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飛機巷封了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飛機巷封了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飛機巷封了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飛機巷封了嗎產品中有4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第 18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下)之一 (文字版) 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不只把注意力只放在疫情數字的控制上,以免見樹不見林。而要更關注一些根本的問題。 上一集我們已經談過一些課題,這一集我們先來談政府的角色與作為。 1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紹華教授,去年曾經寫過一本書, 談疫情時代的一些關...

飛機巷封了嗎 在 樂擎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2 03:13:06

「林OO你夠了喔,不要再跟著我了行不行!?」 . 小六,我沒好氣地,對著在身後一路尾隨我的他吼道 . 『什麼跟著妳,誰跟著妳了?』 . 他不服氣地反駁,可脹紅的臉早就出賣了所有 . 於是我轉身就往另條巷子跑,他卻還是揹著書包,並提著袋不斷噹啷作響的便當盒,緊追在後頭 這也是接下來六年,我們的寫照 ...

  • 飛機巷封了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2 22:00:30
    有 132 人按讚

    第 18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下)之一 (文字版)

    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不只把注意力只放在疫情數字的控制上,以免見樹不見林。而要更關注一些根本的問題。
    上一集我們已經談過一些課題,這一集我們先來談政府的角色與作為。

    1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紹華教授,去年曾經寫過一本書,
    談疫情時代的一些關鍵詞。
    這次我問她,過了這段時間,會不會再加新什麼關鍵字。
    劉教授說她會加「專家」這個關鍵詞。
    為什麼?
    劉紹華教授說:每天疫情指揮中心向大家提出報告,也說他們有個決策委員會。但是她問我:「你知道是哪些人嗎?」
    這些人到底是誰,媒體要不到資料,法律學者也要不到資料。
    她說:在我們所知道的世界許多民主國家裡,這是不會發生的事。
    即使在臺灣也一樣。
    在這一次疫情爆發之前,我們政府的運作也沒有這樣。
    這麼重要的一個單位在決定這麼多重大的事情,裡面有所謂的決策委員會,但其中有哪些專家、委員,卻沒人知道,這樣的事情以前是沒有發生過的。

    我問劉教授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她說這就是因為一旦我們把控制疫情的數字放在一切事情之首的時候,當然其他的事情都會放到其次,不受注意。
    這麼重大的事情,決定的專家卻隱形了 ,這不是民主社會的常態。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李建良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他說:現在防疫權力這麼集中的情況,稀釋了法規上的一些正當性。
    衛福部部長究竟是根據什麼法源來代行閣揆的職掌?
    真正的指揮官是誰?
    真正出了重大的問題,誰要來負責?
    都是不清楚的。

    疫苗的分配也是。到底有哪些科學基礎、價值選擇、政策衡量?
    打疫苗的順序,又實際上是由誰來決定的?出了問題,如果要追究決策環節的時候,到底是誰要負責?
    決策的透明度、決策的過程,到底是根據什麼標準跟流程做出來的?
    這些目前也都是不清楚的。
    所有這些,都是當政府在一切以疫情控制為最優先的時候,所忽略的事情。

    2.
    另外,當然還有公民權益的倒退。
    劉紹華教授指出:去年疫情爆發之後,只禁止滯留湖北的臺灣人返臺;從別的地方返台的人卻沒有這種限制。
    一個民主國家,把公民的基本權益做這種限制,是不該有的情況。

    劉教授說:在這個過程裡,提出質疑,就會被要求團結;有不同的意見,又很容易被打成中共的同路人。
    她說:從去年開始,中央的政策都在喊全島一致,一直到最近,所謂的要不要解封這樣的事情,才交由地方政府來決定。
    她認為,這是因為亞洲經過威權文化洗禮的地方,都容易就以為團結就是整齊劃一。
    但她說,看教宗這本書就會知道,像教宗講的團結, 就比較像是禮運大同篇裡面所講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如果不能容納多元的聲音,那到底怎麼形成一個社會的共識?怎麼形成真正的所謂生命共同體呢?」她問。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杜文苓教授也說:在一個社會裡面怎樣調節不同的意見,互相尊重,讓不同的意見可以創造出新的思考和解方,是極關重要的。
    杜教授說:教宗在這本書裡面講 「不同意見 可以保留高音處的和弦」。這樣才可以使得社會的聲音更繽紛,更豐富,不落俗套。

    此外,李建良教授也指出:就是疫情期間很多會議都採取網上會議的時候,視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會減弱,重要的決策很容易就被輕鬆通過。
    而線上型式的利弊就是,一方面有利於資訊的傳播、記錄,
    但不利的一點就是公共政策會如此決定。
    李建良教授也特別提醒:數位足跡的資訊掌控跟使用,事後如何還權於民,或者說是如何還私於民,這些事情也都是政府應該事先就清楚說明的。不能等到人民要求說明一點,政府才做一點。

