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飲料店工作心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飲料店工作心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飲料店工作心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飲料店工作心得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升鴻投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剛認識一位在越南多年的台大學長,記錄一下心得(經同意可分享)。 學長在越南工作多年,攜家帶眷,當年學長遇過一個老台商講過,越南賺錢10個台灣人中,7個靠外銷2個賺華人錢,賺到當地人越南人錢的可能只有一個。他的經驗以及看法也是如此,內需生意不好做。 越南人均所得繼續大成長沒有問題,但所得還是太低了...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HELLO ELI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曼谷開箱 #大麻餐廳 #泰國旅遊 0:00 泰國大麻合法? 1:00 介紹好朋友 1:08 第一間大麻甜點店 konam Siam https://goo.gl/maps/bmH6PLv7cpewERcG6 04:02 試吃時間 09:30 前往下一站 10:57 台灣人都愛7-11 11:54...

飲料店工作心得 在 百靈果蛇編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2:19:26

【沒打到疫苗 以後不敢挑了、終於買到酒精!】 從上週六開始stay home,這幾天去過最遠的地方是樓下的超商和飲料店。不過昨天為了補麵包和水果(家裡最後一根香蕉吃完了…),我終於要跨出離家方圓50公尺外的結界。 打開大門後,我拿出 #酒精 消毒雙手,結果下個步驟是悲劇,放回包裡時沒放好,酒精噴瓶...

飲料店工作心得 在 吞吞日常小筆記☀️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8:56:34

2021.04.26 你有在喝蛋白粉嗎? 絕對不是業配文~是的話會說唷~ - 以上圖為真實發生🐈! 這一個月我們會在家做做有氧&簡單重訓 每次麥片都會很不解很好奇 一直亂入,東打一下、西摸一下 很搞笑吧🤣🤣🤣 - 來推推一下我們的運動小物 也是因為po限動好多人發問~ 那耳機好聽嗎? 蛋白粉味道怎麼...

飲料店工作心得 在 胖胖龜 胖讀時光 閱讀 書籍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17 13:09:53

當男人戀愛時 來分享最近很紅的電影啦~看完電影其實我沒有哭,但我一直在劇情中思考一些問題(我還是有認真看電影啦!),我知道電影一定會有一些不合邏輯的地方,但還是想跟各位小小分享一下心得,各位隨意看看就好~如果你們有什麼心得也歡迎分享給我! 1、愛情是互相吸引的,不是感動的。 常常會因為很多電影...

  • 飲料店工作心得 在 升鴻投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25 15:47:38
    有 2,030 人按讚

    剛認識一位在越南多年的台大學長,記錄一下心得(經同意可分享)。

    學長在越南工作多年,攜家帶眷,當年學長遇過一個老台商講過,越南賺錢10個台灣人中,7個靠外銷2個賺華人錢,賺到當地人越南人錢的可能只有一個。他的經驗以及看法也是如此,內需生意不好做。

    越南人均所得繼續大成長沒有問題,但所得還是太低了,所以外國人來作內需的都賠錢,開個飲料店,房租比台北貴,來客數也不見得多。而且越南很多人喜歡投機取巧,所以你在當地請的越南主管,都免不了偷錢、作假帳。開個酒店,媽媽桑有辦法一直開店,但都跟你說公司沒賺錢。如果你生意做起來了,這個主管會想辦法整碗拿走。

    這裡貧富差距很大,平民消費的單價太低,但貴族消費又做不贏那些歐美日韓的大品牌,所以理財雜誌說什麼來越南掏金,都太片面。

    但他認為利用這邊的便宜人力和土地成本來作外銷(因為FTA多),確實很好賺(雖然沒有以前好),所以學長看到做外銷的都還活得很滋潤。

    我問起學長的當地生活,學長說他住的生活環境不比台灣差,但房租貴(20坪-30坪租金大概台幣3~6萬),不過人力便宜,傭人一個月大概一萬台幣。

    政治狀況,由於民族性較短視,所以沒法等什麼要投資多年才能回收的產業,一定是要立即見效的,政府意識到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急需發展汽車業但效果仍需觀察。此外越南人很喜歡炒土地。目前政體是親中的北越派,但具體政策也很牆頭草。

    至於投資,盡量不要來買房產,他們有一堆摩擦成本且外國人較貴,且會抽你油水,不然就卡死你(學長有個有趣的經歷,就是機車停在路邊被警察幹走,警察要紅包,給了就開心的說my bro),而且越南房產不能貸款,沒有槓桿的狀況下,報酬率不如股市。

