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飛利浦鎮流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飛利浦鎮流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飛利浦鎮流器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銀色快手(Silverquick),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07年夏天發生的一場車禍意外,讓我在醫院裡躺了超過三個禮拜 2007年夏天發生的一場車禍意外,讓我在醫院裡躺了超過三個禮拜,照了X光確定鎖骨有斷裂,好消息是可自行復原,吃了不少止痛藥鎮定劑,熬過那段日子,車禍當天我的胸口有大面積的瘀血,實際上過了半年以後才完全癒合,有輕微的腦震盪,我以為是暫...
飛利浦鎮流器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07年夏天發生的一場車禍意外,讓我在醫院裡躺了超過三個禮拜
2007年夏天發生的一場車禍意外,讓我在醫院裡躺了超過三個禮拜,照了X光確定鎖骨有斷裂,好消息是可自行復原,吃了不少止痛藥鎮定劑,熬過那段日子,車禍當天我的胸口有大面積的瘀血,實際上過了半年以後才完全癒合,有輕微的腦震盪,我以為是暫時失憶,但2007年以前的事都不太記得了,我有試著去參加同學會,有些臉孔還記得,但那時候的我們是怎樣的關係和友誼,發生過什麼事,完全沒印象。
我現在擁有的記憶大多是 2007-2019期間發生的事,有些人覺得為什麼我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年輕,那是因為現在的我,是從2007開始算起,我總覺得自己是大學畢業沒多久,介於27-30歲左右,跟別人說我是一九七三年出生,他們臉上會浮現不敢置信的表情。
上個星期,我收到悅知文化的一封來信,邀請我推薦一本新書《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這本書的作者跟我同一年出生,是在電視節目外包的製作單位工作,對於娛樂圈和電視製作的專業知識和八卦知之甚詳,這部作品是他的回憶錄,真的很好哭的一本青春小說,預計九月下旬出版,我只花了半小時把它讀完,現在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重讀它,因為它勾起了我塵封已久的成長回憶。
小說提及男主角跟女友談戀愛的許多細節,還有早期在電視製作沒日沒夜的奔忙,合理懷疑根本就是作者的自傳嘛,那些場景描寫的太真實了,令人揪心的對話,還有熟悉的九零年代流行歌曲,我一邊看小說,一邊用Youtube找那些他提到的音樂放出來聽,同年級的人寫出來的故事,莫名的和自己的生命軌跡連在一起,有些碎片般的畫面浮現在腦海,我暫時不去想發生過什麼事。
