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飢餓遊戲線上看愛奇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飢餓遊戲線上看愛奇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飢餓遊戲線上看愛奇藝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少女 A,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想來長篇大論關於「模擬市民」的一些事情。 第一次接觸 Sims,我 11 歲,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款單機遊戲。我盯著光碟片緩緩進入 2000 年代的笨重主機深處,心中是全然的無知與茫然,我沒有「電腦遊戲」的概念,也完全無法預期模擬市民到底是什麼,那時的我還是一個前現代人類,不知智慧型手機為何物,而學...
飢餓遊戲線上看愛奇藝 在 少女 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想來長篇大論關於「模擬市民」的一些事情。
第一次接觸 Sims,我 11 歲,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款單機遊戲。我盯著光碟片緩緩進入 2000 年代的笨重主機深處,心中是全然的無知與茫然,我沒有「電腦遊戲」的概念,也完全無法預期模擬市民到底是什麼,那時的我還是一個前現代人類,不知智慧型手機為何物,而學校才剛開始教電腦課。
但當遊戲在螢幕上跳出來,那一刻,可以算是我童年的轉捩點。
/
更好的閱讀感,請到我的網站讀這篇文章:
https://urbananimalsabby.com/2020/06/19/how-sims-game-changes-how-i-see-life/
/
我一直夢想著能住在一個全都是女生的房子,於是一口氣創造了 7 個女性角色,把她們放置到同一棟房子裡。一開始還很美好,鳥語花香,天氣晴朗,角色彼此聊天,鄰居蒙提摩爾跑來串門子,我還能命令角色去做飯、去賞人巴掌。我驚異而欣喜地盯著一段「現實」在我眼前鋪展開來,心底一股奇異的感覺被觸動。
但很快的,情況開始迅速惡化。我的角色拒絕做我要她們做的事情,頭邊不斷跳出意義不明的小框框。她們開始哭泣、尿褲子、全身發臭、倒地不起,我的夢幻女子公寓,竟然幾分鐘之內就莫名奇妙變成一個充滿無理取鬧女人們的地獄。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要讓市民學習高階技能,首先你要先符合他所有「人類」的基本需求:飢餓感、疲勞度、社交渴望。
然後我發現,那些意義不明的小框框,原來是「自由意志」的設計,你如果不發指令,角色們也不會呆站原地,而是會自顧自地去廚房開火、找人調情、跳到游泳池裡。
接著我意識到,某程度上我算是這些角色的「創造者」,是她們的「神」,只是她們不可能知道我是誰,無法理解我的概念,更無法解謎她們存在的本質為何,而且重點是,她們會意識到這件事情並提出疑問嗎?
而究竟是我的現實才是現實,還是模擬市民的現實才是現實? 所以「現實」到底是什麼,「超現實」又是什麼?
晚上躺在床上,十一歲的我失眠,我想著,那些角色現在在電腦裡面做什麼,她們知道她們是誰,身在哪裡嗎?我沒有在看的時候,她們是繼續照著個人意志過著人生,還是只要我不去看,她們就不存在?假如有一天我把遊戲刪掉了,她們的人生也就消失了嗎?然後我想到,那我呢?我又是誰,我又身在哪裡呢?
