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香港中西區地標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香港中西區地標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香港中西區地標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香港中西區地標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264的網紅Knowher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雀仔橋 ] 分享專欄全文。 回到學生年代,下午常常走堂往雀仔橋附近的山貨店尋寶,找到made in Hong Kong或日本製的杯碟就非常興奮。 那時候只覺得每次必須上斜落斜有點麻煩,還未知道其背景,甚至名字。 教科書不會提及的地區歷史,雖然這條步道一直見證香港醫療與衛生發展,包括公立醫院...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alex la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電車是香港的一個路面電車系統,來往香港島東區的筲箕灣至中西區的堅尼地城,另有環形支線來往跑馬地,每日平均接載18萬人次的乘客,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 香港電車在1904年投入服務,是香港歷史悠久的機動公共運輸工具之一,僅次於香港纜車和天星小輪,它不僅是香港島的地標,也是外地旅...

香港中西區地標 在 beinghongko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09 20:29:16

定格今昔噴水池。 七、八十年代,隨香港經濟起飛,政府在市區興建大量噴水池。除了美化城市環境,及在市中心提供休憩空間,亦是城市邁向現代化和富裕的象徵。不少噴水池伴隨地標建築而建,成為了大眾日常生活一部分。放諸今日,雖然大眾對噴水池的觀感與想像已不同往日,但有時能與流水為伴,講一通電話,食個三文治歇...

香港中西區地標 在 beinghongkong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1-02 07:29:48

將地圖帶在身邊,逐張細看消失的城貌。 在今周末的市集,我們將為大家帶來兩款#市集限定 地圖明信片!這幅1968年香港環島遊覽指南圖,結合中西式地圖筆法,由著名旅行家兼《海光》雜誌創辦人黎敏斐繪制,在經典景點如赤柱、淺水灣、山頂和水塘等以外,還可發現一些消失的地標包括虎豹別墅白塔、太古船塢和糖廠、中...

香港中西區地標 在 尋覓香港古蹟之旅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1 16:40:21

【山竹一周年】都爹利街石階未復修 關注組:對古蹟保護不足 中環都爹利街一段由花崗石建成的石階,建於1875至1889年間。石階兩端樹立了四枝煤氣燈,為本港碩果僅存的煤氣路燈,現由中華煤氣公司管理及提供日常保養工作。四枝煤氣燈屬於雙燈泡羅車士打款式,只有四呎高,與當時九呎高的煤氣燈不同,故能立於石躉...

  • 香港中西區地標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11:16:23
    有 38 人按讚

    [ 雀仔橋 ]

    分享專欄全文。

    回到學生年代,下午常常走堂往雀仔橋附近的山貨店尋寶,找到made in Hong Kong或日本製的杯碟就非常興奮。
    那時候只覺得每次必須上斜落斜有點麻煩,還未知道其背景,甚至名字。

    教科書不會提及的地區歷史,雖然這條步道一直見證香港醫療與衛生發展,包括公立醫院與地下公廁。

    原文刊 AndthenHK

    —————————
    沒有雀仔的雀仔橋
    未獲評級的古蹟

    有些地標,節日限定。比如元朗大橋街市的燈籠街,近日把人們召喚到社區,一年一會,因而珍貴。
    城市另一邊,另一條燈籠街更早出現,位於皇后大道西,上環與西營盤交界。

    每年中秋,經營香燭紥作的商店紛紛掛起燈籠,碩大的楊桃金魚兔子,佔據半條街道的天空,無聲又大聲地提醒節日臨近,路過心頭一陣暖。
    這是社區地標的感染力,儘管近年好些紥作舖結業,畫面難免褪色。

    那兒還有一個地標,每天都在,由180年前開始——跟燈籠街幾步距離,有一面石牆,突兀地拱起,路上的一條脊骨,人們叫它「雀仔橋」。
    這並非官方地名,老一輩街坊才唸得出的名字,親切但有點陌生。想像這種口耳相傳,本身已是非常活潑的人文歷史。

    而石橋也不真的是橋,建於平地,早於1840年代已經存在;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曾在Flickr公開一批香港早年珍貴舊照,其中一張攝於1870年代,可見雀仔橋當初的模樣。