昨晚,看了李小龍的紀錄片,他在一九七一年受香港製片人鄒文懷的邀請拍攝《唐山大兄》海外正式映演是一九七三年,《龍爭虎鬥》也在這一年殺青並在香港上映,李小龍旋風也差不多是從這時候開始,這部紀錄片原本是在美國電視頻道播放,除了介紹李小龍的生平事蹟,主要是介紹他在全世界各個領域的影響力,這個實在太神奇了,李小龍死後至今四十六年,他的影響力依然在世界散播,而他的女兒李香凝現在是李小龍基金會的負責人,影片也有她的訪談和跟拍,她跟父親生前的友人接觸,希望為李小龍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我看完深受啟發,回到房間跟妻子聊起這部紀錄片,有許多感觸和想法,很奇妙的這時候一首西洋流行歌曲的副歌旋律不停地在我腦海中循環播放,我好想知道這首曲子是誰的歌,可是我並不會唱這首歌,只有一些歌詞裡的單詞還有印象,哼不成調也沒有歌詞要從何找起,本來想放棄,但旋律一直糾纏著我,好像是要提醒我想起什麼,後來我從床上爬起來,又回到電腦前,我想它一定是曾經火紅的歌曲,於是就在Youtube搜尋1980年代熱門金曲,一首一首播放來聽,就在不到十分鐘的時間被我找到了,那是1986年排行榜上的冠軍單曲,德國音樂團體 Modern talking 摩登語錄 Brother Louie,當我找到它的時候欣喜若狂。
我重覆聽了二十幾遍吧,回想起許多國中的事,包括交筆友,和遠方的友人通信往來,蒐集電視廣告的發燒金曲歌名,坐公車從新店出發到公館找唱片行老闆幫忙混音錄製我喜歡的歌單,有的是中文歌,有的是英文歌,我會寫下十二首至二十首不等的曲目,錄在同一捲卡帶(Mixtape)那時候是學生很窮,沒辦法買那麼多張正版音樂,就只好聽同學的建議去唱片行委託代錄,也會使用雙卡匣錄音機自己買空白錄音帶來混音,會送給自己喜歡的女生,情書裡寫不下的文字,或無法表達的心情,我們會透過音樂來了解彼此。
每次收到她寄來的混音帶心情特別好。
找到了Brother Louie這首歌,我終於可以睡了。
早上的夢,我進入中學時代的時空,場景一開始就是水源市場旁邊的唱片行,接著像VR遊戲那樣,我在一九八零年代的台北公館一帶逛街,吃東西,和同學嬉鬧,觀察路上的人都在做什麼,場景裡面沒有那麼高的樓房,只有新建不久的台電大樓是附近唯一的高樓大廈,大部分的樓房都是三層至四層樓,那時候的餐廳招牌,那時候的小吃店,還有那時候的電視播放出來的畫面,我記得夢裡有個男人一直盯著我看,他從餐廳走出來,似乎知道我正在做夢,他跟我說了一些話,但我不能在這裡寫出來,那是關於我的秘密。
潛意識裡的年少回憶似乎因為一首歌曲而解壓縮,我忽然想起了許多事,零碎的片斷好像自行重組一般,快速的拼湊和運轉,關於我讀弘道國中的回憶,差點加入幫派,還有新店老家的街道,那時候的同學不曉得現在做些什麼呢?
我記得有卡式錄音帶和匣式錄音帶(很多拿來做伴唱帶)我記得有一種格式叫做 MD碟片,我還看過正方形的CD片,後來一律使用飛利浦的統一規格,圓形的CD片,一開始的CD只能聽音樂,不能錄音,MD碟片可以錄音。匣式錄音帶很多計程車司機愛用,當時播放CD的機器昂貴,穩定度不高,也有計程車是放卡式錄音帶,回想起來就是一個已然消失的年代,現在放卡帶的計程車已經很少了,如果你坐到這種老派計程車,可以跟司機多聊一下,肯定會有收穫。
你也曾經使用卡帶混音錄製自己喜歡的流行歌曲嗎?
如果有,我想聽你的成長故事。
文 /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20190906 PM 01:38
Modern talking - Brother Louie 在留言第一則。
Photo by Dominik Schneider on Unsplash
飛利浦鎮流器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歷史角度分析中美貿易戰第三篇
晚安,今天總算能聊到主題了,在這篇文章下筆之前,其實讓我大傷腦筋,考慮了非常久的時間,由於蔣鄧兩人的歷史其實也不短,而且又卡到老美全球布局,要如何濃縮並提出重點,讓大家簡單又清楚了解到美中台三方關係是如何演變,這點實在頗費工夫,必須反覆思量,礙於篇幅一定會有許多不齊全之處,若各位有興趣,後頭若有觸碰到現今時勢的部分,我再另外撰文。