長大後,我才發現那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時刻,我的那坨小腦袋,問的其實是很經典的人文社會問題,馬斯洛金字塔理論、薛丁格的貓、存在危機、對宗教與權威的懷疑......,而模擬市民中的很多片刻畫面,都讓我在後來聯想到 David Hockney《Pool》、Edward Hopper《Nighthawks》之類的當代畫作,內蘊著一種深層的孤獨感,一種從川流不息的人生紛雜中,解離出來的沈思時刻。
模擬市民,或許是極權政府最該禁止的遊戲,它以一個人畜無害的姿態逃過思想控制的機構,在我幼小的心靈裡煽風點火,鼓勵造反,並種下一顆讓我註定永遠奔跑追尋的種子。我想模擬市民也是我從小著迷閱讀的原因,因為我一直想要回答那些深夜占滿腦袋裡的問題,直到今天依舊如此。
/
我今年 26 歲,還是在玩模擬市民。一路從 2000 年玩到 2020 年,從模一單機遊戲到現在的線上版,我每一代都玩。
我朋友覺得我這把年紀還這麼迷模擬市民,很不可思議,我男友覺得我就是因為太笨拙無法駕馭動作類遊戲,於是只好屈就於靜態型遊戲。但這些真的都不是原因。
小時候,模擬市民給我的是思想上的啟發,現在,它是我的秘密精神避風港。
前陣子我買了「小島生活」資料片,在一座煙霧縹緲的潟湖邊建造了一棟東南亞殖民式風格的房子,用 motherlode 祕技先將沒有工作的自己變成百萬富翁,然後替房子仔細添購了許多籐製的家具、昂貴的畫作和大片的落地窗。早上起床,我就跳到湖裡游泳,然後上岸去替自己做一頓豐盛的午餐,而且我不會加快時間,而是會仔細看著角色從無到有做出一盤熱騰騰的美食,然後一臉滿足地大快朵頤。下午,我騎著水上摩托車到岸邊去認識其他居民,做些沙雕、召喚小島精靈,然後勾引一個長相不錯的男市民回家上床。太陽下山前,我又跳到清涼的湖水裡,耳裡傳來輕柔的波浪聲,看著天光顏色千變萬化,從粉塵般的金慢慢褪成夢幻的淡粉紅,然後再一下進入深濃的暗紫色。有時我興致大發,讓角色到小島其他角落探險,獨自一人在海邊森林裡散步,撿些石頭,釣些魚,偶爾會發現珠寶隕石或珍稀魚類,其他時候什麼都沒有,只是漫無目的地走,夜半時分我發現一艘巨型沈船擱淺在岸邊,進入後才發現地下室竟然是一處適宜人居的家,我馬上搬進來,覺得很有漂流海盜的風味。
這整個過程,實在是太療癒了。
我知道很多人會用模擬市民做一些很 fucked up 的事,例如把所有派對賓客關到地下室,要他們日以繼夜地繪畫好讓你賣畫賺錢,宛如經營一家藝術奴隸工廠,又例如睡遍整個小鎮的男男女女,生下關係過度複雜的後代,最後讓所有人進入泳池並拿掉階梯,導致他們全部溺死。
但我對角色是有感情的。就像影集《Westworld》,有的人能自在愉悅地燒殺擄掠,有的人卻會去在意機器人的感覺。對我來說,模擬市民好玩的不在於它的荒誕無厘頭,而是它能給我一個好好放鬆與獨處的時空。
現實生活中,我的與父母祖父母住在一棟狹小擁擠的公寓,每天工作步調忙碌而緊湊,生活充滿無數誘惑。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覺得壓力過大,喘不過氣,於是我就會默默點開模擬市民,潛入傍晚清涼的潟湖裡游泳、一絲不掛地在叢林間散步、在岸邊和朋友們有一搭沒一搭邊聊天邊吃烤肉,欣賞頭頂上的滿天星斗,期待冬天來臨,讓白雪安靜覆蓋整個世界。在模擬市民的世界裡,我終於找到一點平靜。
/
模擬市民這種東西,或許就是虛擬實境的祖先。
我認為虛擬實境總有一天會發展到不可思議的高度,我很期待但也有點擔心,我連玩模擬市民都能入戲那麼深,會不會有一天虛擬實境玩過頭,精神上與情感上直接走不出來,然後出現自我認知障礙?
我玩模擬市民還有一個習慣,就是不讓角色過生日。每吹一次蠟燭,角色就會變老,皺紋變多、身體變駝,然後有一天,死神就會突然悄然無聲地出現在家裡,呼地一聲把人帶走,只在現場留下一座墓碑,偶爾靈魂還會跑出來遊蕩嚇人。和角色經歷了那麼多朝朝暮暮,我不捨得讓他們體會生死疲勞,所以在那個世界裡,他們永遠青春貌美、活力十足。
想來,無論是虛擬實境還是模擬市民,都可能是我們這些卑微有限肉體對永生的一種幻想與模擬吧。如果我是外星人,會覺得人類其實還滿單純可愛的。
/
太多我無法解決的問題,這麼多年了,一題都沒有成功回答過。
我很佩服能一路看到這一行的人。有的人或許覺得這篇毫無重點,到最後也沒有一個結論,完全是在浪費時間。但有時候從嚴謹框架裡跳出來,不也輕鬆?