    3
    除了政府的角色之外,公民社會的課題也非常關鍵。
    清大通識教育中心的林文源教授,這一年多來一直在密切觀察臺灣在疫情時代所發生的種種現象。
    他說:就像世界經濟在疫情爆發之前重視全球化的長練,而疫情爆發之後開始注意各地區的短練,台灣對疫情的關注和因應,也有長練和短練。

    林教授說:臺灣的疫情,其實可以分成前後兩個階段。
    今年五月之前,很容易讓人覺得台北就是全台灣,非常中心化,也像是重視的是長練。
    而今年五月之後的第二階段,才開始更注意各地當地的現象,在地化的討論和因應。

    林文源教授觀察上半場的另一個現象是 :大家的討論都好像參加政論節目,而下半場則出現比較多的個人化的行動,實質考量。
    假新聞很多,但是主動對抗假新聞,補資訊漏洞的人也多起來。
    「臺灣跟中國的較量,從過去政府之間好像是長程飛彈的較量,改為現在民間的巷口的肉搏戰。」他說。

    當萬華茶室事件爆發後,固然有很多人在污名化,但是也很多 NGO 的從業人員在關心這些弱勢者,為她們發聲。
    所以他說看到民間很多人在主動論述,幫我們釐清社會的樣貎,因而可以準備未來可以做什麼事情。
    因此,林文源教授說他看到很多人像是在日常生活裡進行個人的社會運動。

    許多其他學者也有相同的觀察。
    杜文苓教授說:如果只看主流媒體,會只看到對立立場的相互指責,看不到社會有什麼其他自主性的力量。
    但事實上,杜教授說,像社會出現對萬華茶室的污名化之後,出現很多自主性的草根力量在行動,協助街友、性工作者。
    她說,這是我們社會可貴而重要的力量,也是我們面對未來挑戰的靭性力量。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趙恩潔教授提醒要注意兩大結構性的問題。
    第一是要注意資本的不平等。
    她提出所謂 COVID 難民這個概念。
    她說,這一次疫情的傳播,全世界皆然,都是因為有些人可以搭飛機在空中到處旅遊 , 所以造成了快速的全球性蔓延。
    然後等疫情爆發之後,以臺灣為例,很多人就因為臺灣安全,就回到了臺灣;可是等到臺灣的疫情爆發,疫苗又短缺的時候,這些人就又馬上又離開臺灣,
    再到其他可以打疫苗,他們認為更安全的地方。
    趙教授認為這是一種資本的不平等。
    有些人有條件一直這樣飛來飛去,不但造成了病毒的傳播,又能夠這個及早找到自己認為安全的避風港。
    相對之下,社會裡比較弱勢的人,沒法像他們這樣移動的人,居於非常不利的情況。

    趙教授提醒的第二點,是大規模農業和養殖動物的問題。
    養殖動物從以前開始就是很多傳染病的起源,目前當然更是我們要小心的源頭。
    而她看到現在許多人因為這次疫情,已經改變自己的注意,
    改為開始注重在地的生活圈,發展農業自主。
    她認為這也是公民社會裡大家在實踐勇敢夢想的行動。

    4
    在一個公民社會裡,溝通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劉紹華教授說,所謂觀察問題,並不光是說「看」到問題就可以。
    光是「看」,也可能會「睜眼說瞎話」。
    她說:觀察問題,需要有一段距離,才能需要「景深」。有了景深,才會觀察得立體化。
    劉教授說,但是臺灣的人口密度很高,大家都很貼近,所以討論公共議題的時候,經常難以產生必要的「情緒距離」和「眼光距離」,也就難以產生「景深」。
    她說:這一點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對於如何溝通,台北醫學大學林益仁教授提出一個觀點。
    林益仁教授長期觀察原住民文化,參與原住民的活動。
    他說:台灣的地理很特別。從海平面上升,到亞熱帶、溫帶,甚至到高山是寒帶。 所以我們的植物生態非常多元。
    林教授說我們的社會也是一樣。人口有非常有多元的各種背景,和澳洲一樣也是墾殖社會,但是擠在一個小很多的土地上。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我們社會的對話,可以參考原住民的這個方式。
    他說,泰雅族裡面有句話話叫「 sbalay」。
    「balay」就是真相,「sbalay 」就是找尋真相,和解。