    那時皇后大道西一帶還未大幅填海,仍屬海濱,需要一道防波堤,以麻石興建,按地勢築成帶弧度的拱形,大概因此被稱呼作「橋」。
    而它有另一實際用途:通往山上的海員醫院,1843年成立,替海員醫治性病,後來是香港進行第一宗外科手術的醫院。

    1848年海員醫院遷至灣仔(變成現在的律敦治醫院),原建築改為「國家醫院」(Civil Hospital),當時的公立醫院;之後建築群陸續重建,60年代正式成為現在的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

    雀仔橋見證香港初年醫療發展,可是問題來了:那跟雀仔有什麼關係?
    有說橋後山坡為樹林,每到黃昏便出現鳥群棲息的場面,因而得名,頗為浪漫。
    另一說法較有根據:當旺角雀仔街還未出現,戰前第一代雀仔街原在中環閣麟街,及後曾遷至上環永吉街,之後再移至現在雀仔橋位置,石橋自此有了暱稱。

    翻看歷史,雀仔橋對面曾有非常著名的高陞戲院(建於1890年,看粵劇的地方),附近亦有武昌茶樓及得男茶樓;但凡飲茶撚雀的場所,少不了吸引雀販聚落,也許就是雀仔橋得名的理由。

    可以肯定的是,雀仔橋是香港衛生發展的重要成份:1911年,橋底曾經建設地下公廁,直到1990年停用。
    公廁入口設於行人路面,已用水泥封平;而石牆上五個耐人尋味的方格,屬於當年公廁的窗口,同樣已被填平,留下是不該封存的地區歷史。 

    雀仔橋作為古建築的份量,不用多說,然而跟許多地標一樣,它一直未獲列為古蹟,甚至從未被政府評級。
    今年三月,經中西區區議會要求,古物古蹟辦事處將雀仔橋列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結果未可預料。

    在同一地點180年,雀仔橋見證西營盤,以及整個海岸線的巨大變化。
    高高低低,上上落落,人們魚貫步過。
    有天即使名字失傳,它一直站住,頑固地維持著那弧度曲線。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 香港中西區地標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09 12:06:54
    有 33 人按讚

    定格今昔噴水池。

    七、八十年代,隨香港經濟起飛,政府在市區興建大量噴水池。除了美化城市環境,及在市中心提供休憩空間,亦是城市邁向現代化和富裕的象徵。不少噴水池伴隨地標建築而建,成為了大眾日常生活一部分。放諸今日,雖然大眾對噴水池的觀感與想像已不同往日,但有時能與流水為伴,講一通電話,食個三文治歇一歇,依然是個難得的唞氣處。

    比較現代噴水池更注重花式互動,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曾出現一個文藝復興式風格的顛地噴泉,由顛地洋行捐贈,與舊大會堂(1860年代由民間集資興建的第一代大會堂)為伴七十年之久。噴泉底座分別是有四隻石獅雕像,中部由四個裸體男子及獸首雕像組成,石獅子上刻上顛地洋行為捐贈者;其後卻因本地食水供應不足,暫停噴水數十年而荒廢。直至1929年告羅士打公爵訪港,以及1930年海港水管啟用後,水池才重新接駁水源,讓乾旱的噴泉兩次「重生」,當時的報章更以《CITY HALL FOUNTAIN. ACTIVE FOR FIRST TIME IN MANY YEARS.》為標題。這座出現在食水短缺時代的噴水池,如今回想仍然叫人津津樂道。

    《碎屑地圖》 @mappingcorner 團隊@jejesslau @lamkinchoi 到中西區步行、寫生及訪問,記錄沿途噴水池地點及四周環境聲效,製作成一個融合聲境的網上地圖,其中畫下不少中西區的今昔噴水池。團隊除了記錄噴水池,亦製作了天上橋城、維港兩岸碼頭地圖及香港野鴿聚居圖,以城市人視角為切入點,重繪一些被忽略,卻一直存在於身邊的社區模樣。

    https://hk.mappingcorner.com/fountain

    #碎屑地圖 #中區噴水池地圖 #噴水池 #顛地噴泉 #城市規劃

  • 香港中西區地標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21 16:00:01
    有 178 人按讚

    【港.旅】習慣閱讀的你,又會去哪裏?看分享:http://bit.ly/3txMiqk

    誰說閱讀,一定要去圖書館?