重點是一路走來看到的風景,片段字句與畫面在你心底激發的靈感。無論是傍晚的潟湖還是無人的海灘,一夜的纏綿還是一下午的白日夢,都不可思議地美麗。
模擬市民教會我,有時候不必費心解釋,不必奔跑逐日,只要坐下來,好好欣賞眼前的一切就足夠了。
Ps 最後想推薦大家欣賞模擬市民1的配樂,尤其是 Building Mode 時的配樂,有非常安心定神的效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izVO8WBYw
#還有什麼遊戲也改變了你呢?
#Sims同好對第一代遊戲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以前最佩服的就是很會做豪宅的玩家
#thesims #EAGames #遊戲人生
飢餓遊戲線上看愛奇藝 在 少女 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想來長篇大論關於「模擬市民」的一些事情。
第一次接觸 Sims,我 11 歲,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款單機遊戲。我盯著光碟片緩緩進入 2000 年代的笨重主機深處,心中是全然的無知與茫然,我沒有「電腦遊戲」的概念,也完全無法預期模擬市民到底是什麼,那時的我還是一個前現代人類,不知智慧型手機為何物,而學校才剛開始教電腦課。
但當遊戲在螢幕上跳出來,那一刻,可以算是我童年的轉捩點。
/
更好的閱讀感,請到我的網站讀這篇文章:
https://urbananimalsabby.com/…/how-sims-game-changes-how-i…/
/
我一直夢想著能住在一個全都是女生的房子,於是一口氣創造了 7 個女性角色,把她們放置到同一棟房子裡。一開始還很美好,鳥語花香,天氣晴朗,角色彼此聊天,鄰居蒙提摩爾跑來串門子,我還能命令角色去做飯、去賞人巴掌。我驚異而欣喜地盯著一段「現實」在我眼前鋪展開來,心底一股奇異的感覺被觸動。
但很快的,情況開始迅速惡化。我的角色拒絕做我要她們做的事情,頭邊不斷跳出意義不明的小框框。她們開始哭泣、尿褲子、全身發臭、倒地不起,我的夢幻女子公寓,竟然幾分鐘之內就莫名奇妙變成一個充滿無理取鬧女人們的地獄。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要讓市民學習高階技能,首先你要先符合他所有「人類」的基本需求:飢餓感、疲勞度、社交渴望。
然後我發現,那些意義不明的小框框,原來是「自由意志」的設計,你如果不發指令,角色們也不會呆站原地,而是會自顧自地去廚房開火、找人調情、跳到游泳池裡。
接著我意識到,某程度上我算是這些角色的「創造者」,是她們的「神」,只是她們不可能知道我是誰,無法理解我的概念,更無法解謎她們存在的本質為何,而且重點是,她們會意識到這件事情並提出疑問嗎?
而究竟是我的現實才是現實,還是模擬市民的現實才是現實? 所以「現實」到底是什麼,「超現實」又是什麼?
晚上躺在床上,十一歲的我失眠,我想著,那些角色現在在電腦裡面做什麼,她們知道她們是誰,身在哪裡嗎?我沒有在看的時候,她們是繼續照著個人意志過著人生,還是只要我不去看,她們就不存在?假如有一天我把遊戲刪掉了,她們的人生也就消失了嗎?然後我想到,那我呢?我又是誰,我又身在哪裡呢?
