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那麼想聽到我聲音,晚點拍動態給你們聽)
昨天看到CNN形容璨樹是「超級颱風」,忍不住想起幾年前氣象局局長辛在勤表示,「在CNN眼中,哪個颱風不是怪獸?」😂😂😂
他說,「台灣有一定防災能力,民眾不要過度恐慌。」所以我們就專心來背單字就可以囉!
記得喔,只背單字但是不會用在句子裏,只是白費力...
(真的那麼想聽到我聲音,晚點拍動態給你們聽)
昨天看到CNN形容璨樹是「超級颱風」,忍不住想起幾年前氣象局局長辛在勤表示,「在CNN眼中,哪個颱風不是怪獸?」😂😂😂
他說,「台灣有一定防災能力,民眾不要過度恐慌。」所以我們就專心來背單字就可以囉!
記得喔,只背單字但是不會用在句子裏,只是白費力氣,鼓勵大家還是用完整的句子來說話。
可以看看民視英語新聞,有中英對照喔:
It has significantly intensified since this morning. As of 5:30 today, it appears that within 18 hours, the storm’s radius of maximum winds will touch Southern Taiwan. Heavy rain is likely along the upper half of the island. In Yilan, Hualien, and mountainous regions, there’s a chance of heavy or extremely heavy localized rainfall in. Northern and northeastern Taiwan may see localized rainfall at the scale of “extremely heavy” or higher. (CWB forecaster Hsu Chung-yi 氣象局預報中心資深預報員 徐仲毅) “它比較上午的時間,強度是有明顯增強,暴風圈在今天下午五點半,18小時之後,就有可能接觸到南台灣的陸地,降雨的熱區會到中部以北,宜蘭花蓮跟各地山區,有可能出現局部性大雨,或者是豪雨,北部還有東北部地區,可能有局部豪雨等級以上的降雨”
The storm is set to deliver heavy rains and strong winds between Saturday and Monday. Rain is expected nationwide on Sunday. 氣象局預報,週六到下週一,是風雨最劇烈的時間,尤其週日,除了全台有雨外,首當其衝的東半部、和北部地區以及部分山區,會有豪雨等級以上的降雨,其餘,中部以北,則有局部大雨。
.
.
.
.
.
.
.
.
.
.
#typhoon #Chanthu #learnenglish #vocabulary #speakenglish #britishenglish #studyinuk #englishpronunciation #ielts #颱風 #璨樹 #Chanthu #學英文 #英文單字 #英文筆記 ##搭配詞 #英文學習 #雅思 #英文片語 #英國留學 #生活英文 #英文教學 #英文口說 #英文發音 #英式英文 #英式發音 #背單字 #學英文的正確方法 #劍橋字典
颱風強度英文 在 鄭麗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昨日發表綜合評估報告指出『全球均溫很可能在大約十年內就升高1.5°C📈突破巴黎協定的升溫幅度限制』⚠️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Guterres)更直言
這分報告是『人類的緊急報告』、
『化石燃料正在摧毀地球』💥#地球暖化速度比科學家先前觀察到的還要快‼
報告作者之一、資深氣候科學家琳達.梅恩斯(Linda Mearns)警告說 『問題會變得更糟』、『無處可逃,無處可躲』,
氣候災難將更加頻繁!
因此我們需要『立即、快速及大規模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Immediate, rapid and large-scale reductions)
🇹🇼我國在氣候變遷下的影響:
◾乾季更乾、雨季更濕 (暴雨⛈️、乾旱☀️)
◾颱風更北偏,但強度增強🌀
◾海平面上升,西部低窪地區面臨威脅
◾都市熱浪加劇,農作物受嚴重影響
◾減碳與減緩空污可以是同一條路徑
氣候變遷將對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
造成全面性的威脅💀
因此全球零碳排正積極加速中⏩
(全球已有45個國家『碳價機制』上路,
歐盟執委會也提出一系列法案與綠色新政架構,南韓去年7月正式宣布推出《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