    可曾想過,去銅鑼灣除了購物,還能安靜地閱讀。氛圍豐富而多層次,書香伴有茶香、酒香、芳草香⋯⋯每個閱讀的瞬間,五感齊驅。靜下來看書,何其廣闊,何須地標。

    皇仁書院教室整面玻璃磚,透出最奢侈的光線;體育館一排藤面的木椅,則代表一份來自 1950年代的質樸。帶一本書,在維多利亞公園的大草地看,在學院風的餐廳看,在酒吧喝杯手工啤酒揭⋯⋯當陽光通透明媚,藍天和偶爾掠過的飛鳥,都會成為你的靈感。
    ---
    延伸閱讀:
    中西區漫步指南 中上環舊樓梯青綠幽靜
    http://bit.ly/30xPhm8
    【圖輯】大地回春 香港繁花限定盛放
    http://bit.ly/2OGHn7k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https://bit.ly/3oCfmuo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港旅 #港島 #小旅行 #周末好去處 #香港好去處 #書 #閱讀 #讀書 #圖書館 #銅鑼灣 #大坑 #天后 #皇仁書院 #書館街 #elementary #手工啤酒 #酒吧 #草地 #藍天 #飛鳥 #香港旅行 #香港風景 #香港攝影 #街頭攝影 #我就是我

  • 香港中西區地標 在 alex lam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5-22 21:15:03

    香港電車是香港的一個路面電車系統,來往香港島東區的筲箕灣至中西區的堅尼地城,另有環形支線來往跑馬地,每日平均接載18萬人次的乘客,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 香港電車在1904年投入服務,是香港歷史悠久的機動公共運輸工具之一,僅次於香港纜車和天星小輪,它不僅是香港島的地標,也是外地旅客觀光的著名景點。
    https://www.hktramways.com/tc/

    經營者: 巴黎地鐵交通發展亞洲有限公司
    創立於: 1904 年
    車站數: 120
    運輸類型: 路面電車
    軌距: 1067毫米(窄軌)
    上級機構: Veolia Transport China Ltd.

  • 香港中西區地標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9-15 08:00:00

    香港大會堂於一九六二年落成啟用,是香港首個為市民而建的多用途文娛中心。大會堂坐落於中環愛丁堡廣場的臨海填海區,佔地11 000平方米,於二零零九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大會堂的主要設施位於低座,包括以擁有出色音響效果而聞名的音樂廳、深受專業劇團喜愛的劇院,以及可以遠眺維多利亞港景色的展覽廳;高座則設有演奏廳、展覽館和會議室等小型設施,適合舉辦各類小規模活動。香港大會堂被譽為本地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場地之一,見證了不少文化盛事,亦是本港文化發展的寫照。多項標誌文化發展新里程的活動,例如早期的香港節、第一屆香港藝術節(一九七三年)、第一屆亞洲藝術節(一九七六年)、第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一九七七年),以及第一屆國際綜藝合家歡(一九八二年),均在大會堂隆重揭幕。大會堂在推動文化藝術交流方面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值得港人引以為傲。五十多年來在大會堂獻藝的本地和海外優秀藝術家和藝團不計其數,其中包括世界知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已故小提琴家艾錫•史頓、紐約交響樂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德國史圖加芭蕾舞團、中國國家話劇院、湖南省湘劇團、鋼琴家傅聰、歌唱家滴卡娜娃、費明儀,雛鳳鳴粵劇團和本地不少職業藝團等,節目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給。除了提供機會讓觀眾欣賞不同藝術形式的表演節目外,香港大會堂在培育本地文化藝術人才方面亦貢獻良多,多年來為這些藝術工作者提供專業演出場地和配套設施,以及場租資助。大會堂高座也是香港首間公共圖書館和美術館的館址。大會堂公共圖書館於一九六二年三月五日正式啟用,是香港首間公共圖書館,亦是六間率先採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其中一間公共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便利快捷的智能識別自助借還服務。圖書館在過去五十年不斷拓展設施及服務。館內提供多種電腦設施,讓讀者可即時搜尋、預約或續借圖書館資料,使用電子資源、數據庫及數碼化影音資料。館藏由啟用時的二萬項增加至逾五十三萬七千項,並先後設立工商業圖書館、創造力及創新資源中心和基本法圖書館等專門參考圖書館及專題館藏。圖書館亦於二零一四年年中設立中西區文化及歷史資源角,提供有關中西區文化、歷史及社區發展等方面的資料。隨着香港大會堂落成啟用,現代化的博物館服務亦宣告誕生。香港歷史博物館和香港藝術館的前身—香港美術博物館最初設於大會堂高座十樓及十一樓。經過多年的館藏徵集和購藏後,藏品數目與日俱增,展覽活動越見頻繁。為進一步提升服務,香港美術博物館其後一分為二,並遷往尖沙咀。數十年來,雖然有不少文娛中心相繼落成,但香港大會堂仍然保持其作為本港重要文化樞紐的地位。猶如精巧的樂器仍須要不時保養調音以保持音色,大會堂亦曾於一九九三年和二零一零年進行翻新工程,以配合社會的變遷和文化藝術的發展,有關工程既保留了大會堂原有的包浩斯建築風格,亦為建築物的外觀增添時代感。對香港市民來說,香港大會堂的重要性超乎文化藝術的界限。這座上世紀六十年代落成的建築物,至今仍是中環的地標。大會堂紀念花園內的紀念龕,記載着二次大戰時期香港的苦難歲月;至於與大會堂同年啟用的婚姻登記處,則見證了無數愛侶共諧連理,攜手踏進人生另一階段。在未來的歲月裏,大會堂將會繼續成為無數藝術家靈感的泉源,為香港藝術的傳承和各方面的發展作出貢獻。