    要投就投這裡的股票,這裡的銀行、地產佔市值70%左右,學長接觸過一些企業,真的很賺錢,也高速成長,學長跟我講了幾家不錯的,但更簡單的做法,就是投VN30(他們最大的30家股票,類似我們的0050),裡面的成分股就是以金融地產為大宗。且每年至少都有15-20%的盈利增長。

    但學長不建議買台灣發行追蹤VN30的ETF,因為有溢價且管理費高。所以疫情後有機會來越南玩,可以來開戶。

    (下圖是多年前和學弟去胡志明市,看房子、開證券戶、吸笑氣XD)

  • 飲料店工作心得 在 我們不只是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28 16:41:08
    有 78 人按讚

    【#觀影心得】05:當男人戀愛時 (暘斌)

    前幾天和芳瑜去看了這部片,不得不說,這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看的電影!為什麼呢?因為平常哪有時間看電影啊?《當男人戀愛時》是我們今年第一次購票進戲院,最好看的自然非它莫屬啊😂

    不過,正經來說,看這部片實在是值回票價。芳瑜感動到哭得唏哩嘩啦,我也是紅了眼眶,難怪它票房會如此長虹。

    —————以下好雷—————

    這部片主要是在講「討債集團小隊長8+9」阿成(邱澤飾),煞到並追求「欠債父重病的農會女孩」吳浩婷(許瑋甯飾)的故事,同時連結兩個人各自的原生家庭,相互交織而成。

    💛男人還沒戀愛時💛

    阿成雖常帶著討債集團的小弟們逞兇鬥狠,但他宅心仁厚,若對方真有苦衷,他不但不會強逼還錢,反而有時會自掏腰包接濟對方。

    雖然阿成的家人多年來對他頭疼不已,但顯然感情還不錯。

    阿成哥哥念國中的女兒,考不好的考卷,都是由他代簽,又或者是需要零用錢時,也是找這個痞子叔叔。小孩不會騙人,可見阿成是挺照顧家人的。

    阿成的手頭挺寬裕,有時也買買春。不過人生沒有目標,內心空虛寂寞,渴望被愛。

    ❤️當男人戀愛時❤️

    當阿成率眾去向臥床的浩婷爸爸討債時,第一眼就煞到又美又恰的她。

    阿成隨即展開一連串的追求,包含幫浩婷找工作,以及讓她陪約會集好寶寶印章來抵債之類,但都未能成功突破浩婷的心防。

    直至浩婷發現阿成對自己臥床的爸爸甚好,連爸爸的喪禮也是他鼎力協助後,態度逐漸軟化,終至接受並交往。

    戀愛的每一天,阿成都帶著笑臉,連眼神都在笑。

    因為戀愛,他在約會打保齡球時,忽然俗而有力的高歌獻愛;討債打鬥後,無論傷得有多重,每次約會都堅持血淋淋地赴約;也曾霸氣地說「不想讓浩婷過苦日子」。

    💙戀愛讓阿成成為男子漢💙

    追求浩婷時,阿成毫不諱言想跟她「那個那個」,甚至兩人第一次接吻時,阿成就猴急的在樓梯間直接脫褲子,想要胡天胡地一番。這些行為既荒謬又寫實,很符合阿成的人設,不禁使我佩服編導的功力。

    不過,遇到真愛後,阿成不僅會照顧浩婷的父親、浩婷的心情,還會想要讓生活穩定下來。

    因為愛情,人生有了方向。阿成不想討債了,只想要安安穩穩,跟浩婷一起開個飲料店,一起追求簡單的小幸福。

    因為愛情,阿成以自己有限的知識和能力,將倆人所有儲蓄投進賭局,想要換來飲料店的店面,沒想到慘遭黑吃黑而血本無歸。

    因為愛情,阿成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後,還是希望浩婷之後的日子能幸福。看她和別的男生聯誼,反倒留下歡喜又感慨的淚水。

    因為這場戀愛,阿成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一步步由「老男孩」變成「真男人」。

    —————

    這部電影,要親情有親情、要愛情有愛情、要病情有病情😂

    有評論者認為它太灑狗血,我反倒覺得很寫實,這就是世間百態的縮影,是小人物的美麗與哀愁。看完電影,阿成與浩婷的形象是如此鮮明,縈繞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忘懷啊!

