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飛機維修員薪水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飛機維修員薪水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飛機維修員薪水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飛機維修員薪水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財經旅遊達人法比安,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交部助理部長:泰航復甦案不可行 申請破產保生存 實槌了… --- 【編譯李福徠/曼谷報導】交通部助理部長塔翁日前透露,泰航復甦方案23項措施是無法實現的,包括在7個月內出售9架空中巴士340型飛機,增加維修部門50%收益等。強調貸款1300億銖同樣不是解決的辦法,至於申請破產是泰航繼續生存的選...

  • 飛機維修員薪水 在 財經旅遊達人法比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18 16:26:44
    有 171 人按讚

    交部助理部長:泰航復甦案不可行 申請破產保生存

    實槌了…

    ---

    【編譯李福徠/曼谷報導】交通部助理部長塔翁日前透露,泰航復甦方案23項措施是無法實現的,包括在7個月內出售9架空中巴士340型飛機,增加維修部門50%收益等。強調貸款1300億銖同樣不是解決的辦法,至於申請破產是泰航繼續生存的選擇之一。指將繼續追查泰航內部貪腐人員予以處罰,塔信政府時期採購空中巴士340型飛機是導致泰航虧損的根源所在。

    塔翁表示,與交通部長薩沙炎對泰航復甦方案23項措施進行研究之後的看法一致,認為各項方案不夠明確,沒有具體的實施辦法,也不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行度。泰航股份有國內外企業持股31%,所以要由政府擔保泰航所需的貸款540億銖及830億銖,意味著是讓財政部為不知姓名的人提供債務擔保,屬於嚴重的瀆職行為。

    「不可能實現的復甦方案23項措施」中,包括在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的7個月內出售3架空中巴士A340-500型飛機和6架空中巴士A340-600型飛機,減少飛機空置率,試問有誰會來買這些飛機?因為除了當前泰航的狀況和新冠肺炎疫情,還存在飛機書面報價極高,但實際價格不到10%,所以不會有人敢簽署協議出售,也不會有人購買。

    上述機型是塔信政府時期採購的10架飛機,包括空中巴士A340-500型飛機4架,空中巴士A340-600型飛機6架,投資1000億銖。按照正常情況,採購飛機必須提前制定計畫,然後才著手採購和執飛,即Plan-Buy-Fly模式。泰航使用該飛機執飛曼谷-紐約航線的航班,結果月月虧損,執飛不到1年就停飛閒置。目前僅出售其中的1架給空軍,剩下的9架一直賣不出去,並為此支付長達10年的停機費、維修費和保險費。

    塔翁還表示,另外1項措施是泰航維修部門整改,通過提高維修設備器材和廊曼機場維修廠房使用率,為泰航自身和其他航空公司提供飛機維修服務,以增加維修部門50%的收入。試問客戶在哪裡?據泰航維修部門工人反映,泰航維修部門在廊曼機場使用面積近11萬平方米,不管是幾層樓,每1平方米都需要向泰國機場管理公司繳納租賃費用。

    他表示,採用破產法復甦泰航的方案,即使進入破產申請程序,並不意味著泰航將破產,因為使用破產法的宗旨是為了保障泰航的統一品牌價值,不遭到拆解出售而導致整體價值下降,並讓債務人在公證公平的原則下獲得債務償還,負債人仍可以繼續經營,讓僱用員工系統得到保留等。日本航空就是進入破產程序之後,與債務人協商減少債務,延緩還債或折算成投資資本,以保障航空公司能繼續經營。所以泰航請求政府花費納稅人的錢幫助泰航,這對廣大納稅人來說不公平。

    泰航業務價值達2000億銖,其中薪水部分占400-500億銖,其餘為採購和其他開支,均存在漏洞的可能性,加上泰航內部管理質量差,因此成立調查小組對泰航貪腐問題展開調查。塔翁表示,打擊查處貪污行為是必須要展開的工作,因為復甦泰航之後如果不良之人依然存在,那麼投入多少都解決不了問題。為了讓泰航獲得重生,復甦之後能生存發展,員工有工作可做,保持國家級航空公司,必須把不良之人清理掉,一旦查處,哪怕是沒收資產也必須要做下去。

  • 飛機維修員薪水 在 小約翰泰自遊 - 曼谷清邁就愛自由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4-15 20:24:02
    有 51 人按讚

    泰發人省思🤔
    泰國獅航的飛機維修工程師,現在成了冷氣機清潔員。
    #疫情轉職潮 身邊許多人得兼職打工,思考職涯的下一步。不論轉換哪種工作角色,希望你能樂在其中,找到工作帶來的成就感。
    如果我不再寫文章,也許我會買一塊田種地瓜🍠哈)))
    了解更多:https://john547.pixnet.net/blog/post/120383491

  • 飛機維修員薪水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11 12:52:44
    有 278 人按讚

    【“中國制造2025”影響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整個西方發達經濟體】

    大國關系,競爭+合作,向來如此!