長大後,我才發現那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時刻,我的那坨小腦袋,問的其實是很經典的人文社會問題,馬斯洛金字塔理論、薛丁格的貓、存在危機、對宗教與權威的懷疑......,而模擬市民中的很多片刻畫面,都讓我在後來聯想到 David Hockney《Pool》、Edward Hopper《Nighthawks》之類的當代畫作,內蘊著一種深層的孤獨感,一種從川流不息的人生紛雜中,解離出來的沈思時刻。
模擬市民,或許是極權政府最該禁止的遊戲,它以一個人畜無害的姿態逃過思想控制的機構,在我幼小的心靈裡煽風點火,鼓勵造反,並種下一顆讓我註定永遠奔跑追尋的種子。我想模擬市民也是我從小著迷閱讀的原因,因為我一直想要回答那些深夜占滿腦袋裡的問題,直到今天依舊如此。
/
我今年 26 歲,還是在玩模擬市民。一路從 2000 年玩到 2020 年,從模一單機遊戲到現在的線上版,我每一代都玩。
我朋友覺得我這把年紀還這麼迷模擬市民,很不可思議,我男友覺得我就是因為太笨拙無法駕馭動作類遊戲,於是只好屈就於靜態型遊戲。但這些真的都不是原因。
小時候,模擬市民給我的是思想上的啟發,現在,它是我的秘密精神避風港。
前陣子我買了「小島生活」資料片,在一座煙霧縹緲的潟湖邊建造了一棟東南亞殖民式風格的房子,用 motherlode 祕技先將沒有工作的自己變成百萬富翁,然後替房子仔細添購了許多籐製的家具、昂貴的畫作和大片的落地窗。早上起床,我就跳到湖裡游泳,然後上岸去替自己做一頓豐盛的午餐,而且我不會加快時間,而是會仔細看著角色從無到有做出一盤熱騰騰的美食,然後一臉滿足地大快朵頤。下午,我騎著水上摩托車到岸邊去認識其他居民,做些沙雕、召喚小島精靈,然後勾引一個長相不錯的男市民回家上床。太陽下山前,我又跳到清涼的湖水裡,耳裡傳來輕柔的波浪聲,看著天光顏色千變萬化,從粉塵般的金慢慢褪成夢幻的淡粉紅,然後再一下進入深濃的暗紫色。有時我興致大發,讓角色到小島其他角落探險,獨自一人在海邊森林裡散步,撿些石頭,釣些魚,偶爾會發現珠寶隕石或珍稀魚類,其他時候什麼都沒有,只是漫無目的地走,夜半時分我發現一艘巨型沈船擱淺在岸邊,進入後才發現地下室竟然是一處適宜人居的家,我馬上搬進來,覺得很有漂流海盜的風味。
這整個過程,實在是太療癒了。
我知道很多人會用模擬市民做一些很 fucked up 的事,例如把所有派對賓客關到地下室,要他們日以繼夜地繪畫好讓你賣畫賺錢,宛如經營一家藝術奴隸工廠,又例如睡遍整個小鎮的男男女女,生下關係過度複雜的後代,最後讓所有人進入泳池並拿掉階梯,導致他們全部溺死。
但我對角色是有感情的。就像影集《Westworld》,有的人能自在愉悅地燒殺擄掠,有的人卻會去在意機器人的感覺。對我來說,模擬市民好玩的不在於它的荒誕無厘頭,而是它能給我一個好好放鬆與獨處的時空。
現實生活中,我的與父母祖父母住在一棟狹小擁擠的公寓,每天工作步調忙碌而緊湊,生活充滿無數誘惑。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覺得壓力過大,喘不過氣,於是我就會默默點開模擬市民,潛入傍晚清涼的潟湖裡游泳、一絲不掛地在叢林間散步、在岸邊和朋友們有一搭沒一搭邊聊天邊吃烤肉,欣賞頭頂上的滿天星斗,期待冬天來臨,讓白雪安靜覆蓋整個世界。在模擬市民的世界裡,我終於找到一點平靜。
/
模擬市民這種東西,或許就是虛擬實境的祖先。
我認為虛擬實境總有一天會發展到不可思議的高度,我很期待但也有點擔心,我連玩模擬市民都能入戲那麼深,會不會有一天虛擬實境玩過頭,精神上與情感上直接走不出來,然後出現自我認知障礙?
我玩模擬市民還有一個習慣,就是不讓角色過生日。每吹一次蠟燭,角色就會變老,皺紋變多、身體變駝,然後有一天,死神就會突然悄然無聲地出現在家裡,呼地一聲把人帶走,只在現場留下一座墓碑,偶爾靈魂還會跑出來遊蕩嚇人。和角色經歷了那麼多朝朝暮暮,我不捨得讓他們體會生死疲勞,所以在那個世界裡,他們永遠青春貌美、活力十足。
想來,無論是虛擬實境還是模擬市民,都可能是我們這些卑微有限肉體對永生的一種幻想與模擬吧。如果我是外星人,會覺得人類其實還滿單純可愛的。
/
太多我無法解決的問題,這麼多年了,一題都沒有成功回答過。
我很佩服能一路看到這一行的人。有的人或許覺得這篇毫無重點,到最後也沒有一個結論,完全是在浪費時間。但有時候從嚴謹框架裡跳出來,不也輕鬆?