    所以當泰雅族碰到他們族裡面出現爭議的時候,就會把大家找來,都坐在一起 ; 你把你看到的講出來,我把我看到的講出來,他把他看到的講出來 。
    林教授說,通常大家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都講出來,轉了一圈之後,
    大家大致就會有一個答案出來了。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這是我們可以向原住民借鏡參考的一種溝通跟對話的模式。

    我們談過了疫情時代為什麼不能只是關注每天確診人數、死亡人數這些表面上、結果性的指標,卻不注意其他更根本、更原由性的課題之後,下面最後一集,我們來談一下疫情時代,我們為什麼需要勇敢地夢想、有一個美好的夢想,以及台灣想要進入國際社會所該有的準備。

    謝謝大家。
    我們最後一集見。

  • 飛機巷封了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9 10:35:03
    有 5,430 人按讚

    我在福州

    1
    已經在福州10幾天了。
    先從揚州到上海待了好幾天。
    再從上海虹橋搭飛機到福州,至今12天。
    這段時間,剛好是南京祿口機場造成疫情擴散,揚州疫情被大媽麻將所害。
    然後廈門因為航班機長確診,所以全城驚動。

    2
    我時刻關注著大陸對疫情的管控與處理。
    這波南京機場加上浦東與廈門的疫情。
    全境震動,幾十個城市,封閉一些小區,加上全員核酸好幾次。
    海外朋友知道我在大陸,問候我,說大陸疫情嚴重,要小心。
    我懵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大陸從7月20號到現在,這樣大陣仗,總共確診多少人嗎?
    400來人。
    對,400來人。
    無人死亡。
    而美國平均每天是5萬以上,最多一天19萬個確診。
    日本光是東京,一天平均幾千人確診。
    死亡人數都不想提了。

    3
    大陸對疫情,是嚴格與嚴肅。
    而其他地區,才是嚴重。
    前兩天,江蘇公佈了第一波防疫不力的處置名單。
    其中對祿口機場,有幾個甚至已經是朝刑事偵辦了。
    南京市也處置了兩個官員。
    揚州官員因為疫情,下台更早。
    網民多數不滿意,還點名機場外包老闆睡得可好?
    我想著台灣,誰憐惜?
    誰負責?
    5月疫情破口至今,台灣這波疫情,一萬多人確診,死亡800多人,打疫苗又死400多人。
    首惡陳時中、范雲、鄭文燦,大家高位厚祿,名利雙收。
    大小官員,沒有一個人被追責。
    誰跟你負責啊?

    4
    有些無腦公知,開始鼓吹要跟病毒共存,不要採取嚴格阻絕手段。
    特斯拉在美國內華達州的超級工廠,此刻要求員工,即使打完疫苗,也必須戴口罩。
    這,就是打臉公知的真相。
    大陸目前在新冠疫情的成功防控,保住人命,也保住經濟。

    5
    現在已經證實,打疫苗並不能阻絕傳染。
    確診之後,除了在大陸,其他地方的死亡率,從2%到近5%。
    台灣死亡率將近5%的原因,可能是實際感染黑數太高,也可能是治療方式太糟糕。
    但是2%以上的死亡率,就比流感高很多。
    中國可以承受每天幾十萬確診,幾千人死去?
    可以像英國首相說的,習慣身邊人死亡?
    還是應該嚴防死守邊境,保障內地人命與經濟,跟正常生活?

    6
    福州前幾天,有颱風暴雨,時雨時情。
    跟台灣承受同一個颱風。
    今天,來去三坊七巷。
    看看歷史,回思今日。

  • 飛機巷封了嗎 在 張維中。東京模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21 09:35:59
    有 614 人按讚

    想起最近曾耿耿於懷在旅途中遇見的怪人,發生在肺炎疫情大爆發的前夕。早春三月,我和朋友因為公事而去了一趟德國柏林,回程時,想到當天得一早就趕去機場,怕住宿地方太偏避,不好招到計程車,於是決定前一天就先預訂好車。

    我們到旅館附近的萬湖車站前,那裡有排班等候的計程車,向排在最前面的一台司機預約。因為不會德文,又怕他英文不通,所以事先還用手機先翻譯好要說的話,再三說明,明早六點半,煩請他到對街巷內的旅館前,我們要去機場。

    司機表示理解,但向來敏感又神經質的我不放心,問他能不能留下聯絡電話,以防萬一?德國大佬拍胸脯保證沒問題,甚至還跟我們重複一次集合的時間與地點。

    不都說德國人做事嚴謹的性格和日本人相似嗎?我也就信了。

    第二天,我拖著行李,比約定的時間提早十分鐘就到大門前恭候。然而看著手錶一分一秒過去,只剩下五分鐘就要六點半,朋友忍不住問我:「你覺得他真的會出現嗎?」

    「會吧!我們昨天說得很清楚了,他也信誓旦旦表示OK!」我說,又補充:「日本鄉下荒原中的公車總會準時出現,如果德國人真的跟日本人很像,那麼應該也會準時現身的。」

    人家德國的計程車都是賓士呢。雖然沒人說開好車就會守時,但只差兩分鐘就要六點半了,我還是在心底安撫自己的不安,期盼就在剛剛好六點半那一瞬間,那台賓士計程車會以萬馬奔騰的速度,從轉角衝出來,來個大迴轉,最後非常帥氣的煞車停在我面前。