在閱讀本文之前,一樣先提醒各位,請用看故事的角度去看待就好,歷史其實沒有對錯,歷史總是照著人性的每個決定去發展,只是累積的結果,最終影響到了現在的政治格局,影響到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你我而已。
(先說這段歷史故事有點震撼,各位放輕鬆看就好)
沒讀過第一集的朋友,請點 👉 https://reurl.cc/zMxaa
沒讀過第二集的朋友,請點 👉 https://reurl.cc/7Dy35
➡️ 先了解一下兩人的共同背景
在聊蔣鄧兩人之前,我必須先介紹一段歷史課本中從沒講過的背景,早在1925年時,15歲的蔣經國在老蔣安排下,登上一艘蘇聯貨輪,前往蘇聯留學,至於為何跑到共產蘇聯去,那是因為當時黃埔軍校的成立,其實是蘇聯背後全力支持的,而老蔣是第一任校長,蘇聯為了確保軍隊能被自己控制,所以不受人疼愛的小蔣於是變成了質子,美其名是求學,但其實生死一瞬間。
而當年21歲的鄧小平已經在巴黎住了五年,1922年,小鄧加入中共青年團,1924年轉爲中共黨員。1926年到蘇聯留學學習,他們倆個人在1926開始,鄧小平與蔣經國是蘇聯中山大學的同窗,由於鄧大了蔣6歲,因此小蔣對這位同是東方臉孔的鄧小平十分仰慕,兩人常聚在一起討論課業,並聊巴黎風光,也在異國培養出深厚的同窗之誼,時間長達兩年,你沒看錯!當年鄧小平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小組長,而歷史課本從來沒告訴我們,小蔣最早其實是研究馬克斯與恩格斯的社會主義,而且後來人家他還是以全校第一名畢業呢!#好寶寶章蓋。
(至於列寧、史達林、托洛斯基三人,如何把社會主義漸漸演變成極盡殘暴的共產主義,有興趣各位可以自己查XD)
➡️ 歷史的洪流產中產生了奇妙的連結
我在上一篇文中有提到,老美在1953年就開始栽培蔣經國,十幾年下來,小蔣終於在夫人派與各軍頭環伺下,逐漸站穩了腳跟,而在1973年,被尼克森親訪中共,看到美中簽訂了上海公報後,以為即將被世界拋棄的老蔣,由於刺激太大有了健康問題,終於開始把大權都陸續交給兒子蔣經國。而同樣在1973年,用十年文革搞死幾千萬中國老百姓性命的毛澤東,眼看自己一手創立的政權即將被自己玩死,於是下旨決定,將文革中被四人幫鬥慘的鄧小平,提拔上來戴罪立功。
(歷史上的傳奇人物,起初都是從扮演擦屁股的角色開始,所以想做大事不要怕手弄髒,懂嗎?)
而1973年的此時,全球正經歷第一次石油危機,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老美,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三美元漲到接近12美元(還是他娘的有夠便宜阿><),這一個事件後,也讓世界各國紛紛成立自己的石油公司,老美更在隔年於華盛頓,召集13個國家開會,創立了現在大家都熟悉的名詞 #戰略石油儲備 的相關組織規定。