重點是一路走來看到的風景,片段字句與畫面在你心底激發的靈感。無論是傍晚的潟湖還是無人的海灘,一夜的纏綿還是一下午的白日夢,都不可思議地美麗。
模擬市民教會我,有時候不必費心解釋,不必奔跑逐日,只要坐下來,好好欣賞眼前的一切就足夠了。
Ps 最後想推薦大家欣賞模擬市民1的配樂,尤其是 Building Mode 時的配樂,有非常安心定神的效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izVO8WBYw
#還有什麼遊戲也改變了你呢?
#Sims同好對第一代遊戲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以前最佩服的就是很會做豪宅的玩家
#thesims #EAGames #遊戲人生
飢餓遊戲線上看愛奇藝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2019年到2020年,全荷蘭將舉行一系列紀念「解放75週年」的活動。在荷蘭Vught集中營紀念園區有一句標語:「紀念即思考(Herdenken is nadenken.)。雖然那些在寒冷、飢餓和炮火中渴求一片奶酪的日子已經遠去,然而身處和平年代,紀念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它提醒著我們,和平的到來並非理所當然。
* 荷蘭的服裝租賃服務讓你定期穿上心儀的新衣服,還能避免時裝生產過剩?
還在擔心參加跨年晚宴或其他重要活動時沒有合適的衣服穿嗎?今年三家由年輕女企業家創辦的服裝租賃公司在荷蘭成立,這三家公司關注的是一種更可持續的穿衣方式——衣服在穿過一次或幾次後不會被扔進櫥櫃或垃圾袋里,相反,它們會通過網站或實體店等平台被一次又一次地借給顧客。通過這樣的方式,時裝業也會相對減少服裝的生產量。
時尚雜誌《Vogue》荷蘭版主編林克•切普科馬(Rinke Tjepkema)並不認為租衣服是一種轉瞬即逝的趨勢。林克表示,「我不知道它是否會變得特別受歡迎,但它的受歡迎程度毋庸置疑在逐步增加。人們總是想要穿點新東西,再加上像Instagram這樣的社交媒體鼓勵人們每次都展示一些不同的東西,而服裝租賃公司就滿足了這些需求。」
「女人希望自己的衣櫃裏有各種各樣價格實惠的衣服,快時尚品牌可以滿足她們的需求,但這是不可持續的。而一個裝滿可持續衣服的衣櫃,對大多數女性來說是負擔不起的,」五月開始營業的「旋轉衣櫥」(Spinning Closet)的麗莉婭•普蘭吉安(Lilia Planjyan)指出。
基於此,一種減少浪費並滿足衣服多樣化需求的方法就呼之欲出了。麗莉婭說,「我們認為,荷蘭的市場已經準備好了。人們對時裝業造成的污染已經有了足夠的認識。且共享經濟在這裡是成功的,荷蘭還有良好的物流網絡。」
* 【荷蘭公司獲批生產乳腺癌靶向仿制藥,藥效相當,價格大降】WHO日前批准了荷蘭某公司生產仿制藥,藥效及安全性相當,價格下降65% 。
* 荷蘭博物館訪客人數創新高!越來越多荷蘭人愛逛博物館
作為世界文化藝術的領先者之一,荷蘭擁有一千多座博物館,而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館密度更是位居世界第一。
近日,荷蘭博物館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訪問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人數創下了270萬的新紀錄。除此之外,梵谷博物館和安妮·弗蘭克故居的熱度也不低,分別以210萬和130萬的訪客人數緊隨其後,NEMO博物館和市立博物館則以67萬的遊客並列第四。
今年為什麼有這麼多遊客來荷蘭呢?據瞭解,在到訪國立博物館的這些遊客中,有許多是來自荷蘭當地的市民,他們是前來欣賞三場備受矚目林布蘭特展的活動。
國立博物館館長塔可·迪比特斯(Taco Dibbits)說:「超過一百萬的博物館參觀訪客是荷蘭人,與去年相比有所增加。參觀博物館的遊客比例是40%的荷蘭遊客和60%的外國遊客。
其中在梵谷博物館的「霍克尼–梵谷:自然之樂」 (The Joy of Nature)展覽中,荷蘭遊客的比例佔到最高,在36萬的訪客中,有13萬是來自荷蘭。
而最不吸引荷蘭國內遊客的是安妮·弗蘭克之家。安妮·弗蘭克之家的負責人羅納德·利奧波德(Ronald Leopold)表示:「我們認為大約10%的遊客是來自荷蘭。」
(圖片來自Pixabay)
* 荷蘭超市推廣聖誕節新年素食食譜,今年聖誕節、跨年你願意吃素嗎?