歐盟及美國計畫最快2023年開始要階段對鋼鐵、水泥、鋁、肥料、電力等產業課徵『碳關稅』。)
詳見7/21貼文整理: 👉【綠色經濟戰役打響,台灣又双叒輸給韓國了】
🔗:https://reurl.cc/KA1xWj
我國目前政策措施明顯不足,
(我提出修法將碳價機制入法、減碳進程與目標設定提前,以符合IPCC目標進程,並設定139年達到溫室氣體實質零排放目標等…)
國內各產業龍頭為了不與國際脫節,
都已紛紛超前政府,自訂減碳辦法,
如:台積電、聯電、台達電加入「完全使用再生能源的RE100」;
中鋼宣布明年將對外銷鋼材徵收「碳附加費」💰;
台塑積極布局能源轉型,首要目標是將「麥寮氣電」從燃煤改成「天然氣」;
鴻海也宣布2050將達到碳中和…
蔡英文總統曾在去年表示「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永續,是我不變的目標」,更在今年422地球日明確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但我國至今尚未訂定出各產業的碳排標準,#碳定價機制也卡關,曾在前行政院長賴清德任內拍板的「2035年禁售燃油機車」政策,卻在蘇貞昌院長上台後就喊停,燃油機車持續增加,延緩我國碳排減量⋯
蔡總統喊著零排碳,行政院卻背道而馳👎🏻
蔡政府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提供完善的政策環境,勿讓政策矛盾持續拖延我國減碳進程‼️更不可輕忽碳中和新經濟時代背後隱藏的巨大危機💥
#減碳不是口號
#台灣必須急起直追
#不要與國際脫節
颱風強度英文 在 王意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非常感謝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分享,期待更多朋友們能夠了解我們身旁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們。因為,您的接納、認識、了解、陪伴而不再孤單。🌷
「今天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就用再見兩個字,作為結束。」事實上,當我告訴眼前女孩這句話,說完之後,我沒有任何的期待,也不敢指望從她的口中聽到任何的字句。
如同以往,五年來,在整個諮商過程中,無論我說了什麼話,換來的就是眼前孩子的一片寂靜。我聽到的,依然是我自己的聲音。
一切就要結束了。如同自己原先所預期的,這女孩是不會在你面前說話的。
和孩子的諮商時間已經到了,是該結束的時候了。但說真的,我依然心有不甘,但又奈何。這不甘,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期待這女孩的自我突破。
就這樣,五年,完完全全沒有聽到這個女孩的聲音。但是,你卻能夠感受到,在這最後一次的諮商,女孩那一種欲言又止,一種想要從內心深處,脫口而出的力量,實在令自己不想要放棄。
但已經超出了最後晤談的時間,該是結束了,一切即將歸於平靜,雖然,自己當下的心情依然起伏、波動著。與這女孩的諮商關係,即將隨著她畢業,也將告一個段落。
「再見。」女孩說話了。這五年,我僅僅聽到的兩個字。在原訂結束時間的五分鐘之後,我聽見了,來自於選擇性緘默女孩,宛如天籟的聲音。
再見,期待孩子聲音,再現。
取自《選擇性緘默症》
*****************************************
認識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很久了,見過一次面,沒講幾句話。但是王心理師一直很努力耕耘特殊兒童的領域,也全台跑透透,到處宣導如何幫助特殊兒童。
這次王心理師出版《選擇性緘默症》這本書,很顯然是小眾中的小眾市場。這讓我非常佩服,也希望能幫忙推廣。
我自己遇過幾次這樣的孩子,跟我互動一段時間,最後能在我面前自在說話的,大概佔一半。不過,我的樣本太小,沒有代表性。
王心理師很有勇氣,分享這個案例。跟孩子互動了五年,終於在結束前說話了,等到了兩個字。
並不是所有人的「問題」,專業人士都有辦法解決。或許,這要交給老天了!
過度緊張,所以在人多的時候表現會不好,甚至難以上台說話,這我們能夠想像。但是,一個孩子緊張到連私底下都不敢說話,這就很少見了。
關於選擇性緘默症的症狀表現,我就不細說了。但緊張、焦慮所能引起的人類困擾,變化實在多到讓人想不到。
以我昨天來說,我一邊跟聽眾說話,一邊拿著麥克風的手在發抖,而且強度不低。可是,我感覺很納悶,因為當時我的心很平靜。我看著我的手,相當疑惑,到底怎麼回事?
一般來說,發抖被視為一個緊張的反應。可是,我也不解,我再怎麼緊張,這麼多年來,不管或大或小的場面,從來沒抖成這樣,手會這樣發抖還是第一次。我只能解釋成,外星總部正在給我傳送訊息。
這裡面有一些共通原則,是面對容易焦慮的孩子,我們都要注意的。
藉著焦慮,我們得以生存,焦慮不是非得視為壞事。祝福您,善用焦慮,讓自己充滿活力!
