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廿六回/4月4日兒童節Special 】
其實,我真的不算動漫迷,即是我無法答得出高達和渣古的分別,亦不了解EVA零號機的利害之處,也搞不清變形金剛六神合體的分別是甚麼。只是,整理、書寫小時候看電視的回憶,又有很多都跟看卡通片有關,而且有不少都是極深刻的。早前在港台電視31「五夜講場」新一季...
【 第廿六回/4月4日兒童節Special 】
其實,我真的不算動漫迷,即是我無法答得出高達和渣古的分別,亦不了解EVA零號機的利害之處,也搞不清變形金剛六神合體的分別是甚麼。只是,整理、書寫小時候看電視的回憶,又有很多都跟看卡通片有關,而且有不少都是極深刻的。早前在港台電視31「五夜講場」新一季的記者會上,遇見「浸大方大同」、筆名 米哈 的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研究教授何建宗(Louis),談到港台既然有節目《好想藝術》,我倆何不來一個《好想電視》?當然,開一個電視節目,不是落街食飯那麼容易,於是後來我們將之修定為WhatsApp傾電視 ── 「大東米哈Secret Chat」,Chat甚麼?就是卡通。
今早收工回家,收到他的短訊:「你有哪幾套卡通片必要寫的?我先找來看看!」《美少女戰士》、《他與她的事情》,而我忘了說《銀魂》。至於他的選擇,是《三眼小子》,話語間我又提提他,「喂,你知唔知日本有新一季《足球小將》,復修版,成個故事從來再講一次。」腦海中,立即時光倒流30幾年,當年看翡翠台播《足球小將》,經常有個疑問:「點解一場波,可以踢幾集?」漸漸成為我和朋友之間的笑話,其實那時候,我連誰是誰也分不清,只知道有戴志偉(大空翼)、(若)林源三以及三杉淳,看來,我天生出來就是不愛看足球,但張衛健演唱的「身手最啿誇/小子志可嘉/陣法腳法日練夜練真功夫冇花假」這些歌詞,倒是背得滾瓜爛熟。
現在回想,小時候雖然有看《IQ博士》,《叮噹》,但講句老實話,對於這兩套卡通的人物角色和故事發展,又真的不算太熟絡。反而《鬼馬砵砵車》(へーい!ブンブー)、《肥牛牛布斯》(げらげらブース物語),還有《甜甜小公主》(あんみつ姫)、《Q太郎》《我係小忌廉》(魔法の天使クリィミーマミ)、《俏皮扮嘢貓》(ホワッツマイケル?)、《娛樂金魚眼》、《魔神英雄傳》,是真的可以隨時記起動畫中的片段,或者是廣東話版主題曲。
梳理好一段時間之後,我才明白,原來小時候的我,並不喜歡看小朋友卡通片,而是愛看有劇情發展的大人卡通,像第一套最最最最深刻的是《相聚一刻》(めぞん一刻),男大學生愛上寡婦,難怪當年兩位姑姐話:「呢套卡通片唔啱你睇㗎!」鬼知點解唔啱睇咩?《長腿叔叔》(私のあしながおじさん),茱蒂愛上年紀大N年阿叔,豈不是潔淨版無FF的《一樹梨花壓海棠》?還有亞視播的《橙路》(きまぐれオレンジ☆ロード)、《山T女福星》、《獵筆小新》,去到30歲之後,又會覺得,像《我們這一家》(あたしンち)這種輕巧形劇本的卡通也可以看得樂上半天。
但如果遇上真正喜歡的卡通片,我是會花大量時間鑽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溫回味一番。過去30多年,只得三套:《銀魂》、全200集《美少女戰士》,還有《他與她的事情》。前兩套,今天暫且不想多說,反而《他與他的事情》,就想花些時間去講。想當年,是無意中在翡翠台看到的,當年無綫譯了一個味如嚼蠟的港版譯名 ── 《心動季節》,完全失卻原著名字《彼氏彼女之事情》盛載的甜蜜味道,還要安排在星期六早上時間大約12:00前播放,唔講係唔會有人知。
由日本漫畫家津田雅美創作的《他與她的事情》(台譯《男女蹺蹺板》,故事圍繞高傲自信的女主角宮澤 雪野,在高校中遇見品學兼優的有馬總一郎。表面上,宮澤雪野是個又靚女又讀書叻運動又叻的好學生,但原來好回到家後就會變臉,完全不修邊幅,無視外在的背後是為了拚命學習,維持她的成績,所以有馬出現,對她衝擊很大,她要爆Seed去維持自己的成績排名,但後來宮澤發現自己愛上了有馬…… 動畫版只得一季26集,重點是庵野秀明擔任監製,除了角色畫功類近今時今日的《銀魂》── 人物輪廓造型盡量貼近真實人類的相貌(偶爾也會出現卡通化的畫面),而且出現大量自白,表達兩位主角的心理狀態,以真實相片後製的空鏡,再加上很多短句、詞語,將觀眾不時穿梭於真實和虛擬之間,畫面質感有層次,很少見,就連片尾曲《夢の中へ》(到夢中去)都是用錄影攝製畫面移動的短片,20年前的我看了第一次,印象極之深刻,2004年首次跟朋友到台北旅行,看見收費頻道animax播放,一邊吃宵夜一邊看到騎騎笑,我就深深愛上這套卡通,決定去位於光華橋底的光華商場買了一套VCD,珍藏至今。由福田舞主唱的主題曲《天使のゆびきり》(天使的抖動)也是主菜,那個Opening,極具電影感,去到今天,依然是我最喜歡的卡通片頭,不是之一。 (04042018)