    最近,網上有些歐洲對中國背後捅刀的聲音,我們來逐條解讀一下。

    第一條:中德制造業之爭

    德國之聲報道:

    面對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德國政界與經濟界危機感劇增。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邁爾在柏林公布德國《國家產業戰略2030》,鼓勵打造德國或歐洲龍頭企業,加大力度保護本國重要產業免受外國收購和競爭影響。

    該戰略強調,德國制造業未來的對手,是中國與美國。而聯系到“德國產業2030”在電動汽車、數字化、人工智能方面與“中國制造2025”的高度重合,外媒普遍理解為:德國向中國發起高端產業爭奪戰。進而又延伸到中德、乃至中歐關系的撕裂。

    產業是產業,政治是政治,雖然雙方能互相影響,但有時候事情還得分開來看。

    中國進軍高端制造業,影響的不是德國或美國一家之市場,也而是整個歐美發達國家。原因很簡單:“中國制造2025”不是點對點的升級,而是集群式的突圍。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

    同樣是發達國家,日韓人民生活水平遠遠比不上歐美白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法國人一周工作5天,一天工作6小時。加班是不可能加班的,下午四點下班是常態。但日本人和韓國人很苦逼,每天工作10小時幾乎是常態。

    數據是不會騙人的:

    根據Expedia(全球最大在線旅遊公司)2016年調查,超過四分之一的日本公司要求員工每月加班80小時,而且是不帶加班費的。此外,有超過63%的日本受訪者對帶薪休假感到內疚。

    放在中國或者其他歐美國家,絕對不會有日本人這種思想,帶薪休假是資本對勞動者的認可,是我們應當。

    而日本人之所以內疚,主要是害怕因為帶薪休假的需求,會導致自己不被公司錄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開始步入“日本模式”。

    在北上廣深的一線城市,年輕人加班長、不給加班費的事情稀松平常。龐大的勞動力流量,使資本家成為市場主宰:不加班就滾蛋,妳不想做其他人排著隊做。

    現實就是這麽殘酷,若非富二代或者彩票中獎戶,在一二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每到夜深人靜時都不禁會想到一個問題:平時看起來人五人六的模樣,薪水拿得也多,但生活質量真不如縣城的小青年,為什麽非要來大城市打拼?

    但思考也是那麽一會,第二天醒來照樣像齒輪版瘋狂的轉動,生怕失業、一無所有。焦慮癥怎麽來的?就是這麽來的!

    有沒有想過為什麽會這樣?

    產業問題!中日韓的產業重合以及歐美的產業壟斷。

    中國大陸、韓國、日本、乃至中國臺灣省,在支撐經濟發展的支持性產業上(都是以電子制造業為主),有著高度的重合。

    電子制造業技術性不算高(相對於中日韓而言),具有替代性的生產地很多,再加上中日韓16億人口的體量,生存壓力自然很大。

    這就好比世界上有3塊田,16億東亞人全擠在一塊田裏吃飯,10億歐美人卻分散在兩塊田裏。

    歐美那塊多出來的“田”,就是中日韓不曾具備的大而全的高端制造業!

    如果把歐盟看成一個整體,它與美國的高端制造業非常全面:ICT、石油化服、高科技農業、生物制藥、大飛機、醫療器械、高端汽車、數控機床、特種鋼材。

    除了歐美,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擁有如此大而全的高端制造業,即便是中國也僅是部分擁有。

    所謂高端制造業,它有兩個高:技術含量高於利潤產值高。最簡單的例子,中國賣出一輛奇瑞賺的錢,能比德國賣一輛奔馳的錢多嗎?

    造不出來就意味著壟斷,壟斷就意味著暴利。歐美人過得這麽舒服的主要原因,正是得益於發達的高科技產業。

    而中國擁有14億人口,點對點的產業升級無法帶動國家新一輪經濟騰飛,只有產業的整體突圍,才能使我們達成兩個百年目標。所以,“中國制造2025”影響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整個西方發達經濟體。

    再來說中德之爭。

    事實上,中國進軍高端制造業,第一個遭受沖擊的國家不是美國,而是德國。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我國最先從中低端跨入高端產業的行業,必然是新能源汽車。關於新能源汽車,指揮部一直強調兩個關鍵點:

    ①.汽車產業很重要,它是國家經濟的命脈:從上遊生產涉及到上萬個零部件供應,到下遊銷售、維修、保險金融,再到基礎設施建設,各行各業都能分一杯羹。

    ②.傳統汽車產業中國很弱,只能寄希望於新能源汽車在產業上實現彎道超車。

    只要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強勢崛起,對德國的影響首當其沖。世界第一汽車大國是誰?德國!中國市場上哪個國家的品牌車最暢銷?還是德國!