而同年美國著名的布雷敦森林體系也正式宣告終結,擅長玩貿易金融的美國,全球貨幣由固定匯率,改成了浮動匯率,但從1944年-1977年間,美國靠這個體系,用政治與經濟手腕幹掉了前任的全球霸主英國,不只協助歐洲從二戰經濟破敗中站起,也讓美元成為一統天下的全球霸主。而因為要讓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開始刻意不斷加強貶值力道,而且一降就是8.57%與10%,引發國際金融危機,合併兩次的石油危機(1973年與197年),國際景氣與金融整個上沖下洗,這對後來冷戰末期的蘇聯垮台,當然某方面來說是種額外幫助,這也是為何我總說老美找中共打貿易戰玩法太高端,中共沒底氣能跟他玩,回頭想想,當毛澤東在搞文革喊口號,人人揮舞毛語錄時候,人家老美已經用體制與健全的法律,確認了美元為不可挑戰的世界根基了。
而老美一方面跟第一次石油危機周旋,另一方面也騰出手來在1974年開始用美援幫助小蔣建設台灣,而中共在1976年毛澤東去世,華國鋒跟四人幫內鬥了兩年後,1979年才由鄧小平逐步接掌大位,試圖拚經濟,來挽救凋零的中共政權,而台灣受惠於美國援助與後續的經濟規劃,由於政府的背後,有美國直接嚴厲盯著計劃執行,加上一幫有理念的年輕技術官僚當政,那段時間國民黨內腐敗的舊有勢力比較沒機會分食利益,因此較沒有重蹈老蔣在中國時期貪汙腐敗的現象,於是經濟成長果實便落在了台灣人民的身上,台灣人的人均收入於是由1961年的153美元,一路上升到接近2000美元,而中國人此時的人均收入不到200美元,雙方差了近十倍。
➡️ 窮則變變則通,兩岸看對眼早在美國預料之中
而剛上台的老鄧,面對滿目瘡痍的中國,急需要挽救頹敗的經濟,束手無策的他,眼看台灣經濟在老美幫助下順利起飛,於是當年透過當時中共的財政部長王炳乾秘書的關係,找到了當時已住日本的同學-台灣經濟學家劉建仁,請他回台拜託當年同窗的蔣經國,能否看在同窗之誼上搭把手,於是劉建仁很快地飛到台北面見了蔣經國,蔣經國看到時機成熟,故意躊躇沉思了一會兒,然後用濃厚鄉音,開口對他說:「對岸滴同胞們,也是要吃飯啊!」,接著指示他開始蒐集台灣這些年來的經濟建設與數據,只要對中國經濟發展有利的都送去,內有當初老美交辦的各項經濟建設計畫,國營企業創立與相關辦法、經濟特區設立與獎勵辦法,完完整整六大箱,就由劉建仁準備好後,秘密帶往中國面交給鄧小平,並送上故人舊友的一份祝福,但由於兩岸尚處於死敵階段,台灣也尚未解嚴,小蔣與美國的這步棋只能在檯面下走,直到三四十年後,當年對岸保守派痛罵鄧接受蔣幫忙的史料,才漸漸在兩岸被流出。
可大家若回頭推想邏輯,就會懂美國的布局,老美如果真要放棄台灣,為何要花錢從1974年起在台建十大建設,而1979年建設幾乎完成,美國若又真要放棄台灣,當年其實已經跟中共建交,為何又要透過國會,來通過台灣關係法,並實質保障小蔣能延續政權呢?而依照美國CIA當年掌握台灣情資的能力,為何會默許小蔣暗助老鄧的經濟改革計劃?而剛被斷交的小蔣,甚至放在台南基地的護身符-核武器,都被美軍強制清空拿走,正常推理應該是暴怒回絕,為何又會很快答應呢?
當年我自己在讀這段歷史時候,發現其中很多不合常理的決定,這中間很多的蛛絲馬跡,後頭我再一一為各位分析,但唯一肯定的是,台灣是老美管得沒錯。
➡️ 美國的第四步棋,由台灣釋出善意讓中國承一份情
由於台灣暗中幫助中國經濟改革,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在後來中共教科書版本底下,都幾乎把台灣稱為寶島,而且是極盡的美化與讚揚,這跟過去毛澤東時代的極盡醜化版本簡直是天壤之別,而當年由劉建仁親自備妥資料去面見了鄧小平,與鄧小平會面後兩人長談了很久,劉轉達了小蔣對老鄧釋出的善意,並且轉達了小蔣提醒鄧小平這位兄長,關於政治改革必須緊接在經濟改革之後的想法,他希望鄧小平能理解當經濟改革走到一定程度,政治若不改革走向民主,則經濟改革終將因為政治體制而受限,因為兩者是有關連性與協調的。
(當時還保持威權的小蔣,跑去叮嚀老鄧要走民主道路?