*****************************************
當蝴蝶不再飛了──焦慮的自我覺察
【文/ 王意中】
「蝴蝶,蝴蝶,生得真美麗。頭戴著金絲,身穿花花衣。你愛花兒,花兒也愛你。你會跳……」
偉力唱著卻突然間愣住了,他的嘴巴張得大大的。偉力望著老師,隨後,眼神慢慢飄移到地板上。
「偉力,你剛才在做什麼?老師看你唱歌、跳舞挺開心的耶。」
偉力一句話都沒說。偉力像是被點了穴道,整個人僵在現場,動也不動。
「奇怪,你明明會唱,也會跳啊。為什麼在教室上課,你卻不說也不動?」老師一臉納悶。
被老師瞧見的那一剎那,對偉力來說,就像被雷擊到一樣。頓時,他的腦袋一片空白。
老師剛剛說的話,也完全進不了偉力的耳朵裡。偉力僵住了。
老師看著偉力,納悶他怎麼又回到原來的模樣。「好啦,好啦,不吵你了。如果你想跳、想唱,你就繼續吧。三分鐘後就要上課了,記得準時回教室。」老師說完,一臉不解的轉身就走。
再唱?再跳?說真的,這時,對偉力來講,哪動得起來?偉力非常懊惱,「怎麼辦?剛剛被老師看見了。老師回到教室,會不會跟全班同學講,原來我會說、會動,跟在教室裡都不一樣,那樣,同學到底會怎麼想。早知道,我就離開教室遠一點,就不會被瞧見了。」
但被老師看見,事實已經擺在眼前,無論偉力再怎麼懊惱,就是被看見了。
難得渾然忘我的一刻,陶醉在自由自在的想像裡。剛才那一段「蝴蝶飛舞」的時刻,對偉力來說,就像是飛翔在天空,是多麼愉悅的享受。因為,在教室裡,自己已經壓抑好久了,無論是從上學到放學,從進校門到離開校門,也只有遠離教室,才有機會唱唱歌,動動身體,好好放鬆。
只是,這一回,蝴蝶變得不美麗了。他身上的花花衣,已經被老師瞧見了。「你不愛花兒了,花兒也不愛你了。」偉力心裡想,他又得要繼續沉默下去了。
***
意中心理師說選擇性緘默症
對於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來說,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聚焦與窄化在不合理的狀況,他們會不斷地放大、擴大自己的害怕、焦慮與恐懼,而讓自己的說話行為被抑制住。
■ 自然點頭或微笑
當你發現孩子獨自在一旁,像蝴蝶般輕快地飛舞,與教室裡的模樣判若兩人時,我建議你,在當下,你就自然而然地微笑或點頭就好。不要刻意反應,以降低孩子的過度敏感,也減少孩子過度注意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狀況。
■ 別製造下一個問題
面對焦慮的孩子,最忌諱的方式,就是制止他,但這種情況,又是大人經常在做的事。
有些孩子,不時因焦慮咬著手指頭。爸媽、老師長時間不斷地提醒、叮嚀,但卻依然沒有任何起色。
曾經,有家長問:「心理師,我的孩子一直咬手指頭,到底該怎麼辦?」在回應之前,我一定會先問一件事情。
「媽媽,請問這麼多年來,對於改善孩子咬手指頭這件事,你曾經做過哪些努力?」
這時,你會聽見媽媽回應:「有啊!我總是不時提醒他。你再咬,我就要塗辣椒、貼OK繃了。」
聽到這樣的反應,我只能搖頭,無奈苦笑。
因為這樣做,我們既沒有解決孩子的焦慮問題,反而又製造了另外一個問題,讓孩子心裡的負擔加重,也更為焦慮。
■ 焦慮的覺察與處理
沒有覺察,就沒有改變。
引導孩子覺察到自己的焦慮,讓孩子清楚了解自己的情緒。同時,引導孩子覺察自己的想法,是如何影響自己的焦慮情緒與緘默行為。
當覺察清楚了,孩子會比較明確知道,接下來該如何因應自己的說話行為,同時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
只是,在進行焦慮覺察的過程中,必須特別留意,有些孩子並不適合過度強調,以免過度放大焦慮而招架不住,無法做任何的控制,反而讓孩子更加放大自己的焦慮指數。
因此,在進行過程中,必須特別留意孩子的反應,是否適合在這個階段提前和他進行討論。
■ 留意焦慮颱風警報
自我焦慮行為的覺察,對當事人來講,需要非常仔細留意,甚至於當焦慮行為一出現,自己就必須要能夠警覺到這種情形。就像警報器一樣,只要有一點點小小的煙霧,警報就會響起。
覺察是提醒自己,需要做一些調整。例如,當孩子發現自己習慣性用手撥弄頭髮、摳咬指甲,這時,就得需要留意自己,是否已經開始進入焦慮的狀態。這就像是颱風外圍環流是否已經逐漸接近,是否已需要宣布海上颱風警報,或同時發布陸上颱風警報。
■ 列舉孩子的焦慮呈現
讓孩子了解,當焦慮來的時候,自己的身心會有怎樣的變化。
我們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式,來判斷孩子的焦慮。
從頭到腳,孩子是否出現這些行為。例如,是否不斷地捲頭髮、撥弄頭髮、玩頭髮、拔頭髮、摸頭髮?不斷地抓臉、摸臉、摳臉?不斷眨眼、臉皮跳動、臉部表情僵硬,不時地咬嘴唇?是否歪著頭?將頭逐漸地傾向到肩膀上,肩頸是否僵硬?眼神是否不敢直視對方?是否不時地咬手指頭、摳指甲?是否手心盜汗、腸胃不適、頻尿,想要上廁所、拉肚子,或全身僵硬不動?