#yautaitung #電視史話 #anime #cartoon #hkig #hongkong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卡通 #動漫
食物語卡通創可貼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家有沒有想過,什麼叫「台」呢?如果自己走在路上忽然被某個陌生人指著說「好台喔」,我們是會感到一陣羞恥,還是感覺榮耀呢?
台灣設計師黃子欽 Tzi-chin Huang 組織了一個實驗性組織--台本,藉由幾位台灣設計者的角度,定義出他們心中最「台」的關鍵字,然後再選出他們心中最「台」的書籍。看到 海流設計 Flowing Design的陳泳勝設計師以「笑魁」(俚俗)的關鍵字選出了「川島小鳥明星攝影集」讓我為之一愕,但頓時恍然大悟般覺得十分合理。
小鳥的鏡頭下呈現的台灣風貌的確是我印象中台灣最草根令人懷念的風景,看著看著總讓人會心一笑。捧著香蕉咧開嘴沒剩幾顆牙齒的大笑爺爺、然後有張拍三立電視劇的照片也笑死我了!看到他拍電視的時候還心裡默默OS,最好是這個可以當成攝影作品,但沒想到真的就從7萬張脫穎而出變成作品成為攝影集的某一頁。(有一張背後還有康熙來了的蔡康永呢!)或許日本攝影師的眼中,這樣的誇張場景,就是很台灣的感覺吧?
你呢?心中覺得那個「很台灣」的感覺是什麼呢?
-------------------------------------------------------------------------------------------------
2016台本
台本──是個實驗性組織,從台灣設計者的角度提出看法,除了專業度,也呈現多元性。2016 台本提出用台語關鍵字來選中文書,活化對書的想像。結合金酸莓獎與獨立製片的精神,各自表述的同時,也帶給市場一種活力跟可能性。並同時提出對於「台」的定義。
-----------------------------------------------
茫渺(茫渺)── 霧室
假仙(矯飾)── 馮宇
喇賽(惡搞)── 小子
笑魁(俚俗)── 陳泳勝
幹醮(運動)── 黃子欽
手路(手感)── 何佳興
淡薄(簡單)── 蔡南昇
在地(庶民)── 好春
跳針(脫俗)── 賴佳韋
目眉(點睛)── 許晉維
-----------------------------------------------
2016台本
台本──是個實驗性組織,從台灣設計者的角度提出看法,除了專業度,也呈現多元性。2016 台本提出用台語關鍵字來選中文書,活化對書的想像。結合金酸莓獎與獨立製片的精神,各自表述的同時,也帶給市場一種活力跟可能性。並同時提出對於「台」的定義。
-----------------------------------------------
茫渺(茫渺)── 霧室
假仙(矯飾)── 馮宇
喇賽(惡搞)── 小子
笑魁(俚俗)── 陳泳勝
幹醮(運動)── 黃子欽
手路(手感)── 何佳興
淡薄(簡單)── 蔡南昇
在地(庶民)── 好春
跳針(脫俗)── 賴佳韋
目眉(點睛)── 許晉維
-----------------------------------------------
【許晉維的「台本」】
目眉(點睛)
●《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何榮幸/時報
●《芭樂人類學》郭佩宜主編/左岸
●《打開時空膠囊:舊時代的電影青春物語》林亮妏/逗點
【台的定義】
像煙火的引線,只要出現部分,共鳴便被點燃。
情感的聯結,是不用思考很直接的,有些事物或許現在接觸的少,但事實上還是存在於記憶中,發現時,便像鞭炮的引線迅速燃起,產生連結這樣,所以有時是感性大於理性的,因接觸事物不同、時空環境差異,因人而異,也可能是一種生活體驗認知;外婆家附近雜貨店的彈珠檯、兒時住家附近的老戲院、甚至去年的太陽花學運,只要有能與自己在這片土地有所聯結,就是一種台味了吧我想!