  • 飲料店工作心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1-24 14:58:29
    有 147 人按讚

    【心理專業案主的不純粹心理治療】
    .
    ● 前言:
    沒有寫一篇文章說不清楚的事情,如果有,就寫兩篇,兩篇寫不清楚,就寫三篇,以此類推。上一篇文章「心理師,你有接受心理治療嗎?」主要是在論述當人們用「是否接受過心理治療」來做為評估心理治療師時,會造成的限制與不合理之處。這篇我想要討論的是心理治療專業案主自身接受心理治療的動機目的與其衍伸出的界線議題。
    .
    ● 「心理專業案主」與「不純粹心理治療」
    .
    心理專業案主,簡稱「專業案主」。主要是用以指稱在心理治療中本身具有心理專業背景或是具備或正在學習心理治療 / 諮商 / 輔導 相關知識的心理治療個案,他有可能是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身心科醫師,也有可能是社工專業人員、社工師、輔導老師等。與一般非專業案主不同的是,他們前來接受心理治療,有很多時候並不是純粹想要解決身心困擾,有些人甚至是自覺沒有身心困擾,而他們接受心理治療是有其他目的和意義,尤其是前三者(心理治療師)。也因此,我稱這樣的心理治療為「不純粹心理治療」。
    因著這樣的不純粹心理治療,可能會讓專業案主在接受心理治療的目的與其衍伸出來的各種界線,有著各種不同的情況與排列組合。
    .
    ● 統整一下,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有以下幾種可能的目的:
    A. 體驗:知道什麼是心理治療過程、了解案主感受。主要有可能發生在心理相關課程,也有可能是案主自身想要了解體驗。
    B. 治療:處理個人議題、身心困擾、心理疾患。
    C. 學習:學習典範、模仿資深專業者。
    D. 傳承:部份專業社群期待學習者經由心理治療向資深者學習。
    E. 門檻:課程、系所、專業社群的門檻。其背後原因可能是前四者。
    F. 其他:例如,名牌爸媽效應。(案主希望自己接受具權威性心理治療師的心理治療,獲得該治療師的肯定與某種層面的傳承。) 或其他。
    .
    這些原因有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複合。就像你到手搖飲料店,可以點純茶,也可點珍波椰奶茶(珍珠+波霸+椰果+牛奶+紅茶)。當然,和買手搖飲料不同的是,這些所謂的「目的」也有可能在治療過程中有著滾動式的修正(就像我們的108課綱一樣(?))。因著不純粹,可能會造成不同的人對於自己接受心理治療有著不同的想像與理解。
    .
    身為心理動力取向心理治療的學習者,我從開始學習心理治療的時候,就不斷有師長表達期待學生接受心理治療,無論是有心理治療督導把督生接受心理治療當作接受他個別督導的必要條件,還是在會議場合聽到某前輩說,所有實習心理師都應當要接受個別心理治療,但又表示如果這樣硬性要求,一定會遭受批評。又或是另一位師長在課堂上大力推薦個別心理治療給研究生,表示每個人都需要個別心理治療,認為學校心輔所應該要規定碩三全職實習之前都要接受過一定次數的心理治療 (雖然這位師長不是走動力的)。
    .
    ●「以人為器」的雙重性:心理治療師是自己,也是工具。
    .
    心理治療師(心理師、身心科醫師) 如果接受心理治療是接受「治療」,這是醫療行為,是個人隱私。它的目的照理說是為了要處理與面對心理治療師個人自身的身心困擾與心理議題。
    .
    心理工作者或心理治療師,是一個「以人為器」的行業。就讀心理相關系所時,有些師長會教導:作為一位心理工作者,你應該或說有義務要去梳理自己、透過回顧自己過去的成長經驗,了解過去的(早年)經驗如何影響著現在你的日常言行,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影響著你的心理專業工作表現。這也是為什麼,大學諮心系部份課程中,課程教師會出許多強調自我省思的報告,目的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促進學生自我理解。
    .
    的確,不可否認,每個人會選擇什麼系所就讀與從事何種職業,與他的成長與學習背景不會沒有關聯。有部份學生之所以會選擇就讀心理相關系所的原因,是自己過去成長過程中(曾經)經歷身心困擾或心理議題,但這並不是全部的人都如此。需要不斷的強調的是,學習心理學與學習心理治療,並無法取代自己接受心理治療,無論是口語治療還是藥物治療,這是兩件事情。
    .