荷蘭動物福利組織負責人表示,今年荷蘭的超市傾向於在聖誕節雜誌上分享更多素食食譜。荷蘭超市雜誌中鼓勵大家食用素食的食譜已經佔到了42.2%。這是首次荷蘭排名前11位的超市一起分享食譜,且素食食譜的數量總體增長了40%左右。
動物福利組織研究了餐點中的主食和配菜來檢查食譜中是否包含肉或魚。該組織表示,儘管大約80%的主菜仍以肉或魚為主,不過素食份額主要在配菜、早午餐和下午茶實現了增長。
聖誕節及新年跨年似乎是一個無肉不歡的節日,不過為了大自然的平衡發展,我們是否可以在飲食習慣上做一點改變呢?
* 荷蘭人仍然擁抱傳統娛樂方式,愛看電視、聽音樂會
荷蘭社會文化規劃辦公室(SCP)表示,隨著Netflix等線上媒體服務的興起,儘管人們使用媒體的方式在逐漸發生變化,但傳統的娛樂方式以及像電視、報紙等媒體消費方式在荷蘭仍然深受歡迎。荷蘭中央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音樂會吸引的觀眾人數甚至創下歷史新高。
根據荷蘭社會文化規劃辦公室的媒體趨勢報告,從看電視到使用流媒體,轉變最為明顯群體的是年輕人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儘管串流媒體的使用頻率有所增加,但荷蘭人並沒有全盤接受因不斷變化的媒體格局帶來新的可能性。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使得人們有更多的機會在戶外使用媒體,但社會文化規劃辦公室卻發現人們更傾向於在家裡使用媒體。大部分的荷蘭居民仍然習慣於紙質閱讀、觀看電視節目以及收聽固定的廣播頻道。
社會文化規劃辦公室說:「此外,荷蘭人使用媒體的時間也沒有改變。」 人們主要還是在早上閱讀,白天聽廣播,晚上看節目,深夜讀書。
荷蘭中央統計局表示,音樂會在荷蘭仍然十分受歡迎。去年,荷蘭的古典音樂會和流行音樂會吸引了近970萬遊客,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6%,並刷新了紀錄,而流行音樂會仍是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音樂會,吸引了80%的遊客。
* 你想足不出戶就能上班賺錢嗎?在荷蘭,在家辦公正變得越來越普遍。
在荷蘭,選擇家中辦公的工作方式正越來越普及。根據荷蘭中央統計局週三發佈的數據,至少在一些時間段裡,荷蘭在家工作的人數從2013年的280萬增加到了2018年的330萬,這佔到了就業總人口的37%。
遠程工作在荷蘭最普及的地區是Randstad(包括荷蘭四大城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烏特勒支以及海牙),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是在人流量大、交通擁堵的地區。此外,也有通勤時間短且在家工作的人數比例很高的地區,例如在哈勒姆,儘管這是荷蘭通勤時間最短的地方,但仍有42%的人選擇有時在家工作。
除了交通和通勤時間外,區域之間的差異還源於地區間存在的不同工作類型。
某些行業(如金融服務)比其他行業(如在酒店行業工作)更適合在家工作。 從事信息和通信、教育、金融服務、專業商務服務和能源供應這五大領域相關工作的家庭辦公人員佔總家庭辦公人數的60%。在這五種行業中,超過四分之一的工作機會位於阿姆斯特丹,代爾夫特,韋斯特蘭和烏得勒支地區。
* 除了玩遊戲看電影,VR眼鏡還能用來止痛?荷蘭公司研發VR眼鏡抗擊慢性疼痛。
近日,據荷媒消息,荷蘭弗里斯蘭省的Reducept公司憑藉使用虛擬現實(VR)眼鏡來對抗慢性疼痛的想法贏得了聯合國的「世界信息峰會大獎」(World Summit Award)。