這照邏輯推想,也知道當然是照老美的計畫去交代的啊!XD)
而後鄧小平與劉建仁單獨會談後,他又安排鄧穎超跟財政部長王炳乾一起會談,甚至之後劉建仁被邀請參加鄧小平主持的中共中央第一次經濟改革會議,在會中劉建仁闡述了台灣經濟發展成功的過程與策略、自由市場的經濟功能,並強調經濟改革一段時間後,一定要進行所謂的政治體制改革,否則經濟成果終將破滅。
關於小蔣在政治改革的叮嚀,我的判斷是來自於美國對鄧小平還有布局與期待,那另一段驗證是,我自己偶然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中找到線索,在1985年4月15日,鄧小平在會見坦桑尼亞副總統姆維尼時曾公開說:
「就國內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兩條,#一條是政治上發展民主,#一條是經濟上進行改革。」
中共領導人公開的宣稱政治上要發展民主?各位看到想必跟我當時一樣震驚吧!?這番話當年不只是講小蔣聽的,更是講給背後的美國人聽的。
而1979年此時的美國與全球,正面臨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爆發兩伊戰爭,幸好之前老美建立的戰備儲油機制,但第二次的石油危機,還是讓當年的老美GDP增長掉了3%。(沒建立制度前的第一次掉了4.7%,美國靠制度偉大再次得到明證。)
➡️ 老美的第五步棋,扶植台灣半導體產業作為民主防護盾
早在1965年,由於老美深陷越南戰場,財政負擔加重的情況下,美國便開始積極扶植台灣經濟自立。於是在1967年起,政府就在高雄市前鎮區,設立了台灣第一個(高雄)出口加工區,而後美國通用儀器(GI)也開始在高雄設廠,從事晶體管裝配,於是開啟了美國向台灣轉移電子代工業的序幕。
而在1967-1970年間,台灣當時的工資極其便宜,工人平均月薪才20美元,僅為美國同等職位薪資的5%。低廉的人工成本,吸引大批外商如:美國德州儀器、美國艾德蒙(AOC)、荷蘭飛利浦建元電子、日立電子、三菱等在台設廠,於是台灣人從勉強溫飽,開始踏上邁向小康道路。
而在1973年,實際大權已經在時任行政院副院長小蔣的手上,他囑咐了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成立了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由於台灣的電子產業毫無技術根基。1974年,台灣工研院成立了電子工業研究中心,由 #政府扶植 台灣電子產業基礎技術研究。1975年 #由台灣省政府出資,推動“積體電路示範工廠設置計劃”,直到1980年代,聯華電子在 #官方持股70%的情況下成立,進駐新成立的新竹科學園區,由電子所副所長曹興誠負責,從美國引進4英寸晶圓生產線,主要生產電子錶、電子樂器、程控電話等民用產品IC部件。到1985年聯華的營業額達到12.89億元(約3200萬美元),獲利2.17億元,成為台灣產業新貴,儘管豐厚的利潤立時讓人眼紅,但台灣在後面幾十年來,半導體產業面對官股慢慢撤出,開始走向民營的路途,其實走的異常艱辛痛苦。
(看看現在的貿易戰,仔細看一下中國現在的民營大企業,老闆都必須得是共產黨員,背後金主就是中共,扶植產業的手法,起初雖然都一樣,但真民營跟假民營,走民主制度與共產制度,最終在現在受貿易戰的政治力影響後,結果就大不相同。)
而值得一提的是,其實中共早在1973年,毛澤東趁着中美關係緩和和世界石油危機,歐美經濟衰退的機會,就計劃耗資1億美元,從歐美國家引進七條當時世界最先進的3英寸晶圓生產線。
這比台灣工研院要早2年,比韓國早4年。但是由於 #政治體制不同,#歐美國家採用技術封鎖政策,直至1980年,3英寸晶圓廠已經逐漸落後淘汰,中國大陸才得以進口二手設備,在北京建成第一座3英寸晶圓廠,但時間已經比台灣晚了三年。而後數年間,在美國刻意扶植下,台灣積體電路產業,僅用十年時間,迅速反超中國大陸。
(看到這史料,然後看看現今老美用禁止高科技產品輸出,來制裁中興與華為,你我就知道民主能不能當飯吃了,知道要跟誰站同一邊才有飯吃了吧?XD)
而對岸在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厦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其實就跟台灣的加工出口區是一樣的設計,主要吸引外資進來投資建設,複製像台灣模式一樣,在一定時期內通過中央政府給予的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二者合力,來快速拉高經濟成長力道與速度,提醒大家一下,中興與華為就是在這段期間陸續在深圳設廠的。
但經濟起飛也就僅僅成長了5年,在1985年,中國各級地方政府、企業機關有點錢後,開始進口了10.6萬輛小轎車,挪用了29.5億美元鉅額資金,主要就是要讓官僚體系,能大肆吃喝享樂。貪污腐敗的後果,耗費了鉅額資金,也抽乾了當時中國工業體系,進行技術升級的血液,最終導致中國汽車、電子、紡織、機械、航空工業,在1990年代因為蘇聯垮台影響,中共內部全國幾十萬家 #國有企業破產倒閉,超過4000萬人下崗失業。
(是不是印證了小蔣對老鄧的叮嚀呢?經濟改革要伴隨著政治改革一起做,否則腐敗就先讓你的經濟發展成為一場空XD)
因為文很長,今天先暫時先聊到這邊,下一篇再從比較不同的角度,來聊聊小蔣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所做的重大決定,然後你就會更清楚看到美國人對於台灣的未來,用人性與制度去設計並解決的方略了。
#這才是最早的兩岸一家親
恭喜老共,除了《台灣旅行法》,聽說又多了《西藏旅行對等法》,哎呀~果然要老美要認真拿中共官員開刀了
#先休息再寫下去我家美帝會給我經濟制裁🤣🤣
飛利浦鎮流器 在 巴黎玩家謝忠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卡布奇尼大道59號」
人物三.