-----------------------------------------------
【賴佳韋的「台本」】
跳針(脫俗)
●《那隻斑馬》
●《廣告表示:╴╴╴。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台灣的摩登生活》
●《金剛經、心經-弘一大師手書》
【台的定義】
花了很長的時間去思考什麼是台味,一天和客戶在鬍鬚張吃飯,他點了一碗鴛鴦飯我才知道原來所謂的鴛鴦飯就是一半雞肉飯、一半滷肉飯的奇妙組合,這讓我突然領悟到這正是所謂的「台」。台灣像是一塊拼貼而成的裝置藝術,浮動而且跳躍,雖然沒有單一的物件可以代表自己卻總能將各種元素重組成新的定義,讓象限上的兩端做最驚奇的融合,揉合成自己的模樣,混亂就是我們生猛的動力源頭。
-----------------------------------------------
【好春的「台本」】
在地(庶民)
●《浩克慢遊:尋找新舊交錯的美麗》
●《一善面相體相奇書》
●《陳鵬仁農民曆(觀音)》
【台的定義】
我對台的詮釋是,「在地」、「樸實」、「鄉土」、「叛逆」、「不說謊」,源自於家鄉的根而自然地表現、不憨厚、不吞吞吐吐而直接的呈現。
而我對於「在地」的定義是必須與環境、民俗、信仰、小吃,當地語言,作為連結。
我所選擇的三本書也的內容,算命、農民歷、地方性作為我對「台」與「在地」感覺的封面呈現。要了解一個地方可以先吃小吃,從味覺來了解,「在地」的味道。
在地跟民俗息息相關的扣在一起,民間相信信仰與算命,是台灣一直以來的民間習俗。
面相書與農民曆這些排版的方式很奇妙,它們並沒有選擇特殊的字體,但在設計上的配色卻是相當完整與特殊,我並不覺得這會俗氣,我覺得它們絕不抽象的很道地。
這種感覺就像是到了一些老的小吃店,招牌從古至今都不變,牆上寫菜單的毛筆字,不是精美卻很有一種與自己小吃產生的聯結感,它並它需要再更細緻的字體或是流行而取代。
它們不說謊的使用現有的字體去加以排列,有一種(我就是這樣!我是我自己!)的感覺。
-----------------------------------------------
【蔡南昇的「台本」】
淡薄(簡單)
●《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
●《幌馬車之歌》第三版
●《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
-----------------------------------------------
【何佳興的「台本」】
手路(手感)
●《Lalan ╱ 蘭蘭》
●《夏天、煙火、我的屍體》
●《眩談》
【台的定義】
錯綜的歷史脈絡能提供給當下的是創造的土壤。
友人L小姐是福島人, 她說福島雖然受了重創, 但福島菜能呈現不同時期來到福島的人們融合的經歷, 核災後L小姐試著在不同地區介紹福島的食譜, 讓人感受福島的生活樣貌。很敬佩L小姐能以這樣溫柔的方式來面對這難以承受的巨變, 自己也才意會文化是人們在一個地方生活的日常累積。
太太讓小孩在4.5個月大時順著自己的本能手抓食物如遊戲般進食, 剛開始吃飯時餐桌總像個災難。隨著小孩漸漸適應拿餐具吃飯的過程, 太太也嘗試調理出這家庭的口味, 開始發展出自己的手路。
我想台本是一道道的手路菜
-----------------------------------------------
【黃子欽的「台本」】
幹醮(運動)
●《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和台灣農民運動》
●《南風》
●《笨蛋這麼多是有理由的》
【台的定義】
台灣一直住在一個防空洞概念中,不管飛彈來不來,我們都活在空襲的陰影中,就像住在防空洞裡,這種滋味,又酸又苦,也有點甘甜。