在荷蘭,有成千上萬的人遭受了無明顯原因造成的慢性疼痛。人們通常會使用藥物來緩解疼痛,但藥物的開銷很大且不一定有效。不過,Reducept公司的創始人和心理學家路易•贊特馬(Louis Zantema)表示,「通過訓練大腦,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影響人們對疼痛的感知。」
贊特馬說:「那些戴上VR眼鏡的人會真正地瞭解他們自己的神經系統。」 在虛擬世界中,疼痛是具象的。從感到疼痛的地方開始,比如在下背部,患者會看到這些痛感以小紅球的形式出現,而這些疼痛點可以像射擊遊戲一樣被擊中。當綠燈閃爍則表示「擊中」了疼痛的部位。在消滅掉所有小紅球之後,遊戲進入到第二階段:脊髓正念冥想練習,最終遊戲將在大腦中結束。
贊特馬說:「在這當中,我們獲得了一種心理上的技巧,這種技巧也同樣適用於創傷處理。用戶進行的是一項困難的練習,其中穿插著對疼痛的強烈關注。
拉德堡德大學醫學中心的外科教授哈里•範•高爾(Harry van Goor)說,這種療法實際上對大腦有影響。他在四十個人身上進行了測試,併發現當有人戴上VR眼鏡時,大腦對疼痛的反應不太劇烈。
Zantema表示,這是因為你通過一系列的療法欺騙了你的大腦。他說:「如果人們感到某處疼痛,這種信號會從我們的身體傳遞到大腦。而大腦對這種情況會有不同的反應,慢性疼痛患者的大腦會做出高度敏感的反應。」
他將這種反應比作恐怖電影。「人們感覺到身體的緊張是不真實的。通過治療練習,人們可以恢復神經系統,因為大腦相信治療是真實發生的。」
教授說,慢性疼痛給醫療保健帶來了巨大壓力。人們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在止痛藥上,而這些止痛藥會讓人上癮或引發抑鬱症。不僅如此,止痛診所的排隊也排的很長。」
據萊瓦頓市的物理治療師克里斯•里特瑪(Chris Ritsema)稱,使用VR眼鏡可以緩解這種壓力。里特瑪說:「我的客戶抱怨了很多年,並且已經嘗試了各種辦法。起初,他們覺得鼻子上戴這樣的眼鏡很奇怪,但經過幾次治療,他們發現了一些改變。」 據他介紹,他們明白了疼痛產生的原理以及處理的方式。
* 荷蘭國王聖誕演講不同以往:接受不完美,學會傾聽彼此
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King Willem-Alexander)發表了一年一度的聖誕演講,這是他即位以來發表的第七次講話。今年,國王討論了自由並呼籲大家學會傾聽彼此。
國王說:「自由是燃燒在荷蘭人心中的一簇火焰。但是自由是有代價的,它需要正當的理由,以及給予彼此空間和寬容的意願。」
他認為,荷蘭是一個成功的國家,因為這個國家的人民團結一致。「即使情緒有時會高漲,但荷蘭人民仍會團結在一起,而這就是我們的力量。這樣的力量不僅為國家的出色表現做出了貢獻,更為國家人民的幸福做出了貢獻。」
「與此同時,年輕人尤其應該給自己一些空間」,國王說,懷疑,悲傷和不安全感本來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作為自由的人,我們希望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但如果沒有達到預期,我們會自責,我們會反思自己,我們會設立過高的目標,因為我們想向世界展現自己最完美的一面……然而事實是,沒有人是完美的。」
「幸福來自於我們與他人之間的聯結,我們不應該忽視彼此。我們應該要互相傾聽並理解對方……你可以注視著對方的雙眼說‘沒關係,一切都會好的’,而這將會幫助到許多人。」他說,「一對傾聽的耳朵,一雙接納的手,或是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對於我們來說是最棒的禮物,並且這些的存在並不僅僅是在聖誕節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