    但在廣義的心理動力取向心理治療的觀點中,認為「每個人都有個人議題」,因此心理治療師作為心理治療工作者,在「以人為器」的大前提下,理所應當對於自己的心理狀態與情緒穩定度有較高的標準與要求,因此需要接受心理治療。這不僅僅是為了心理治療師自己的身心健康,更是是為了維持心理治療的工作品質。當心理治療師內在有比較大的空間可以涵容案主,你心理治療工作也會比較順利,比較不容易行動化。
    .
    ( 溫馨提醒: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所有心理治療學派或所有心理治療師都抱持此種觀點。)
    .
    那麼,問題來了。
    .
    ●心理專業案主的心理治療,屬於隱私還是公眾?
    .
    如果我的觀點是,心理工作者接受心理治療是屬於個人治療,是隱私的,而(準)心理工作者的訓練與教育是屬於公眾的。那麼,心理治療可以同時是(隱私的)個人治療與(公眾的)訓練教育嗎?還是因為心理治療是以人為器,所以(準)心理治療師所接受的「心理治療」也要被視為是公眾的呢?講到這裡,或許有人開始感到困惑。但嚴格來說,這議題會從學習心理治療開始,就以各種隱晦、困難被指認的方式存在著。不過沒有關係,我們可以盡可能地把它想清楚。
    .
    ● 如果我們更細緻區分哪些算隱私,可以列出以下五點來討論,這五點我會以我個人主觀認為的隱私程度作為排列順序,最隱私的為5.,輕微隱私的為1.:
    .
    1. 接受心理治療這件事情
    2. 接受心理治療的次數、期間、長期還是短期
    3. 接受心理治療的地點、哪間心理機構
    4. 接受哪位心理治療師(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的心理治療
    5. 心理治療的內容 (這若非案主同意揭露或本人揭露,是違反治療倫理的)
    .
    工作時曾看過實習心理師把自己接受心理治療的經驗與心得寫進履歷中(1. 5則用簡短與隱晦的方式呈現)。也曾聽聞有心理師資深前輩建議學生應徵某單位時,督生自己的心理治療師全名寫進履歷中(1.3.4)。又或是曾聽到其他同儕分享,參加某個專業社群的面試時,面試者直接問他,他是否有接受長期心理治療?如果有,那治療師是誰(1. 2. 3. 4. )。每個人對於心理治療的界線、隱私與敏感度不同,雖然我不太清楚其他人對於這樣經驗的感受為何,但我內心有著不小的震盪。
    .
    ● 回歸到自己身上。如果這件事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別,我想大家可以思考的兩個問題是:
    .
    第一,你可以接受哪幾點被揭露,你的底線在哪裡,上述的1.2.3.4.哪一項被揭露,或被迫揭露會讓你感到被冒犯或不舒服。每個人對於隱私與界線的想法都是不同的,對於接受心理治療的目的也不見得是一樣的。某些心理治療界的前輩、資深心理治療師認為,這些事情沒有什麼好不能被討論的,「接受心理治療的(準)心理師」是很好的事情。也可能有些人認為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是一種訓練,在這樣的脈絡下,他當然可以問你是接受誰的「訓練」(治療)。
    有些學校或訓練單位甚至是在制度上的要求每位準心理師需要接受心理治療。把接受心理治療視為訓練的一環。學習者被要求提出接受心理治療的證明。你如果要就讀這些校系或加入某些訓練,或是選修某些課程,就必須要放棄某種程度的隱私。
    .
    第二,如果你是一位(準)心理師,你是否會為了上某些課程,接受某些訓練,或是機構,或是校系的要求,而改變你對於自己心理治療界線的看法,你會願意退讓一些界線標準來滿足這些專業訓練的要求,師長的期待,校系的規定。或是,你選擇別條路走?
    .
    另一個部分是,訓練單位、校系、師長也需要對於學生、受訓者接受心理治療的必要性給予充分、明確且合理的說明。另一個重點是,這些校系、單位、師長有必要在事前就告知他們對於學習者有這樣的期待與要求,這樣的知情同意,也才符合倫理。最好在簡章上(或初談時)就說明清楚。
    .
    之所以我需要花這樣大的篇幅去說明不純粹心理治療的目的與意義,是希望可以帶到後面對於專業案主心理治療界線的討論。
    .
    ● 身為(準)心理治療師的你,接受(不純粹的)心理治療是「前台」還是「後台」?
    .
    我以社會學家高夫曼的「戲劇理論」來看,每個人在社會中的言行舉止都想是在演一場戲,每個人都在扮演一種社會角色,「前台」是演戲的地方,而「後台」是人們可以卸下個人社會角色,把自己內在的感受與想法表達出來的地方,例如:你可以看到在電話中,和客戶輕聲細語,安撫對方情緒的同事,在掛上電話立刻飆罵。這一點也不違和,因為電話中的同事是在扮演好他職場上公司員工的角色,這是「前台」,掛上電話,鬆了口氣,把自己心中的不滿與委屈宣洩出來,那是在「後台」。不過這個前提是,辦公室的氛圍有足夠的安全。讓這位同事願意表達出來。在好的工作氛圍中,其他同事會給予支持與安慰,但若工作氛圍不好,同事間爾虞我詐,這位同事的飆罵就有可能讓他陷入不好的評價,甚至落人把柄。