四個孩子的爸爸
卡布奇諾大道59號大門一開, 三個孩子吵雜的聲音轟破整個中庭, 互推互撞地衝進來朝升降梯跑過去, 幾根指頭同時搶著按升降梯的鈕. 不過只是去按好玩, 知道反正擠不上去. 升降梯還沒到, 最大的一個已經上樓梯往上爬了, 較小的兩個也跟了上去, 還朝後面喊: 「爸爸, 快一點!」 飛利浦在後面緩緩地走過來, 還沒到升降梯, 手裡抱著一個更小的, 褐色的頭髮比較捲, 趴在他的肩膀上吸指頭. 11歲, 9歲, 6歲, 2歲, 四個都是他的. 每一個都有飛利浦特有的淡藍色眼睛, 鮮紅的嘴唇和微笑.
飛利浦才四十歲出頭, 巴黎國立行政名校出身, 文化部裡掌控經費補助的高級主管. 如果不是年輕的時候’忘了’加入政黨, 現在早該是部長級的人物了. 不過, 他現在也算是個人物: 巴黎人口中的bel homme – 好看的男人, 指的是在社會市場上有價值且保值的男人,
就像飛利浦這樣. 高薪, 權重, 一表人才, 社會的中堅分子, 多產而且顧家. 雖然髮稍有點泛白了, 卻是沉穩莊重的中年男子, 不胖不瘦的中等身材, 平整合身的西裝領帶, 永遠乾淨清爽、不帶鬍渣的下巴和潔亮沒有指紋的無邊眼鏡 – 是這兩年流行的款式, 看起來永遠比實際年紀少幾歲.
卡布奇諾大道59號沒有哪一戶比他帶著四個孩子衝上樓梯這一幕看起來更幸福的了.
別人生小孩是花錢,飛利浦生小孩是賺錢,一生四個,都是男孩,也不知該讓人忌妒還是感慨.
據說他本來是不想要孩子的. 太太凱蒂懷第一胎的時候, 夫妻倆人去醫院檢查, 還沒決定要留著, 還是再等兩年. 飛利浦對醫生長篇大論地說了許多’生養小孩子是百年大計’的知識分子的遠見, 醫生的眼睛盯著超音波掃描器看, 耳朵卻聽了他半個鐘頭, 最後說: 「像你們這樣條件的人不生孩子, 多可惜.」
那一年, 68學生運動已過, 但是他們還是一頭雜亂長髮, 牛仔褲管寬得像喇叭和滿腦子的正義感. 飛利浦抱著吉他和凱蒂四處參加各種遊行抗議. 孩子當然是沒留下.
結婚後, 生第一個是意外, 生第二個是妥協, 後來的兩個也這樣生了. 到底當初是怎麼想的, 恐怕他們兩個也不記得了. 別人問起, 怎麼想生這麼多孩子的? 飛利浦向來的標準答覆是: 多生小孩少繳稅, 省錢嘛! 有時也說, 是凱蒂堅持想要四個孩子的.
