尾聽一遍;而如果我很喜歡的,會聽幾遍。雖然我每天都會聽新的音樂,但我會注意自己不要過份地走馬看花,因為很多時候聽得太急會令我錯過不少值得細聽的細節。

    2019年的最後一天,也是二零一零年代的最後一天,我在回想起這十年來最令我回味及對我最有影響的音樂專輯是哪幾張,為我自己這十年的鑑賞經歷作一次總結。當然,在音樂上,這十年也是我在專業創作上的第一個十年,也是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創隊第十一年,所以我會以另一篇文章嘗試為自己的音樂創作歷程作一個小總。但作為一個熱愛音樂的人,我不單是一個音樂創作者,也是一個不節不扣的音樂發燒友;兩者的角色既不同但亦相互影響。作為一個音樂創作者,我是極度主觀,甚至自我的 -- 換句話說,我只會把我自己認為好的、我自己喜歡的、我自己想做的音樂呈獻給大家;但作為一個聆聽者,我會嘗試放開純粹自己的個人喜好,去了解為何某些歌曲那麼多人喜歡,以及去分析其他創作人及音樂人在他們的作品中的元素、提材、概念、靈感、製作等。我認為這兩個角色對於我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來說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以下這十張,我相信是這十年來對自己最重要的專輯,但也不是只有這十張的音樂才打動過我。喜好從來都是很個人的,所以在這裡,我沒有任何要選出甚麼十年來最出色的專輯的意圖,亦不認為有任何人可以有這個絕對權威去選出一個這樣的列表。況且,我亦沒有把所有出版過的專輯聽過,所以也不能說這是經過甚麼客觀評鑑過的列表。在這裡,我也不會把自己的作品選入,因為它們是我自己輸出的創作和幻想,而不是輸入到我的腦部神經與感官情緒的物質。只可以說,平均每天聽一張新碟的我,這十年來都了聽不少專輯,而這些就是那些曾在某一個時空帶給我無比的衝擊與啟發的音樂。

    我的2010-2019 十張專輯:
    1. Random Access Memories - Daft Punk (2013)
    Disco在它的發源地美國自80年代開始因為這種音樂與次文化的聯繫及不夠搖滾的原因變成了樂壇禁忌,就算玩Disco的音樂人也不會說自己的音樂是Disco,而是Soul(如Bruno Mars)。殿堂電子組合Daft Punk這張專輯把Electronica元素加進Disco的框架,還特邀70年代Disco勁旅Chic的靈魂人物Nile Rodgers、Disco歌后Donna Summer的監制Giorgio Moroder等粉墨登場,製作出一張劃時代鉅著,一洗Disco的污名,也令這些被遺忘了的一代巨星被重新發掘。

    2. The Journey - Andrae Crouch (2011)
    現代福音音樂教父Andrae Crouch去世前的最後一張專輯乃是他登峰造極之作。很多人把《獅子王》的音樂歸功於作曲的Elton John與配樂的Hans Zimmer,但其實那些非洲黑人和聲合唱和吟誦乃出自Andrae Crouch的手筆。基本上,我們現在對黑人福音音樂的認知(包括那些澎湃的合聲、強烈的節奏)都是由Andrae Crouch普及的。筆者有幸在2014年鍾氏兄弟的《One World》一曲中與Andrae Crouch合作,患有長期病的他還特地出院參與來自香港的我們的錄音製作,其對音樂的熱誠與謙虛令我畢生難忘。僅一年後他便與世長辭,而我們的《One World》亦成為了他最後的錄音遺作。

    3. Blackstar - David Bowie (2016)
    大衛寶兒對多代音樂人的影響不用多講了,但對我來說,他的遺作才是影響我最多的專輯。搖滾與爵士的結合不是新的概念 (70年代的Jazz Fusion便是這融合的代表曲風類型),但以搖滾作框架再加入爵士元素的音樂當中,少有像Bowie這張處理得那麼有型有格,既不失他本人的個性,亦把音樂層次昇華了。以這張專輯為自己一生作結,我想,再沒有更完美的句號了。

    4.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Soundtrack - Sixto Rodriguez (2012)
    雖然這是一張有關早以隱居多年的美國創作歌手Rodriguez的紀錄片原聲大碟,而且收錄在內的歌曲都是他70年代頭的作品,但對於大部份樂迷來說都是新歌,因為他的作品從來沒有在美國本土流行過,反而在南非卻出乎意料地成為了影響著當地社運的反建制音樂。當我第一次聽他的音樂時,簡直是驚為天人!以民謠風格為本,歌詞更帶有對社會批判、控訴、諷刺及豐富故事性的個人潦倒經歷,筆者認為他當時的作品可以媲美Bob Dylan。這是屬於無權者的音樂。

    5. 我庄 - 林生祥 (2013)
    台灣客語創作歌手林生祥堅持以自己的母語客家話唱自己的歌,在華語樂壇打出一片新天地。顧名思義,《我庄》就是寫關於他長大的家鄉美濃的故事與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變遷。每次聽生祥的音樂也會帶給我無窮的幻想,也令我想多了關於「家」這回事。受到生祥的啟發,在鍾氏兄弟《One World》一曲中,我們便邀請了生祥本人以客家話唱出歌詞,還特地到他的家鄉進行戶外錄音與拍攝,以音樂把「全球在地化」的概念表達出來。