不同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在教室裡的緘默與說話行為不盡相同。例如,有些孩子在班上可以舉手,但是如果需要開口說話,卻需要走到講台前,在老師的耳朵邊,輕聲細語地說。但對於有些孩子來講,如果要在大家面前舉手,甚至於走到台前輕聲細語地說,這樣的舉動,反而更容易讓他們感到焦慮不安。
■ 列舉開口說話與緘默的情境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對於特定的情境會顯得焦慮,試著與孩子一起討論,讓自己感到焦慮的情境會是哪些。愈具體愈好,這些情境包括人、事、時、地、物的不同排列組合。
人:和哪些人面對面的時候,自己比較容易開口說話,或緘默不語。例如父母、兄弟姐妹、導師、科任老師、同學、醫師、心理師、治療師、店員、陌生人或親戚朋友等。
將這些條件列出來,讓孩子更為清楚知道,自己與周遭他人相處互動的模式,為什麼會如此不同。協助孩子,從容易開口說話或不說話的對象中,尋找共同的關鍵因素,例如,是否是熟悉度決定了孩子說不說話。
事:例如口頭報告、同學聊天、老師問話、做錯事情、陌生人問路、自己不擅長的活動等。
時:例如國語、英文、數學、社會、自然、體育、美術、勞作,安親班、補習班等上課時間。
地:例如班級教室、才藝教室、輔導室、門診、大庭廣眾前等場所。
物:例如對自己相對熟悉、擅長,或陌生的事物等。
以上的情況,每個孩子不盡相同。與孩子一起列舉之後,可以作為一種自我了解的方式。
進一步釐清孩子對於上述組合的看法,確認孩子是否存在不合理的負面想法。如果存在,那麼,這些想法到底是什麼,試著從改變孩子的認知,進行調整。
■ 非理性的認知評估
選擇性緘默症對於周遭環境的評估,往往會形成錯誤、不合理的解讀,因此容易放大、扭曲當下情境對於自己的威脅性。
這些非理性的預期、認知評估,反映了他們對於在教室裡開口說話這件事情的內在想法。
為什麼孩子會如此的預期?這些預期,孩子所依據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孩子如此的認定?他所擔心的事情一定會發生嗎?或許,這樣的推論來自於孩子過去的負面經驗所累積。
這些充滿負面能量的經驗,總是造成孩子對於當下說話的情境(例如教室),產生很大的焦慮與困難。我們可以回想,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在過往是否存在著一些不愉快的說話經驗。仔細推敲,你會發現問題的癥結點。
■ 說不出所以然的原因
對於有些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來說,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在教室裡不開口。
孩子可能告訴你,在他們的印象中,在幼兒園、在剛進小學,自己就開始漸漸地不說話了。至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自己不說話,孩子也說不出明確的原因。
■ 列出孩子不說話的理由
每一個孩子不說話的理由,不一定相同。前面提到,孩子並不見得了解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這時,由我們來幫孩子,把各種可能的原因,一一條列出來,讓孩子來判斷自己是否陷入這樣的狀態。
◆ 我不想說,因為我怕說話會被別人笑。
詢問孩子,是因為擔心自己的說話內容、說話音量、說話的方式、說話的語氣、說話的語調、表達方式被嘲笑嗎?
進一步的協助孩子,以剝洋蔥的方式,一層一層將問題進行釐清,例如:「別人笑,對自己來說,是什麼樣的意思?」「這樣的笑,對自己來說,帶來的情緒感受會是什麼?」「在過往的經驗,是否自己曾經被笑過?」
◆ 怕自己說的話,別人聽不懂。
擔心別人聽不懂,是因為自己說話的音量?還是表達的內容?當對方聽不懂,我們自己是否有勇氣,再陳述第二遍?或是以書面加以補充?對方聽不懂,對自己來說,會造成什麼結果?
◆ 怕自己說的話,別人聽不清楚。
是因為自己說話的音量,或說話的清晰度?如果對方聽不清楚,會對自己帶來什麼樣的聯想?是認為自己表現得很糟糕,擔心對方對自己的印象變差,或是擔心對方因為聽不清楚,繼續問下去?
◆ 怕別人不想聽。
這顧慮是對於自己所談論的話題沒有自信?還是不清楚對方所感興趣的內容是什麼?如果不確定對方想聽什麼,那麼,我們是否有勇氣詢問對方,聽聽看他的意見。如果用說的有困難,那麼,是否先透過書面或是社群軟體,例如Line、FB、IG作為溝通?
◆ 怕說話,被別人聽到。
如果自己的聲音被聽到,到底會怎麼樣?是擔心對方聽到之後,他的反應超出我們的預期,讓自己感受到難堪,羞愧?在過去的經驗裡,當自己的聲音被聽見,是否有造成不愉快的經驗?如果有,那這些經驗會是什麼?
◆ 怕說話後,別人繼續問。
為什麼擔心對方繼續問?是擔心自己對於問題的理解有困難?或是對於問題的答案沒有把握?還是畏懼、害怕與對方一來一往的對話太過頻繁?
