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香港喪禮習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香港喪禮習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香港喪禮習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香港喪禮習俗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民俗學者柳田國男提出日本傳統世界觀:「晴」與「褻」,日本語為「ハレ」及「ケ」。 簡單來說,「晴」代表特別的「非日常」;「褻」就是對應的「普通日常」。新年、成人式、七五三、結婚典禮等等都是「晴」的日子,會有相應的習俗、儀式;跟「晴」相反,其他普通日子就是「褻」。 「晴」多數是喜慶事情,喪禮「非日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死亡在很多人眼中是種禁忌,四十多歲的林浩茵卻捨棄幼稚園老師的高薪厚職、穩定工作,成為一位殯儀師。 自小她對死亡便很好奇,並不懼怕或者忌諱:「因為我覺得人死了,死了就不知去了哪裏,但又不可以問,又不知道為何不可以問,但人又一定會死。」直至十多歲時,她的婆婆過身,她感到不捨,放學會帶書本到墳場的涼亭溫...

香港喪禮習俗 在 作者: 半緣君 | ?GT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12:34:52

《屍骨的餘音》 我前陣子讀了一個課程《遺囑撰寫員》,了解到一個人死後在社會生活上所要經過的程序,例如死亡後第一時間是送到醫院,然後判斷死亡的原因,因應原因有不同的執行程序。還有遺產怎麼處理等等。這些在香港都是有既定的程序或者相關的法律。 . 而我們對死亡本身所知甚少,即死後會發什麼事,包括了靈魂與肉...

  • 香港喪禮習俗 在 おしゃれキリ教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31 17:33:32
    有 341 人按讚

    民俗學者柳田國男提出日本傳統世界觀:「晴」與「褻」,日本語為「ハレ」及「ケ」。

    簡單來說,「晴」代表特別的「非日常」;「褻」就是對應的「普通日常」。新年、成人式、七五三、結婚典禮等等都是「晴」的日子,會有相應的習俗、儀式;跟「晴」相反,其他普通日子就是「褻」。

    「晴」多數是喜慶事情,喪禮「非日常」事件還有一種區分叫做「ケガレ」,漢字寫成「穢」。

    早年在中文大學認識、現已遠赴東京大學的張政遠老師,在疫情期間舉辦跨文化研究講座,旨在向香港的學生推廣日本傳統文化。

    在張老師邀請下,我透過香港公開大學的平台為學生們簡介現代和服之中的「晴」與「褻」。

    講座內容是這樣的:

    戰後日本迅速西化,洋服的流行造成和服產業式微。日本語中「着物」明明是指「着る物」,卻因為洋服普及化變成特別服裝,成為了「晴」的代名詞?

    令和年代,和服依然有「晴」「褻」之別,在Instagram搜尋「#普段着物」就會發現和服沒有被遺忘,還以新姿態繼續存活、發展。

    除了講述不同種類的和服,亦有拿出私伙的「晴」(成人式振袖)給各位隔螢光幕觀賞;其他日常用的「褻」類和服,各位如果有看我的Instagram(ID:kirita)應該也見過不少了。

    或者大家會說:「和服分類太多,頭昏腦脹!」

    打個比喻吧。

    就好像黑色的裙子也有分開禮服、上班服、日常服,並不能說黑色的裙子就一定是晚禮服啊。

    *關於現代和服的「晴」「褻」分類我放在留言位置給各位參考。

    🛫Kiri出沒注意🛬

    https://www.instagram.com/kirita/
    https://www.kiri-san.com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日本一人旅》

    支持本網營運:
    Payme Link:https://payme.hsbc/kirisan
    Paypal Link:https://paypal.me/wongkiri

  • 香港喪禮習俗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08 22:49:25
    有 251 人按讚


    1939年香港 八十一年前 影像旅程。
    【昔與今同一位置對比 中文註解】
    早期彩色菲林拍攝香港街景記錄片段,
    ★中環皇后大道中,熙來攘往行人( 當年最旺地方)
    ★片頭唐樓搭竹梯,是唐樓落棺材習俗,香港華人喪禮場面珍貴影像記錄,遺體安放在紅色大橋中。租庇利街,右邊見搭竹棚,證明中環街巿第三代建築中(1939年中建成),
    香港仔漁民生活景物,帽子寫港仔煜記,昔日老香港

    #歷史時空

  • 香港喪禮習俗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31 21:19:08
    有 534 人按讚

    1939年香港 八十一年前 影像旅程。
    【昔與今同一位置對比 中文註解】
    早期彩色菲林拍攝香港街景記錄片段,
    ★中環皇后大道中,熙來攘往行人( 當年最旺地方)
    ★片頭唐樓搭竹梯,是唐樓落棺材習俗,香港華人喪禮場面珍貴影像記錄,遺體安放在紅色大橋中。租庇利街,右邊見搭竹棚,證明中環街巿第三代建築中(1939年中建成),
    香港仔漁民生活景物,帽子寫港仔煜記,昔日老香港

    #歷史時空

  • 香港喪禮習俗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12-17 21:55:58

    死亡在很多人眼中是種禁忌,四十多歲的林浩茵卻捨棄幼稚園老師的高薪厚職、穩定工作,成為一位殯儀師。

    自小她對死亡便很好奇,並不懼怕或者忌諱:「因為我覺得人死了,死了就不知去了哪裏,但又不可以問,又不知道為何不可以問,但人又一定會死。」直至十多歲時,她的婆婆過身,她感到不捨,放學會帶書本到墳場的涼亭溫習,感覺與婆婆更親近,「我不覺得墳場很悲傷或可怕,反而有種寧靜。」想不到那時的她,便與喪禮一行,埋下一些緣份。

    林浩茵本來任職幼稚園老師十多年,有感體力下降,又想學習新事物,加上機緣巧合下認識了長生店第三代老闆,便加入了殯儀行業。初入行幾個月,處處有很多cultural shock,而且她有很多對生死的體會、對人生的看法,她遂一一寫在Facebook專頁「人生畢業禮」。

    很多人問她,是不是賺很多錢才做殯儀?她帶點率真地說:「我自己不是啦,學習新事物很開心。我會給家用,養活到自己,是否再和錢掛勾已不重要。」在訪問和拍攝途中,也不難感受她對殯儀業的熱忱,她最後總結道:「如果真的喜歡那份工作,你不會覺得好煩好長時間好辛苦好悶,你會在裏面找到快樂。」

    她認為,對這行來說,為人細心、肯學,比夾八字更重要。希望各位也尋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付出你的熱誠。

    Facebook專頁:人生畢業禮

    -----------------------------------------------------------------------------------------
    明周娛樂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