    6. The Imagine Project - Herbie Hancock (2010)
    我認為這是一張一是很喜歡一是很不喜歡的專輯。來到千禧年後,爵士變色龍Herbie Hancock 一直探索如何將爵士樂與不同的流行音樂曲風融合;成功的例子包括把民謠創作歌手Joni Mitchell的歌曲爵士化的格林美年道專輯《River: The Joni Letters》,而這張則是延伸那概念的續作,歌曲則選自不同歌手的有關愛與社會變革的作品。加入了爵士、非洲、R&B元素的約翰連儂名曲《Imagine》令我大開眼界,確實有世界無盡的感覺。

    7. Spirityouall - Bobby Mcferrin (2013)
    歌唱家Bobby Mcferrin來到這個年頭不再需要證明他可以用喉嚨做到無人能夠做到的聲音效果了,而這專輯中卻聽到最自然的他,是令人感動的作品。這是他向他先父致敬的專輯,以自己的風格唱出他父親以前錄製過的福音音樂。而Bobby Mcferrin與天才後輩歌后Esperanza Spalding的互動是天作之合,有承傳的感覺。

    8. Day Breaks - Norah Jones (2016)
    來到2010年後,Norah Jones志不在製作大熱歌曲,但不代表她的音樂品質比不上以前;相反,她的音樂變得更有深度、更具開創性。Norah Jones雖擁有一把很爵士的磁性聲線,但她的音樂一直更偏向Country風格;把她標籤為爵士樂也只不過是市場策略,而這張專輯才是她最爵士的一次嘗試。在《Day Breaks》除了可以聽到她個人的演進外,還有爵士巨匠Wayne Shorter的推波助瀾,爵士味更濃。

    9. Dreams and Daggers - Cecile McLorin Salvant (2017)
    新一代的爵士女歌手中,我會說Cecile McLorin Salvant在唱功上尤其突出,就像當代版的Sarah Vaughan。這張專輯收錄了她在錄音室及現場拉闊的一些精彩作品。多得像Cecile Mclorint Salvant這類尊重傳統的歌手,爵士歌唱這門藝術得以承傳。

    10. Inside Llewyn Davis Soundtrack - Various Artists (2013)
    高安兄弟2013年這套電影嘗試呈現上世紀60年代民謠復興時一些未被發掘但甚具天份的音樂人他們嘗試一舉成名的經歷。音樂則由製作大師T Bone Burnett主理,把一些滄海遺珠以一個根據很多不同人物的真實經歷虛構出來的故事從新介紹給樂迷。

    《One World》MV - 鍾氏兄弟 featuring Various Artists:
    https://youtu.be/35LrNR7E-jo

  • 香港女歌手列表 在 a仔.音樂.旅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10-13 18:11:47
    有 4 人按讚


    好吧,回歸正題,到底從技術上,陳奕迅走下坡的原因是什麼呢?
    .
    我們愛聽的,總是那些
    .
    快餐文化到處都是,而香港生活的節奏那麼急速,就算當我工作睡覺禱告娛樂那麼刻意過好每天,其實望到的一切實在片面。90年代開始,四大天王時代的出現,為整個K歌文化注入了新動力,歌詞的內容不外乎愛情和愛情,還有愛情,而這趨勢到了千禧年代就更加盛行,所以陳奕迅也只好當個K歌之王,突圍而出,成為新一代的天王,甚至要讓大家一直擔心會後繼無人──這擔心沒有錯啊,現在真的是後繼無人。
    .
    然而,時代進步,K歌的內容也不可以墨守成規,慢慢地,歌詞的內容漸漸從「好慘、好慘、好L慘」,變成「我要有正能量!!!我要唱非情歌!!!」。不過,K歌之所以叫做K歌,歌詞絕非主因,而是歌曲本身「夠K」,簡單而言,易上口 (易記)、夠激昂,才是最主要原因,歌詞只是輔助性質,把《落花流水》改成《條女很清楚收兵好過嫁人》,只要副歌容易上口,其實兩者都是典型的K歌。
    .
    陳奕迅的嗓子和聲帶出了問題,這是可以肯定的,不過,與其說唱不了很難的歌,不如說他沒有唱很難的歌。《六月飛霜》易唱嗎?不;《無條件》不K嗎?這是首百份百的典型K歌啊!不過,以前一張唱片有幾首這些作品,現在呢?你聽《黑洞》這麼低Key,就算平心而論,曲調其實很震撼,很令人感動,不過音樂上的動能的確是少了,很難怪跟別人說《黑洞》,他回我一個黑人問號。
    .
    .