◆ 不說話,別人不會問。
為什麼自己那麼的肯定?同時,對於別人不會問這件事情,是否真的讓自己感到安心、自在?還是,反而顧慮與對方之間會形成疏離感?
◆ 不知道說什麼。
如果真的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或許先聆聽別人在討論什麼話題。必要時,說出自己所熟悉的內容。
◆ 怕自己說錯話。
如果真的說錯話,到底會怎麼樣?你在擔心什麼?擔心對方出現什麼反應?然而,這些擔心是否合理?
◆ 怕說話後,別人出現不好的反應。
思考過去別人可能曾經出現的反應,為什麼自己對這些反應會感受到不愉快?自己對這些反應又是怎麼解釋?同時,在解釋過程中,是否合理?
◆ 別人認定自己不會說話。
當別人這麼認定,為什麼自己就不再開口?如果開口,到底又會怎樣?思考為什麼自己對別人的認定這麼在意?
◆ 不說話,是對自己的承諾及約定。
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承諾以及約定,這樣的承諾及約定,到底自己所追求的是什麼?真的打破這些承諾以及約定,對自己又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是否可以調整與自己的約定,改為在班上開口說話?
◆ 不想說。
自己不想說的理由,除了就是不想說之外,思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自己比較會有動機與意願開口說。
◆ 不知不覺就不敢說話。
試著追溯自己過往大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說話了。仔細回想,在當時,是否有哪些經驗和事件,導致自己後來就不再繼續開口?
◆ 怕說話聲音太小,別人聽不到。
如果擔心自己的聲音太小,是否敢靠近對方?是否敢把音量拉到稍微大一點?當自己說話了,別人聽不到,自己又是如何來解釋這件事情。
◆ 莫名的恐懼、害怕、焦慮,說不出任何理由。
當然,許多的事情,對每一個人來說,不見得都有那麼明確的答案。也可能因為如此,讓自己的負面情緒長時間一直沒有獲得解決,而持續對自己造成破壞性的影響。說不出理由,是沒有理由?還是我們自己並不想去探索,當中存在的理由是什麼?
以上,這些不說話的可能原因,以及所有延伸出來的提問,都可以作為孩子自我對話的練習。
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可以試著讓孩子透過書寫或是口語進行表達。進行的目的,主要是讓孩子可以自我探索,關於自己在教室裡不說話行為的內在想法。
當孩子說不出來時,你可以將這些內容條列出來,顯示給孩子看,讓孩子從中參考,並做判斷。
孩子害怕說話的原因,可能存在於以上其中的一項或者是幾項的組合,這是一種協助孩子進行自我查核的方式。至少,讓孩子清楚知道可能的原因,我們才有機會進一步協助孩子去探究自己可能存在的想法,並且從中找到解決的關鍵因素。
.
以上文字取自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889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颱風強度英文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就用再見兩個字,作為結束。」事實上,當我告訴眼前女孩這句話,說完之後,我沒有任何的期待,也不敢指望從她的口中聽到任何的字句。
如同以往,五年來,在整個諮商過程中,無論我說了什麼話,換來的就是眼前孩子的一片寂靜。我聽到的,依然是我自己的聲音。
一切就要結束了。如同自己原先所預期的,這女孩是不會在你面前說話的。
和孩子的諮商時間已經到了,是該結束的時候了。但說真的,我依然心有不甘,但又奈何。這不甘,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期待這女孩的自我突破。
就這樣,五年,完完全全沒有聽到這個女孩的聲音。但是,你卻能夠感受到,在這最後一次的諮商,女孩那一種欲言又止,一種想要從內心深處,脫口而出的力量,實在令自己不想要放棄。
但已經超出了最後晤談的時間,該是結束了,一切即將歸於平靜,雖然,自己當下的心情依然起伏、波動著。與這女孩的諮商關係,即將隨著她畢業,也將告一個段落。
「再見。」女孩說話了。這五年,我僅僅聽到的兩個字。在原訂結束時間的五分鐘之後,我聽見了,來自於選擇性緘默女孩,宛如天籟的聲音。
再見,期待孩子聲音,再現。
取自《選擇性緘默症》
*****************************************
認識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很久了,見過一次面,沒講幾句話。但是王心理師一直很努力耕耘特殊兒童的領域,也全台跑透透,到處宣導如何幫助特殊兒童。
這次王心理師出版《選擇性緘默症》這本書,很顯然是小眾中的小眾市場。這讓我非常佩服,也希望能幫忙推廣。
我自己遇過幾次這樣的孩子,跟我互動一段時間,最後能在我面前自在說話的,大概佔一半。不過,我的樣本太小,沒有代表性。
王心理師很有勇氣,分享這個案例。跟孩子互動了五年,終於在結束前說話了,等到了兩個字。
並不是所有人的「問題」,專業人士都有辦法解決。或許,這要交給老天了!