    .
    如果心理治療對於案主而言是他的「後台」,他在後台被鼓勵自由的聯想,被允許自由的思考與感受,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免於被評價、被取笑、被攻擊,這個環境是足夠安全的。如果今天心理治療不是純粹心理治療,還有訓練、教育的目的與意義在,這樣的狀況下,心理治療師(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之於專業案主來說不只是心理治療師,還可能是某種典範,甚至是教師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專業案主還能把心理治療當「後台」,好好的自由聯想嗎?還是他要把心理治療當成一種「前台」,要展現出「好案主」的樣貌,要表現出良好的教養、深度的思考、優秀的言語,壓抑心中對於治療師的攻擊或負向感受,好得到心理治療師的肯定,尤其當心理治療師對案主或是專業領域來說具有某方面的權威性。抑或是,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把大量的焦點放在心理治療師身上,努力地向治療師學習,而忘記了自己是來「治療」的。這些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
    我們也可以說即便是非專業案主,上述狀況也會發生。 心理治療師之於案主來說都可以是一種模範,提供了一種思考的方式或是可能,並將之類化於日常生活中。但對於專業案主來說,這樣的類化與學習多少會影響他的心理專業工作。而這也是心理治療對於專業案主來說的多重性。到底在治療,還是受訓,或是我們可以說是多重目的性,訓練與治療可以在兩者均不受損的狀態下被執行嗎?我提出這個疑問,也期待大家可以思考。雖然這個議題對於每個人來說可能都有不同的見解。
    .
    ● 心理治療中的依附關係與權力、界線
    .
    若是走動力取向的長期心理治療,我們很困難不談到治療關係中的依附,動力取向的長期心理治療也會有因人而異,且程度不等的「退化」與「移情」。在這樣的狀況下,心理治療是否是足夠安全的,界線是否是穩固的,心理治療師是否是有足夠的能力去涵容案主,而不會因為內在的焦慮而行動化。這樣的行動化有可能是因為治療師擔心自己無法在治療關係中成為夠好的照顧者,或是個人的自戀特質,而給予案主治療室外的益處。也有可能是治療師因為治療關係中,個人的焦慮或憤怒,把治療內容、治療關係透露給治療室外的他人,也或者發生其他各式各樣不同的狀況。
    .
    因此,案主在治療關係中必然冒著某種程度的「風險」和「誘惑」,而專業案主更是如此,因為這位坐在你對面的心理治療師,出了治療室這個空間就是同業、是前輩(資深)心理治療師,甚至有可能是某某人的某某人(心理專業圈就是這樣小,小到隨便轉個身都有可能撞到認識的人(這是譬喻))。
    .
    無論我們稱這是「心理治療關係」、還是治療室中的「依附關係」、「移情關係」,都無法避免權力與界線的議題。專業案主的個別治療對於專業案主來說提供了一個強烈的個人經驗的可能、學習某種典範( 就算是負向的經驗或遇到沒倫理的治療師都可以帶給我們反思 ) 。
    .
    但需要注意的是「強制心理治療」這件事情所帶來的限制,也就是為什麼我並不支持鼓吹案主將「治療師是否(曾)接受個人心理治療」作為評估心理治療師的一個項目。當我們將心理治療作為強制,而忽略每個人的差異,那就有可能造成壓迫,有可能為了交「證明」(準)心理工作者只是花錢花時間坐在案主的位置上,沉默個幾次好交證明。又或是假裝扮演一個好案主,而非真正有在投入在心理治療當中。當我們期待案主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可以自由,那麼(準)心理治療師強制性的心理治療,就無法掩飾其弔詭的成份。
    .
    ● 結語:
    將不純粹心理治療中的矛盾與弔詭性提出來討論,目的是期待可以有更清晰的思考,另一部份是當(準)心理師在接受心理治療前,有更細緻的思考與討論,那麼,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首先,知道自己怎麼想、自己的期待為何,有機會向自己的治療師討論,找一個對於關係和界線有共識的心理治療師。需要提醒的是,謹慎戒備對那些不尊重你界線,或老是冒犯你界線的同儕與師長。以上討論,謝謝願意閱讀完這樣落落長文章的你。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