    拜託你用舊班底好不好?
    .
    這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問題。誰都知道,陳奕迅這廿年來的歌,真正人所共知的,的確要歸功於「兩個偉文」──林夕(原名梁偉文)和黃偉文。從90年代末、千禧年代初開始,樂壇上幾乎就只有他們兩個在鬥法,雖然其他的填詞人也有深厚的功力,但很現實地說,頒獎禮上的歌曲,大部分不是林夕所填,便是Wyman所寫,所以上面的列表上,他們也佔據了大部分席位。
    .
    長江後浪推前浪,近年林夕、黃偉文相繼減產,歌詞也忽然看化了很多,少了世俗的執著,開始進入了世人還未達到的境界,問題卻來了,聽歌的那些人,好像總是聽不明白,到底在寫什麼,又或者,那些詞寫得太白了……
    .
    同時,新晉的詞人林若寧、小克、陳詠謙等人的冒起的確令整個填詞界變得百花齊放,但很老實說,他們的詞實在不達林夕、黃偉文的巔峰時期,這不只是影響著陳奕迅一個歌手,其實整個樂壇都遭殃。
    .
    另一方面,其實作曲、編曲也是同樣的問題,陳輝陽、伍樂城、雷頌德、王雙駿等等這些為人熟悉的名字,也慢慢在樂壇褪色,Eric Kwok還在,不過有時新作又沒太大驚喜,Jerald的曲風很跳俗,相信陳奕迅很喜歡這種特色,但市場卻不是十分接受這樂電子風格,那唯看看Alex Fung和陳奕迅之後有沒有合作的機會了。
    .
    所以,我很老實地回答,我真的很期待再次看見陳奕迅能唱到Christopher Chak或者CY Kong作曲、林夕填詞的作品,又或者,再搞一張好像H3M那種作品,更能在商業味與玩味之間取得平衡。
    .
    .
    宣傳上的問題
    .
    不得不提的是,香港的樂迷在聽歌上也是頗被動的。基本上,一個歌手的歌要成名,非靠派台不可,當然派了台也可以是「而我不知道」,但不派台的話,更可能是「而全世界都不知道」。
    .
    不過,通常會派台的歌,都是比較商業味重一點的作品,起碼十拿九穩,商業味不重的,往往成為了唱片中的side track,而相信有不少主動的樂迷都樂於尋找滄海遺珠,發掘一些動聽的非派台作品。簡單來說,如果一首非派台作品,又沒有MV,但仍然能夠廣為人知,可能性只有兩個(也可以兩個同時存在):
    .
    1) 那首歌真的太動聽,很有味兒
    .
    2) 唱片公司傻了,這麼好的歌都不去Plug
    .
    以前,陳奕迅的確有很多類似的作品,《H3M》專輯裡面的《不來也不去》被譽為神作,雖然沒有派台但仍然嬴得極多樂迷的認同,但同時,碟中的派台作《七百年後》、《沙龍》這些歌也同樣受到好評,那絕對不是新藝寶派錯歌,只要好歌太多,不能一一派台。更早推出的《What’s Going On》大碟也是同樣情況,很多side track如《白玫瑰》、《不如不見》這類起伏不大的非派台歌也深受樂迷歡迎,而碟中的派台作《裙下之臣》、《富士山下》等等也是上等佳作。
    .
    反觀最近的大碟《準備中》,本來我是很喜歡的,然而,派台作品《無條件》過於「食老本」,給樂迷的驚喜不大,接力的《起點、終點》雖然是謝霆鋒所作,曲風也是起伏很大的那一類,但歌詞太過虛浮,始終當不上「《浮誇》第二」,相反,陳奕迅在夢想系音樂會所獻唱的《心燒》、《喜歡一個人》,還有派了台卻沒宣傳的《黑洞》,我自己覺得是比較動聽之餘,又能給樂迷一些新鮮感,新藝寶卻沒有怎樣對這些歌曲作宣傳,實在令我大惑不解。
    .
    .

    .
    當然,以上所講的,因為牽涉到太多商業決定,其實我也只能說說而已,畢竟,用什麼歌、派什麼歌,不是由我拿主意,而且,陳奕迅稱霸了樂壇這麼久,說累了也好,厭了也好,如果他是由衷的去提攜新人,或者利用自己的名氣去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作品,我不反對,反正就算樂壇上真的有必勝的方程式 (Christopher作曲,林夕填詞,CY Kong 編曲,陳奕迅主唱??),用多了,聽眾也必然會悶,而且,在大家雙眼見到的樂壇背後,其實還是臥虎藏龍的,老實說,陳奕迅自己對獎項可能也沒什麼感覺,反而如果有能力可以把這些「隱世高手」從後台的深處找出來,為更多歌手發熱發亮,這個意義比多拿十次男歌手金獎更有意思,不知道他是不是這樣想呢?
    .
    .
    延伸閱讀
    .
    《陳奕迅的末落時代,怪誰? (上)》
    https://aamusictravel.com/2017/10/06/陳奕迅的末落時代,怪誰-上/
    .
    《香港樂壇已死? 現在才是百家爭鳴的時代》
    https://aamusictravel.com/2017/01/08/香港樂壇已死-現在才是百花爭鳴的時代/

    《我始終需要情歌 – 情歌呢?》
    https://aamusictravel.com/2017/03/24/我始終需要情歌-情歌呢/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