過度緊張,所以在人多的時候表現會不好,甚至難以上台說話,這我們能夠想像。但是,一個孩子緊張到連私底下都不敢說話,這就很少見了。
關於選擇性緘默症的症狀表現,我就不細說了。但緊張、焦慮所能引起的人類困擾,變化實在多到讓人想不到。
以我昨天來說,我一邊跟聽眾說話,一邊拿著麥克風的手在發抖,而且強度不低。可是,我感覺很納悶,因為當時我的心很平靜。我看著我的手,相當疑惑,到底怎麼回事?
一般來說,發抖被視為一個緊張的反應。可是,我也不解,我再怎麼緊張,這麼多年來,不管或大或小的場面,從來沒抖成這樣,手會這樣發抖還是第一次。我只能解釋成,外星總部正在給我傳送訊息。
這裡面有一些共通原則,是面對容易焦慮的孩子,我們都要注意的。
藉著焦慮,我們得以生存,焦慮不是非得視為壞事。祝福您,善用焦慮,讓自己充滿活力!
*****************************************
當蝴蝶不再飛了──焦慮的自我覺察
【文/ 王意中】
「蝴蝶,蝴蝶,生得真美麗。頭戴著金絲,身穿花花衣。你愛花兒,花兒也愛你。你會跳……」
偉力唱著卻突然間愣住了,他的嘴巴張得大大的。偉力望著老師,隨後,眼神慢慢飄移到地板上。
「偉力,你剛才在做什麼?老師看你唱歌、跳舞挺開心的耶。」
偉力一句話都沒說。偉力像是被點了穴道,整個人僵在現場,動也不動。
「奇怪,你明明會唱,也會跳啊。為什麼在教室上課,你卻不說也不動?」老師一臉納悶。
被老師瞧見的那一剎那,對偉力來說,就像被雷擊到一樣。頓時,他的腦袋一片空白。
老師剛剛說的話,也完全進不了偉力的耳朵裡。偉力僵住了。
老師看著偉力,納悶他怎麼又回到原來的模樣。「好啦,好啦,不吵你了。如果你想跳、想唱,你就繼續吧。三分鐘後就要上課了,記得準時回教室。」老師說完,一臉不解的轉身就走。
再唱?再跳?說真的,這時,對偉力來講,哪動得起來?偉力非常懊惱,「怎麼辦?剛剛被老師看見了。老師回到教室,會不會跟全班同學講,原來我會說、會動,跟在教室裡都不一樣,那樣,同學到底會怎麼想。早知道,我就離開教室遠一點,就不會被瞧見了。」
但被老師看見,事實已經擺在眼前,無論偉力再怎麼懊惱,就是被看見了。
難得渾然忘我的一刻,陶醉在自由自在的想像裡。剛才那一段「蝴蝶飛舞」的時刻,對偉力來說,就像是飛翔在天空,是多麼愉悅的享受。因為,在教室裡,自己已經壓抑好久了,無論是從上學到放學,從進校門到離開校門,也只有遠離教室,才有機會唱唱歌,動動身體,好好放鬆。
只是,這一回,蝴蝶變得不美麗了。他身上的花花衣,已經被老師瞧見了。「你不愛花兒了,花兒也不愛你了。」偉力心裡想,他又得要繼續沉默下去了。
***
意中心理師說選擇性緘默症
對於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來說,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聚焦與窄化在不合理的狀況,他們會不斷地放大、擴大自己的害怕、焦慮與恐懼,而讓自己的說話行為被抑制住。
■ 自然點頭或微笑
當你發現孩子獨自在一旁,像蝴蝶般輕快地飛舞,與教室裡的模樣判若兩人時,我建議你,在當下,你就自然而然地微笑或點頭就好。不要刻意反應,以降低孩子的過度敏感,也減少孩子過度注意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狀況。
■ 別製造下一個問題
面對焦慮的孩子,最忌諱的方式,就是制止他,但這種情況,又是大人經常在做的事。
有些孩子,不時因焦慮咬著手指頭。爸媽、老師長時間不斷地提醒、叮嚀,但卻依然沒有任何起色。
曾經,有家長問:「心理師,我的孩子一直咬手指頭,到底該怎麼辦?」在回應之前,我一定會先問一件事情。
「媽媽,請問這麼多年來,對於改善孩子咬手指頭這件事,你曾經做過哪些努力?」
這時,你會聽見媽媽回應:「有啊!我總是不時提醒他。你再咬,我就要塗辣椒、貼OK繃了。」
聽到這樣的反應,我只能搖頭,無奈苦笑。
因為這樣做,我們既沒有解決孩子的焦慮問題,反而又製造了另外一個問題,讓孩子心裡的負擔加重,也更為焦慮。
■ 焦慮的覺察與處理
沒有覺察,就沒有改變。
引導孩子覺察到自己的焦慮,讓孩子清楚了解自己的情緒。同時,引導孩子覺察自己的想法,是如何影響自己的焦慮情緒與緘默行為。
當覺察清楚了,孩子會比較明確知道,接下來該如何因應自己的說話行為,同時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
只是,在進行焦慮覺察的過程中,必須特別留意,有些孩子並不適合過度強調,以免過度放大焦慮而招架不住,無法做任何的控制,反而讓孩子更加放大自己的焦慮指數。
因此,在進行過程中,必須特別留意孩子的反應,是否適合在這個階段提前和他進行討論。