這話裡有一半是實話. 法國政府獎勵生育, 除了多生一個就少繳很多稅之外, 坐火車看電影逛博物館, 亮出’人丁旺盛’的證件還可以買半價票; 貸款購屋貸款特別優惠 這種看得見的好處, 很讓人羨慕. 但是飛利浦和凱蒂兩人都是公家機關的高薪主管, 收入不壞, 不見得貪這點補助去生養小孩.
孩子多的人多半沒有自己的生活, 飛利浦不一樣. 等孩子睡了, 舊吉他搬出來, 他坐在陽台的躺椅上, 就著夜色和月光邊彈邊寫曲子, 也不為什麼, 是年輕時候的興趣.
不過, 年輕時候的飛利浦不是對著月色和月光唱歌, 他有自己的一團死黨好友, 放假的時候在露天的咖啡座廣場上唱, 很用力地唱社會的不平等、可恥的戰爭、非洲國家的貧窮. 很多人叫好, 又可以賺點生活費. 有時, 市政府辦慶祝活動, 觀光餐廳想招徠生意也叫他們去, 可以造出點氣氛和吸引客人, 以及台下許多少女的跳躍尖叫和愛慕的青春眼神. 飛利浦的私人收藏盒裡還有一張剪報, 是在法國南部小鎮的音樂節上, 照片上的飛利浦有年輕不羈的瀟灑, 四個人多天沒刮的鬍子和油膩的長頭髮上有汗水就要滴下來, 像英國的披頭四合唱團, 標題是「四個前程似錦的天才歌手」. 飛利浦每次翻到這張剪報總會多看一眼, 專注的神情像看一張沒看過的報紙.
去年, 飛利浦在附近租了一家小酒館的地下室辦了個小小的個人音樂會, 就一把吉他, 一支小提琴和一台老鋼琴, 請的全是好友同事, 唱的歌全是這幾年飛利浦晚上在陽台上寫的歌, 歌裡說一些秋天寂寞的詩意和失戀男子的愛情. 朋友同事捧場得很, 每一首曲子都安可不斷, 掌聲如雷, 幾個地方有些走音, 飛利浦的嗓子因為緊張略嫌粗啞, 也沒有人去計較. 根據法國人的規矩, 這種私人音樂會是不收門票的, 但是也有好友很是願意捐點錢, 當作贊助分攤場地費. 飛利浦三個可愛的小孩, 低著頭笑, 很害羞靦腆地拿著小帽子, 排排隊站在門口, 用淡藍色的眼睛, 鮮紅的嘴和微笑跟大家道晚安再見.
各種顏色的鈔票和硬幣落在柔軟的棉帽裡, 像是教堂彌撒後的佈施.
這個歷史性的一刻後來還找人錄成CD, 請了一個畫家朋友設計封面, 裡面有飛利浦三歲的樣子, 二十歲穿水手裝的照片, 音樂會上彈吉他的神采…做得很精美. 後來, 稍微有些交情的至親好友都收到這份別致的聖誕禮物, 還附贈了一張有他畫像的賀卡, 不大看得出年紀, 像二十歲又像四十歲.
三個孩子也都愛音樂, 愛唱歌, 一個學黑管, 一個學小提琴, 一個學大提琴, 2歲這個聽到音樂也會跟著搖擺身體, 嘴裡還咬著奶嘴也跟著哼, 呼嚕呼嚕, 像隻可愛的小熊. 凱蒂多半這時候在廚房煮東西, 可能是隻大烤雞, 可能是一鍋燉牛肉. 孩子尖銳的聲音和洋蔥奶油的香味交錯地飄滿一屋子.
飛利浦在大廳裡彈鋼琴,看著四個眼睛跟他一樣淡藍色的孩子圍在身邊,張著嘴唱他寫的法國香頌「星期天的早上」.
星期天早上,卡布奇尼大道59號的住戶很難不聽到這種幸福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