  • 香港中西區地標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5-14 08:00:00

    香港海事博物館Hong Kong Maritime Museum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中環8號碼頭,展示南中國沿岸的航運歷史及香港從中所扮演的角色,由香港國際航運團體經營,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擔任榮譽贊助人,總監為韋持力。香港海事博物館於2005年9月8日於赤柱赤柱廣場美利樓開放,於2013年2月26日遷移至中環8號碼頭的工程完成後,再度開放。香港海事博物館由香港航運界熱心人士於2003年年底開始籌備興建,人士兩度邀請各界提供財政支持,獲得正面反應,合共82家公司參與了支持博物館開幕及首5年的營運開支;2005年9月8日,位於香港島赤柱美利樓地下的香港海事博物館正式開幕。由於展館位置並不適中,而且缺乏政府資助,博物館每年虧損達350萬港元。雖然博物館曾經舉辦兩次籌募活動,籌得相當經費作為場館建設及添置設備,使到該館以現有規模能夠營運至2012年年底,但是長遠而言面對財政壓力及展館用地等不明朗因素,博物館決定於2009年檢討海事博物館的前景,並且不排除於2010年8月31日租約期滿後結束營辦運作。為此,博物館於2008年1月11日提交意向書予民政事務局,並且要求政府產業署將中環碼頭8號碼頭(天星小輪碼頭)一幅面積約2,400平方米(原來規劃作為食肆及茶座用途)的地方批予香港海事博物館作為新址。由於香港海事博物館位於美利樓舊址的租約至2010年8月31日屆滿,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亦需要幾年時間以完成,因此博物館計劃在2010年8月前能夠遷往新址。香港政府表示支持香港海事博物館繼續發展,認為該館與香港歷史博物館長期展覽的「香港故事」具有相輔相成的效果,表示將會與博物館就遷館事宜作討論。2010年4月,博物館公佈了新館設計概念,建議於中環8號碼頭下層甲板設立海事文化資源中心及辦公室,上層設有4座展覽廳,以介紹香港港口、中國海事文化及廣州海上貿易等;公眾觀景層則包括了禮品店、水上消閒活動展廳及香港渡輪主題展覽;屋頂觀景層則設有咖啡廳、海圖及領航展覽等。博物館又計劃於新址前的空地裝置紀念海事從業員的海上巨人號船錨作為地標。博物館其後向城市規劃委員會遞交改變土地用途申請,獲得批准,民政事務局向立法會成功申請撥款資助,博物館於2012年進行搬遷,預計於2013年1月月底開幕。搬遷完成後,博物館的面積由舊有的約800平方米大幅度增加至約4,400平方米,新增的設施包括了咖啡室及專題展覽廳等,後者可以租予其他團體舉行短期展覽或者其他活動,以拓闊其收入來源。為到搬遷及擴建計畫,博物館於2009年至2011年總共籌得約9千萬港元,並且成立專項基金;香港政府亦向博物館撥款了約1億2千萬港元作為支援。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