■ 留意焦慮颱風警報
自我焦慮行為的覺察,對當事人來講,需要非常仔細留意,甚至於當焦慮行為一出現,自己就必須要能夠警覺到這種情形。就像警報器一樣,只要有一點點小小的煙霧,警報就會響起。
覺察是提醒自己,需要做一些調整。例如,當孩子發現自己習慣性用手撥弄頭髮、摳咬指甲,這時,就得需要留意自己,是否已經開始進入焦慮的狀態。這就像是颱風外圍環流是否已經逐漸接近,是否已需要宣布海上颱風警報,或同時發布陸上颱風警報。
■ 列舉孩子的焦慮呈現
讓孩子了解,當焦慮來的時候,自己的身心會有怎樣的變化。
我們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式,來判斷孩子的焦慮。
從頭到腳,孩子是否出現這些行為。例如,是否不斷地捲頭髮、撥弄頭髮、玩頭髮、拔頭髮、摸頭髮?不斷地抓臉、摸臉、摳臉?不斷眨眼、臉皮跳動、臉部表情僵硬,不時地咬嘴唇?是否歪著頭?將頭逐漸地傾向到肩膀上,肩頸是否僵硬?眼神是否不敢直視對方?是否不時地咬手指頭、摳指甲?是否手心盜汗、腸胃不適、頻尿,想要上廁所、拉肚子,或全身僵硬不動?
不同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在教室裡的緘默與說話行為不盡相同。例如,有些孩子在班上可以舉手,但是如果需要開口說話,卻需要走到講台前,在老師的耳朵邊,輕聲細語地說。但對於有些孩子來講,如果要在大家面前舉手,甚至於走到台前輕聲細語地說,這樣的舉動,反而更容易讓他們感到焦慮不安。
■ 列舉開口說話與緘默的情境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對於特定的情境會顯得焦慮,試著與孩子一起討論,讓自己感到焦慮的情境會是哪些。愈具體愈好,這些情境包括人、事、時、地、物的不同排列組合。
人:和哪些人面對面的時候,自己比較容易開口說話,或緘默不語。例如父母、兄弟姐妹、導師、科任老師、同學、醫師、心理師、治療師、店員、陌生人或親戚朋友等。
將這些條件列出來,讓孩子更為清楚知道,自己與周遭他人相處互動的模式,為什麼會如此不同。協助孩子,從容易開口說話或不說話的對象中,尋找共同的關鍵因素,例如,是否是熟悉度決定了孩子說不說話。
事:例如口頭報告、同學聊天、老師問話、做錯事情、陌生人問路、自己不擅長的活動等。
時:例如國語、英文、數學、社會、自然、體育、美術、勞作,安親班、補習班等上課時間。
地:例如班級教室、才藝教室、輔導室、門診、大庭廣眾前等場所。
物:例如對自己相對熟悉、擅長,或陌生的事物等。
以上的情況,每個孩子不盡相同。與孩子一起列舉之後,可以作為一種自我了解的方式。
進一步釐清孩子對於上述組合的看法,確認孩子是否存在不合理的負面想法。如果存在,那麼,這些想法到底是什麼,試著從改變孩子的認知,進行調整。
■ 非理性的認知評估
選擇性緘默症對於周遭環境的評估,往往會形成錯誤、不合理的解讀,因此容易放大、扭曲當下情境對於自己的威脅性。
這些非理性的預期、認知評估,反映了他們對於在教室裡開口說話這件事情的內在想法。
為什麼孩子會如此的預期?這些預期,孩子所依據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孩子如此的認定?他所擔心的事情一定會發生嗎?或許,這樣的推論來自於孩子過去的負面經驗所累積。
這些充滿負面能量的經驗,總是造成孩子對於當下說話的情境(例如教室),產生很大的焦慮與困難。我們可以回想,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在過往是否存在著一些不愉快的說話經驗。仔細推敲,你會發現問題的癥結點。
■ 說不出所以然的原因
對於有些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來說,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在教室裡不開口。
孩子可能告訴你,在他們的印象中,在幼兒園、在剛進小學,自己就開始漸漸地不說話了。至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自己不說話,孩子也說不出明確的原因。
■ 列出孩子不說話的理由
每一個孩子不說話的理由,不一定相同。前面提到,孩子並不見得了解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這時,由我們來幫孩子,把各種可能的原因,一一條列出來,讓孩子來判斷自己是否陷入這樣的狀態。
◆ 我不想說,因為我怕說話會被別人笑。
詢問孩子,是因為擔心自己的說話內容、說話音量、說話的方式、說話的語氣、說話的語調、表達方式被嘲笑嗎?