    別的不說,一條公路上跑過去10輛車,妳至少可以看到5輛德資品牌。

    而中國公認的三大豪車品牌:奔馳、寶馬、奧迪,也全是德國的。尤其是大眾集團,低中高端車型在中國市場更是通吃。

    基於德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龐大保有量,中國國產汽車崛起的過程,就是擠壓德國汽車市場的過程。

    所有產業都是這樣,國產品牌的崛起就是不斷打敗他國品牌的過程,因為妳必須從他手裏搶回市場才能生存。

    當年三星手機在中國獨占半壁江山,結果國產手機迅速崛起後,三星第一個涼涼。

    從產業的角度來講,中德未來必有一戰。所以德國出臺《國家產業戰略2030》針對中國,是無可厚非的事,這是由市場競爭機制決定的,而不是國家關系。

    第二條:歐洲議會通過外資審查法案

    歐聯通訊社報道:

    當地時間2月14日,歐洲議會通過一項對外國投資進行安全審查的法案,藉以保護歐盟國家在關鍵的科技和基礎建設領域的利益。

    外界普遍認為,該法案是歐盟第一個防止外資威脅國家安全的規定。在中國海外投資擴張的現狀下,歐洲外資審查法針對的是誰,顯然不言而喻。

    還是那句老話,數據不會騙人——

    *2016年,中國對歐投資高達8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700億。*2017年,中國對歐投資600億美元。*2018年,在歐洲各國對外資審查縮緊後,中國對歐投資下降到310億美元。

    雖然對歐投資逐年下降,但中國始終占據歐洲第一大外資來源國地位。其中,大半投資都用於收購歐洲高科技公司。

    美國人說,是中國的投資促成外資審查法的通過。這一點,山姆大叔沒忽悠咱。

    按照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邁爾的說辭,中國美的集團對德國智能機器人制造商庫卡的收購,是德國出臺“產業戰略2030”的重要推手。

    可以肯定,歐洲國家已經達成共識:嚴審中國企業對歐洲高端制造商的投資。

    在指揮部看來,歐洲議會出臺外資審查法,與其說是打壓中國企業的並購,倒不如說是為歐洲本土制造商爭取最後的時間!

    【未來制造業的大勢,是大兵團、集團軍式的作戰】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未來的全球制造業競爭,必定是大兵團、集團軍式的作戰,廝殺將極其慘烈,力量分散的小公司只有兩天路:要麽破產、要麽被收購。

    中韓的成功經驗,無不證明這一觀點。

    三星為何能成為國際制造業的巨無霸?因為韓國傾國之力,把所有先進的產業都融入了三星集團,使之既擁有了供應鏈優勢、又擁有龐大的資金活力。

    中國中車為何能後發制人,在十年間先後打敗西門子、阿爾斯通、龐巴迪,成為全球第一大軌道交通供應商?

    因為中國敏銳的嗅覺,將南車北車合並為中國中車,使之能揮動舉國之力,來撬動全球軌道交通市場的格局。

    明確了未來制造業發展方向,我們再回過頭看看歐洲這個外資審查法。

    歐洲高端制造業雖然發達,但相較於中美模式有個致命的缺點:龍頭企業少,高端制造業力量太分散。力量分散就意味著資金底氣不足,容易被收購。

    中國收購歐洲制造商的過程,其實就是壯大己方兵團實力,削弱歐洲兵團實力的過程。

    2017年,中國化工集團斥資430億美元收購瑞士先正達(全球第一大農藥生產商和全球第三大種子技術公司),使之成為世界四大農業化學品和農藥巨頭之一。多年以來,中國的技術並購案已涉及豪華遊艇(山東濰柴收購法拉第)、航空復合材料(中航空業收購奧地利FACC)、醫療器械(威高集團收購)、高端液壓(濰柴收購德國林德液壓)等幾乎所有高端制造業領域。

    隨著中資企業收購版圖的不斷擴張,中國兵團的技術優勢與市場規模會不斷擴大。相應的,歐洲兵團的“作戰能力”就會不斷下降。長此以往,歐洲勢必丟掉全球制造業市場。

    若想保住制造業,歐洲必須要做到兩點:

    ①.嚴審外國企業投資,人為擡高他國資本對歐洲企業的收購。

    ②.快速打造歐洲的龍頭企業,比如西門子與阿爾斯通的合並,正是為應對制造業的大兵團作戰。雖然歐洲反壟斷機構已經做出否決,但兩者的合並是歷史所趨,遲早會達成目標,除非歐洲想放棄全球軌道交通市場。

    總結一下:

    長遠來看,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崛起,中歐產業由互補轉向為競爭不是大概率事件,而是必然事件。但產業歸產業,在美國全球影響力嚴重衰退之際,歐洲在許多問題上仍需要中國的幫助。要知道,在歐盟沒有解體之前,最大的敵人仍然是美國!

    不過,需要明確一點:體量相當的大國,很難形成全方位合作,雙方體量都很大而世界又很小,難免踩到對方的腳趾。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