    悲劇的是已過六點半,別說車了,連隻貓狗也沒有。

    我們還抱著體貼的心,想說再多等十分鐘吧,萬一現在就走了,司機卻趕到而撲空,不是很過意不去嗎?其實明明是他放了我們鴿子,我們還擔心放他鴿子,回想起來實在有夠佛心的。

    最後到四十五分,真的不走不行。我們只好拉著行李上上下下的去趕電車,但查詢班次時刻,如果全程搭電車的話恐怕趕不上飛機,幾經推算之後決定先在某一個(絕對會有計程車的)大站下車,再從那裡換搭計程車飛奔去機場。

    所幸最終是有驚無險的及時趕到機場了。

    不過,從計程車上開始,我就忍不住開始數落那個放鴿子的司機。

    「不來就不要答應嘛!我可以找其他人啊!真是差點要被他給害慘了。」

    這一抱怨就沒完沒了,從歐洲講到台灣又講到日本,跨越春夏秋冬,只要逢人提起這趟柏林之旅,就不免碎念一番。如果罵人對方耳朵會癢的話,我覺得那司機的雙耳已過敏紅腫成小飛象。

    這一路抱怨到年底,老實說也沒什麼憤怒之情了,終究還是變成笑話,旅程中的怪奇體驗。

    事後回首,說不定當天早上,那司機身體不適沒辦法出門,或者他其實已經出門了,卻在半路上遇到什麼狀況呢?這麼一想,竟又發起慈悲心,希望他沒事,一切都好,寧願他只是睡過頭,也不願他遭逢什麼意外。

    大概就是類似這樣的一種心理轉折吧,當我們能夠滋生出一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或是「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的理解態度時,很多以前會介意的、不滿的情緒,多半就能迅速化解。

    比起二十多歲時的我來說,現在的我,經過十多年來在異鄉生活的成長,明白很多事情的發展,都不是只靠自己就會順利。

    我們會遇見很多人,有些人合得來,會對彼此互助;但有些人卻可能很不友善,甚至找麻煩。以前會生氣,而且氣很久,但現在會想,每個人都有自己不為人所知的背景、生活和情緒,大家都有難以說清的苦。一想到對方到底遇到什麼倒霉的事,過得這麼不快樂?反而同情起他。氣一個人,用的是自己的氣力,就是跟自己過不去。所以善待自己,也同情他人,那些惱人的芥蒂,實在就不會放在心上了。

    雖然無法做到百分百,但這些年來,我盡可能就用這樣的態度去處理光怪陸離的人與事。不只是旅途中被德國司機放鴿子的事,還有像是工作時遇到的那些反覆無常的客戶;朋友的朋友滿嘴瞧不起寫小說這行業的謬論;每次都要我幫忙看稿子給意見,卻從不願看我稿子的那個已不是朋友的人;還有那個人前人後兩個樣的偽善編輯⋯⋯啊,不能再舉例了,光是二十多年來打滾出版圈經歷的編輯現形記,恐怕就得開個一年份的專欄連載才能詳盡。

    你可能會問我,不是說都不介意那些事了嗎?怎麼還記得那麼清楚?

    是啊,我是不在意了,但可不代表我會忘記喔。那些曾經心有芥蒂的事,不再懊悔或生氣,但是記得,則是一種讓自己不會重蹈覆徹的成長。況且,一起經歷過那些怪人怪事的朋友們,我們還需要笑話的素材來好好增加生活情趣呢!忘記了,多可惜。

    不過,請別私下來問我哪些出版社哪幾個編輯的荒誕事蹟。基於職業道德,就等我退隱江湖後再好好細數吧。在那之前先拉好板凳等一等,並且祈禱我真的不會忘記。

    總而言之,新冠肺炎爆發以後,想要出國一趟都成為天方夜譚。

    回想起國境封鎖前的最後一刻,這趟來去匆匆的柏林之行,即便是遇到放我鴿子的計程車司機怪咖,如今竟也珍貴得變成一種緣分。

    ●閱讀完整文章及更多照片 https://wp.me/p6anwi-P1

    #旅人的形狀
    #張維中散文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