進一步的協助孩子,以剝洋蔥的方式,一層一層將問題進行釐清,例如:「別人笑,對自己來說,是什麼樣的意思?」「這樣的笑,對自己來說,帶來的情緒感受會是什麼?」「在過往的經驗,是否自己曾經被笑過?」
◆ 怕自己說的話,別人聽不懂。
擔心別人聽不懂,是因為自己說話的音量?還是表達的內容?當對方聽不懂,我們自己是否有勇氣,再陳述第二遍?或是以書面加以補充?對方聽不懂,對自己來說,會造成什麼結果?
◆ 怕自己說的話,別人聽不清楚。
是因為自己說話的音量,或說話的清晰度?如果對方聽不清楚,會對自己帶來什麼樣的聯想?是認為自己表現得很糟糕,擔心對方對自己的印象變差,或是擔心對方因為聽不清楚,繼續問下去?
◆ 怕別人不想聽。
這顧慮是對於自己所談論的話題沒有自信?還是不清楚對方所感興趣的內容是什麼?如果不確定對方想聽什麼,那麼,我們是否有勇氣詢問對方,聽聽看他的意見。如果用說的有困難,那麼,是否先透過書面或是社群軟體,例如Line、FB、IG作為溝通?
◆ 怕說話,被別人聽到。
如果自己的聲音被聽到,到底會怎麼樣?是擔心對方聽到之後,他的反應超出我們的預期,讓自己感受到難堪,羞愧?在過去的經驗裡,當自己的聲音被聽見,是否有造成不愉快的經驗?如果有,那這些經驗會是什麼?
◆ 怕說話後,別人繼續問。
為什麼擔心對方繼續問?是擔心自己對於問題的理解有困難?或是對於問題的答案沒有把握?還是畏懼、害怕與對方一來一往的對話太過頻繁?
◆ 不說話,別人不會問。
為什麼自己那麼的肯定?同時,對於別人不會問這件事情,是否真的讓自己感到安心、自在?還是,反而顧慮與對方之間會形成疏離感?
◆ 不知道說什麼。
如果真的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或許先聆聽別人在討論什麼話題。必要時,說出自己所熟悉的內容。
◆ 怕自己說錯話。
如果真的說錯話,到底會怎麼樣?你在擔心什麼?擔心對方出現什麼反應?然而,這些擔心是否合理?
◆ 怕說話後,別人出現不好的反應。
思考過去別人可能曾經出現的反應,為什麼自己對這些反應會感受到不愉快?自己對這些反應又是怎麼解釋?同時,在解釋過程中,是否合理?
◆ 別人認定自己不會說話。
當別人這麼認定,為什麼自己就不再開口?如果開口,到底又會怎樣?思考為什麼自己對別人的認定這麼在意?
◆ 不說話,是對自己的承諾及約定。
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承諾以及約定,這樣的承諾及約定,到底自己所追求的是什麼?真的打破這些承諾以及約定,對自己又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是否可以調整與自己的約定,改為在班上開口說話?
◆ 不想說。
自己不想說的理由,除了就是不想說之外,思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自己比較會有動機與意願開口說。
◆ 不知不覺就不敢說話。
試著追溯自己過往大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說話了。仔細回想,在當時,是否有哪些經驗和事件,導致自己後來就不再繼續開口?
◆ 怕說話聲音太小,別人聽不到。
如果擔心自己的聲音太小,是否敢靠近對方?是否敢把音量拉到稍微大一點?當自己說話了,別人聽不到,自己又是如何來解釋這件事情。
◆ 莫名的恐懼、害怕、焦慮,說不出任何理由。
當然,許多的事情,對每一個人來說,不見得都有那麼明確的答案。也可能因為如此,讓自己的負面情緒長時間一直沒有獲得解決,而持續對自己造成破壞性的影響。說不出理由,是沒有理由?還是我們自己並不想去探索,當中存在的理由是什麼?
以上,這些不說話的可能原因,以及所有延伸出來的提問,都可以作為孩子自我對話的練習。
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可以試著讓孩子透過書寫或是口語進行表達。進行的目的,主要是讓孩子可以自我探索,關於自己在教室裡不說話行為的內在想法。
當孩子說不出來時,你可以將這些內容條列出來,顯示給孩子看,讓孩子從中參考,並做判斷。
孩子害怕說話的原因,可能存在於以上其中的一項或者是幾項的組合,這是一種協助孩子進行自我查核的方式。至少,讓孩子清楚知道可能的原因,我們才有機會進一步協助孩子去探究自己可能存在的想法,並且從中找到解決的關鍵因素。
.
以上文字取自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889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