-----------------------------------------------
【陳泳勝的「台本」】
笑魁(俚俗)
●《川島小鳥攝影寫真集:明星》
●《公民不冷血(經典增修版):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
●《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
【台的定義】
時有所聞的以國外卡通或元素為主的壁畫創作還被自以為的文創,可以看出台灣人在這塊領域上不知為何的莫名自卑,即便是屬於台灣才有的原民文化或傳統工藝等等,在與金錢掛勾之後,也因為台灣人貪小便宜的個性,使得這些「在地化元素」只做到表面的商品化而並沒有更深的東西。台灣是個很有趣的國家,過去被殖民的歷史以及是海島國家,因此吸收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也因此,庶民文化變得非常的有價值。
套色不準的水果紙箱、婚喪喜慶的花圈罐頭塔、路邊霓虹燈下的檳榔西施、電子花車...等等,那些雖常在日常生活中一再出現但被台灣人嗤之以鼻,可無庸置疑的無論你在何處任何國家,看到這樣的東西你都能一眼判斷出台灣味。或許有人會質疑這東西怎麼會是美的?甚至相較於日本、歐美國家的庶民文化,台灣的這些彷彿相形見絀。
臺北文創記憶中心總策劃游適任說:「文化、創意、產業,說到底都是源自於生活經驗的累積。」換個角度想,台灣的庶民文化之所以一直保留著不就再再說明是當代最能代表台灣味的最佳註解了嗎?
-----------------------------------------------
【小子的「台本」】
喇賽(惡搞)
●《你(穿著木屐)踩過天鵝屍體嗎?》
●《家畜人鴨俘》
●《男子啦啦隊》
【台的定義】
台灣具有熱帶與溫帶的視覺層疊,加上殖民文化的傾向,讓台灣的街頭充滿了帶著互補色反光的黑色,就像下過雨後地上的油污,水彩調色盤即將混濁的顏料水,或是把油門踩到底,然後轉頭看側邊車窗的感受。
-----------------------------------------------
【馮宇的「台本」】
假仙(矯飾)
●《好媽的國際中文版:宅女小紅的全方位教(夫)養(子)聖經》宅女小紅/自轉星球文化
●《大局‧承擔:柯建銘的國會折衝與關鍵承擔》柯建銘/幸福綠光
●《詹惟中2016開運農民曆:猴年行大運》詹惟中/樂友文化
【台的定義】
對於「台」的詮釋,我感覺是「克難」、「權宜」、「自在」、「包容」與「改良」。
台灣受到中華與大和的雙重影響,總能聰明巧妙的消化理解雙方優點,產生柔軟包容又獨特並蓄的台灣文化高度,因為我們深知,單一意識形態的刻意忽視或放大,會讓文化的演進無趣呆滯。
-----------------------------------------------
【霧室的「台本」】
茫渺(茫渺)
●《個人的體驗》諾貝爾獎獲獎小說五十週年修訂版
●《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2014修訂新版
●《呼蘭河傳》新版
【台的定義】
台灣一直存在著「自身」是不是一個國家的認同問題。而這問題的答案隨著政局的變動或國際情勢等因素,變得曖昧而且模糊不清,因而也影響了這個世代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想要伸手擁抱但卻撲了個空,所以在心裡深處渴望尋找到屬於我們的「根」。
所選擇的三本書,都有一種潮濕、曖昧、混沌的不確定性,如同台灣這座在海上漂浮的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